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题库及答案13、9、16
更新时间:2024-06-20 08: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题库及答案(13、9、16)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最适合的一个答案。共120题,每题1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世界最成功的劳动者是B
A综合型人才 B全面发展的人 C高素质的人 D德智体兼备的人 2.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D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3.幼儿社会性是在__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A A生物特征 B气质特征 C人与人交往 D心理特征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C A整体——系统性 B社会制约性 C统一性 D能动性
5.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作为母系统,包括__个子系统。B A7 B6 C5 D4 6.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A
A亲子之情 B安全感 C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D积极情感 7.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是D A调节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B自我控制的产生 C认识和了解世界 D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8.自我意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C
A自我体验 B自我评价 C自我认识 D自我控制
9.研究人员运用照镜子的方法研究幼儿的自我意识,这种方法起源于达尔文和__C A阿姆斯特丹 B丽西娜 C普莱尔 D米德
10.根据刘金花的研究结果,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在__个月之后。B A20 B21 C22 D23
11.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__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B
A3 B4 C5 D9
12.下列哪一项对幼儿的能力自评和品德自评影响不大C A教师评价 B同伴评价 C主观选择 D客观标准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A
A自主活动 B榜样示范 C讲明行为规则 D评价外部行为 14.幼儿自我评价明显的表现为对自己D
A个别方面的评价 B多方面的评价 C内心品质的评价 D外部行为的评价 15.幼儿自信心的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__B A积极性 B主动性 C主观体验 D恰当性 16.幼儿自信心在__年龄组发展最快A
A3至4岁 B4至5岁 C5至6岁 D6至7岁 17.3岁多的儿童多以成人的评价为自我评价,称之为C
A外部行为的评价 B个别方面的评价 C依从性评价 D多方面评价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信心的影响因素D
A体验的作用 B家庭因素 C幼儿园教育 D自我认识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C
A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B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C增强幼儿的自尊心 D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20.__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C A自尊心 B自信心 C自我控制 D延迟满足 2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的发生和发展A A对身体的控制 B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 C对认知活动的控制 D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2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C
A自觉性 B自制力 C言语指导 D自我延迟满足 2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年龄在A 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2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B A生理因素 B规则意识 C父母控制模式 D言语指导 2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基本要素D
A外部活动情境 B幼儿活动的动机 C成人的指导 D幼儿的习惯
26.__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但不是抑制幼儿的行为,不是消极地克制行为,而是主动的调控自我,使自己融入到集体和社会生活中。A
2
A游戏 B生活 C教学 D基础性
27.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整个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_A_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没有 D调节
28.婴儿可以用微笑、啼哭、咿呀作语以及身体动作等发起与母亲的社会交往活动,这种母婴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被称为C
A亲子关系 B依恋 C母婴依恋 D印刻
29.研究表明,母子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B
A自尊心的形成 B自我概念的形成 C自信心的形成 D自我控制的形成
30.3岁以前儿童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母亲, 3岁以后随着儿童进入幼儿园,儿童把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可以说,3-6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是其__发展的重要环节。B A社会性 B社会化 C情感 D安全性
31.__和他的同事,在乌干达和巴尔的两国母婴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从而把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D
A皮亚杰 B鲍尔比 C洛伦兹 D安斯沃斯
32.在陌生的环境中,如果母亲在身边,儿童会有安全感,当母亲离开时,儿童的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寻求和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平静下来,这类幼儿属于A A安全性依恋 B回避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依恋障碍
33.儿童对母亲在身边或不在身边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没有特别紧张,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理会,这类幼儿属于B
A安全性依恋 B回避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依恋障碍
34.儿童在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警惕,如果母亲离开,就表现出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母亲的接触,这类幼儿属于C A安全性依恋 B回避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依恋障碍 3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依恋形成的原因B
A儿童的气质特点 B儿童的活动 C母亲的态度 D母亲的行为特征 3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安全依恋儿童母亲的特点D
A对儿童信号敏感 B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C充满爱心 D不稳定 3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回避性依恋儿童母亲的特点A
A对儿童信号敏感 B与孩子身体接触少 C感情冷淡 D拒绝孩子 3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抗性依恋儿童的母亲的特点D
3
A对儿童有兴趣 B有时不能正确理解儿童的信号 C对儿童行为方式不稳定 D感情冷淡
39.目前心理学界比较普遍认为__是依恋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C A儿童 B气质类型 C母亲 D教养方式 40.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洛伦兹把小动物的依恋过程描述为B A母禽依恋 B印刻 C本能 D依恋
41.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小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越强,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即他们的攻击性是B
A敌意型攻击 B工具型攻击 C破坏型攻击 D冲突型攻击
