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县东蕉山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定稿)

更新时间:2024-06-18 19: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灵县东蕉山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把握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新趋势,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战略,继续开拓创新,采取产业向优势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的措施,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园区经济、新型村庄、绿色生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根据东蕉山村的立地条件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全面兼顾、整合资源、立足发展,以工业化、城镇化的理念设计新村建设,走出一条贫困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特色道路,实现农业转型、农村升级、农民致富;培育新型产业、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以产业新型化园区化、农业集约

化现代化方式,全面提升全村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和村居建设,以

及文化教育、民主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彻底改变全村面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东蕉山村产业体系完善、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社会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1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产业优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应以发展产业和建设村庄为主线,为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空间。以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以城市化建设理念规划建设新村,节约土地集约连片

新村布局建设要按照城市小区建设理念,立足发展,实现组团连片,以居住小区建设为载体,科学布局村庄建设及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用地,充分挖掘现状村庄的用地潜力,以“宅基货币化”的办法,集中、优化用地结构,改变村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农村风貌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解决长远发展与现实利益的矛盾。

3.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

坚持以生态环境、绿色村庄为目标,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特色人居环境、绿色生产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彻底改善和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在布局和发展上实现居住、生产、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建设园林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区。

4. 坚持因地制宜、全民参与、整体推进、分批建设的原则

应充分反映民意,动员全体村民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充分考虑人文社会因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度超前。解决现实迫切问题,规划长远发展目标,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全

2

面统筹发展。

5. 高标准、低成本、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及地方特色。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短期规划服从长远规划,坚持总体规划与项目规划相结合,按照生态适应性、经济合理性、操作可行性的要求,以项目规划促进整体规划的实现。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本规划期限为11年,即2010年——2020年。 近期规划:2010年——2015年。 远期规划:2016年——2020年。

规划范围:本规划指东蕉山村全部村域可控面积。

四、总体目标与发展定位 (一)发展定位

充分利用东蕉山区位优势和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和产业化;建立设施农业、提升果品生产、发展规模养殖、培育储藏加工,建成现代农业和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基地,形成以现代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为主导,农产品加工储存和林果经济为依托,高效种植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格局和居住环境良好、功能设施齐全、布局整齐有序、生态环境和谐、社会管理文明的生态园林式新村社区。

(二)总体布局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遵循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规律,统筹资源配置,

3

突出东蕉山村的特色与优势,全面提升全村综合经济能力,并带动新村建设,将东蕉山村整体布局划分为:居住小区、现代设施农业区、优质水果生产区、高效农业生产区、综合经济发展区、北部特色农业种植区、凤凰山生态林建设区,并匹配五大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化布局,建立专业生产小区,形成规模效益和基地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储存加工业,由传统的种养模式向产、加、销综合化、产业化发展,初步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完成设施农业区和养殖基地建设,优质水果、特色种植和农产品储藏加工凸显优势,以园区经济形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5%,使东蕉山村脱颖于全县其他村镇而获得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99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00元,年均增长9%以上,建成具有东蕉山村特色的经济发展体系,推进由小康向富裕村过渡。

(四)人居环境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完成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按照“节约土地、适度集中、分期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以改建和新建相结合,在现址基础上统一规划、分户建设,并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增加休闲文化公园和娱乐健身场所。进一步提高建筑质量,使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0m2,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率达到90%以上,建筑抗震强度达8度以上,居民对环境满意度达到90%以上,达到省级生态文明村的标准;配备5—7名环卫人员,建立垃圾集中存放点30个,进行垃圾分类存放,做到日清日运率达100%。使东蕉山村成为居住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备、村庄

4

布局整齐、富足安康具备城镇功能的现代园林式新村社区。

(五)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完成村庄主干道的硬化铺装工程,并进行绿化、亮化,在全部主干道路配备交通设施,在村庄与省道、县乡道连接处留有一定的缓冲区,保证交通安全与便利;建立和完善全村集中供水系统,使安全饮用水率达到100%;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实现雨、污水分管排放;布局完善的电力系统,使电力设施和设备完好运行率达100%;大力普及洁净能源使用,使洁净能源覆盖率达85%以上;大力发展集中供热、供气,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广播电视通讯实现全覆盖;搞好环卫环保,日清日运达100%;全村绿化率达40%以上,村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逐步实现农村信息化,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水平。

