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盛区金桥镇

更新时间:2024-06-27 0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万盛区金桥镇

特色农业发展规

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人民政府

二OO六年一月

重庆万盛区金桥镇

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顾问:

蒋建国 中共重庆市万盛区委 副书记 徐月芬 重庆市万盛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

二、编制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万盛区金桥镇政府

三、编制人员:

刘金萍 重庆师范大学 副教授

陈昌建 重庆万盛区金桥镇党委 书记 杨学明 重庆万盛区金桥镇政府 镇长 张顺林 重庆万盛区金桥镇政府 副镇长 黄昌波 重庆万盛区金桥镇经济办 主任 朱永福 重庆万盛区金桥镇经济办 副主任 张艳军 重庆师范大学 研究生 李为科 重庆师范大学 研究生 魏兴萍 重庆师范大学 研究生

目 录

第一章 万盛区及金桥镇概况 ..................................................... 1

一. 万盛区基本概况 1 二. 金桥镇基本概况 2

第二章 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比较优势 ............................ 3

一. 金桥镇农业发展现状 3

二. 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三. 比较优势 5

第三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 8

一. 指导思想和规划依据 8 二. 规划原则 8 三. 规划期限 9 四. 规划目标 9

第四章 产业布局与实施项目 ................................................... 13

一、生态农业绿色长廊 13 二、青山湖生态农业观光区 14 三、优质稻基地 15 四、优质桑蚕基地 18

五、无公害蔬菜基地 22 六、经果林基地 25 七、农村文化建设 27 八、其它建设项目 31

第五章 主要对策和保障措

施…………………………………………………………………………….. 40

附图:

图1 金桥镇区位图 图2 金桥镇地形立体图

图3 金桥镇行政图 图4 金桥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5 金桥镇优质稻发展规划图 图6 金桥镇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图

图7 金桥镇蚕桑发展规划图 图8 金桥镇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图

图9 金桥镇经果林发展规划图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市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及中央及市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制《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为今后金桥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宏观性、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决策依据;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更好地提升农业产业的层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地区活力;有利于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把金桥建设成为万盛区的“特色农业大镇、边贸集散中心、民间文化之乡、生态休闲长廊”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万盛区及金桥镇概况

一. 万盛区基本概况

重庆市万盛区位于重庆渝西经济走廊南部,属重庆市远郊区。东北与南川市接壤、西与綦江县交界、南与贵州省桐梓县相邻。南北最长40.5公里、东西最宽23公里,幅员面积565.8平方公里。万盛区是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贵州省桐梓县第十区的17个乡、南川第十区的1个镇6个乡和綦江县的3个乡合并建立的南桐矿区,1991年更名为万盛区。建区后年产140万吨以上的原煤,为重庆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辖7镇1乡2街道,57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6.9万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9.3%,少数民族则以苗族为主。农业人口为14.8万人,占总人口的55%。由于因开发煤矿资源而建区,万盛区产业结构单一,加之国防企业搬迁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近年来,万盛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旅游强区、工业重镇、绿色城市”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确保了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整个重庆市相比,万盛区发展的总量规模、发展层次、综合竞争力等方面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农村尚有绝对贫困人口0.55万人,相对贫困人口1.74万,占全区农业人口的13.6%。还有617户2248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偏远山区或滑坡地带,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二. 金桥镇基本概况

1.自然条件

金桥镇处于东经106°51′39″—106°51′09″,北纬

28°53′09″—29°00′11″,位于万盛区的最北部,距万盛城区21公里(见附图1:金桥镇区位图)。金桥镇东与本区的丛林镇和南川市的石莲乡接壤,南与万东镇和南桐镇相连,西与綦江县的隆盛镇交界,北与南川市的石莲乡相邻,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

镇辖区属深、浅丘混合型丘陵山地,地貌多样,以坪状低山、浅丘为主;地形复杂,地势东高西低,山脉南北伸展(见附图2:金桥镇地形立体图);海拔380-990米,最高点是东部金堰村,最低点在西部青山村。

镇内土壤母岩主要是紫色砂页岩,土壤种类主要有紫色土、黄壤,其中以紫色土为主,所占的比例高达98%。土壤pH从微酸性到微碱性。

经2004年村组建制调整后,全镇共辖六个村、48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新木村、星河村、金堰村、马头桥村、青山村和三台村(见附图3:金桥镇行政图)。

2、气候资源及水资源

金桥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春旱夏热,,热量充足,降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13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半年,冬半年降水量较少;年均气温为15-18℃,其中最高气温为38℃,最低气温为2℃;年积温为6628.3℃,日照1165.4小时,无霜期为311天。影响镇农业生产的气候因子主要是伏旱、雨涝、低温等。

全镇境内有溪河8条,径流丰富,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 生物资源

金桥镇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为许多植物资源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主要的农作物栽培品种有水稻、小麦、蔬菜、柑橘、油料作物、玉米、红薯、梨、桃、李、柿、桑等。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野生植物、森林树种资源以及动物资源等。

4.交通及通讯

全镇6个村、48个村民小组共有一条区级油化主干道,4条出境公路,共45公里;乡村公路135公里,其中水泥(油)路面公路30公里。实现了社社通公路,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但路面较差。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已与万盛城区有线电视并网约800余户,并正在发展中。电话及移动通讯基本可以覆盖全镇。

第二章 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比较优势

一. 金桥镇农业发展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金桥镇土地总面积为 9.8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83万亩(田面积1.61万亩,土1.22万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28.8%;人均耕地1.34亩,其中田0.80亩,土0.54亩。

园地面积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8 %,其中水果面积0.3万亩、桑园面积1万亩;林地面积4.3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43.0%,其中生态林3.8万亩、经济林0.5万亩;淡水养殖业0.1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1.69万亩,共占土地总面积的 16.6%。

