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柴静人物素材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5:53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柴静人物素材资料
一、人生经历:
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 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 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
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 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痛苦的适应期。
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人生的转折,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
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广为熟知。
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震惊全国。
二、经典语句
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你能承受得起代价,你才配得上说我想要言论上的自由,没有一尘不染的自由。 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爱与善是能力,而不是感情。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曾国藩说的对,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扬鞭策马,人生几度东风。
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渡寒苦人生。 可见似锦繁华的夜,处处有寂寞的信徒。
我喜欢这句话,一再引为标题。人生川流不息,无始无终,阿久悠说过“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这样的人,才听得到青绿的细流声。
君子待人也温,接物也和。
三、观点,题目
客从何处来 归去来兮 愤怒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日暮乡关何处是 天涯若比邻 闭上眼睛等 道路不易,小步徐行 只是欢喜随意而至 时光流逝而我心安
四、文段资料
这个清瘦的女子,恰似一个英雄,一个脂粉英雄,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 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甘守清贫,活得从容。 清秀不张扬,温暖而有力量。
(一)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柴静
一个新闻人的温柔与坚强 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她是矜持冷静的吧,似乎并不多话,亦不善 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时常在现场,她坐在草坪上采访,亦或面对面 看着对方。柔和的声音里,每每透着坚持的,不可退让。 是的,坚持。这个清瘦的女子,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剥丝去茧。待一层层伪饰的泡沫退去,冰山一角还一个真相。
她说,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1991年,15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清秀,孤独,心怀有梦。她写信给电台主持人——“可否帮我成就梦想?”信中这一句,犹为动人。去电台试播,小小梦想如蔚蓝大海涌起浪花一朵,真的实现了。且一朵不多,一朵也不少。
19岁。拒绝做小会计的毕业安排,在无亲无友的读书的城市坚持自己的梦想。她在节目里一吐心声:“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渡寒苦的人生。” 依然是自我,心怀有梦的人。她决心做一档午夜直播,克服重重困难,节目定为《夜色温柔》。以后的每个周末午夜,她守着电台,如约道来:“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柴静总是尽量抽出一些时间给自己。业余时间,柴静喜欢旅行,她喜欢独自爬山,因为在她的眼里,爬山可以消除自己对生命的疑虑,地域变动,总会减小内心在封闭时承受的震荡。
除了旅行,她还喜欢摄影、阅读和写作。文字,是她格外看待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她认为自己不太会讲话,也不擅长身体语言,感受又丰富,只有文字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做采访和主持了,她希望做摄影师、四处旅行者或者干脆就做水手,当然,闲暇时可以写些文字。
留着干练短发、有着俊俏的面容的“柴静”不仅仅问题简短犀利,精准概括,而且会以她身上的天然的亲和力和人情味儿来打动对方,使嘉宾能很放松地进入被采访的角色。柴静这种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探寻,她对获取问题答案的执著以求,她提问方式的与众不同,更让人们对这个有着清澈眼神和凝重思考的记者印象深刻。
火柴的柴:非典的勇士
提起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2003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003年,柴静报道了一系列重头新闻事件,这些事件让她震惊,也让她感觉到了生命中很多东西。
