瑞昌二中2018届高一9、11班生物巩固练习(一)

更新时间:2023-12-23 14: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瑞昌二中2018届高一9、11班生物巩固练习(一)

编制:李军

( )1.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TP的合成与分解都需要酶的催化 B.ATP和有些酶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同 C.酶和ATP在细胞代谢中都起重要作用 D.酶的催化作用都需要ATP提供能量 ( )2.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 )3.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 )4.下图①表示甲、乙两种酶用

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图②表示外界环境温度与某一哺乳动物体内酶活性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图中乙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B.①图中甲酶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②图表示的酶可以是人体细胞内的呼吸酶

D.②图表示酶的活性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酶已经失活 ( )5.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A.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B.甲→乙和乙→丙过程中,其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 C.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D.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 )6.下图中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 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 )7.图甲表示细胞中某条生物反应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酶,A、B、C代表不同的化合物;图乙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a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消耗速度加快

②若B大量堆积,则很可能是b和c催化的反应被抑制所致 ③当图乙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上升

④酶活性在t1时比t2时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得更严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8.以下是对生物体ATP的有关叙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活细胞中其循环是永无休止的 B.ATP与ADP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

2

C.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顺利地进行

9.已知2H2O2===2H2O+O2↑,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O2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3.5% FeCl3溶液,0.01%过氧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

(1)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整个实验中,经过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的释放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

(1)图1和图2是与酶的特性相关的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酶具有________。洗衣粉中加入的A之所以能够耐酸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是因为它是通过________精心设计改造生产出来的;控制其合成的直接模板主要分布在细胞的________中。 (2)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请回答:

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

____________;从图示曲线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4和图5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请分析回答:

3

图4中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从图5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底物足量条件下,________ _______。 11.根据以下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回答问题。

Ⅰ.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唾液1 mL。

②加完唾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 mL。使各试管中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淀粉液2 mL,然后放入37℃温水中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 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如表所示: 项目 pH 颜色 1 5.00 ++ 2 6.20 + 3 6.80 橙黄色 4 7.40 + 5 8.00 ++ 注:“+”表示蓝色程度。

(1)实验设计中,因变量是_____ ___。实验过程中选择37℃恒温的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反应速率过快,应当对唾液进行怎样的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Ⅱ.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与结果:

(1)①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和2。

②在1号试管中加入2 mL 3%的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试管中加入1 mL 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1号试管,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2)结果分析:推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两种可能原因: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

瑞昌二中2018届高一9、11班生物巩固练习(一)答案

1.解析: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分解需要ATP水解酶;ATP与化学本质为RNA的酶元素组成均为C、H、O、N、P;酶是催化剂,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两者在细胞代谢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内有些酶促反应是放能反应,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答案:D

2.解析: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反应物的种类。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酸性―→中性―→碱性多组不同pH的实验组,使实验尽可能精确。答案:C

3.解析:由图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t1属于此区间;超过适宜温度后,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t2属于此区间。在高温没有使酶失活的范围内,酶活性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较高的温度才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答案:B

4.解析:①图中乙酶经蛋白酶处理,分子结构改变,活性下降;①图中甲酶经蛋白酶处理后活性不变,说明甲酶本质不是蛋白质,可能是RNA;②图的酶活性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是其可以是恒温动物体内的酶。答案:D 5.解析:生物体内ATP与ADP的含量比较少,但处于动态平衡;甲→乙和乙→丙是不同的酶促反应,酶的种类不同,空间结构也不同;丙中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ATP合成要消耗磷酸基团(戊)。答案:D

6.解析: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应用ac段表示;一般而言,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比酶的催化效果差,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没有酶的显著,b在纵轴上应向上移动;增加反应物A的量,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不变,图中曲线的形状不发生改变;改变酶促条件后,酶的活性降低,降低活化能的效果变差,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增加,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答案:D

7.解析:由图甲可知,a是催化A生成B的酶,若a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消耗速度减慢,①错误;b催化B生成C,c催化B生成A,所以当b和c催化的反应受抑制时,可能导致B的积累,②正确;酶活性与温度有关,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上升,③正确;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的升高,酶逐渐变性失活,而在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随温度的降低,酶的活性减弱,但酶的分子结构并没有被破坏,④错误。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关系。生命活动需要消耗ATP,细胞不断合成ATP,在活细胞中其循环是永无休止的,则A项对。ATP与ADP是两种物质,则B项错。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少,但合成很快,以适应生命活动的需要,则C项错。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酶才具有催

