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很实用(免费)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3 09: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人教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95页]很实用(免费)

课 题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 型 新 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如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表达能力。 - 1 -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 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出现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走进一个新的学习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领域——化学(让一位学生同时将碱液喷在纸色的“化学”两字。 上) 学生欣赏图片 【投影展示】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 效果。或许你对化学怀有许多疑问和好奇,我 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消除你的疑问, 领略化学魅力。 设置情境,感知化学的存在和重要: 【播放录像】 “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蓝天 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学生观看录像 入云、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三峡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化工程…… 学无处不在。 【总结】我们看到的多彩物质世界,都与化学 有关,化学无处不在。 探讨化学研究对象及什么是化学: 【设问】那么化学到底研究什么,什么是化学 呢? 阅读教材1-2页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化学? 思考问题,讨论作答。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问题。 【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不仅研究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与老师一起总结。 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化学是研 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 学。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自然界原来不存在,而分小组讨论交流,举例。 是科学家们后来根据需要研究创造出来的物 质吗? 【总结介绍】塑料、许多药物、合成纤维…都观看、倾听,理解化学有研制新是通过化学手段创造出的物质。 物质的任务和作用。感受制造出介绍纳米铜,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材料、玻的新物质的巨大魅力。 璃纤维、尼龙绳的性质与用途(配图片)。 【提出问题】你能说说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吗? 畅所欲言,说出对水的了解。 【深化理解】同学们知道的只是水很表层的一 些知识和用途,在化学中我们要从水的组成、通过教师以水为例进行的分析,结构、性质、以及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和变化规进一步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律来研究它。就像了解一个人,我们要了解他研究的内容。 的本质,化学就是从最根本的组成结构研究物 质,再到它的性质用途,目的是更好的利用物 质服务人类。 了解化学发展史: 【设问】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史是短 暂的吗? 【引导自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4页相关 阅读教材、自学整理。 内容,了解化学发展史。 【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发展史。 ①萌芽阶段:古代(火、陶瓷、造纸…) 并了解几②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 学生归纳化学发展史,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位科学家。 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④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 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⑤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提问】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认为化学与人 类的关系应怎样形容?能否举例说明? 【总结】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回答:密不可分,并举例说明。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 关系。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 【深入探究】 【设问】设想如果没有了化学,我们的生活会 变成什么样?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 样变化? 【结论】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化学研究内容的认识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研究内容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通过自学了解化学发展史,既培养了自学能力,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探讨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 - 2 -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提问】怎样学习化学?根据你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将如何学习化学? 【指导】化学和物理、生物一样,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在学习过程重要注重实验,做到仔细观察、规范操作…。 【总结】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堂整理: 【提问】学完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反馈: 展示习题。 布置作业:查资料完成有关化学小论文 参考题目:1、日常生活中的化学。 2、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我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4、探索学好化学的方法。 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学生活动 畅所欲言 倾听,理解。 总结,体会。 整理总结,积极发言。 完成练习。 课下完成。 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 研究对象:物质(已存在物质、研究创造新物质) 2.化学的发展史 ①萌芽阶段:古代(火、陶瓷、造纸…) ②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④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⑤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3.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离不开化学,化学无处不在。 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4.怎样学化学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 3 -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分辨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实验探究对比归纳 一、物质的变化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将现象记录在P7的表格中。 [演示]实验1-1,1-2,1-3,1-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 学生活动 学生倾听、思考、 举例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 4 -

2.反应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引导】对比分析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讲解】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讲解】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展示】图片: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2、 二、物质的性质 [引入]物质之所以会发生一些变化,本质原因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答: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归纳]1.物理变化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2.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例 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讨论回答 完成练习 倾听 理解记忆 举例 。 倾听记忆 理解 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适时练习,加深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理解及归纳能力 - 5 -

【指导阅读】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演示】实验1-5 观察现象,尽可能多的描述物质的性质。并试着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设计意图 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变化和性质的理解 能够容易地区分变化和性质。 点明学习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结合P9最后一段实例理解 设置问题对比理解 【提出问题】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读题 和性质:①潺潺地流水能变成水蒸气②水遇冷 变为冰③钢铁会生锈④铁矿石炼成钢铁⑤煤 着火变成一堆灰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 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的是性质 ,属回答问题 于化学变化的是 ,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归纳】变化描述的是过程,性质是物质本身体会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固有的属性,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可以、难、易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课后P103-5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决定 物质的变化 反映 物质的性质 决定 物质的用途 反映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 6 -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器材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描写、交流、合作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阅读课本P11看看它和化学有什么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展示)两支蜡烛,一支完整的,一支燃烧后剩下的小段。 【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追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继续延伸问题】一支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为什么会变短呢? 烧掉的那一段蜡烛.......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以蜡烛及其燃烧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化学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明确要求,有利于养成良- 7 -

学生一看,都会说是蜡烛。 回答。 学生各抒己见。 就这样无故的消失,还是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 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寻找这个答案。指导学生 检查桌上的用品是否齐全,仪器有无损坏。(巡学生检查器材 视。各小组学生检查用品。)