2003柴静获年度风云记者,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
从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现在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这个栏目将保持和发扬鲜明特色,精确把握两会热点、焦点,把镜头和话笥对准最贴近观众的事件、人物,以记者柴静的发现式报道为主线,将生动的现场新闻和深度的专业评论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两会。
柴静说:“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柴静喜欢以倾听的方式进行采访,她在新浪博客上把每天工作中遇到的给她感触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有人问她“两会管我的婚姻吗?”“两会,能不能让我的儿子学会孝顺啊?”每当这时候,柴静总会深深的被触动。
柴静的文字是灵动又深邃的,但又不失刚气与硬朗,她用一个独特的新闻人的视角解刨自己和他人发生的故事。 她勇敢的调查矿难的真相,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接受动车事件的调查,面对来自社会的鼓励与压力。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因其飘逸而明慧的气质,敏锐的让人惊诧,坚定的让人心疼。
(二)柴静:永远清楚地活着
央视记者、主持人柴静在 2012 年年末出版了她的第二本书《看见》。在出版社的宣 传栏里, 首印便是 50 万册——这个数量,在当下出版业的寒冬里,令人瞠目结舌,是林青霞 《窗里窗外》、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发行量的好几倍。 她被称为新闻女侠 她是央视最受关注的主持人之一。因在非典时期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采访,以及 《新闻调查》时代对真相不折不挠的追问,她被寄予“新闻女侠”的期待;她重视新闻 中的人与人性,给坚硬的现实注入几分柔
性的关照;她也是唯一坚持在博客中书写每期 节目长篇采访手记、反省总结的央视记者。 微博上,各种真实或虚构的“柴静语录”,和“白岩松语录”一样流传甚广,几乎 成了“央视牌心灵鸡汤”而她其实从不在微博发言。尽管一再强调只关注自己在新闻专 业领域的“公众形象”,甚少谈及个人,但人们对她的种种想象依然不止。最近的一 次,她被传言描述成“央视最穷主持人”,说她买不起房子,租房居住。柴静写博客澄 清:“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的个人隐私,我按我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这事跟能力和道德 都没关系,没什么可自惭的,也没什么可自得的。”澄清又引起另一种情绪反弹,有人 指责造神者把她塑造成了一朵“白莲花”。 而柴静自己,最最警惕的,正是把人符号化、标签化。“世界也好,人也好,本来都是丰富多彩,参差多态的,为什么要通过标签去认识呢?” 跟自己较劲 翻看柴静的履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年少成名”、“顺风顺水”这类词语。18 岁 时她已因《夜色温柔》成为湖南当红电台主持,22 岁就有了一档自己的电视节目《新青 年》。2001 年,柴静 25 岁,被时任央视评论部副主任陈虻选中成为《东方时空·时空连 线》主持人,搭档白岩松。两年后她进《新闻调查》,迅速因“非典”报道闻名全 国?? 但在好友范铭眼中,“世俗标准的\成名\不是柴静的目的,她所感兴趣的只是如何\接近自身的极限\。”柴静从小到大都是班上最普通的孩子,只喜欢在本子上抄诗词, “她不跟别人竞争,但跟自己较劲。她的从不懈怠,并非来自于外界的\期待\或\要求\, 她只为自己内心的标准一日一拱卒。” 外界对柴静没有期待和要求之处,她的表现反而格外耀眼。比如北京奥运 会,台里给她的任务是报道例行发布会,没人要她拍运动员,而她却采访了那些令人尊 敬的“失败者”,感动无数观众。
不久前一期《看见》,讲 77 岁台湾老人把同乡骨灰带回大陆安葬的《归去来兮》 里,一句“不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让很多观众落泪。但其实当初因话题涉 及两岸,稍有敏感,拍摄时节目组对能否播出全无把握,柴静便自费在台湾当地找摄像 帮忙,想:先做出来再说。 “她身上有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柴静在《新闻调查》时的同事郝俊英 说,“她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意志力最强的人。一般人被困于城中,往往试着爬两下城 墙,被上面扔下来的石头砸疼了就放弃了,但柴静不是,她看到一条路堵死,不会绝 望,而是会继续四处摸索,往往能找到别人没留心的隐秘出口。” 长天大地,用力摔打 但柴静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刚进央视《时空连线》,此前从没做过新闻的她无所 适从。她不会写评论,眼神缺少和嘉宾的交流,节目内容缺乏深度。问题太多,不断被狠批,改都不知从哪儿改起。 在新书里她回述这段艰难转型的日子,“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经开始散发失败者的味 儿,再这样下去谁都会闻出来了”。 她不想干了。但领导一问,“今天带子能交吗?”鬼使神差的,她张口就答 “能”。 她发狠,每天上午报三个选题,下午联系,晚上录演播室,凌晨剪辑送审。熬着熬 着,慢慢也拿到些奖,日子过得宽松点,有了喘气的间歇。但疑问又开始滋长:“我正 做的真是我喜欢干的吗?” 直到她离开《时空连线》去了《新闻调查》,这个问题才有了极其明确的答案。 柴静在书中回忆,为采访被超期羁押二十八年的人,夏天大日头下,她步行 5 公里 去山里的看守所;要找失踪的贩卖假古董的犯罪嫌疑人,她深冬坐车去江西,半夜车熄 火了,她冻得哆哆嗦嗦在后头推车,身上都是泥点;为了找被戒毒所卖去卖淫的吸毒女 阿文,她在垃圾一直淹没到小腿、皮条客出没的小巷里一家一家地问;汶川地震,她坐 在村民摩托车后座上进灾区采访,采访结束回北京后,她的胸脯和胳膊完全变成棕黑 色。 