(六)文化教育与民主建设

大力发展各项文化教育,继续深化九年义务教育,使适龄学生入学率达100%,在校稳定率达99%,2020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小学到高中的12年义务教育或资助教育达100%;加强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每年劳动力培训人数达到劳动力总数的1/3以上,村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大力发展卫生保健事业,合作医疗保险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45岁以上的人口每年免费体检一次,扩大医保报销的比例,减轻村民负担;加强村政建设和民主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扩大民主政治,着力建设好村“两委”班子,提高执政素质,使村民对村政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建立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个,实现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的现代组织结构。

5

目前全村虽然各行各业都有发展,但经营分散、规模不大,没有形成带动明显的支柱产业,依靠人均不到2亩耕地,在不占优的自然条件下,仅能维持温饱,难以实现致富目标。所以要进一步拓展产业领域,培育形成主导产业,还有大量的工作去做。

3. 产业的规模发展,面临着土地整合的困难

由于现行的农村经营机制,分田单干、经营分散,要实现产业的区域连片规模发展,必须对土地进行规模整合调换,必然涉及到农户各自的利益,可能面临着较大困难,所以应以合作社的形式,认真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实现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4. 资金缺乏,融资困难

由于集体无积累,村民普遍生活较困难,而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需大量的投入,融资渠道极其困难,这是限制全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仍按照常规发展理念,在近期内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面难以改变,村庄建设也难以实现突破,面临这些问题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战略。

5. 村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技术力量差,缺乏科技人才

村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需进一步开放,虽然对发展热情很高,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产业培育缺乏信心,注重眼前利益,认识不到长远发展的好处;同时人才缺乏,尤其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才,难以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带动力量,村民虽认识到科技动力,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难度较大,需要加大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村民的经营能力和生产技术,尤其是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养殖、加工储存等方面,需要大量有技能的村民来实施,所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关键。

16

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通过专家组实地考察和入户走访,结合驻村的5位大学生村官对约400户村民的摸底调查,总结汇集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最为迫切

调查中90%以上的村民迫切要求加快产业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充分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普遍要求引入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和商贸加工业,并能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希望在新成立的党总支领导下能实现这个目标;同时认为当前应稳定农业基础,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和特色精品农业,并向加工业过渡,应重点培育发展集体经济,这是一个村富裕的标志,并希望上级政府能予以各方面支持。

2. 加快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

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是仅次于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调查中近90%的村民认为应继续完善新村建设和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同时应加快旧村改造,彻底改变目前危房遍布,生存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但目前村民普遍收入较低,希望上级政府能将其作为改造试点,予以各方面支持,村民也愿意尽最大努力完成住宅改造建设,全面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3. 突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调查中90%以上的村民要求在现在道路户户通的基础上,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商贸服务市场、标准化的医疗卫生机构、文

17

体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场所等,对医疗和社会保障建设充满希望,尤其是40余户“五保户”希望能生有所保、老有所养。面对艰苦的生活,村民普遍希望能加强医疗保险,扩大医保报销比例,普及农村低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这是未来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内容。

4. 加强文化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致富技能

调查中85%的受访者认为应由乡政府、村委会主导对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在内容上根据实际需要突出实用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培训,重点应侧重于食用菌栽培、无公害蔬菜种植和养殖业等方面;同时增加经营管理和务工技能培训,并认为提高技能是增加家庭收入的必要途径。在调查中妇女劳动力对生产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较高,所以应针对实际需求,对劳动力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为全村的产业发展积累技术力量。

5. 整洁村容村貌,优化生活环境

调查中78%以上的村民希望对现有村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清除垃圾,洁净环境,认真落实“四化四改”和“五清”要求;同时规范村内交通,保证行车安全,提高村内绿化覆盖率,加强道德规范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等。

18

第三章 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

第一节 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一、基本思路

东蕉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庄,仍然以农户的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区域化的优势没有形成,单纯依靠人均1.7亩的耕地难以达到致富的目的。规划以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充分利用大同市列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利用自身的优势,按照“建立设施农业、提升果品生产、发展规模养殖、培育储藏加工”的思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园区的形式,形成区域连片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专业生产小区,建成现代农业和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基地,成为蕉山乡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中心,大幅提升全村的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规划目标

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和产业化,形成以无公害蔬菜生产和规模养殖为主导,农产品加工储存和林果经济为依托,特色种植高效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近期规划(2010年—2015年):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化布局,建立专业生产小区,形成规模效益和基地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储存加工业,由传统的种养模式向产、加、销综合化、产业化发展,彻底改变落后的生产

19

方式。到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720万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5461元,年均增长10.5%,建立规范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逐步实现由温饱向全面小康的转变。

