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

更新时间:2024-04-09 15: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4.29进修学校学习研修作业

结合课例加以说明:自己以往的教学,在阅读教学拓展与延伸方面有哪些有效的或不当的做法?

题目: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

一、问题陈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要拓展延伸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鉴于这个理论依据,阅读教学中须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和其他文体的教学一样,应该是一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者、字词、内容、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思想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有效地拓展和延伸呢? 一是当今阅读教学的现状:当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形形色色的

1

问题,在教学中只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许多老师教文言文就是教翻译,学生学文言文就是背翻译,考文言文就是考翻译,于是学生读文言文的翻译和注解成了学习文言文的全部,学生把一篇篇包含着古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没有延伸和拓展。

而另一个极端,是过分追求热闹的形式,而丢了文本,刮起了一股拓展教学之风,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拓展教学似乎成了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拓展俨然已经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救命稻草。因此,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课,授课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延伸教学;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来一点拓展延伸教学,就显得非常“时尚”和“流行”了。于是乎,打着“拓展延伸”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自然科学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甚至班队课等。

二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怎样实现课程新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课外也能读懂浅显短小的文言文,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是新版语文教材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特别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短小文言文的篇目明显增加,这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

2

感和归属感,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接受心灵的熏陶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和学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老师教得吃力,学生也学得头疼,一句话是因为学生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打得不够扎实,不加以有效地拓展延伸,学习效益不高,从而影响了小学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今后自身学习的需要,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这个课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了。我们学校三、四、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小课题,并制定计划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和课后评课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对阅读教学作些探索,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并能够推而广之。

二、课例呈现:

五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 一.整体感知,引入文本。

1、引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生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

看到大家情绪高涨的样子,我很满意,接着讲下去:“这句话是讲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即要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说呢?《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

3

2、板书:两小儿辩日 《列子》

师解释课题:两小儿辩日就是两个小孩子关于太阳离地球远近的争辩;省略了量词“个”。大家注意文言文量词的省略现象,辩的意思与现在一样,是“争辩”的意思。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抽生板书列御寇三字)(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现有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如《寓公移山》、《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

3、简介孔子。师: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生:孔子、两个小孩)

师:谁来介绍一下孔子。

学生1: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学生2: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3: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4、听录音范读

4

注意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注意音准,流利要注意停顿,并在书上用符号划出停顿和轻重音。注意三个生字。

抽生读。

二、疏通文义,理解字词。

请同学们朗读《两小儿辩日》,并借助课下注释,也可以与同桌讨论,看谁能疏通一下这篇课文?”

1、抽一个同学翻译,注意翻译五字法。其他同学更正。 2、注意里面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子注意反问句,省略句等。

找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反问句,省略句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生1: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以前学过西、下。都有名词作状语现象。

学生2:去,一词多义。文中是距离,还有离开,如去国怀乡。 学生3:如孔子东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应为?游学?。” “?汤?古意为?热水?,哪个成语中有此义呢?” “?赴汤蹈火?。” 学生4:省略句,反问句,并联系学过的省略和反问句式。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师:文章分几层写?

生:分三层。一是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二是两小儿各抒己见,三是孔子不能决。

2、探究理解:师提问: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自有不同的结论,他们的根据是什么?

5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生:一个认为中午大,一个认为早上大。两儿辨日的焦点在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一儿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儿是用体温感觉的,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多媒体出示:太阳看起来有大小的原因。生齐读。

生:拿出做好的两个圆,一个白的,一个用墨汁涂黑,感觉哪个大?

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 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一儿:远 苍凉 近 探汤 触觉 四.深入探究,研读赏析。 1、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也随之深深地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2、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提出新的问题:“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沉静后,大家纷纷举手。

生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生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生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

6

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3、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大家的争辩愈来愈激烈,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我归纳道:“每位同学的见解都很正确,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生1:“说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诚实。”

生2:“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还有不懂的知识,说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生5:“应该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完成板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这次的发言毫不逊色于前次的辩论,大家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听课的老师也都微笑颔首,课堂气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接着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 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独立思考 一儿:远 苍凉 近 探汤 触觉 勇于置疑 孔子:不能决(谦虚,实事求是) 4.延伸迁移,创新拓展。

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把教学引入到“拓展、延伸”环节:“假如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小儿说些什么?让我们共同表演一出《新两小儿辩日》。”顿时,课堂沸腾了起来,大家踊跃

7

举手,有的同学急得甚至站了起来。

我把讲桌搬到教室一侧,空出地方做临时舞台。三位同学初生牛犊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来: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学时看到太阳像车篷那么大,中午放学时太阳却像个小盘子,你说,太阳不是早上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吗?”

