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4-02-03 20: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案例

----全等三角形

泉溪镇中心学校 夏意明

设计目的:

数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实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教师应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合作空间,使学课堂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色的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室不再是学生静静聆听老师宣讲那些格言般的定理、法则的讲堂,而是成为他们活动、实践、探索的学习场所。教师应作为一个组织者,在设计好教学方式后,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多留点空间,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中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教材中共有8 个探究,常规的教材处理是分 4 课时完成:第 1 课时是“ SSS ”,第 2 课时是“ SAS ”,第 3 课时是“ ASA ”、“ AAS ”,第 4 课时是“ HL ”,教材的这种编排很容易让老师和学生接受,教师教起来也顺手。但是考虑到对于全等三角形

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三个条件,如何去选择条件,这样才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课堂设计中要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学习目标:

认知与技能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并能初步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经历 “ 猜想 ——实践验证——结论” 的学习过程体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同时提高几何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思想情感目标:

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从而获得正确

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学习策略:

( 1 )提升教育理念,是研究性学习的准备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对教师能力的一项挑战,它将首先促使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实现观念的转变,以有效开展新课程实验,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互动学习中应有与现代学习方式相吻合的许多新理念。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

( 2 )适当重组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现有的教材一般不是以体验性问题为基础进行编排的,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通过体验来学习,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剖析、重组。首先选择有探究意义的、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并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其次要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剖析和重新组织。 (3)合理创设情境,是研究性学习的保障

第一要有现实性。第二要有时效性。第三要有挑战性。第四要有学科性。

学习过程:

一、复习过渡,引入新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请同学们回忆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生: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师:(电脑显示)用几何语言如何表示? 生: ∵△ ABC ≌△ DEF

∴ AB=DE , AC=DF , BC=EF ,

∠ A= ∠ D ,∠ B= ∠ E ,∠ C= ∠ F

师: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呢?

生 2 :(迅速地)需要六个条件,三条边和三个角都对应相等。 师:(微笑地肯定)如果三条边和三个角都对应相等,确实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但是否必须满足六个条件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评价:让学生体会判定全等时,需要六个条件,(即三边、三角分别对应相等)可操作性的价值不大,从而激起学生寻求其他途径的愿望。

二、 探索结论(猜想 —— 实践验证——结论) 1、猜想阶段

师:我们已体会到利用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比较麻于是我们就想减少条件,也能达到判定全等的目的,那么减少条件有几种情况呢?

生:满足一个条件;满足两个条件;满足三个条件;满足四个条件;满足五个条件

生:一个条件肯定不行 师:你能说明理由吗? 生:我可以画图说明。 一条边相等, 一角相等 显然这两个三角形都不全等。 2 、动手实践及成果展示

师:回答的非常好,而且这位同学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种验证的好方法,对于不成立的结论,我们可以通过举反例来进行说明。对于几何中一些未知的结论,我们一定要向这位同学一样动手自己画一画,我相信我们也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

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师:哪一组能说一说?

生:我们组认为起码要三个条件。 生:(迅速站起来)我觉得需要四个条件。 生:我看两个条件就够了。 生:(反驳)两个条件不够!

师:为什么两个条件不够?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当然,我也可以画出反例。(教师示意生在黑板上画图,并要求他对同学们进行说明。)

生:(边说边画)如果两个角对应相等,我可以画两个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如果两条边对应相等,我可以先让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再让它们之间的角一个大点,一个小点,也不会全等。如果一个角一条边对应相等,我可以把其他边画得不相等,这样两个三角形也不会全等。

师:这位同学讲得实在是太好了!现在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那么我们再添加条件,三个条件够不够呢?三个条件又该分为哪几类进行讨论呢?

生:可以分为三边,三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 生:(急不可待)我觉得已知三角是不能说明全等的, 师:(疑惑的表情)为什么?

生:不用动手就可以判定:“ 三个角” 肯定不行,比如说我手里这个含30° 角的小直角三角板,与老师你手里的那个大直角三角板,虽然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不全等。 ( 班内出现了快乐、赞赏的笑声。 )

师:真是火眼精星,那么下面我们就重点先画画三边对应相等。(及时缩小讨论范围,避免学生的过度开放影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四、 探究本节重点

操作: 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3cm 、 4cm 、 6cm ,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小组内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教会学生尺规作图)

( 同学们积极探索、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 )

师:哪个同学说一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

生:我们组画出的三角形经与同伴们交流都是全等的,因此我们组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结论: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画三角形,则画出的所有三角形全等。

这样就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简写为:“边边边”或“ SSS ”

符号语言:如图在△ ABC 和△ DEF . 中

△ ABC ≌△ DEF .

注意:三边对应相等是前提条件,三角形全等是结论 . 五、 巩固运用及其推广 (略)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 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活动总结与反思:

目的:“做过了就记住了”,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本节课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节课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给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

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教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本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准备,然后学生通过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体现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体现出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2.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体验。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想像空间,鼓励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和实践中来。教学中将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学习方式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人人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人人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

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自始至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说”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 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教师要蹲下身子,倾听学生“说”,鼓励学生“说”,表扬学生“说”,使学生从不会说、不敢说到想说、敢说、会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

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说”的空间,教师要“讲”得少一点,学生“说”得多一点;教师要蹲下身子,倾听学生“说”,鼓励学生“说”,使学生从不会说、不敢说到想说、敢说、会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b5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