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公债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3-07-21 20: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债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题型:单选、多选、名词解释、计算、画图、配对、简答、案例分析

一、 名词解释:

公债:公债是公共债务或公共部门债务的简称,具体指各公共部门已公共信用的方式举借的各类债务。 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为筹措战争或其他经费,采用征税还是发行公债的影响都是等价的。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 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公债挤出效应:在政府的财政赤字以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弥补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减少非政府部门的资金供给 并形成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从而引起非政府部门投资减少的现象。)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非常低的时候,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低,债券未来价格下跌,因此人们采取不再购买或卖出已有债 券来持有货币。此时人们对货币需求弹性无穷大,货币政策失效。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印刷货币,货币创造来弥补财政赤字,但货币创造带来的通货膨胀降低人民手中货币的购买力, 减少持币者实际财富,政府财富增加。政府制造的通货膨胀就像税收一样,使政府可控资源增加而公众可 控资源减少。同时,通货膨胀还使政府负担的公债贬值。这实质上是政府以通货膨胀方式对所有货币持有 人的一种隐蔽性的强制征税。

公债幻觉:指消费者持有公债时,误认为自己的实际资产(财富)增加了,因而增加即期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 公债负担:指公债的发行及其偿还给经济主体引致的各种经济损失以及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效应。

公债风险:是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之下,公债运行的实际结果与公债政策主体的主管预期之间发生偏离,并对财政经济 活动造成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

公债危机:是因政府丧失债务信用,出现债务违约行为时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或损害性影响。

减税公债:在政府每期实行平行预算并假定每期支出和税收不变的条件下,政府决定保持龚公子支出不变,同时削减税 收,则意味着出现预算赤字,此时政府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赤字的行为,为减税公债。

二、思考题

1. 简要评述西方和我国公债理论学说的主要公债观点。

公债无害论:詹姆斯-斯图亚特,卡尔-迪策尔 公债有害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休谟 马建忠:第一个系统论述外债问题的中国人 公债中立论:约翰-雷姆赛-麦卡库洛赫,约翰-斯图亚特-梁启超:中国近代公债思想集大成者

穆勒,瓦格纳阿道夫 马演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 公债有益论:凯恩斯 陈云:新中国建立初期 公债负担论:詹姆斯-M-布坎南

哈罗德-多马:第一个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罗伯特-索洛:长期增长理论,宏观经济理论 保罗-罗默:罗默模型

新增长理论:保罗罗默《报酬递增和长期增长》、《内生技术进步》,卢卡斯《论经济发展的机制》

2. 分析公债理论学说的主要差异及其差异背后的主要原因。

1)主要差异

①公债的经济影响是有害还是有益?

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基本属于乖哦那个摘有害论,但其中的约翰-S-穆勒开始提出和赞成在过剩限制资本的前提下发行公债。而卡尔-迪策耳,凯恩斯学派等则属于公债有益论。另外,瓦格纳,梁启超等则属于公债中性论。

②公债是否会产生代际负担?

凯恩斯学派认为通常不会造成下带人负担,勒纳认为外债会成为下代人的负担而内债则不会。然而詹姆斯-M-布坎南则提出公债负担论,内债外债均会造成代际负担。 ③公债与税收是否存在本质区别?

李嘉图提出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梁启超也认为二者无异,但凯恩斯学派则认为二者有本质区别。

2)原因分析

①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背景

不同的公债理论都是基于不同时代背景提出的,因此其分析结论往往适应于不同特殊的时代。在此角度来说,所以公债理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亚当斯密——政府君主铺张浪费,将公债用于战争费用——公债有害论

凯恩斯——经济大萧条,公债筹资刺激消费需求并使经济复苏——公债有益论 马寅初——中国人大多数已为牛马生活——内债不可行外债优先性 ②不同的公债理论学说背后有严格限制条件或前提

不同公债理论背后都有严格的公债理论假设,不同假设下产生的理想世界不同且都不是现实世界。因此不同假设必然产生不同公债观点。

3. 公债负担、公债负担的适度性的理论分析。 1)公债负担的适度性

公债负担适度规模指既能保证政府按期还本付息,又能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规模,具体来说就是指边际债务负担(成本)与边际债务收益相一致时决定的公债规模。

主要有举债成本(MC表示公债边际成本),和举债收益(MB表示公债边际收益)决定的,MC与MB之间差额表示公债净收益额。根据图分析:

1.当公债规模〈Q1,举债总收益大于总成本,MB〉MC,净效益为正 2.当公债规模〉Q1,举债总收益小于总成本,MB〈MC,净效益为负 3.当公债规模 =Q*,净效益为最大值,此时MC与MB斜率一致,