一实验探究、寻找证据。 1.提出实验探究的要求: a、要求学生按照教材12-13页上的操作步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骤进行探究实验。 b、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小组记录得多。 2、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参与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 4、实验结束,要求学生整理桌上的仪器和药品。 5. 布置学生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二报告展示,问题交流 1.教师根据参观交流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如报告书工整、操作规范、善于思考分析问题等。 2.让学生说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疑问。鼓励其他同学将问题解决。 着重以科学探究形式解决熄灭后白烟是什么这个问题。 三.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变短?燃烧后可能生成了哪些物质? 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学生活动 仔细聆听 结合课本P12表格学生分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2.燃着时: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①观察火焰: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 ②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演示实验】书P12图1-10说明火焰温度的高低。 ③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且倒置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并且推断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后观察现象: 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可以设计实验,在教师允许下完成。 按要求整理。 组内学生讨论,信息反馈。补充填写实验报告。 各组畅所欲言说出遇到的疑问,大家讨论解决。 提出猜想、推理论证。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学会整理,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便于实验室的管理。 适当鼓励,激发兴趣通过生教生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完善探究过程,有始有- 8 -

四.归纳总结,得出方法 引导学生小结化学学科实验探究学习的特 点: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1、 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关注物质的变化。 3、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三 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学生活动 根据自己的探究经历总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认真完成 终。 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设计意图 明确化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及方法。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点燃前 组成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生成的产物 板 书 设 计 燃烧时 熄灭后 火焰的分层及温度 烛身的变化 二、实验探究的学习特点: ⑴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 ⑵关注物质的变化 ⑶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教 学 反 - 9 -

思 课 题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课 型 新 授 教学媒体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 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进行人体吸入、呼出气体实验的有关实验操作;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 与他人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探究 2.明确表述探究所得的结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情景激疑: 1.说出你知道的空气中的成分 2.放置在空气中的松脆的饼干过一段时间会变软,夏天的早上草叶上有露水,这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物质? 3.结合呼吸过程的知识储备,你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 【投影展示】(课本14页) 可参考的三条信息。 设计实验方案 如何来验证这些结论的是否正确?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般能说出氧气,二氧化碳 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对 探究实验的兴趣。 说出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讨论,形成观点: 激活思维 人呼出的气体中 ①全部是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 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 ⑤没有氧气了 了解 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 能力。 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 10 -

【指导评价】学生设计的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方案: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 1.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演示实验】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交流实验现象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全体交流:简要叙述实验步骤 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统一方法 学生活动 倾听 按步骤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分组实验】 (1)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用玻璃片盖好。 (2) 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3)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充分发表意见 (1)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11 -

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 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得出实验结论 结合上述实验,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方案 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较多的水蒸气。 学生活动 用总结性语言归纳 结合本次探究过程总结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便于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课题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一.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板 书 设 计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方案 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教 学 反 - 12 -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共2课时) 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3.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做实验中认仪器、学规则、讲规范,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1.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2.通过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 药品的取用。 2.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创设问题情境,完成实验探究: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 学生总结固体药品取用方法时教师【规范演示】取用固体药品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学生活动 观看、思考 观看、思考、交流。 思考交流,结合教材18页内容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总结固体药品取用方法。 学生认真观察 亲自操作 设计意图 实验室要布置得井然有序,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任何事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及规范,树立安全规范操作的意识。 由实物引出实际问题,便于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将问题解决。学生自己能看懂学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演示,学生再实际操作,能使学生规范操作。 观察 培养学生能够从生活实- 13 -

【提出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和教材19页图1-26说说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而不滴洒? 联系生活中倾倒液体的操作结合教材19页内容得出正确的倾倒方法并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讨论与总结】教材19页4个讨论问题,学生组织语言回答。 三、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2.量筒量取液体时,采用仰视、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科学探究】指导学生结合上边的两个问题设计实验完成科学探究。 四、滴管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取少量的液体应用什么仪器? 2.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科学探究】教师规范演示滴管的使用,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1-8,观察现象填写表格。 五、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 1.怎样点燃和熄灭酒精灯? 2.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酒精灯的火焰。应用哪层给物质加热?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9 【小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物质的加热 【实验探究】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至水沸腾时所需的时间 引导分析现象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教材21页活动与探究(4个关于给物质加热的问题) 学生活动 思考交流,完成讨论问题。 总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 实验探究:用10毫升量筒量取5毫升稀盐酸,并验证俯视、仰视对读数影响情况。 阅读教材20页,了解滴管使用方法。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演示 完成【实验1-8】观察现象填写20页表格。 阅读教材20页相关内容交流总结. 完成实验【1-9】 交流归纳 观察现象,记录时间。 际出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 回忆已有知识,并对问题分析讨论。 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进而掌握酒精灯的使用。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答:给物质加热应用外焰 - 14 -

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实验探究【实验1-10】 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填写教材中实验记录。 阅读教材22-23页后交流总结,回答问题。 将用过的仪器清洗干净并整理。 思考总结。 课下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能将学到的知识实际应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善于总结的习惯。 勤作多练,巩固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10】 六、洗涤仪器 【提出问题】 1.做实验用过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 2.如何洗涤试管? 3.怎样判断玻璃仪器已洗干净? 要求学生按照正确方法洗涤仪器。 归纳与总结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应该知道什么? 指导学生总结,给予学生引导和鼓励 布置作业 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筷子、匙、吸管、水,食盐、冰糖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等操作。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板 书 设 计 一、实验室规则 二、化学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滴管的使用)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2)给物质加热 3、仪器的洗涤 教 学 反 思 - 15 -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共2课时)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技能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方法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态度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生活离不了。(打一种我们身边的物质)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二、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空气如此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是怎样发现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二百多年前,一起看看科学家们当年是如何工作的,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人类认识空气的历程,重点展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现在我们能否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呢? 【课前提供的信息】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有关空气发现史料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去亲自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 16 -

猜出谜底:空气 讨论发言: 说出能够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磷+氧气点燃 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分析教师课前提供的信息。 五氧化二磷可溶于水。 点燃

