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大事年表

更新时间:2023-12-07 10: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说明

一、 本年表涉及的时间,上起元谋人,下迄2008年。

二、 内容以记录美学思想家为主,并记录其重要美学观点、主要美学著作和美学学术活动。力图大致反映出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点。

三、 历史纪年用公元纪年,夹注旧纪年。年份几说不一时,择取一说。

四、 本年表从公元前至1988年由高若海编写;1989年至2008年由刘琴编写。

前17000世纪至前400世纪(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文化、周口店文化、河套文化形成于此时。原始先民以狩猎为生,以石制砍砸器、刮削器等为工具,后又以角、骨、木等制工具。始用火、熟食。为史前艺术初期繁荣创造条件。

前400世纪至前300世纪(旧石器时代晚期)

◇峙峪文化、山顶洞文化、安阳文化形成于此时。狩猎工具逐渐由大型转化为小型,制作趋向精细。有人体佩戴的饰品出现。

前100世纪至前70世纪(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河南新郑裴李岗、浙江余姚河姆渡、黑龙江昂昂溪等文化形成于此时。 ◇石器工具趋向小型、精致、功能专一,有“细石器”、“复合工具”出现,加工方法渐由磨制代替打制。

前70世纪至前50世纪(新石器时代)

◇河南仰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处于此时。 ◇农耕石器进一步发展。

◇石制工具从选料到制作开始带有一定的审美意味,有较明显审美价值的石坠、石璧、石镯出现。 ◇陶器制作繁荣,彩绘纹饰诡奇多变。 ◇原始歌舞产生。“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

前50世纪至前40世纪(新石器时代晚期)

◇甘肃半山、陕西半坡、山东龙山、河南庙底沟文化处于此时。 ◇器物造型趋向复杂,有玉制饰品、玛瑙饰品出现。 ◇原始图腾崇拜盛行,龙凤崇拜蔚成风气。 ◇有彩绘舞蹈纹盆出现。

约前23世纪(颛顼时代)

◇相传帝颛顼“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吕氏春秋·古乐》)

约前22世纪(尧舜时代)

◇相传尧为帝,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尚书·尧典》)。命鲧治水。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泽谷之音以歌。”(《吕氏春秋·古乐》)禅让于舜。 ◇舜命夔“典乐,教胄子”,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舜典》)。 ◇古乐《云门大卷》(颂黄帝)、《大咸》(颂尧)、《大韶》(颂舜)等成于此时。

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代) ◇奴隶制国家形成。

◇青铜器铸造开始。九牧贡金,以铸九鼎。 ◇古乐《大夏》(颂禹)成于此时。

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代)

◇“百工”兴旺,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宣公三年》)。 ◇古乐《大濩》(颂汤)成于此时。 ◇甲骨文、金文中有美字出现。

前11世纪(殷周之际)

◇《易经》成于此时。以- -、-组成易象,以事物形象比喻、象征所卜之事的吉凶休咎。有“枯杨生华”、“鸣鹤在阴”、“乘马班如,泣血涟如”等取象之辞;有“鸿渐于干”、“鸿渐于陆”、“鸿渐于陵”等比兴诗歌出现。

前11世纪至前770年(西周)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制礼作乐,整理六代舞。设大司乐,以乐德、乐语、“六舞”教国子。《雅》、《颂》成于此时。

◇设采诗之官,“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于路,以采诗”(《汉书·食货志》)。

前770年至前476年(春秋时期) ◇《周南》、《召南》、《郑》、《卫》等十五国国风形成,提出“美”与“美人”概念:“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士”的阶层出现。伴随人的意识的觉醒与思想解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前781年至前771年(周幽王元年至十一年)

◇周太史史伯论“和”,提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前710年(周桓王十年) ◇臧哀伯论文物昭德。

前620年(周襄王三十二年)

◇晋郤缺论“九功之德皆可歌也”。

前606年(周定王元年) ◇王孙满论“铸鼎象物”。

前580年(周简王六年) ◇老子约生于此时。

前562年(周灵王十年) ◇晋魏绛论“乐以安德”。

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 ◇孔子生。

前544年(周景王一年)

◇吴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以“美”赞赏风、雅、颂等乐舞艺术,阐述以中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前541年(周景王四年)

◇医和论五色、五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

前540年至前529年(周景王五年至十六年)

◇楚灵王为章华之台,伍举论美:“上下、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

◇单穆公论乐:“乐不过以听耳”,“美不过以观目”。 ◇伶州鸠提出“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 ◇晏婴论“和”与“同”异及声音的“相反”“相济”。

