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的环境功能区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03 09: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说明(修改稿)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二○一五年十月

责 任 表

编制单位: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徐茂蓉(高级工程师)

参加编制人员: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张艳梅(工程师)

迟春娟(高级工程师) 闻常玲(工程师)

浙江大学:陈圆圆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夏胜忠、吴丽霞、陈建明 审 核:徐鹏炜(教授级高工)

目 录

1

1.1

概述 ................................................................................................. 1

编制背景 ...................................................................................................... 1 1.1.1 1.1.2 1.2 1.3 1.4

项目由来............................................................................................ 1 编制过程............................................................................................ 1

名词解释 ...................................................................................................... 3 基准年 .......................................................................................................... 4 参考资料 ...................................................................................................... 4

2

2.1 2.2

基本概况 ......................................................................................... 9

地理位置 ...................................................................................................... 9 自然条件 ...................................................................................................... 9 2.2.1 2.2.2 2.2.3 2.2.4 2.3

地形地貌............................................................................................ 9 气候特征.......................................................................................... 10 水文特征.......................................................................................... 10 土壤特征.......................................................................................... 10

自然资源 .................................................................................................... 11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水资源.............................................................................................. 11 水力资源.......................................................................................... 11 土地资源.......................................................................................... 12 森林资源.......................................................................................... 13 生物资源.......................................................................................... 13 矿产资源.......................................................................................... 14 旅游资源.......................................................................................... 14 湿地资源.......................................................................................... 15

2.4 社会经济现状及趋势 ................................................................................ 15 2.4.1 2.4.2 2.4.3 2.4.4

人口和行政区划.............................................................................. 15 经济发展.......................................................................................... 16 社会发展.......................................................................................... 18 趋势分析.......................................................................................... 19

2.5 生态环境状况 ............................................................................................ 20

- I -

2.5.1 2.5.2 2.6

环境质量现状.................................................................................. 20 生态保护现状.................................................................................. 21

生态胁迫分析 ............................................................................................ 22 2.6.1 2.6.2 2.6.3 2.6.4

经济社会活动强度.......................................................................... 22 开发建设活动强度.......................................................................... 23 污染物排放强度.............................................................................. 25 农业活动强度.................................................................................. 28

3

3.1 3.2

环境功能综合评价 ....................................................................... 31

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 31 自然生态安全评价 .................................................................................... 33 3.2.1 3.2.2 3.3

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 33 生态系统重要性指数...................................................................... 37

人群健康维护评价 .................................................................................... 41 3.3.1 3.3.2 3.3.3

人口集聚度评价.............................................................................. 41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41 维护人居环境健康重要性指数评价.............................................. 42

3.4 区域环境支撑能力评价 ............................................................................ 42 3.4.1 3.4.2 3.4.3

环境质量指数.................................................................................. 42 污染物排放指数.............................................................................. 44 区域环境支撑能力指数.................................................................. 45

3.5 综合评价结果 ............................................................................................ 45

4

4.1 4.2 4.3 4.4 4.5

环境功能区识别与划分条件 ....................................................... 47

环境功能区分类 ........................................................................................ 47 环境功能区识别 ........................................................................................ 48 环境功能区界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导环境功能识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分区管控导则制定依据 ............................................................................ 50

5

5.1 5.2

与其他规划的衔接 ....................................................................... 51

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 ........................................................................ 51 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衔接 ................................................................ 57

- II -

5.3 5.4

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 ............................................................................ 62 与县域总体规划的衔接 ............................................................................ 63

6

6.1 6.2 6.3 6.4 6.5 6.6

环境功能分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体划分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自然生态红线区 ........................................................................................ 70 生态功能保障区 ........................................................................................ 71 农产品环境安全保障区 ............................................................................ 72 人居环境保障区 ........................................................................................ 73 环境优化准入区 ........................................................................................ 75

7

7.1 7.2 7.3 7.4

保障措施 ....................................................................................... 77

组织保障 .................................................................................................... 77 制度保障 .................................................................................................... 77 管理保障 .................................................................................................... 78 宣传保障 .................................................................................................... 79

- III -

图表目录

图2-1 农村小水电 ................................................................................................... 12 图2-2 中国农村水电之乡 ....................................................................................... 12 图2-3 望东垟高山湿地 ........................................................................................... 15 图2-4 大仰湖高山湿地群 ....................................................................................... 15 图2-5 景宁县人口密度变化情况 ........................................................................... 22 图2-6 景宁县生产总值结构变化图 ....................................................................... 23 图2-7 景宁县城市化水平和建成区面积变化情况 ............................................... 24 图2-8 景宁县城市道路面积变化情况 ................................................................... 25 图2-9 景宁县交通网络密度指数变化情况 ........................................................... 25 图2-10 景宁县COD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 26 图2-11 景宁县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 27 图2-12 景宁县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 27 图2-13 景宁县化肥施用强度变化情况 ................................................................. 28 图2-14 景宁县化肥施用结构变化情况 ................................................................. 29 图2-15 景宁县农药施用强度变化情况 ................................................................. 29 图2-16 景宁县农用塑料薄膜施用强度变化情况 ................................................. 30

表2-1 主要城镇人口及土地面积 ........................................................................... 16 表3-1 景宁县环境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2 表3-2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 33 表3-3 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布 ........................................................................... 34 表3-4 水质目标敏感性评价分级 ........................................................................... 35 表3-5 河湖滨岸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 ................................................................... 36