由上述可知,当公债规模小于特定临界值Q1时,政府公债规模处于适度状态,最适度规模水平则为Q*点处,当公债规模小=大于特定临界值Q1时,政府公债规模过大,效益降低。

2)公债规模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闲置资源存量,国家资产总量,国际收支情况,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公债发行与可能以及公众牺牲程度等。

具体的,国家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水平,纬来公债偿付能力,可供公债吸收的居民储蓄余额等。

4. 衡量公债规模适度性的指标(4个)

①公债依存度=政府但那概念公债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比重或比率——反映政府财政指出对公债收入依赖程度 ②公债负担率=公债余额/当年GDP的比重或比率——反映一国经济总量对未偿付公债的总体负担能力 ③公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比重或比率——反映政府财政的债务清偿能力 ④居民负担率=当年公债发行额/居民储蓄余额比重或比率

5. 分析我国是否存在公债风险和公债危机问题。

1)公债风险

由于我国的公债规模大量客观存在,因此我势必存在一定程度的公债风险。因此在我国,与公债风险有无的问题相比,公债风险的大小问题更具争议。

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债负担及其风险问题,存在普遍负债,债务多余,管理失控,风险显现等特点。据同统计,我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规模庞大,而对于或有显性债务规模,目前尚无确定的统计数据,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和财政应该承担的隐形担保责任比较模糊。另外,中国的干部征集考核机制也助推了地方基层政府债务及其风险的形成。

虽然由于许多公共数据不透明不真实等问题,许多债务规模估计往往都是粗略和不完全的,但可以基本确定的是我国真是的公债负担率比我国显性直接债务负担率要高得多,即我国公债整体或综合风险较大。 2)公债危机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显性债务风险较低,但综合债务风险较高,有债务风险而无债务危机,但必须具备债务风险意识,构建债务危机防范和预警机制。

但事实上,若以科勒的公债危机定义为评价基准,则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已经陷入公债危机的境地,即我国存在局部的公债危机,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债务国模不仅普遍较大,而且增速较快。至今为止危机尚未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通过卖地取得巨额收入来在偿还债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危机的爆发,但是这必然只是应拆东墙补西墙,当房地产市场出现巨大波动时,地方政府的公债偿还缺口将无力填补,债务危机或许就会爆发。

特别是现在乡镇政府失信问题严重,乡镇政府欠账现象普遍,政府公信力日渐减弱,这也是公债危机爆发的前兆。

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存在局部的、地方性的公债危机问题,这种公债危机在总体上虽然还处于可控的范围,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已然处于是空的境地,并对地区政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和影响。

6. 公债的代际负担问题。

当代负担论:当代人购买政府发行的公债,其实际收入减少或消费能力下降,同时又向政府纳税以偿还政府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从而给下代人造成债务负担。

下代负担论:当代人购买公债是一种资产投向的选择,不存在负担问题,但由于政府的偿债资金来源于下代人的税收,并减少了其可支配收入,即下代人在未享受公债收益时却承担了用于偿债的税收负担,从而产生下代人的公债负担问题。

事实上,公债代际负担存在与否及程度问题,既取决于政府偿债时 的税负归宿,还取决于公债资金的使用和投资效率水平。如果政府的公债资金完全用于但那古代人消费性支出,若公债积累到下代人并要其纳税偿还是,就会产生纯粹的下代人负担问题,即所谓公债负担的代际转移。若政府将公债资金用于投资项目(可供下代人使用),则下代人在承受偿债负担是也会有所收益,其负担程度也会减轻。

因此,一般来说,下代人负担问题多多少少的存在,其负担程度势必与公债资金的投资性质和效率水平有关。 但是,代际负担问题即使存在也未必不合理,甚至对下一代人会死有益的(如公债此时更大数量的资本形成和消费增加并为下一代人增加了继承的遗产)

[ 如有学者认为因为下一代所获得的物质财富是这一代人的遗产,其理应承受一些公债偿还而产生的较高税负。]

7.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有效发挥地方政府规范举债的积极作用,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疏堵结合。修明渠、堵暗道,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同时,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

分清责任。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按约定规则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规范管理。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把地方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借、用、还”相统一。

防范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稳步推进。加强债务管理,既要积极推进,又要谨慎稳健。在规范管理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确保在建项目有序推进。 主要内容:

一是通过明确举债主体、规范举债方式、严格举债程序等措施,解决好“怎么借”的问题。二是通过控制举债规模、限定债务用途、纳入预算管理等措施,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三是通过划清偿债责任、建立风险预警、完善应急处置等措施,解决好“怎么还”的问题。此外,为确保改革平稳过渡,《意见》明确提出妥善处理存量债务,既要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又要切实防范风险。

1.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财力可能,债务规模,偿债能力之间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信用观念,坚持依法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坚持“权、责、利”和“借、用、还”相统一,努力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过度负债风险。

