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 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

更新时间:2024-07-08 11: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17年高考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名师点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02.(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答案】B

【解析】“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表明孟子主张知识分子担任官职,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说明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0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韩非子·解老》:“凡法

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可以排除A选项,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就是变法图强;D选项错误,法家不是不重变革,而是要精简变革。

04.(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A. 行为规范 B. 施政之术 C. 人伦秩序 D. 价值准绳 【答案】D

05.(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材料“重视天人关系”“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

06.(安徽省合肥八中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科综合试题历史试题)荀子曰:“礼之所以正

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D. 儒家和法家有洲源关系 【答案】A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①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②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试题时古代中外的思想对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快速的理解题干中的要求,

C.①②③ D.②③④

即“古代中西思想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其次是理解后面相接近的大意,最后回顾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等思想主张进行回顾,获取正确答案即可。

0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

0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B选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选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选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对于历史史观,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较细致的史观也体现在历史材料中,如本题的进步史观,循环史观。此外还有发展史管,时代史观等等。每一种历史史观都有自己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

04.(2016届山西太原高三下期模拟试题(一)文科综合历史卷)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答案】A 【解析】

05.(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

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解析】第(1)问 “共同目的”的解答,只需要结合材料,从救济对象、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方面进行思考。第(1)问 “救济方式的异同”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从中英两国国情角度进行比较。相同点:需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语句“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就能得出答案。不同点:需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词“政府财政”“设养济院”“教养院”“明律”“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从政府、机构、法律、救济对象上思考作答。

第(2)问“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关键是转化成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就很容易作答了。做此题要做到“两个结合”结合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贫穷儿童、流浪者、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等信息可归纳出单纯的救济。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后,政府把人民的生存状况纳入政府职能里边,可以得出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的含义,可以得出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涉及内容更广泛,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可以得出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015年高考 01.(2015年山东卷文综13)《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对诸子思想特点的认识与掌握。依据所学分析选项,“兼爱尚贤”是墨家的主张;“主权在民”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以民为本”是儒家的主张,体现了题干内容“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的要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 02.(2015年安徽卷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

【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加强在史料解读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提升解题的能力。

03.(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 D项“选贤举能 ”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作为切入点,考向把握准确。百家争鸣前期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而儒法合流成为战国中后期(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此时期的总体特征)一个基本的思想融合趋势。本题考向明确,题目简单,但涉及范围广(必修一、三与选修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文化”兼顾考查),考点较细,具体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平时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春秋战国时期相关重要史实的把握,注重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

04.(2015年海南卷历史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

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解答相同之处或共通之处类的题目,注意运用排除法,把选项中确定的只符合其中之一的、二者都不符合的排除掉。另外,比较二者的共通之处,要抓住比较问题的角度。复习诸子百家思想,要注意总结儒墨道法在治国方面、个人修养和哲学认识方面的主张,从人性认识、治国理念共通、价值观等角度比较共通和相反之处。 05.(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解析】(1)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比。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孟子的主张体现传统的中国式思想,忠孝很重要,因此在不能违背法律的同时要注意孝行,因此才会有放弃天子地位来救父亲的行为。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源于民主政治的法治理念,是城邦政治的产物。主张大义为先,因此不会违背应有的“大义”,法律至上。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回答社会背景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景。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牵涉到两个小问,因此本问具有较大难度。针对他们的不同要分别分析背景对他们的作用。对于历史价值的评判,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的价值来谈。要充分肯定他们思想的重要意义,给出最中肯的评价。

06.(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

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4分)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分)

(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 (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

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二,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即为社会现实服务,经世致用。关于第二小问的“意义”,要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来审题和作答,重点把握以下层面:顾炎武对理学的空谈义理进行了批判,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人应该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学

生比较容易入手,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孔子的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对比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意在考查学生比较、综合材料的能力。材料选择合理,内容不多但具有代表性,问题的设置难度适中,既是对教材内容的考查,也是对历史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在联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体现了试题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特点。建议教师在讲解思想史时注意时代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历史的客观的评价一种思想主张。

07.(2015年上海卷历史40)“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25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逆自天演之说性,竞争之义视为至理。说鸣, 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人与人讥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百事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而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 ——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三 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发其拗。而我孔孟之说本末渐灭,我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遍世界,此奈天下不丧新文之一征也。 ——刘绍宽《厚庄日记》1925年