远期规划(2016年—2020年):初步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完成设施农业小区和养殖基地建设,优质水果、特色种植和农产品储藏加工凸显优势,以园区经济形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进一步促进农产品运销和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使东蕉山村脱颖于全县其他村镇而获得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99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00元,年均增长9%以上,建成具有东蕉山村特色的经济发展体系,推进由小康向富裕村过渡。

三、规划原则

1. 坚持区域连片、规模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专业生产区域,实现连片经营,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突出优势,发展特色。

2. 坚持生态园林化,产业特色化原则

突出生态园林建设,发展优质水果和干果经济林,建立农业生态园区,并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相结合,形成具有东蕉山村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3. 坚持科技引领、组织支持、产业化发展的原则

提高科技水平,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同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克服目前分散经营造成标准化管理和专业化生产的困难,创新经营机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增收效益。

20

4. 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特色、精品”的原则

充分利用广灵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的优势和蕉山乡关于建立以东蕉山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比较优势产业,突出特色、提升品质、扩大收益,在乡政府指导下,联村创建“绿色蔬菜基地”品牌。

5.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蔬菜、粮食生产与养殖、加工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内部循环,建成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二节 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

一、产业布局规划

根据东蕉山的立地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形成各产业链相衔接、各专业区域相协调的发展体系。将整个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为“五大产业”和“六大区域”,实现“415”发展工程(五大产业: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优质水果产业、高效粮食种植业、规模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储存业、凤凰山生态林建设区;415工程:四个一即设施农业1000亩,优质果品生产1000亩以上,高效农业生产区1000亩以上,农业综合经济区1000亩,特色种植业500亩)。

规划范围:除村庄以外的全部村域面积。

1. 现代设施农业区:布局于村庄以北、高速公路以南、西至罗城路北延段、东到S201省道沿线,总面积1000亩,主要种植高档反季节蔬菜。

21

2. 优质水果生产区:布局于蕉王线以北、罗城路北线以西的全部区域,短期内规划面积1200亩,远期内为1500亩,主要种植桃树、李树、杏树、葡萄等经济林。

3. 高效农业生产区:布局于村庄以南的全部区域,总面积1200亩,这是全村最好的优质土地,主要发展高产饲用玉米、糯玉米和移动拱棚大田无公害蔬菜等。

4. 综合经济发展区:主要布局于S201省道以东区域,由规模养殖小区、林果经济小区和农产品加工储存小区以及农产品检测站构成,总面积1000余亩。综合园区有高压走廊通过,走廊下以种植果品经济林为主,使其将养殖区与加工区相隔离。

5. 北部特色农业种植区:布局于高速公路以北的全部耕地,总面积约500亩,主要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东方亮谷子、苦荞、马铃薯、豆类等作物,建成特色农产品繁育基地。

6. 凤凰山生态林建设区:布局于凤凰山及周围的沟坡地,总面积约3000亩,主要种植松树、柏树、洋槐树等生态林带,作为全村北部生态的保护屏障。因其规划期内仅作为投入而存在,本规划暂不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范畴。

7. 预留发展用地规划:位于村东综合经济区东侧,面积500余亩。 以上产业布局规划是从东蕉山村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要求而做出的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其绿色无公害的生产优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突出了现代设施农业的建设和规模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符合东蕉山村的立地条件和产业发展要求,并为未来的产业发展预留了较大空间,保持空间组合的优化配置,以期形成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22

二、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规划目标:以现代设施农业为核心,建成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在近期内实现二户一棚的目标,远期内达到户均一棚的目标,建成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区。

建设规模:规划总面积1000亩,建设温室大棚300个左右。

东蕉山村冬季严寒,但日照充足,环境无污染,水利条件较好,发展温室大棚具有较好的条件,而且规划地由南向北拾级而上,形成良好的采光条件。区域内现有7眼灌溉水井,每小时总出水量可达350T,规划将该地建成千亩设施农业,形成新型大棚300个左右的规模。大棚全部采用第四代下挖式双膜多功能日光温室大棚技术和机械化卷帘技术,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和减少卷帘的劳动强度。建设标准:10×100或10×80多功能日光温室大棚(通过土地整理,原则上不少于80m的长度),墙体内铺膜、棚体双膜以利保温,棚内实施水肥一体化设施,即在棚外建有储水井(池),利用较大的棚体面积汇集雨水储积,解决大棚种植灌溉问题;在棚内建有沼气池,以沼气加温和碳气灯补氧,并利用沼液、沼渣进行喷施肥,形成绿色生态循环生产系统,降低成本、提高单棚产量,减少农药使用,达到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标准。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和高档精细蔬菜,单棚产量达到4万斤左右。同时适度发展设施水果、花卉和食用菌,以多样化的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规模建设,引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做好市场营销等,以示范棚为带动效应,逐步实现规模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温室大棚建设应适当空出高压走廊。