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

◇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儒家学派逐渐形成。

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

◇老子约卒于此时。主张道为“天下母”,“万物负阴而抱阳”,创道家美学思想。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涤除玄鉴”,及“道”、“气”、“象”、“妙”、“味”、“虚”、“实”等范畴。有《老子》。

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

◇孔子周游列国后,开始整理文化典籍。 ◇墨子约生于此时。

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

◇孔子卒。创儒家美学,提出“兴于诗”、“成于乐”、“游于艺”,“尽善尽美”,“文质”统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及“兴”、“观”、“群”、“怨”等范畴。有《论语》。

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

◇约在此前后齐人著《考工记》,记录“百工之事”,《画缋之事》、《梓人为筍簴》等章提出以五方定五色、虚实相生等思想。

前420年(周威烈王六年) ◇《老子》约在此时编定。

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

◇墨子卒。提出“非乐”,主张“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先质而后文”。有《墨子》。

前372年(周烈王四年) ◇孟子约生于此时。

前369年(周烈王七年) ◇庄子约生于此时。

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 ◇屈原约生于此时。

前313年(周赧王二年) ◇荀子约生于此时。

前304年(周赧王十一年) ◇屈原著《离骚》。

前295年(周赧王二十年)

◇孟子游说不遇,退而著《孟子》。

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以意逆志”,“吾养吾浩然之气”。有《孟子》。

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

◇庄子约卒于此时。发展道家美学,提出“天地有大美”,“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至乐无乐”,“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心斋”、“坐忘”,“得意而忘言”。有《庄子》。

前280年(周赧王三十五年) ◇韩非约生于此时。

前278年(周赧王三十七年)

◇屈原约于此时投汨罗江。创楚骚美学,提出“内美”范畴,有《离骚》、《天问》、《九章》等。

前265年(周赧王五十年) ◇荀子于此前后著《天论》、《解蔽》、《正名》、《王制》等。

前239年(秦王政八年)

◇吕不韦集宾客著成《吕氏春秋》,发展阴阳五行美学思想。《音初》、《古乐》、《大乐》、《适音》、《侈乐》诸篇,集中论述音乐的起源及艺术特性。

前238年(秦王政九年)

◇荀子卒。继承发展儒家美学思想,提出“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美善相乐”,“君子比德”,“形俱神生”,“性伪自美”。有《荀子》。

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

◇韩非卒。反对儒家美学思想,提出“儒以文乱法”,“取情去貌”,“好质恶饰”。有《韩非子》。

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

◇《尚书》于此前成书,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八音克谐”、“玩物丧志”。 ◇《乐记》编定。提出“心物感应”说,及“乐和民声”、“乐以治心”、“乐通伦理”、“乐以象德”、“大乐与天地同和”、“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王者功成作乐”。

◇诸儒生完成《易传》十篇。糅合儒道美学,提出“象也者,像也”,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物相杂故曰文”,及“刚”、“柔”、“神”、“变”等范畴。 ◇《周礼》、《仪礼》约在此前后编定。

前179年(汉文帝元年) ◇董仲舒约生于此时。

前164年(汉文帝前元十六年)

◇淮南王刘安招宾客术士数千人,撰成《淮南子》。提出“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小恶不足妨大美”。

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 ◇司马迁生。

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 ◇董仲舒倡“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

◇董仲舒卒。倡“天人感应”说,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有《春秋繁露》。

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司马迁卒。提出《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赞扬屈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有《史记》。

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 ◇扬雄生。

前23年(汉成帝阳朔二年)

◇大戴(德)删定《礼记》八十五篇,小戴(圣)复删为四十六篇。

前2年(汉哀帝元寿元年) ◇扬雄著《法言》。主张“诗人之赋丽以则”,提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

18年(王莽天凤五年) ◇扬雄卒。

27年(汉光武帝建武三年) ◇王充生。

79年(汉章帝建初四年) ◇班固奉诏撰《白虎通义》。

◇《毛诗序》于此前后撰成,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97年(汉和帝永元九年)

◇王充约卒于此时。倡“真美”,反对“虚妄”,提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有《论衡》。

100年(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许慎始作《说文解字》,成书于121年(汉安帝建光元年),提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书”。

132年(汉顺帝阳嘉元年) ◇蔡邕生。

171年(汉灵帝建宁四年) ◇刘劭生。

187年(汉灵帝中平四年) ◇曹丕生。

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

◇蔡邕卒。创“飞白体”,提出“书者,散也”。有《笔论》、《九势》。 ◇曹植生。

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 ◇阮籍生。

217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曹丕《典论》约成于此时,《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

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 ◇嵇康生。

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

◇曹丕卒。有《典论·论文》。 ◇王弼生。

232年(魏明帝太和六年) ◇曹植卒。有《曹子建集》。

243年(魏齐王正始四年) ◇王弼注《老子》、《周易》。 ◇阮籍《乐论》约成于此时。

245年(魏齐王正始六年)

