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高考作文(55分钟搞定55分)

更新时间:2024-04-30 2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周鹏高考作文思想 (一)多种作文形式并存

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三部曲”之旅。从1999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考作文一直走在“话题”作文的旅途上。2004年的15份试卷,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比例为14︰1,这应该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

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 “话题作文”已经不再一统天下,而是多种作文形式并存,并且各种命题形式相继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后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已经不限定一个具体的话题,而只是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启示和要求,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与这则材料的主题相关就可以了,范围比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所以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里以2005年湖北卷为例,命题者在提供材料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而只是要求考生“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作文,“根据材料感悟”,“感悟”什么,怎样“感悟”,都未限定,范围十分宽广,这与话题作文相同,但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命题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确立什么话题,确立什么主题倾向,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进行“二度命题”,这就有别于话题作文。无独有偶,2005年的福建卷同样也是这样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也是先给出材料(两幅图),然后要求考生自拟话题作文,“自拟话题”实际上也没有规定话题,也只是启发考生注意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主题来作文,读懂材料是写作此类题目的关键。非常巧合的是,2005年上海卷也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辩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命题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的话题,只是限定了一个范围,这也是一个需要进行“二度命题”的“新材料作文”。坦率地说,湖北卷

和福建卷这两道题目命题形式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的探索性,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所提供的材料却不能让考生轻易读懂,恐怕一般的考生都会在读懂材料上煞费思量,审题的门槛太高,不利于考生的发挥,与作文考试降低审题要求的精神也不合。

(二)体裁要求具体化、多样化

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有淡化文体的趋势,但淡化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说要依内容定文体,依自己的所长定文体,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选择更为合理的表达方式,曲尽其意。其实,分析历年的高考题,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都特别适合写议论文。

而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是:体裁要求的具体化、多样化。话题作文可以文体不限,但如果全部这样显然就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话题”二字,本来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并不一定就必然不限文体;另一方面,无例外的文体不限,必然导致有人回避本应掌握的文体写作。2005年的作文命题是对作文文体要求的一次校正,从各地作文题看,考纲要求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完全得到落实,不同地区的作文题,有的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如北京卷),有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湖南卷),有的要求写说明文(如重庆卷),加之试卷中语言表达部分对应用文的考查(如全国卷Ⅱ中要求写请柬等),2005年的作文命题可以看作是关于文体要求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三)命题表现出共同的追求

高考作文命题从历史的趋势来看,限制性呈递减之势,而自由发挥的程度则日益增强。限定性主要表现在以前由政治化转向道德化;80年代中期有某种道德导向淡化的苗头,但主题有限定,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近墨者未必黑”。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思想评论,甚至“中性”的命题,如“习惯”“尝试”等。根本性的突破是基础教育改革展开以后,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题目在价值上的规定性并无明显的线索可循,自由发挥的天地空前拓展。这样的命题可以叫做“无主题命题”。十多个省市自行命

题以后,对无主题命题的认识趋于一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专家们创造了一种完全开放的作文题:例如,“面对大海”“杂”“忙”等等,表面上是直接命题,实质上是完全开放的,完全开放意味着强制性主题的取消,同时也意味着自主立意压力的增强。对于考生来说,严峻的考验在于,无序的自由思考不能成为文章,极大的自由度,可能造成散漫芜杂,成文的最低限度是集中和有序。如何凝聚思考的焦点,成了对考生素质的挑战。还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题面和题干焕然一新,只有十个历史名人和文学形象,任凭考生自由评论。这不但要求考生有凝思概括、逻辑拓展的能力,而且对其文化修养也是一种挑战。一个没有足够课外阅读量,没有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是无法应对这样的考题的。