- IV -

表3-6 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分布 ........................................................................... 37 表3-7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指标 ........................................................... 37 表3-8 水源涵养重要性空间分布 ........................................................................... 38 表3-9 水土保持重要性分级指标 ........................................................................... 38 表3-10 水土保持重要性空间分布 ......................................................................... 39 表3-1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 39 表3-12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 39 表3-13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布 ............................................................. 40 表3-14 生态系统重要性空间分布 ......................................................................... 41 表3-15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 43 表3-16 河流、流域(水系)水质定性评价分级 ................................................. 44 表4-1 环境功能区分类体系 ................................................................................... 48 表4-2 各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 49 表4-3 分区管控导则确定依据 ............................................................................... 50 表5-1 景宁县环境功能区划与省级环境功能区划对比表 ................................... 52 表5-2 景宁县环境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对比表 ........................................... 56 表5-3 环境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衔接 ............................................... 60 表5-4 环境功能区划与国土规划衔接 ................................................................... 61 表5-5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一览表(2020年) ...................................................... 64 表6-1 景宁县环境功能区划一览表 ....................................................................... 67 表6-2 景宁县环境功能区划汇总表 ....................................................................... 69

- V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1 概述

1.1 编制背景

1.1.1 项目由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国家编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

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人居环境健康,加快推进“两美”浙江建设,浙江省政府于2014年8月12日召开全省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开展市县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根据省政府要求,2015年6月底前各市县必须全部编制完成《区划》,并完成审查、修改和报批程序,2015年下半年全面实施,基本完成全省国土空间环境功能区布局。 1.1.2 编制过程

2014年8月份以来,景宁县按照省政府要求,在总结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衔接要素功能区划,组织开展了景宁县环境功能区划的研究与编制工作,力求形成既符合省政府工作要求,又体现景宁特色的环境功能区划。区划的编制主要从

- 1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区划目标定位、区划体系、技术路线、功能区识别和环境功能目标与管控措施、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和区划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展开。

截至目前,景宁县环境功能区划编制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8-10月)为区划准备阶段

根据省政府要求,迅速成立了由发改、国土、建设、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的多名成员组成的《区划》编制协调小组和技术小组,并委托省环科院作为《区划》编制技术支撑单位。根据省环保厅的安排,派遣编制组主要成员赴杭州参加相关会议和学习,并与省环科院的专家以及其他试点地区进行了交流和沟通。

编制资料清单,开展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与省测绘局、景宁县国土局、建设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等多个部门联系,请求提供基础资料,包括基础的地理信息矢量图、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分布情况、其他各类区划和规划等。同时,对《景宁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初步明确区域环境功能总体定位,基本形成环境功能区划的编制思路和方法,结合景宁县的实际情况,起草了环境功能区划大纲。

第二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4月)为区划初步编制阶段 按照《浙江省市、县(市)环境功能区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编制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初稿,初步划分环境功能区,制定分区环境目标和管控措施。2015年2月初和3月中旬,分别开展环境功能区划征求意见,主要对象为县政府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会后走

- 2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访国土、发改、水利、交通、建设、林业、旅游等部门开展进一步调研,并收集整理各方面反馈意见,对区划进行修改完善。

第三阶段(2015年4月-2015年6月)为区划技术审查和省市对接阶段

2015年4月16日,景宁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区划》技术审查会,技术审查组由三位省级专家和两位来自丽水市规划、国土部门的资深专家组成。根据技术审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会后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一步走访调研农业局、建设局、水利局等部门进行分析研究、深入对接,对区划进行修改完善。

2015年5月7日,景宁县环保局参加在杭州组织召开的《区划》省市对接审查会,会后根据省环保厅《关于抓紧落实市县环境功能区划省市对接审查意见的通知(浙环发〔2015〕22号)文件要求进行修改落实,并形成正式文件上报省环保厅和省技术组。

第四阶段(2015年8月)为区划人大审议阶段

2015年8月28日,景宁畲族自治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的议案》,同意《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由县人民政府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1.2 名词解释

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

- 3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功能:指环境各要素及其组成系统为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所提供必要环境服务的总称。基于环境系统“保障自然生态安全和维护人群环境健康”的功能属性,进一步将环境功能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保障自然系统的安全和生态调节功能的稳定发挥,即保障自然生态安全;二是保障与人体直接接触各环境要素的健康,如空气的干净、饮水的清洁、食品的安全等,即维护人群环境健康。

环境功能区:指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分异规律划定的区域,区域内执行相应的环境管理要求。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是指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持续稳定发挥,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必须实施严格保护的国土空间。

1.3 基准年

区划基准年:2013年。

1.4 参考资料

1.4.1 法规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九号)(2014年4月24日修订)

- 4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

3、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35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发〔1998〕257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主席令第三十九号)(2010年12月25日修订)

8、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2年5月30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3次会议通过)

9、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0号)(2011年9月30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

10、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2014年9月26日浙江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

11、 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2004年修订)

12、 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36号)

13、 关于全面编制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4〕126号)

- 5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14、 关于开展市县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14〕48号)

15、 关于市县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浙环发〔2014〕53号)

16、 关于抓紧落实市县环境功能区划省市对接审查意见的通知(浙环发〔2015〕22号) 1.4.2 技术标准

1、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技术指南》的通知(环发〔2015〕56号)

2、浙江省市、县(市)环境功能区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4.3 相关规划

1、浙江省环境功能区划

2、浙江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3、浙江省水域保护规划(2015-2020)