◇刘劭约卒于此时。开魏晋士大夫人物品藻风气,提出人之“五常”、“五德”、“九征”。有《人物志》。

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

◇王弼卒。提出“言不尽意”,“得意忘象”。有《王弼集》。

◇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活动始于此时。约七年后,阮籍完《大人先生传》。

261年(魏元帝景元二年) ◇陆机生。

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

◇嵇康卒。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有《琴赋》、《声无哀乐论》。 ◇阮籍卒。主张乐以自然为本体,反对“以悲为乐”,以“平淡”、“无欲”、“无味”为乐的最高境界。著有《乐论》、《清思赋》、《大人先生传》。

272年(晋武帝太始八年) ◇卫夫人生。

276年(晋武帝咸宁二年) ◇王廙生。 ◇郭璞生。

284年(晋武帝太康五年) ◇葛洪约生于此时。

299年(晋惠帝元康九年)

◇陆机《文赋》约作于此时。

303年(晋惠帝太安二年)

◇陆机卒。提出“伫中区以玄览”,“精鹜八极,心游万刃”,“诗缘情而绮靡”。有《文赋》。

321年(晋元帝大兴四年) ◇王羲之生。

322年(晋元帝永昌元年)

◇王廙卒。提出“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

324年(晋明帝太宁二年)

◇郭璞卒。作《山海经序》,提出“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

334年(晋成帝咸和九年) ◇慧远生。

346年(晋穆帝永和二年) ◇顾恺之约生于此时。

349年(晋穆帝永和五年)

◇卫夫人卒。提出“意前笔后者胜”。有《笔阵图》。

364年(晋哀帝兴宁二年)

◇葛洪卒。提出“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美玉出于丑璞”。有《抱朴子》。

365年(晋哀帝兴宁三年) ◇陶渊明生。

375年(晋孝武帝宁康三年) ◇宗炳生。

379年(晋孝武帝太和四年)

◇王羲之卒。提出“意在笔前”。有《题笔阵图后》。

384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 ◇僧肇生。

403年(晋安帝元兴二年) ◇刘义庆生。

408年(晋安帝义熙四年)

◇顾恺之约卒于此时。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

◇僧肇卒。提出“象非真象”,“虽象而非象”,及“象外之谈”、“正观”、“妙悟”。有《不真空论》、《涅槃无名论》。

41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 ◇慧远卒。提出“拟状灵范”、“仪形神模”。有《襄阳丈六金像颂》(并序)、《佛影铭》(并序)。

426年(宋文帝元嘉三年) ◇王僧虔生。

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

◇陶渊明卒于此时。有《陶渊明集》。

441年(宋文帝元嘉十八年) ◇沈约生。

443年(宋文帝元嘉二十年) ◇宗炳卒。提出“澄怀味象”、“应目会心”、“应会感神”,山水画可“畅神”。有《画山水序》。 ◇王微卒。提出“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本乎形者融灵”。有《画叙》。

444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

◇刘义庆卒。有《世说新语》,记载魏晋风度及人物品藻的标准。

464年(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萧衍生。

465年(宋明帝泰始元年) ◇刘勰约生于此时。

466年(宋明帝泰始二年)至471年(宋明帝泰始七年) ◇钟嵘约生于此时。

485年(南齐武帝永明三年)

◇王僧虔卒。提出“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遣情,书笔相忘”。

501年(南齐和帝中兴元年) ◇刘勰撰成《文心雕龙》。 ◇萧统生。

503年(梁武帝天监二年) ◇萧纲生。

508年(梁武帝天监七年) ◇萧绎生。

513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

◇沈约卒。提出“以情纬文,以文被质”,“通声律始可言文”,创“声律说”。有《宋书·谢灵运传》。

514年(梁武帝天监十三年) ◇刘昼生。

518年(梁武帝天监十七年)

◇钟嵘以“品”论诗,写成《诗品》。不久卒。提出“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确立“味”在美学范畴中的重要地位。

531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萧统卒。提出“踵事而增其华”。编有《昭明文选》。 ◇颜之推生。

532年(梁武帝中大通四年)

◇刘勰约卒于此时。提出“道沿盛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文能宗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及“隐秀”、“意象”、“风骨”、“神思”、“知音”范畴。有《文心雕龙》。 ◇谢赫《古画品录》约成书于此后。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六法”。

533年(梁武帝中大通五年)至551年(梁豫章王天正元年)

◇姚最完成《续画品》,提出“幼禀生知”,“心师造化”,“画有六法,真仙为难”,“意兼真俗,赋彩鲜丽,观者悦情”。

549年(梁武帝太清三年)