生2:“不对不对,今天早上我上学时还穿着毛衣,中午放学时我只穿了件衬衣还觉得热,应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近才对呢”。

“不对不对!……”

正当“两小儿”唇枪舌剑的时候,扮演孔子的生3摆出一副智者的样子,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其实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大些;而中午云气散去,太阳自然就会显得小些,这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再者,太阳早上斜射,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凉些;而中午直射,我们就感到热些。其实,太阳不论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都是14960万公里。”

“哇——”教室中发出一片惊讶声,大家都为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状:“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佩服佩服!”

课堂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即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在听课老师的颔首默许中结束。

8

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谈) 师小结: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齐读课文,背诵。 五、课堂深化,有效延伸。

多媒体出示,学习苏轼的《日喻》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②。”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⑤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⑥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⑦之,岂有既⑧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选自《东坡小品》) [注释]①眇:音miǎo,双眼瞎。②槃:同“盘”。③扪:音mén,按,摸。④龠:音yuè,古代一种形状如笛子的乐器。⑤道:处世之道,即技能、本领。⑥达:到达,获得。⑦相:同“像”,作比。⑧既:止,完。 [题目训练]

9

1.找出文中省略句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2)或告之曰。 .

(3)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 .六:课外补充,练习巩固。

(一)、发下练习《两小儿辩日》拓展练习: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

10

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 ) (2)元帝异之( )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朋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译文: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 。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 。

(二)、收集日的神话故事。

(三)、查资料,了解海啸是因为海神发怒吗?雷电是雷公电母造成的吗?

三、归因分析:

专家认为小课题研究起点要低,切口要小,回归是常态,课例是一个平台,不要追求理论化,也不求高、大、全,我们努力实行之。上这堂课我们邀请了学校领导和各科骨干教师参加。大家一致认为,本课题选题较好,关于“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本课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和实践。上课能围绕小课题研究内容展

11

开,目的性明确,课外延伸拓展与课内内容结合较好。

但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字词和思想内容到底如何有效地进行拓展和延伸,课外的科学知识是不是讲得太多,朗读很重要,本课朗读品味不够,文本的解读也不够深入,最好将文字落实和内容鉴赏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和延伸的时机如何把握等等问题。另外老师们又提出了教学内容是不是可以再深化些,感悟是不是可以再深刻些,形式是不是可以再多些。总上所述,文言文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还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四、解决之道:

一、关于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和延伸的层面:从文言文的文体性质来看,它是用古代汉语表达的,用文章的式样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从这一点出发,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很自然的分解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字词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内容的层面,第三个层面就是传统文化的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内容都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可偏废。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第二个层面是内容领悟、技法鉴赏、意蕴品味等,这部分属于文章鉴赏或者文学感悟这个范畴,这对于学习文章,提升文学素养是很重要的;第三个层面是继承和接纳,由于文言文不仅仅是古代汉语的材料或某种文学样式的例文,同时它更是古代文学的结晶。因此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应该从这三个层面加以展开。

本案例尝试着在字词方面做了拓展和延伸,如跟学过的相联系,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探究等。从内容层面来看,课内和课外都

12

加入了“日”有关的文章加以对比阅读。思想层面也有适当延伸,如学习本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并课外了解其他科学现象等等。

二、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和延伸的时间:拓展和延伸作为文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拓展延伸。

(1)课前拓展。解释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资料,认真预习。

(2)课内拓展。课内拓展延伸的材料,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学生会进行对比、整合。但应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有效。

(3)课后拓展。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文言文的积极性。

三、关于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和延伸,应该避免的几个误区:

1、应避免多注重形式新颖,少审视内容质量。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无非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

13

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与语文无关或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弃之不顾。如本案例中关于科学知识的介绍和演示可以省略。

2、应避免不着边际的拓展、少有教学实际的关注。 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对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没有立足于他们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情况教师主导甚至是主宰着文本的拓展,进行着不着边际的盲目拓展。背离文本,背离学生;没有目标,没有侧重;随兴所至,随时所为不可取。

3、应避免多见预设性拓展,少见生成性拓展。在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拓展和延伸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在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了诸多的对文本拓展的环节,这些拓展都是课前预设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课堂的拓展按老师预设的模式画地为牢,按部就班地进行,即使学生一旦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新的想法和思维的火花,也只能是局限在老师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活动,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新颖的思维往往不会出现或者被封杀。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拓展和延伸的层面、时机,如果我们能够冷静思考,合理调控,准确把握,那么我们的拓展和延伸就能够自然而合理的得到实施。

总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

14

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解读老师未教的文言文,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练习,切忌囿于书本。而要以课本为基础,链接相关知识,对课文重点内容和学生关心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而且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必要的知识拓展延伸,也是教师个性张扬的体现,学生是无法预习到的。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67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