她觉得自己终于接了地气,参与了世界。长天大地,用力摔打,过瘾非常。 “柴小静,勇于自省,永远任性” “原来有凌厉之气,如今越来越宽厚。”《看见》制片人李伦评价柴静这十年的变 化时说,“过去她像把闪亮的刀子,现在更像一个温度计。” 4 人物素材——柴静 去年 2 月,柴静做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调查,采访归真堂创办人邱淑花。邱一上来 就哭哭啼啼说了不少带情绪的话。换成十年前在《新闻调查》,柴静可能就这么播了。 但如今柴静会停下来,告诉邱,她话里的情绪会导致网民反感,问她“你愿不愿意重新 梳理思路,回答问题”。 在节目中的柴静,越来越学会了宽容。 而镜头外,“其实我是个小暴脾气。”柴静说,“尤其是对亲近的人。” 范铭记得的柴静最近一次“爆发”还是在去年 7 月份,伦敦奥运前她们在英国做 《静观英伦》系列节目时。节目组原先商量,主采访用中文,即兴采访用英文。当时柴 静正为即兴采访做准备,她希望尽可能多用英文沟通,于是一边准备问题,一边向翻译 求教。范铭在旁看着心疼,走过去说:即兴采访也用中文吧,不要如此辛苦每个都准备 英语提问了。柴静当场发了脾气。 范铭事后理解:“她已经拉满弓弦,我的劝说反而是一股\泄劲\的力量。” 柴静在书中也写,她有时的愤怒指向的是自己,“我对自己感到愤怒,愤怒是对自 己无能的痛苦”。 其实原来在《新闻调查》时,有年年底开会,柴静就为自己工作中的暴躁向组里道过歉。大家笑,后来送过柴静一副对联:“勇于自省,永远任性”,横批“柴小静”。 自省和任性的循环出现让柴静慨叹,“我怎么老没法改变自己的弱点?”在中国支教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的话安慰了她:“如果(改变弱点)那么容易的话,还要漫长的人生干什么?” 现在的柴静把弱点当成检省自己的机会,“老老实实地面对吧。” “是想消费别人吗?” 柴静最警惕的“错误”,是把采访变成对采访对象的消费,“这是最残暴的事”。 做药家鑫案那期节目时,节目组内部曾争论过用什么编辑方式:一种是对舆论热点 一一回应,另一种则是根本不去响应热点,只陈述,不解释。她觉得,还是选择后者, 老
老实实地说出知道的那一点就好。 在节目中,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在楼底下带着柴静上楼,进门后,药家的陈设空间 一览无遗。“我只要说这个楼建于什么年代,药庆卫工作是什么、从什么位置上退休就 可以了。为什么我还要问\官二代\这种问题?观众不是都已经看见了吗?既然看到了,为 什么还要拎出来问?是想消费别人吗?”说这话时,柴静音量陡然提高。 她在竭力为采访对象揭下标签的同时,自己也正被贴上各色标签。新书发布会上, 白岩松、崔永元、张立宪、罗永浩等十多位男性朋友的现身力挺引来了一些调侃,“女 神”、“当代林徽因”等称号漫天飞舞。 问及此,柴静脸色沉了沉,“这些词跟我没有任何关系。”至于朋友,“不过是一 群因文字而相知的人,在一块儿聚会,恰好有男有女。强调性别其实是把人的本质给抹 5 人物素材——柴静 煞了,这很愚蠢。”说到“圈子”,柴静罕见地用了“讨厌”一词,“我特别讨厌所谓 的俱乐部那种小圈子的感觉,就好像别人给你发个勋章你才能加入似的。” 她不愿被人消费,被娱乐化。采访中,她不谈私人生活。 她的工作与生活是高度重合的。朋友王小峰说,饭局上的柴静,说话也和《面对 面》、《看见》节目录制现场一样。而柴静自己的描述是,她把记者当作一种生活方 式,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清楚地活着,即使在恋爱的时候也是如此,因为“就算附加在爱 情这么美好的状态下,盲目也是个挺可怕的词”。
柴静的部分语录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 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因其飘逸 而明慧的气质,敏锐得让人惊诧,坚定得让人心疼。柴静,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 目的出镜记者。在她之前,中央电视台所有的出镜记者都没这么辛苦,也没有这么大的 “权力”。柴静不再是一个只拿着话筒的记者,她不但需要参与到前后期的编辑,还可 以在节目中让摄像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她主导着节奏,是新闻的参与者、解说者、体现 者、挖掘者。改掉原有的“编导中心制”,从她开始确定起的“记者中心制”,如今成 为《新闻调查》节目成功的诀窍。 1993 年,执意要离开家乡前往遥远的长沙上大学的柴静回忆道,“当时走得很急, 头也不回,恨不得把过去全部抛掉。”因为她从来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所以一 直被世俗限定的眼光捆绑,她想要自由。柴静大学的辅导员张老师依然记得她在学校时 给人的印象,“挺骄傲的,不爱说话,会在学校的报纸上发表很多文章,在学校里挺有 名,大家都知道她”。 大学毕业时,她放弃所读的会计专业跑到电台里当主持人,独自 留在读书的城。无亲无友,身只影单。生日那天,口袋里没有一分钱,顶风冒雨走去电 台。雨水热烈,浇透了湿淋淋的寂寞。她在节目里一吐心声:“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 飞渡寒苦的人生。”依然是自我,心怀有梦的人。决心做一档午夜直播。游说,克服重 重困难,节目定为《夜色温柔》。以后的每个周末午夜,她守着电台,如约道来:“我 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一直喜郑智化的歌。苍桑温暖的曲子,多少个夜晚, 穿越时空和夜雾的阻隔,慰籍暗夜里那些看不见的伤和寂寞。节目成为名档,拥有了大 批听众,她的声音和电波成为这座城里的周末夜宵。明明当上了综艺部的主管又跑去当 时的北京广播学院进修。23 岁,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新人进摄影棚,初不顺 意。第一晚通宵录完节目,大哭,擦干了泪,接着做下去。