2.严格控制政府性负债建设行为 3.建立政府性债务归口管理制度 4.科学编制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 5.加强项目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 6.构建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7.坚决限制政府融资担保行为 8.清理消化乡镇政府性债务

8. 关注和重视公债问题的几个理由。

1.公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或命题

2.从纳税人角度,公债资金也是一种公共资金,并会产生类似于税收一样的负担或公债危机; 3.从债务人角度,公债是政府筹集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4.从投资者的角度,公债是一种誉为“金边债券”或“银边债券”的重要投资工具; 5.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公债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稳定的重要“杠杆”。

9. 如何理解公债的概念、本质与特征。

1)概念:

公债是公共债务或公共部门债务的简称,具体指个公共部门以公共信用方式举债的各类债务。而由于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企业、公共事业三类,而政府又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因此公债概念可分四个层次:

本课程认为公债的本质是一种公共信用,而政府债务的本质就是政府信用。显然,公共信用并不完全等于公共信用,只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 3)特征

自愿性 有偿性 灵活性

10. 公债的种类

1.按偿还期限的划分:短期公债;长期公债;中期公债

2.按不同举借形式的划分:政府借款协议;政府债券;其他法定偿债义务 3.按是否可以流通和交易:可转让公债;不可转让公债 4.按公债利率确定方式:固定利率公债;浮动利率公债 5.按举债的强制性程度:强制性公债;准强制性公债;自由公债 6.按债务本位的不同: 货币公债;实物公债;折实公债 7.按发行地域的分类:内债;外债

8.按发行主体的分类: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 9.按利息偿付方式不同:减息公债;贴现公债

10.按债务资金用途不同来分类:特种公债;一般性公债

11. 掌握我国公债发展的历史演变(时间、名称) 1)古代中国

公债这个财政或金融工具的使用,中国可以追溯于两千多年前,早先于外国。

两千多年前周赧王的举债是我国公债史甚至债务史的发端——债台高筑,从结果来看,周赧王发行的是“战争债券”。

2)晚清时期

总体上,清政府的外债政策可划分为禁止举借外国资本、允许谨慎借债以及依赖外债维持政权三个主要阶段。清政府的外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片面性和被动性。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钱币相当长时期内流通于东亚及东南亚,“当时东至日本,南至南海诸国,多行使中国铜钱,俨然已取得国际支付货币的地位”。国力强盛时,外债对当时中国简直不知何物。

清政府宣布“开关”贸易,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广东洋行制度--即一切进出口都必须通过广东十三行,属于垄断对外贸易的封建官商,并拥有代政府征税和监管外商的职能。

由于政府侵占(采办贡品和交纳贡银)、封建官史的贪婪榨压、行商在对外贸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境地,国内金融业不发达,不得不依赖外商贷款,忍受高利贷盘剥。

行欠属洋行商人个人欠下的巨额债务,似属私债。但洋行是垄断对外贸易并代理政府监管职能的官商,这种性质使行欠具的“官债”色彩。--“行欠”,先由十三行商人从“行用”(行业发展风险基金)中代偿,最后300

万元(银元)在英国入侵者刺刀之下由清政府“赔偿(《南京条约》第五条)。从行欠的偿还来看,相当于“私

债-准公债-公债”的转化过程。

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国库由战前盈余变成空空,“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为此,清政府加捐税,导致起义不断,政治统治风雨飘摇。清政府对各地方政府发布“就地筹饷”上谕,“以本省之钱锒,作本省之军需”。东南沿海诸省尝试以海关收入作抵押向外商借债。清政府面对地方政府借外债的心情是矛盾的,但态度是默许的。

外部入侵使得清朝海疆、陆疆同时告急。清政府围绕军需粮饷的举借外债问题展开大讨论。“洋债不宜多借 波斯等国皆因公债过重,致利权为他国所持,国势因此削弱,前车之鉴可以寒心”。左宗棠则认为 “借用洋款实于中国有益无损”。左打动了清政府,许其借洋债500万,户部拨200万,地方解缴300万。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无论是赔款,还是兴办实业(洋务)或新政,以及镇压革命,清政府都借助于外债,从而

走上了依赖外债的道路。

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赔偿日本军费2万万两(相当于清当时4年财政收入)。为此,清政府成立筹措借款委员会。

从“东学西用”到“西学东用”的变化

3)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的封建复辟性质,决定了此时期的外债基本属于丧权辱国的外债,是其出卖国家主权、投靠帝国主义、镇压人民革命、进行军阀混战的历史见证。

