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更新时间:2024-06-02 15: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桂 林 市 中 医 医 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桂林医院

手术科室常见病种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二0一二年七月

目 录

一、外一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肠痈(急性阑尾炎) 2.石淋(泌尿结石) 3.癃闭病(前列腺增生)

二、外二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 2.乳癌病(乳腺癌) 3.乳痈病(急性乳腺炎)

三、骨伤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骨折病(股骨颈骨折) 2.骨折病(锁骨骨折) 3.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四、妇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堕胎(流产) 2.不孕症 3.异位妊娠

五、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肛裂 2.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3.痔(混合痔)

六、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 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 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 七、眼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 2.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 3.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阑尾炎,入院后多急诊手术,术前麻醉准备需要禁食水,故一般不与中药口服。中医药治疗主要在术后进行。中医学认为,腹部术后症状为“胀、闷、痛、闭”,乃脾胃枢纽不利,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所致。由于术后病人有正气虚、手术所致瘀血特点,结合扶正或祛瘀或扶正祛瘀治疗。对于术后留有胃管的病人,术后由胃管注入中药可代替口服给药。

一、诊断标准。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

2.体格检查: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可有腰大肌试验阳性、或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血淀粉酶等检查;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诊断以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为主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瘀滞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持续隐痛,阵发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据按;一般伴有低热、恶心、纳差、舌淡红、脉弦或弦滑。

2.湿热证: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证: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或

或扩至全腹、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腹胀或便秘、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舌苔黄厚干燥、脉洪数或细数。

阑尾炎诊断入院后,需急诊手术,因术前要禁食禁水,故一般术前不内服中药。治疗以外治为主

①针刺止痛:足三里、三阴交等

②静滴双黄连粉针,或炎虎宁针每日一次。清热解毒。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术后第0—2天,治则:行气通府,活血。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药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配方颗粒或中药饮片(小承气汤加减)。

基本方:姜厚扑3g(生药量,以下同)×5袋 枳实6g×2袋 大黄3g×5袋 黄连3g×2袋 炙黄芪10g×2袋 白术10g×1袋 血竭1g×2袋

调配:上药共装一袋内密封保存,用时温开水80ml溶解(中药饮片浓煎100ml),口服,或直肠点滴每日一次。

2.术后第3—6天,治则:健脾益气,根据病人病情辨证使用中药调理,促进康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15g 白茯苓15g 白术15g 莲子肉9g 桔梗6g 白扁豆12g 山药15g 薏苡仁9g 砂仁6g 甘草9g 大枣汤调下

3.行气活血中成药静滴。丹红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 (二)外治法

1.土黄连纱布贴敷伤口 2.足三里封闭,每日一次。

3.中药热奄包外敷,每日一次。 4.神灯照,每日一次。 四、疗效评价

痊愈:手术切出阑尾;保守治疗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好转:保守治疗者临床症状消失、血象正常、右下腹仍有轻微压痛。

无效: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甚则恶化者。

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泌尿结石,指肾、输尿管、膀胱结石。中医依症状不同,诊断为石淋或腰痛或腹痛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腰部或上腹部持续钝痛或剧烈绞痛,常放射至同侧下腹部或外阴。绞痛发时可伴有出冷汗、呕吐,肾区叩痛,双侧同时有梗阻者可致无尿。

2.肉眼或镜下可见血尿。绞痛发作时血尿加重。合并感染时,可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淋漓不尽。

3.X线腹部平片大多数可见结石阴影。B超显示:肾、输尿管结石或肾积水、输尿管上段扩张。

4.肾盂造影以进一步确定腹部平片中钙化影是否与泌尿系有关,可确定结石所在部位,有无梗阻,并可显示X线阴性的结石。

5.核素肾图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下焦湿热型:晨起或运动后突发一侧腰部绞痛,牵引少腹或向尿道放射,多伴有尿急、尿频、尿道灼热感,或有血尿,排尿困难,或尿流中断,或尿中夹杂砂石,尿道窘迫刺激,重者可有恶寒发热;舌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或数。

2.气滞血瘀型:砂石体大,久滞不下,腰胀,腹胀,腹部隐痛,间有突然剧痛如折,腰腹胀满,血尿,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沉紧或涩。

