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复习提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6 17: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要点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 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 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改善,寿命提高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人口增长特今后变化趋典型国家举 原因分析 率水平 点 势 例 比较稳定,社会保障制度健发达保持较低一些国家的俄罗斯、德增长缓慢 全,生育观念的转国家 水平 人口数量还国、日本 变等 会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很政治上的独立,民人口增长开快,世界新发展族经济的发展,医始趋于缓增人口中,中国、印度、中国水平较高 疗卫生事业的进慢,很多国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 家 步,人口死亡率下家实施人口占到80%以降 控制措施 上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 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1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方向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有计划、有组织疆地区的建设 地进行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自发迁移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特点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
2
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被迫延伸 山地 我国的成都、合肥,兰州、洛阳、西宁、宜举例 重庆 美国的华盛顿 昌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3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A、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B、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C、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D、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A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B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C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理解]
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
4
分离的圆形服务范围 相切的服务范围 六边形的服务范围
(1) 每一个高等级城市
周围总是分布有多
个等级较低的城市
(次一级的城市在
高一级城市六边形
服务范围的六个顶
点上)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城市)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 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5%~30%以下,低 30%~70%,较高 70%以上,高 缓慢 迅速 缓慢 快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缓慢,甚至停继续增大 滞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5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来源 危害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大气污染 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排放的尾气 化学污染、酸雨)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污染 废旧电池等)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噪声污染 社会活动 康 8、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1)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6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7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8、影响乳畜业的主要因素[记忆] 饲料因素和市场因素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 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二、社会效益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
工业 水果加工业 区
市场指向型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
工业 印刷工业 区
动力指向型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工业 工业 廉价劳动力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 指向型工业 带、制伞、制鞋工业 地区
技术指向型集成电路、航天、航空、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
工业 精密仪表 地区。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
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
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三.环境效益
读课本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四.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如图: A部门
B部门 C部门 8
D部门
第二种是甲、乙两企业的不同产出都是丙企业的投入,如汽车不同零配件生产厂——汽车总装厂。 A部门 B部门 C部门 D部门 总 厂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C部门 D部门 B部门 A部门
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
(3)信息利用上的联系
除上述物质上的联系以外,工厂之间还有信息的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9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3、历史: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1. 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三、 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
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
“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国内条件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发展特点 工业区 生产规模 主要工业部门 生产过程 资本集中程度 工业分布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以 中小企业为主 轻工业 分散 低 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传统工业区 以大型企业为主 重工业 集中生产 高 集中布局 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
10
正在阅读:
必修2复习提纲 - 图文05-26
AutoLISP例程:读取excel文件03-13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04-10
2018-2019年保定市清苑区石桥乡张村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含答案05-01
HACCP培训课程试题-答案09-14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05-14
4-1志当存高远(第1课时)07-1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提纲
- 必修
- 复习
- 图文
- 130现场会筹备方案(1)
- 英文演讲关于核武器发展的论述
- 大学英语一(含答案)
- 省长质量奖人力资源部准备资料
- 脱硝资料:操作、安装说明书
- 接触式汽车测功机速度测量仪研究 - 图文
- 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上海市闵行区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六校期中考试初三年级化学试
- 国际贸易计算
- 微油点火系统及运行注意事项
- 初级理论知识试题
- 2012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 工作规范
- 《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系列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 课程设计-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 高考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 姚村传统村落档案
- 初中英语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 电力铁塔灌注桩施工方案
- uml实验指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