4、景宁畲族自治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方案 5、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域总体规划(2007-2020) 6、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 6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7、省发改委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2014—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浙发改城体〔2014〕542号)

8、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纲要》的通知(景委发〔2013〕19号)

9、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修编)(景政发〔2011〕39号)

10、 景宁畲族自治县畜禽养殖场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景政办发〔2014〕53号)

11、 关于印发龙潭桥水库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12、 关于印发浙江景宁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景政办发〔2015〕1号)

13、 其它相关规划(区划) 1.4.4 相关文件

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浙政函〔2007〕35号)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景宁大仰湖湿地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浙政函〔2013〕111号)

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通知(浙政发〔2006〕6号)

- 7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景宁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批复(浙政函〔2011〕309号)

5、关于建立草鱼塘森林公园的批复(林生批〔1995〕002号) 6、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同意建立浙江景宁九龙省级地质公园的函(浙土资函〔2009〕25号)

7、浙江省水利厅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公布浙江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第一批)的通知(浙水保〔2015〕22号)

8、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一批湿地保护名录的通知(景政办发〔2013〕59号)

- 8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2 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

景宁县位于浙西南边陲,丽水市的东南部,地处洞宫山脉,其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属于瓯江、飞云江两水系支流之源,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9°11′—119°58′、北纬27°39′—28°11′之间,属东半球低纬度北部地区。景宁地处浙闽两省结合部,毗邻两省三地(宁德、温州、丽水)八县市,东邻青田、文成县,南衔泰顺、寿宁县(福建省),西枕庆元县、龙泉市,北连云和县、丽水市,距省会杭州约259 km,距丽水市区80 km。2013年4月云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景宁融入全省四小时交通圈。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两岸宽约124.6 km的狭长带,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境内海拔高低悬殊,全县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779座,其中1500 m以上的山峰有10座,最高峰为大漈上山头(1689.1m),海拔250 m以下的低丘占4.4%,海拔250-500 m的高丘占20.6%,海拔500-800 m的低山占34.5%,海拔800 m以上中山占40.5%,中低山合占70%,坡度25o以上的占91.7%,25o以下的8.3%,若从高空俯视,整个地面千皱万裙,峰峦簇拥。

- 9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2.2.2 气候特征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冬夏长,春秋短,热量资源丰富。因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存在着垂直地带。年平均气温约18.2℃,海拔每升高100 m,年平均气温约降低0.6℃。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极端最高气温为41℃,年降水量1926 mm。年均日照时数16646 hr。 2.2.3 水文特征

县境内溪流均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河流切割严重,主要是瓯江水系和飞云江水系:瓯江支流小溪发源于庆元县大毛峰山麓,由西向东北贯穿景宁全县。瓯江流域在境内流长124.6 km,流域集雨面积1725.56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5%,支流主要有毛垟港、英川港、梧桐坑、鹤溪等10余条;飞云江流经景宁县东坑、景南等南部乡镇入泰顺,大白坑为飞云江源头之支流,县内流长21.9 km,流域面积224.42 平方公里。 2.2.4 土壤特征

据《土壤志》,景宁县土壤主要是由凝灰岩、花岗岩等酸性岩风化发育而成,土壤砂砾性强,土层浅薄,普遍偏酸。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10个亚类、27个土属、52土种,以红壤土、黄壤土和水稻土为主,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98.68%,潮土仅占1.32%。红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m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4.65%,以黄红壤亚类为主;黄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800m以上的中高山区,占

- 10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42.21%,以黄壤亚类为主;水稻土分布在各沿溪谷地及不同海拔的山坡梯地上,占11.82%;潮土分布于小溪两岸滩地,主要由近地溪流洪、冲积物发育而成。

2.3 自然资源

2.3.1 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较为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60mm左右,地表水资源量21.8亿m3,地下水资源量5.27亿m3,重复计算量5.27亿m3,水资源量21.8亿m3,加上入境水量10.85亿m3,水资源总量有32.65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1.82万m3,相当于全国的7倍。全县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以及水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区域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全县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还比较低。 2.3.2 水力资源

县内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理论蕴藏量有66.6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53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十分之一。现已开发水电站160余座,总装机3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2004年被国家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称号。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一江(飞云江)、二源(大顺、小顺源)、三港(毛洋、英川、标溪港)、四坑(梧桐、大赤、炉西、黄水坑)。

- 11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图2-1 农村小水电 2.3.3 土地资源

图2-2 中国农村水电之乡

根据景宁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区域总面积为193892.25ha,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86373.77ha,占土地总面积96.12%,建设用地面积为2327.75ha,占土地总面积1.20%,未利用土地5190.73ha,占土地总面积2.68%。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8115.81ha,占农用地总面积9.72%;园地面积2908.88ha,占农用地总面积1.56%;林地面积160096.11ha,占农用地总面积85.90%;其他农用地面积5252.97ha,占农用地总面积2.82%。

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等用地,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507.66ha,占土地总面积的0.78%;交通水利设施用地799.88ha,占土地总面积0.41%;其他建设用地面积20.21ha,占土地总面积0.01%。城乡建设用地中,建制镇的建设用地面积为358.93ha,集镇面积为54.31ha,农村居民点面积1082.89ha,采矿用地面积为9.04ha,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2.49ha。交通水利建设用地中,公路用地360.50ha,水库水面379.14ha,水工建筑用地60.24ha。