2005年,自行命题的省市增加到15个,题型更加异彩纷呈,强制性主题作文日薄西山。湖南“跑的体验”,广东“纪念”,北京“说‘安’”,浙江“一枝一叶一世界”,“位置与价值”等等,几乎全部是不设主题限制的。上海今年的命题提供了多元的感性素材,它是复合的,各不相干,处于无序状态,命题的旨意正是要求考生从无序的现象中发现统一的线索,这就不仅需要独特的情感,而且需要独特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无主题命题(材料作文)的一大进展。它强调了过去我们多多少少忽略了的环节:独立主题形成于对无序材料感觉的梳理和提炼。学生的主体建构始于感觉的有序提纯。上海命题的好处还在于,在题干中有对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诱导,题干中提示:“对你成长的影响”,这就明显地防止了流于感性,突出了智性和理性提升的要求。

话题作文从开始运用到广泛流行,逐渐产生了一种倾向,那就是感性材料往往比较单调,比较粗浅,缺乏情感和智性的含量,这就难免使考生忽略从知觉到情智的跨越。而北京的“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类的联想),浙江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从“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来),都在并非单一的感性材料以外,提供了一些指向智性升华的要求,显然更有利于检测考生感受和思绪的纵深层次。

2005年比较好的命题都表现出了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在提供感性材料的同时,诱导考生不但要向感情,而且要向智性和理性升华。

这种无主题命题方式之所以能迅速地取得了主导地位,原因在于超越了命题作文的致命弱点。命题作文提供的主题,不但是现成的,而且是公共的,他人的,并不是学生自己从真切的体验中概括出来的。无主题命题的最大优点,就是把确立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立意放在第一位,立意是为文的前提,立意的难度在于,必须在纷纭的现象和错综的感受中进行提炼,所以,控制跑题、离题的潜在危机,成了考查的重点。要通过这样的考查,光凭文字工具的华丽是不行的,对自己思维具有灵活调控的能力才是制胜的法宝。

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义。《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规定:要让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或者三个层次,得到全面的发展。知,是感知,或者通俗地说,是感觉,属于心理比较低的层次;情,是情感,在心理上层次要高于感觉;而意,是意志,属于更高的层次,一般说,是智性或者理性的层次。知情意三个层次都得到发展,这是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自主立意,不但是作文的要领,而且是树人的根本。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功能所要求的,高等教育和中等学校的最大不同,就是学科的理论性。没有一点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起码训练的考生,到了高等学校,是比较难以胜任抽象度很高的理论课程的。

从命题到话题和材料作文,从强制性主题到无主题命题,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抑制学生自主思考到迫使学生独立概括;历史的发展已经把智慧、智商,把理性思维的考核提上日程。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校正以往不良倾向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1)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情感,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2)培养全面踏实的写作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就各种基础文体的写作基本功;(3)培养真诚表达的文风,学会具体的记叙,学会生动的描写,学会准确的说明,学会辨证的思考,学会真诚的表达,应该成为我们专门训练的内容。

二、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作文现状

在平时作文和各类考试作文中,一大批说理浅薄、故事单薄、缺少层次的平庸之作成为了主流。

1. 学生作文中主要弊病 (1)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一部分学生审题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①背离:在学生的试卷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主旨完全违背命题者的意图,一点不沾边。

②偏离:这类情况较多。有些学生审题意识薄弱,对文题只是粗略一看,不注意把握试题的内涵,结果重心偏移:或因为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或因为没有拟纲写跑了题,或将作文话题在没有“搭桥”的前提下,生硬地去换成其他概念。

③模糊:故作高深,行文晦涩;或者不明确点题,以致阅卷者不能迅速看出主旨而判为离题作文。

④偏颇:不少考生的作文,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缺乏见识和深度,见解平庸,观点烂熟平常,早已无须证明;或认识错误、庸俗;或出语绝对,好扩大,喜夸张,表述一个观点不留余地,非此即彼,无节制地宣泄个人化的情绪。

(2)内容单薄,选材失当

① 空洞:全是条条框框,无一点细节,无事实,无引语,无“形象”化句子。

② 单调:素材少得可怜,全文证明观点的材料即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或只将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扩写;或作文材料再加一个寓言故事,不能充分论证观点或表现人物。