3.脾肾阳虚型:腰腹隐痛,时作时止,遇劳加重,神疲乏力,纳

呆,腹胀便溏,四肢不温,尿少,淋漓不尽,尿涩不适,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或缓虚。

4.肾阴虚型:腰膝酸楚无力,足跟作痛,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尿少尿黄,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新近发现输尿管结石小于1cm,肾脏积水不严重者,术前准备期间,可服排石汤剂加减,试排石。

排石汤:金钱草60 海金沙30 车前草15 牛膝15 王不留行15 白芍30 炙甘草10 杜仲30 广木香(后下)15 延胡索15。加减:下焦湿热明显加瞿麦15、萹蓄15;气滞血瘀加桃仁15、红花10;脾肾阳虚加巴戟天、黄芪30、白术15;肾阴虚加熟地黄20、麦冬15;便秘加芒硝6-10,冲服;血尿明显加大小蓟15。

(2)配合服尿石通、结石通、结石康等中成药。排石溶石。 (3)肾绞痛发作时,应行气止痛,口服延胡索滴丸或针灸肾俞、京门、三阴交、阿是穴。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术后第0—2天,治则:行气通府,活血。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药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配方颗粒或中药饮片。基本方(小承气汤加减):

姜厚扑3g(生药量,以下同)×5袋 枳实6g×2袋 大黄3g×5袋 黄连3g×2袋 炙黄芪10g×2袋 白术10g×1袋 血竭1g×2袋 调配:上药共装一袋内密封保存,用时温开水80ml溶解(中药饮片浓煎100ml),口服,或直肠点滴每日一次。

2.术后第3—6天,治则:健脾益气,根据病人病情辨证使用中药调理,促进康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15g 白茯苓15g 白术15g 莲子肉9g 桔梗6g 白扁豆12g 山药15g 薏苡仁9g 砂仁6g 甘草9g 大枣汤调下

3.行气活血中成药静滴。丹红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 4.配合服尿石通、结石通、结石康等中成药。排石溶石。 (二)外治法

1.土黄连纱布贴敷伤口 2.足三里封闭,每日一次。 3.中药热奄包外敷,每日一次。 4.神灯照,每日一次。 四、疗效评价

治愈:结石排出,并收集到结石标本,复查腹部平片,结石阴影消失;虽没收到结石标本,但曾有明显排出异物感,复查腹部平片,三次复查腹部平片结石阴影均未在现;肾图、B超、IVU、或逆行造影均显示梗阻解除,积水消失;或既往常期严重积水者,显示积水明显减轻,高倍显微镜下尿中白细胞小于5个,满足前三条的任何一条和第四条者即为痊愈。

好转:肾结石大部结石清除,尿路通畅,积水有所减轻;结石体积变小,体外振波碎石者结石部分碎裂排出。

无效:结石大小,位臵均无变化,梗阻积水,合并感染情况不减轻,自觉症状缓解。

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梗阻,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出等症状。中医属癃闭病。

一、诊断标准

1.多见于50岁以后老年患者。夜尿次数增加、进行性排尿困难,直至尿潴或充溢性尿失禁。合并尿路感染时,尿频、尿急等症状加重,有尿痛或血尿。长期尿路梗阻可致肾功能减退。

2.可有痔疮、疝和膀胱结石等到并发症。

3.直肠指检(DRE):前列腺两侧叶增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质韧硬,光滑,均匀。中叶增生,DRE前列腺增大不明显。

4.膀胱镜检查:前列腺两侧叶突向尿道,前列腺部尿道变窄变长,中叶可突向膀胱内,膀胱壁可有小梁、小房或憩室。

5.通过超声检查或导尿测定膀胱残余尿量,IVU了解肾功能及有无积水。

6.尿流率测定显示最大尿流率减少,排尿时间迟缓;尿流动力学检测,膀胱逼尿肌及尿道阻力发生变化。

7.B超、CT、MRI有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术前中医药干预治疗方案

由于前列腺增生病人多为老年人,基础病多,身体多有不同程度的偏颇,为保证手术安全,术前应充分准备。此时根据病人体质中药辨证治疗调理。

1.下焦瘀阻型: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线变细,甚至闭塞不通,小

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治宜活血化瘀,通利水道。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2.肾阳不足型:尿频,夜尿次数增多,小便自溢或尿闭不出,精

