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9 03:59: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单元 与经济成长、科技进步同行

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4来编写的。目标4要求:“了解当今科技发展和经济成长的特点,逐步形成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

这一单元下有三课内容, 置身市场经济 描述了现代经济成长; 感受科技之光 描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则是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描述了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对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

第一课 置身于市场经济

第一课内容共有四个框题,“看不见的手”讲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二个框题讲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第三个框题讲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区域经济;第四个框题讲公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首先讲了什么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然后描述了市场经济的形成;接着描述了市场机制如何运行的,也就是“看不见的手”如何调节市场经济;最后概括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看不见的手”的意义。 专题探究 透视‘看不见的手’ 包括三个案例,侧重点有所不同。 “发现‘看不见的手’”是让学生认识市场机制;

“关注‘看不见的手’”是让学生学会适应市场机制;

“受惠于‘看不见的手’”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市场机制。

教材第111页示意图值得注意,虽然出现在活动中,但是却十分重要,它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示意图,也就是 看不见的手 调节资源配置的示意图。实际是对教材正文第三段的形象说明,是需要学生重点把握的内容。之所以放在探究活动中,是为了让学生结合果农的案例来把握市场机制。

教材第112页,“受惠于‘看不见的手’”,这个活动内容也应该注意一下,教材说: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有许多好处。例如:

◇ 人们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在市场上购买和出售各自的产品。

◇ 商品价格的竞争,促使生产者提高质量和效率,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 公司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主动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 市场能提示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 ……

○ 对于市场经济的好处,你有什么切身感受,请至少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这里所说的 市场经济的好处 实际就是课程标准里所说的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活动中列举出来的四条,是需要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把握的内容,之所以后面还有个省略号,表示还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市场经济的好处,这种具有弹性的案例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探究能力的需要。这个活动也是直接与课标对应的。

也就是从积极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看得见的手”

看得见的手 主要讲述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控作用。

首先指出,相对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说,政府就像一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然后说明了为什么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接着列举了政府调控的措施;最后指出,只有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这两只手紧密结合,才能促进经济成长。

第二段主要从“看不见的手”的局限性来讲为什么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如路灯、防洪堤等;二是不能任由市场调节的物品,如毒品、枪支等;三是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的弱点,如滞后性、自发性、盲目性等。

其中第二个理由比较容易理解;专题探究又专门探讨了第三个理由,也就是市场调节本身的弱点;第一个理由在这里解释一下。

教材上说,有些产品和服务无法由市场提供,这些产品就是指公共物品。 物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比如我有一个苹果,我把它全吃了,别人就吃不到了。这种物品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另一类是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比如路灯,你无法阻止任何一个人利用路灯,同时,你利用路灯也并不影响别人利用路灯,一个路灯可以为所有过路人照明。这就决定了个人不用购买公共物品仍可以进行消费。每个人都需要,但又不能由个人来购买。这样就无法由市场自发调节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于是产生了政府调控的必要。像国防、道路、立法、基础研究这类公共物品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专题探究“运用‘看得见的手’”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哄而下 ,反映了市场经济下,人们盲目追逐利益的现象,说明了市场调节存在的盲目性问题,由此引出政府调控的必要性。

靠山养山,方能吃山,靠水治水,方能吃水 ,反映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冲突的情况,这一矛盾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身来解决,说明了任由市场调节引发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政府调控的重要原因。 以港兴市 ,反映了政府失灵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政府不遵循市场的规律,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为‘看不见的手’把脉 ,总结了市场调节机制的弊端。

“看得见的手”对应的课标内容是

从消极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用恰当的事例反映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首先简单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范围扩大了,才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必要;然后从我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描述了地区差异现象。接着通过举例,描述了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最后阐明了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对于发展区域经济的意义。

专题探究活动“绘制家乡经济发展的蓝图”由三个案例组成。

“计算:优势互补”,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区之间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是与非”,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

“西气东输,我们期盼什么”,让学生体会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对于发展区域经济的意义。

描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区域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地区经济。

角色与选择

“角色与选择”正文主要关注在市场经济中“人”的角色定位问题与选择问题。教材分别描述了一个公民在经济生活中最可能扮演的三种角色:消费者、劳动者和经营者,并指出每种角色在市场经济规则下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选择问题主要指就业、敬业和创业问题。

专题探究“自尊、自立、自强之路”包括三个部分。

“走上‘维权’之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寻找就业、创业之路”,让学生了解就业、创业必备的素质。

“路在脚下,也在心中”,针对社会上一些普遍存在的就业、择业矛盾现象,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下岗失业者类问题,学生将来也可能面对这些问题。 对于专题探究中 走上‘维权’之路 这部分,有的老师认为,这一部分,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 当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 重复,因此可以简单处理。实际上,七年级教材所说的 当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 里面所讲的个人权益,并不局限于市场经济生活,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一探究,则是专门围绕市场经济生活下,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个人所应采取的态度。专题探究的问题更集中、更深入,对学生的要求也越高。