4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大的幼儿,则更多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即他们的攻击是A
A敌意型攻击 B工具型攻击 C破坏型攻击 D冲突型攻击 43.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在儿童出生后__就开始了B A11月 B12个月 C13个月 D14个月 4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D
A对儿童的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 B阻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C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 D阻碍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 4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C
A生物因素 B家庭的影响 C活动方式的影响 D电视 4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电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方面的影响A
A群体影响 B教给儿童攻击性行为方式 C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 D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 47.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A A玩具数量不足 B同伴的交往
C幼儿认知水平搞 D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4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C A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B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C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D给予榜样示范
49.真正做到减少和制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应做到A A耐心仔细的听孩子讲话,并对其作出反应 B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
4
C压制孩子的不良行为 D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50.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而在于使孩子B A宣泄不良情绪 B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C了解受害者的痛苦 D自我反省
5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称为D A道德行为 B利他行为 C利他主义 D亲社会行为
52.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是个体__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B A社会性 B社会化 C道德品质 D认知
53.儿童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社会认知技能,称为C A依恋 B印刻 C角色采择 D移情 54儿童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称为D
A依恋 B印刻 C角色采择 D移情 55.下列哪一项不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A
A依恋 B角色采择 C移情的作用 D父母的抚养方式 56.下列哪一种情况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A A父母的榜样 B游戏 C助人观念的灌输 D自我强化
57.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被称为B 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差异 D性别标准
58.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被称为A 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差异 D性别角色标准
59.社会成员所公认的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被称为D 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差异 D性别角色标准
60.在同一社会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公认的性别角色行为为标准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即是所谓的C 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相适行为 D性别差异 61.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使男女儿童在个性上表现出明显的D A性别化 B性别角色 C性别相适行为 D性别差异 6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男女儿童的性别差异B
A女孩的语言能力强于男孩 B女孩比男孩更富有同情心
C男孩在视觉空间能力上优于女孩 D男孩在身体和言语上比女孩更富有攻击性 63.儿童对其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识和接受,被称为A
5
A性别同一性 B性别角色观 C性别相适行为 D性别差异 6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性别同一性的发展D
A正确使用性别标签 B理解性别的稳定性 C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D理解性别角色观的发展 65.幼儿的性别自认大约发生在B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66.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理解,被成为B
A性别同一性 B性别角色观 C性别相适行为 D性别差异 67.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掌握有赖于_A_的形成
A性别同一性 B儿童人知的发展 C性别概念的发展 D性别差异 68.__是男女儿童认知、个性发展的一个转折期C A3-4岁 B4-5岁 C4-6岁 D5-6岁 69.幼儿的性别化行为主要表现在
B
A性别差异行为上 B性别相适行为上 C社会性行为上 D性别同一性行为上 70.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A A活动方式 B父母 C幼儿园 D电视
7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父亲在儿童性别化中的独特作用D A父亲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儿童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基础 B父亲性别行为榜样的作用是促使儿童性别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C父亲作为社会力量的象征是推断儿童性别发展的决定因素 D没有父亲对儿童性别化发展会有不利影响
7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儿童良好_B_的关键期
A品德 B道德品质 C道德行为 D道德情感 7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判断 D道德行为 7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品德的特征D A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的 B品德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
C品德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6
D品德的最终目的是形成道德行为
75.__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6.__是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7.__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苦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8.__是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为D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9.__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B A道德认识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判断
80.__是指儿童能够应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判断。C A道德认识 B道德动机 C道德评价 D道德判断 8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道德认识A
A道德动机的确立 B道德知识的掌握 C道德信念的确立 D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82.__是品德形成的基础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道德情感D