2、农业经济技术状况

到2005年末,金桥镇总人口为2054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6%),其中农业人口为20201人,农业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98.3%,占区农业人口的13.6%,农村劳动力11544人。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8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收入的来源主要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在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422万亩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6万亩,占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61.4%,总产量1.24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5050亩,产量5945吨;小麦播种面积3150亩,产量604吨;玉米播种面积7710亩,产量2447吨;豆类种植面积7800亩,产量593吨;红薯种植面积9100亩,产量2283吨。蔬菜播种面积13000亩,占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7.51%,总产量2.36万吨;水果种植面积2514亩,产量324吨;密植桑园4760亩,四边桑5000余亩,养蚕1500张,鲜蚕茧产量4万余公斤;牧草地面积0.07万亩;生猪出栏2万余头,家禽出栏14.5万只,禽蛋产量321吨,水产品产量1160吨。

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490亩,占农田总面积的27.9%;小型水库5座,山坪塘54口,蓄水量253万立方米,各种引水沟渠道58公里;农业机械总动力2417千瓦;农村用电量106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折纯)823吨。

近年来,全镇农业产业逐步从产量型向产量质量效益型发展,从零星分散经营向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蚕桑、无公害蔬菜、优质稻和甜柿等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推进。生态观光农业、水库旅游、农家乐等新的经济形态具有较大潜力。同时,“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金桥民间吹打、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文化开发等几张名片的打造也初具成果,地区特色初步形成,为增加地区活力、推动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全镇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与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规模化、组织化、科技化程度不高

目前金桥镇的水稻、蚕桑、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有一定产量和特点,但产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程度不高,生产水平也较低,优质农产品少,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产品品牌缺乏建设和影响,市场竞争力不强,不能适应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需要。无成规模、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总体上还处于分散的、低水平的、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格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业生产能力有所下降。

2、农民收入增长较缓慢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变,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产品价格低迷,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产不增收。1999—200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549.5元,增长速度没有超过5%,年平均增长不到4%,金桥镇的情况也是如此。2003年,金桥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少61元;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较上年增加314元,增长12%,而金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914元,比上年增加353元,增长14% ,但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少22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84 元,在区内8个乡镇中,排名第4位。2005

年金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8元,较上年增加244元,增长8.4%。与全区相比少84元。

3、农业技术力量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中枢,但金桥镇现有的农业技术力量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甚大,农业推广单位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农业检测设备严重缺乏,更无法谈及农业试验、示范等高科技科研活动。农民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不高,仍是分散的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市场形势;产前、产中、产后、贮藏、运输、包装、销售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4、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多年来,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都有一定的投入,但投入的资金仍然不足;社会资金和民间融资少,投资渠道不多,农民的投资也很少。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部分已陈旧老化、配套不够,排灌系统不完善,渠道渗漏,损坏严重。新建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多,还未形成完善的旱涝保收排灌系统和坚固的防洪减灾体系,难以防御大的自然灾害。乡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较差,也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农业对外开放不够,农业招商引资难度较大

金桥镇农业由于规模小,生产条件艰苦,从而缺乏招商引资的优势,农产品销售渠道窄,运输成本大。近年金桥镇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宣传的力度,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收效甚微,急需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三. 比较优势

1、农业发展的有利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所提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今后五年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到所有工作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的问题摆到突出位置来抓。中央、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和农村政策措施,给农业和农村

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目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产业政策将向西部地区的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倾斜,各种资金将投入到西部,将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关农业和农村的政策措施,而《万盛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金桥镇规划为全区“四大经济版块”中“特色农业版块”的重中之重。这些都为金桥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农业经济实力比较优势

横向比较,金桥镇与区内其他7个乡镇相比,农业经济总体实力具有一定优势:2004年金桥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排全区第2位,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人口)排全区第1位;农业产值排全区第3位,人均产值(农业人口)排全区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914元,排全区第4位;粮食人均占有量560公斤,排全区第1位;粮食作物总产量排全区第1位;水果人均占有量排全区第3位。以上数据表明,金桥镇农业从整体上来看处于全区的中上游水平。

3、资源比较优势

金桥镇具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土地总面积68平方公里,在全区乡镇中排第3位,耕地面积2.83万亩,排全区第1名;其中水田有1.6万亩,人均达0.8亩。若人均按年消费500公斤水稻计算,人平每年仅需水田0.5亩,尚有0.3亩/人的余田,即全镇共有6000余亩,可供发展优质稻。还有宜农荒地、宜园荒地0.25万亩,完全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用地需要。金桥镇土质肥沃,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至18℃,年降雨量1300毫米,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系发达,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4、市场和产品比较优势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重庆市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镇人口的增加,人们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供应。至2010年全国人口将约为14亿人,重庆市人口将达到4000万人左右,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地增长。因此,农产品、特别是优质农产品

市场前景广阔。重庆市现有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如北碚区龙凤桥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已是供不应求。而且重庆市正在酝酿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将于年内在主城区超市及宾馆酒店率先实施。同时正在酝酿专设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向主城区批发无公害甚至达到“绿色食品”级别的蔬菜。这为金桥的优质农产品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经过多年的发展,金桥的农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其主要农产品,如优质稻、蚕桑、无公害蔬菜、麻竹笋具有一定特色,在万盛区享有较高知名度,部分产品如蚕茧的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5、后备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农业要扩大生产需要有土地作根本保证。根据万盛区国土资源局编制的《金桥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金桥镇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等调查资料可知,金桥镇仍有一定面积的宜农荒地荒坡,可开发为农用地。2004年金桥镇未利用土地面积3000亩,可开发为农用地的面积有2000亩。此外,每年还有退耕还林等方面的结构调整用地可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这些后备资源为今后的农业开发,扩大生产规模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保障。

6、环境优势

自然环境方面,金桥镇森林覆盖率高达43%,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全镇无任何工业污染,土质好,可保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社会环境方面,金桥镇素有优良的农业传统,当地农民勤劳肯干,对土地资源管理精细,精耕细作,具有良好的种、养殖传统;而且除外出务工外,农民并无其他出路,务农仍是农民的首要选择。

移民与万盛区的发展 | ----朱泽芗 罗 林

重庆市万盛区辖地,属于四川盆地东南缘与云贵高原衔接的过渡区。原系四川、贵州两省綦江、南川、桐梓三县交界处的不毛之地。岭谷相间,层峦叠嶂,森林茂密,虎狼野猪成群,稀无人烟,只有少数巴人、僰人在此狩猎。由于历代移民,特别是唐末、北宋末、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几次大的移民中,一部分移民进入了万盛区境。他们经过跋山涉水的痛苦迁徙,在这块土地居住下来,开田拓土,建筑房舍,修路搭桥,兴修水利,兴办教育,传播长江中下流域农业先进生产技术,传播江、浙和楚湘等地的先进文化,用他们的血汗、智慧、勤劳、勇敢、创造,为万盛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由于封建制度桎梏,兵匪侵扰,灾害频繁,生产落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据统计,1949年人平国民收入仅30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运动,农民有了土地,人民生活有了改善,生产有了

