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2

更新时间:2023-09-13 08: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夏商的法律制度

名词解释 1.“五刑”

指存在于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墨、劓、剕、宫、大辟这五种常用刑。 这五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简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特点

A. 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家和法的最终形成。

B. 国家形成之初,较大程度上保留氏族血缘关系;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方式。 C. 由于血缘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存在,法律和伦理道德被当做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名词解释 1.“五听”

西周判案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司法心理问题) 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2. 七出三不去——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原则(针对女子) A.“七出”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 B.“三不去”

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而后富贵,不去。

3.“六礼”——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 刑罚世轻世重

是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即根据时世变化确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 邢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西周的法律影响 A. 礼法思想

B. 婚姻制度

简答题

西周时期是的同姓不婚原则

答:西周统治者实行其原则基于以下考虑 A.即血缘关系近不利于后代繁衍

B.通过婚姻加强与异姓贵族联系,固结权势,并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关系。

论述题

试述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

答: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有婚姻成立的条件、解除的条件、遵循的原则。 A. 缔结婚姻的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B. 婚姻“六礼”,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并被后世所继承。 C. “七出三不去”,婚姻解除的原则,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名词解释 1.《法经》

A.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C. 盗、 贼、 囚、 捕、 杂、 具

2. 商鞅变法

简答题

1. 简述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

A. 标志着奴隶制法律体系正走向瓦解,封建法律体系逐步形成。 B. 对传统的法律观念、法律制度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 C. 客观上为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新兴地主阶级)。 D. 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零散—相对系统)。 E. 为战国时期及战国以后的封建法律的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2. 简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主要法律观点 A.主张“以法治国”,在治理国家的方针策略上,用法律作为基本的手段。 B.主张“刑无等级”,反对宗法时代的“礼有差等”。 C.主张“行刑重轻”、“轻罪重判” D.主张“法布于众”,即向全社会公布国家的法律法令。

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

名词解释 1. 公室告

是指在秦朝,控告主体对其家庭以外的人所犯的杀伤人、偷窃财物之类的行为所提出控告。

2. 非公室告

是指在秦朝,控告主体对其家庭内部的犯罪行为向官府提出的控告(官府不受理)

3. 云梦秦简

简答题

1.简述秦朝的劳役刑

A. 城旦舂。男者为城旦,罚役修筑长城或戍边; 女者为舂,罚为舂米。

B. 鬼薪白粲。男为鬼薪,罚给神庙砍柴; 女为白粲,罚给宗庙择米。

C. 罚作、复作。男为罚作,强制男犯去边境地区戍守; 女为复作,去官府服劳役。

D. 司寇。男者罚为守备,伺察寇贼;女的允许在内地从事相当于司寇的劳役

简述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渊源及在秦朝的发展

答:御史源于周时的史官,为天子掌握文书档案,春秋战国时期的逐渐形成,秦代是发端。 秦统一六国后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设监御史。

论述题

思考对秦代法律如何进行历史评价 (1) 秦代法律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 A.里程碑

B.对全国统一的局面的形成和巩固、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稳定、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以后的法制发展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秦代法律集中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和初建时期法律的特点。专任刑法 (3)秦代法律制度盛衰成败的历史思考 A.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B.秦代法律条文繁杂不系统 C.秦律要求官吏严格执法

第五章 汉代的法律制度

名词解释 1.《九章律》

萧何在《法经》和秦律基础上制定而成的汉律 盗、贼、囚、捕、杂、具、户、兴、厩

2. 秋冬行刑

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理论,春夏不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外,一般死刑在秋天霜降之后执行。因为此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可顺天行诛。 对后代影响,明律中的“朝审”,“秋审”。

3. 春秋决狱

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其首创者为董仲舒,即根据案件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论心定罪” 是一种积极的审判补充,不过容易产生流弊,官吏主观臆断,

4. 录囚

是指上级司法机关对在押囚犯复核审录,以检查夏季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理是否有失公正,并纠正冤假错案。有利于提高地方司法官明法慎刑的司法实践。

5. 亲属相隐

指在直系三代血亲和夫妻之间,除谋反大逆外,均可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汉代,“亲亲得相首匿”,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不负刑事责任。

简答题

1. 简述“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汉宣帝时确立,主张亲属间首匿谋藏罪犯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理论

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不负刑事责任。

2. 汉代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 A.“与民休息”、“宽省刑罚”的指导思想 汉初,百废待兴,黄老思想, B.“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系统阐述“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指导思想。承袭了孟子和荀子思想,吸收法家和阴阳学说,丰富了儒家思想。

论述题

1. 试述文景时期刑法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A.文帝时期,废肉刑,以笞杖代替。

B.景帝时期,降低笞刑的数量,例:劓刑的笞三百改为二百等等。 C.文景两帝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结束肉刑,建立新型刑罚制度。

D.尽管有局限性,此次改革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早起刑罚体系向新的刑罚体系的重要转变,为隋唐的新五刑奠定基础。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1.“八议”

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量刑。反映贵族官僚的司法特权

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2. 官当

是法律允许贵族官僚用官品和爵位抵挡徒流罪的一项法律制度,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法律中的一具体体现。

正式形成于南北朝,隋唐宋以来均沿用

3. 重罪十条

是《北齐律》中规定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4.《北齐律》

A是北齐武成帝完成的一部高水准的封建法典,共有十二篇, B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充实刑律总则, C首次规定“重罪十条”,为隋唐的“十恶”制度奠定基础, D北齐律基本确定了封建刑罚体系,在中国刑律史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对隋唐的立法和法典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简答题

1. 简述服制定罪

是指亲属间犯罪,根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 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的范围和等级的制度,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与义务关系,同时也是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 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 《开皇律》十恶与《北齐律》重罪十条的区别

北齐为维护封建国家根本利益,首次规定“重罪十条”,是对威海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重罪十条”内容,,,,,,,,,

《开皇律》的“十恶”是在《北齐律》的“重罪十条”的基础上加以删增而创设。 “十恶”内容,,,,,,,,

两者不同在于具体罪名方面:“十恶”将“重罪十条”的“反逆”改为“谋反”;“大逆”改为“谋大逆”;“叛”改为“谋叛”;将“降”去掉,加入“不睦”。 “谋”体现了对反逆、大逆、叛的镇压增强,有利于国家安定

“不睦”的加入体现对封建家庭伦理关系保护的增强,有利于规范家庭内部。

论述题

魏晋律学的发展对后世传统法律发展的影响

答:律学在魏晋从伦理政治解脱出来,侧重于律典和篇章的结构、定罪量刑 改《九章律》的《具》律为《刑名》; 《北魏律》的“累犯加重”

《唐律疏议》是中国传统法典的典范,对东南亚各国均有影响,其内容的周密与完整深受魏晋律学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6i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