A爱国主义情感 B是非感 C责任感 D依恋感 84.道德行为通过多次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就会形成C A品德 B道德 C道德行为习惯 D品质 85.幼儿品德是其__发展中的一部分A A社会性 B社会化 C道德 D行为习惯 86.__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B
A道德 B品德 C社会性教育 D行为习惯 87.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实质上是C
A从社会生活中抽取的道德标准和规则 B表现在人身上的具体化 C人类的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 D一种社会现象 88.__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B
7
A道德 B品德 C社会性教育 D行为习惯 89.幼儿德育的实质是A
A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B社会道德内化的过程 C社会道德规范掌握的过程 D品德形成的过程 9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内容D A幼儿自我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 B幼儿在社交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 C幼儿在社会规则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 D幼儿在自然系统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9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B 90 93
A具体性 B依赖性 C情境性 D模仿性 9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影响幼儿品德发展的因素A
A气质类型 B家庭的影响 C同伴交往的影响 D电视的影响 9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同伴交往对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影响作用B A同伴交往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B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
C同伴交往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着儿童行为的发展 D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94.下列哪一项不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品德发展的影响C
A教师向幼儿传授基本的生活本领,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以及知识经验 B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也影响幼儿品德的形成
C幼儿教师的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幼儿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D幼儿教师的期望也是影响幼儿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95.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思想认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被称为D A道德教育 B情感教育 C行为习惯教育 D品德培养 96.__是衡量道德品质形成的标志D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B
8
A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B重视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 C发挥道德功能直接的教育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D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的教育渗透教育作用,注意优化群体环境 9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A
A气质特征 B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所限 C家教不良所致 D教师不良影响
99.__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D
A幼儿保育 B幼儿艺术教育 C幼儿科学教育 D幼儿社会性教育 10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C A《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指导纲要》 C幼儿的兴趣 D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10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制定的原则B A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技能相结合 B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
C社会性教育内容既要重视全面性、完整性,又要有重点
D既重视教育的联系性,又重视阶段性,使幼儿社会性教育成为一个系统
102.社会性教育的分类目标包括社会环境及行为规范、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_A_ A民族文化 B社会适应能力 C爱国情感 D民族意识 103.下列哪一项是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D A《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指导纲要》 C幼儿的兴趣 D幼儿发展 104.__是幼儿认知的源泉C
A教育内容 B经验 C社会现实 D已有的知识体系 105.下列哪一项不是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原则B A渐进性 B具体性 C适度性 D活动性 106.下列哪一项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D
A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B教育目标 C教育内容 D教育实施 107.教育者以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教育内容的方法,被称为A 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08.教育者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交流的一种教育方法,被称为B
9
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09.教育者指导幼儿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被称为C 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10.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向幼儿展示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实物、教具和情景,使幼儿认识、领会、体验和表现相应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方法,被称为D 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11.__是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的自然理解和分享C
A讲解法 B谈话法 C移情训练法 D演示法 1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教育的形式B
A课堂教育 B移情训练 C游戏活动 D社会实践 1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形式D
A幼儿园的专门教育 B环境教育 C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D社会性评价 1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A A渐进性 B目标性 C针对性 D活动性 115.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根本标准是C A社会性教育的组织 B幼儿能力的发展 C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 D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设计 116.下列哪一项不是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B A针对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过程性原则 D全面性原则 117.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是从__开始兴盛的C
A20世纪10年代 B20世纪20 C20世纪30 D20世纪60
118.__是确定某一特定团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C A观察法 B谈话法 C社会测量法 D问卷法
119.__即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方法D A观察法 B谈话法 C社会测量法 D情景测验法 1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行为表现C