神萎靡,腰府时冷,面色恍白,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弱。治宜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3.湿热下注型:小便频数不爽,尿黄而热,茎中痒痛,甚则尿闭不通,小腹急胀,舌红苔腻或黄腻,脉数。治宜清热利湿。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滑石。

4.中气不足型: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或不爽,精神疲乏,纳差,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治宜升清降浊,化气利水。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黄芪、柴胡。

5.肝郁气滞型:小便不畅甚或不通,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苔薄或薄黄,舌红,脉弦。治宜疏肝理气,通利小便。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龙胆草、夏枯草。

6.肺失治节型:小便不畅,甚或点滴不通,咽干口燥,呼吸不利,咳嗽痰喘,苔薄,脉数。治宜开泄肺气,通利水道。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紫苏子、苦杏仁。

济生肾气丸:附子9g,白茯苓、泽泻、山茱萸、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各6g,肉桂3g,川牛膝6g,熟地黄6g

三、术后中医药干预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术后第0—2天,治则:行气通府,活血。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药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配方颗粒或中药饮片(小承气汤加减)。

基本方:姜厚扑3g(生药量,以下同)×5袋 枳实6g×2袋 大黄3g×5袋 黄连3g×2袋 炙黄芪10g×2袋 白术10g×1袋 血竭1g×2袋

乳癌病(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乳腺癌(Breast cancer)一般是指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以致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目前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女性多见,男性较少见。发病年龄多在35岁-60岁,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发病率逐年升高。属于中医学的“乳岩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大多数发生在45-60岁的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曾生育者多见。

(2)初期: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乳头内缩或抬高。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烂。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移血水。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可出现发热或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6)钼钯X线乳房摄片、液晶热图像检查、乳头血性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必要时作组织病理检查。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肝郁痰凝证

主症: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乳房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脉弦。

次症:喜太息,痛经行经可缓解,月经失调(推迟或提前超过7天),舌淡,苔薄白。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柴胡10g, 赤芍15g, 当归10g, 郁金15g, 青皮10g, 制香附9g, 云茯苓15g, 白术10g, 合欢皮15g, 栝蒌15g, 浙贝15g, 山慈姑15g。

2.痰瘀互结证

主症:乳房肿块坚硬,乳房刺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

次症:乳房局部皮肤血络怒张,面色晦暗不泽或黧黑,痛经行经不能缓解,月经色暗或有瘀块,舌底脉络增粗,苔腻。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逍遥蒌贝散加减 柴胡10g, 赤芍15g, 当归10g, 川芎10g, 莪术15g, 益母草15g, 郁金15g, 青皮15g, 全栝蒌15g, 浙贝15g, 山慈姑15g, 桃仁15g。

3.冲任失调证

主症:乳房疼痛无定时,月经失调(推迟或提前超过7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次症:面色晦暗,黄褐斑,大龄未育(>30岁),多次流产史(>3次),服用避孕药或高雌激素病史,服用内分泌治疗药物。

治法:滋补肝肾,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加味(或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味)。 二仙汤加味:

仙茅10g, 淫羊藿10g, 肉苁蓉15g, 女贞子15, 枸杞子15g, 制首乌15g, 熟地20g, 丹参15g, 当归头15g,

黄柏5g, 知母15g, 谷麦芽各15g。 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味:

淮山药15g, 泽泻10g, 山萸肉15g, 熟地黄15g, 牡丹皮15g, 茯苓15g, 女贞子15g, 墨旱莲15g, 桑椹子15g, 菟丝子15g, 枸杞子15g, 丹参15g。 4.正虚毒炽证

主症:乳房肿块迅速增大,乳房局部皮肤发热或间有红肿,乳房肿块破溃呈翻花样或创面恶臭溃口难收。

次症:乳房疼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舌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或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佐以清热解毒。或健脾补肾,佐以清热解毒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五味消毒饮。或六味地黄丸合四