材料四 虽然儒家所教导的世界和谐与和平将是渐远的美梦,……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更高更好目标的信念,因为没有信念,我们的努力便无目标,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无意义。 ——傅郎克(ouo Franke)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大同世界“的特点。(2分)

(2)康有为,刘绍宽等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8分)

(3)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15分) 【答案】

(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2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为公 其他答案: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或仅能大段复述材料内容(0分)

(2)水平1:能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史实结合解释问题(8分)康有为、刘绍宽等反对“天演”竞争的主要原因有: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质疑。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对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核心的“天演”竞争学说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水平2:仅能根据材料信息或所学史实进行解释(4分)康有为对强国优胜劣败的“天演”思想产生了反思,刘绍宽则是受到了一战的刺激。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0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能注意到近代以来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辩证互动关系(4分)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

水平2:仅强调近代以来竞争世界的形成与扩张,或儒学大同理想的现代意义(2分)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中西相关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而没有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2分) 水平3:没有使用材料信息和史实(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第(2)问反对的理由。关键在于解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康有为的理由可从材料

二中“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的信息可得出对不平等条约的质疑,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刘绍宽的理由可从材料三中“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觉其谬”等信息可得出。

第(3)问如何看待“竞争世界”和“大同理想”。本问是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解答时要注意史论结合,注意“竞争世界”和“大同理想”的关系,如①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②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等。

【考点定位】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先秦儒家? “大同之世”;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思想潮流的演进? 进化论的输入;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材料处理以及历史阐释的历史思维能力,即提取材料信息、运用叙述的方法表述历史以及对历史事物作恰当的评价的能力。本题通过设置四段材料,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传统儒家思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以及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难点在于对“大同世界”和“竞争世界”关系的认识。获取和解读信息、对历史事物的评价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平时复习备考时我们也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此类解题方法的训练。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7年高考 01.(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02.(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 C. 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 D. 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 【答案】C

0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6月高考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即当时儒学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也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其它家的学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04.( 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考考前保温测试文综历史试题)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答案】C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02.(2016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某书以“崩溃与重建”为题,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发展变化,结合下面书影分析,这里的“崩溃”是指

A.孔孟儒学 B.汉代经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答案】B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汉代经学崩溃

03.(2016届四川成都高三第三次诊断文综历史试卷)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汉代丈夫去世,妻子是可以改嫁的,这说明当时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与“皆无罪名,不当坐”不吻合;材料中没有说妇女的地位,B项不选;D项中的“婚姻自主的权利”材料中没有提及。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对婚姻的影响

04.(2016届湖南常德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

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05.(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37)“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注:开放型试题,答案不唯一,官方正式答案注明“略”)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由“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由材料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和材料中“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由“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重视品德教育;由“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以概括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概括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1957年的教育法和1995的教育法的变化中可以概括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问结合“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3)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从工业革命兴起、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本题是开放性论文撰写,对学生要求较高,既需要阅读理解材料摆出自己的观点,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做此类题目首先注意把观点摆出来,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结合,相互补充。然后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重要性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论证即可。

【名师点睛】本题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第(1)问阅读汲取信息后的概括综合,以及分析共同之处,第(2)问历史知识的灵活调动,相关历史知识的分层分类分角度的阐释。第(3)问对历史问题的全新解读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逻辑分析和问题阐释能力。特别是第(3)问的第二个小问题全新的解读,其要求除逻辑清晰表达明确等要求与以往一致之外,解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 2015年高考 01.(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

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02.(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4)(34分)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材料二 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材料三 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

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你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摘编自【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2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4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6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答案】

(1)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4分)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2分)表现:焚书坑儒。(2分)

(2)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4分)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2分)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3)建议:坚持自己的选择;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要有充分的自信。(6分)名称:诺曼底登陆(或“霸王战役”)。(2分)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2分)

(4)【评分参考】略(6分)。(注:这是开放性试题,没有提供高考官方统一答案,意即: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第一小问内容,材料二“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可知向妻子介绍自己在部队的生产与生活情况;“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可知对家里妻儿倍加思念,同事期望夫妻双方努力慰藉彼此;第二小问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成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主战场;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第一小问建议,材料三“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可知坚持自己的个人抉择;“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可知力求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他人;“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可知内心必须要充分自信;第二小问行动,材料三“1944年6月6日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结合历史史实可知是二战后期的诺曼底登陆;第三小问意义,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4)第四问,这是一道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学生可以依据一定的原则来回答,这个原则是要依据家书写时的背景来确定,回答本题时要注意要结合世界反法西斯这个大的背景,不要仅仅依据中国抗战的一个背景来分析即可。这是开放性试题,没有提供高考官方统一答案,此问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入手。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高祖对秦朝“焚书坑儒”的反思;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同作战

