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小组的结束阶段
更新时间:2023-08-16 01:23: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 第九章光结局和夜结局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组的结束阶段付连峰 河南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 fulianfeng@
1. 小组的结束
小组的结束 存在哪些情况?
理想情况
1.1影响小组结束的因素
(一)小组的目标是否达成
小组已经完成目标/无法继续完成目标 (二)小组的性质 小组的性质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个人结案 (三)小组的吸引力 小组吸引力、情感与小组结束? (四)小组的任务类型 任务性小组/治疗性小组与情感投入
小组为什 么会有吸 引力?
1.2影响小组结束时间的因素
第一,小组的特征。如任务小组、发展小组、治疗
小组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所以小组终结的时间不 一样。 第二,小组历程的时间。小组存在的时间越长,小
组后期所须注意的事项就越多,因此结束小组所需 的时间会较长。 第三,小组组员对小组的投入程度。小组组员对小
组的投入程度较高,小组后期的时间就会较长。
第四,小组组员对小组的依赖程度。小组组员对小
组的依赖程度较强,小组后期的时间就会较长。 第五,小组组员离开小组以后的安排。小组工作员
对小组组员离开小组以后的跟进服务安排的较差, 小组后期的时间就会较长,相反会较短。 第六,小组以外的环境。小组组员在小组以外的生
活或工作环境较差,小组后期的时间就会较长,相 反会较短。 第七,小组的性质。对不同性质的小组而言,其小
组终结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
2.处理离别的情绪
思考:小组结束时 的积极情绪有哪些?
2.1正面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满意感。小组组员会对自己能够完成小组的目标和
个人的目标以及有能力去支配自己的生活而感到满意。 ②助人的满足感。一部分小组组员能够在小组中给予
其他组员多方面的帮助,而他们自己也从中获得满足。 ③轻松感。小组的终结毕竟标志着任务的完成,大家
终于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 ④自信心和成就感。挖掘自身潜能、完成既定目标所
带来的自信心。 ……
2.2负面情绪 (一) 逃避、否定、行为倒退
①不承认小组已经接近尾声。 ②在小组聚会时提出一些新的话题进行讨论。 ③缺席小组会议或减少在小组聚会中的投入。
④讨价还价,要求延长小组时限、继续安排小组聚
会等等。 ⑤行为倒退,以此来提醒工作者小组目标仍未达到、
任务仍未完成,解散小组是不明智的和不适宜的。
如何应对?
适当揭露 鼓励表达 合理疏导
(二) 沮丧、失落、担忧的离组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 组员之间已建立起密切
的、
支持性的组内人际关系,面对即将分离, 组员难免有 些悲伤和失落, 部分组员亦会对将来能否建立一个 互相信任与接纳的社会关系产生担忧, 进而会产生 一种被小组遗弃的感觉。
交流、肯定和 鼓励
(三) 不满、愤怒的离组情绪
一些比较情绪化的小组成员, 在小组即将分离时, 会
产生一种被遗弃与排斥的感觉, 因而会对机构、工 作者产生不满, 甚至会将不满的情绪投射到小组成 员身上。愤怒的情绪有时是对目标的达成、小组进 展状况表示不满, 例如当面挑战工作者、故意与工 作者意见相左、对工作者采取不合作不友善的态度 , 或是抨击其他组员的观点等等。
谅解和宽容; 指出小组限制; 提供外部支持
(四) 对外面世界的担心
参加小组的组员中, 很多都是对外面世界状况适应
不良者。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组员经过波折, 与小组 建立起接纳、肯定、相互支持的关系, 这种愉快的 体验反过来又使其对外界的人和事产生忧虑和担心 , 害怕自己适应不良,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小组 的解散意味着他们要独立面对许多新的情况, 于是 导致其产生无所适从和莫名的忧虑感等。
帮助分析和疏导
2.3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组员 在小组中,以下组员更易产生负面情绪及相关行为:
①有痛苦分离经历的小组组员以及曾经遭到过拒绝
和遗弃的组员。 ②被社会忽视或缺乏社群支持的小组组员。 ③对组外环境及个人情景担忧的小组组员。
3.降低小组的吸引力 (一)引导小组成员总结他们在组内的收获, 指出
他们已经得到其期望在小组中获得的成长。 (二)与成员讨论为什么不再需要小组。 (三)鼓励小组成员运用学到的方法与技巧解决实
际问题。 (四)减少小组聚会的频率。 (五)鼓励小组成员参与小组以外的活动。
4.处理最后的离别 (1 ) 讨论和分享愉快的经验感受
(2 ) 协助组员回顾他们在小组中取得的成果 (3 ) 以欢送会等形式终结 (4 ) 祝福与道别 (5 ) 提醒保密 (6 ) 收集意见
5.为走进现实生活做准备 (1 ) 共同计划离组后的安排
(2 ) 寻找适当的资源 (3 ) 提供继续学习或进一步接受服务的资源 (4 ) 协助组员面对不支持的环境
(5 ) 协助组员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组评估 6.1小组评估的原理---实验法
核心概念: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与后测、实验组
与对照组 简单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两组前后测
实验设计(典型实验设计)、两组无前测实验设计 多组实验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
