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4-03-16 13: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 山 不 老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对比的表达方法。探究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3、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探究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准备:

歌曲《就恋这把热土》,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老师看到东冶完小六(1)班的同学们,觉得各个都特别亲切。知道为什么吗?

生:(齐)不知道。

师: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因为老师也是东冶人,也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曾经也有一群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学生。他们已经升入初中。

生:(惊讶)哇!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表达对家乡热爱之情的歌曲,名叫《就恋这把热土》。我们一起来欣赏。

欣赏歌曲《就恋这把热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一、揭题示标

师: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爱自己的家园?在我们山西的晋西北地区,有这样的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走近这位朴实的老人,了解他不凡的人生业绩。

生:齐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先学后教一 ——紧扣对比,明白“奇迹”。

师:通过自学,大家知道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植树造林15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那么,这位老人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学导航来学习课文。

(一) 出示:自学导航一 ——紧扣对比,明白“奇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文,一边勾画,一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事例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通过对比,领悟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

3、细读第3、4自然段,思考:这位平凡的老农,15年如一日的耕耘在荒山野岭中,他为了植树造林,付出了什么?

方法: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

流。 (时间:8分钟。)

学生先阅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所学。 (二)交流点拔

师:(关注问题一)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生:概括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师:文中有一句话集中反应了老人的事迹,你找到了吗?

生:(起立,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板书:了不起的奇迹)你可真会读书!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篇课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你能发现文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吗?

交流对比一:大环境的恶劣与小环境的幽雅

生: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老人改造后的幽雅的生活环境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比。请听我的朗读:(课件出示2自然段)

师:你读得绘声绘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晋西北那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去。(板书:险恶)哪位同学愿意和这个同学对比读?一人读老人改造后幽雅的生活环境部分,一人读描写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板书:幽雅)

生1与生2对比读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

师:你们两个人的朗读不分伯仲,同样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谁愿意读这一处对比描写?

生3与生4对比读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

师:感谢这两位同学的精彩朗读,他们用朗读为我们呈现大环境之险恶和小环境之幽雅、清新。现在,请班级中两个小组来对比读这一处对比描写。

组1与组2对比读。

师:(小结)能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创造出“杨柳依依,绿意盎然,涛声过树梢,叶间闪波光”的优美的世外桃园,这样的对比,我们也不禁要赞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生:(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预设交流对比之二:艰辛的生活与不凡的业绩 师:文中除了这一处对比,哪儿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生1:我发现还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时的苦日子与他所取得的令人惊叹的业绩相对比。

师:你可真善于思考!(板书:生活艰辛——业绩不凡)是呀,老人15年如一日的耕耘在荒山野岭中,他为了植树造林,付出了无数的心血。课文中对老人的哪一处描写触动了你的心?

生2:我读了“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这两句话,觉得老人的生活真是太清苦了。他居住的房子是那么的简陋,每天还得烧火做饭,这样枯燥的日子,十五年他是怎样挺过来的呀?真让人不可思议!

生3:我补充,我也从这儿读懂了老人。每天陪伴他的只有那一杆旱烟锅,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梦想,绿化荒山15年,令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生4:(深情并茂的朗读)“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读到这儿,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他亲爱的老伴,陪伴了他大半辈子,临终时刻,他却一心忙于栽树,满腔热血撒荒山,连最后一眼都没见上。这样的大爱世间少有啊!

师:从你深情地朗读中,可以看出老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公无私的品格感染了你。

生5:(读)“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为了绿满山头,他放弃了和女儿同住,到城里享清福的机会。他都81岁了,为什么不愿停下来歇一歇呢?

生6:我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还要补充——联系后面“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同学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体会到老人植树是为了大家,不是为了他自己。

师:是呀!他为什么不愿意歇一歇呢?他与恶劣环境抗争到底的矢志不渝令人震撼。亲情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弦,他的女儿几次三番的劝说难道都不能让他动摇吗?

(课件出示) 真情依依:

老人的女儿劝说老人离开深山,女儿是如何劝说的?老人又是如何劝说女儿的?

(口语交际,时间5分钟)

学生小组内角色扮演,一人扮父亲,一人扮女儿进行言语交际。 师:现在,我们听听老人的女儿是如何劝自己的老父亲的,老人又会怎样婉拒女儿的请求呢?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

XX小组的两名同学上前展示:

生1:爸爸,您都这么大年纪了,就随我一同到城里去安度晚年吧? 生2:女儿,爸爸不能走啊,这里的荒山秃岭还等着我去绿化呢。 生1:爸,您老就歇歇吧!剩下的事情让后辈儿孙去完成吧?

生2:不,我不能走。种树是我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我生命的归宿。

师:感谢这一小组的大胆畅想,特别是这位男同学,说出了老人的心声。还有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

XX小组的两名同学上前展示:

生1:爸,您劳累了一辈子,改变了这片荒山的面貌。您这种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善举百姓们会铭记在心的。就放下手中的铁锹,和我一起去享享清福吧?

生2:女儿呀,爸爸做的这点不算什么。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要做,我要绿化了家乡的沟沟坎坎,造出更多的防风林带,造出更多的防风林网。我就算拼尽最后一点力气,也要家乡绿满山头。

师:从同学们的个性表达中,我们触摸到了老人那颗热爱故土、立志治理黄山的滚烫的赤子之心。让我们一起在读声中重温那感人的一幕幕。

引读训练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引读1):15年来,他组织七位老汉治理荒山,已有5人离世,但——

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引读2):15年来,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静静地走了,他悲痛欲绝,但——

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引读3):15年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婉言谢绝了——

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引读4):15年来,一杆旱烟锅陪伴着他,孤独伴随着他,他的身边没有亲人,但——

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小结)这一个个数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真是一个(读)“了不起的奇迹”。作者用数字来表达令人信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6j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