北洋时期(1912-1928)是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例如,袁世凯称帝、亲日派段祺瑞政府、张勋扶持末代帝及直系和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人近代史上借外债次数最多、最滥的时期。北洋外债中最重要的是军政借款。袁世凯1912年上台后,不仅无条件承认清政府借款(孙中山表示要取消),还以盐税为抵押善后大借款(2.5亿银元)。从借款国别看,日本成为北洋政府最大的债权国。此时期外国对华贷款646笔,总额约15.7亿银元,其中日本贷款约6.96亿元银元,44.2%。北洋外债是军阀混战的经费来源。北洋政府国库如洗,只得依靠外债。1912-1928年用于军事支出的外债达6.7亿银元,占北洋外债43%。

4)国民政府时期

20世纪30年代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一些省政府为开展革命战争,保卫红色政权,就曾公开发行公债以充裕战争经费,并将这类公债定名为“革命战争公债”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也曾向美国借债和争取援助(蒋介石的夫人外交政策和宋子文的美国之行)

5)新中国成立以来

公债发行的谨小慎微到“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自豪,再到部分学者“债务规模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的担忧,这些变化表明:公债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近50多年来,从我国建国初期公债发行的谨小慎微到“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自豪,再到部分学者“债务规模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的担忧,这些变化表明:公债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为化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公债)政策,有力地帮助我们成功度过了“内忧外患”的困难时刻并取得了较好经济增长成就。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举债建设”、“举债发展”及其导致的显性和隐性债务风险(即“债务财政”)问题,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难题。

12. 按不同举借形式的划分

政府借款协议:政府对内对外通过借款协议方式承担的各种债务

政府债券:有固定面额的书面或电子化债务凭证 其他法定偿债义务:

14. 公债风险的类别

按风险产生原因:公债违约风险 公债再融资风险 公债流动性风险 公债市场风险 按风险表现不同:直接公债风险 或有公债风险 按风险暴露程度:显性公债风险

13. 公债负担的不同类型

直接负担与间接负担 短期负担与长期负担 名义负担与实际负担

中央政府负担与地方政府负担 内债负担与外债负担

隐性公债风险

按风险运行层次:宏观公债风险 微观公债风险

15. 公债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传导机制等政策三要素的主要理论内涵(政策目标、内容的构

成体系、传导变量)

1)目标

即公债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公债政策目标是公债政策的核心内容,明确了公债政策的方向和路标。 从目标的实现期限与难度来看,公债政策目标可分为直接目标和最终目标。 1.直接目标:与政府借款操作有关或与政府债务管理有关的政策目标 1)弥补财政赤字,满足政府筹资需要 2)降低此财政支出筹资成本

3)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保证公债顺利发行 4)维护公债市场稳定,执行经济调控政策 2.最终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内容构成体系

从公债运行的不同阶段来看,可分为公债的发行政策、流通政策、使用政策和偿还政策。 从对公债的调节和控制角度来看,可分为公债的总量政策、结构政策。 3)传导机制(传导变量)

公债政策的中间指标主要有两种: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1.公债政策的流动性效应:

指在公债政策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资金流动性状况,从而对宏观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公债的流动性比率指市场变现能力和程度,包括公债券流动率和公债累计余额流动率。

操作策略:

1)变动政府公债的期限构成 2)调整公债应债来源结构 2.公债政策的利息率效应:

指通过调整公债发行或实际利率水平,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升降,从而对宏观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公债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最能反映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意图的代表性利率指标

操作策略:

1)调整公债发行利率 2)调整公债实际利率水平

16.

公债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内容

17. 公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18. 公债的货币效应

公债:特殊的金融品种或准货币

公债不是货币,但却具有一定的货币属性,因此,公债可视同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品种或准货币 政府可通过两种渠道对预算赤字进行融资:发债和“印钞”。政府的预算约束公式:

预算赤字=债券的发行额+货币基础的增加量

公债与货币增长的两种理论联系:(1)政府在无法偿还巨额债务时,通过增加货币存量并制造通货膨胀来使债务贬值(内债),并取得相应的收入;(2)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为此需要增加高能货币的供应量,货币即被“印刷”出来。 公债发行中的货币效应 :

1,社会公众作为公债认购主体时,不会增加 或减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 2,商业银行认购公债

用超额准备金买回带来货币共给的增加

用收回贷款的资金买则不会增加或减少经 济中的货币供应量

3,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部门认购或间接通过 金融市场买进都会导致货币共给的增加 公债流通中的货币效应:

公债是准货币

公债交易吸纳流通中的货币量 公债偿还中的货币效应

货币发行偿还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胀

以长期公债替换短期公债会抬高长期国债利率,抑制投资,产生紧缩货币需求效应

以短期公债替换长期公债会抬高短期期国债利率,提高流动性,刺激投资,产生扩张货币需求效应 增税还债法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多变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4c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