考点三:宋明理学 2017年高考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

【名师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03.(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

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答案】A

04.(江西省临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 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尊孟排荀……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而理学家主张天理即儒家伦理道德,主张致良知,人性本善,故B选项正确;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教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是否把握自然规律不是理学家尊孟排荀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故选B。

05.(山东省青州市2017年高考热身训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A.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忠”是忠君的意思,“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也就反映了君主专制主义日益强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忠”字的增多和专制主义日益强化无关,选项A错在“忠”理解的错误,“忠”不等于伦理教化,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思想控制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官方在强化忠君,这和史官自身的思想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06.(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年高考猜题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

两汉经学,多次在经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活动)中对程宋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这反映出乾隆时期 A. 皇帝推动儒学复兴 B.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C. 思想领域渐趋保守 D. 君主意图控制思想 【答案】D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是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思想?民间崇拜

【名师点睛】本题以对关羽崇拜现象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统治策略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古代中国在意识形态上注重对民众的驾驭和引导,焚书坑儒、儒学独尊、八股取士、文字狱以及对民间信仰的利用等都起到了加强统治的作用。本题A项和B项都有“决定”一词,说法绝对,所以排除;D项的逻辑不符合材料,所以排除。历史选择题的排除除了关注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材料信息外,要高度关注设问中的程度词,关注与材料的的逻辑关系。

02.(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

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如果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道题很容易就答出来了。这首诗是宋代朱熹的一首诗作,朱熹是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因此选择D选项。如果不知道作者是谁,我们就要从诗句的意义来解释,诗句的后两句能发现含有很强的哲理性,这是宋诗的典型特征,因此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B选项是道家思想,首先排除;A选项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表述;C选项时间错误,是宋代不是汉代,因为汉代还没有绝句。

【考点定位】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是源于《诗经》,在汉代发展为汉乐府和汉赋,隋唐时期格律诗考试出现并盛行,这直接影响了后代文学的发展。唐诗主要讲求的是对个人感情的描摹,而宋诗则主要讲求哲理和情感的深至,把情感写到极尽,因此显得很饱满。

03.(2016届山西太原高三下期模拟试题(一)文科综合历史卷)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 A.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C.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答案】B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代教育

04.(2016届广东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朱熹曰:“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由此推知朱熹认为治学应该( ) A.使学生追求科举功名 B.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生 C.为现实统治服务 D.使学生造作文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朱熹的主张是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与追求科举功名无关,故A项错误;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生与朱熹的主张一致,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为现实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使造作文辞与材料“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的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2015年高考 01.(2015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与阳明心学比较

【名师点睛】当今中国对传统主流文化的重视,突出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而其中的很多内容可以从宋明理学中找到源头,所以这是在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宋明理学是必修三中的一个知识难点,很多同学不真理解,所以还是易错易混知识点,提醒大家复习备考时要重点关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在最近几年的备考中都有必要多加

关注。

02.(2015年浙江卷文综12)宇宙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宇宙便是吾心”是陆九渊的观点,“万物始于水”是泰勒斯的观点,“心外无物”是王守仁的观点,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塞内卡反对奴隶制度,主张“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的”,其实本题非常简单,就是直截了当考查著名思想家的典型的主张,便于学生入题,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思想的对比

【名师点睛】本题继续延续浙江试卷自身的特点——历史第一题仍然是考查中外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从命题的角度来看仍然是采取对比的方法,考查中外思想家的典型的思想观点,本题的难度是非常小的,重视基本知识点的考查,这就意味着考生们在以后的备考中一定要加强杰出思想家的“标志性的”思想观点的记忆、理解。

03.(2015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 【名师点睛】中国传统文化是强大的,任何传播到中国的外来文化都不得不进行中国化,与中国现有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又向外来文化学习,这使得中国文化富有极大

的包容性、开放性。另外,学生不仅要明确古代主要朝代的顺序,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也要有所掌握。从唐朝开始,儒、佛、道开始出现合流,宋明理学正是三教合流的产物。

04.(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答案】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3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