君子汤加减

淮山药15g, 泽泻10g, 山萸肉15g, 熟地黄15g, 牡丹皮15g, 茯苓15g, 党参15g或太子参30g,白术10g,漏芦30g

紫地丁30g, 蛇舌草30g, 半枝莲30g,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 脾胃不和证

主症:痞满纳呆,食后腹胀或腹痛,恶心欲呕或呕吐,舌胖大、边有齿痕。

次症:嗳气频作,面色淡白或萎黄,疲倦乏力,大便溏薄或排便无力,舌质淡,苔腻,脉细弱。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5g, 白术15g, 云苓15g,

陈皮15g,广木香(后下)5g ,山楂15g,苏梗15g, 砂仁(后下)10g ,姜制竹茹15g,炒谷麦芽各15g (2)气血(阴)两虚证

主症:神疲懒言,声低气短,活动后上述诸证加重,面白无华或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次症:自汗,口唇、眼睑、爪甲色淡白,月经量少色淡、延期或闭经,苔薄白。

气血两虚 治法 补气养血

方药 归脾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

党参15g或太子参30g, 黄芪30-50g,白术10g, 茯神15g, 当归头10g,炙远志10g, 酸枣仁15 g, 广木香(后下)10g桂圆肉15g, 红枣3-5枚,生姜3片 谷麦芽15g

注:舌红少苔者用太子参,舌淡者用党参

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

黄芪30g, 太子参30g(或西洋参15g), 玄参15g, 生地12g, 白芍12g, 麦冬15g , 白术15g, 茯苓15g, 五味子10g。 (二)其他疗法:

(1)切口伤口换药:外敷功劳木液(本院制剂批号:桂卫药制字Z03060028号。功劳木溶液处方:功劳木1000g 制成溶液1000ml备用。)纱布,1-2天一次。

(2)术口出现伤口愈合缓慢或皮瓣坏死者,配合使用黄连润肌膏治疗,2-3天换药一次。或外敷铁扇散(协定处方:煅龙骨30g血竭15g炉甘石20g赤石脂20g象皮15g乳香15g没药15g煅石膏30g珍珠末30g,研末,外用适量)治疗,2~3天换药一次。

四、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治愈:肿块消散。

2.好转:肿块缩小或保持稳定。

3.未愈:肿块增大,全身症状无改善或见恶化。

乳痈病(急性乳腺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乳痈系指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证。多发于产后哺乳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发病多在产后2到4周。未分娩时、非哺乳期或妊娠后期也可偶见本病。属于中医外科痈疽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参考《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林毅、唐汉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气滞热壅

症状: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瓜蒌牛蒡汤加减:全瓜蒌15g,牛蒡子12g,柴胡9g,赤芍12g,蒲公英15g,橘叶12g,青皮9g,丝瓜络12g,鹿角霜10g。每日一剂,水煎服。

2. 热毒炽盛

症状: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全瓜蒌20g,炮山甲6g(先煎),皂角刺10g,赤芍15g,当归9g,黄芪15g,牛蒡子12g,连翘12g,蒲公英15g,丝瓜络12g,柴胡9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症状:术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2g, 茯苓12g,当归9g,炮山甲6g(先煎),皂角刺10g,蒲公英15g,白芷9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 1.抓排乳手法

①手法1: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

适应症:气滞热壅型乳痈:20至40岁,病程小于7天,哺乳期妇女,伴发热恶寒,体温39°C以下,乳汁排泄不畅,或有乳头破碎,乳房局部结块,肿胀疼痛,可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局部肿块经诊断尚无成脓。

操作方法:

手法:揉法、散法(抹推、拿捏)。

取穴及部位:肩井、膻中、乳根、灵墟、屋翳、期门、内关、梁丘、足三里、太冲,乳房。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在患部周围作轻摩,揉法5分钟,再用两手的四指托住乳房,两手的拇指在肿块上交替抹推数次,方向从肿块上方开始,向下到乳头,最后用左手托住乳房,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拿肿块,由上向下到乳头。根据患者忍受程度,渐渐增强捏拿的力量,如此捏拿数遍,尽可能疏通为主,同时可辅以按揉膻中、乳根、灵墟、屋翳、期门、足三里穴,拿肩井,点按内关、合谷、梁丘、太冲穴约5-10分钟。