发展,人口有了增长。

万盛区境内,煤的储藏量丰富,是西南煤矿建设的重点。为了发展煤矿产业,建设矿区,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重庆市南桐矿区(1993年改名万盛区)。建区后,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艰苦奋斗,努力创新,全区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基础建设,交通便利,水电气齐全,旅游业兴旺,工业突起,农业、养殖业、水产业、果木业正健康发展,教育文化一片新气象。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1976年12月的统计,全区仅有黑白电视机4台,现在边远山区都有了电视机,城镇几乎家家有电视机,而且多数是彩色电视机。城镇居民几乎家家安有电话或有手机,许多农村也如此。今年10月綦万高速公路通车后,离市区更近,重庆市南大门后花园的称誉,会一天天变成现实。

在党中央、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奋发图强,一心一意搞建设,千方百计谋发展。经过50年艰苦奋斗,万盛区逐渐从一个落后、偏远山区,向安定团结,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教育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城市前进。人口由建区时121619人,发展到27万多人。人口姓氏据1985年南桐矿区公安分局统计,全区有450个姓,复姓有令狐、欧阳、司徒、宗鼎、宇文、李凡6个姓。张姓有2万多人,是全区第一大姓;第二大姓是王姓,有1.6万多人;李、杨、陈、刘、罗姓都有一万多人口,是位列全区第三至第七大姓;人口在4千至6千的,有傅、黄、犹、周、梁、霍6个姓;2千以上,4千人口以下的,有赵、吴、万、何、胡、朱、徐、娄、唐、姚、曾11个姓;1千至2千人口的有:冯、石、余、邓、戴、郑、郭、杜、向、肖、田、喻、蒋、熊、谢、彭、廖、蔡、封、金、蓝21个姓。 现将万盛区人口姓氏和人口姓氏分布介绍如下:

全区姓氏:张、王、李、杨、陈、刘、罗、傅、黄、犹、周、梁、霍、赵、吴、万、何、胡、朱、徐、娄、唐、姚、曾、冯、石、余、邓、戴、郑、郭、杜、向、肖、田、喻、蒋、熊、谢、彭、廖、蔡、封、金、蓝、任、马、令狐、夏、袁、陆、邹、成、白、黎、董、翁、邱、曹、秦、广、沈、许、文、冉、程、阮、冷、范、江、高、韩、钟、汪、蹇、魏、丁、侯、谭、舒、游、孙、尹、陶、雷、苏、韦、林、卢、贺、况、叶、龚、古、淳、穆、严、苟、湛、宗、龙、伍、钱、易、甄、鲜、梅、欧阳、鲁、潘、吕、伏、方、骆、祝、杭、毛、姜、樊、敖、左、康、颜、汤、郝、段、甯、尚、殷、宫、贾、涂、庞、蒲、尤、牟、聂、粟、赖、崔、童、甘、包、简、连、孟、施、蒙、安、代、昌、柯、莫、倪、申、饶、皮、明、瞿、寿、阳、孔、綦、詹、欧、章、幸、艾、卿、晋、耿、温、邵、费、佘、卓、凌、屈、华、于、刁、辜、胥、薛、桂、岳、晏、缪、米、洪、母、覃、失、顾、滕、兰、车、闫、雍、青、柳、闵、焦、匡、葛、席、但、符、候、毕、邬、税、牛、柏、扈、翟、景、宗、漆、帅、武、盛、萧、危、巫、荣、乔、裴、敬、单、季、池、阎、岑、谷、阙、全、项、鄢、庹、练、邢、谯、党、谌、管、查、扬、谈、常、慕、司徒、芦、云、鲍、屠、补、苗、时、姬、郎、辛、蔺、解、勾、荀、蓝、寇、桑、靳、麻、官、商、司、庄、栾、索、俞、亢、宾、尧、祖、戚、窦、祁、淦、齐、荆、么、操、藤、银、衡、隆、印、旷、昝、薜、奉、柴、关、应、腾、禹、濮、巩、吉、满、薄、房、师、廉、揭、旦、浦、佐、元、褚、卜、续、山、斯、传、燕、纪、先、臧、宦、扶、闻、来、虞、冀、逯、平、靖、寸、狄、仇、路、经、阚、奚、樵、权、於、弋、隗、乐、雒、计、卫、邴、墨、和、仁、曲、裘、羊、边、卞、行、淡、眭、恽、那、佟、麦、花、顿、溪、宗鼎、纲、别、戈、傲、宇文、诸、呙、假、习、赛、戎、鞠、擅、农、盖、滨、降、束、庆、丰、闭、茹、励、忽、亚、泉、南、会、饶、郁、雨、伊、宣、瓮、容、惠、锡、科、借、藏、骞、资、

庸、朴、芩、世、李凡、凡、邝、僬、职、阴、潭、生、强、縻、楚、伯、沐、邺、支、运、原、修、劳、海、国、储、仵、苑、有、牙、咸、蔚、随、牧、伯、昴。 姓氏分布(千人以上的大姓):

万盛街道 27040人,354个姓,千人以上大姓有张、王、李、杨、陈、刘6姓。 东林街道 24962人,322个姓,大姓有张、王、李、陈、刘、杨6姓。 南桐街道 24774人,310个姓,大姓有张、王、李、杨、陈、刘6姓。 青年镇 21645人,207个姓,大姓有张、王、李、杨、陈、刘6姓。

万东镇 30070人,278个姓,大姓有张、傅、刘、罗、王、李、杨、陈8姓。 南桐镇 29262人,223个姓,大姓有王、张、陈、万、罗、李、霍、刘、石9姓。 关坝镇 24761人,247个姓,大姓有杨、犹、李、罗、张、王6姓。 石林镇 11509人,135个姓,大姓有罗姓。 景星乡 8995人,143个姓,大姓有张姓。