③ 陈旧:素材多但全是熟人。

④ 囫囵:有素材但泛泛而谈,且不知取舍,囫囵照搬,结果,素材中的一些细节与论题无关系。

⑤ 雷同:素材虽多但素材的角度、范畴没有分别,几个素材只能发挥一个素材的作用。

⑥ 悖理:素材不能说明观点,细节不能表现人物。 (3)思维混乱,中心不明

① 散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无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

② 跳跃:思维随意跳跃,不讲过渡衔接,缺少引导阅卷者思路的句子,结果结构清晰度差,容易引起误判。

③ 繁复:头绪复杂,波折太多,绕得阅卷者头晕。 (4)言不及义,表达贫乏

① 粗糙:词汇贫乏,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标点不正确,或字迹潦草,卷面不洁,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

② 枯槁:言语单调少变化:记叙语言交待不清,或是平铺直叙,不能突出重点;描写语言不能充分展开,形象性差,文字显得空洞,干巴;议论语言不严密,且理论性差,常有以叙代议现象;抒情语言或火候不到,缺乏感染力。或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或过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造成文章内容的单薄、空泛。

③ 繁冗:一丁点儿意思,唠叨了几段;都知道的意思,已说过的意思,说了又说。

④ 晦涩:语言太主观,只有自己才懂;或语言跳跃太大,让人如坠云雾中;或者形象呈现太多而没有必要的语言提示。

(5)盲目求新,文体混杂

① 刻意“创新”:有的学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写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不像作文像游戏。

② 形式与内容脱离:有的学生用寓言、信、戏剧、采访、实验报告等形式来写考场作文,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作文形式和内容完全脱离。

③ 文体不明:有的考生连基本的记叙文、议论文都写得不像。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写出来的文章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不能有机、有序地结合;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有的在写议论文时,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大段大段地记叙,让人搞不清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2. 原因分析

(1)学生写作时不在状态 其普遍特点:①恐惧状态,即极度紧张、焦虑、失控的状态。有可知的恐惧,如突然遭到新题型新话题,平常没有对材料进行充分准备而造成思维空白等;有不可知的恐惧,如曾经的失败带来的阴影,对本次作文的立意和分数的多虑等。② 散漫状态,即主观上对事物抱有麻木、游戏、无所谓、大而化之的态度。分为对成绩的不在乎和对作文的不在乎。表现为把写作当成完成任务,用业余的态度对待写作,随便下笔,散漫为文,毫无构思、中心不明。③ 混乱状态,分为情绪激动和情绪低落带来的思维混乱、平常没有留心训练带来的行文混乱。④ 偏激状态,分为为人处世的偏激理解、对作文评分的评价的偏激理解。⑤ 保守状态,分为评价机制不佳造成的思维保守,自卑、能力有限造成的思维保守,思维定势带来的语言保守。

(2)缺少写作素材 其原因:① 困于课业负担和教育压力,无睱也无力光顾课外读物;缺乏课外积累的兴趣和意识;少数同学认为作文考试难以拉开差距,用“老本”足矣。② 教育评价中的分数效应使学生的功利性太强;娱乐消遣式

的生活方式占据了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浮躁的社会气息对学生的业余生活产生了颇大的冲击,学校、家庭、社会的人文氛围不浓。③ 对教材价值的误解:教材是老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④ 把积累当作一般性的阅读,缺乏对素材的及时思考和品评,没能产生思想上的感触和思维上的转换,因而缺乏自己的见解;缺乏运用策略的指导,创新意识不够。积淀少,新鲜信息补给不足,掌握的素材雷同和老化现象严重。

(二)作文教学现状

我们的学生从孩提时就会说话,为什么作文却说不好话,甚至说不出话;学生生活十几年,读书十几载,为什么作文却空洞无物,既无材料,也无思想;学生不乏联想和想象,为什么作文却缺少鲜活的形象,没有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够读懂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却写不好自己的文章;学生能够写出动情的书信和日记以及随笔,但作文却写不出真实的感情;花了很多时间训练,却总是得不到理想的作文分数;学生宁可选择听歌、看碟、读卡通、玩游戏,却不愿坐下来写一篇作文。面对现状,反思我们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重教法,轻学法

