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堂优化设计

更新时间:2023-11-10 15: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化学课堂的优化设计

新乡市第二中学 李晓凤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受河师大的委托,和大家谈一下有关《初中化学课堂的优化设计》的问题,我深感荣幸。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在教育一线工作了近二十年,一直从事初中化学的教学。从老教材到新教材,教改前到教改后。面对教学改革的深化,我颇有感受。但要我谈出太深的道理,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利用这个机会,我想把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触和大家交流一下。谈的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指出,以便我们共同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2001年9月开始,河南省初中化学改革全面铺开自2005年开始,至今已经五六年了。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方面的推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Ppt2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学生接受率)。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大量实践证明,教学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教学对象---学生,为此教师必须要有“对象”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满足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升学需要,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不能局限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简单掌握,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利用学科自身优势,开发学生资源,优化教学方法等,让学生具有最持久的学习动机,(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接受率,学生接受率越

高,教学效益就越高。为此,我们应该对化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学课堂实践中的点滴积累和反思,与同仁分享和探讨

第一方面:我想谈一下优化教学课堂的原则:

Ppt3 即: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Ppt4 1. 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就是要落实“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为本”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实际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1

“知识与技能”——重视和落实化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学习

Ppt5 化学课标中“知识与技能”方面中除了认识的学习之外,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不仅是提供化学事实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该维度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些化学计算技能,以及跟化学学习有关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的表达技能。

Ppt6 “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学习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中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二是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问题意识。要求学生经历化学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提高化学探究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 Ppt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发展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逐步激起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还要求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Ppt8 2.抓住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特点 不同学科的三维目标会呈现各自的特点,即使自然科学之间也有差异。

⑴ 知识与技能——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 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八至九年级)要求“知道”水平,包括从

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氢气的还原性、碳的还原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高中阶段(十至十一年级)要求“理解”水平,包括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及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高中阶段(十二年级)拓展型课程[Ⅲ]中的相关要求则更多、更高,要求能“应用”氧化还原原理来认识铜锌原电池的原理、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铜溶液的电解等知识。由此看来,同一内容随学生年龄和认知心理由低到高的关系递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到知识的连贯性

⑵ 过程与方法——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 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有密

切的关系。《课程标准》之“课程总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要求:①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简单实验设计能力,对化学知识和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反思能力等;② 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

2

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观察、记录化学现象以及数据处理等,了解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上述目标的达成一定是以化学实践(包括化学实验、化学生产等)为载体而实现的,教师不可能脱离化学实践而去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本性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本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化学中主要涵盖:①树立科学的基本道德;②崇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③培养民族精神;④培养社会责任心;⑤塑造团队合作精神等。其实这些方面都是围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下的。

总之,教师在指定三维目标时,一定要把握住化学学科目标的内涵和特点。 Ppt9 3.处理好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和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和关键,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不能

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中。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转变学生过于依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目标,就要在实施过程中以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信息,培养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三维目标。

Ppt10 4.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那种不讲

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实验,这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条件,但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生成性”,许多知识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获得,这是不现实,也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没有教师的预设,学生可能连如何动手实验、实验中如何采用科学安全的步骤、实验中要观察什么、得出什么结论等等任务学生都无法完成。教师的“预设”在化学教学中仍是处于基础地位的,在化学教学中,“预设”越充分、越科学,学生“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的“预设”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在实际教学中会造成“自由生成”和“开无轨电车”的可怕后果。

ppt11 第二方面:我想谈一下优化教学课堂的措施:

.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感受和一些具体做法:一、创设激趣情境,有效导入;二、运用生动语言,有效讲授;三、巧妙设计问题,有效提问;四、科学设计实验,有效探究 3

Ppt12 一、创设激趣情境,有效导入 《教学心理学》认为:“要使教学信息有效地传递,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必须合理地设计教学的信息环境,使教学的信息环境和学生的心理环境之间形成和谐的统一。”同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恰当

