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瞬态响应特性与稳定性分析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8 15: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纸

姓名: 指导老师: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实验内容:实验五 二阶瞬态响应特性与稳定性分析 【实验时间】 2013年 月 日 【实验地点】 综合808

【实验目的】

2、观察和分析典型二阶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的响应曲线。 3、学会用MATLAB分析系统稳定性。

成绩: 班级:

2013年月日

1、以实际对象为基础,了解和掌握典型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和模拟电路图。

【实验设备与软件】

1、Multisim 10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 2、labACT试验台与虚拟示波器 3、MATLAB数值分析软件

【实验原理】

1、被模拟对象模型描述

永磁他励电枢控制式直流电机如图1(a)所示。根据Kirchhoff定律和机电转换原理,可得如下方程

Ldi?Ri?ke??u (1) dtd??b??kti?Tl (2) dtd??? (3) dtJ式中,各参数如图1(a)所示:L、R为电机和负载折合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Tl是折合到电机轴上的总的负载转矩,b是电机与负载折合到电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kt是转矩系数(Nm/A),ke是反电动势系数(Vs/rad)。令?e

将Tl看成对控制系统的扰动,仅考虑先行模型框图中U?L/R(电磁时间常数),?m?J/b(机械时间常数),于是可由这三个方程

画出如图1(b)的线性模型框图。

?s????s?的传递函数为

G?s??kt/Rb??s?1?? (4) U?s???es?1???ms?1??kekt/Rbs考虑到电枢电感L较小,在工程应用中常忽略不计,于是上式转化为

G?s??式中,KdKd??s?? (5)

U?s?s(Tems?1)?kt/?Rb?kekt?为传动函数,Tem?JR/?Rb?kekt?为机电时间常数。本实验中,去

Tem?0.1s,传动系数可变。

2、系统的稳定性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闭环系统特征值均在左半平面。 3、接线和操作

输入信号产生的操作方法:用信号发生器(B1)的‘阶跃信号输出’和‘幅度控制电位器’构造输入信号r(t),即B1单元中电位器的左边K3开关拨下(GND),右边K4开关拨下(0/+5V阶跃)。阶跃信号输出(B1-2的Y测孔)调整为2.5V(调试方法:调节电位器,用万用表测量Y测孔)。 构造有源放大电路用模拟运算单元和阻容库A1-A9资源。

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测量利用虚拟示波器,直接将信号接入CH1和CH2测孔,运行LABACT程序,打开单迹示波器或双迹示波器,便可以得到波形。

【实验内容、方法、过程与分析】

1、用运算放大器搭建出实验原理给出的电机模型,并在Mulsitim10中仿真,选择合适的电阻R0改变速度增益K0,观察和分析典型二阶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的响应曲线,并记录波形、超调量、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并计算出在欠阻尼下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指标,与仿真时的测量值进行比较。

Mulsitim仿真电路图如下所示

表1:Mulistim10仿真数据记录表格及实验波形 参数项目 电阻R0 (kΩ) 增益K0 (1/s) 自然频率阻尼比?(计算值) 超调量 峰值时间 调节时间 ?n(计算值) (1/s) ?(%)tp(s) ts(s) 测量值 计算值 测量值 计算值 测量值 计算值 ??1 过阻尼 50 2 4.472 1.118 —— —— —— —— —— —— 0.62 0.65 0.36 0.4 0.21 0.25 15 15.6 1.02 1.5 1.1 1.2 0.97 0.97 0.96 0.96 ??1 临界阻尼 10 10 10 1 —— —— 25.64 3.9 6.245 0.8 4.0 4.5 20 5 1.414 0.707 16.3 16.5 0???1欠阻尼 4 250 50 0.316 35.1 36.0

??1 R=10kΩ

??0.8 R=25.64kΩ

??0.707 R=20kΩ

??0.316 R=4kΩ

??1 R=50kΩ 2、用运算放大器搭建出实验原理给出的电机模型,在labACT实验平台上实验,选择合适的电阻R0改变速度增益K0,观察和分析典型二阶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的响应曲线,并记录波形、超调量、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并计算出在欠阻尼下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指标,预实验测量值比较。

表2: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及实验波形 参数项目 电阻R0 (kΩ) 增益K0 (1/s) 自然频率阻尼比?(计算值) 超调量 峰值时间 调节时间 ?n(计算值) (1/s) ?(%)tp(s) ts(s) 测量值 计算值 测量值 计算值 测量值 计算值 ??1 过阻尼 50 2 4.472 1.118 —— —— —— —— —— —— 15 15.6 1.0 1.5 ??1 临界阻尼 10 10 10 1 —— —— 25.6 3.9 6.245 0.8 4.1 4.5 0.55 0.65 0.32 0.4 0.21 0.25 1.1 1.2 0.85 0.97 0.80 0.96 20 5 1.414 0.707 15.3 16.5 0???1欠阻尼 4 250 50 0.316 34.5 36.0

过阻尼

临界阻尼

欠阻尼

分析实验:

1、比较过阻尼和临界阻尼达到稳定的时间,分析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调节时间一般近似表达式为ts?3??n(按5%误差),可知

??n决定系统响应的快速

性,所以临界阻尼情况下系统达到稳定的时间比过阻尼短。

2、在欠阻尼情况下,随着阻尼比的改变,超调量、平稳性和调节时间会怎样变化? 答:阻尼比越小,超调量越大、达到峰值的时间和调节时间越小。

3、过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情况下曲线在同一坐标系如下图所示。

4、对于欠阻尼系统,如果阶跃输入信号过大,会在实验和实际中产生什么后果? 答:会使波形超出示波器显示范围,造成失真,影响实验测量和图形的读取。

【实验总结】

本次试验还算比较顺利,但是数据不够精确,实验中由于时间问题也没有做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后试验中要尽可能多次测量,这样保证实验的精度。通过二阶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加深对了稳定性的认识,同时对于图像的理解也有进一步的提高。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8w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