- 12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未利用地面积为5190.73ha,其中水域面积3113.03ha,滩涂沼泽面积88.49ha,自然保留地1989.21ha。 2.3.4 森林资源

景宁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植被区。境内高等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已知种子植物166科2163种,并且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还含有一些特有属和孓遗种,且有多样性和过渡性的自然地理成分分布特点,是浙江省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县之一。代表性的森林类型是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和金缕梅科为主,林内通常都有一至数个优势树种,乔木以青冈属、栲属、石栎属等为常见。灌木中也多常绿种类,常见的有冬青、柃木属和杜鹃等。草本植物有常绿的蕨类如狼衣、狗脊、金毛狗和苔草等。境内竹类植物也很丰富,据初步统计有50多种,其中毛竹占很大比重。在众多植物中,不但有优良的用材树种,还有许多重要的观赏树种和药用植物。 2.3.5 生物资源

动植物资源丰富,以上标望东洋湿地保护区最为突出,全县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属,1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等。林相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全县共有脊椎动物31目,

- 13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78科,272种。其中:兽类8目,20科48种;鸟类15目40科162种;爬行类3目9科30种;两栖类2目5科18种;鱼类3目4科40多种。 2.3.6 矿产资源

全县境内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钼、铅锌、铜、金、银、叶蜡石、萤石、石英、高岭土、大理石等20多种,矿产地近百处。以矿种多,矿产规模小为特点,主要矿产有铁、钼、铅锌、叶蜡石等。

县内大部分地区地质勘查程度较低,提交的矿产资源储量较少,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只有铁、铅、锌、钼、叶蜡石、萤石等。其中钼矿的储藏量占全省的首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证。 2.3.7 旅游资源

畲族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山水风光秀丽迷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家誉之为“神奇畲乡,休闲胜地”,又称之为“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境内有五级旅游单体2处,四级10处,有“华东第一峡”炉西峡、溪源湿地的典型代表望东垟、地质公园九龙湾遗址,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畲乡之窗”和“云中大漈”,以及九重漈、古廊桥等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业潜力巨大。

- 14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图2-3 望东垟高山湿地

主垟全景

2.3.8 湿地资源

图2-4 大仰湖高山湿地群

主湖全景

湿地资源丰富。人称地球之肾的湿地,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总共湿地面积约1200多亩。最为突出的望东洋高山湿地,海拔1230米,面积达600多亩,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绝无仅有,国内也属凤毛麟角。

2.4 社会经济现状及趋势

2.4.1 人口和行政区划

景宁辖4镇2街道15乡254个行政村,即东坑、渤海、沙湾、英川4个镇,红星、鹤溪2个街道,大均、澄照、梅岐、大漈、景南、雁溪、郑坑、九龙、梧桐、标溪、大地、家地、毛垟、秋炉、鸬鹚14个乡。户籍人口17.3万,其中畲族人口1.9万,占11.1%,人口密度88.9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1万,城镇化率45.6%。

- 15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表2-1 主要城镇人口及土地面积

建制镇 中心城区 片区中心镇 一般镇 红星街道 鹤溪街道 东坑镇 沙湾镇 九龙乡 渤海镇 英川镇 合计 10139 33840 8915 17129 9003 6488 15571 年末总人口(人) 土地面积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平方公里)9190 949 187.00 9702 24138 100.41 8539 376 161.93 15858 1271 127.13 8146 857 209.15 6070 418 111.54 14959 612 127.37 2.4.2 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中排名从2005年的第28位上升到现在的第9位。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7亿元,同比增长8.8%,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实现6.24亿元、14.39亿元、18.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12%、7.9%。三大需求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市首位,完成投资33.68亿元,同比增长2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87亿元,同比增长16.1%;进出口总额完成3423万美元,同比增长27.7%,其中,自营出口3240万美元,同比增长31.1%。三大收入同步增长。工业企业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规上企业实现利税2.07亿元,同比增长0.6%;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9.55亿元,同比增长0.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17.1%;城乡居民收入同步较快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32元,同比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466元,同比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36.9:46.7调整为16.1:37.2:46.7,产业

- 16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结构逐步优化。

1、农业经济

高度重视山区生态建设和山区经济发展,明确了“近期抓茶叶,中期抓毛竹,远期抓香榧”的农业产业定位,积极推进农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两区”建设,深入实施主导产业提升、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控制“三大工程”,制定出台扶持现代农业产业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农业产值6.6亿元,林业产值1.5亿元,畜牧业产值1.4亿元,渔业产值0.2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1万亩,粮食总产量4.3万吨,肉类总产量6441吨。全县形成了以食用菌、茶叶、毛竹、水干果、蔬菜、花卉、吊瓜、药材生产和黄牛、山羊、田鱼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骨干项目,达到了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初步形成了鹤溪澄照茶叶带、澄照养殖带、东坑毛竹带、沿溪水干果带、高山菌花菜烟带等产业区域格局。其中,茶菌竹菜等主导产业已培育成型,并向生态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及经济效益。

2、工业经济

201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8.91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规上工业产值实现18.6亿元,同比增长24.2%。初步形成了电力、阀门、食品、不锈钢、竹木、金属、饮料、矿产、铸造、家具、医药、化工、印刷等近20个制造和加工业,电力、阀门、不锈钢、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成为景宁工业的主导行业。2013年,丽景民族工业园“飞地”

- 17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产生了工业效益,浙江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建成并投产,年产值近亿元。