◇萧衍卒。论书强调“骨力”。有《梁武帝集》。

551年(梁豫章王天正元年)

◇萧纲卒。有《与湘东王书》,驳裴子野《雕虫论》。

554年(梁元帝承圣三年) ◇萧绎卒。提出“文”、“笔”区分,有《金楼子》。

558年(陈武帝永定二年) ◇虞世南生。

565年(北周武帝保定五年)

◇刘昼卒。提出“物有美恶,施用有宜”,“美不常珍,恶不终废”等观点。有《刘子》(一说刘勰著)。

584年(隋文帝开皇四年) ◇王通生。

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

◇颜之推约卒于此时。提出“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有《颜氏家训》。

599年(隋文帝开皇十九年) ◇李世民生。

61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王通卒。主张文学复古,提出“诗者,民之情性”。有《中说》。

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虞世南卒。提出“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力求”。有《笔髓论》。 ◇孙过庭约生于此时。 ◇惠能生。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李世民卒。提出学书“求其骨力”“形势自生”;“心正则字正”,“心与气合,思与神会”;“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有《贞观政要》。

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 ◇杨炯生。后为《王勃集》作序,盛赞王“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文章风格。有《盈川集》。

1551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年) ◇胡应麟生。

1553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沈璟生。

1555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 ◇董其昌生。

1556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 ◇潘之恒生。

1558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 ◇陈继儒生。

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杨慎卒。提出“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比兴,景也,筋节,情也”;“会心山水真如画,巧手丹青画似真”。有《升庵集》。

1560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 ◇袁宗道生。

1565年(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李日华生。

1568年(明穆宗隆庆二年)

◇李开先卒。提出“真诗只在民间”;“假笔随心”,“常言常意”;“俗雅俱备”。有《词谑》、《李开先集》。 ◇袁宏道生。

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

◇何良俊卒。提出“填词须用本色语”,倡“简淡”风格。有《曲论》。

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 ◇钟惺生。 ◇冯梦龙生。

1575年(明神宗万历三年) ◇谢榛卒。提出“诗文以气格主为”;“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诗以景为“媒”,以情为“胚”,“意随笔生,不假布置”。有《四溟诗话》。

1577年(明神宗万历五年) ◇张丑生。

1579年(明神宗万历七年)

◇唐志契生。

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 ◇计成生。

1590年(明神宗万历十八年)

◇王世贞卒。倡“格调说”,提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神与境会”,“兴与境诣,神合气完”。有《艺苑卮言》。

1593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

◇徐渭卒。提出好作品应“句句是本色语”,“词须浅近”。有《南词叙录》、《徐文长集》。

1597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 ◇张岱生。

1600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袁宗道卒。主张文以“辞达”为主。有《白苏斋类稿》。

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 ◇胡应麟卒。提出“体格声调”、“兴象风神”为作诗大要;“诗最可贵者清”,戒“理障”与“事障”;赞赏“以禅喻诗”,“一悟之后,万象冥会”,“动触天真”。有《诗薮》。

◇李贽卒。提出“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主张艺术表现“绝假纯真”之人性;强调“发愤”而作,“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以“化工”品评艺术。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1605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

◇屠隆卒。提出“妙合天趣,自是一乐”;诗“有虚而实”,“有实而虚”。有《白榆集》、《由拳集》。

1608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 ◇金圣叹生。

1610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

◇沈璟卒。倡“本色论”与“声律论”。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袁宏道卒。提出“性灵”说,主张作诗“任性而发”,“独抒性灵”,“从自己胸臆流出”,以“世人难得者为趣”,以“趣得之自然者深”。有《袁中郎集》。 ◇黄宗羲生。

1611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 ◇李渔生。

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 ◇顾炎武生。

1616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

◇汤显祖卒。提出情为戏之源,“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情至则“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文“不真,不足行”;“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诗“以若有若无为美”。有《汤显祖集》。

1619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 ◇王夫之生。

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

◇焦竑卒。反对机械拟古,主张“脱弃陈骇,自标灵采,实者虚之,死者活之,腐臭者神奇之”。有《澹园集》。

1621年(明熹宗天启元年)

◇潘之恒卒。提出“以情写情”。有《涉江集》。

1623年(明熹宗天启三年)

◇袁中道卒。提出“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胆胜”者始变之;“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诗“以发抒性灵为主”,“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应直摅胸臆,抒写真情,反对剿袭雷同。有《珂雪斋集》。

◇王骥德卒。要求戏曲兼有“本色”与“文辞”,“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调,复伤琱镂”,以“风神”、“标韵”、“动吾天机”为艺术最高追求。有《曲律》。 ◇笪重光生。

1624年(明熹宗天启四年)

