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更新时间:2023-09-13 19:27: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谭敏宜 孙靖惠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9期

[摘 要]“一带一路”要实现互联互通,语言互通是基础。没有语言互通,政策难以沟通,更谈不上民心相通,同时也影响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等环节,而这里提到的语言是指沿线国家当地民众熟悉的主流语言,即非通用语种(除联合国常用的6种语言外的其他语种)。因此,语言资源尤其是非通用语种资源已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方案也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针对当前非通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创新性的复合型、实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1.非通用语种专业数量和招生情况不合理,具有滞后性

“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所使用的官方语言及当地通用语共60余种,而截至2017上半年,全国高校小语种专业开设只覆盖其中44种,并且相当一部分的专业隔一年或数年才招生,每届只招10多人,而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为四年甚至更长,因此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其次,大部分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与两国间国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相关,若两国关系好且有合作项目,相关语言人才需求就会短时间内激增,但高校开设语种专业的滞后性以及人才培养所需时间之长,导致整个外语人才的供应市场落后于其需求,需求方难以找到适合的语言服务人才,耽误了项目的开展,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语言人才紧缺不只是数量的问题,还是质量的问题,即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不对接,而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部分高校在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资源以及不具备招生的基本条件下,一哄而上地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其次,高校不了解目前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与要求,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单一型的外语翻译人才。 二、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策略 1.调整非通用语种学科专业布局结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3h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