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

更新时间:2024-01-15 13: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怀疑与学问》

一、学习要点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关于作者:

《怀疑与学问》的作者顾颉刚先生(1893-1980),是著名的现代历史学家。曾先后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等大学的教授,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主持标点了重要史书《资治通鉴》,为方便一般读者阅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出版的著作有《三皇考》、《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本文结构: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

第1、2自然段引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两位学者的话在表达上有所不同,在本段上是一样的,那就是讲了“疑”与“学”的关系,也可以说是讲了课题《怀疑与学问》中“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两句话的意思是“疑方能学”,用现代汉语表达,那就是:怀疑是学问的前提,怀疑之后才谈得上学习。用文中的话表达,就是作者在第4自然段所说的:“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因而,我们可以认为,第1、2自然段是作者借用前人的话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从结构的角度看,第1、2自然段可以视为文章的第一大部分。 第3、4、5自然段论述“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这三个段落里,先讲对别人传说的话不能轻信,再讲对一本书、一种学问不能轻信;而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之后方可信,方能成为自己的学问。这第3、4、5自然段可以视为文章的第二大部分:从消极的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6自然段论述“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这第6自然段可以视为文章的第三大部分。

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第二部分是论证, 第三部分也是论证;把文章的结构视为两大部分 (1、① 2、②-⑥)当然也是可以的。

同学们学习《怀疑与学问》一文,还应注意:文中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恰当运用,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作者用语的准确。

(一)试举例说明文中事实与道理论据的使用,并简析各自的作用。

1、事实论据

如: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作用:以戴震不断质疑这一具体的事实论据,说明前文的看法: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进而支持文章的中心论点。 2、道理论据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作用:以讲道理的方式告诉读者,懒惰、无疑不能治学,怀疑是发展学问的前提条件;从而说明怀疑的重要性。

(二)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文中运用了类比论证等四种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

如: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论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

靠别人的传说了。 简单分析:

这里,将做学问与听别人传说这两个相同性质的问题作比较,说明怀疑的重要;这样,就构成了类比(同类相比)论证。 2、举例论证(也称“例证法”)

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提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简单分析:以“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人和事为例,证明怀疑的重要性;这样,就构成了举例论证。

3、引用论证(也称“引证法”)。

如: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育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简单分析:引用孟子的话,论证怀疑精神的可贵;所以是引用论证。 4、对比论证。

如: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简单分析:正(怀疑)反(懒惰--不怀疑)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论证,说明怀疑是学问发展的前提;这样,就构成了对比论证。

(三)就全文的论证结构而言,本文是下面四项中的哪一项?为什么?

A、总分式 B、并列式 C、递进式 D、因果式 本文属于“C”这一项。

理由: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先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③④⑤段),然后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二个层

次的论证比第一个层次的论证深了一层。所以,就全文的论证结构而言,本文是递进式的。

二、同步测试

阅读《怀疑与学问》中一段文字,做后边的题目。

(1)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3)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4)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头脑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5)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出来。(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7)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8)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0)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 C、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D、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7)(8)两句用戴震读《大学章句》这个事例,直接证明了哪一句话?( )

A、(2)句 C、(6)句

B、(3)句 D、(9)句

3、(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可以互换,因为“学术”和“文化”的意思相近。

B、可以互换,因为先“文化”后“学术”是从整体到局部,也说得通。 C、不能互换,因为两个词语的意思完全不同,互换之后前后词语搭配不当。 D、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先“学术”后“文化”

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就讲不通了。

4、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论证方法?〔多选题〕

A、举例论证 C、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D、比喻论证

参 考 答 案

1、D

解析:一般说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有三个位置,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在中间。也有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这段话的论点就是由第一句话概括出来的。 2、C

解析:(7)(8)两句承接第(6)句,是对第(6)句的证明。 3、D

解析:注意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4、ABC

解析:这段话没有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三、中考解析

1、下列选项中说话得体的是( )

A、老师对小明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会不明白?” B、谢谢你的合作,欢迎你再来。 C、昨天是我的16岁诞辰。

D、老师,你上课讲得太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此题为1996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试题。考查学生判断说话是否得体的能力。A句是老师对学生说话,出现了指斥、不尊重学生人格等方面的问题,是教师忌用的语言,故此句不得体。B句,显出热情、客气,是礼貌的文明的语言,得体。C句中的“诞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5i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