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示范”的处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6 18: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录二 美术教学问题研究对话

小学美术教学“示范”的处理

时间:2007年6月17日 地点:湖南省音像出版社录制现场

人物:杨一平、刘瑛、李丽斯三位老师,教研员罗炜。 研究对话过程:

杨一平、刘瑛、李丽斯(三位老师):罗老师,您好! 罗炜:杨老师、刘老师、李老师,你们好!

刘瑛: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成了一名小学美术老师。刚入行,有人会好奇的问我:“你一个美术专业的本科生,怎么会来教小学呢?”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啊,我喜欢孩子稚嫩的笔触、无尽的想象,看到有意思的作品我会一个人坐在桌前傻笑,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会成为我的骄傲……

课改刚刚开始的时候,又有不少音乐专业的艺术教师曾问过我一个同样的问题:“这画画连我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学生啊?更加不敢在黑板上当场示范!这低年级还勉强能糊弄过去,可到了高年级怎么办呢?”当时我也不知所措,只能笑笑说:“那就别示范呗,或者请学生来当小老师。”这些问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到底要不要示范?如果要又该怎么示范?

事过几年,让我们把镜头回到课堂上。 镜头一:一个校外绘画班的课堂

教室外的走廊上坐着陪读的家长,有的在闲聊,有的在看书、织毛衣。教室里坐着十几个五、六岁的孩子,黑板上课题是《水粉画:跳绳的小姑娘》。首先,老师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一笔一笔的示范,并且边画边讲:“头发要画得竖起来,脸上的颜色是白色加一点点红色调出来的,跳绳的时候腿会弯一点……”接着,孩子们便照着老师的范画一板一眼的开始画。这时,有的家长时而还会隔着窗户积极的给孩子做出一些指导:跟着老师学,这儿该画什么,那儿该怎么画,涂什么颜色等等,就怕自己的孩子比人家差。最后作品出来,基本上是老师的翻版,连小姑娘身上飞起来的裙子都一个样。

在我们过去的小学美术课堂上,也曾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先出示范画,然后讲述作画的步骤,最后再讲注意点,接下去就是让学生照着示范画,一笔一划地描摹。哪个形状画得最

接近示范画,老师就评为优秀,并让学生反复临摹。这样,学生作品如出一辙,毫无创造力可言。

镜头二:一年级美术《自画像》教学现场

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小镜子,首先大家照一照,并说说自己的特点:你的脸是圆的,他的脸是长的;男孩子都是短头发,女孩子大都有小辫子;他的眼睛大又圆,我的眼睛小一点……接下来开始欣赏几个小朋友给老师画的像,并告诉大家,老师很喜欢这些画,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老师的特点:长长的卷头发、大眼睛、厚嘴唇,鼻子旁边还有一颗痔。一番启发后,终于开始画了,大家对着镜子一本正经的画了起来,都非常认真。可画到一半,一个叫谭宇轩的小男孩扬起胖嘟嘟的小脸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鼻子,你帮我画一个好吗?”这时就有人随声附和:“老师,我也不会!”“老师,你画在黑板上好吗?”是啊,整张脸就是鼻子最难画,眼睛和嘴巴都差不多是平的,只有鼻子拱起来那么高,还有两个洞洞,怎么画呀?孩子们在犯难说明他们在思考,想把画画好。首先,我表扬了谭宇轩同学:“你是个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聪明孩子。”然后让大家和老师一起摸摸自己的鼻子:鼻梁、鼻翼、鼻孔,摸完再照照镜子,鼓励大家自己动手把它画下来……

课后,孩子们的作业令我捧腹大笑,我不禁感叹六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创造力,每个孩子画的鼻子都不一样,而且大部分人都能抓住鼻子的特点,画面生动有趣(见图1、2、3)。

图1 图2 图3

今天,我们想就“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到底要不要示范?如果要又该怎样示范?”这一问题和您一起来探讨一下。

罗炜:刘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作为一门“术科”,老师是否一定要“示范”、如何示范一直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小学美术老师来共同探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小学美术教学主要是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与表现能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

精神。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的正确引导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既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又能使学生真正学到东西但又不至于盲目模仿老师,最终达到通过美术学习自由表现自己的目的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老师对“示范”的正确处理有助于落实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让孩子们的美术表现能力在“学有法,学无定法”的体验和活动中得到发展。

杨一平:是的,很多教师在美术“示范”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李丽斯:罗老师,我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要“示范”,可是老师“示范”后学生基本上都是按老师的画,丝毫没有创意,怎么办?

罗炜: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是美术课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更应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可见,美术活动将儿童带入一个异彩纷呈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从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获取真、善、美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我们的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美术活动并不象成年人的职业美术活动那样呈现分化、专门化的态势。也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些简陋的模仿,而是儿童身心全面的创造性的投入,也可以说,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自我宣泄。卢梭最先提出“自我论”,认为儿童生来具有某种潜能,教师只要做到引导、启发这种潜能的发挥即可,主张通过智力的发展,给儿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发表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方式,教师给学生提供表现的环境。法国心理学家吕凯就认为儿童的绘画表现出一种精神的现实主义,儿童不仅反映自然,同时也用心灵的眼睛对知觉材料进行自由的选择,这正体现了艺术应有的本质。所有研究表明,美术教学必须适应儿童美术活动所充分表现出来的人格整体性、创造性等特征,将儿童先天性的特征挖掘出来。因此,无论是由老师带画还是让学生照着范画描摹都是不可取的。由教师画好范画,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从而造成学生作品模式化、统一化、概念化的局面。容易使孩子们在活动中陷入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之中,阻碍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

创造性是人类个体普遍具有的潜能,儿童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在他们的所有活动之中。美术是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充分的感知、表现、想象、创造,才会使儿童充分的发展,创造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们要培养的是一

个充满自信、会思考、有创意、勇于表达自己看法与感受的自然儿童。这样一来,就会有人一味的认为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因在课堂上放任自流,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专家指出: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找到适当的方法加以示范,正确引导孩子们进行绘画创作。刘老师、杨老师,你们在教学中有没有一些“示范”的好办法呢?