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一次,五天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症;操作前后密切观察安全性指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保证安全性。

②手法2:直接作用于患处,除宿乳消壅滞。患者取坐位,先在患乳搽以少量润滑剂(如食用油),术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首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沿放射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晕方向按摩3-5分钟,待乳汁郁积于乳晕部时,再以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患侧乳晕及乳头部,不断轻拉揪提,宿乳即呈喷射状排出,直至结块消失、乳房松软、淤乳排尽、疼痛明显减轻为度。可配合刮痧疗法、真空罐疗法排乳。

2.针灸治疗

根据症状选用不同的穴位对症治疗。常取肩井、期门、足三里强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1次;发热者加曲池。

3.火针疗法

取阿是穴(乳房肿块处),局部酒精常规消毒,选用粗火针,将火针烧红烧透,速刺阿是穴。不留针。深度3-5分。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每周治疗2-3次,5次为一疗程。

四、疗效标准

综合疗效评定:参照200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乳痈病评价标准。

计算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

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0%~90%。有效:改善率30%~69%。无效:改善率<30%。

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是指由于骨质疏松、老年人髋周肌肉群退变、反应迟钝或遭受严重外伤所致的股骨颈断裂。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属中医骨折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证属血瘀气滞。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生地、枳壳、香附、延胡索。

2.中期: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营血不调。

治法: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羌活、防风、荆芥、独活、当归、续断、

青皮、牛膝、五加皮、杜仲、红花、枳壳。

3.后期: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肝肾气血亏虚。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壮筋养血汤加减:当归,川芎,白芷,续断,红花,生地,牛膝,牡丹皮,杜仲。

三、 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股骨颈骨折术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不通,舌质瘀暗的血瘀证患者,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生地、枳壳、香附、延胡索。

若见纳差痞满,舌红苔黄腻,以湿热为主的患者,选用三仁汤加减;

治法: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方药:杏仁、滑石、通草、白寇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术后气血虚损,神疲懈怠,舌淡脉细,以气血两虚为主的患者,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养血

方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二)其他疗法

1.中药熨烫疗法:采用中药熨烫作用于局部,可活血化瘀、祛风止痛、舒筋通络、强筋壮骨、调和气血。方用海桐皮、苏木、千斤拔、

秦艽、红花、独活、牛膝、透骨消、伸筋草等组成。

2.电针结合疗法:在刺入腧穴的针具上,用电针机通电,将电流刺激和针刺结合起来以提高疗效。

3.外用中药制剂:采用我院跌打郁金膏、冲和膏外敷及损伤外洗方外洗以活血通络、舒筋止痛,促进功能康复。将膏药涂于棉垫覆盖于局部,减少中药异味,避免污染衣物。

4.超髋夹板外固定结合防外旋鞋固定法:术后进行患肢制动,保持下肢中立位固定,避免旋转应力致内固定松动、骨折端移位。

5. 高压氧治疗:可使血氧含量大大增加,改善局部供氧,促进组织修复;加速受损局部毛细血管新生及侧支循环形成,使局部血流加速,促进骨痂生长和骨折愈合,预防股骨头坏死。

6.推拿治疗:通过在患者受伤部位、不适所在、特定腧穴及痛点,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可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四、 疗效标准 (一)评价标准

采用Nagi股骨颈骨折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 分级 疼痛 短缩 活动度 放射 步行能缺血坏死 不愈髋内翻 力 优 良 无 无 <1cm 正常 正常 无 合 无 无 <10° 1-2cm 旋转/屈曲 正常 受限15° 无或修复 无 可 间歇 2-3cm 旋转<50% 不用辅缺血坏死 无 屈曲只能助 90° 无塌陷征10°-20° 可走1km 象

差 持续 >3cm 明显受限 不用辅缺血坏死 有 助 不能行走 有塌陷 >20° (二)评价方法

1.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行X线检查,分别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股骨头有无坏死。

2. 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根据Nagi股骨颈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3.最后由医生统计评价。

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和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术前中医诊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气滞血瘀证: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血竭、丹参、川断、牛膝、补骨脂、延胡索、甘草。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出,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推荐方药:当归、赤芍、丹参、川断、牛膝、木瓜、木香、骨碎