6.2评估方式 (一)工作者自评。
这种方式重
在两方面的评估: 一是工作内容, 即目标是否
达成; 二是工作表现, 即小组工作员在领导小组中的技巧 运用和与组员之间的互动过程是怎样的。 (二)成员自评。 这种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参与小组的目标 是否达成; 二是参加小组过程的感受如何; 三是小组效能 如何。 (三)观察人员或督导的评估。这种评估分为两方面: 一是对成员的观察和评估, 二是对小组效能的评估。
6.3评估内容需求评估 理论评估 小组评估
过程评估效果评估 效率评估
6.4资料来源 (1 ) 小组进度笔记: 记录了小组的过程进度, 是分析小组过程
发展的重要手段。 (2 ) 个人自我报告, 社工、组员和小组观察员的访谈记录: 组 前的访谈, 是社工收集组员基线资料的重要途径。 (3 ) 调查问卷: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问卷可以帮助社工收集到 基线资料, 还可以看到小组给组员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4) 分析报告: 与小组有关的各类报告分析, 提供与小组进程 有关的资料。 (5) 小组过程录音和录像: 对小组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所得的 音像资料。 (6) 观察笔记: 在小组过程中, 社工和小组观察员的观察记录。 (7) 各种量表:目标达成量表( GAS)、 任务完成量表( TAS)及 其他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等。
7.小组结束后的跟进 7.1转介
转介是跟进工作中的一种, 工作者首先要清楚地知
道某些服务是否适合组员的需求才可做出转介。为 此, 工作者需要了解有关转介的程序和准则, 了解其 他机构的相关资源,并且同其他机构建立服务联系 网络。 在转介前, 要使小组成员对此转介机构有所了解和 准备,在工作者与小组成员对转介的需要达成一致 的认识之后, 才可进行转介服务。 转介完成后, 社工与小组成员之间最好保持相应的 联系, 以进一步把握转介后的状况和成效。
7.2建立自助网络
工作者还可转向寻找组员社会支持网络的协助, 或
者教会组员运用自身资源, 去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与 事件。 要帮助组员了解其自身的社会资源状况,使其自身
投入到社会网络之中从而来密切同社会的联系, 慢 慢适应外界生活。 当然, 自助网络的建立要视小组的性质、个人的情 况而定。自助资源的发现、了解也是在小组的过程 中一步一步清晰、明朗起来的。
正在阅读:
第九章 小组的结束阶段08-16
第四节 道教礼仪07-20
二手设备采购合同模板09-29
税务执法资格考试习题03-13
《逍遥游》练习题及答案03-16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试题10-10
督查通报12-07
实验班考察的内容及应对策略104-29
第一单元第1讲03-21
c++程序设计第二版完整答案07-08
- 公务员上岸同学告诉你,怎样走出面试中常见的十大误区
- 作表率,我们怎么办(办公室主任)
- 乘务员安全责任书
- 增员面试流程
- 河南省焦作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最新4社区工作者面试题
- 个人简历表
- 男教工体检必检项目
- 河南省兰考县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兼职译员测试稿
- 河南省开封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永州职业学院
- 最新5、培训科长笔试题(答案)
- 2019雅商酒店境外人员登记培训稀有资料,不可错过
- 小学教师求职简历范文
- 红酒知识与礼仪
- 春节给领导拜年的短信拜年词
-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1
- 20XX年县干部培训工作目标
- 硬笔试听课
- 小组
- 阶段
- 结束
- GIS Office软件套土规图教程
- 呼伦贝尔学院历史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大纲汇编
- 超声波焊接技术讲座
- 杨庙中心小学校园平整验收报告及经费决算
- 成都市武侯区2009-2010学年七年级(上)期末数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 手术室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制药技术类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 公务员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考生角色定位系列篇之羊派
- 消防培训考试试卷
- DotNET编程规范
- 通信光纤光缆线路故障原因分析
- 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 论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重要意义
- 2013消防运动会活动方案+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考研复试科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hap08_03
- ST7920 LCD12864液晶显示屏中文说明书例程 单片机控制LCD12864液晶显示屏方法
-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作用
-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 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