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目的

更新时间:2023-07-20 06:0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一)应试教育是对中国教育弊端的典型概 括 (二)应试教育的特征与危害 1、应试教育的特征 教育取向的功利性以及文凭至上:教育能 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 教育对象的精英主义 教学内容的片面性 教学过程的表面性 教学方法的机械性

2、危害

(1)教育浪费严重 :学业失败的主要表现 形式是辍学、重读和学习不良。 (2)薄弱学校的增多 (3)学生素质的隐忧 首先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上的不协调。 其次是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上的欠缺。 第三,生活素质发展上的不平衡。 第四,学生身体素质上的不健全

案例:知识改变命运小渔村走出的大学校长 1961年,陈章良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的一个小渔村,家境贫困,从懂 事起就记得大人“一直就是起早摸黑地工作,在海里打鱼呀什么的……” 1977年,即将高中毕业的陈章良已经做好回家务农的准备。而正是在 那一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虽然对于这些小渔村的孩子来说,参加考试还 不是很方便,但是毕竟有了新的选择。第二年,陈章良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 背着草席拎着书,被一辆大卡车拉到县城。他们席地睡在考场里,天一亮,把 席子一卷,摆上桌子就开始考试。 高考结束后,陈章良回家务农。作为壮劳力的他那时工作一天可以得到1 0个工分。当累积到100多个工分时,传来消息,陈章良被华南热带作物学 院录取,是整个小渔村里惟一一个上线的。 靠着国家提供的全额助学金,陈章良总算踏进了大学校门。然而,新的问 题随之出现——正值身体发育期的小伙子饭量大,每每还没到月底,供应的饭 票就被吃光了,家里的穷困又让他无法开口跟父母要钱。但奇怪的是,陈章良 经常会发现自己的书中多出几张饭票,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可事后问起 来,却谁也不承认。“我们班有些女生,总是说自己吃不了那么多,肯定是她 们偷偷把饭票夹到我书里的。一直到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很感激她们,那样 悄悄地帮我!”

1983年,22岁的陈章良成为我国第一批派往美国的留学生之一。 在美国的日子特别苦,陈章良死命地告诉自己要咬紧牙关,一定不能给自 己的国家丢脸!美国同学常去参加聚餐,他就随便找个理由,然后赶紧躲到实 验室,或者干脆躲到图书馆。“我记得很多个晚上就在图书馆里睡觉,因为美 国图书馆条件非常好,那里有沙发,在图书馆睡觉比在自己租的地方睡觉还

好 ,所以就泡在那儿,然后第二天醒来了赶快去实验室。” 就这样,陈章良用三年半的时间攻读完了博士学位所有课程,随后回国发 展自己的事业。 “不要因为穷放弃读大学的机会” 1986年,陈章良从美国华盛顿大学学成归来。之后,他的名字一直与 一连串的成功联系在一起:26岁时,他在北大建立中国第一个植物基因工程 国家实验室,30岁时获得联合国颁发的有“青年诺贝尔”之称的贾乌德· 侯 赛因奖,34岁时始任北京大学副校长,41岁被委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重任 …… 当上农大校长后,陈章良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他的弟子们:“不要因为 穷放弃读大学的机会,也不要因为自卑而轻易中断学业。” 陈章良也常常跟同事说:“知识改变命运,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为贫困孩 子提供经济支持,确保他们能读完书。读完书以后,他们就会有工作,家庭的 命运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定义一、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 指整个教育工作所要力图达到的最终结 果,整个教育系统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 量标准。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 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 和预期。

柏拉图的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 洛克:培养绅士 赫尔把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合 格的社会公民。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 其相互关系。任何教育目的都有一定的结构。

一般来说,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 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动技术 等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 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 级利益服务的。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1)根据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可分为价值 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根据提出教育目的要求特点,可分为终 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3)根据教育目的实际重视程度,可以分为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 的;

四、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规范作用 (3)激励作用 (4)协调作用 (5)评价作用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一、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论

一、宗教本位论 1、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以

及西方中世纪的思想家们等。 2、主要观点: 人类借助于精神可以体会或达到永恒的世界 或总体的精神;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人们的永生做准备, 使人们信仰和皈依于神或上帝; 为了能够使人们达到最后的目的,教育应该 使人们具有“知识”、“德性”、“虔信” 和“忠诚”等品质。

二、社会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 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 义者等等。 2、主要观点: 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 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 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 或“要素”; 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三、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卢梭、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持自 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 2、主要观点: 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内在 的、自我实现的趋向; 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 才是理想的社会;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 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 会和国家; 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 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五、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应给于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 从实践层面看,教育目的最终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二)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以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要将社会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三)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 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

小节:影响教育目的论的基本因素人性假设 社会理想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最为根本的 因素。人性假设和社会理想都依赖于这三个 根本因素。

第三节、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一、美国的教育目的 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发表了著名 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1938年,全国教育协会教育政策委员会在《美国民 主中的教育意图》中表述了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 的。 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布的《八年研究》。 1958年《国防教育法》,教育:美国的第一道防线 1990年,老布什的2000年教育目标 1994年,克林顿的《200

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2001年,小布什的教育目标

资料一

1918年,七项目标是:促进身体健康;掌握基本技 能;有效的家庭成员;发展职业能力;胜任公民职 责;善用闲暇时间;养成道德品格。 1938年,自我实现的目标(探究心、说、读、写、 数、见闻、健康知识、公共性、修养、认知兴趣 等);人际关系的目标(尊重人性、友好、协作、 礼仪、爱好家庭等);经济效率的目标(工作、职 业知识、职业选择、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 的判断、顾客的消费等);公民责任的目标(社会 主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判断、宽宽容 等)。 1942年,《八年研究》教育目标:除了升学以外, 还要实现个人的发展,为走向社会作准备,有效地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资料二1、老布什的2000年教育目标(1990): 所有的美国儿童入学时都乐于学习; 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 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业已证明 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 理学科内容方面迎接挑战; 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成绩方面居世界 首位 每个成年人都能读书识字,并将掌握在全球 经济中进行竞争和责任; 每所学校将没有毒品和暴力,并将提供秩序 井然的益于学习的环境。”

资料三

2、克林顿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1994): 让12岁以上的孩子都会应用互联网学习;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奖励优秀教师; 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参与世界事务的能力; 建设安全的学校环境; 废除不考试直接升学的做法,恢复留级生制 度; 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

资料四

3、小布什的教育目标(2001): 消除处境不利学生的成绩差距。 通过“阅读第一”来提高识字。 扩大灵活性,减少官僚主义。 奖励成功和处罚失败。 促进获得信息的家长选择。 提高教师质量。 加强数学和科学教育,改进教学和课程。 为21世纪创设更安全的学校; 支持品格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b6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