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更新时间:2024-04-05 15: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襄樊学院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地理科学特色专业”

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地理科学2009年9月第四批获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几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按照培养“基础厚实,特长显著,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省级地理科学品牌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将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立足鄂北、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专业,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建设定位与发展目标

1、建设定位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地方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高举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大旗,从根本上提高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办学活力,把地理科学专业办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专业。

2、发展目标

(1)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训练于一体的具有师范特色、地方特点的课程体系。

(3)培养基础厚实、特长显著,具有较强的师范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能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和地方土地、环保、规划、水利、旅游等部门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4)以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为稳定研究方向,产生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水平提高提供支撑。

(5)加强课程建设,实施“二三三”工程(两个省级精品课程、三个校级精品课程、三个校级优质课程)。建设一批以省级精品课程为示范、校级精品课程为支撑、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6)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地方经济发展,编写2-3部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教材。

(7)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在稳定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引进和培养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经过四年建设,硕士率达到100%,博士达到80%以上,高级职称达到50%以上,形成以教学名师为引领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支撑的科研团队。

(8)进一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以过程管理为主线、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二)建设具体目标 1、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第一,年龄结构: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今后几年应引进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中老年教师应在学历和职称上严格要求)专业教师老中青结构比大致为1:5:4。在2009—2014年期间,要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努力提高高级职称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到2013年,50岁及以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力争达到70%以上,35岁及以下的副教授占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

第二,职称结构: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确定合理的高、中、初级职称结构比例,使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有明显改善,到2013年,高、中、初级教师的数量比达到4:4:2,并在此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提高教授在高职称教师中的比例,使教授在高级职称教师中所占比例提高到25%。

第三,学历学位结构:要加大教师学历(学位)教育和引进高学历教师的力度,使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有显著提高。到2013年,要使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历或学位者占80%的比例。

第四,学科专业结构:保证基础专业学科教学力量,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努

力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能够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第五,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坚持教师来源“多元化”,多渠道、广泛引进人才,使学缘结构更为合理。

第六、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2013年,要培养校级学术骨干5名,校级学科带头人3名。

第七、素质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善于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严谨治学,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相关学科知识,具备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重点强调青年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以及外语教学能力的运用。要求所有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措施

(1)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职业素养。要把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纳入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教育和引导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群体性教学活动(如教研活动、科研活动、课程建设等)、安排青年教师当班主任、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等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

(2)稳定现有师资,强化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的稳定是其发展的前提。在未来的几年中,必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坚持实施 “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以机制留人”的措施,使现有的教师队伍保持稳定。

第一,进一步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今后几年,教师培训的重点以学历(学位)进修为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与重点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班或学位班的形式,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鼓励教师

通过外校培训、出国进修、学术交流、学术访问等形式进行再教育,提高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增加、扩充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及学术交流,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

第二,在教师进修安排上,原则上40岁以下的教师以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进修为主;40岁以上的教师以知识更新型的单科进修、骨干教师进修班、高级研讨班和访问学者为主。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于教学之中。培养胜任“双语”教学教师。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定向,有针对性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指导教师,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第三,教师培训坚持计划性原则、专业对口原则和突出重点原则。在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对重点建设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新办学科和薄弱学科实行扶持政策。

(3)利用学校特殊政策,加大引进力度,实现师资结构优化

第一,在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上,加大教师学历(学位)进修力度的基础上,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

第二,在教师的职称结构上,要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坚持政策标准的基础上,对优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优秀教师、博士研究生教师要大胆破格晋升高一级职务。

第三,在教师的类别结构上,要在教师编制总量内控制固定教师的比例,逐步扩大流动教师的比例,建立外聘、返聘教师信息库,通过外聘、返聘一批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四,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做我系兼职教授、隆中学者或者楚天学者,争取他们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帮助;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与地方建设发展的互动,开展与地方的科研、课题合作,加强人才资源的合作与共享,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4)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我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师使用、选拔、培养、

晋升、奖励制度,加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支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2、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地方性、多科性高校的特点,着眼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办好地理科学专业,2011年申办新专业。

年度(年) 2010 2011 2012 2013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人) 65 120 130 130 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着力寻找实现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开创地理科学专业建设的新局面,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造性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⑴构建一个宽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平台。保证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师范类学科课程,严格考核学生的讲课技巧和地理版图(绘画)能力;同时学好包括英语、计算机、高数、制图等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请教、多实践。使其有较扎实的基础功底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⑵建立一种实用有效的学科主干课程体系。学科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一个内容精当、实用有效的知识结构;深刻理解所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结构的建构、思维方法的训练,创造品格的陶冶。

⑶创建一套应用型本科的特色课程体系。即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理论课程设置,构建融“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和专业选修课程”为一体的理论课程体系,该理论体系充分突出了地理科学专业的厚基础、