丛林镇 16293人,272个姓,大姓有张、李二姓。

青山乡(现合并为金桥镇) 12060人,142个姓,大姓有刘、张二姓。 金桥镇 7944人,120个姓,大姓有张姓。

1985年至今已将近20年,全区人口由1985年的239225人,增加到27万多人,但姓氏变化不大。万盛区人口姓氏众多,已形成民族和睦,团结一致,携手共奔小康的大家庭。

移民对万盛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注)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流向,在南宋以前,是以北方人口的南下为主。其中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北宋末的金兵南下,曾形成两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元、明、清大规模移民的流向是由东向西的人口流动,即“湖广填四川”。湖广入川移民大致由两个方向入川:一是沿长江水道而上,长江中下游移民大致通过这个方向入川;另外就是经由云、贵入川,广东、广西移民多数通过这条途径入川。由于战乱、灾荒、地少人多等客观情况,湖广填四川移民往往有由黔入川,又由川徙黔,再由黔徙川的流向。

今万盛区辖地及附近地方,古为化外之地,峰峦起伏,峡谷幽深,水流湍急,森林茂密,虎狼成群,是一处未开发的大山区。古属巴地,有少数巴人、僰人在此狩猎活动,可能有极少人户定居(无遗址考证)。 东汉后期至南北朝时期,“板楯七姓蛮”多次起义,惨遭镇压,大部被迫从嘉陵江和渠江沿岸,逃奔长江以南,逐渐进入区境。唐初在今巴县东南境,设置南平州、县,居住在江南地区的板楯蛮后裔(被称为(“熟獠”)和从贵州大娄山迁入的一部分山獠(被称为“生獠”),统称为“南平獠”。南朝后期,少数夜郎人逃亡此地。在今綦江、万盛地域,人多族众,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熟獠。生獠、夜郎人及少数汉人,居于被统治地位。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南平獠所据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唐末至五代,战争不断,獠首各自割据称雄,自封刺史,时降时叛,反复无常。北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南平獠酋进铜鼓归顺。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在今綦江县境,设置南川县,隶属渝州。在宋代,南平獠被称为“南川獠”、“渝州蛮”。宋英宗治平年间,熟獠酋李光吉、梁承秀、王兖3族,控制原溱州之地,“各有地客数千户”,与官府对抗,拒纳赋税,包庇藏匿犯罪亡命之徒,并指使他们伪装“生獠”,侵扰居民,劫掠财物,威胁汉户,如不从命,人被屠杀,田土被吞并,甚至纠集“生獠”袭击官军,杀死南川县(今綦江县)巡检李宗闵;继而以木斗为首的南川獠又发动叛乱。宋政府相继在熙宁三年(1070年)、熙宁七年(1074年)两次派兵镇压。宋军所到之处,大批獠民被杀,房屋被烧,幸存者

逃往云贵或深山之中。南川獠统治的地区,经过两次战乱,人丁稀少,土地荒芜,汉人大批涌入,取代獠族地位,进一步加速汉獠融合,少数獠人融合于汉、苗,成为这一地域的土著。

北宋靖康之乱,北方汉人宗族随宋室南迁,部份汉人宗支进入今万盛所辖地区。如万东镇新民村境内出土的《宋太夫人陈氏墓志铭》载:北宋进士武思永“避靖康之乱,迎侍南来,飘寓南平荣懿。”武母陈氏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三十日去世。卜吉葬于荣懿寨(今万盛区万东镇境)。 唐乾符三年(876年),山西太原杨端率军驱逐南诏势力,建立播州(今遵义),敕令永镇边夷,世袭统治。关于杨端率领的七姓说法不一,犹海龙在《犹氏入黔辨》中说:“随杨氏入黔者,前军则安增也,后军则罗莹也,左军则令狐浩也,右军则成展也(蹇达《平播碑志》)??七姓者罗、王、何、宋、郑畋、骆、冉也(《播州传》及《贵州通志》)。《令狐氏族谱》载:“令狐滈、杨端、罗荣、郑畋、骆世华、成展、安增等于乾符三年秋入蜀,七军血战六载,功丰伟绩,遂奉僖宗敕命镇边”。虽说法不一,但主要姓氏杨、罗、令狐、安、成、郑、骆一致。其后裔于繁衍发展中,在人多地少,灾荒和杨应龙播地北扩,强占七姓土地,战祸等客观条件下,七姓宗支参与元、明、清移民流,由黔地流入区境。如《令狐氏族谱》载,平播后,令狐滈敕赐中军左护卫将军,后加其功,迁西川节度使,其子袭父爵,军镇葫芦关(今桐梓娄山关),传至浩祖十五嗣孙元,正值元末战乱时期,令狐元率众归明,屡立战功,官拜镇殿将军,年过花甲仍奉命率子孙攻鼎山,智诛明玉珍余党铁头和尚,功成复奏,诏下:“卿三代功德深重,应承祖业,永镇边夷”。其后裔漫延到川、黔、滇三省,尤以黔北桐邑为多。我区令狐氏支脉可能于明、清时期进入区境。 《梁氏族谱》中记载:“唐乾符年间,梁宗理公与娄府殿邦公奉命南征,以都堂职戍守娄山关,后始南下,而居斯土焉”。梁、娄姓定居后,其后裔支脉也参与了“湖广填四川”的迁徙人流,由黔南向黔北迁徙,有支系进入今万盛区境。 明初、清初时期的“湖广填四川”,两次大移民。今万盛区境的大姓多是这一时期迁入的。迁入途径,完全符合大的移民流向。