◇钟惺卒。倡诗歌抒发性灵,提出“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追求幽深孤峭艺术风格。有《诗归序》。 ◇魏禧生。

1627年(明熹宗天启七年) ◇叶燮生。

1629年(明思宗崇祯二年) ◇朱彝尊生。

1633年(明思宗崇祯六年) ◇恽寿平生。

1634年(明思宗崇祯七年) ◇王士祯生。

1635年(明思宗崇祯八年)

◇李日华卒。提出“写出胸中奇”,“聊以自娱喜”;画家应“得造化真迹”,“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性者,物自然之天”;“绘事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片石疏林,入思方妙”。有《竹[[!GF8A6]]画媵》、《紫桃轩杂缀》、《六砚斋笔记》。

1636年(明思宗崇祯九年)

◇董其昌卒。提出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天地为师”,“胸中脱去尘浊”;“诗以山川为境”,“文要得神气”;“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

1639年(明思宗崇祯十二年)

◇陈继儒卒。提出“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要“笔墨俱妙”,“下笔时要有味”。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

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 ◇蒲松龄生。

◇石涛约生于此时(一说生于1642年)。

1643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

◇张丑卒。提出“画品以理趣为主”,“从心所欲而不逾乎矩”者为“逸格”,反对“一味放纵狂怪”。有《清河书画舫》。

1644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计成著成《园冶》。提出园林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提出“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赞赏“浪后波纹”、“锦屏对峙”、“将雨闻雷”、“善于用虚”等手法。

1645年(清世祖顺治二年)

◇沈宠绥约卒于此时。提出六律五声八音“昉天地之自然也”,“一声有一声之美好,顿挫起伏,俱轨自然”。有《度曲须知》。

1646年(清世祖顺治三年)

◇冯梦龙卒。提出话本小说应“事赝而理真”,要惟时所适,通俗易懂,“谐于里耳”。有《序山歌》、《醒世恒言序》等。

1648年(清世祖顺治五年) ◇孔尚仁生。

1651年(清世祖顺治八年)

◇唐志契卒。提出画家应看“真山水”,“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画出“真性情”;要“写出胸中一点洒落不羁之妙”。有《绘事微言》。

1661年(清世祖顺治十八年) ◇金圣叹被杀。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提出“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行文须奇、变、妙、神,“险绝放妙绝,不险不能妙”,胸中有“别材”,眼下有“别眼”。

1670年(清圣祖康熙九年) ◇张竹坡生。

1673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 ◇沈德潜生。

◇徐上瀛辑《大还阁琴谱》刊行。内有徐著《溪山琴况》,仿司空图诗品,创琴况二十四论。

1679年(清圣祖康熙十八年)

◇张岱约卒于此时。对西湖、鉴湖、湘湖等江南山水性情风味及民间艺术有生动细致的美学分析。有《琅環文集》、《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李渔约卒于此时。 ◇提出戏曲要以“情”、“文”、“有裨风教”“三美俱擅”;重“结构”,“立主脑”,“密针线”;“脱窠臼”,“取意尖新”;强调戏剧应雅俗共赏,语言“贵浅不贵深”,但也反对“一味显浅”,“日流粗俗”。有《闲情偶寄》。

1680年(清圣祖康熙十九年)

◇魏禧卒。提出作文应“积理”与“练识”之说,又论“风水相遭之文”,有“惊而快之”、“乐而玩之”之分。有《魏叔子文集》。

1682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顾炎武卒。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模仿”,“诗以义为主,音从之”,及“诗体代降”。有《日知录》、《亭林文集》。

1686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 ◇叶燮《原诗》定稿。

1690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

◇恽寿平卒。主张以画抒情,追求“高逸”的艺术风格。有《南田画跋》、《瓯香馆集》。

1692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

◇王夫之卒。提出志、史不等于诗,诗文“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势者,意中之神理”;“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倡“现量”说,提出“即景会心”,“因情因景,自然灵妙”。有《薑斋诗话》,编有《古诗选评》、《唐诗选评》、《明诗选评》。

◇笪重光卒。主张“意象经营”,提出“先具胸中丘壑,落笔自然神速”;“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

◇贺贻孙活动于此前后。提出“诗以蕴藉为主”;“作者之旨”,“初皆不平”,“感慨不极,则优柔不深”;自谓“以哭为歌”。有《诗筏》、《骚筏》、《水田居诗文集》。

1693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 ◇郑燮生。

1695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

◇黄宗羲卒。提出“文章,天地之元气也”。主张“诗以道性情”,“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有《南雷文案》等。

1698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

◇张竹坡卒。曾评点《金瓶梅》,提出小说应写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情理。认为作者“入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神”。