A行为不足 B行为过渡 C品德性问题行为 D不适当行为 二、名词解释:(共30题,每题4分)
10
二、名词解释:(共30题,每题4分)
1.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2.所谓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3.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
4.依恋是指婴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5.角色采择是指儿童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社会认知技能。 6.所谓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7.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8.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9.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0.讲解法是指教育者以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教育内容的方法。 11.谈话法是指教育者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交流的一种教育方法。
12.讨论法是教育者指导幼儿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13.演示法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向幼儿展示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实物、教具和情景,使幼儿认识、领会、体验和表现相应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方法。
14.所谓移情训练法就是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的自然理解和分享。
15.角色扮演法是指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就是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景,让幼儿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
16.所谓社会性发展评价是指评价者根据心理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多方面的资料,对被评价者的个体或群体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作出解释、判断的过程。
17.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是幼儿发展评价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1
18.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团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19.问卷法是通过被调查者填写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问卷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20.情景测验法即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方法。
21.幼儿问题行为是指由于情绪障碍而导致的行为不正常,甚至人格偏畸,致使幼儿社会适应发生困难,不能从事学习活动和接受正常教育。
22.观察法是指教师或评价人员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社会性行为进行直接观察,从中获得评价资料的方法。
23.自我评价是指,人们能够通过对自己外部行为以及行为结果的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内心活动的分析,通过对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分析来认识自己,进而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以行为原则,社会规范、理想化的自我与自己的个性加以比较,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
24.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是个人的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2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26.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27.性别化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它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8.性别角色标准是指社会成员所公认的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 29.性别同一性也叫做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其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识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30.性别角色观指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理解。
三、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共30题,每题6分)
1.答: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 (1)整体——系统性 (2)社会制约性 (3)能动性 (4)动态性 (5)关键期
(6)情绪性和行为习惯
12
2.答:(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给予儿童自由权和主动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3)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4)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3.答:(1)整体——系统性。 (2)社会制约性。 (3)能动性。 (4)动态性。 (5)关键期。
(6)情绪性和行为习惯。 4.答:(1)增加交往活动 (2)浓化交往气氛 (3)榜样示范 (4)讲明行为规则 (5)评价外部行为
5.答:幼儿自我评价有如下特点:
(1)幼儿自我评价表现为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的评价,再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明显地表现为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同时也表现了有从外部行为向内心品质转化的倾向。
(3)幼儿评价与自我评价的道德性。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4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
(4)幼儿对自己身体的评价。幼儿基本上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身体的高矮,但全面的、概括的评价自己的身体的好坏的能力还较差。
(5)幼儿对自我评价发展趋势。幼儿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 (6)幼儿自我评价无男女性别差异 。
6.答:(1)体验的作用。幼儿在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是多种多样,幼儿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
(2)活动的积极性。自信心激发兴趣,引起活动的积极性,并使活动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有扩大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更加激发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家庭因素:①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儿童自信心发展幼儿密切联系;②家庭
13
结构及环境影响。
(4)幼儿园教育:①专家们在幼儿园实施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各项研究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②幼教人员的参与意识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7.答:(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给予儿童自由权和主动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3)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4)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8.答:(1)生理因素。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父母控制模式。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 (3)言语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儿童自我言语指导和成人言语指导。