3、现代服务业

旅游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成功创建了“中国畲乡之窗”和“云中大际”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畲乡之窗”景区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201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2.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4%和39.8%。旅游收入在全市九县市中排位逐步前移。民族总部经济发展良好,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旅游、餐饮、商贸配送等服务业标准化创建工作,农村蔬菜物流配送体系更加完善,积极加快个转企工作,全年共完成个转企207家。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8亿元,生态休闲养生(养老)项目完成投资1.77亿元,完成风情畲寨李宝、世外桃源根底岘2个市级生态休闲养生村庄提升建设,外舍景畲古镇项目、梦幻畲乡旅游休闲度假项目等5个休闲养生项目与投资商达成投资意向,养生经济发展氛围日趋浓厚。 2.4.3 社会发展

近年来,景宁县深入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五个发展”,加快建设“四个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不断改善。成功召开全县新型城镇化大会,明确建设“中国畲乡?小县名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定位,制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沙湾、东坑等中心镇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

- 18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提升,人口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中心城镇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美丽乡村和中心村培育、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加快实施。全面深化“811”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大力开展“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双清”等行动,集中推进生态环线综合整治,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市级生态村19个。全年绿化造林1.98万亩,义务植树78万株,建成省、市级森林村庄各1个。 2.4.4 趋势分析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总体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世界经济回升迹象仍不明显,回升后劲不足;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省委省政府明确以改革统领全局,坚持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的工作总要求。从自身发展实际看,有利因素有:一是省委省政府淡化对丽水地区GDP和工业总产值指标考核;二是景宁县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三是关于加大力度继续支持景宁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2〕115号)、全省重点欠发达县特扶政策等一系列政策迭加,强力助推景宁发展;四是县内外工业产能有所释放,将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五是云景高速通车后,为生态旅游业和民族总部经济加快发展迎来良好时机。

综合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分析,未来一段时期景宁县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

- 19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神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按照市委“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新战略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四个新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动“中国畲乡?小县名城”建设,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2.5 生态环境状况

2.5.1 环境质量现状

1、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水质:2013年景宁地表水监测断面有包山铁矿下、沙湾上、鹤溪镇上、鹤溪镇下、渤海、外舍共6个。监测结果表明,沙湾上、包山铁矿下、渤海、鹤溪镇上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外舍、鹤溪镇下水质类别为Ⅲ类,与上年同期水质类别相同,总体水质保持优良,变化趋势稳定。

饮用水源地水质:2013年度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龙潭桥水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该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标准,水质优。

交接断面水质:2013年景宁与青田交接断面——岭根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类水质要求,优于所在水环境功能区的II类水质标准要求。

2、大气环境质量

- 20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景宁县空气自动站设1个监测点位,位于县环境监测站楼顶,2013年监测项目1至10月份为SO2、NO2、PM10。从8月份进行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系统项目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改造工作,9月底完成改造,10月份开始增加了PM2.5、臭氧、一氧化碳以及黒碳等监测项目,全年共监测365天,其中优良天数为350天,其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的天数为185天,二级的天数为175天,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为5天,空气质量良好率为98.63%,超过二级标准主要是由于PM10和PM2.5超标造成。全年降水pH均值5.92,酸雨率为1.0%,为I级轻酸雨区,酸雨污染比上年同期有所减轻趋势。

3、声环境质量

景宁县噪声总体较好,主要噪声源是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2013年景宁县区域环境噪声为53.2 dB(A),满足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功能区的要求,但比上年有所上升。2013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1.5 dB(A),达到国家标准,但比上年略有升高。 2.5.2 生态保护现状

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五、全省第三,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根据201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显示,以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现状遥感数据和污染负荷现状调查数据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在全国2348个县(市、区)评价单位中,景宁位居全国第五位。根据浙江省

- 21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环境监测中心2013年公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景宁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高达100.2,排在全省第三位。

2.6 生态胁迫分析

2.6.1 经济社会活动强度

2013年,景宁县人口总密度和非农人口密度分别为88.9和15.6人/km2,前者较2000年略有下降,后者则增加了半数以上。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县城镇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11.3%上升到2013年的17.5%,提高6.2个百分点。

总人口密度100非农人口比重20%总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9010?5p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0%图2-5 景宁县人口密度变化情况

- 22 -

非农业人口比重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图2-6 景宁县生产总值结构变化图

注: 本图结果按当年价格计算。

2000~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7: 33.2: 34.1调整为2013年的16.1: 37.2: 46.7。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共减少1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最大(38.0%);第三产业比重保持稳步增长,共增长12.6个百分点。 2.6.2 开发建设活动强度

2000~2013年,景宁县城市化水平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末,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45.6%,较2000年增长了20.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17.6个百分点。

- 23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图2-7 景宁县城市化水平和建成区面积变化情况

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道路面积不断增长。截至2013年,全县城市道路面积达到80.9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4.79 m2,略低于丽水全市水平。

道路交通网络密度指数(RDI)逐年上升。截至2013年,RDI为937m/km2,是2000年的3.6倍。

- 24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图2-8 景宁县城市道路面积变化情况

图2-9 景宁县交通网络密度指数变化情况

2.6.3 污染物排放强度

- 25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2013年景宁县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1833.41吨、203.97吨、360.64吨、395.74吨。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扎实推进,全县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均呈下降趋势,相应的排放强度也呈下降趋势。