现场采访内心受到震动,明 白“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的价值。”遂从主持人转型为记者,滴水藏海,她试 着将自己融进新闻,做新闻里的那个人。她说自己终于明白——对世界的认识,是要行 万里路才能得来。从湖南电视台的《新青年》主持人到《东方时空——时空连线》的主 持人,最后,“不安分”的她在《新闻调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记者。后来,她出了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书里的一段话,这样纪录当时的心境:“我辞职去往 北京——带着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书,刚够用的金钱,面目不清的未来和 22 岁的年 纪。”透过层层流光,彼时,这个清瘦年轻的女子,面目模糊,而眼神儿是执着的。说 不清想要什么,只知道要前行。如同一个远足的人,抬头看看天,再低头赶路,天空蔚 蓝。 2003 年,非典肆虐时。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苍白的小汤山病房 里,裹在消毒服里,一张瘦弱苍白的脸,一次次把最有力的信心带给观众。这一年里, 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央视这个瘦弱勇敢的女记者。她被评为“2003 年中国记者风云人 物”。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 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经过“SARS”风波后,她给人的印象就是追求真相的记 者,柴静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被人们所信任,柴静喜欢纪伯伦的一句诗“真正的歌者,可 以听到人心底的沉默”,正是这些沉默的微弱的声音和群体,让她敏感。一个叫李燕的 女孩在柴静的博客里用悄悄话留言,“我爱生命,但我不愿活”,她希望柴静能帮她提 交一份安乐死的议案。把生死的希望放在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身上,李燕的信任从哪里来? 翻看柴静的博客,你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这样汹涌的信任。 依然做新闻。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她是矜持冷静的吧,似乎并不 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素妆出镜 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时常在现场,她坐在草坪上采访, 抑或面对面看着对方。柔和的声音里,每每透着坚持的,不可退让。是的,坚持。这个 清瘦的女子,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面对华 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以一名新闻记
者的良知和正义,剥丝去 茧。待一层层伪饰的泡沫退去,冰山一角还一个真相。亦有温情的时候。汶川大地震, 她去现场。没有对现场抢救的报道,也没有救死扶伤的呼吁。一个叫做“杨柳坪”的受 灾村庄中,和灾民一起生活。《杨柳坪的七日》中,灾民说着家中的灾情,眼泪止不住 地流下来。昏暗中,她捧着一截烛头,无话,所有的力量和言语都淌在脸颊了。她以莱蒙托夫的一首诗表达当前的状态:“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依然一 个人,背着大包穿着平底鞋跑现场。依然安静寂寞,读书,多年不改对文字的热爱。微 博一直流传柴静至今未在北京买房、十多年一直住在出租屋里的传闻,网友更给柴静送 上“央视最穷主持人”的称号。柴静在其个人博客上首度回应称,我按我自己舒服的方 式活着,不购房与能力和道德无关,没什么自惭或自得的。当热烈包围世界,她以冷静 的姿态飞渡。内心有海量,她亦是一片海。心怀有梦,俯身为蓝,总是向着最蓝的那片 海域飞翔。媒体需要敬业和良知,这年头的新闻媒体及媒体人,有多少不是讴歌太平, 7 人物素材——柴静 欺上媚下,娱乐八卦,能有几个是真正的百姓媒体,关注百姓生活的,但柴静则是其中 的特例。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写《野火集》的时候曾批评台湾的大学生,给他们取名为小女 生型,一听到某个地方发生灾难,就说“哎呀,太可怕,我不要知道!”。柴静承认自己 也经历过这么一个阶段,从学校里走出来在湖南主持电台节目《夜色温柔》时,柴静仍 然独守着自己的世界,并不关心这个社会的公众生活,热衷用音乐与文学进行诗意的表 达。做记者改变了她。当她第一次走出演播厅,派去新疆地震现场进行特别报道,她开 始明白自己的责任。“我坐在演播室里,只会说灾情怎么样,死伤怎么样,赈灾怎么 样,说出来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到新疆之后我脚踩的那个地方还在抖动,脚边露出的茅 草其实就是别人家的屋顶,房子已经坍塌了,下面还埋着人,你就站在那个上面。你再 往前走,那些老大娘抱着你,她不认识你,但她抱着你在你肩膀上哭。”新闻的真相往 往比表面重要,“你意识到,实际上你在跟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发生着联系。你不 能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他人,这样你才能被信任。”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柴静 选柴静的原因:她身上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 90 后去学习,要敢想敢做,有行动,让 青春无悔,不过多的在乎外界的评论,坚持自己内心认为正确的想法,自信,从容,爱 自由,任性,柔情,爱旅行,爱阅读,不断学习,果断,用于追求事实真相,并相信在 追梦、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有时目标并不是不变的,听随自己内心的想法,考虑好之后 做出决定,灵活一点,勇敢的迈出去,但每做一件事一定要全身心的付出,相信如果我 们这一代人都强大起来,“中国梦”的实现必然指日可待,相信你还可以在她身上发现 更多的素材点。 (四)穹顶之下(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 100 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费用全部 来自 2013 年一月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 该记录片于 2015 年 2 月 28 日播出。《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 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该纪录片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 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穹顶之下制片成本:一百万人民币;拍摄地点:中国 美国 英国 上映时间 2015 年 2 月 28 日 公益性质的纪录片,不收取任何酬劳。 2013 年初柴静怀孕,但她未出生的孩子却被检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 术,因此她辞职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照顾孩子。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宝宝已经痊愈,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 175 天污 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 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 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 据柴静透露,她自费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作为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她 在访谈中表示: “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 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 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 后,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才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 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 不过,对于自己未来是否会成立个人公司制作节目,柴静则予以了否认,称这次的 调查纪录片,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性质,与其做事的都是自己的朋友。而她也 表示,“如果将来有机会,希望仍能与他们一起,为转型中的社会做一点记录和分析的 工作。” 柴静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赴多国实地了解治污经验,并从国家层面和 个人层面提出了行动方案。 她实地勘察:在燃煤消耗和钢材生产大省河北,经历了无人机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 录污染情况的尴尬;她亲自携带采样仪,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 色,从中检测出 15 种致癌物质,最危险的一种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 14 倍; 通过调查她告诉我们,在北京,每天高峰时段,有 34%的车在路上堵着,六环以内每 小时 PM2.5 的排放量是 1 吨;在燃煤污染致死数千人的伦敦雾霾事件过后 62 年,她前往 因雾霾丧生者的墓地凭吊,也去到仍烧壁炉的人家拜访,当年伦敦“禁排黑烟”、“限 烟区只能烧无烟煤,财政补贴壁炉改造的大部分费用”等规定的条文,具体化为男主人 手中清洁的煤块——煤是可以干净的;为考察同样恶名
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的 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现象,她在直升机上俯瞰这座车轮上的城市摊大饼式的道路模式和对 汽车的高度依赖,在公路边直击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官员向没给重型柴油车加装 空气颗粒物过滤器的司机开出罚单。 她查阅文献:对一些人所称的伦敦雾霾治理四五十年方见成效的说法,她发现开始 治理的头十年就降低了 80%的大气污染物;还把官员和业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众视野之 中:一艘海轮排放的 PM2.5 几乎等于 50 万辆货车,而轮船和飞机的燃油还没有得到像汽 车用油那样的哪怕不算严格的监管。 她拜访各方面专家:她直问中国石化集团前总工程师、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 湘洪:为什么是石化行业而不是环保部门主导油品标准制定?为什么不公开油品标准升 9 人物素材——柴静 级的成本?有没有可能放开油品市场?她用数据视觉化,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 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 导致 35 万至 50 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处理得通俗、形象、警醒。 