硫+氧气二氧化硫(无色气体)二氧化硫气体易溶于水 点燃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 +水 (课前提供实验装置教材图2-3)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共同讨论方【过渡】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提供的内容设计案的可行性,比较后得出最佳方了实验方案,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案:1.选用红磷燃烧,因为生成 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 2.将集气瓶装水后的剩余部分分 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连接装置并实 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 果。 【分析讨论】 【 演示实验】2-1 1.描述实验现象; 【提问】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①装置漏气②红磷不足③没等装【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等; 2、随着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燃烧的进行当氧气含量低到一定分析讨论 程度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因此瓶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中还有少量残余的氧气。 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 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三、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式、化学符号。 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观看课件 的气体(氮气)组成。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比较)氮气、二氧化纯净物的概念。 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 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 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 于纯净物。 四、收集资料分组讨论 【课前布置任务】收集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 途的资料、图片。 结合图片、资料讨论氧气、氮气、(过渡)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你能结合所稀有气体的用途 收集的资料、图片说说各成分的用途吗? 【小结】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初步学习如何设计方案,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汇报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 17 -

并指出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巩固练习) 1.下列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B.海水C.可口可乐D.清洁的空气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二氧化碳B.液态氧C.冰水混合物D汽水 【讨论】P29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 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 五、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 【展示】有关空气被污染的图片、照片、资料等 组织学生讨论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的来源及应采取的措施。 【出示】P30讨论题 【小结】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六总结交流巩固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 阅读P31-32资料收集我们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并用照片、漫画、短文等方式记录身边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 思考后口答 概念的认识。 学生活动 讨论教材中的问题。根据讨论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观看图片并思考问题。 讨论。 总结收获交流体会。 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 形成一个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顺序,今后既便于全面学习其他物质的物理性质又便于物质间的对照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也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了解污染的危害有助于培养他们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认识得到提高。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1 空 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拉瓦锡与空气成分的发现 1.氧气;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氮气 ①实验原理 3.稀有气体 ②实验现象 4.物理性质 ③实验结论 三.空气的保护 3.空气成分 1.污染物质 4.混合物与纯净物 2.保护空气的措施 教 学 - 18 -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 实验器材 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铁等物质在氧气里的燃烧中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能说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4.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5.知道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1.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1.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1.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氧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但是健康的人在正常情况下却不需要吸入纯氧,为什么? (讲解)因为人吸入氧气后在人体内进行的是缓慢氧化,能不断地放出热量,供给体内各个器官的需要,保持体温恒定在36.5℃。如果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氧化速度过快,放热过多,正常生理机制发生紊乱,使体温升高会出现病态。所以健康的人不要长时间吸入纯氧。看来我们还得多了解氧气的知识。 (板书)课题2氧气 引导探究物理性质: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氧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设疑】氧气能否溶解在水中? 【追问】容易溶解吗? 学生活动 思考 倾听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 联想水中的生物通过喝水获取氧气,从而得出结论:氧气能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 19 -

在室温下,1L 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 氧气 【指导阅读】P34第一自然段 思考,回答:不容易,地球上大部分被水体覆盖,若氧气容易溶解在水中,则空气中将不存在氧气。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将氧气的物理性质补充完整。 化学问题,并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研究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总结】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1.429g/L,比空气(1.293 g/L) 略大、 归纳总结 3.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30mLO2/1LH2O(室温) 4.三态变化 气体 无色 101kPa时, -183 --218 ℃ ℃ 氧气 O2 液体 固体 淡蓝色 淡蓝色 雪花状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钢瓶中(天蓝 色,黑字) 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 观察,思考。 【演示】实验2-2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 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氧气的集气瓶中 【讨论】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儿,而在讨论分析结论 氧气中却能燃烧? 【补做实验】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 【实验2-3】 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观察实验现象:反应前、反应到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过程中、反应后 象。然后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 的集气瓶中,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 象。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 同? 【强调】在演示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验前、中、后的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设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 【实验2-4】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 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是,插入观察实验现象:反应前、反应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过程中、反应后 或细沙) 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写出文字表达式 细沙? 讨论 【引导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讨论后分析归纳 对比木炭、硫、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说明了什么? 发言: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引导讨论】 较活泼… 教材P35“讨论” 比较三个反应的共同点 比较,思考,回答 让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 让学生学会如何全面细致有序地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 20 -

【讲解】化合反应:我们把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讨论】蜡烛与氧气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氧化反应 【注意】1.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氧指的是氧化剂,而不是专指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只是氧化反应中的一种。氧气是初中阶段最常见的氧化剂。 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并发光、放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举出生活中的缓慢氧化的例子 【讨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小结】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举例说明。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氧化反应也一定是化合反应呢? 【小结】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 【练习反馈】判断下列反应哪些为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 (1)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 (2)锌 + 盐酸 → 氯化锌+氢气 (3)石蜡 + 氧气 → 二氧化碳+水 (4)镁 + 氧气 → 氧化镁 联系运用、总结归纳: 【讨论】你知道气割为什么要让可燃气体在氧气中燃烧,而不是在空气中燃烧?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有何收获? 都是化学反应;都是点燃条件;都是与氧气反应;都反应剧烈;都放出热量; 都是两种物质变成一种物质 理解(多变一)、记忆。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加深对化合反应概念的认识 学生活动 判断 理解记忆 认识缓慢氧化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通常无发光现象,但会发热. 举例 讨论 讨论。 练习 思考,回答: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充分,放热多,有利于产生比较高的温度 小结交流,知识脉络化。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探究化学变化。 能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与引课形成对照体现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 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板 书 设 计 物理性质 氧气 化学性质 课题2 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检验 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点燃 化 合 反 应 氧 化 反 应 定义 区别 联系 - 21 -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3 制取氧气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1.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 2.能说出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3.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4.建立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应用。 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法。 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图片: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金属切割、燃烧等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 1、你知道自然界是如何获得氧气的吗?学生回答完补充光合作用的原理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引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体会氧气的重要性。 课本虽未提及,却是事实存在最重要的制氧气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灵活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制氧气过程- 22 -