图2-10 景宁县COD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 26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图2-11 景宁县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图2-12 景宁县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 27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2.6.4 农业活动强度

全县化肥施用强度(FUI)总体呈下降趋势。2006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达到最高(54025kg/km2),自2008年起化肥施用强度下降幅度较为明显。

图2-13 景宁县化肥施用强度变化情况

近十年来,化肥施用均以氮肥施用量最多,其次是复合肥和磷肥,钾肥施用量最少。钾肥所占比重较为稳定,保持在5%左右;氮肥和磷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分别由2000年的52%和15%下降到2012年的42%和9%;复合肥比重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29%上升到2012年的45%。

- 28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图2-14 景宁县化肥施用结构变化情况

2006年和2013年分别为农药施用强度(PUI)最高和最低的年份,PUI范围为646~3316 kg/km2;自2006年起,PUI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图2-15 景宁县农药施用强度变化情况

- 29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景宁县农用塑料薄膜施用强度(APUI)在2006年达到最高8809 kg/ km2后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

图2-16 景宁县农用塑料薄膜施用强度变化情况

- 30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3 环境功能综合评价

3.1 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景宁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趋势,构建了保障自然生态安全、维护人群环境健康和区域环境支撑能力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以及1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区域环境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3-1所示。

建立环境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环境功能综合评价指数(A),计算方法如下:

A=KP2-P1 其中:

P1——区域保障生态安全类指数; P2——区域维护人居环境健康类指数。 K——区域环境支撑能力指数。

通过综合评价,区域内各评价单元均能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数值,它是划分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数值越高的地区环境功能越偏向于维护人群环境健康,反之则偏向于保障自然生态安全。

- 31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表3-1 景宁县环境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生态 系统 敏感性 三级指标 基础指标 保障自然生态安全(P1) 生态 系统 重要性 维护人居环境健康重要性(P2) 人口 集聚度 经济发 展水平 区域环境支撑能力指数(K) 环境质量指数 污染排放指数 1. 降水侵蚀力 2. 土壤质地 土壤侵蚀敏感性 3. 地形起伏度 4. 植被类型 5. 水质目标 河湖滨岸敏感性 6. 土壤侵蚀强度 7. 城市水源地 水源涵养重要性 8. 农灌取水区 9. 洪水调蓄 10. 1-2级河流及大中城市主要水源水体 土壤保持重要性 11. 3级河流及小城市水源水体 12. 4-5级河流 13. 生态系统或物种占全省物种数量比率 14. 优先生态系统,或物种数量比率> 30% 15. 物种数量比率15—30% 16. 物种数量比率 5—15% 生物多样性维护17. 物种数量比率 < 5% 重要性 18. 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 19. 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20. 国家二级保护物种 21. 其他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 22. 无保护物种 23. 总人口 人口密度 24. 土地面积 25. GDP 人均GDP 经济密度 26. GDP、土地面积 27. 二氧化硫污染指数 大气环境质量 28. 二氧化氮污染指数 29. 总悬浮颗粒物污染指数 30. Ⅰ~Ⅲ类水质比例 地表水环境质量 31. 劣Ⅴ类比例 32. 重金属土壤污染指数 土壤环境质量 33. 有机物土壤污染指数 水污染物排放指34. 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数 35. 氨氮排放强度 大气污染物排放36.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指数 37. 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 32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3.2 自然生态安全评价

3.2.1 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

1、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形成土壤侵蚀的区域,评价土壤侵蚀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本区划运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进行评价,包括降水侵蚀力(R)、土壤质地因子(K)和坡度坡向因子(LS)与地表覆盖因子(C)5个方面的因素。根据目前对中国土壤侵蚀和有关生态环境研究的资料,确定影响土壤侵蚀的各因素的敏感性等级,见表3-2。

表3-2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敏感性 指标 降水侵蚀力 土壤质地 地形起伏度(米) 植被 分级赋值(C) 分级标准(SS) 不敏感 <25 石砾、沙 0-20 轻度敏感 25-100 中度敏感 100-400 高度敏感 极敏感 400-600 >600 砂壤土、粉粗砂土、细面砂土、壤砂粉土、粉粘土、壤粘砂土、粘土 土 土 土 21-50 51-100 101-300 >300 阔叶林、针水体、草本叶林、草甸、沼泽、稻田 灌丛和萌生矮林 1 1.0-2.0 3 2.1-4.0 稀疏灌木林、一年二荒漠、一年熟粮作、一一熟粮作 年水旱两熟 5 4.1-6.0 7 6.1-8.0 无植被 9 >8.0 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计算方法:

- 33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SSj?4?D4i 式中:SSj为j空间单元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Ci为i因素敏感性等级值。

通过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标体系评价和空间分析,景宁县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布情况见表3-3。景宁县土壤侵蚀敏感性强度呈现出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覆盖度低、矿产资源丰富的山区敏感性等级相对高的特点。

表3-3 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布

重要性等级 面积(平方公里) 极敏感 分布地区 在英川、大地、大漈、景南、东坑和梅岐等乡156.85(8.09%) 镇呈零星分布。 主要分布在鹤溪、英川、鸬鹚、沙湾、毛垟、440.43(22.71%) 秋炉、标溪、梧桐、大地、家地、澄照、大顺、大均、外舍、金钟、渤海、陈村。 主要分布在鹤溪、沙湾、标溪、梧桐、大顺、325.94(16.81%) 大均、外舍、金钟、渤海和陈村沿水系带状分布,东坑、毛垟和梅岐少量分布。 1013.69(52.28%) 各乡镇均有大面积分布。 大漈、景南、陈村、沙湾、毛垟等乡镇零星分2.01(0.10%) 布。 高度敏感 中度敏感 轻度敏感 一般地区

