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

更新时间:2023-03-15 21: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昭平中学 韩 锋

【内容摘要】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就应首先关注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这就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中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实践检验来看,可以从散文的特点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从教材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设计教学目标。【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散文 阅读教学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但是如果把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机械地搬到课堂上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有三维目标意识是好的,但机械对应、逐条落实就不恰当了,互相割裂更不可取,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应是“三维一体,突出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课堂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的问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首先关注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这就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规律的认知,对教学内容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也取决于对学生认知状况的把握。从散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实践检验来看,确立教学目标的思路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从散文的特点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常听一些老师说,最难教好的课是语文课,尤其是散文课。散文课之所以难教好,首先是因为教学目标难确定。教学目标难确定,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教师钻研教材见仁见智的不同决定的。这些特点都会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叶圣陶先生也认为 “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用在种种目标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

1

的例,可以作‘抒情’的例,可以作‘叙述’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立脚点’的例,此外如果和别篇对照比较起来,还可以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理这篇文章。” [14]可见,语文教学目标确立可以有多角度。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众多个目标中,很快设计出恰当的散文阅读教学目标呢?

从散文的特点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不失为一种快捷准确的途径。我们知道,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不同的散文,又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学习、欣赏角度。比如,叙事性散文的学习欣赏可抓住形象,理清结构,品味语言和赏析技巧来确立目标,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也是这么要求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15]而对于议论类的散文,我们则可通过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观点来确立目标,进而把握其结构,分析其论证方法。

二、从教材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的淡化倾向

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从文本特点出发,又不能只盯在一篇课文上,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从整体出发,把眼前所教的“这一课”放到一单元、一册书、一个学年、一个学段(高中阶段)乃至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上来考虑,使其上下关联,互为照应,分解合理,体现出科学的序列性。这样,就不会为教一课书而教一课书,以致脱离教材,失去“语文味”。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其思路是:基于课文,紧扣教学单元,体现一册书、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段的要求,关联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找准位置,分解合理,落实到具体课文教学中。

例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学段目标是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重点为: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品味语言,赏析表现手法。那么,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侧重点就可分别确立为:

《荷塘月色》:能结合语境,品味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我的空中楼阁》: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感受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魅力。

《我与地坛》:把握文章脉络线索,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手法。

《花未眠》: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和审美的问题,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联类引申的写法。

这样从教材整体出发,在关照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前提下设计

2

每课书的教学目标,就不会出现象热热闹闹做秀、深究目标不明的课了。 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偏执性

某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执,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执的误区,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情感需要和发展需要确立教学目标的理念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这里提供一个教学案例,以展示“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并实施的过程。

【教例】我教《米洛斯的维纳斯》

说明:教学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设立教学目标、安排内容。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如果只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把“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和疑难句子”作为教学重点,未免可惜。

那么,学生的需求有哪些呢?我发现两点:一、记得新教材发下的第一天,有许多同学看到插页上的维纳斯雕塑照片就“哇”地叫出声来。学生叫的是对美的赞叹吗?我于是问大家:“你认为维纳斯美吗?”没想到许多同学都涨红了脸而窃窃地笑着不出声。有位成绩很好的女同学站起来回答说:“如果街上有这样一位半身裸体的女的在走着,难道我们能说她美吗?”虽然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但他们对许多美的认识还是存在着误区,需要指导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二、有同学公开提出疑问:有手臂还不如没手臂好吗?这说明有些学生对维纳斯的断臂之美不理解,还不懂得欣赏残缺美和空白美。针对第一点需求,我决定在起始课上先给学生开讲座: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讲到艺术欣赏的原则;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讲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指导学生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这节课几乎是一讲到底“满堂灌”,但课后学生却告诉我希望能多上几节这样的课。

有了这节课的铺垫,解决第二点需求就有了基础。在正式学课文时,我又确定了与教材编写意图有一定距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领悟一种很重要的审美理念——“虚实相生”能创造出美的神韵,从而运用它去欣赏残缺美和空白美。为此,引入了许多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简录:(运用多媒体)

第一步:介绍维纳斯神话传说和艺术价值。(展示有关图片,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油画“维纳斯的诞生”,法国卢浮宫“三宝”。)