高三作文教程有以作文知识为纲的,即开头、过渡、剪裁等等;有以高考评分细目为纲的,即内容、结构、语言等;有以思维为纲的,即演绎、归纳、抽象、发散、正向、逆向等。应该说,所有这些作文写作教程,也许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它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漠视人的存在,缺乏对作文主体的生存基础与精神空间的充分尊重。这样的作文教程,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描述性知识,偶尔对程序性知识“蜻蜓点水”,对策略性知识却不闻不问。没有把学生视为主体,学生被教师牵引着去适应教师安排的程序,接收教师所传递的一切,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学生的知识状态、心理状态如何,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等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

2. 重技巧,轻素养

我们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的训练,注重对高考佳作的模仿,有的教师干脆就让学生背高考“佳作”,较少进行搜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等素养训练。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技巧,对于中学生写作来说是必备的,没有这些指导是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的。但写作更多地需要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如果缺乏充实的内容、真切的情感,缺乏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写出的东西即使很有章法、文采,也掩饰不住内在的空洞、做作。可能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在高三得到提升,为时已晚矣。其实,关键是看你对学生的训练是否严格、规范、高效。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三个坚持:坚持每天读一点,坚持每天悟一点,坚持每天背一点。每天阅读1000字并思考领悟其中道理,以300天计算,高三当有30<,/SPAN>万字的阅读量;每天坚持背诵或熟读100字,一年下来的背诵或熟读量为3万字;这些积累难道还不能成就一篇高考作文吗?所以,迅速的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没有可能。

三、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作文备考应解决三个问题:想不想写?(多方设法让学生想写)写什么?(优化学生的积累,让学生有“米”可“炊”)怎么写?(教学生智慧地表达智慧,如何得高分)

高三的作文复习,我认为应遵循的原则是:

先努力提高作文能力,再掌握并不断提高应试技巧:先熟练掌握的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练习各种题型的审题训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然后再掌握应试技巧,从正面说,包括多角度立意、形式创新、拟散文化标题、一小时内成文等。从消极方面说,包括修改偏题、时间不够的补救办法等等。

先写实,后虚构,先规范,后创新:先训练写实的能力——看到的实景、真人、真事及自己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写凡人小事的能力;后虚构。先写规范的记叙、议论等文体,后进行故事新编、小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杂文等

创新文体(对中学的规范文体而言)的尝试。实践证明:有了扎实的写实功底,虚构的也漂亮,否则,就会笑料百出,漏洞百出;规范的文体写得好,创新的文体也运用得奇而巧,否则,就落入旧套或新套,或邯郸学步,连走路也很艰难);

先整体,后局部:决定一篇作文档次的,是整体。尽管不少同学看好的作文往往只注意它散文化的标题,或是精彩的开头,或是发人深省的结尾,或是中间引用了某名人使人眼前一亮的警句,等等。要提高自己作文的档次,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整体着眼。比如,写记叙类作文,是不是主要通过描写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写的是不是自己曾真正动过感情的人和事?写议论文章,是不是写的是自己真正想明白的道理?是不是对该道理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分析?语言美不美,结构巧不巧,主题深不深,开头结尾妙不妙,都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地修炼。以记叙文为例,先求从整体上把记叙文写得像记叙文,进而写得是记叙文,进而再追求局部的完美,就有可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倘若把追求整体和局部的顺序颠倒了,就会愈练愈困惑,愈练愈茫然。

其具体复习策略如下: (一)研究“考纲”和“考情”