23

三、高效农业生产发展规划

规划目标:以优质饲用玉米和水果型糯玉米及移动拱棚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主,建成大田高效农业示范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规划地址:村庄以南和以东地区,总面积1200余亩。

该地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是全村最主要的粮食产地,目前已建成较完善的水利灌溉设施。规划该地以优质玉米与蔬菜移动大棚进行倒茬混种,以减少病害、提高地力,大幅增加村民收入。其中发展移动拱棚500亩,优质玉米500亩,实现户均粮菜各1亩的发展目标,与温室大棚形成互补,满足不同季节的市场需求;同时为农产品储藏加工提供生产基地。目前的重点是完善水利设施,引进新品种和新的栽培技术,实施测土配肥和科学管理,率先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标准化生产,建成大田高效农业示范区。

四、优质果品经济林发展规划

规划目标:引进适宜品种,提高质量,扩大面积,建成“优质、丰产、高效”的果品生产基地,并和北部凤凰山林区以及设施农业区形成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园,创建品牌,扩大增收渠道。

近期规划总面积1200亩,远期规划1500亩,主要栽植李、杏、葡萄、桃等。

规划在村西现退耕还林地的基础上,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果品生产。该规划地虽然为退耕还林地,但土地较平整,罗城线北沿段水泥路全线紧接园区,交通条件优越;同时5#、6#、7#号出水井都位于该区域,灌溉极为方便,除高速公路以北地块需扬水外,其余地块全部可实现自流灌溉。规划在高速公路以北地块以杏树栽植为主,形成优势果杏500亩,高速公路以

24

南地块以李子、葡萄为主,面积约300亩。规划在退耕还林基础上,将果园面积向南扩展至村庄以西、蕉王线以北区域,使新扩面积达到400亩,果品生产总面积达到1200亩的规模,形成广灵县较著名的水果生产基地。目前和今后最主要的任务是配套水利设施,调整土地,引进新品种,并进行本土化适应栽植,扩大规模,快速形成园林,最终完成规划目标。

五、规模养殖业发展规划

规划目标:将养殖业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之一,并进一步做大做强,建立现代标准化养殖园,实现规模经营、安全生产、科学管理、集中养殖,彻底改变人畜混杂的局面,并与无公害蔬菜和高效玉米生产区形成生态循环,建立生态循环农业。

规划地址:属于东部综合经济区的一部分,位于S201省道以东、高压走廊线以北区域,总面积150亩,主要养殖羊、猪、肉牛、画眉驴等。

该地紧临设施农业区和高效农业生产区,可为其提供有机肥源,对建设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形成有力支持。养殖园建设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综合管理、分户养殖的形式进行标准化养殖,形成产、销、防疫、管理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将全村分散的养殖户全部入园经营,彻底解决人畜混杂、环境污染的问题。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一是标准化园区的建设,形成规模化、高标准的养殖示范区,实行集中统一建设,在满足本村居民养殖需要外,将部分场地对外出租,引入大型的养殖企业入园经营,发展壮大养殖业;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的资金扶持;三是加强新品种引进和防疫管理,培育专业人员,以标准化方式进行安全生产,形成园区的经营特色。

运作机制:成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园区统一建舍、集中管理、

25

分散养殖,注重培育养殖企业、养殖大户的引领作用。

养殖园区建设对高效生态农业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猪粪尿是沼气的重要原料,其沼液、沼渣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重要有机肥料;同时生猪、鸡等又可消化全村的玉米产量,从而形成:粮食种植——饲料(生猪、鸡等)——猪粪尿——沼气(沼液、沼渣)——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循环。具体如下:

玉米作饲料 养殖区 沼气生产 沼 气 供暖气源 设施大棚供暖 沼渣沼液 有机肥料 无公害种植 六、农产品加工储藏区建设规划

规划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储存保鲜加工业,与各产业园区基地相配套,并辐射周边10村,形成区域中心,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市场风险,满足不同季节人们对果蔬产品的需求,并建立农产品检测站,提高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规划地址:规划地为东部综合经济区的组成部分,位于S201省道以东、蕉王线东延段以北区域,近期总面积200亩,远期达到700亩。