元朝建立政权前,元宋争蜀,资内三得三失,人民被杀殆尽,结果造成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月,四川人民仅12万户(《内江地方志》)。天府之国沦为一片荒芜。虽经移民,但这种人口锐减状况,直至元末都未能恢复。接着战乱、灾害频繁,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因此,明政府于洪武初曾有定制,对郡县的荒芜田土,召乡民无田者垦辟,每户给15亩,又给2亩地种蔬菜,有余力者不限亩数,同时还规定皆免3年租税。明政府这种有组织的、广泛的移民活动持续了近50年。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明军、清军、农民义军,在四川持续鏖战。四川原有居民大半死于战祸,部分逃隐深山老林,部分逃往贵州、云南等地。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争后,四川仅余人口18090余丁。 康熙十年(1671年),清政府根据四川巡抚张德地的奏折,出台政策:“无论本省外省文武各官,有招民三十家入川安插成都各州县者,量与纪录一次;有招募六十家者,量与纪录二次;或至一百家者,不论俸满,即准升转。”把移民的成绩和地方官员的政绩及升迁结合起来,无疑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方官员的积极性。不过也由于这个原因,不少地方进行了强制性移民。“解手”一词来源,据说便是清初湖广填四川,当时外省民众往往被官员用腰带捆手相连,跋涉入川,每逢便急,只得解手方便。 万盛区大姓先祖迁入区境的情况,举例加以介绍:

张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江西、武陵、湖北麻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张统,户部尚书;张总,翰林学士,兄弟俩从湖北麻城孝感乡,携家入川,落业巴县走马岗。

统、总弟兄生8个儿子,名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荣、华、富、贵、金系张统的儿子,玉、满、堂系张总的儿子。明初,张满的儿子河清由巴县迁南川县东乡坝荣懿镇(今万盛区万盛及其附近地区),生息繁衍。这是张姓一支最早迁入区境的。张满重孙张恩中武举,出任遵义府协台,家迁遵义居揽板凳,其孙张本遗出任正安知州,卸任后居正安。明末清初战乱,四处逃亡。待四川略定,其后裔张迁贵之子张灿于康熙初年携妻和3子,迁重庆府綦江县境(今綦江莲石乡)居住。张灿去世后,其妻林氏带3个儿子,于康熙十年左右,迁綦江县永里五甲七孔子(今万盛区金桥镇辖地)居住,三房开拓创业,迅速繁衍。入川十三世张文斌由遵义迁江津鸭子坝,生一子,名子赵,8岁,父亲去世,于乾隆三年(1738年)随母由江津迁入桐梓县燕石坎(今万盛区青年镇辖地)落业,至今20多代,枝繁叶茂。入川十三世张文斌之弟文琇,于乾隆年间,由大足县迁入綦江县青羊市(今万盛区青年镇)。张姓入川有4支后裔迁入今万盛区境内,形成全区首姓。

王姓:是我区第二大姓。王姓祖籍太原,后迁江西吉安,又迁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王希贤公携8个儿子入川,落业内江。明末战乱,8房子孙同逃入遵义、桐梓等地。其中王希贤之子天祥公第二子千,于明朝前期由桐梓新站石壕大水寨,迁入南川县东乡坝天池(今万盛区万东镇辖地)落业。另一支王氏后裔王灿于清雍正年间从遵义王家坪,迁至桐梓县娄化里十甲斑竹园(今南桐镇鱼塘角),插照为业。后又有几支王姓迁入今区境青山、兴隆湾、茶园、麒麟等地,繁衍茂盛,人口众多。 傅姓:《傅氏族谱》载,东乡坝一世祖傅必胜,原籍江西瑞州府高安县,后徙南昌、武陵县,明景泰初年南昌武陵举人,明景泰二年(1451年),历任四川新繁、荣昌等县知县。时值瓦剌也先犯境,明英宗北狩,土木堡战役,英宗被瓦剌所俘。傅必胜兴勤王师,平贼有功,公元1457年,英宗复位,封傅必胜万户侯,赠光禄大夫,妻黄氏特赐一品夫人,荫子食邑。傅必胜遂舍洪都,而家居南川县东乡坝荣懿镇。明末清初避乱逃往遵义。康熙四年,其后裔复返东乡坝,至今子孙繁衍3000多人。

犹姓:祖籍山西太原。唐僖宗乾符元年,犹崇仁、崇义、崇礼3兄弟,由于南诏迭开边衅,苗蛮乘机蠢动,扰乱川黔,受命出师南征,一战奏凱,崇仁回太原,崇礼回长安。崇义以功授宣慰使,又于乾符二年讨播州蛮夷,留镇雍水。其子朝觐袭公职,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奉命勤王征黄巢,战死,封万户侯,世袭罔替。后裔犹瑗,字伯玉,明洪武六年(1373年)征苗夷,镇守雍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巡边至鲊水坝(今万盛关坝镇境内),见此地山水清雅,遗命儿子犹正威将来落业于此。伯玉去世后,儿子正威袭父职。明天顺八年(1464年)正威卸任,率子孙及部分家族、部属,遵遗命讨诏落业鲊水坝,乡人荣之,称该地为犹官坝,聚族于斯,拓荒开田,整治道路,建筑房舍,耕读传家,至今500多年,子孙繁衍茂盛,家族兴旺,清乾隆末年建魁星台总祠,乾隆、道光、同治年间,相继建6座支祠。

罗、霍、吴三姓:均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入川。吴姓落业綦江县思滩里,明建元元年(1399年),迁綦江红岩印盒山下瓦屋(今属綦江县三角乡)定居,后裔于清后期迁入今万盛区境(有的是1950年初迁入)。罗、霍入川始祖是姻亲,一道入川,先住重庆佛图关,不久迁往綦江县。罗姓定居綦江石角罗旺村;霍姓定居綦江蒲河。约在明朝中前期,霍姓有3个分支迁入峡口、金兰、乐井(六井,原为綦江县辖地)。今峡口村、金兰村属万盛区南桐镇管辖,乐井村属万盛区万东镇管辖。綦江县石角罗旺村,罗姓后裔,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先后有4个支脉迁入今万盛区境。另一支罗姓来自贵州,落业青羊市湛家一带,据说是唐代平播罗荣将军的后裔。

刘姓:入川始祖刘燕震、刘统震兄弟。刘统震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入川,刘燕震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入川,先落业重庆佛图关,子孙有迁綦江、江津等地插照