(4)其他因素。心理学家还就其它影响自我控制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如,班杜拉等人研究了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阿特伍德等人研究认为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一个突出决定因素。
9.答:培养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基本要素有: (1)具有趣味性和规则性的外部活动情景。 (2)幼儿具有活动的动机。
(3)成人对幼儿讲解目标、规则,评价幼儿和用奖励、表扬等诱因激发幼儿的言语指导。 (4)幼儿对自我控制目标和规则的理解。 (5)幼儿按规则扮演角色的自主性。
(6)幼儿校正、调节自己心理品质的主动性。
10.答:安斯沃斯等人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性依恋。这类儿童约占65~70﹪。 (2)回避性依恋。这类儿童约占20﹪。 (3)反抗性依恋。这类儿童约占10~15﹪。
11.答:安斯沃斯及其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儿童之所以形成不同性质的依恋,主要在于教养者即母
亲对儿童的态度、行为方式的不同。
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也是其依恋形成的因素。 12.答:(1)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3)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4)教会幼儿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
14
(5)给予榜样示范 (6)家庭干预
(7)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答:(1)角色采择与幼儿亲社会行为。 (2)情感因素:移情作用的影响。 (3)父母抚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4)文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4.答:(1)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2)幼儿园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并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重要场所,其中教师和同伴则是影响幼儿园性别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3)电视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
15.答:品德和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样,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此外,个人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
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应,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3)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不尽相同。(4)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6.答: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或结构体。一般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由四部分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7.答:(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 (2)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4)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18.答:(1)具体性。(2)他律性。(3)情境性。(4)模仿性。(5)情绪性(不稳定性)。 19.答:(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2)发挥道德功能直接、显著的教育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隐形的教育渗透作用,注意优化群体环境。 20.答:(1)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 (2)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渗透性。
15
21.答:(1)社会现实。其一,社会现实是幼儿社会认知的源泉;其二,社会现实激发了幼儿的社会情感;其三,社会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
(2)幼儿发展。其一,以幼儿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其二,以促进强化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依据。
22.答:(1)渐进性。 (2)适度性。 (3)活动性。 (4)真实性。 (5)统一性。
23.答: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标准,也是设置教育内容的依据。教育目标的确定往往是充分论证的产物,它必须承载社会的需求,教育的任务和幼儿的实际,缺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是不适当的目标,都无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因此,教育目标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目标一经确立,它就是教育内容的纲领和目的,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教育目标,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先有目标而后确定内容。
24.答:(1)社会环境与行为规范。 (2)人际交往。 (3)自我意识。 (4)民族文化。
25.答:(1)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和演示法。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独有方法主要有: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 26.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形式主要有: (1)课堂教育 (2)参观活动 (3)游戏活动 (4)社会实践
27.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幼儿园的专门教育 (2)环境教育
(3)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28.答:(1)目标性。 (2)针对性。
16
(3)活动性。 (4)全体性。 (5)整体性。
29.答:评价幼儿社会性活动的项目主要有: (1)评价活动目标 (2)评价活动内容 (3)评价活动准备 (4)评价活动过程 (5)评价活动的效果
30.答: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 (2)谈话法。 (3)社会测量法。 (4)问卷法。 (5)投射法。 (6)情景测验法。
四、论述题:(共18题,每题10分)
1.答: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整体——系统性。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作为母系统,包括六个子系统又可以作为亚结构母系统,它们又包含亚结构子系统,依次下去。这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中的各系统,无论是子系统之间,还是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有等级包含的密切关系。各系统的独立是相对的,它们构成了立体网络的整体结构,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的诸成分就是这个立体网络上的一个结,作用于整体结构,又受其整体结构的影响。例如,一个人自控能力强,那么他就容易遵守社会规则,讲礼貌,守纪律,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2)社会制约性。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既受物质财富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影响,也受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必然受其影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3)能动性。现代儿童观指出,幼儿是一个主体,在主客体活动中,幼儿不是被动体,有其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我们在既重视老师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7
(4)动态性。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整个过程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质的内涵,表现出儿童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