观看、思考 回答:说明氧气有着广泛的用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思考、讨论、回答。 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光照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葡萄糖 + 氧气 叶绿素2、工业上需要大量氧气,你认为用什么原料 回答:空气 制取即经济又可行? 简单介绍工业制氧气具体过程。引导学生理解

这种利用沸点不同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展示一瓶氧气)设问:你想不想知道这瓶氧气是如何在实验室制得的? 【讨论】如果要通过化学方法在实验室制出氧气,反应物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发生反应的条件应该是怎样的?生成物应具备什么要求? 【讲述】结合讨论结果,告诉学生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 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出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带领学生分析催化剂的涵义: (1)改变的涵义。举出需要减慢反应速率的实例。 (2)质量、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物理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多媒体展示:催化剂的作用录像; 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设问】实验室是怎样用高锰酸钾、氯酸钾来制取氧气的呢? 【展示实物】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让学生观察其色态。介绍高锰酸钾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俗称PP粉,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演示实验】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分析讨论】二氧化锰是此反应的催化剂,板书反应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将适量的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讲述:高锰酸钾加热后会产生氧气,同时还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鼓励学生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总结:以上是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 学生理解、思考。 回答:物理变化。 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反应物含氧元素且廉价易得;反应条件简单容易达到;生成物无污染等。 学生得知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学生活动 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得出相应实验结论①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缓慢②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③二氧化锰可重复使用④二氧化锰自身不能产生氧气。 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知道什么是催化剂。 知道催化剂能改变(加快、减慢)化学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观看,了解催化剂的作用。 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几种物质的色态。 观察实验,根据事实确定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并分析生成物。 书写此反应文字表达式,并记忆。 观察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和老师提供信息写出反应表达式。 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便于学生思路清晰,系统掌握。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出催化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观看多媒体展示图片,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让生知道这两种实验室制氧气方法的药品及原理。 归纳、总结整理知识。 - 23 -

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提问】写出铁、磷、硫在空气中或氧 气中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他们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提问】以上实验室制氧气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讨论后总结指出:它们属于分解反应。板书分解反应的定义。 【知识对比学习】 引导学生将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对比 归纳与反思 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知识应用,总结提高 多媒体展示课堂作业并及时点评。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整理、归纳。 按要求书写,并回答它们属于化合反应。 讨论、回答。 学生活动 理解概念 讨论得出: 共同点(属于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反应类型) 不同点(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通过交流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积极思考,认真完成。 课下完成。 提高分析问题力。 设计意图 通过与化合反应对比认识分解反应,同时感悟用分类的方法、对比的方法学习化学。 通过交流、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反馈,加深理解,查漏补缺。 板 书 设 计 教 - 24 -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制法 1、自然界:光合作用 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3、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锰 ⑴过氧化氢 水+氧气 二氧化锰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加热 (3)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催化剂:①改变反应速率②质量、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不变 所起作用:催化作用 二、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一变多)A B+C+…

学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3 制取氧气(第2课时)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1.知道实验室制氧气的两套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规范地制取气体并验证性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氧气? 活动探究制取装置 1.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演示】在小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滴入几滴过氧化氢溶液,要得到并收集氧气需增加什么仪器?可以用哪些容器替代试管作反应的容器? 【展示】锥形瓶、广口瓶、烧瓶 【讨论】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应增加什么仪器?若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应该用什么仪器,长颈漏斗还是分液漏斗? 【展示】三套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学生活动 回答药品 板书文字表达式 讨论回答:需增加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可以用锥形瓶、广口瓶、烧瓶替代试管。 回答: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应增加长颈漏斗或者分液漏斗;若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应该用分液漏斗。 讨论分析装置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巩固旧知识自然引入新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装置的对比加深对- 25 -

(1) (2) (3) 引导学生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 【设问】:如果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用上面的装置可以吗? 若不行你将进行怎样的改动? 2.【展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3.氧气的收集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提问】收集气体可以采用什么装置? 引导学生结合氧气的物理性质分析收集方法 【探究】发生装置的选择跟哪些因素有关,(引导):(1)让学生观察药品也就是反应物的状态(2)实验室制氧气需要的反应条件(3)归纳 【探究】实验室收集气体装置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探索操作步骤 【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指导阅读)课本第40页。 【小结】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 【投影展示】讨论题 1、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 5、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用课件展示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 【展示】1.试管口向上倾斜导致试管炸裂的动 答:不可以 分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1)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可用排法收集。(2)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分析总结出一般气体的发生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 分析总结出气体的收集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气体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一名学生复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集气瓶盛满水,盖好玻璃片 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再对准药品加热 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 6.把导管拿出水面,熄灭酒精灯 讨论 回答问题 发生装置的认识,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用谐音记忆法归纳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能够让学生尽快地熟悉实验步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计算机模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的正确操作,加深错误操作造成的可能效果的认识。 - 26 -