1. 知己知彼:教师一定要研究考纲对作文的要求,并指导学生知己知彼。“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的“病灶”在哪里(立意、结构、语言?)?该怎样改变?“彼”,是要让学生知道: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其具体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怎样才能算“能写”呢?考试说明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之所以要把高考作文的要求分成两个等级,是为了提高高考作文的信度,让真正好的作文能够得到高分,也使基础好而临场发挥不好的考生有一定的分数保证,尽量消除应试的误差,还给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长的考生以用武之地。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怎么考?怎样出题?改作文的标准?教师的阅卷心理?让学生由糊糊涂涂地作文变成明明白白地作文,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高三作文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白。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必要的细节。例:小小的阁楼里,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椅子上一个伟大而疯狂的灵魂,砰的一声,一颗向日葵在野草蓬生的大地上凋零了,枪口那几缕青烟弥漫,扩散,演绎成了蓝色的星空,没有了灵魂的屋子,就如同一张在孤独绝望地呐喊的嘴,无声地,空荡荡地??凡高走了。希望你养成两个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一是用联想把每一个文字相关的信息激活,一是用想像把每一个文字“立体”起来。

(2)推理思维训练

①归纳推理思维: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别性、特殊性的知识(事实)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知识结论的推理过程和思维方法。运用归纳推理,常会营造一种无可辩驳的论证语势。

例: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演绎推理思维:就是指从一般性知识或结论推导出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或事实的推理。

例: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凄。——一山东考生03年高考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

演绎推理要求我们大脑中首先要有若干理论,以此作为推导具体事实的前提或依据。

③类比推理思维:指的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进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例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节选自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例2:若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他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的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④假言推理思维:假设一个命题存在,那这个假设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例1:“如果天下雨,地就会湿;今天天下雨了,所以地面就湿了。”“要想作文好,就得下苦功研究本书,你没下苦功研究本书,所以你的作文进步不大。”例2:曹雪芹故居的墙壁上,题着好友鄂比赠给他的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是什么赋予曹雪芹“远富近贫”这样的品质呢?是现实生活。红学家们说,如果曹雪芹的生活是先富后亦富,或是先贫后亦贫,抑或是先贫后富,他都不可能写出《红楼梦》这部巨著来。恰恰是家道中衰,先富后贫的生活,使他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正是因为看透了世间“疏亲慢友因财而散”的种种丑态,才使他能够“远富近贫以礼相交。”没有生活,他又怎能挥舞他的如椽大笔,写尽人间沧桑,写出震烁古今的巨著《红楼梦》呢?

论证不下去了,请用假言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又一次次否定自己拟定的假设,那论证不也是雄辩的吗?

5. 提升技巧

2000年“考试说明”就明确提出“有个性特征”的作文发展等级要求,作文要显示出作者个人的特性,其语言传达的总则就是: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要有独特的表达、独特的视角、独特的题材、独特的情感、独特的结构形式。怎样才能形成文章的个性呢?文章的个性来源于思维的个性、有激情、认识要有力度、语言尽量形成节奏、写作注意选取自己熟悉的内容。

(1)煽情造势与强化渲染

我们提倡写高考作文要煽情,要造势;文章情感要激越、明快,文势要紧促、剀切(与事理切合;恳切)。如何煽情造势呢?方法是强化渲染。所谓强化渲染,就是抓住语言表现点(指一个短语或句子或段的意义重心所在)运用各种语言技巧使其具体化、形象化或极点化,从而使文章的情感与语势更加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煽情造势有以下之法:

①煽情造势的强化渲染的词法。动词、形容词、副词,这是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三类词,是煽情造势的基础。应尽量做到:(1)在意义传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选取意义程度重、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来替换。例:我第一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惊奇、惊讶、惊喜、吃惊)于梅雨潭的绿了。(2)在语言表..现点表意模糊、抽象的情况下,添加修饰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或极点化。例:我与父亲分别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②煽情造势的强化渲染的句法。文段中的语言表现点往往落在某一句关键话语上,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其句式的方式使其得到强化渲染,从而煽情造势。

一般陈述句的语势不如祈使句、疑问句。例: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改为祈使句: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请你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改为疑问句:①反问: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难道还会害怕生活的坎坷吗?②设问: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还会害怕生活的坎坷吗?显然不会。改为感叹句: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呵,我们就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

一般陈述句中,肯定句不如否定句,否定句又不如双重否定句。正面肯定是生活中常见形式,给人的“陌生感”不如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例: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应当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改为否定句: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改为双重否定句: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不可能不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