规划建设面向全乡较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储存加工区,该区由三部分组成,即:大型冷库保鲜储藏区、农产品加工区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重点是建设大型冷藏保鲜库和农产品加工区,通过粗加工对果品和蔬菜进行分级、清洁、加工、保鲜、储藏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售价,尤其是对供应期较短、集中上市的蔬菜通过保鲜冷藏延长销售时间,减小因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下跌风险,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批发交易市场进行持续性的

26

配货销售,并相应带动周边村庄产业的发展。

远期规模引入工业企业,建成加工业园区,建立全村的工业基础。近期内规划地东侧作为工业的预留地,种植玉米等(见预留发展用地)。

在运行机制上,引入投资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进行集中建设,面向全乡甚至全县以最优惠的方式提供保鲜服务,或由农产品运销专业组织统一收购、集中储存的方式进行冷藏保鲜,错开档季、增加收入。

七、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发展规划

规划目标: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品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品,使其成为村民的又一增收产业。

规划地址:高速公路以北,总面积500亩。

该地为山坡丘陵地形,地势北高南低,长期以来以种植当地杂粮为主。规划将该地部分退耕还林,形成占地面积500亩的特色种植区。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东方亮谷子、黍子、马铃薯、豆类等作物,通过科学栽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大幅提高产量和品质。在远期规划内完成水利设施配套和科技化种植,形成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繁育基地,形成村民的又一增收产业。

八、生态林发展规划

本规划不将生态林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只作为生态建设工程而予以安排。因为北部凤凰山为土石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山地和沟地总面积3000余亩,需大量的投资建设,短期内较难改变。规划将绿化整个凤凰山东蕉山段及其周边沟坡地,并作为长期工程来实施,主要栽植松树、柏树、洋槐树等耐寒耐旱的品种及部分速生林,以生态保护林来进行建设,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长期来说将形成全村的绿色银行,造福子孙后代。

27

九、土地开发与水保工程

东蕉山北高南低,地势倾斜较大,雨季形成洪水,水土流失严重,规划通过申请省市级水土保持项目和土地开发改造项目,加大洪流河道治理,扩大种植面积,减少水患影响,增加有效农业用地面积;同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完善水利设施,争取在规划期内使全村耕地全部变成水浇田,重点建设东部地域的水利设施,并实现田园林网化,建成全省较著名的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

十、预留发展用地规划

规划地址:农产品加工储藏区以东,面积500亩。

该地地势平坦,为东部综合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以后的加工区扩张和引入更多的企业进入提供土地储备。近期规划内以种植优质玉米为主,禁止设施性农业建设,减少未来土地整合矛盾,远期内为加工业发展用地,并适当引进洁净工业,优先引进食品生产企业,并由此形成集体经济的持续收入,推动各项事业建设。

十一、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规划目标:建立适合产业发展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以组织化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

农民组织化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建立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之一。规划根据全村的产业布局与发展要求,创新经营机制,实现由目前的“分田到户”到“合田到社”的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规划建立5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8

1. 建立无公害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 2. 建立现代养殖业专业生产合作社 3. 建立食用菌专业生产合作社 4. 建立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 5. 建立农产品产业化合作社

合作社的建立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进一步提高农户或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抵御市场风险;同时运用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的应用能力,节省劳动力,为发展非农产业提供较大空间。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财政补助和贷款支持,它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之一。

以上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是适应新形势下东蕉山村未来发展需要,从区域发展高度而做出的统筹安排,充分考虑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户收入的提高,以及产业发展对未来村庄建设的支撑,以期使全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带动蕉山乡和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榜样。

29

第四章 村庄布局与建设规划

第一节 规划目标与原则

一、规划目标

按照“节约土地、适度集中、分期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以改建和新建相结合,在现址基础上统一规划、分户建设,并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增加休闲文化公园和娱乐健身场所,提高建筑质量,使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0m2,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率达到90%以上,建筑抗震强度达8度以上,使东蕉山成为居住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备、村庄布局整齐、富足安康具备城镇功能的现代园林式新村社区。

二、规划原则

1. 坚持统一规划、分批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

根据村庄现有格局,统一规划旧村改造和村北小区建设。住宅以村委会指导、农户自建为主,基础设施由集体统一集中建设,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建设计划,提高村庄改造进度与效率。

2. 坚持设施配套、体现特色、适当超前的原则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城市住宅标准设计新村建设,配套完善各种功能设施,节约用地、合理用地,充分挖掘村庄用地潜力。建筑以一层为主、提供备选图纸和施工要求,统一建筑风格,突出组团特色,立足实际、适度超前。