补、丝瓜络、桑枝。

3. 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推荐方药:杜仲、枸杞子、山茱萸、黄芪、骨碎补、断续、当归、丹参、巴戟天。

(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 1.气滞血瘀证者口服消瘀止痛合剂 2.瘀血凝滞证者口服舒筋活血胶囊。 3.肝肾不足证者口服骨康胶囊。

4.手术前专科治疗:患肢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锁骨带以复位及制动固定。红花酒精涂擦骨突部预防褥疮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治当益气化瘀,术后局部淤血阻滞,气血不通因瘀久影响气的流通和化生,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可见气血亏虚,同时伤后兼顾补益气血,使气血旺盛,气足则能行血,气血充足,筋骨得养,有利于损伤的康复。

2.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3. 推荐方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血竭、丹参、川断、牛膝、补骨脂、延胡索、甘草。 (二)中成药

1.气滞血瘀证者口服消瘀止痛合剂 2.瘀血凝滞证者口服舒筋活血胶囊。 3.肝肾不足证者口服骨康胶囊。

(三)其他疗法: 1.骨创治疗仪治疗。 2.中药熏蒸治疗。 3.神灯照射。 4.针灸治疗。 5.中药涂擦治疗。 6.功能锻炼:

初期可用手指、腕、肘关节屈伸活动或用力握拳动作, 中期逐渐练习肩部功能活动,后期拆除外固定可作肩关节各方向活动。

四、疗效评价

1.治愈:骨折对线满意,骨折已骨性愈合,断端无压痛,功能恢复。

2.好转:骨折对线满意或欠佳,骨折处有骨痂形成,功能未完全恢复。

3.未愈:骨折不愈合或明显畸形愈合,功能障碍。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 分或全部破裂, 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 经症状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照 中医病症诊疗疗效标准 ZY/T001.1-94 第 214 页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 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 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6.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 缘有骨赘增生。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气滞血瘀证

症状:患者腰腿痛如刺,日轻夜重,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腰部板硬,俯卧转侧 艰难,大多近期有腰部外伤史,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 10g,川芎 15g,当归 20g,五灵脂 30g,制没药、制香附各 6g。 临证加减:痛甚者加川乌 9g 草乌 9g。

2.寒湿阻络证

症状:患者腰腿冷痛,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喜暖怕冷,舌质淡,苔白 滑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组成:独活 (9g)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 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 (各 6g) 荆芥 9g 白芷 6g 干姜 6g 临证加减:冷甚者加附子 10g 鹿角胶 12g

3.湿热阻络证

症状: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或当归拈痛烫加减。

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

4.肝肾亏虚证

症状: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干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等症。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阳虚证推荐方药:右归丸加减。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桂枝,枸杞子,鹿角胶,当归,川芎,狗脊,牛膝,川断,桑寄生,菟丝子等。

阴虚证推荐方药:虎潜丸加减。知母,黄柏,熟地,锁阳,龟甲,白芍,牛膝,陈平,当归,狗骨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治当益气化瘀,术后局部瘀血阻滞,气血不通,因瘀久影响气的流通和化生, 瘀血不去, 新血不生, 日久可见气血亏虚, 同时伤后兼顾补益气血, 使气血旺盛,气足则能行血,气血充足,筋骨得养,有利于损伤的康复。

治法: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方药:身痛逐瘀汤和四君子汤加减。

组成: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白芍、熟地 各 10g,川芎 15g,当归 20g,五灵脂 30g,制没药、制香附各 6g。 临症加减:伴刺痛者加红花 9g 蜈蚣 3 条。 (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 1.中成药治疗:

a.风寒湿型 中成药治疗:附桂骨痛胶囊 4 粒 3/日口服。 b.气滞血瘀型 中成药:根痛平冲剂,1 袋,2/日口服。 c.虚寒型 中成药:痹祺胶囊 4 粒 3/日口服。 2.卧硬板床休息。