2、河湖滨岸敏感性评价

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水环境功能类型,确定水质目标敏感性等级,敏感性等级分别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表3-4)。滨岸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度可分为极剧烈、剧

- 34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烈、强烈、中度、轻度和无明显侵蚀。

表3-4 水质目标敏感性评价分级

水质目标 不敏感 劣V类 轻度敏感 V类 中度敏感 IV类 高度敏感 III类 极敏感 II类以上

依据河湖水环境功能和水质目标以及滨岸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度,确定河湖滨岸带敏感性。

景宁县处于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支流源头,98%的地表水是二类以上水质。景宁水环境的特征是,水系纵横,溪涧多属山溪性河流,其流量受降雨控制十分明显。这些特征决定了景宁在丰水期水环境敏感性较弱,而在枯水期水环境敏感性较高。瓯江最大的支流为小溪,自西向东北贯穿全县,境内流长124.6公里,流域面积1725.5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5%。此外,景宁县共有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共4个,对污染的敏感性十分高。景宁县山地多,耕地少,耕地基本集中在几条溪的两侧一带,农业污染也主要集中在各条溪的中下游地区。另外全县多年平均径流在1900mm左右。根据水污染敏感性的评价因子:多年平均径流深、面源污染、水环境质量,全县除了保护区和中南部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度以下敏感性地区。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5。

- 35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表3-5 河湖滨岸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

重要性等级 极敏感 高度敏感 中度敏感 轻度敏感 一般地区 面积(平方公里) 13.25(0.68%) 分布地区 英川、鸬鹚、沙湾、梅岐、秋炉等乡镇沿水系呈带状分布 除景南、大漈、澄照外其余乡镇均有沿水系的带状91.16(4.70%) 分布 471.08(24.30%) 除大漈、澄照外其余乡镇均有沿水系的带状分布 151.00(7.79%) 各乡镇均有分布 英川、鸬鹚、沙湾、梅岐、秋炉等乡镇沿水系呈带1212.44(62.53%) 状分布

3、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评价

计算公式:[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 Max{[土壤侵蚀敏感性],[河湖滨岸敏感性]}

计算说明:采用公里网格的分级数据,根据敏感性分级标准,实现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单因子分级。对分级的生态环境问题单因子图进行复合,判断敏感生态系统出现的公里网格生态系统敏感类型是单一型还是复合型生态系统敏感类型。对单一型生态系统敏感类型区域,根据其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程度确定生态系统敏感性程度;对复合型生态系统敏感类型,采用最大限制因素法确定影响生态系敏感性的主导因素,根据主导因素的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程度确定生态系统敏感性程度。对公里网格的生态系统敏感性程度分析结果,确定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生态系统敏感性程度划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一般地区五级。

- 36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通过上述指标计算和空间分析,景宁县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分布情况见附图和表3-6。

表3-6 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分布

重要性等级 面积(平方公里) 极敏感 167.32(8.63%) 分布地区 英川溪周边地区,秋炉、毛垟、家地、东坑等水系源头地区,鹤溪周边地区 高度敏感 523.75(27.01%) 各乡镇均有零星分布 主要集中分布于澄照、鹤溪、英川,其他乡镇有零中度敏感 429.26(22.14%) 星分布 轻度敏感 786.39(40.56%) 各乡镇均有零星分布 一般地区 32.20(1.66%)

主要分布于英川、秋炉、大地、景南、东坑、梅岐、大均等县域周边乡镇 3.2.2 生态系统重要性指数

1、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整个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及洪水调节作用。因此,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对区域城市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来评价。分级指标参见表3-7。

表3-7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指标

类型 城市水源地 农灌取水区 洪水调蓄 干旱 极重要 极重要 不重要 半干旱 极重要 极重要 不重要 半湿润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湿润 极重要 不重要 极重要

通过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指标体系评价和空间分析,景宁县的水

- 37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源涵养重要性空间分布情况见表3-8。

表3-8 水源涵养重要性空间分布

重要性等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面积(平方公里)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鹤溪、景南、大漈、东坑、梅岐和226.41(11.68%) 英川,秋炉、大地\\毛垟、家地和大均有零星分布 1019.20(52.57%) 各乡镇均有大面积分布 主要分布于沙湾、东坑、渤海、英川、鸬鹚、毛垟、梧桐、标溪、雁溪、大均、外舍、金钟、524.55(27.05%) 大顺和陈村等乡镇沿水系呈带状分布,其余各乡镇均有零分布 主要分布于沙湾、渤海、梧桐、大均、外舍、168.76(8.70%) 金钟、大顺和陈村,鸬鹚、毛垟、沙湾、标溪和梧桐都有少量分布 较重要 一般地区 2、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评价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对下游河流和水资源的危害程度,分级指标参见表3-9。

表3-9 水土保持重要性分级指标

土壤保持敏感性 影响水体 1-2级河流及大中城市 主要水源水体 3级河流及小城市 水源水体 4-5级河流 不敏感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不重要 中等重要 极重要 极重要 极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较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不重要 较重要 极重要 中等重要 中等重要 通过水土保持重要性分级指标体系评价和空间分析,景宁县的水土保持重要性空间分布情况见表3-10。