3. 坚持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0

新村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生产、生活特性,将产业发展与村庄布局相结合,节约土地与高标准建设相结合,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相结合,道路广场、公园绿地要科学配置,体现现代发展要求,打造现代化的园林式新村小区。

4. 坚持保留与新建、局部改造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新村建设规划尽最大可能保留居民已建新居和文物古迹,对部分使用价值较高的老式建筑,应根据村民意愿进行局部优化改造,扩大居住面积,提升环境质量。

5. 坚持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坚持近期规划的可行性,解决现实迫切问题,同时兼顾远期规划的指导性、战略性,从长远的要求出发,布局规划近期建设,推动新村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二节 村庄功能布局与建设规划

一、村庄人口预测与建设规模

东蕉山村现有在册人口2552人、579户(其中有五保户43户),每户平均4.4人,整个村庄占地面积32ha(480亩)。近年来人口几乎没有机械增长,全村人口仅以自然增长,从长远发展来看,东蕉山村作为中心村具有吸纳人口聚集的趋势,但规划期内将无明显增加,所以人口预测仅以自然增长率进行计算。按照近年来人口变动规律及发展趋势,以2009年在册人口为基数,以4‰自然增长率为标准进行测算,则到2015年全村总人口为2613人,2020

31

年全村总人口为2665人,最高户数为666户(户均4人)。

根据《镇规划标准》和山西省有关规定,并考虑到历史现状,取人均用地140m2,则全村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60亩,全村住宅建筑总面积79950m2,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30m2。

二、村庄布局规划

村庄布局以“小区——组团——院落”的形式为基础构架,按照南北首尾、东西两翼的凤凰姿态进行总体规划,采取“一心、二轴、四组团”的布局结构。

一心:指以村委会为核心,附设办公、商贸、文化服务设施,是全村标志性的建筑和经济文化商贸服务的中心。

二轴:一轴指以蕉王线为东西横向轴线,是全村最主要的街道和公建服务轴,轴线两侧布局有村委会、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学校、商贸服务设施和绿地公园景观等;另一轴是以罗城线及其北延段为南北纵向轴线,并连接村内主要通道,是居民区的主要居住轴线,并向四周以枝线辐射,构成便捷的村内通道和对外连接大道。

四组团:一是办公事业服务组团,布局于罗城线以东、蕉王线两侧,是全村的核心和公共活动场所,连接东西两组团(东堡新区和西堡新区),总规划面积80亩,包括水景公园在内;

二是中部居住组团,以旧村改造区为主,该区绝大多数为危房,需全部改造重建,规划进行土地整合,实现集中居住,腾移土地,规划总面积100亩,总居住户数160余户(五保户43户进老年公寓实行集中居住),建筑全部为一层结构;

32

三是东部新村居住组团,位于村庄以东区域,规划面积250亩,居住户数300余户,全部为一层建筑;

四是西部新村居住组团,以现西堡新村为主,规划面积130亩,居住户数160户左右,全部为一层建筑。

三、村庄建设用地规划

(一)村庄用地构成

村庄建设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共绿地等构成,人均用地面积按照东蕉山村实际要求和村镇规划标准确定,总面积560亩,人均140m2,具体见村庄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类别 总用地面积 规划建设用地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公共绿地 预留发展用地 单位 ha ha ha ha ha ha ha 数量 37.33 37.33 22.4 5.59 5.59 3.7 — 比重 — 100 60 15 15 10 — 东蕉山作为以农业为主的村庄,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现在的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按最高户数和最大面积来规划,所以不再预留村庄发展用地。

33

(二)宅基用地控制

东蕉山村由于以农业为主,各种农用生产资料及其农用运输车辆占用面积较大,同时要满足村民作物凉晒存储的需要,按照《镇规划标准》,在尽可能节约土地的情况下,结合本村实际,适当超前、预留空间,严格控制宅基地的超面积占用,并整合现有的宅基面积,在旧村改造过程中,通过宅基有偿使用办法腾移组合,逐步向集中居住过渡。根据现实要求人均用地面积140m2,户均宅基地控制在0.5亩,特殊情况下最高不要超过0.6亩,一般住宅建筑占地面积控制在35%—45%之间,充分利用多余面积凉晒、存储农产品或进行庭院绿化、发展庭院经济,提高绿地率,并逐步使传统的封闭式宅院向通透式围墙围合的宅院转化,使宅院变成田园气息浓厚、又具有城镇居住特征的半开敝的共享空间,赋予宅基地以新的功能与生命,打造环境和谐的居住空间。