3.中药热奄包治疗 2次/日,中频脉冲电治疗 2次/日,十天一疗程。

4.中药蒸汽浴熏洗 1次/日,10 天一疗程。

蒸气浴方: 青风藤15g 海风藤15g 五灵脂24g 透骨草15g 蚕砂 15g 伸筋草24g 香附30g 川芎24g 乳香15g 川乌 15g 赤芍24g 没药15g 桃仁24g 干姜15g 草乌15g 独活24g 秦艽15g 羌活15g 木瓜15g 川牛膝15g 杜仲15g

5.微波照射腰痛部位。

6.针灸治疗选穴:大肠俞、肾俞、环跳、阴市、委中、承山、昆仑等穴。疼痛 局部采用艾条灸,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10 天一疗程。

7.推拿治疗:解除肌肉痉挛、镇痛和提高局部组织痛阈,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 循环,促进炎症介质和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增强腰 腿部的肌力。

8.练功活动:腰腿疼痛症状减轻以后,应积极进行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可采用 飞燕点水、五点支撑练功,经常后伸、旋转腰部,直腿抬高或压腿等动作,以增 强腰腿部肌力,有利于腰椎的平稳稳定。

四、疗效标准

1.治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2.显效:腰部疼痛部分消失,无明显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 工作。

3.有效:有轻度腰腿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可以阳性,部分恢复工作。

4.无效:腰腿疼痛无好转,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不能胜任工作。

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称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称为“小产”。分别相当于西医学的早期流产(不全流产、难免流产、稽留流产等)和晚期流产。人工流产、中孕引产均属中医“堕胎”范畴,人工终止妊娠是指通过人为的干预终止妊娠,有负压吸宫术、钳刮术、药物流产、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水囊引产等,根据孕周大小、适应证、选用不同的终止妊娠方法。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 张玉珍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称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称为“小产”。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仅病理妊娠参照此条) 1.胎堕难留型

主要症候:妊娠早期,阴道流血逐渐增多,色红有块,小腹坠胀疼痛,或妊娠中晚期,小腹疼痛,阵阵紧逼,会阴逼胀下坠,或有羊水溢出,继而阴道下血量多,或伴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质正常或紫黯,舌边尖有瘀点,脉滑或涩。

治法:祛瘀下胎

方药:生化汤加味(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等); 若气虚明显,伴小腹空坠者,加党参益气以助排瘀之力;瘀久化热者加蒲公英、紫草、败酱草以加强清热化瘀之功;益母草、炒蒲黄以祛瘀生新。

2.胎堕不全型

主要症候:胎殒之后,尚有部分组织残留于子宫,阴道流血不止,甚至出血如崩,腹痛阵阵紧逼。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方药:生化汤加味。若气虚明显,伴小腹空坠者,加党参益气以助排瘀之力;瘀久化热者加蒲公英、紫草、败酱草以加强清热化瘀之功;益母草、炒蒲黄以祛瘀生新。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1.内治法: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特点,术后均按气虚血瘀辨证益气化瘀止血治疗

治则:益气化瘀止血

方药:生化汤加味(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党参、黄芪);血瘀夹湿热者加蒲公英、败酱草、黄柏以清热利湿等。若血瘀明显伴小腹疼痛者加蒲黄炭、五灵脂、益母草、枳壳等加强化瘀止痛之功。

2.中成药及其他疗法

(1)口服中成药云南红药胶囊活血止血、化瘀止痛:3粒/次,3次/日,连服3天。

(2)配合王不留行籽耳穴压豆:选取耳部穴位(卵巢、子宫、内分泌、肾、肝、脾),每天按压3~4次,每次1分钟左右。

(3)妊娠中期妊娠而终止妊娠者可配合中医治疗行气除胀促使回乳:炒麦芽泡水频饮,芒硝装于布袋,外敷双侧乳房,待湿后更换。

(4)中医辨证施膳:自服甜酒、红糖水、当归煮蛋等温经活血,禁食生冷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四、疗效标准

治愈 无阴道流血及下腹痛,B超提示宫腔内无异常。 好转 有少许阴道流血或伴轻微下腹痛,B超提示宫腔内无异常。 未愈 阴道流血时多时少,或伴异味,下腹痛,或伴发 热,B超提示宫腔内有异常回声。

不孕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育龄妇女由于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原因,导致冲任、子宫功能失调,结婚一年以上,或曾孕育后一年以上,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而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6-28