画 2.试管局部受热导致试管炸裂的动画3. 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的动画。 实验探究制取氧气 【提问】你们想试试如何制取氧气吗?下面我们将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前指导 【课件展示】 实验内容: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收集2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瓶氧气2.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注意事项:1、操作顺序(1)检验气密性(2)装药和棉花(3)倾斜固定试管(4)集气瓶盛水做准备(5)先预热后加热(6)连续气泡收集(7)先拿导管后熄灯 2、燃烧实验(1)木炭用坩埚钳夹住,由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2)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预先留少量的水 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和桌面 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讨论】(1)为什么木炭要由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 (2)为什么要在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燃烧木炭时为什么不放水?燃烧硫要放水吗?为什么? 归纳总结交流提高 【设问】学完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3.4.5。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板书内容的提示,进行实验操作。 讨论回答 小结:知道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掌握连接仪器,制取及收集气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这样做的原因,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印象更深刻了。 通过归纳总结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以后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板 书 设 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二氧化锰 实验原理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实 加热 验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室 制 取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实验装置 氧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密度、在水中溶解性。 气 操作步骤 : 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看是否复燃 \\ - 27 -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能判断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内容2: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 【追问】 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 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 回答:水 回答: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 发表见解:生物体内都存在水 积极发表见解。 说出自己的看法。 阅读教材,了解水的用途。 设计意图 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知学习对象,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眼睛来探视水的未知和魅力。 讨论、积极发表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周密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体会水的重要性。 - 28 -

自然段。 内容3: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化汞→汞+氧气 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 氢气和氧气。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 根据所给化学式大胆猜测 对元素提出有大体认识 讨论、交流、发言。得出结论: 可以将水分解,通过证明产物来判断 让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学生活动 回忆旧知识,明确氧气的检验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氢气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学生观察:气泡快慢、正负极气体体积、检验氢气、氧气的现象。 根据现象总结,并写出文字表达式。属分解反应。 分析、讨论、发言。 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学生整理探究过程 回答:混合物 纯净物 思考、回答 理解概念 完成练习 学生自学,将氧化物和其它化合设计意图 看别人的实验录像,这样可以接受较规范的实验与事实,也节约时间 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注重“过程与方法” 对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十分有好处的。 按照知识层次结构,循序渐进地引出新概念,使难度降低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适当练习,加深对概念的 内容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探讨教材中的“讨论”栏。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内容5:(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 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练习:CO2 N2 P2O5 KClO3 Fe KMnO4 H2O2 指出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布置任务:结合教材P47的内容,将上边练习中的化合物简单分类。 - 29 -

提问:你能说出氧化物的基本要素吗? 回忆所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给物质简单反类 内容7:反思评价 物质 纯净物 单质 氧化物 化合物 混合物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物分开。 属于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和教师一起总结物质分类 理解。 整理知识脉络便于熟练掌握知识。 学生活动 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发表看法 ,也可作为课后思考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四个反思题有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学生最后整理学习体会也是一个能力提升和创造。 反思①实验方法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②氢能源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能否用此法大量生产氢气?你设想可以怎样用水制得氢气?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今后在这一方面研究有所突破,为人类作出大的贡献③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浪费水的行为吗?④我们对今天出现的几种化学新概念理解透彻了吗? 上述四个反思问题不需要同学们立即作答,课下思考,感悟出新体会。 板 书 设 计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 水的组成 1. 电解水实验 (1)现象:两极产生气泡(正氧,负氢)V正:V负=1:2 通电 (2)表达式: 水 氢气+氧气 2.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 单质和化合物 1.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30 -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多媒体 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1.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重点 知道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手绢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播放动画】1.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学生活动 思考。 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 思考、猜想。 观看放映。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起悬念,为后面引出分子和原子做铺垫。 - 31 -

程2.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粒子从手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女孩鼻孔内。 (讲解)原来手绢上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 学生活动 思考 用课本数据回答 看到答案学生惊讶! 观察后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学生讨论后交流: 1、根据氨水易挥发,再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 2、把酚酞和浓氨水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方案一、 方案二、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7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仪器】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参与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肯定学生发言正确性,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以鼓励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通过多媒体摸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表象。引出课题。 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具体数据和对比让学生理解“分子很小”,学生由于惊奇展开议论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组际间交流发现自已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 32 -

巡回指导 【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成果,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归纳内容回答:氨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实验观察现象 把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的运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 及时反馈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观察,引发学生以疑导思以思求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形成分子间间隔表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 1、解释新课开始品红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 闻到手绢上的香水味?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回答 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容易干,还是阴雨天 易干?为什么?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 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 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观察现象 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思考问题 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家庭小实验一碗黄豆和一碗绿豆混合到理解 一起不够两碗,让学生形象理解分子间间隔有 的大,有的间隔小,混合后间隔小的分子进入分析、归纳出分子间有间隔 到间隔大的分子中。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分组实验]分八个小组做用注 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 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 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归纳。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 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巩固练习】 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红棕色N02两思考、讨论、回答 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会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 33 -

出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播放动画:展示过程与结果。 4、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对比归纳、形成概念: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 1.水的蒸发: 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物理变化 2.水的电解: 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 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模型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设计意图 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再次分析出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思考 领会分子的“分与合”,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小组讨论:发现各自观点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 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 (水分子) (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 化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加深对分子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 - 34 -

通电 水 氢气+氧气

观看投影认识分子的构成。 认识分子的性质。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 讨论将本节知识整理出来。 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 受?请说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 倾听、感悟。 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微观世界真的是奥秘无穷,未来留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给你们继续去探索吧。 课下完成。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物质。 【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板书】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激 情。 设计意图 及时巩固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 - 35 -