5

化作用,在常温常压下,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快速顺利地进行,故D项错。答案:A

9.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可通过设置有酶和无酶两组实验进行研究;二是验证酶具有高效性,可通过酶与FeCl3溶液的比较进行研究。因此,本实验需设置三组:分别加入蒸馏水、过氧化氢酶溶液、FeCl3溶液。验证性实验的结果是确定的,即加入过氧化氢酶溶液的一组中O2释放速度最快。

答案:(1)①取3支洁净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 ℃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 ③观察各试管中释放气泡的快慢

(2)加酶溶液的试管、加FeCl3溶液的试管、加蒸馏水的试管 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10.解析:洗衣粉中的A指酶,是基因工程或蛋白质工程的产物。除了pH以外,温度等其他因素也能影响酶的活性。

答案:(1)高效性和专一性(特异性) 蛋白质工程(或基因工程) 细胞质 (2)先上升后下降 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温度不变(温度影响酶活性) (3)酶的浓度(数量)和活性 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

11.解析:Ⅰ.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所以在实验过程中,pH是唯一的自变量,其他的条件都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从实验结果分析,第三组是对照组,选择37℃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保证温度恒定,排除温度对实验过程的干扰,二是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催化温度。颜色变化为因变量,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淀粉的分解情况。如果反应速率过快,应适当地稀释酶溶液,降低反应速率;根据实验目的,从反应的结果分析,该实验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催化的最适pH是6.80,高于或低于此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Ⅱ.由于过氧化氢具有热不稳定性,实验过程中高温可使底物过氧化氢全部分解,从而观察不到气泡产生;也可能是因为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气体。

答案:Ⅰ.(1)颜色变化 保证温度恒定,排除温度对实验过程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催化温度

(2)淀粉已经完全分解 (3)适当稀释唾液

(4)唾液淀粉酶催化的最适pH是6.80,高于或低于此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Ⅱ.(2)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去活性 高温使底物过氧化氢全部分解(或过氧化氢酶变性 底物被全部分解)

6

化作用,在常温常压下,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快速顺利地进行,故D项错。答案:A

9.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可通过设置有酶和无酶两组实验进行研究;二是验证酶具有高效性,可通过酶与FeCl3溶液的比较进行研究。因此,本实验需设置三组:分别加入蒸馏水、过氧化氢酶溶液、FeCl3溶液。验证性实验的结果是确定的,即加入过氧化氢酶溶液的一组中O2释放速度最快。

答案:(1)①取3支洁净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 ℃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 ③观察各试管中释放气泡的快慢

(2)加酶溶液的试管、加FeCl3溶液的试管、加蒸馏水的试管 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10.解析:洗衣粉中的A指酶,是基因工程或蛋白质工程的产物。除了pH以外,温度等其他因素也能影响酶的活性。

答案:(1)高效性和专一性(特异性) 蛋白质工程(或基因工程) 细胞质 (2)先上升后下降 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温度不变(温度影响酶活性) (3)酶的浓度(数量)和活性 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

11.解析:Ⅰ.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所以在实验过程中,pH是唯一的自变量,其他的条件都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从实验结果分析,第三组是对照组,选择37℃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保证温度恒定,排除温度对实验过程的干扰,二是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催化温度。颜色变化为因变量,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淀粉的分解情况。如果反应速率过快,应适当地稀释酶溶液,降低反应速率;根据实验目的,从反应的结果分析,该实验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催化的最适pH是6.80,高于或低于此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Ⅱ.由于过氧化氢具有热不稳定性,实验过程中高温可使底物过氧化氢全部分解,从而观察不到气泡产生;也可能是因为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气体。

答案:Ⅰ.(1)颜色变化 保证温度恒定,排除温度对实验过程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催化温度

(2)淀粉已经完全分解 (3)适当稀释唾液

(4)唾液淀粉酶催化的最适pH是6.80,高于或低于此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Ⅱ.(2)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去活性 高温使底物过氧化氢全部分解(或过氧化氢酶变性 底物被全部分解)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b7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