1.夫妇同居1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及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分原发不孕和继发不孕,前者指婚后从未受孕;后者为曾生育或流产后,未避孕而又1年以上不再受孕。根据统计,女性不孕约占65%,以输卵管及卵巢因素引起的不孕症占多数。

2.不孕与不育:不孕与不育不同,不孕是不能怀孕,不育是指曾有过妊娠,但均有堕胎、小产、早产、死胎、死产而告终,未得活婴者。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辩证以肾虚痰郁为主,症见:怕冷,乏力,疲倦,腰痛,便溏,或肥胖、喉中有痰,舌淡胖,苔薄,脉细。

治则:补肾化痰 方药:益肾抗雄汤加减

制黄精15、菟丝子15、补骨脂10、肉苁蓉10、夏枯草15、茯苓10、丹参15、山慈姑15、浙贝10、山萸肉10、香附15、柴胡10等

2.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辩证:以血瘀症为主,月经紊乱,经前腹痛拒按, 部位固定,经血黑有块,面色紫黑,皮下瘀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瘀点,脉涩或结代。

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益肾化瘀汤内服配合中药外敷下腹(我科科研课 题)

益肾化瘀汤组成:丹参20、三棱10、莪术10、肉桂5、 血竭3、黄芪30、蒲黄10、五灵脂10、元胡15、香附10、川断10、仙灵脾10。

3.输卵管阻塞

临床辩证:以湿瘀互结为主

主证:下腹疼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白,质稠,或伴低热,口干口苦,胸闷纳呆,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输卵管造影检查提示输卵管阻塞。

治则: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柴穿通任合剂(本院协定处方)

丹参10、赤芍10、柴胡10、路路通15、王不留行15、地龙10、破石10、香附10、山茱萸10、鹿角霜10、黄柏15、土茯苓15、莪术10

(二)其他治疗

1.中药保留灌肠:通过直肠灌注药物,能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直肠粘膜吸收,使药到病所,从而促使炎症吸收、粘连松解、包块消散,起到口服药不能代替的作用,提高疗效。

妇科灌肠方:当归20、丹参30、王不留行15、路路通15、木通12、桂枝15、大黄10、黄柏15、虎杖10、野菊花20以清热化瘀、活血通络。操作:浓煎至100ML,温度40度,保留灌肠,日一次,10次一疗程。

2.中药外敷法:选用活血化瘀,软坚消癥中药,常用:妇科外敷

药:当归20、丹参30、王不留行15、路路通15、木通12、三棱15、莪术15、黄柏15、虎杖15、姜黄15、皂刺30。将药物粗末装入袋,加醋、酒蒸热或炒热后热敷下腹部药物温度最好维持在45—60度,每次60分钟。通过药物活血通络走窜,借助穴位透入肌肤,起到温通阳气,温肾暖宫,疏通经络,调经助孕之效。

3.宫腔内注射:常用药物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将药物直接送入输卵管,发挥局部用药优势,促进炎症吸收。对轻度粘连者还可以起到液压分离的作用。

4.导管扩通术加中药灌肠和宫、腹腔镜术后加中药内服或外敷,术后用活血化瘀中药内服、外敷或灌肠治疗,防止形成在粘连,并调节卵巢输卵管功能以促孕。本疗法取手术和中药治疗之长,疗效尚佳。

5.物理疗法:超声波透热、音频电联合宫腔内注药、中药离子导入,微波等。

6.其他疗法:常规针灸配合穴位注射鱼腥草注射液、胎盘组织液,取归来、水道、子宫、次髎、三阴交等;阴道穿刺;静脉注射中成药,侧穹窿封闭+宫腔内注射+中药内服、外敷、灌肠综合治疗等等。

7.耳穴法

取穴:内分泌、子宫、肾、卵巢、肝。 功效:舒肝补肾、理气调经 8.热敏灸法

主穴:关元、中极、子宫、卵巢、曲骨;配穴:三阴交、肾俞穴。功效:温通血脉、行气和血

方法:月经第5天开始施灸,每日一次,每个月经周期连续灸10-12次。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1.脾胃虚弱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4q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