的情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些“熟悉冲突”或“心理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时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方法,用自己的潜能去攻破每个难关,使问题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真正让课堂变成科学探索的舞台。

Ppt13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尤其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领域,相关内容是否吸引他们、是否引起他们的共鸣、是否让他们有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案例:第一次上化学课,学生们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他们眼中,化学老师就象魔术师一样有着神奇的魅力,教师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和活动的时间,使学生愉悦、轻松地“撩开化学的神秘面纱”。Ppt14 例如:在绪言课中我经常用酚酞试液在纸上写出“初三x班同学大家好,欢迎进入奇妙的化学世界”,然后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喷壶喷洒,显现出红色字迹,。学生很惊奇,想知道为什么?此时即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教师不作答,而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很高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随后老师拿出一杯无色AgNO3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立即出现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惊讶不已,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能喝吗”,教师摇头说:“这是假冒产品,我是不敢喝的。如果想知道其中奥妙,我们必须要认真学好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

认为化学很“好玩”。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指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今后大家需要自己做实验,学生一听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实验,更加兴奋不已。一开始的化学趣味实验,就紧紧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趣味实验、探究实验、学生实验等把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并且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Ppt15 在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演示实验时,我用一个质地硬软适中的塑料瓶充满二氧化碳,倒入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子立刻变形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因为质地比较软,瓶子被扭曲的不成样子,在讲台上痛苦地“挣扎”着,同学们看的惊呆了,连呼“太神奇了,太神奇了”。课堂演示实验突出趣味性,不仅能大

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化学科技小制作和课外实验活动的知识,为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

常言道:眼见为实。初三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恨不得早一点跨进化学科学的殿堂,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化学课堂教学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更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学习蜡烛燃烧探究实验时,因为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又与生活非常接近的实验。我让学生带来蜡烛和火柴,同桌一组一起探究蜡烛,从点燃前到点燃后,再到熄灭,一步一步要求同学们来观察,来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熄灭时我让同桌配合,一人吹灭蜡烛,一人点燃白烟,火柴不接触蜡烛能将蜡烛点着,孩子们不信,他们的兴趣立即激发了起来,完成实验后趁热打铁,问他们这个白烟是什么?学生们猜想是“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等等”。然后告诉他们一些鉴别水、二氧化碳、氧气等信息,让他们思考判断。然后让他们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树立他们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然后我又演示排水法收集人呼出气体的方法,让他们回家找家里的用品来代替完成家庭试验。这次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步骤,了解了对比实验的作用。

Ppt16 案例:又如:在教学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PH这一节课时,我看到有些老师这样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课例: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糖醋排骨”、“西红柿” 、“苹果”、“酸牛奶”、“橘子”……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凭着自己的经验回答着。教师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几种食物,又在屏幕上打出一些酸性食品的照片,又问:“它们的酸性强弱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动手将1毫升白醋稀释了十几倍后问学生:“这瓶中的白醋和稀释的白醋的酸性强弱一样吗?你有什么办法来确定这些物质酸性的强弱呢?”

“用酚酞试液。”、“不,用石蕊试液。”

“那好,请同学们来用石蕊试液检验白醋和稀释的白醋哪个酸性强?”

在大家面前,两位同学用试管进行了实验,但所有的同学都呆住了。因为两个试管中的红色几乎一样,同学们面露惊异之色。“看来,我们要用别的方法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对了,用PH的方法。”一位同学不知是预习了还是接触过该知识点,睁着眼睛兴奋地打断了老师的话。 “对,就是常用的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不知不觉中引入了新课,学生突破了这节课的测试溶液酸碱性与酸碱度的难点。通过亲自实验,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Ppt17 案例四: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重观察 5

Ppt69 总之,在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粗浅的认识,谈的不妥的地方请同行智士批评指正,以励反思,共同提高。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达到:

Ppt70创设激情,有效导入,兴趣因你而提升

语言生动,有效讲授,精力因你而集中 巧设问题,有效提问,智能因你而提高 科学设计,有效探究,教学因你而精彩

谢谢大家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3z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