1703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

◇叶燮卒。提出“美本乎天”;为文之本“在物者三”:“理、事、情”,“在我者四”:“才、胆、识、力”;“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有《原诗》、《已畦

文集》。

1708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

◇石涛约卒于此时(一说约卒于1718年)。提出“一画”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笔与墨会,是为[[!GF8A4]]缊”,“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1709年(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

◇朱彝尊卒。以姜夔为宗论词,重格律,重醇雅、清空风格,主张以词“歌颂太平”。编有《词综》。

1711年(清圣祖康熙五十年)

◇王士祯卒。倡“神韵”说,标举“兴会超妙”,“兴会神到”,“神到不可凑泊”;主张“诗禅一致”,“舍筏登岸”。有《带经堂诗话》、《带经堂集》。

1715年(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

◇蒲松龄卒。称其所作《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称民间俚曲“情真词切意缠绵”。有《蒲松龄集》。 ◇曹雪芹约生于此时。

1716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 ◇袁枚生。

1718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

◇孔尚仁卒。主张戏曲“警世易俗”,“事不奇则不传”,“制曲必有旨趣”。有《孔尚仁诗文集》。

1723年(清世宗雍正元年) ◇戴震生。

1731年(清世宗雍正九年) ◇姚鼐生。

1733年(清世宗雍正十一年) ◇翁方纲生。

1736年(清高宗乾隆元年) ◇方薰生。

1738年(清高宗乾隆三年) ◇章学诚生。

1750年(清高宗乾隆十五年) ◇黄钺生。

1761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 ◇张惠言生。

1763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 ◇焦循生。

◇曹雪芹约卒于此时(一说卒于1764年)。提出诗文表现“真事”、“真情真景”,做到“意趣真”;强调艺术虚构,提出“真事隐”、“假语存”;主张“命意新奇”、“立意更新”。有《红楼梦》。 ◇脂砚斋于此前后评点《红楼梦》。提出“因情捉笔”,“因情得文”,写出“天下必有之情事”,而又“合情合理”。

1764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阮元生。

1765年(清高宗乾隆三十年)

◇郑燮卒。提出诗文要“沉着痛快”,“道着民间痛痒”;“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等。有《郑板桥集》。

1769年(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

◇沈德潜卒。倡“格调”说,提出“诗以声为用”,“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以“温柔敦厚”为“诗教之本原”。有《说诗晬语》,编有《古诗源》。

1775年(清高宗乾隆四十年) ◇包世臣生。

1777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

◇戴震卒。提出“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立言之体”,有赋、比、兴三者,“赋直而比曲,比迩而兴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

1781年(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 ◇周济生。

1791年(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 ◇华琳生。

1792年(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 ◇龚自珍生。

1794年(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 ◇魏源生。

1797年(清仁宗嘉庆二年)

◇袁枚卒。倡“性灵说”,“诗者,各人之性情耳”,“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强调诗歌创作必须“有我”,师古而不泥古。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文集》。

1799年(清仁宗嘉庆四年)

◇方薰卒。要求绘画理、趣、法兼备,提出“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神乃工之极致,妙为法之机趣”;“以意

运法”,“意造境生”。有《山静居画论》。

1801年(清仁宗嘉庆六年)

◇章学诚卒。提出《易》象“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文辞,犹三军”,“志识,其将帅”;“气积而文昌,情深而文挚”。有《文史通义》。

1802年(清仁宗嘉庆七年)

◇张惠言卒。提出词要意内而言外,“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诵”。选有《词综》。

1811年(清仁宗嘉庆十六年) ◇曾国藩生。

1813年(清仁宗嘉庆十八年) ◇刘熙载生。

1815年(清仁宗嘉庆二十年)

◇姚鼐卒。提出“文章之原,本乎天地”;“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兼备者为美”。有《惜抱轩文集》。

1818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

◇翁方纲卒。倡“肌理”说,提出“诗必研诸肌理”,“文必求实际”;“诗中有我以运之”;以“质实”、“通变”为美;“正本探原”,“穷形尽变”。有《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

1820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焦循卒。赞赏“花部”“其词质直”,“其音慷慨”。有《剧说》和《花部农谈》。

1822年(清宣宗道光二年) ◇洪仁玕生。

1832年(清宣宗道光十二年) ◇王闿运生。

1837年(清宣宗道光十七年) ◇松年生。

1839年(清宣宗道光十九年)

◇周济卒。提出填词要有“寄托”,“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有《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辨》、《宋四家词选序》。

1841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 ◇龚自珍卒。主张“尊情”、“重才”、“任性”,崇尚“天然”之美。有《定盦全集》。