- 38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表3-10 水土保持重要性空间分布

重要性等级 面积(平方公里) 中等重要 较重要 一般地区 分布地区 鹤溪、景南、毛垟、英川、金钟、外舍、雁溪、569.79(29.39%) 大漈、梧桐、标溪、沙湾、渤海、秋炉、家地 东坑、澄照、梅歧、郑坑、大顺、陈村、鸬鹚、962.74(49.65%) 大地 406.40(20.96%) 大均

3、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主要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保护重要性。

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可以根据生态系统或物种占全省物种数量比率和重要保护物种地分布,参照表3-11和表3-12来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

表3-1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生态系统或物种占全省物种数量比率 优先生态系统,或物种数量比率 > 30% 物种数量比率15- -30% 物种数量比率 5—15% 物种数量比率 < 5% 重要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表3-12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 国家一级 国家二级 重要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 39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其他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 无保护物种 比较重要 不重要 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分级指标体系评价和空间分析,景宁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布情况见表3-13。

表3-13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布

重要性等级 极重要 中等重要 较重要 一般地区 面积(平方公里) 279.71(14.43%) 304.27(15.69%) 分布地区 景南、东坑、澄照、鹤溪、外舍、金钟、渤海大顺陈村等乡镇的带状区域。 景南、鹤溪、沙湾、英川、梧桐、标溪、大均、毛垟、澄照、家地等乡镇。 50.54(2.61%) 雁溪、景南 1304.41(67.28%) 各乡镇均有分布

3、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

计算公式:[生态系统重要性指数]=Max{[水源涵养重要性],[土壤保持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

计算说明:采用公里网格的分级数据,根据生态重要性单因子分级标准,实现生态重要性单因子分级。对生态重要性单因子分级图进行复合,判断重要生态系统出现的公里网格生态系统重要类型是单一型还是复合型生态系统重要类型。对单一型生态重要类型区域,根据其单因子重要性确定生态重要程度;对复合型生态重要类型,采用最大限制因素法确定生态系统重要程度。对公里网格的生态重要性程度分级结果,进行生态重要分级,生态重要性程度划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和一般地区。

- 40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通过上述指标计算和空间分析,景宁县生态系统重要性空间分布情况见附图和表3-14。

表3-14 生态系统重要性空间分布

重要性等级 面积(平方公里) 极重要 中等重要 较重要 一般地区 分布地区 196.96(10.17%) 主要分布于景南、鹤溪和毛垟 主要分布于景南、毛垟、沙湾、大漈、家地、542.63(28.02%) 鹤溪,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 主要分布于英川、沙湾、梧桐、东坑、秋炉、854.36(44.11%) 标溪、大漈、雁溪、澄照、金钟、外舍和渤海等乡镇 主要分布于大地、大均、东坑、梅岐和郑坑等342.93(17.71%) 乡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 3.3 人群健康维护评价

3.3.1 人口集聚度评价

计算公式:

[人口集聚度指数]=[人口密度Di]/[人口密度D] [人口密度]=[总人口]/[土地面积]

[总人口]指各评价单元或区划范围的常住人口总数 [人口密度Di]指i评价单元的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D]指区划范围的人口密度

计算说明:计算评价单元的人口集聚度;在GIS制图软件功能支持下,将“人口集聚度”指标值由高值样本区向低值样本区依次按样本数的分布频率自然分等;按照人口集聚度高低差异,依次划分为5个等级。

3.3.2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计算公式:

- 41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人均GDPi]/[人均GDP0]+[经济密度di]/[经济密度d0]

[人均GDP]=[GDP]/[总人口] [经济密度]=[GDP]/[土地面积] [人均GDPi]指i评价单元的人均GDP [人均GDP0]指区划范围的人均GDP [经济密度di]指i评价单元的经济密度 [经济密度d0]指区划范围的经济密度

计算说明:计算评价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在GIS制图软件功能支持下,将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值从高值样本区向低值样本区依次按样本数的分布频率自然分等。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差异,依次划分为5个等级。

3.3.3 维护人居环境健康重要性指数评价

区域对维护人居环境健康方面环境功能的需求程度,可用人口集聚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来评价,以镇(乡)为基本评价单元,维护人居环境健康指数(P2)计算方法如下:

P2=1([人口集聚度]2?[经济发展水平]2) 2具体评价见附图。评价结果为人群环境健康指数按鹤溪街道、红星街道、沙湾镇、梧桐乡、标溪乡、毛垟乡、秋炉乡、东坑镇、澄照乡、渤海镇、大均乡、九龙乡、梅岐乡依次递减。

3.4 区域环境支撑能力评价

3.4.1 环境质量指数

- 42 -

景宁畲族自治县环境功能区划 编制说明

计算公式:[环境质量指数]= Min{[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

计算说明:根据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地表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达标情况进行评价,按照达标情况较差的指标表征评价单元环境质量指数,根据环境质量达标程度划分为优、良、一般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五级。

数据来源:景宁县环境质量公报等。 1、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用空气污染指数(API)表示。

API=Max{二氧化硫污染指数,二氧化氮污染指数,总悬浮颗粒物污染物指数}

API评价指数参照表3-15进行。

表3-15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API取值 <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好 轻微污染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由于缺少分区大气环境API评价指数,故采用基础指标在GIS制图软件多字段综合分析计算的评价。

2、地表水环境质量

- 43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8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