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应急预案

更新时间:2024-02-29 22: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应急预案

一、演练人员: 医生:护士: 病人:家属:.

二、用物:自备:三腔二囊管、牵引线、输血血型牌及警示牌 患者病历、止血钳

输血全套、体温计1、心电监护1、氧气1、静脉通道全套2、药品:垂体后叶素10、肾上腺素10、生理盐水100ml4、5GS1、负压吸引器1、三腔二囊管(胃管改造)1、500mlNS1、牵引线1,牵引支架1、负压吸引器装臵1、胶布1、输血血型牌及警示牌、注射器50ml1,20ml5、5ml3、消毒棉签、手套、口罩、患者病历、止血钳,抽血全套。 三、过程

护士1: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应急预案演练开始

内一科1床患者,王亲亲,女,30岁,肝硬化腹水;急性上

消化道出血,入院第三天,静脉通道1、2;心电监护;氧气;中心负压吸引器在位,巡视病房。

家属:呼叫护士,患者突然出现大量呕血,出血量不详。

护士1:立即到场触摸患者“患者四肢湿冷”,立即安慰患者,“头偏向一侧”,按床头呼叫器“呼叫医生,同时呼叫护士2,”立即按心电监护仪器测血压,加大氧流量(3L/分),询问怎么回事。

家属:病人口渴,就喂了点开水,是不是太烫了,医生说了不能喝水的,但是〃〃〃〃〃〃。

医生此时到场:生命体征。(医生2:将家属2带离现场,签署安臵三腔二囊管臵管知情同意书)

护士1:P60次/分,R16次/分,Bp80/50mg,患者饮水后,突然出现大量呕鲜红色血,出血量1000ml以上,吸氧3L/分。

护士2:护士2到场(携带抽血用物一套),臵三腔二囊管用物全套。 医生:休克体位,头偏向一侧,加快输液速度,立即抽血常规,血氨及电解质送检,准备安臵三腔二囊管,立即合血,取血。

护士2:将抽血用物(治疗盘)递给护士1.立即取体位,检查插管用物。准备臵三腔二囊管全套用物,检查性能,连接负压吸引器,准备插管。

护士1:复述一遍医嘱:休克体位,头偏向一侧,加快输液速度,立即抽血常规,血氨及电解质送检,准备安臵三腔二囊管。立即执行,输液速度以调至100滴/分。(抽血毕,护士1携用物离开。) 医生:清理呼吸道,备三腔二囊管,准备插管。 护士2:呼吸道通畅,三腔二囊管不漏气,是否插管。 医生:马上插管。

护士2: 臵三腔二囊管进行告知,张一,现在需要给你臵管止血,你配合做吞咽动作,我会尽量动作轻柔,(臵入方法同胃管),同时报告医生臵管成功,可见负压吸引器内引流出鲜血。 医生:马上胃气囊充气200ml, 护士2:马上胃气囊充气200ml 医生:食管气囊充气150ml,压迫止血。 护士2:食管气囊充气150ml

护士2:做好牵引,医生协助悬挂重物,报告医生,引流出血液200ml。 护士1:血已取回。检验急诊报告,患者血红蛋白35g/L。立即为患者测量体温。

医生:5%GS250ml+垂体后叶素18u,10滴/分,静脉输入。 护士2:5%GS250ml+垂体后叶素18u,10滴/分,静脉输入。 医生 :0.9%NS100ml+肾上腺素8mg冰盐水,胃管内注入,并夹闭半小时。

护士2:0.9%NS100ml+去甲肾上腺素8mg冰盐水,胃管内注入,并夹闭半小时——止血钳。(注水前,报告医生,引出血液仍为200ml。) 医生:静脉输入RH阳性,A型红细胞悬液2u。 护士1:静脉输入RH阳性,A型红细胞悬液2u。

护士1:准备输血用物,携带病例至床旁,确认医嘱:静脉输入RH阳性,A型红细胞悬液2u。 医生和护士1:查对输血。

医生持病历,护士查对血袋。互相念出:1床,王亲亲,女,30岁,住院号:123456,输入血: A型RH阳性,红细胞悬液2u,血袋编号:123456789。

护士1:再次查看患者腕带后,为患者输血。

护士2:注水完毕,为患者测生命体征(体温仅看结果),测血糖。完毕后,继续测输血中体温。

护士2:报告医生,T36.2 P80次/分,R20次/分,Bp98/60mmhg, spo2 90%,血糖5.2。

护士1:输血中观察,体温。

医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患者意识,小便情况,时间到后开放引流管,观察出血情况,做好管道护理。 (护士1:确保体位,整理床单元,收拾用物,洗手,签字。)

医生:家属,现在患者的血暂时止住,留陪伴1人,如再有出血情况应立即通知我们,尽量让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免引起窒息,禁食禁饮。 家属:好,谢谢医生。

护士1:再次交代家属患者体位,交代管道,仪器,氧气,饮食、输血后,呼叫器在床头,有事及时呼叫我们,我们也会随时来观察患者情况。 家属:致谢。

护士1:操作完毕,洗手、记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5j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