第二步:欣赏维纳斯的美。 提问:维纳斯究竟美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美在形体的匀称、内在的气质等等。

第三步: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句。

3

明确:“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这一基本观点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如:“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 “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第四步:先请同学们解释对这些语句的理解,然后教师在解释的同时,总结出这些句子中包含的一组组在现实生活中对立的概念,如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一个与无数;具体与抽象。这些对立的概念在人们审美想像的世界里就能统一起来。于是推出这节课的教学中心:理解“虚实相生”法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第五步:介绍“虚实相生”的含义,补充古代画论中的有关论述,如《画鉴析览》:

“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黄宾虹画语录》:“画,不但要看实处,而且要看画之空白处。”接着就大幅度地顺势向外拓宽,欣赏罗丹的雕塑、齐白石的画,欣赏篆刻、书法作品,欣赏摄影作品,欣赏诗歌《沙扬那拉》,欣赏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举出例子加以分析。这时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举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的较多。

第六步:布置研究性课题:“虚实相生”创造出的艺术神韵探寻。 本教例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值得借鉴:

第一,“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学目标的理念符合新课标精神,是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的具体体现。

第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体现了教学目标实施中的具体过程与方法。 第三,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是目标设计有层次的具体体现。

四、分层设计教学目标,以避免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体学生,致使目标实施不到位的现象

新课标提倡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没有想到要分层设计,一般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体学生,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一方面,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是渐进的,情感体验也是逐步深入的,要达到预设的终极目标,其间必然经历一个个低层次的目标,如果忽

4

视这些过渡目标的设定,必然影响终极目标的顺利达成。因而,教师设计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目标的分解,提出整体目标的层次要求,实施分步到位。另一方面,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荷塘月色》一课,有教师设计了“学生能模仿课文写景抒情”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这个目标就不能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如这样设计:

①一般学生能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并能用这种方法写出一段话; ②基本功好的同学模仿课文,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

总之,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就多了一把衡量的尺子,多几把尺子就可能多几种合格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素养,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五、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设计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随意性和缺乏灵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大致是预设的,而且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照教学参考书制定的。在这种背景下,上课时教师执行教科书编者的目标,学生执行教师的目标,这是典型的过去式“目标教学”模式。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反思,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应是预设的,而应是自动生成的。 “目标教学”最大的缺点在于教师所预设的目标往往不切合教学实际,不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符合新课标精神。而非预设性教学的确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如果完全靠学生的课堂自动生成,那就势必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因此,只有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是最佳选择。

预设目标已众所周知,这里不再介绍。目标的生成性是新理念下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视点,应予以重视。那么,怎样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中体现目标生成性呢?首先,在设计的文本中体现,考虑到生成性所产生的多种可能,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多作几种假设。其次,某些生成难以预测,难以在文本中具体体现,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易于生成的地方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机智应变、灵活处理。比如:

有教师在教《<宽容>序言》时,按新课标理念,设计了质疑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从语言、情感等方面质疑,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如下问题:这篇文章是为《宽容》写的序言,漫游者是被守旧老人间接地害死的,那我们应该

5

对守旧老人宽容吗?这位教师并没有回避,而是及时抓住问题引导:“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这个同学动了脑筋,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么样?”接下来,师生组成下组来讨论,然后同学积极发言,发表看法。一位学生说“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宽容,主要是指人们对漫游者的精神的赞美,如果最后写到守旧老人也被原谅了,那么这是和主旨无关的事了”。教师补充说:“文章虽然没有提到对守旧老人的宽容,但现在的结局“为漫游者立碑”已经是人们反省的结果,而且他们知道了宽容的重要性,足以达到点明文章的主旨了。而且也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人们了解到了宽容的重要性。”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收到了预设目标未能体现的效果。

这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预设和生成很好结合达成教学目标的范例,它使我们看到了教学过程由生成而带来的灵动性。

如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今人们谈论更多的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建构主义、对话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但无论什么教育和学习,都应该在具体的目标指向之内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在课程改革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促使广大语文教师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内涵,进而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化设计,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人,既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立足点,也是本文的立意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生.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56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