常式句的语势不如变式句。只要某个成分的常规位置得以改变,该成分往往就是句中要着重强调和表达的。变式句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句首状语句等。例: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

堤岸。改为主谓倒装句: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堤岸,隋朝大运河的波澜。改为宾语前置句:千年的堤岸,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改为定语后置句: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的堤岸,千年。波澜,隋朝大运河的,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堤岸。改为状语后置句:千年依旧,隋朝大运河的波澜拍打着的堤岸。

长句不如短句。短句简单,易入眼,易处理,表意效果更明晰,也因为短句所形成的语势较长句紧促、明快,节奏感强。例: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节选自《(野草)题辞》如何将长句化为短句呢?运用标点符号或增减关联词、代词等手段将句子的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尽可能地独立出来,主谓部分也可加标点符号分开来。

③煽情造势的强化渲染的修辞法。修辞中,对比、对偶、整句、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等,煽情造势的作用比较突出。运用对比时,强化渲染的关键在于拉大反差的距离。对偶、整句、排比,都是借助整齐对称的形式和谐调匀称的音节把意义并列或相对或层递的两部分或几部分突显出来,使它们互相补充或互相映衬,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给语言带来的韵律的美感是无限的。

④煽情造势的强化渲染的细节表现法。写细节可分三步走:其一,定标(神)。细节表现一种情绪?一种个性?营造一种氛围?细节总要表达一种主观的感受、理解及评价。其二,找点(形)。点是标(神)的载体,从声(听觉)、色(视觉)、形(视觉)、味(触觉)、气(嗅觉)等多方式找点,细节才可能“立体”起来。 其三,传达。传达的方法有二:一是形神叠加,形神两面都可在语言中明显体现出来;二是形神交融,神在形的背后,不直接呈现,但形中自然见神。

⑤煽情造势的强化渲染的材料表现法。一则证明论点的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表现,即材料叙述部分;一是结果,即材料分析和判断部分。

例1:“学问”是“问”出来的,不问哪来学问?(论点)有这样一个故事:山里的先生到水乡做客,朋友请他吃菱角,他竟连壳一起嚼。朋友教他去壳吃,他冒充内行,说连壳吃可清火解毒。朋友问他:“你那里也有?”他回答:“山前山后都有,多的是。”(表现)这真叫人捧腹。(结果)学习可不能像这位山里先生吃菱,既不虚心求教,却又自以为是。(判断)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学问学问,学了要问,学与问相辅而行。不学无以致疑,不问无以决疑。释其一疑,便长一智。口不常问,心便常闷。有人说,孔夫子的学问是问来的。他“入太庙,每事问”,他以“己能问不能”。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踏遍青山绿水,拜师访问,(材料四)问药农,问长者,问一切有经验的人,虚心求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对人类医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例2:我们??还是那句话——不要怕。“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不惧怕风高浪险。

【修改稿】我们??还是那句话——不要怕。“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是怎样的一道动人的风景啊!人的潜能、人在自然面前的伟力、人的阳刚的精气神,全部展示出来了。如果我们怕了,这样卓越的风景谁能制造?如果我们怕了,这样美丽的风景哪里去欣赏?“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之所罕至焉。”是的,惟有无畏者,才能领略这样的绝世风景!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不惧怕风高浪险。

例3:勾践没有怕,于是他完成了自己灭吴的大业;文天祥没有怕,于是他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布鲁诺没有怕,于是人们知道了“太阳中心说”??他们是勇敢的,因此他们是成功的。

【修改稿】勾践没有怕,于是他完成了自己来源吴的大业;文天祥没有怕,于是他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布鲁诺没有怕,于是人们知道了“太阳中心说”??他们是勇敢的,因此他们是成功的。这,其实也是人类史上的大幸。如果没有这些无畏的先行者,人类的脊梁支撑在历史里,人类的历史不知要暗淡多少!文化的鲜活之气将减淡多少!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色,不就是那些无畏的巨石大礁演绎的吗?