学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3 水的净化 多媒体 实验器材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水净化的几种方法、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 教学难点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的操作方法、硬水的软化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洪灾图片 (提问)1.洪灾过后,有些灾区自来水还没来得及恢复供应,面对污浊的河水,这些水可否饮用?为什么? 2.你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能使浑浊的水变得清澈吗? 3.肯定学生的回答,进一步问,这样得到的水就纯净了吗? (讲解)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界的水里混有多种杂质、细菌和病毒,仅用静置、沉淀的方法,还不能将全部杂质去除,我们要选择卫生、健康、安全的饮用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学生活动 观看图片 回答:不能,因为水中有杂质、细菌,饮用后会生病。 回答:可以把水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用家里的棉布或纱布来过滤水。(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答案) 思考、回答:不纯净,细菌、病毒,还有一些物质可能溶解在水中。 聆听。 设计意图 从解决生活问题入手,联系学生生活旧经验,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 - 36 -

更好地将水净化。 活动探究净化方法 (实验)将所展示的3杯相同的浑浊的天然水中的其中2杯中加入明矾,并且进行搅拌,之后放置一会儿,观察现象 一、沉淀 (分析)这3杯水放置一会,上层水会更清澈,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沉淀。没有加入明矾的方法,我们称为静置沉淀,而加入明矾的称为吸附沉淀,明矾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吸附其周围小的沉淀颗粒然后逐渐变成大颗粒,当达到一定重量时,沉到容器底部,我们把明矾称为——絮凝剂。 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加明矾的两杯水比没有加入的更加清澈。 倾听,理解。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二、过滤 【提问】1.那么沉降下来的这些不溶性的杂质我们要如何将它们分离出呢? 2.大家从自己的感性认识觉得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是过滤? 教师归纳:茶壶的漏斗、施工现场的漏沙、淘米、豆浆机里剩下的豆渣 师:化学中过滤指: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过滤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本P35图3-17 过滤液体图示。并回答图中所包含的仪器和用品有哪些? 教师演示过滤操作 引导学生归纳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三、吸附 【提问】通过沉淀、过滤操作此时所得到的水是否为纯净物? 师:还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如:颜色、异味、一些可溶性的物质。 【提问】颜色和异味我们要如何除去呢?大家回想下,我们家的冰箱里所放的除臭剂是什么? 【展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介绍)活性炭——吸附剂 活性炭利用其自身疏松多孔结构,将有颜色和气味的分子储存其内。所以可以用于除臭和除颜色。这种方法称为——吸附 【展示】自制简易净水器。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 【播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影片。 (提问)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为什么? 学生活动 答:过滤 联系生活举例 生答:滤纸、漏斗、玻璃棒、烧杯 铁架台(带铁圈) 观看操作并动手制作过滤器 归纳。 答:不是 答:活性炭: 让学生自己回家自制这样的简易净水器。 口答 欣赏观看。简要说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生答:不是 结合家中烧水时由水垢说明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描述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增加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化学的奥妙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37 -

介绍硬水和软水 【过渡】经过除颜色和异味的水,里面还会含有其它的一些可溶物, 比方说钙镁化合物,而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我们称为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我们称为软水。 【提问】我们要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呢? 【演示】将硬水和软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 肥皂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指导阅读) 教材P54内容 (讲述)其实硬水的危害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人体健康也 会受到影响,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 知道硬水和软水的概念 讨论 观察、描述:产生泡沫较多的 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并有浑 浊生成的是硬水。 阅读教材P54内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学习硬水和软水的签别方法 了解硬水的危害 通过教师的讲解,认识到硬水的危害及软水的应用。 学生活动 答:煮沸 倾听,了解硬水软化的几种方法:煮沸,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蒸馏。 观看教学短片 认真听教师讲解 回答:对身体健康不利,虽然蒸馏水是卫生安全的,但缺少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自然界的水中含有不少微量元素。 归纳净化水的方法。 倾听、思考。 【作业】社会调查: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治理污染的水。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另外,很多工业部门像纺织、印染、造纸、化工等部门,都要求用软水。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可以使硬水变为软水? (讲述)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以降低它的硬度。【播放】“蒸馏水的制作”的教学短片。 介绍蒸馏 蒸馏的原理就是将液态的水加热变为气态水,再冷却为液态的水,这样水中溶解的物质就被除去了,使硬水能变为软水。 用蒸馏的方法可以把沸点不同的物质从液态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不同地方的水质是不一样的,水的软硬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长期使用硬水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那么长期饮用蒸馏水对身体健康是否有益呢? 总结交流 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 由此我们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变得更清更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所以,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净化很复杂,洁净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布置作业:写调查报告、完成课本相关练习。 设计意图 学习硬水软化的方法。 通过短片的观看,在有限时间内,传递了大量信息,直观地学习了蒸馏的实验方法。 明确水的蒸馏原理。 培养学生合理饮用水的意识。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引起对下节课学习的欲望。 提高实践能力。 - 38 -

板 书 设 计 课题三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二、硬水和软水 1、定义 1、沉淀 絮凝剂:明矾 2、区别 2、过滤 将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3、硬水的危害 4、蒸馏 4、硬水的软化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多媒体 课 型 新 授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树立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写调查报告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一、提出问题,强调水资源的重要,引出新课: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水和我们的关系,你将如何形容? 补充: 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如果离开了水将不复存在。生命是从海洋中诞生,走上了陆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生物圈。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产生于大江大河: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位于东亚黄河流域。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文明。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答:重要,不可或缺… 唤起学生对水的重 要性的认识. 倾听 - 39 -