◇黄钺卒。提出“意居笔先,妙在画外”;“意所未设,笔为之开”;“寓目得心”,“造化在我”;“积法成弊,舍法大好”。有《二十四画品》,收入《壹斋集》。

1842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

◇但明伦著《聊斋志异新评》刊行。提出“一蓄字诀”,以阐明“统篇法”;提出一“转”字诀,以阐明“句法”。

1843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华琳著成《南宗抉秘》。

1848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 ◇黄遵宪生。

1849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

◇阮元卒。倡“文笔”论。有《揅经室集》。

1850年(清宣宗道光三十年)

◇华琳卒。提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论述“笔活”与“形活”关系。有《南宗抉秘》。

1853年(清文宗咸丰三年) ◇陈廷焯生。

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

◇包世臣卒。倡书法学习北碑,提出“窠臼来自剿袭,新异显于特性”。有《艺舟双楫》。

1857年(清文宗咸丰七年)

◇魏源卒。提出为文之道“常主于逆”,“逆淫俗”,“逆风土”,“逆运会”;论诗举“厚”,“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有《书古微》、《诗古微》、《古微堂集》。

1858年(清文宗咸丰八年) ◇康有为生。

1859年(清文宗咸丰九年) ◇况周颐生。

1863年(清穆宗同治二年) ◇齐白石生。

1864年(清穆宗同治三年)

◇洪仁玕卒。提出“文艺虽微,实关品学”,“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朴实明晓”,“语语确实”,反对“舞文弄墨”、“抑扬其词”。有《资政新编》。

1865年(清穆宗同治四年) ◇黄宾虹生。

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 ◇蔡元培生。

1869年(清穆宗同治八年) ◇章炳麟生。

1872年(清穆宗同治十一年)

◇曾国藩卒。提出“欲学为文,当扫荡一副旧习,赤地新立”,主张以“经济”充实、代替“义理”,倡“雄奇之气”。有《鸣原堂论文》,收入《曾文正公全集》。

1873年(清穆宗同治十二年) ◇刘熙载《艺概》刻本问世。 ◇梁启超生。

1877年(清德宗光绪三年) ◇王国维生。

1880年(清德宗光绪六年) ◇陈独秀生。

1881年(清德宗光绪七年)

◇刘熙载卒。提出“文惟其是,惟其真”;“文之要,本领气象而已”;“‘一’乃文之真宰”;“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按实肖象”,“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诗要哀乐中节”,“诗品出于人品”。有《艺概》。 ◇鲁迅生。

1884年(清德宗光绪十年) ◇吴梅生。

1889年(清德宗光绪十五年) ◇李大钊生。

1891年(清德宗光绪十七年) ◇胡適生。

1892年(清德宗光绪十八年)

◇陈廷焯卒。提出“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温柔和平,诗词一本也”,“温柔以为体,沉郁以为用”。有《白雨斋词话》。 ◇郭沫若生。

1893年(清德宗光绪十九年) ◇青主生。 ◇毛泽东生。

1895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 ◇徐悲鸿生。

1896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

◇吕澂生。

1897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 ◇朱光潜生。 ◇宗白华生。 ◇潘天寿生。

1898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 ◇丰子恺生。 ◇田汉生。

1899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 ◇闻一多生。 ◇瞿秋白生。

1901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梁思成生。

1904年(清德宗光绪三十年) ◇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

1905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 ◇黄遵宪卒。提出“识时”、“通情”、“不名一格,不专一体”。有《人境庐诗草》。 ◇焦菊隐生。

1906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

◇松年卒。提出画“总以形全神足为定本”,“随处留心,真境多观”,“涵咏胸次”。有《颐园论画》。 ◇蔡仪生。

1907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 ◇鲁迅作《摩罗诗力说》。

1908年(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发表。

1909年(清德宗宣统元年) ◇王朝闻生。

1912年(民国一年)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成书。

1913年(民国二年)

◇鲁迅发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1915年(民国四年) ◇吕荧生。

1916年(民国五年)

◇王闿运卒。提出“尽法古人之美”,“熔铸而生”;“情不可放”,“言不可肆”。有《湘绮楼文集》。

1917年(民国六年)

◇蔡元培发表讲演,倡“以美育代宗教说”。

1919年(民国八年)

◇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美育会”。次年出版《美育》杂志。

1923年(民国十二年) ◇吕澂《美学浅说》、《美学概论》出版。 ◇蒋孔阳生。

1924年(民国十三年) ◇《美育》停刊。“中华美育会”无形解散。

1925年(民国十四年) ◇吕澂《晚近美学学说》、《美的原理》出版。

1926年(民国十五年)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出版。 ◇况周颐卒。有《蕙风词话》。

1927年(民国十六年)