(5)关键期。生命的全程观认为人的心理系统不断运动发展,从无序经过涨落到有序状态的循环发展过程。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化是人终身发展任务。但国外有研究证明: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婴幼儿期的社会化经验对于一个人后来的社会化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另外,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诸方面也不是等速的,发展的关键年龄也不同,我们要抓住关键期的培养,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
(6)情绪性和行为习惯。由于幼儿认知的局限,很多大道理无法理解,幼儿阶段具有明显的情绪性,而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亲子之情。
正因为幼儿认知的局限,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仅要提高幼儿社会认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
2.答: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自信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影响人的整个个性社会性的健全发展,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体力还是处事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自信心对幼儿心理健康和认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促使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思考问题,乐于与周围人交往,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
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幼儿自信心的前提。 (2)给予儿童自由权和主动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3)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幼儿期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轻易接受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评价。对一个成功的幼儿予以积极评价,会使他充满自信,做任何事情都相信自己的理量。
(4)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基础。 3.答:研究认为,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
加区分,对所有人的反应都几乎一样,都以抓握、微笑等十分相同的方式对大多数人作出相似的反应。
第二阶段,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差别,对父母和他所熟
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婴儿对母亲更为偏爱。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这一阶段婴儿积极寻找与专门照顾者——母亲的
18
接近阶段。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表现出特别的关切;到了七八个月,这种关切行为更为强烈。7~8个月,婴儿也会对父亲形成依恋。再以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进一步加强,依恋范围也进一步扩大,除了父母外,儿童还对其他成员如祖父母等产生依恋的情感。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2岁以后,儿童开始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
感、需要和愿望,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认识到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据此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3岁以后,随着儿童进入幼儿园,儿童把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此时,儿童的依恋行为的发展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寻求老师和同龄人的注意与赞许的反应阶段(3~6岁)。
4.答:安斯沃斯等人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性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母亲离开时,儿童的探索行为会受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
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这类儿童约占65~70﹪。
(2)回避性依恋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身边或不在身边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特
别紧张或忧虑不安;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短暂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类儿童约占20﹪。
(3)反抗性依恋 这类儿童在母亲将要离开之前就显得警惕,如果母亲要离开他,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反抗,任何一次暂时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这类儿童约占10~15﹪。
安斯沃斯及其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儿童之所以形成不同性质的依恋,主要在于教养者即母亲对儿童
的态度、行为方式的不同。他们认为这些态度和行为包括(1)母亲喜爱孩子的程度;(2)母亲照料孩子的质量;(3)母亲对于婴儿的信号和交往能够觉察、正确理解和反应的程度。
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也是其依恋的因素。依恋的发展是双向过程,既有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也有母亲对婴儿的依恋,因而婴儿形成那种类型的依恋,不仅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态度行为有关,还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
5.答: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生物因素。研究发现,某些男人身上表现出的侵略、冲动和暴力行为的倾向可能因某种微小
的基因缺陷而引起。但是,基因并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2)社会因素。第一,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的行为具有直接
的影响。第二,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还有许多,诸如,儿童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19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战略主要有: (1)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3)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4)教会幼儿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 (5)给予榜样示范 (6)家庭干预
(7)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6.答:(1)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第一,父母对待两性子女的不同方式。儿童正是从
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开始获得性别认同并进而达到性别角色的分化。第二,父亲在儿童性别化中的独特作用。研究认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具有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父亲是子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动因。第三,没有父亲或缺少父爱对儿童性别化发展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孩子越小失去父亲或得不到父爱,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就越严重。
(2)幼儿园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并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重要场所,其中教师和同伴则是影响幼儿园性别化的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教师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儿童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男孩和女孩继续受到了教师的不同对待。第二,幼儿园同伴的影响。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同伴常常能加强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
(3)电视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电视有助于儿童认识社会角色,学习并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电视使儿童更容易获得传统的男女性别角色观。