刘老师:有的。在整理学生作品时,我发现不少二年级孩子的作品构图偏小,画面很空,而且画得很拘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由涂鸦期进入图式期,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且对画画很感兴趣,喜欢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但又苦于无法表达他身边的事物,越来越不敢画。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如:培养孩子正确观察的习惯,采用“发现法”来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观察的主体,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片或实物,适时提醒他们:“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的发现鼓鼓掌。”让学生对观察充满兴趣,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同时为下一步创作积累素材。

罗炜:杨老师,上次我听了你的一堂五年级的美术课《马蒂斯与剪纸》,你好像在课堂上并没有“示范”,而是先让孩子们尝试作业,效果很好,能和我们讲讲您的具体做法吗?

杨老师:好的。那节课上,我从剪纸艺术学习切入,注重多方位体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结构性强。以画家介绍和美术名作的熏陶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具有活动开朗,作业效果好的特点。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本课在教学环节安排方面呈现如下层次结构:

1、从欣赏轻音乐《大海》导入,请学生谈感受和联想,并用随意剪的方式剪出自己喜爱的形象。随后将作业在一张大白纸上选择合适的位置贴好,学生作业中包括有浪花、太阳、渔船、飞鸟、鱼儿等丰富的内容,其中不乏造型生动有趣的作业。这一环节从尝试入手,通过个人独立剪纸和集体组合画面的方式使同学生的创作冲动得到了满足,在画面合成的过程中体会到构图的重要性并增进合作意识的增长。

2、从学生对合作《大海》作业的欣赏、反思、评价,转换到欣赏马蒂斯的剪纸作品《海生物》、介绍马蒂斯其人其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欣赏讨论从作品出发寻找其艺术特点,并谈谈感受与联想。在欣赏《爵士乐》等剪纸作品中,教师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来推动教学对话的展开:a、你觉得作品美在哪里?哪些地方最吸引人?b、作品给你带来了哪些快感和联想?马蒂斯剪纸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这一环节,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画

家的了解,领悟到艺术个性所体现出的艺术特点,从形的夸张和变化中、色的对比照应中体会到夸张与变形的艺术魅力,从而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对马蒂斯剪纸作品的欣赏、感受与讨论,拉近了画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刺激了创作表现的欲望。

3、以前两个环节为基础,通过听打击乐曲,让学生感受激烈的节奏和快感,产生激活情感和想象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律动中体验夸张的动态和明快节奏以及欢畅的情绪,并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所获的感受。这一环节,抓住通感共生的活动。使学生从对音乐的感受反应到动作的表现,再到认识夸张的表现性和动感变化的瞬时性来获得创造表现的素材,突出了视觉冲击力,使学生置身于运动、观察、体会的综合体验中,为后阶段的创造表现奠定了条件。

4、要求学生大胆地运用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进行人物剪贴,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边发挥想象来完成作业。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这一环节,从教学要求方面适当放宽了课堂控制的稳定性,具有更加宽松的条件和环境,由于教学环节做到了丝丝相扣,线索明朗清晰且承接自然大方,给人流畅舒展的印象;将观察、体验与创作及其对学习活动的反思结合起来,做到体验、反应、感悟与表现相联系,在动态的训练中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内化使学生能力得到增长和发展。

罗炜:是的,这种办法很好。综观本课教学所具备的特点首先是有一个好的课堂结构,在学习活动中有机地将看、试、演、述、和训练、评价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多种积极因素,营造学习场效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种感知功能的综合效应使体验进入到更深层次,情意性催生主动性,结构性提高时效性,科学性决定合理性,在一定的单位时段中争取到最大的学习效益。其次是自始自终倡导主动的学习,教学情境的设置作为背景条件滋润了学习活动,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地促使学习主体释放出更大的学习能量。课堂结构性包括了组成课堂学习活动的各部分,一个好的课堂结构要求各个部分组成有着合理的搭配和科学的排列。作为学习主体,所有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堂的构建者,将学生置身于课堂建设之中,将部分教学管理和组织工作交给学生进行,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从内部机制入手解决结构的协调问题。三是抓住视觉艺术的学习规律,以大师作品引路,把向大师学习作为学习途径,使学习者有了追求和需要了解的学习目标。由目的散漫的尝试作业(大海)到目标明确的强调夸张与变化的人物剪纸,中间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体现出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正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逐步演化和发展,形成了促使学习者从无知到有知的、从不自觉到自觉递进生长的外部条件,这一切对于体验行为与学习反应之间所需要建立的心理协同所产生的功效是十分有益的,正是由于教师抓住了这一点,学生能力的协调发展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5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