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师版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3-11-09 21: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 2014-3-2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参考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一、分小组反复诵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二、赏析第一、二小节:

自 强 不 息 务 本 求 实

1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 2014-3-23

1、仪封人为什么敬佩孔子?对孔子的评价是什么?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实际上是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2、通过长沮、桀溺的回答与孔子的回应中,可以反映了孔子关于避世与入世什么看法?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楚狂人接舆对孔子的人生选择是如何看待的?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拓展提升】“避世与责任”、“入世与保身”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写一篇小短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探究案

赏析第四、五小节

1、荷蓧丈人让其二子拜见子路,但是却选择了避世。这与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夫父子子”有何不同?

“君君臣臣夫父子子”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提倡长幼有序,要遵循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其中君臣关系大于父子关系,孔子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让其二子拜见子路,注重长

自 强 不 息 务 本 求 实

2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 2014-3-23

幼有序,但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2、孔子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人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3、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常常被称为“圣人”,孟子被成为“亚圣”,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 【拓展提升】 【课后反思】

自 强 不 息 务 本 求 实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49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