(三)建筑密度与容积率

新村建设及旧村改造,在保证小区环境质量和挖潜利旧以及保证日照和防灾救灾的前提下,应适当提高土地容积率,压缩建筑间距;同时照顾到村庄的习俗特点,按广灵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和实际建筑安排,新村建设及旧村改造,容积率为0.36,建筑密度为37%左右,具体见村庄建设技术指标。

(见下页)

34

村庄建设技术指标

项 目 建筑总面积 住宅建筑总面积 公建建筑面积 总户数 总居住人数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单 位 m2 m2 m2 户 人 % % 数 值 88950 79950 9000 666 2665 0.36 27 40 备 注 公建建筑包括:村委会、学校、文化大院、卫生所、养老院、商贸设施等 四、住宅设计要求

1. 按地形坡度做好竖向规划。根据实际地形起伏变化,科学决定用地标高,对不利于村庄建设的自然地形加以适当改造,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达到有效利用地形、改造地形及村庄建设工程合理布置、造价经济、景观美好的目的。

2. 坚持“以人为本”,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满足人们居住需求、健康运动需求、安全和休闲需求,其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园林绿化、商业服务等功能设施,应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

3. 体现居住区的个性和特色,提倡环保节能理念,住宅建筑应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当、色彩协调,与环境配合相宜,由过去主要强调生活功能向

35

重视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渡,使住宅不仅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享受空间。

4. 住宅建筑设计要充分体现广灵县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并结合现代建筑形式,综合考虑房屋建筑格局,在细节上体现现代居住要求,如:房间都有直接采光,卧室留有壁柜空间;院落设计将庭院绿化、农机放置、农产品储存等进行综合安排,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方便使用。

5. 各住宅小组团建设要注重公共设施配置、公共活动广场和绿地景观配置,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成生态园林式村庄。

五、新村小区建设规划

规划目标:完善新村小区建设,并以新村建设带动旧村改造,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同时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人均居住面积30m2以上的目标。

新村地址与范围:新村区位于旧村的东西两侧,包括东堡新村区和西堡新村区,总面积300亩左右。

两堡的新村区目前已规划完毕,大部分住户已迁入,但还有部分农户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宅基已划但无建设,有的仅打下房基,却难以续建,尤其在东堡新村表现更甚。规划对新村区部分用地进行整合,促使其尽快建设搬迁,因旧村已全部成为危房,安全隐患极大。

规划建设标准:全部采用砖混结构庭院围合的形式,一层为主,抗震强度8度,抗风强度10级,户型建筑面积为120m2—130m2,根据东蕉山村的气候特点和常年西北风较大的特点,房屋设计不宜过高。目前在重点进行住宅建设的同时,注重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卫生整理,并以此为榜样带动旧村改造。

36

六、旧村改造规划

规划目标:旧村改造全部在原址重建,拓宽道路、完善基础设施、清理空心院落、拆除全部危旧房屋,适当进行集中居住,全面提高村民的居住质量。

(一)工程建设与实施步骤

旧村改造是一项庞大工程,要坚持“统一规划、重新布局、整合宅基、分类实施、设施配套”的原则,全部改造工程分二期完成。

一期工程:集中改造规划中的公建事业组团,建成全村公共活动中心。该组团目前大约20余户破旧房屋和空心院落,规划全部予以清理整合,作为全村办公服务区;同时建设绿地水景公园,全面提升村庄的环境质量,奠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园林村的基础。

二期工程:重点改造北部的旧村居住组团,沿东西马路与“和阳”门楼为中心,由南向北滚动拆除建设,彻底消灭该区的居住危房和整合空心院落,从而大幅腾移土地,使与新区建设用地达到占补平衡。

建设标准与新村区要求一致。 (二)旧村建设运行机制

1. 宅基整合与建设。村庄建设的重点是宅基整合和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按照“宅基货币化”的办法来平衡村民之间的宅基面积,凡新建房的农户必须拆除一定面积的旧房,本人旧房不足的,应购买其他农户多余的旧房宅基,超面积的农户应自主组合或由村委会主导合并进行优化组合,并给予一定补偿,经过一定周期的“拆旧建新”、“购旧建新”,用经济手段腾移宅基,实现新村建设目标。