7.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换句话说,道德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和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样,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此外,个人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
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应,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3)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不尽相同。(4)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0
8.答:(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涉及到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而品德只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只能包含在社会性之中。
(2)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发展过程而言,社会性发展较早,品德发展较晚,幼儿品德是在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3)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品德作为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并不直接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而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不断内化的结果,而社会道德的内化或个体化有始终贯穿于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因此,品德又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4)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社会性的核心是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它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社会道德关系,品德又恰恰是直接内化或反应这种社会伦理道德,并表现出固定的心理特点,因此,品德作为个人特性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9.答:(1)具体性。这一特性表现在幼儿品德发展的许多方面:幼儿道德观念是从交往产生的具体行为中开始获得的,是具体的;他们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只能直观地认识道德现象等。
(2)他律性。幼儿由于处在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因而他们还不能够理解社会道德标准的实质,往往根据外在的、成人提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行为。
(3)情境性。幼儿品德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品德的形成受到当时社会情景的制约。 (4)模仿性。从幼儿心理发展来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周围的人、事、物、境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通过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幼儿学习到良好或不良的道德行为方式。
(5)情绪性(不稳定性)。幼儿的道德行为常常受其情绪的影响,他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不取决于对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客观认识和比较,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时个体情绪满足的程度。
总之,幼儿品德发展过程有其独特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针对这些固有特点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10.答:幼儿不良品德,是指幼儿违反正确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幼儿的游戏、学习和生活中。幼儿形成不良道德的原因:
(1)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造成的。
(2)由于教育不良而造成的错误。第一,家教不良所致。第二,教师不良影响所致。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矫正幼儿的不良品德:
(1)榜样示范。教师和家长可用榜样示范的方法,激起幼儿强烈的情绪体验,以达到模仿英雄,纠正过错行为的目的。
21
(2)表扬鼓励。表扬和鼓励,是激发幼儿上进心、自尊心、改正其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3)坚持家园一致性的原则。幼儿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因此,幼儿园应与家庭坚持一致性的教育原则。
11.答: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园课程改革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性和渗透性。
(1)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紧紧围绕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个中心问题,而幼儿社会性发展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2)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渗透性。幼儿社会性教育应该渗透在幼儿园的各种课程教育中。幼儿社会性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专门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社会性教育要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第三,更要利用其他课程,以其它课程为载体,在其它各个课程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
12.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总目标集中体现了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点内容,它保证了幼儿教育的方向性。
(1)让幼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使幼儿学会初步从他人角度去理解他人,同情和关心他人,培养爱家长,爱老师,爱集体,关心小朋友的情感。
(3)引导幼儿了解并逐步掌握基本的社会规则及社会技能,培养诚实、友爱、合作、勇敢、抗挫折、克服困难、爱惜公物、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及良好的交往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4)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学会初步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5)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幼儿初步形成面对新环境时的心理适应力及独立地克服困难,解决生活实际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6)引导幼儿做事认真负责,培养初步的责任感。
13.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幼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社会环境与行为规范。对幼儿而言,可纳入其学习内容的应是最贴近幼儿生活、最具有启蒙价值的东西。具体应包括:第一,家庭;第二,幼儿园(所);第三,社区和家乡;第四,公共场所及其行为规则。
(2)人际交往。幼儿从人际交往中,逐渐获得社会性。对幼儿而言,人际交往的内容主要有两类:
22
第一,与成人交往;第二,与同伴交往。
(3)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对自己的意识和对他人的态度。 (4)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两部分。
14.答:(1)渐进性。所谓渐进性原则是指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应是以幼儿生活为出发点,由近渐远。
(2)适度性。如果说渐进体现了教育内容的广度控制,而适度性要求的是教育内容的深度控制。 (3)活动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是在活动中向生活学习,而不是在课堂上向书本学习,因此,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坚持活动性原则,即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在活动中向社会学习。
(4)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原则即是所确定的社会性教育内容应该是经过筛选的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幼儿不能感受的、无法想像的情景,如远古的故事、童话的演义。