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课程,构建融“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教育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为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施措施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地理科学专业建设的目的。

(1)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把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纳入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教育和引导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群体性教学活动(如教研活动、科研活动、课程建设等)、安排青年教师当班主任、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等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组建以教授、副教授、教学名师以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与华中师范大学、襄樊市重点高中联合开展“地方院校地理科学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研究”;通过增加教授、博士津贴,科研奖励、廉价租房、项目资金配套等政策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进修访学等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2)优化课程设置

保证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师范类学科课程,严格考核学生的讲课技巧和地理版图(绘画)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有机结合;确保素质拓展课程开设,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加强教材建设,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加强反映地方特色方面的教材编写;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鼓励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推广双语教学; 通过筛选和招标立项等方式建设2门省级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3门校级精品课程(GIS、中国旅游地理、地球概论),3门校级优质课程(城市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其他主干课程陆续建设成重点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群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投入资金鼓励大学生申报科研项目,获奖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要求45﹪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参与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三是与相关企业、中学、管理部门联合指导(设计)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实践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抓好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学年论文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行主干课程首席教师责任制,负责相关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教学评价,形成以精品课程为龙头的优质课程群,建立起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负责人 课程名称 姓名 城市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中国地理 GIS 地球概论 水文与地貌 地质学基础 气候与气象 土壤与生物学 土地利用与规划 詹海斌 讲师 院级重点课 1 2013年 张弢 袁本华 张中旺 祝云龙 杨 剑 李权国 王冰玉 唐东旗 文 力 孙小舟 聂 芳 职称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拟达到的类别 校级精品课 省级精品课 校级精品课 校级精品课 院级优质课 校级优质课 院级重点课 院级重点课 院级重点课 院级重点课 院级重点课 经费(万元) 1 2 1 1 1 1 1 1 1 1 计划完成时间 2011年 2011年 2011年 2012年 2012年 2012年 2013年 2012年 2012年 2012年 备注 4、学科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两大基本任务,地理科学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先导,实现专业建设水平总体提升,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和课程定位,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突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势

与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同时高举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大旗,积极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开放式高素质师资队伍,致力于提高全体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力求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新的突破,在知识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1)凝炼研究方向

地理科学作为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要以校级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为龙头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力争把该学科建成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要坚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并重的方针,积极探索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为稳定研究方向,产生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水平提高提供支撑。人文地理科学现在已经形成南水北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3S技术与区域发展四个具有襄樊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南水北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加强资源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时空规律和国家重大实际问题研究,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旨在解决社会建设中的基础理论与重大社会实践问题;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主要加强对鄂北、南襄盆地、秦巴走廊的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的实证研究,促进中部崛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城镇建设等等;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主要加强对鄂北、汉江中游、丹江口库区等特定区域的各种资源问题的研究,强化国土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特色研究领域,为鄂北和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3S技术与区域发展研究主要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区域资源等方面的空间分析,为资源配置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方案,同时努力培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重要人才。 (2)组建学术梯队

以地理科学获批为教育部特色专业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聘请“楚天学者”、“隆中学者”1-2人、兼职教授2-3人, 引进国内外人文地理学青年教授与博士2-3人,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力度。在进修安排、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向重点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倾斜。大力培养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专

业队伍,力求产生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的决策、管理提供智力支持,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科学研究群体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

目前地理科学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科研素质较高,实力较强的比较稳定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院学科带头人1名,学术骨干1名。努力提高高级职称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的比例。 (3)争取研究项目

强化项目意识,鼓励、支持和引导科学研究联合攻关,力求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出有影响力的系列成果。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大、湖北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师进行合作。同时加强校企之间、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基地,为科研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要求副高以上职称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必须有研究项目。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申报国家\计划、\计划、创新基金、国家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或重点项目;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争取更多更大的横向项目,使科技经费和科技成果有较大幅度增长。 (4)加强实验室建设

本学科现有地质标本实验室、土壤分析实验室、水文和地貌实验室等实验室,目前正在重点筹建3S实验室,同时进一步规范建设气象站、地质标本室、水文与地貌等专业实验室建设,不断扩大实验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队伍,通过在岗培训和外出进修等手段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力求使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条件有较大改善。 (5)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研究室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交流会,主要探讨最近科学研究方面的新发现,新思想,要求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进修的教师返校后必须作一次学术报告;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每年请3-6名国内外同行专家来校讲学或作专题研究报告,邀请国外学者来访问3-6次,国外访问2-5人次。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争取平均每年承办1-3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努力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和提高学术地位。 (6)注重师资培训