37

2. 建设实施过程要根据村庄现实情况,按照先拆除类和更新类建筑、后保留类和改善类建筑,先干路后支路、巷道,先地下、后地上,各种管线一次铺设或预留空间,小品绿地同时实施的顺序,有条不紊的推动新村建设。

3. 引导与扶持相结合。对于采用鼓励形式建筑的住户,尤其是沿街、沿路的住户,给予贷款融资的支持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对按引导进行建设的居民给予免费的技术指导;对于具有传统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民宅予以保留,并给予一定的修缮资金支持。坚决杜绝无序建设,对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做好思想工作。

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规划区内公共设施的分布综合考虑了设施与道路的关系及其服务范围等因素,力求形成规模适宜、服务完善的公共设施系统。

(一)村庄道路系统规划

按照整个村庄的布局,道路设计以主干道为骨架,呈网状形式进行布局,各居住片区内部道路网总体形成“环状加纵横轴线”的规划结构,保证内外通联,将全村不同功能的道路分为三级,即:主干道、支路、宅前路。

主干道:主干道主要起对外联系以及组织各功能区交通作用。规划重点完善“一横两纵”道路建设,即:蕉王线穿村段道路的拓宽改造和交通设施配置及村东、村西两条纵向道路建设,并实行亮化、绿化工程,重点打通村东的南北大道向南连接蕉王线并直通学校。主干道功能不仅满足沿街服务布局和车辆通行及临时停车的需要,同时满足村内客运、家庭交通工具、各型农用车、农用机具和农副产品的运输需要。

道路建设标准:红线宽14m,路面宽8m,断面设计:一块板,沥青或水

38

泥路面。

支路:支路起到组团内部交通的作用,以放射状布局,满足村庄住区组团内部联系和各功能区相互沟通,重点考虑消防、救护、住户小汽车、搬运车及行人的通行。在道路对内连接上做到安全、快捷地将行人和车辆分散到各组团功能区内,并能安全快捷的回转到主干路上。

道路建设标准:红线宽10m,路面宽6m,断面设计:一块板,水泥路面。 宅前路(通户路):指进入各独立院式的住户道路,主要满足住宅间的联系。以人行为主,还应考虑住户可能的小汽车、农用车、摩托车的进入。

道路建设标准:路面宽3.5—4m,水泥路面,坚决禁止砂石或砖材路面。 (二)村委会及服务设施建设

村委会以二层砖混标准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3000m2,附设文化活动中心、多媒体科技培训室、图书阅览室和多功能会议室等。在村委会两侧以一层建筑为主,建设商贸服务中心、卫生所、养老院(附设老年活动中心)、洗浴中心、健身场所等,总建筑面积3000m2,并在村委会前建设公共停车场1000m2,形成以村委会为中心的多功能服务中心。

(三)学校建设

2东蕉山规划建设标准化的中心小学校,总占地面积20000m(30亩左右),

建筑面积2000m2,并附设幼儿园,面向周边各村实行寄宿制管理,配置标准化的篮球场、羽毛球场和150m的环形跑道;同时以绿地、花坛、植物景观绿化和美化校园,使整个学校在发挥校园功能的同时,成为学生的乐园、花园和人才的摇篮。

(四)休闲文化水景公园建设

39

公园选址:村委会以东和以南、学校以西区域,规划面积50亩(33300m2),形成全村的休闲文化公园。规划将排洪河道东移,在打坝分流的同时,围合成水面湖景和绿地景观,建造凉亭、小桥,配置花坛、植物景观、小品、坐椅和健身器材等,满足村民日常休闲、健身和文娱活动需要,提升整个村庄的品位和档次。

八、社区管理规划

规划目标:创新管理机制,注入社区化管理思想,成立社区自主管理组织,共建文明新村。

由村委会主导,村民代表或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参加,组成社区化管理小组,以保证居民区的设施建设、环境洁净、花木维护和行为文明,创建和谐的农村社区环境。因为旧村的改造和新村建设,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及行为方式,通过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逐步向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转变,社区化管理和服务将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将城市社区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农村社区管理中,形成共担义务、共享权益、共建美好和谐家园,提高村民的生活素质和社会责任心,将东蕉山村建成生活富裕、环境美好、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九、绿地景观规划

规划以中心公园绿地、小区绿地和院落绿地为三级设计,以公园小区绿地建设为重点,在突出其个性化同时,更为注意整体意境,突出美化效果。

(一)街道景观

街道绿化是联系各种绿化的纽带,也是人们对村容村貌的直观认识。规划要求在主、次道路都必须种植景观树木,主干道两侧配合商业设施做好树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4q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