探查真相之后,她用行动以尽绵薄之力:看到家门口有一片工地裸露,她试着与施 工者交涉,结果扬尘的土堆得到覆盖;楼下的餐馆没有加装油烟处理装置,她打了举报 电话 12369,餐馆老板果然装上了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加油站的加油枪汽油挥发严重, 她又向环保部门举报,加油站答应马上修好防挥发装置。她的体会是,如果不打,12369 就只是一个数字。她建议网友:表达你的不满、维护你的权益。2015 年 2 月 28 日,《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播出之后,引起不少网民的关注。 截至 28 日 20 点 30 分,各网络平台已累计播放超过 3500 万次,《穹顶之下》的热度已 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同时,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刷屏”效应。 而根据最新的数字统计,截至 3 月 2 日上午 9 点 30 分,《穹顶之下》在国内各大视 频网站的总播放量即将突破 2 亿次。其中,爱奇艺平台点击量为 1134 万次,优酷平台点 击量 2950 万次,乐视网点击量 1264 万次,腾讯视频点击量 13200 万次,凤凰视频点击 量 488 万次,搜狐视频点击量 488 万次,土豆平台点击量 406 万次。 经费来源 一年中,她现场调研,查阅文献、拜访专家,拍摄而成纪录片《穹顶之下》,前后 花费一百万人民币,钱全部来自两年前《看见》的版税。 网友点赞 在环境污染这个全民休戚与共的问题上,《穹顶之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不 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 亟需解决的问题!远离雾霾,呼吸同一片纯净天空!”不少网友认为,成为妈妈后,柴 静的力量似乎更强了,也证明了柴静这次的“复出”非常成功。同时,片中“说实话我 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等“名言”也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部长赞赏 2015 年 3 月 1 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已经完整看过柴静 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从中看到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体会到公众对改善 环境质量、维护身体健康的热切期盼,这对于唤起全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环境自觉,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座谈会上,陈吉宁对引起关 注的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表示赞赏,称其行为值得敬佩。同时还表示,柴静没 给我压力。 陈吉宁认为,这也反应了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媒体及公众之间如何互动,应通过媒 体,积极传播环境信息,赢得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自觉参与。 媒体点评 10 人物素材——柴静 柴静的前同事崔永元却表示了悲观的看法。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他表示: “《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他认 为,雾霾问题最主要是解决难。 调查记者不是影视明星,她不是在别人掌声鲜花下生活着,她的荣誉感来自于她对 自己职业的尊重,这是最重要的。
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的 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现象,她在直升机上俯瞰这座车轮上的城市摊大饼式的道路模式和对 汽车的高度依赖,在公路边直击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官员向没给重型柴油车加装 空气颗粒物过滤器的司机开出罚单。 她查阅文献:对一些人所称的伦敦雾霾治理四五十年方见成效的说法,她发现开始 治理的头十年就降低了 80%的大气污染物;还把官员和业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众视野之 中:一艘海轮排放的 PM2.5 几乎等于 50 万辆货车,而轮船和飞机的燃油还没有得到像汽 车用油那样的哪怕不算严格的监管。 她拜访各方面专家:她直问中国石化集团前总工程师、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 湘洪:为什么是石化行业而不是环保部门主导油品标准制定?为什么不公开油品标准升 9 人物素材——柴静 级的成本?有没有可能放开油品市场?她用数据视觉化,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 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 导致 35 万至 50 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处理得通俗、形象、警醒。 探查真相之后,她用行动以尽绵薄之力:看到家门口有一片工地裸露,她试着与施 工者交涉,结果扬尘的土堆得到覆盖;楼下的餐馆没有加装油烟处理装置,她打了举报 电话 12369,餐馆老板果然装上了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加油站的加油枪汽油挥发严重, 她又向环保部门举报,加油站答应马上修好防挥发装置。