根据创建品牌专业对教师的要求,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今后几年,教师培训的重点以学历(学位)进修为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与重点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班或学位班的形式,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鼓励教师通过外校培训、出国进修、学术交流、学术访问等形式进行再教育,提高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增加、扩充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及学术交流,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力争使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5、实验室建设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服务于地理科学的师范类本科教学和基本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建成适应地理科学本科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具有自身特色、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地理学专业实验室。

对现有的5个实验室进行改造和完善,新增地理教具制作实验室、地表过程实验室、3S综合实验室3个专业实验室。

6、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性实践能力,除学校建有40个固定的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外,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25—30%以上,改建和扩建包括GIS实验室、气象观测站、地质标本实验室等八个专业实验室,所有实践课程开出率达100%;在原有襄樊市气象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处、登封世界地质公园、洛阳龙门石窟等八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7—8个实习基地。

7、质量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加强对专业建设的领导与指导工作,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校、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专业管理机构,设立了学科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建设在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

挥其指导职能,规划、指导专业建设,检查落实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同时学院专门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襄樊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2)制度保障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面向市场,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人才特色。

学校加强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订、修订及实施管理,严格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教学运行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面向市场,高速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基本内容,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将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与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更高更新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工作规范和教学检查制度,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有序,并建立灵活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同时建设有效的教学监控体系,对全部教学环节实施过程检查督促,每个环节均制定了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操作、监控程序与措施,以保证教学质量。而且规范优化了学分制管理模式,完善了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学校建立、健全了专业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了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完善了重点专业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 (3)科研与教学建设保障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加强校企之间、学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基地,为科研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同时积极宣传、动员、组织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等项目的申报工作,且通过给予配套奖励等相关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教育质量管理方面:明确要求一切工作都要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教学的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的规范化建设、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等教学文件,实行主干课程首席教师负责制,坚持实行三期(期

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建立起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在科研管理运行过程中,运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制定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强化精品意识,重奖高层次的研究成果和获奖成果,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业绩考核,奖惩分明。 (4)经费保障

学校将为品牌专业建设提供相应的配套建设经费,逐年加大专业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等方面的投入,并保证专款专用。 三、成效与基本经验

1、坚持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地方经济服务

地理科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如人文地理学教学以文化生态学与人文景观分布规律与演化特征,分析襄樊地区民居变化特征、襄樊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演替规律;生物与土壤地理学实践课程教学,通过分析气候、土壤条件,为老河口雪花梨种植、管理提供服务。

2、课题研究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

地理科学教师近几年研究完成了“南水北调对襄樊市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研究、汉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鄂西北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西部开发中湖北机遇与挑战研究、鄂北岗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鄂北岗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南漳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中线调水后襄樊水资源短缺与对策研究、襄樊市与武汉城市圈对接路径及措施研究、鄂北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襄樊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研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鄂北特色经济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分析和障碍研究、襄樊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制模式研究等20 多项研究项目。

3、直接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1)地理科学部分教师和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樊城区牛首镇、太平镇20个村实地调查、测量、分析,为樊城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服务。

(2)到宜城孔湾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的调研,为孔湾政府提出了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建议,提出了“宜城孔湾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参与襄樊市旅游局《襄樊市汉江流域2003-2022》20年旅游规划、襄樊

市导游大赛、强化培训学生导游56人,以解襄樊市“黄金周”燃眉之急。 (4)参加襄城区如何科学发展研讨会,提出了利用襄樊“南城北市”区位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和汉水南水北调后的水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建议来“实现襄城区科学发展”建议得到区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认可。

4、学生参与教师项目从中受益

近几年来,学校投入经费鼓励大学生科研。地理科学2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每年有10﹪的学生在襄樊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中获得立项;立项大都以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主,如“襄樊文化旅游业发展对策、十堰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对襄樊经济影响和与对策、南水北调对襄樊经济影响与对策分析、鄂北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襄樊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等”。2004年以来有20多人分别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学生考研人数越来越多,今年地理科学考研录取率达26﹪。连续6年就业率达100﹪。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师资队伍职称偏低

地理科学专业共有教师14人,学历结构高(博士或在读博士10人,硕士4人),但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偏低(2名教授、2名副教授、讲师9人)。

建议:

(1)引进人才应以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教授为主; (2)聘请隆中学者1名、聘请兼职教授2名;

(3)聘请相关部门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实验设备缺口较大

(1)新增地理教具实验室和3S综合实验室;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学地理教育,该实验室可用于培养学生自制地理(教具)模型,以解中学教学之需的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地理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2)配齐实验设备确保证教学实验需要。实验室力求有效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科学素质的要求,将连续流动分析仪、

粒度分布测定仪、总有机碳测定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用于本科实验教学和相关科学研究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系统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和实践课时,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7x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