只有通过强化渲染叙述描写才有激情,论证才有力度,文势才能形成。写文章关键两点:一是得知道自己文章的表现重心之所在,二是要有强化渲染、煽情造势的意识和手段。

6. 组合文化因子

炫示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使“阅文者悦”的又一制胜之招。我们所说的“文化因子”,它们具有某种文化意蕴或文化特质,能够激活读者想像,提示并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多是一些典故、熟语或典型意象。一篇作文的文化氛围其实就是起于这些文化因子和谐地组合。

只要我们掌握一定量的文化因子,并能娴熟的将其和谐地组合在语言中,我们的文字定能备受阅卷教师青睐。文化因子从何而来?文化因子其实是对文化信息的概括和提炼。

例:有关“陶渊明”的文化信息,概括提炼出以下文化因子:五柳先生(因宅边有五柳树得名,诗人以此自况)、五斗米(诗人有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遂挂冠隐居)、东蓠(诗人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代归隐之意)、篱下菊、种菊、采菊、南山(即九江庐山,同上)、带月荷锄(诗人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菊花酒、桃花源、桃源(诗人有美文《桃花源记》)、素琴(诗人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彭泽令(辞官归隐前所任官职)、靖节先生(诗人卒后,世人如此称许,以褒扬其高洁操行)、归去来兮辞(诗人解印隐,遂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闲云野鹤(常以此喻诗人飘逸)

范例:当我打东晋的南山正经过时,我恰巧邂逅了那飘逸的五柳先生。他正在东篱边采菊呢,一脸悠然。我作揖道:“俗人前来叨扰了。”先生微笑着,打量一下我,没说话,便握一把菊,把我领向草屋。草屋里,一张桌,桌上书卷摊开,书页在清风中轻轻翻动。粉壁上,那张素琴斜挂着,仿佛要向我诉说什么。呵,我仿佛明白了,这不正是我要选择的诗意的生活吗?纵情于田园,沉醉在诗书,何等惬意的人生!“应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先

生说话了,仿佛看见我心似的。我蓦地楞了:“什么?”先生递过一杯酒,菊香盈口。先生也自斟一杯,言道:“我乃一介柔弱的文人,生在龌龊的封建时代里,选择归隐,自娱自慰,也许是最好的人生选择。但你不必学我,所处时代早不同了。”时代不同,就不该选择这样的生活?我有些糊涂了。??我走出草屋,猛听先生在身后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大丈夫生正逢时,当兼济天下!”(以“选择”为话题)

7. 避短就长

在文章的表现方法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文中,也可根据试题的宽余度,做到扬长避短。从现在到高考前的作文练习,我认为学生可从三个方面来选择。

1.要选择擅长的文体。现在的高考作文在文体选择上有了充分的自由。有人擅长记叙文,有人擅长议论文,也有人擅长杂散文,每位考生都要了解自己擅长的文体,要从自己的长处出发,选择合适的文体写作。

2.要选择擅长的行文结构。文章的结构必须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但更要适应学生自身的表达特长。同为记叙文的顺序和线索,有人爱以时间,有人好以空间,有人却擅长时空结合,也会有人按认识发展的顺序,更有人擅长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顺序,不一而足。议论文,起(怎么引题、入题)、承(怎么结合论点、主旨,进行分析、论证)、转(“转入”说理、说事)、合(总结、拓展)。定一个模式,因为写应试作文,采用现成的模式化结构,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还能保证文章质量。

3.要选择擅长的语言形式。语言表达主要是方式和方法问题。有人擅长议论、说明,有人擅长叙述、描写;有的人语言庄重严谨,有的人语言生动诙谐;有人朴实,有人华丽。高考作文要求语言表达不拘一格,强调了综合运用和个性化,但具体到每个考生,具体到某篇文章,还是有一个最佳选择的。作文语言就像一个人的衣饰及所表现出的气质,如果穿惯了便装的人突然去穿西装,就显得特别别扭,失去了自然的形象。要是一篇作文,突然改变自己的语言形式和风格,就

很难行文顺畅。可以说,在文章写作中,语言是最能体现个性的地方,每个考生都要准确把握自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5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