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题库

更新时间:2024-06-16 21: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理解:

“每桶 4 美元”

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鉴名的下方,写上“每桶 4 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 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 4 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 “竞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 我要见见他。 ” 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这是一件谁都可以做的事,A 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华、能力都在他之上,B 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纯属偶然,可是,谁又敢说,那不是一种必然? 1、 文中第 1、2 自然段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 改为 2 改为

2.根据上下文意,在 A、B 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A B

3、将文中最后一句“谁又敢说,那不是一种必然?”改为陈述句。

4、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这是一件谁都可以做的事??”“这”指的是 。为什麽说:“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纯属偶然,可是,谁又敢说,那不是一种必然?

阅读理解二:

从“生花笔”谈多写作

生花笔”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青年时代就用功读书,文章写得很好。 王安石 20 岁的时候,在芗(xiang)林院求学。有一天他翻阅《开元天宝》 ,从中知道大 唐诗人李白当年曾梦见笔头上长出鲜花,从此才思横溢,名闻天下。王安石拿着书去问老师 杜子野: “先生,世界上真会有生花的笔吗?先生能给我一支吗?”杜子野望着王安石那诚 恳渴求的目光,欣喜地看到这个青年人身上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于是,杜老师拿出一大 捆笔,语重心长地说:这里面有一支笔是生花的,你自己去找巴。 ”王安石恭恭敬敬地向教师 行了礼,说: “请先生指教。 ”先生说: “你用每一支笔去写文章,如此下去,一定能从中寻 得生花笔。 ”

从此,王安石每天早起晚睡,苦读勤练。几年以后,他写秃了老师给他的 500 支笔。可是还 没有找出“生花笔” 。王安石很纳闷,又去问杜子野: “先

生,我怎么还没有发现那支‘生花 笔’呢?”杜子野笑而不答,却挥笔写下了“锲而不舍”四个字送给他。王安石望着这四个 沉甸甸的大字,恍然大悟。

又过了几年,王安石共写秃了 998 支毛笔。他用最后一支笔写作《策论》 ,突然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王安石高兴地大喊道: “我找到 ‘生花笔’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多练笔,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同学们,你如果能学王安石那样用秃 998 支笔,你的笔下也会生花的。 ⒈从王安石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⒉对于文章的最后一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⒊除了本文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写要勤奋学习的古诗或名言?把它们写在下面。(只写一 个)

阅读理解三

村井

村中有一口井,在一棵高大的苦栎树下,圆圆的井身是磨石条拼砌的

【 长、印、盖】着青苔,古色古香。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喝着她的乳汁。

清晨,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大桶、小盆、陶罐、扁担在黎明的光影里

合奏成一支古老的、湿漉漉的 曲子。井沿总是湿漉漉的,从井沿向各家的小路也是湿漉漉的。 夕阳西下,村里的媳妇小姑们, ( )了竹篮,( )了铝盆, ( )了铁桶,( )了衣槌三三两两地缀着( )井沿。不一会儿, 的取水声、 的搓衣声、 的捣衣声,一圈圈地漾了开去。月亮升起来,〔旋即、随即、当即〕又垂落在井底。井朦胧,树朦胧,月朦胧,鸟朦胧。村里地姑娘仍不愿回家, 嬉闹声,泼水声,追赶声,银铃般的笑声井全都听见了,井便非常地快乐。村中有诗云: “井潭落月影, 村女失衣声。 ”

无论多大的暴雨,井总是清澈见底,水草依附,如少女的明眸。无论多

么干旱的季节,井总是汪汪的,盈盈的,如十五的月亮。一线清流,不紧不慢地从井中溢去,绕乡村旁的田间??

一晃便十多年了,那盈盈的、快乐的村井总在我乡梦的清波里依徊。 前些日子,回家过暑假。夜晚,吃了几片西瓜仍不解渴,我便提议: “去

打井水吧。 ” 父亲低头不语。母亲说: “只怕不好打了,你要去,当心蛇。 ”妻子提出要同我去看看井。

月牙儿淡淡的,夜虫清唱。荒草萋萋,苔痕满地。那高大的苦栎树也被

砍了,干枯的根系像垂暮老人 的手掌,紧紧地抓住井沿的泥土。我问母亲: “这井怎么了?这么浅了。 ”母亲说: “这井废了,你不见村里人如今家家都用上自来水了。 ”

我仍然迷惑不解。正在上理工大学的妹妹用物理的知识解释说,井没人

打,那渗水层便日渐枯萎、堵塞。照理论计算,不出十年便要成为一口枯井。

我一惊,仿佛看到了一只盲人的眼睛,空洞、干枯、死寂, 就如那没有生命的井。

妻子若有所思地说: “井不用则浅,用则盈。人也如井呀。 ” 1、在文中( )处填上恰当的动词, (不能重复)。 2、在[ ]处选择合适的词语,打勾。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 象声词。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络绎不绝: 迷惑不解:

5、文中具体描写村井是盈盈的,快乐的是第( )至第( )自然段,在

这几个语段中作者运 用了( )( )和( )的 修辞手法。

6、当“我”看到自己在童年时留下美好印象的井完全变了,会想些什

么?

7、妻子若有所思地说:“井不用则浅,用则盈。人也如井呀。”这句话

的意思是:

知识:

1、 带有鸟名的: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孔雀东

南飞,五里一徘徊。 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④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 带有花名的: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春色满

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 带有山名的: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采菊东

篱下,悠悠见南山。 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④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4、 带有江河名的: 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②孤帆远影碧空

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③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5、 带有地名的: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②长安一

片月,万户捣衣声。 ③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④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阅读理解四: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1、用横线画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十种景物。 2、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秋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是 。白朴的《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的情绪,曲中“ ”一句使全曲静中有动,

“ , ”一句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3、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题目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念之情。

阅读理解:

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出生 出身)书香门第,他的外祖父是清代最著名的文字学家段玉裁。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龚自珍因不满朝政,弃官离开京城回家乡浙江仁和。一路上,田园(荒漠 荒芜),商业衰败,人民困苦不堪,龚自珍摇头叹息。 有一天,龚自珍走到镇江的南郊,看见一群人正在这里举行仪式,向玉皇大帝及雨神祈求降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握笔凝思,准备写祈雨的文章。龚自珍也(凑 揍)了过去,忽见那个老者把笔放下,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大手笔来也!”原来这老者是龚自珍的老朋友。龚自珍也不推辞,大笔一挥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知道,人世间的灾难大多是人造成,是统治者昏庸无道、用人不当造成的。祈雨是无用的,( )降了雨( )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用人问题,是人才问题。没有人才,或有人才而不用,国家就永远不会太平和富强。

1、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字词打“√”。

2、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祈求: 不拘一格: 4、读画线的句子,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写下来。

5、在辞官回家的路上,龚自珍看到了怎样的情形?

6、在诗中,诗人对清朝末年( )十分痛惜,并大声疾呼( )。 A、扼杀生机、窒息思想,导致万马齐喑的局面。 B、举行仪式,向玉皇大帝及雨神祈求降雨。

C、要振兴国家,挽救危亡,就需要涌现出大批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 D、不满朝政,弃官离开京城回家乡。

7、“九州”代称中国。下面是中国代称的有( )(多项选择)。(2分) A、华夏 B、中原 C、炎黄子孙 D、中华 E、新中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9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