1939年,万氏祠堂大祭,族长万成林主祭,凡族中子孙都来聚餐,每轮置50席。全族高兴,热闹非常。

宗祠,都选 有德高望众的人做族长、主持祭祀的首人。如

万姓干坝子民国时期历届族长、首人名录 姓 名 别名 任 职 住 址 万大鹏 子选 族长 岩孔坝 万大中 副族长 新房子 万能相 材先 族长 岩孔坝 万近光 建碑族长 新房子 万光梁 族长 岩孔坝 万世长 其祥 族长 池井沟 万世元 辅廷 族长 岩孔坝 万永康 荣安 族长 大仑坎 万立珂 济康 族长 岩孔坝 万兴汉 成林 族长 新房子 万世钦 吉廷 首人 柏杨岗 万永禄 吉安 首人 大淌湾 万兴镇 丕扬 首人 桃子荡 万兴安 安银 首人 青杠堡 万立权 汶泉 首人 卢家湾 万兴谟 海安 首人 生基坪 万立瑜 品良 首人 岩孔坝 万兴成 元臣 首人 岩 门 万兴银 竟成 首人 刘家坝

其他姓氏,也有族长、房长、首人,只是缺乏具体记述。

修谱是一个宗族的大事,据记载,唐代就开始修谱,历代都有修谱活动,清代,政府倡导,修谱最多,民国继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几乎形成了高潮。

族谱。族谱是宗族文化的主要体现。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历史研究时说:“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族谱记载的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迁徙、开拓、发展的缩影。族谱里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志的资料和地方名人的文学作品、碑铭等。研究族谱,对探讨家庭的形成发展,家庭功能,家庭管理,家庭伦理等,都可起到承先启后的教化作用。 族谱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序言、溯源、迁徙、字派、族规(宗规)、家训(家法)、祠规、祭祀、世系、人物、寿文、墓铭、碑记、诗文等。

族谱中,充分体现出炎黄子孙,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优秀传统精神,如黄氏族谱中记述了黄峭公一件轶事:唐五代时期,峭公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年已80岁高龄,他留下3个儿子在身边,遣18个儿子到各郡县去开基创业,并吟《马上诗》与诸子作别:“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腾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宜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永炽昌。”黄峭公以实际行动,冲破“父母在,不远游”的愚孝桎梏,让儿孙飞出温暖巢穴,去经风雨,见世面,创造未来。这种精神,在读族谱过程中,经常使人神往,顿起敬佩之情。 族谱中的字派(字辈),一是希望族人长幼字辈清晰,源脉清细;一是前辈寓希望予子辈字里行间。其中蕴含着緬怀先祖千秋功德,启迪后人兴旺发达,继往开来,期望后人正直、大志、光明磊落,世代绵远,团结相守。如霍姓新字辈排行:“勤俭奉廉、孝敬

娱亲、礼义谦让、纲宪遵循、继先丽景、强立宏程。”如清咸丰七年(1857年)修墓的万姓始祖万正容墓志铭碑中记载有万姓字派,原派“正之君五大、能光世永兴。”续派“立老承先泽,应祚启文明,显祖希良遇,昌庭衍秀荣,家声皆克绍,宗德庆长春。” 族谱中的人物也是光彩夺目,在封建社会的科举时代,今万盛区境大姓中都有过进士、举人、秀才。犹姓有犹道明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进士殿试,宋神宗赐姓,易尤为犹的故事。张姓、傅姓、万姓等都出过进士,张姓于乾隆年间出了两名进士,政府赠有“双凤联飞”金匾。峡口霍姓的光绪年间秀才霍伟丞,还留下了许多好的诗文。近代也出现过革命者,现代有革命烈士、科学家、学者、政府官员等。读各姓族谱,总觉得在这块土地上,还是人才辈出的。

族规,各姓族谱中都有这一内容。旧谱多以宗法伦理为基础,存有封建意识,新谱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纂的,族规都体现了时代气息。族规是教育约束族人,继承光荣传统,跟随时代走正道。如犹姓《魁星台宗祠石刻十则》,目的是“启其好善,恶恶之心,各守遵祖敬宗之义,庶几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略有删省)

第一则戒犯上以正名分,族中有子犯其父,弟犯其兄之事情,有可原(谅)者,夏楚以戒之,理无可解者,送官以治之。以外或犯其远房伯叔兄长,视罪之大小,亦宜到祠问罪,以昭伦理。但尊者亦不得藉故揑诬,恃尊凌下。

第二则去邪淫以正纲常。族中有穿墙凿壁盗窃同姓财物者,宜捆缚魁星台或挞或罚,鸣其罪过,以俟其自新。但不得加以盗名亲亲之道然也(即不能加盗名于父母亲属)。若盗窃外人,经官审讯,盗贼之名彰明较著,不得令入祠,以玷祖宗之德。族中如有下蒸乎上,上淫乎下者,一经对质,淫乱有凭,此禽兽之行,神人所同嫉,天地所不容,宜重责,革出祠中。

第三则祀忠孝以劝将来。凡族中族长、祠首,有恢宏先绪,仪范族人,载入旌功册,殁无遗议者,可立主于祠以祀之。大则刻石,书其本载行末述于谱,以昭后世。至出仕尽忠,文有政绩,武有战功,或舍身赴难,不愧名宦;或屡试不第,终老山林,品正行端,敬宗睦族,可为族范,不愧乡贤者亦然;至愚孝愚弟,出于至诚,均可于祠立祀。管理支祠及各房清明会有功者,殁无遗议,大则立礼于祠,小则饬支祠及各会为之立祀,砥节砺行交相勉为良善矣。

第四则旌节孝以昭内则。族中有照例可旌表者,祠中为之立祀,无力请旌者,祠中帮助(族长量家量事助之)。有年过四十抚孤尽孝,殁后有德行可传者,虽未符例请旌,祠中亦为立祀,大者书其本末,立传于谱。凡族中出嫁之女,有与前同者亦然。庶几十年大祭时,妇女知重节孝,正人心,以端风化。

第五则息争讼以昭雍睦。族中人等,除与外人口角及命盗二案以外,如有不平之事,宜先向房长评其是非,如不能平,许投祠传族以定曲直,如再不服,方可经官。倘不由族长绅耆剖断,妄自具控,则虽负痛沉冤,理情难恕,亦宜责以好讼之罪。庶几讼狱衰息,而亲亲之道于是乎全矣。 第六则设义馆以作人才。每岁可选品行端正,不干外事之生二人,掌教祠中鸣凤书院,一则谈文理以课士,一则详诵读以发蒙,使族中肄业诸生,按班就部,各得依归。至于馆中规戒,师长自有责成,但子弟年过二十以上者,倘名在馆中,阴离馆外奸盗邪淫,有亏大体,是即负圣贤之教化,忘祖宗之厚恩,虽属师长之教不严,亦斯人自作大孽,是宜逐出馆中,免效尤,以惩不肖。至修金节敬照木碑,敬送从教之子弟,或送节敬或执贽仪,听其自便,师长无得崇求。立师道,振文风。