设问:水如此重要,我们应如何对待给予我们生命和美好生活的水资源呢? 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 二、投影展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人类拥有水资源情况) 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多少被水覆盖着? 2、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什么? 3、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多少? 4、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多少种? 5、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几位? 6、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 7、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多少? 8、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是哪个省?最少的省是哪个省? 9、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处于缺水状态?在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赞扬的语言,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给予肯定。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师生互动,知识小结: 1、概括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情况:总量大,淡水少,分布不均. 2、给我们哪些启示? (1)关于海洋水你有哪些认识? (2)什么原因造成水资源缺乏和水体污染? 各抒己见:应爱护水资源…。 自主学习教材59页----61页内容,找到问题答案 自然地引出新课 通过这些题目,同学们知道了水的分布现状,也证实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培养总结归纳的能 力。 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问题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容易说出自己的观点,同时由此引出下一环节,过渡自然。 从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情况引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 通过学生反省自己平时行为,树立自我批评意识。 - 40 -

总结。 交流回答:①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②作用:繁衍水生生物;蕴藏化学资源③探究方向:淡化海水 讨论回答:由于人口增多、工业、生活用水量增 大,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3)我们应如何去做?(在师生热烈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应该爱护水资源(节完成下列课程内容。) 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 三、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结合实际讨论交流,说出【设问】面对水资源日益紧缺,每一个用水者都会自己见解。 表现出一定的态度: (1)自我中心者:我交了水费,用多少水 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 (2)生活节俭者:用鱼缸里换出的水浇花, 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但就是不愿意更换滴漏的 水龙头。 (3)生活品质追求者:很担心环境污染, 最不能容忍停水,但觉得节水主要是节约公共场所 用水。 (4)自我封闭者:水费多少钱一吨,不知 反省自己平时用水的态道,反正很便宜。 (5)自我节制者: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度,明确意识到自己平时责任,节约用水不会影响生活质量。你大致属于哪的行为是否正确。 一种人呢?

【启示】节水从我做起 让学生列出日常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否有浪费水的地方?怎样改进?投影展示展示节水标志。 【总结】采取哪些措施可以节约用水?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回答问题)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 (2)水体污染源有哪些? ①工业污染: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和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 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④其他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四、结束语 (1)课下完成教材63页的调查与研究。启发学生以“我认识的水”为题,从名称、化学式、组成元素、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等方面写一篇小论文。 (2)调查了解你生活周围有哪些污染水的源头?记录下来,并把你的设想建议写下来。 (3)播放碧水清清的图片配合自然和谐的音乐。 发出倡议: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来爱护我们珍贵的水资源。 结合实际谈自己生活中用水情况,并对浪费水的行为剖析改正。 结合实际,讨论回答。 自学教材内容,相互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 课下完成。 引起共鸣。 有助于真正树立节水意识,并落到实处。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交流加深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提高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能力。 知识升华。 板 书 设 计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总量大,淡水少,分布不均。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改变习惯等 (2)防止水体污染 ①污染源 :工业, 农业, 生活 ②防治措施:应用新工艺 合理使用 污水处理 处理后排放 农药化肥 后排放 - 41 -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多媒体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1.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说法的事实依据?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探究原子的构成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 思考举例 观看 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步建立原子可分的观点 - 42 -

请提出你的假设。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引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结构的圆球。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足迹看他们 是怎样发现原子结构的。 [多媒体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静听 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 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 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理解 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 观看 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 设疑引起思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通过原子结构发现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问题促思】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学生活动 讨论分析现象 理解 静听 观看模型认识原子内部的结构 设计意图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模型,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和物质的微粒性。 - 43 -

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像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播放】flash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 【投影】P70图4-1 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并结合图4-1,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谁能概括一下? (小结)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居于1原个中子(不带电) 原子 子中央) 核外电子(带负电) 学生活动 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归纳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形成对比归纳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活动探究]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1: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培养表达能力 阅读课本表4-1、表4-2,你能从中获取哪些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学生2:我认为应该加“一般” 信息呢? 两个字。 学生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 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学生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 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 子核上。 学生5: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 成,但它并不显电性。… 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 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 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 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 1个碳原子:1.977×10-26kg 法——相对原子质量 观看 1个氢原子:1.67×10-27kg 1个氧原子:2.657×10-26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 能不能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使原子质量好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写、好记、好用呢? [诱 思] 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 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 了。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 中还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 [交流讨论] 售汽水的量…… 学生1:我明白了,用一个比实 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 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 44 -

自由想像 分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边欣赏边与刚才的想像对比 交流讨论 个别发言,相互补充,不断完善 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运用现代技术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发兴趣 让学生学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就变大了。 学生2:这样的数字最好在两位 数以内,这样用起来方便一 些……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 化学还会遇到。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 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 阅读 让学生阅读教材P71的相关内容 [投影出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口答 【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个简洁的式子表示原 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关系? 从中我们知道: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运练习 计算 用这个式子我们来计算一下碳、氢、氧原子的 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P71资料及P75表4-3 [阅读感知]下面让我们来熟悉一下某些原练习查表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记住张青莲教授对相对 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投影】 观察找规律 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相对 种类 数 数 电子原子 数 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氢 1 0 1 2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氯 17 18 17 35 铁 26 30 26 56 请同学们观察上表: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 似值与什么有关? 学生1:我们知道了原子的构成 学生2:我知道了原子不显电性 的原因。 学生3: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课堂小结 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小组交流“学完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意图 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 使知识形成脉络,让学生巩固知识 - 45 -

课题1原子的构成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 多媒体、提前让学生准备商品标签 知识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地壳技能 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正电)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原子核 2.计算式 (居于原 中子(不带电)原子 子中央)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核外电子(带负电)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不显电性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过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程 生改变。 方法 情感 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态度 元素的概念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电解水实验装置图 【提问】说出主要现象,请写出电解水实验的文字表达式,此实验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 观看、回忆。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设计意图 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复习了知识,也为新授内容作知识铺垫同- 46 -

