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1

更新时间:2023-09-15 07:30: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意义重。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的在于在一般的语言习得规律之外,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建立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体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研究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者来说更是意义重大。除了侧重于从学习者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以外,还可以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有。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几种模式。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历史悠久,自从有了不同语言的接触就有了对比分析。把对比分析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来,始于40年代的美国教育家福赖斯。其后拉多又在其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外在形式,对语言结构进行静态的,客观的描写。其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和迁移理论,强调强化和迁移的作用。对比分析的过程有四个步骤:第一是描写,即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第二是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和结构。第三是对比,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四是预测,即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基于这一系列的对比分析,普拉克特提出了一种难度等级模式。也就是根据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把学习的难度分为了零到五六个不同的等级,级数越高,难度越大。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在五六十年代非常盛行,对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比分析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更好的进行教学。我们应该承认对比分析法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不足之处。对比分析的局限主要有,第一,对比分析的迁移理论认为,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其负迁移的影响也就越大,可是事实并非如此。第二,对比分析注重于研究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并不是只来源于第一语言的干扰。第三,对比分析主要集中研究对语言语音,词汇等表层形式的研究,而没有语义,语用等的研究,是不全面的。第四,对比分析法只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刺激的对象,忽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后来在70年代,学者们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两种语言的对比转到直接研究学习者得语言本身,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就有了偏误分析法。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是普遍语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作出假设,并进行检验与修正,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体系。偏误分析最早的倡导者柯德把偏误分析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是搜集供分析的语料,而是鉴别偏误,三是对偏误进行分类,四是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五是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出现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影响较大的又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的负迁移,主要是指学习过程中的过度概况和过度泛化现象;文化因素的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在对待出行的偏误上,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观点。偏误的出现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学习者目的语系统的形成也是必要的。老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偏误,鼓励学生运用语言,不要害怕错误,同时也要分析偏误出现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偏误分析法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具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它是对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的本质。最后,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同时,偏误分析法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往往很难确定。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对语用和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对偏误来源的分析本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点,但这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于公式化,硬套上述五个来源,对指导教学与学习实践意义不大。另一反面,偏误来源的问题本身也很复杂。偏误分析最大的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i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由于偏误分析的局限性愈来愈多的暴露出来,到8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第二语言习得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研究。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既包括偏误部分也包括正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中国学者的运用分析研究始于九十年代初期,一大批学者针对外国学生学习中文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有了丰硕的成果。比起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来,运用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但运用分析也有局限性:只研究句子平面而且仍只侧重于语言结构,脱离了语境,特别是抛开了直接引起学习者语言行为的语言输入,就无法全面的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表现。话语分析弥补了这一项不足,话语分析的倡导者哈奇认为语言习得最重要的途径是语言交际,即第二语言学习者与以该语言为母语者之间的交谈,因此特别强调研究话语分析中的会话分析,尤其是说母语者提供的输入与学习者得中介语形式之间的关系。

以上我们所提到的四种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方法是不断地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对于第二语言的发展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在我们的学习中和实践运用中,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正确的使用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4v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