◇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提出“古雅”说、“天才”说、“游戏”说、“境界”说、“悲剧”说。有《叔本华的哲学及其教育学说》、《文学小言》、《红楼梦评论》、《古雅在美学上的地位》、《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 ◇康有为卒。提出“新则鲜”,“新则活”,以“变”、“新”为美,主张文艺“感移人心为要渺”。有《新学伪经考》、《海南诗文集》、《广艺舟双楫》等。

◇李大钊卒。提出生产者“靠着工作发挥人生之美”。有《李大钊文集》。 ◇陈望道(1890—1977)《美学概论》出版。

1928年(民国十七年)

◇鲁迅翻译普列汉诺夫《艺术论》。

1929年(民国十八年)

◇梁启超卒。提出“真才是美”,“求美先从真入手”,“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境者,心造也”,及“熏”、“浸”、“刺”、“提”四种小说艺术感染方式。有《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趣味教育及教育趣味》、《饮冰室诗话》等。

1930年(民国十九年) ◇李泽厚生。

1931年(民国二十年)

◇朱光潜完成《文艺心理学》初稿。 ◇吕澂《现代美学思潮》出版。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朱光潜发表《谈美》。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朱光潜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发表《悲剧心理学》。在国内出版《变态心理学》。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瞿秋白被捕牺牲。论述审美的功利性和艺术的阶级性。有《瞿秋白文集》。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章炳麟卒。提出文为“义师先声”。有《国故论衡》。

◇鲁迅卒。提出“发扬真美,以娱人情”;“美凭直感底能力而被认识”;“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鲁迅全集》。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出版。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周扬发表《我们需要新的美学》和《艺术与人生——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之美学的关系〉》。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吴梅卒。有《中国戏曲概论》、《曲学通论》等。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蔡元培卒。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美是“一种有价值的形容词”;“美的普遍性就是没有概念”。有《蔡元培美学论文选》。

1941年(民国三十年)

◇宗白华发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周扬译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出版。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周扬发表《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他的美学》。

◇陈独秀卒。倡“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蔡仪著《新艺术论》。

◇宗白华发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周扬发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序言》。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闻一多被暗杀。曾倡格律诗,提出有“音乐”、“绘画”、“建筑”“三美”。有《闻一多全集》。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蔡仪《新美学》出版。

◇朱光潜译克罗齐《美学原理》出版。

1950年

◇王朝闻《新艺术创作论》出版。

1953年

◇徐悲鸿卒。提出美感为“一切艺术的渊源”,“妙之不肖者,乃至肖也”。有《中国画改良论》、《述学之一》。

1954年

◇王朝闻《面向生活》出版。

1955年

◇黄宾虹卒。提出“以山水作字”,“以字作画”;“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崇尚“沉雄杰骜”、“浑厚苍润”风格。有《中国画学史大纲》、《黄宾虹画语录》。

1956年

◇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出版。 ◇王朝闻《论艺术的技巧》出版。

1956年至1964年 ◇《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建设》、《哲学研究》等报刊开展了关于美的本质、自然美、美学研究对象的讨论,发表讨论文章三百余篇。后编成《美学问题讨论集》六集。

1957年

◇齐白石卒。提出“我行我道,下笔要有我法”;“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蒋孔阳《文学艺术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出版。 ◇宗白华发表《美从何处寻》。

1958年

◇蔡仪《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出版。

1959年

◇青主卒。提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最高、最美的艺术”。有《音乐通论》、《乐话》。

◇朱光潜译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出版,发表《生产劳动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等论文。

◇王朝闻《一以当十》出版。

1960年

◇宗白华发表《康德美学原理述评》。

1961年

◇蔡仪《论现实主义问题》出版。

1962年

◇胡適卒。提出“孤立的美是没有的”;“一代有一代的文学”;首倡“文学革命”口号。有《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

◇宗白华发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中译本出版。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中译本出版。

1963年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册出版。 ◇王朝闻《喜闻乐见》出版。 ◇丹纳《艺术哲学》中译本出版。

1964年

◇宗白华译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出版。

1968年

◇田汉卒。提出“唯特色始能生色”,“提炼生活中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有《田汉论创作》、《田汉文集》。

1969年

◇吕荧卒。提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有《美学书怀》、《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等。

1971年

◇梁思成卒。提出“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一个建筑师必须同时是美术家”。有《梁思成文集》。

1976年

◇毛泽东卒。提出真善美与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两者皆是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谈话》等。

1978年

◇郭沫若卒。提出“生命的文学是必真、必善、必美的文学”,“要用艺术精神美化内在生活”,“养成一个美的灵魂”。有《郭沫若全集》。

1979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出版。 ◇朱光潜译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第三卷上册出版。 ◇《王朝闻文艺论集》第一、二集出版。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47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