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校史校情

更新时间:2023-10-31 05: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哈尔并工业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志愿者招募培训资料

注:定于3月26日左右进行志愿者招募笔试,具体通知请关注今日哈工大网:today.hit.edu.cn

1. 校史

1.1 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性大学

1920年,随着我国东北经济的发展和中东铁路建设的需要,在中国的东北哈尔滨,诞生了一所工科院校——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他,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于1920年5月开始筹建。由中东铁路理事会主席宋小廉将军为名誉主席,俄国工程师阿·阿·摄罗阔夫为首任校长。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宣告成立。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由于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的声望日益提高以及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改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4年10月,哈工大第一届工程师毕业。他们毕业于铁路建筑系,被授予交通工程师学位,这是我国最早的学位教育。当时的毕业证都是用中文、英文和俄文三种语言写成的。

1928年2月4日,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由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刘哲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东省特区政府和中东铁路董事会达成协议: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并由张学良将军出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5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将中东铁路卖给伪满洲国。由原来的俄语授课改为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 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由日本人铃木正雄出任校长。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1938年1月1日,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工大的校名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1945年“九三”抗日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由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五年,一律用俄语上课。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是教学人员自己编制的,其基本内容和前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大体相似,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这时的哈工大不仅有所发展,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日式办学,这使学校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哈工大的毕业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认可。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 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的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其中包括朝鲜前国家副主席李钟玉,台湾原行政院长孙运璇等。

孙运璇先生是哈工大1934年的毕业生,在大学时代孙先生的成绩极好,毕业时负责口试的俄国教授一致通过将他的毕业论文打“满分+”的成绩,这样,孙运璇先生以当届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领导了台湾电力设施的基础建设,被誉为台湾经济之父,曾任台湾行政院院长。2000年哈工大80周年校庆的时候孙运璇先生曾带病回到母校。 1.2 开创第一个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49年,由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也是当时的松江省主席冯仲云兼任哈工大的校长。

1951年至1953年由留德博士,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的陈康白同志任哈工大校长。

1953年由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昌同志任哈工大党委书记。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这就是之所以校庆定在每年的6月7日,而不是10月17日。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当时哈工大的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当时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任务,不仅仅要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还要为国内其他工科院校培养师资力量。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我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1958年9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来我校视察,并指示:大厂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院校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点之一。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和当时形式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建了一批尖端专业,调出了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

1960年,哈工大几位教师撰写了《论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和机床积木化问题》,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此文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极大重视,大力提倡了这一研究方向。毛泽东主席还以《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给哈工大党组织回信。当时,我校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在1958年11月的全国教育展览会上,我校展出的120多项成果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深受教育届好评。我国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就是由我校研制的。

在党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下,哈工大的发展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的中间力量。有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建设我国当时急需的新专业,同时培养教师和年轻学生。大量的先进仪器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跃居全国最前列。

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获得了很大发展。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 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1954年10月,哈工大被高教部第一批确定为全国6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北京以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学校专业设置也逐年增加。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 田锡唐教授,李庆春教授,雷廷权教授都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在办学、治学、求学实践中,哈工大的优良传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逐步形成。初期是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现已形成体现在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哈工大精神。 1.3 十年动乱与南迁北返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4 再铸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复了元气,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

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1999年11月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 亲切关怀

哈工大的发展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同时也始终受到国家的关心和重点支持。

1958年9月15日,邓小平视察哈工大。

改革开放后,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来到哈工大视察、指导工作。 2) 学科建设

80多年风风雨雨,从1920年建校到今天,哈工大经过许多磨难。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点支持下,哈工大人以她特有的精神和传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使哈工大发展成为今天的一个拥有:

9个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18个国家重点学科;4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8个博士点;143个硕士点的在国内知名,在世界享有一定声誉的,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并发展成以航天特色为主,突出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3)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拥有一支以25位两院院士,2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位,讲座教授11位为代表的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教书育人,锐意进取、勇于攻关,硕果累累。在他们身上始终保持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 4) 本科生教育

哈工大一贯重视本科教学,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及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本科教学的重要地位不断加强。 我校有6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哈工大于1996年经国家政委批准首批建立了数学、力学和机械基础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教学基地。

十五期间,哈工大建成省部级重点专业27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个,省级教学成果奖8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41门,5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8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一批专业实验中心。

哈工大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整体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原则,把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融为一体。同时创新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5h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