(5)统一性。虽然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矛盾交错,但我们并不是把社会生活全盘纳入教育内容中,尤其对启蒙性的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更加需要严把关口,即从范围、要求上统一协调,形成一致。
15.答:(1)移情训练法。移情是在特定情况下一人对另一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所谓移情训练法就是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的自然理解和分享。
采用移情训练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供的情境必须是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或是幼儿看得懂的;第二,移情训练的基点应是唤起幼儿已有的类似体验,使幼儿已有的体验与当前情景状态相关联;第三,移情训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为了幼儿以后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移情或具有自然而然的对他人的理解与共鸣,因此,更注重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教育者应与幼儿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
(2)角色扮演法。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就是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景,让幼儿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
教育者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下列问题:第一,创设幼儿幼儿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幼儿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景理解力;第二,尊重幼儿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育者只可指导活动,而不应经常分配角色、导演角色;第三,以正面角色为主,尤应避免经常由某几个幼儿扮演反面角色;第四,教育者尽量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扮演与幼儿平等的角色。
16.答:(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第一,依据幼儿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特点施教的儿童观;第二,“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的教育观。
(2)发挥道德功能直接、显著的教育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之中,注意品德教育的随机性。第二,把德育贯穿与各领域教育活动中,注意品德教育的系统化。
23
第三,寓德育于游戏之中,注意品德教育的游戏化。
(3)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隐形的教育渗透作用,注意优化群体环境。幼儿周围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及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往往会有效地影响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我们既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的优美的物质环境,还要使幼儿处于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第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第二,教师要努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第三,加强横向联系,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第四,寓德育于激励、竞赛之中,注意品德教育方法的情境化。
17.答:评价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根本标准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第二,过程性原则;第三,全面性原则。 (2)评价幼儿社会性活动的项目。对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应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即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准备及活动效果的全面评价。第一,评价活动目标,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完整;活动目标是否分解到位,是否落实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中;是否确定了重点和难点。第二,评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符合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需要,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第三,评价社会活动的准备,主要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第四,评价活动的过程,其涉及多方面,(1)教育过程是否面向全体,是否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2)整个活动中的幼儿是否处于主体地位;(3)是否寓教育于游戏,幼儿参与程度如何;(4)教师是否尊重幼儿的意愿;(5)教育方法是否多样;(6)教师基本功及社会性教育的能力如何。第五,评价活动的效果,包括,是否完成了教育目标;幼儿参与活动的程度;幼儿的情绪是否愉快,幼儿的社会性品质表现的一致性。
18.答:(1)将入学适应性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第一,利用生活中的常规培养幼儿的主体适应性。第二,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第三,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
(2)设计组织专门的社会适应性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3)在各领域学习中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目前,许多幼儿园均采用了师生互动的分领域教学,即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组织指导幼儿学习。学科教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入学提供学习能力的准备和为学习知识打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科教学与知识的学习,又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品质。
(4)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培养幼儿社会适应性。
(5)小学也应照顾初入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努力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24
25
正在阅读:
你的眼睛会说话作文400字06-28
表妹趣事作文600字06-14
复杂数字系统设计方法04-12
有你我心里才温暖作文550字06-27
个人政治学习情况总结01-16
夏日的乡村作文400字07-01
临夏县幼儿园建设项目建议书07-28
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试题答案10-04
詹氏骨伤十周年庆典活动方案05-2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社会教育
- 题库
- 学前
- 答案
- 儿童
- 基础
- 公务员转正自我鉴定(共9篇)
-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模拟题
- 毕业设计说明书06.12
-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
- 烟叶生产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 《行政管理学》随堂作业2018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
- 2016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数学试卷(解析版)
- 江苏省如皋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 初中物理复习知识点资料-沪粤版(全册)
- 山西省2012年中考数学真题试题word(带解析)
- GM-5kV可调高压数字兆欧表
- 精确抬高床头30度,我们做到了!
- ICU护士实习周记
-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 建筑工程说明及计算规则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成功案例及行业发展方向
- 农村小学数学体验教学实践研究学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贪污贿赂罪
- 护理社会学考前重点资料--2013最新
- 尔雅通识音乐鉴赏题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