她的体会是,如果不打,12369 就只是一个数字。她建议网友:表达你的不满、维护你的权益。2015 年 2 月 28 日,《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播出之后,引起不少网民的关注。 截至 28 日 20 点 30 分,各网络平台已累计播放超过 3500 万次,《穹顶之下》的热度已 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同时,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刷屏”效应。 而根据最新的数字统计,截至 3 月 2 日上午 9 点 30 分,《穹顶之下》在国内各大视 频网站的总播放量即将突破 2 亿次。其中,爱奇艺平台点击量为 1134 万次,优酷平台点 击量 2950 万次,乐视网点击量 1264 万次,腾讯视频点击量 13200 万次,凤凰视频点击 量 488 万次,搜狐视频点击量 488 万次,土豆平台点击量 406 万次。 经费来源 一年中,她现场调研,查阅文献、拜访专家,拍摄而成纪录片《穹顶之下》,前后 花费一百万人民币,钱全部来自两年前《看见》的版税。 网友点赞 在环境污染这个全民休戚与共的问题上,《穹顶之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不 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 亟需解决的问题!远离雾霾,呼吸同一片纯净天空!”不少网友认为,成为妈妈后,柴 静的力量似乎更强了,也证明了柴静这次的“复出”非常成功。同时,片中“说实话我 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等“名言”也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部长赞赏 2015 年 3 月 1 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已经完整看过柴静 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从中看到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体会到公众对改善 环境质量、维护身体健康的热切期盼,这对于唤起全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环境自觉,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座谈会上,陈吉宁对引起关 注的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表示赞赏,称其行为值得敬佩。同时还表示,柴静没 给我压力。 陈吉宁认为,这也反应了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媒体及公众之间如何互动,应通过媒 体,积极传播环境信息,赢得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自觉参与。 媒体点评 10 人物素材——柴静 柴静的前同事崔永元却表示了悲观的看法。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他表示: “《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他认 为,雾霾问题最主要是解决难。 调查记者不是影视明星,她不是在别人掌声鲜花下生活着,她的荣誉感来自于她对 自己职业的尊重,这是最重要的。
正在阅读:
高考作文之柴静人物素材资料03-08
上海居转户的3个真实案例04-10
游黄果树瀑布记作文450字07-13
文明寝室申报材料党员示范之家01-07
安全副校长安全目标责任书2011.904-05
框架剪力墙结构十层土建投标施工组织设计06-25
上海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项目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04-07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是否需要调整12-24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英语试题详解06-22
分析以如家为代表的经济型酒店10-02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素材
- 作文
- 人物
- 高考
- 资料
- 柴静
- 2016优化探究高考一轮复习资料 (7)
- 2019年高考语文八大专题总复习资料(精华版)
-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
- 江苏高考 名著茶馆复习资料
- 浙江省杭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资料 第1部分 第3章 题点训练1 句子作用分
- 高三生物习题(江苏高考复习用):必修一部分资料
- 【高考必备资料】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 英英语语法基础入门,提高英语兴趣(零基础)语语法基础入门_ss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_ss
- 高考语文15天快速提分班-讲义
- 高考地理 二模试题精品分类汇编 专题11 以世界地理为背景材料的
- 高考数学总复习(讲+练+测): 专题9.7 抛物线(讲)文
-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史
- 高考专用:高考数学总复习精品资料高中数学知识汇总
- 高中生物复习资料大全
- 2018届新课标高考英语总复习:回归教材资料全集【精品推荐】
- 高考文学常识复习资料
- 高考热点押题素材:杨绛
-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