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 【设问】的确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什么叫元素呢 ? 【提问】⑴回忆原子的构成。 ⑵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种碳原子? 你认为有没有其它的碳原子? 【投影展示】 质子数6,中子数7 碳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6 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子 质子数8,中子数9; 质子数8,中子数10 提问:上述每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投影展示】在上面投影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这些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7 碳原子 碳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6 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子 质子数8,中子数9; 氧元素 质子数8,中子数10 提问: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回忆并回答。 碳原子是指碳12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的碳原子)。 猜想:有、不确定、可能有。 观察两组原子。 回答:每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倾听,观看屏幕,注意变化。 交流,试着说出元素的定义。 理解记忆元素的概念。 板书展示元素的准确概念, 强调:1.计量核电荷数时不管中子数。只要质子数 相同的同种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质子数”是决定回答并说明理由。 原子属于哪种元素的依据。 填写表格 2.元素是一宏观概念,不能论个数。 讨论得出结论:在化学变化3.【投影展示】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和联系表格。 中分子改变,元素种类不变。 4.讨论:以电解水实验为例,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完成练习。 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教师 配合演示此反应的微观活动图板。 【巩固练习】投影展示关于元素概念的两个习题。 倾听、理解。 二.元素的存在和分类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目前知道110多种元素,组 成了三千多万种物质。 1.元素的存在 【创设情景】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 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这里的“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时引入新课。 从已有知识入手,自然且便于理解。 培养观察力,分析能力。 在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元素的特点。 让学生在琢磨中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举例可将理论难度降低,使学生真正掌握其内涵 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学习。 建立正确的理论观。 - 47 -

“钙”指的就是元素, 那么,元素在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P73第三段并认识图4-4。 【归纳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计,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记作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 【提 问】水占人体体重的70%左右,能否猜想一下,我们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哪些? 【评价诱思】说的很对!那么还含不含其它元素?指导学生阅读P73资料。 【提问促思】从“资料”中获得的结论与刚才的猜想一致吗?生物体中元素含量居前三位的是什么?怎么记?地壳中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多吗? 【创设情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药品或一些商品贴有标签,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标签上都写了些什么? 【引导探究】⑴请各小组把课前准备好的标签拿出来,你能否从上面找出该药品或商品所含元素呢⑵请用图表表示该药品或商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展示评价】各小组展示答案,老师给予激励性评价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欲望。 2.元素的分类 自主学习。 归纳,记忆 学生回答:有氧元素、氢元素。因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交流回答 生齐答:一致!氧、碳、氢,记作“氧探亲”;氧元素很多,而氢元素、碳元素较少。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从标签上获取信息,并绘制图表。 交流展示。 培养自学能力。 生动、形象的归纳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从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入手,引导学生猜想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生动,有趣的归纳,加深记忆。 活学活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再认识元素的存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观察偏旁与它们组成的单质 种类状态之间的联系, 【引导发现规律】书写几个字:氦、氧、氢、碳、并将元素分类。 铁、溴,引导发现元素汉字偏旁与它们组成单质的一起整理。 种类或状态之间的联系。 【归纳】元素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固、液、 气)稀有气体元素。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回答问三.元素的表示方法 题。宏观:表示这种元素,【提问】为了交流方便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如:N,微观: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P,O、Ca等,阅读教材说说这些符号表示能什么含义完成3个例题。 呢? 阅读教材总结书写元素符号⑴Fe ⑵3Fe ⑶nFe 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76页内容。 【布置任务】熟记P75表中元素符号 四 元素周期表 观看,聆听,阅读.。 【创设情境】投影展示门捷列夫头像和元素周期表, 简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 关内容. 参与活动。 【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结合附录(元素周期表) 完成教材76-77页的活动探究。 五.归纳小结 总结、交流。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大家交流交 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提高自学能力。通过练习检验自学成果,查漏补缺。 通过对化学史的了解,增加热爱科学的热情。 激发兴趣,增进对元素周期表的了解。 培养学生归纳、表达能力。 - 48 -

六、布置作业 课下完成。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原子的总称。 写法: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表示:元素符号 元素 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分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周期表:有规律地将元素排列(横行为一周期,纵行为一族)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教学媒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离子(共2课时) 多媒体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在草稿纸上画出原子的构成。 (过渡)100多种元素的原子中,除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情况比较简单外,其他原子核外都有多个电子,这些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学生活动 画图 设计意图 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 49 -

运动的呢?(画简图表示)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设疑】请发挥你的想象猜想这些电子如何运动?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探究证明】阅读课本第78页图4-9和第二自然段 [介绍]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否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讲解]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介绍]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 最多的有7层。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 子层叫最外层。 [小结] 归纳知识 1. 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的距离:最近———————→最远 2.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 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 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 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 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猜想 【提醒】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 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过渡)当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 我们就可以画出一种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结构 了。(边讲边画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原子结构示意图 【指导阅读】教材第78页第三自然段,弄清图中阅读 各部分的含义。 【巩固练习】画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交流:结合黑板上的示意图,找学生 叙述各部分的意义 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 【讨论】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发现哪些规 律?找到之后记录下来,看谁找的多。 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互相讨论, 【小结】将学生获取的信息分类板书 交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画简图表示 猜想 交流,找学生向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阅读后[归纳]核外电子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猜想 理解核外电子按能量高低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静听: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 [理解]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概括能力 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理解及归纳能力 激疑启思,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想像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再次体会化- 5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4s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