第七则定奖赏以神鼓舞。族中有读书成名者,悉依木碑条例奖赏。每年月课八期,以每月初八为定,其考课之法,安置伙食,使庠内庠外诸生聚集祠中,晨起静听主讲者点名归号,各命一题,族长督令一日交卷,各归。命人将卷再誊一次,弥封红名于内,送

主讲先定次第,然后拆弥封而出榜,依高下(照木碑例)以给银。文字佳者张贴书院,以资鼓励。

第八则禁煤山以培地脉。今夫人才之挺生,关乎地运,而地运之灵,由于培植,况吾先人之阴地,尤为吾族之兴废所关。知马煤河大坟岗、黑菁纂等处,均先人坟莹所在,毋许截脉安葬开土挖煤。倘有私行截脉开挖者,于途人(外族人)则送官以治其罪,于同姓则聚族以责其非,庶几存者顺,而殁者宁,地既灵,而人亦杰也。

第九则黜浮言以端族体。今夫事无大小,责有专归。祠中大小公务悉听族长祠首等裁度。如遇祭祀收租及算账剖理事项,凡尊卑老幼各依坐次,俟族长发言公议,然后旁赞,务要整齐肃静,毋许拥挤喧哗,烦言啧啧。即族长有账不明,论事不公,各祠首房长绅耆与之争辩足也。倘于内喧嚷,以挠公论或于外谣啄以诬首人,均宜拿祠责挞,以平桀骜不驯之气。庶几体统严,而事无不举也。

第十则矜孤独以广恩惠。族中男女有年过六十,无子、无财、无人收理者,可于祠中挂名按月给钱(照木碑例给),以为日用。有男女幼而无父无母无衣无食,又无伯叔抚养,未过十五岁者,亦可按月给钱。如是则少者可成立,以承宗嗣;老者可温饱,以终余年。

《罗氏族谱》家训有:孝父母,和兄弟,别男女,谨夫妇,敬祖先,重子孙,睦宗族,笃师友,备农桑,专杂业,理家务,制财用12条。 万姓族规:

时逢盛世,国有法,族有规,家有训。社会细胞之列的万氏族人,理应守法遵规,创建美好的未来。

一、尽忠、尽孝。尽忠:全心尽力,忠诚厚道,兢兢业业办事公正,诚诚恳恳履行职责,不虚语惑人,不取巧假事;尽孝:发自寸心,善意顺从尊辈,贫富言善,尊老、敬老、养老。

二、耕读为本:耕应勤,勤能补拙。农谚:“瘦土出黄金”,“一勤天下无难事”,“世人肯用心,黄土变成金”。据农谚立志:集思辛勤科技路,汗苗凝结田土间,秋收果实仓累累,年终副业积钱欢。读应专:入学启蒙,逐一树志,勤谋深思,苦攻科技。而应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磨穿铁砚”,“负薪唯诵”之勤奋精神,更应尽心尽力熟读钻研,获一专项成果,为社会作一贡献。

三、行仁义、谦恭。仁义:尊人敬人,博爱众生,性情和蔼,通情达理,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正直处事,主持公道,排忧解难,扶贫济弱。谦恭:不失礼,应尊重他人,要虚心,不自高自大。诚恳接受批评,严格要求自己,语言态度温和,应弃骄傲自满。 四、怀礼让、静忍。礼让:互信互勉,不争强好胜,不以权欺人,尊敬长者,怜爱弱幼;规规矩矩以礼应事,严严整整宽让待人,遇事礼让三分,修身齐家之本。静忍:遇事静思忍耐,不急躁暴动,不斗气冲天,学习“张公百忍”,时怀谚语“忍着一时之气,免有百日之忧”,即可少作胡涂之事,减轻精神及经济之压力。

五、提高素质:在政治、文化、思想、科学领域中,头脑不存邪念,事不苟且胡言,不简单从事,不挑拨是非,不徇私舞弊,不耍小动作,不钻牛角尖,不诬害他人,不看风使舵,不仗势欺人;富贵不淫,贫困不盗,身心清正,刚直为人。

六、存道德观念:德,可感先灵,亦可垂乎后世,并可稳立社会人人之间,用慈善之心感化他人之事,不昧心、黑心、狠心对事,不无德、缺德、少德凌人,对事讲良心,对人讲美德,有德者,人人护之,缺德之,人人恨之。

七、端正品行:作人正直,办事公正,掌握礼规,言论不苟,修身齐家,务实正业,不贪不懒,力戒下流,赌博不从,敌视淫乱,恶习不沾,陋俗不染。

八、团结和睦:人生接触于社会团体、乡邻之间,面对人事之广,身对事务之多,应

作到信友睦邻,亲人义举,互助互勉,共奋前进。在家庭中,尊敬父母,善意顺从;夫妻相爱,互敬互助;伯叔婶娘,言行尊敬;哥嫂妯娌,扬长避短;弟弟妹妹,欢心相助;子侄晚辈,悦颜抚爱。牢记谚语“团结家不败,和睦能生财”。

艺文,又是族谱中必具的内容。这些内容以诗文形式,记下了时代的踪迹,反映了万盛地区历史、地理、人文的过去,对万盛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是难得的宝贵资料之一。限于篇幅,略引一、二。

里 居 赋 清 · 王 灿

区垣谷口有里居名斑竹园者,山人某之世居也。四山环抱,树木丛杂,地之所由名也。全虚先生过而语之山人曰:“山愚泉浊,土瘠田硗,子之居此何乐与焉?”山人喟然曰:“嘻!余以先生为高士,今乃知先生原非高士耶?徒羡膏腴之美,罔识山林之乐。”全虚先生曰:“有是哉,余未闻,愿闻其所乐。”山人唯唯,遂赋之。词曰:

系高辛之元胄兮,氏丕显于中央。耀太原而焕豫章兮,显黄州而内江。际明季之颠覆兮,遭渠逆之獗猖。屠士民而殆尽兮,雪阀阅之坵芳。祖爰走马东首兮,里上仁于斯乡。感苍穹之与宅兮,潜盘谷之永康。其岩门敞于东谷,石镜照于西厢。其南则崇山隐日,丛林满岗;其北则屏以八面,绮纷疆场。涌泉灌注,木秀草芳。世有丰年之降蕴,尧天无垫隘之苦汤。掘煤炭兮遍野,酿铁矿兮满岗。木则松、柏、杉、楠、楙、冬青、杨、檍、枫、柳、檀、梓、杶、荆;竹则 ,蔚若邓林。草则荼、荻、葭、茗、若、葛、薣、菱、菅、蒯、蕨、芥,布绿叶于谷底,苹、莎、茆、蒻、蔼蓊郁于丘陵;药则菖阳、白芷、季禹、黄精、远志、地葠百种千名。其园种值佳果:橘、柚、檎、枣、栗、梅、李、枇杷、梨、榛、朱樱。春熟桃杏,夏成麦芋,雀舌遍殖佳名。若乃春水绿波,春草碧色。听牧童之高歌,玩流莺之饶舌。金乌穿林兮,染须眉而碧绿。玉兔入楼兮,摹星斗之清澈。于是游崇岗陟景山,临岩侧望川流,垂纶耳钓重渊。潄清泉兮思洗耳,坐盘石兮企颖南,藉皋兰之藿糜,荫修竹之婵娟。乘兴吟咏,以雅以南,舒蓄意之 愤,奋久结之缠绵。至若盛夏炎蒸兮,泉窟遨游。据石偃仰兮,严霜夏凋。白帝司柄兮,金风鸣条。兰茝腾芳兮,千里飘香。冬日觱(音必)发兮,春回草茅。烘煤煁兮被狐羔。赏白雪兮醉香醪。敲坚冰兮煮香膏,洵以佳客,展以乐郊。问舍求田,惟积薰膏,长揖当途客,桃园正非遥。更问此山真乐处,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摘自《王氏族谱》)

六十甲子以见危亡之衅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裙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紫带叶烧。

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摘自《王姓族谱》)

万氏宗祠碑记·《永垂千古》

尝思木有本也,水有源也,而人本乎祖,亦欲是也。故古人过墓思哀,过庙思敬,沐先祖之泽,必抒后嗣之诚矣。盖墓乃祖宗形骸所在,庙乃祖宗灵爽所依,倘不修墓建祠,是非有以抒其诚,仰祖宗虽远,开基创业之难,后人不可不追,后人虽愚,而前人报本睦族之念又不可体,倘不追不体,亦非有以抒其诚。如我本氏,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起源,继迁湖广衡州衡阳县,家世槐里。自我鼻祖讳正容,始入西蜀,托迹内江,娶祖妣张氏,后迁巴邑盖石,置产数百亩。后又卜吉黔省桐邑尖茶溪万家塝,未几又避乱遁居遵义大溪里王家坪。二世祖讳之盛,生长于此,弟兄五人行列四。世治复还尖茶溪。后又移居干坝子,德配王孺人,早有内助之贤,置膏腴之田,修安居之室,即今四合头,遂世居焉。元一讳之举,再传乏嗣。二讳之藩,其子迁川北桐麻沟。三讳之选,五讳之茂,其三子与五子俱迁江津柏林苦茶口。其四子迁扶欢走马楼。三世祖亦弟兄五人,长讳君仲,次讳爵,皆再传乏嗣。惟三、四与五讳君禄、君命、君令,今分三大房,实缘于此。自四世祖等,照丁起凑清明会,轮流掌放,以为建祠之基。至五世、六世,人文蔚起,閤族公议族长大鹏,协办大中,始举大鹏祖也。迨讳能相公出袭为族长,秉性刚方,持心乃善,于上为祖宗,下顾族人之祭,数十年在元或苟也。至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遂与协办首事讳能魁、能举、能书、能彩、能范、能近、光锭、光照、光位、光虞等同心协力,建修宗祠,数年告竣,当是时也。前辈后辈,皆劳劳力,难以枚举,但各尽乃心,由今思之,是所谓忠厚开基,而祖宗擅美于前,清白世守,而子孙扬徽于后也。噫,前人之有所望于后人者,宗祠香灯,春秋祭祀。而后人之复有望于后人者,宗规世守,宗训凛承。庶几祖孙一气,百世其昌,闾阎之室可为阀阅之家,而忠臣之选,出于孝子之门也耶,谨序。

协办修建宗祠者:万能彩、光伯、光元、光载、光梁、觐光、世荣

建碑族长近光,祠首:万光秉、光永、光税、光鼎、光苏、世元、世钅函、世舜、世勋、世木昂、世伦、永模。

光绪三年丁丑岁仲春上浣谷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万盛区,是一个通过多次移民形成的城市。

据万盛区姓氏人口统计的数据说明,现在万盛区绝大多数人口,是唐杨端平播所率诸将的后裔,宋以来历次战乱迁入区境者的后裔。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可以说,移民对万盛区社会、经济、人文的发展,对南疆北国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起到了积极的建设作用。

通过大量的族谱、碑刻(主要是墓志铭)、宗祠、会馆、传记、文献等历史文化信息汇集而成的“移民文化”,我们清晰地看到,先辈们迁徙中爬山涉水的劳顿,拓荒创业的艰辛,重建幸福家园的欣慰。王姓先人写的《里居赋》,把今日的南桐镇鱼塘角,描写得如诗如画,充分表现出先民热爱这块沃土、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同时先民们兴办学校,培养一大批秀才、举人、进士等高级文化人,留下许多好的诗文,为万盛区积蓄下历史人文底蕴。他们的后裔继承祖业,教育儿孙热爱故土,鼓励子弟勤奋学习,天天向上,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为国家培养出各项有用人才。移民们“视他乡为家乡”的观念,一代代传承了下来。特别是通过寻根问祖,溯本求源,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就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了中华复兴,为了改变故土的面貌,继续向前,奋勇攀登。因此,“移民文化”,不仅展示了万盛区历史和现在承接的历程,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8a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