在创业方面,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大量以娱乐界明星的成功作为案例,认为这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讨论娱乐业明星的创业,不利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引起偏差。重点围绕一些比较大众化的平凡的职业,可能会好一些。所以,选取案例时,应该注意一下价值观念的导向问题。

角色与选择 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用恰当的事例反映公民个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课 感受科技之光

这一课,着重讲述现代科技的发展。下面设置了三个框题,“科学技术的力量”、“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分别让学生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意义,科技进步对现代经济的意义,科技进步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力量

“科学技术的力量”首先讲了科学技术的起源:来源于生产实践;然后讲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接着阐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最后讲述了三次技术革命。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较复杂,科学的目标是认识世界,技术的目标是改造世界。技术发展的历史要比科学发展的历史要久远。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学生把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专题探究中,提到当今科技发展的特点时,其中一个特点涉及到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因此,在正文中讲了科学发展对技术的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对科学的影响。

教材中专门提到了三次技术革命,这里也有必要把三次技术革命的科学背景和

专题探究“改变世界的科学技术”包括两个部分。

“沐浴科技之光的现代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寻出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记录现代科技进步的辉煌”中的四段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了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教材第125页,探究活动需要注意一下:

○ 综合上述资料,你能否归纳出现代科技发展的如下特点和意义?根据你所掌握的材料,你还能归纳出哪些特点和意义?

◇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认识和开发能源史上的里程碑。

◇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里程碑。

◇ 新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

◇ 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加快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链接,缩短了技术发明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 ……

教材归纳出的现代科技这四个特点和意义,是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把握的内容。“你还能归纳出哪些特点和意义?”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引申、提高,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分析的能力,给出一段描述现代科技发展状况的材料,能够从中归纳出现代科技发展的某些特点。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呈现出加速化、规模化、综合化、实用化的趋势,成为当前高科技的新特点。

从应用上看,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

科学技术自身的更新也越来越快。

社会对科研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科技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各种科学技术门类联姻,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的综合化趋势也越来越

明显。

知识经济 方兴未艾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正文首先讲了知识经济的产生;然后讲了人类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三个阶段的特征;接着讲了知识作为资源所具备的特点;最后讲了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

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区别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第一, 物质资源是可以用尽的,知识则是可以生生不息的。

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曾经悲观地预言了工业经济增长的极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持悲观失望态度。显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知识作

为资源的这一特征。有了知识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就有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第二, 物质资源只能在物理上换位,知识则可以充分共享。

物质资源不可能同时在不同的空间存在,而知识却不同。一个软件,可以同时卖给无数人使用;网络上的公开资源,可以同时为很多人使用,这就是知识资源的优越性。

第三, 物质资源是有形的,知识是无形的。

物质资源是实实在在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矿石、机器、设备等。但知识不同,知识可以在书本、软盘、语言中得到体现,但多数的知识往往是人或组织的一种能力、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或员工头脑中迸发的一个创意。

教材第126页:“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知识不仅渗透到经济领域,同时还会渗透到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科学技术对经济领域的渗透,在专题探究得到进一步展开。但是,科学技术对政治、文化生活领域的渗透,课文并没有进一步说明,探究中也没有围绕这一点进一步展开,后面第三课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但侧重在科技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这里有必要通过一两个案例,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

科学技术对政治生活的渗透的案例

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世界已越来越离开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它们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征服和控制世界的目的。”

科学技术对文化生活的渗透的案例

为了保护自己的语言优势,法国采取了具有别国借鉴意义的办法:用法语开发网络中的信息资源,鼓励在因特网上使用法语,还规定了在电视和广播系统中英语词汇使用的比例,法国人担心英语的进一步泛滥会损害法兰西的语言系统。 专题探究“跟随知识经济的脚步”,包括以下四个内容。“工具的里程碑”,让学生通过分析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劳动工具的变化,从而认识不同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撬动效益的杠杆”,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对国家经济的巨大促进为例,来说明科技对对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影响。“涌流价值的源泉”,通过微软公司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显著优势。“快鱼吃慢鱼”,则是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对新科技的掌握、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

针对“工具的里程碑”这一活动,需要说明一点,即使在知识经济时代,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仍然会并存;比如,市场上有不同品种的西红柿,有又大又红的是“工业化西红柿”,还有又小又丑的是“农耕西红柿”,“农耕西红柿”不用化肥,口味好,虽然价格更高,销路也不错。这说明,农耕经济仍然有其存在的空间。

对于 快鱼吃慢鱼 这个活动,这里需要加以说明,教材只是说, 快鱼吃慢鱼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常见现象,而不是说, 快鱼吃慢鱼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法则,反应速度 快 ,只是在市场竞争获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所以,我们教材中所说的“快”,不仅仅是说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快”,教材128页说:“‘快’,是指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市场变化的准

确把握。”可见,教材所说的“快”不仅包括了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而且包括了对市场变化的准确把握;不仅要快,而且要准。

教材第128页,探究活动中所设置的题目需要注意一下:

○ 综合上述资料,我们能否归纳出知识经济的如下特点?

◇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和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 信息技术等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农业社会,谁拥有土地,谁就拥有财富;工业社会,谁拥有资金,谁就拥有财富;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拥有新知识,才能占领发展的制高点。

◇ 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将取代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成为劳动力的主体。

实际上,这几个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也是课标要求的内容,体现在活动中,所以要充分重视活动这部分内容。 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正文描述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积累越来越多,因此有了不断学习的需要;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为人们不断学习创造了新的便利条件,由此,学习型社会也就应运而生。

专题探究“终身学习的选择”包括以下六个内容。“我要掌握新技术”,说明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因此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数字图书馆”则是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了;“职业知多少”是以职业类型的增加为例,说明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知识是什么”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网络技术对获取知识的巨大帮助;“空中课堂”也是在描述互联网络在怎样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博才取胜”说明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人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对应的课标内容:从积极方面,认识科技发展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第三课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这一课包括三个框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要讲了市场经济对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伴随科技进步”主要讲了科技进步对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君子以厚德载物”主要讲了如何应对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带来的消极影响。 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说明了市场经济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伴随商品等价交换而产生的平等精神;二是伴随市场竞争而产生的进取精神;三是伴随市场规则而产生的法治精神。

专题探究“彰显平等、进取和法治精神”由两部分组成。

“消费者的权利”中设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针对平等精神设计的,一个是针对法治精神设计的。让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来体会市场经济带来的平等精神与法治精神。“‘风险投资’的范例”,让学生通过案例感受市场经济所彰显的开拓进取精神。

伴随科技进步

“伴随科技进步”阐述了科技进步对人们思想观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乃至思维方式都不断发生变化。课文以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说明了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

影响;以“绿色奥运”为例说明了科学进步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以人机大战为例,说明了科技发展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引申说明〗

专题探究“寻找科技轨迹感受人文之光”包括了六段材料。从多个角度反映了科技对人文世界的影响。

第一段关于“效率”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二段关于“电报”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认识世界的影响;

第三段关于进化论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四段关于电脑技术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第五段关于全文检索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第六段未来学家演讲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136页专题探究后面的思考题:

◇ 有什么事例可以证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价值观的用语往往同科技进步相关联。

◇ 有什么事例可以表明,当人们解释一个问题的时候,也会反映科技进步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 运用有关材料说明,科技因素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艺术生活,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 在上述材料的启示下,你还能提供什么事例,说明现代科技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尝试对这些影响做出自己的评价。

分别从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艺术三个角度,让学生把握科学技术对人文世界的影响。这些内容看起来比较深奥一些,实际上,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语言入手,进行探究。比如:

这篇作文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克隆别人的。

父亲的怒骂不仅没有使他悔悟,倒是起了反作用。

他的社交范围很广,能量很大。

我向她传递了那么多信息,可没有一点儿反馈。

游戏机害惨我了,吞了我那么多钱,简直是个黑洞。

她长得真像她母亲,完全是她母亲的一份拷贝。

……

这些日常语言当中,如“克隆”、“反作用”、“能量”、“信息”、“反馈”、“黑洞”、“拷贝”,原本都是生物学、物理学、信息论等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术语,现在都成为人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克隆已经演变为“剽窃”“抄袭”的代名词,具有贬义。“反作用”本来是物理学术语,转换为日常语言,成为“消极作用”的代名词,也具有贬义。黑洞物理学术语,在日常用语中也具有贬义。

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文首先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的精神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然后讲述了市场经济给人们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接着讲述了科技进步给人们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指出了如何应对这些消极影响。

专题探究“我们选择什么”包括三个内容。

“辨析:推销商品的是是非非”,列举了违背市场规则现象,让学生从道德和法制两个方面来寻找对策。

辩论:面对科技进步、经济成长的思考 ,列举了科技进步与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现象,让学生从道德角度进行辨析,从而正确对待科技进步与经济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分析:金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辩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第138—139页“辩论:面对科技进步、经济成长的思考”,每一个辩论题目都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情境,直接让学生辩论,容易走过场,或者进行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领会教材设计的意图,教师也可以自己选择适合的相关的辩论题目,把它具体化、情境化。比如,“用野生动物做实验是否道德”的问题,就可以具体化为以下案例:

一所著名的医学研究机构曾用野生猴子做动物试验,每次试验前,实验员从笼子里带走一只猴子做试验,这也意味着这只猴子生命的终结,后来,笼子里的猴子一见到这个实验员就害怕,都努力把别的猴子往实验员身边推,结果,经常是那些体力单薄的猴子被推到实验员身边,被带进实验室。这就涉及到一个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为了医学的发展,用野生动物做实验是否道德? 这样学生会对辩论的题目产生一定的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92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