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更新时间:2024-03-21 22: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名解:

?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

物的确定状态.

?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

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

是否畅通,信息系统 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

的隔阂,以及群体与 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 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 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

的资源,整个社会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

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

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

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

含义,是人类以符号 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 象征性社会互动: 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

作用、 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 生多方面的影响。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

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 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 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 ? 香农—韦弗模式:美国的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 1949 年提出,这

个模式是描写电子通 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变为可以发送的 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送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 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一定衰减或失真。 ?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

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 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 人际传播: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

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 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 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归属感、成员之间存在着互动关

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 群体传播:主要指的是一般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 群体意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关于群体目标的合意,

群体感情,群体归属 意识等内容

? 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

括群体价值,即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

象。多以聚集、恐慌、 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 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

制的作用下,以异常 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一种情绪或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引发 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 组织传播: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

? 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

觉符号系统来塑造、 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 二是行为规范标识, 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 播的统一。

?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

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 信息环境: 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

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

? 三功能说:由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环境监视、

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 四功能说:指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

和提供娱乐功能,由美国学者赖特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

? 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

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 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 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 媒介控制: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对传播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

督控制。通常包括国 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媒的内容控制等。 ? 传播媒介: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也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 “热媒介”和“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 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 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 媒介依存症:一种所谓的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包括过度

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 能自拔、 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互动而回避现 实的社会互动、孤独和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 “把关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中,都从

超过可能传送的新闻 信息中进行选择,控制信息的流量与流向,直接影响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传播者也 就成了“把关人”。

把关人又叫守门人,是美国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概念,用以说明 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的控制作用。

? 大众:指广大的读者、 观众和听众,是一种未组织化的社会群

体。在传播学和社会学中, 大众是伴随大 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

? 受众:是指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在大众传播研究

中,受众是一个集合 概念,是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一种研究受众行为的理论。该理论把能否

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 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 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考察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 的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 ? 子弹论:20 世纪初至 30 年代末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传播媒介

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 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 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也被称 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 有限效果论:是克拉帕在对“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后提出

的观点,该观点极力强 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生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 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 、卡兹等人的《个人影 响》 、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 ? 政治既有倾向:是指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主场和态

度,拉扎菲尔德等在 《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他们在对 1940

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 “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

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

? 媒介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麦克卢汉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得他的理论带上了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的。

? 媒介功能融合:指单一功能媒体向综合功能媒体的发展趋势,即多

媒体化趋势。

? 媒介内部控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传播媒介通过组织制

度、报道方针等对新闻或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报道过程的控制;二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准则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就前者而言,任何传播媒都有其政治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都是为一定利益服务的。这种倾向性通常体现在媒介的报道方针上,按照报道方针而进行的层层“把关”活动,体现了媒介组织内部对新闻和信息的传播过程的控制。就后者而言,由于媒介是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的机构,只有自主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行为,才能维持媒介信誉,争取广大受众和提高传播效果。因此,传媒自律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①过分偏重微观研

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 传播学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

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 “V芯片”:《1996电信法》规定,13英寸以上的电视,必须内

装能够接收节目等级讯号的“V芯片”,以便通过V芯片的作用,使包含有害内容的节目自动删除。

? 黑客:通过破译别人的通讯代码,擅自闯入后者的网页,乱加篡

改,造成对后者的骚扰攻击或者网上窃取信息等。

? 数字化:与模拟技术相对而言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数

字化产品和未来的数字化时代。

? MSNBC:微软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建立微软——全国广

播公司电视台,该有线频道在互联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网址。

? 批判学派的“批判”:①对当今不合理的、异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批

判性的揭露和分析;②对商业化、实用化、经验化的传统理论进行否定性的抨击与扬弃。

? 单面人: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

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单面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有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肯定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中。

? 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批判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

的“总体性”方法,表现卢卡奇所言“渴望总体性”的倾向。总体方法认为,总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总和,商品化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目光审视传播,才能洞见其内在的历史关联,正像马克思强调的只有总体才具体的、现实的.

? 物化:卢卡奇提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必然

的直接现实,它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

? 文化霸权: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是指统治者除依赖暴力来维护社

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只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之上。

? 意识形态:人们被幻想束缚,很难对生存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弗

洛姆认为这种幻想是由“意识形态”造成的。意识形态的功能有:①制造并传播种种幻想和神话,从而把人们的思想淹没于其中;②把现在的真相压入到无意识中去,阻止人们去觉察事实的真相。 ? 多元主义:它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认为资本

主义社会由多元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所构成。在多元化社会中,起决

定作用的是社会成员对某些社会价值和规范的共同意向,即所谓“广泛的社会合意”,而大众媒介无非是它的反映和表现。 ? “社会过滤器”:弗洛姆让为,任何来自生活的实际经验或体验在

上升到意识的层面上之前,都必须首先经过“社会过滤器”。他把社会过滤器分为三个方面:语言、逻辑、社会禁忌。

? 消费者主权论:传统学派把消费者主权奉为王牌,消除“控制”这

一重要命题。宣称,获取利润是媒介的首要目的,对生产“信息”这种商品的大众传播企业来说,消费信息的“受众”自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批判学派从媒介的收绝大部分来自于广告而非自于一般受众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认为对传播内容起决定作用的是广告主的意志,而所谓受众主权乃形同虚设。

? 异化: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脱离盛产者、同生产

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 ?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始终自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

者,始终把自己的理论看作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直接延续。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一批地资本主义丑陋文明满怀厌恶和义愤的年轻思想家,便以此为阵地,用一篇篇冷峻严厉、入木三分的文字,对社会现实展开全面的剖析和深刻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便由此而来。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马尔库塞的作用而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第二代领袖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

? 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二次大战后,马尔库塞留在美

国。到六七十年代西方青年学生选择运动风起支涌时,他被奉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精神领袖。人们甚至将他同马克思、毛泽东并称

为“三M”。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马尔库塞的作用而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

? 霍克海默: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担任研究所所长

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于1932年创办了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从此法兰克福学派出现。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他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立的。两者之间本质区别是:①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再生产过程;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推翻这个社会再生产过程。②传统理论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合的顺从化结论;③而批判理论首先是要破坏一切既定性、事实性的东西,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④所以,批判理论作为一种否定的理论而出现的,传统理论则以肯定的面目出现。批判理论首先表现为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 ? 知识沟: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

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

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 主流化: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

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

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 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

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外围研究有的三方面:①制度分析;②讯息系统分析;③培养分析。

? 韦伯尔·施拉姆: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

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其次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 样本:按一定程序从总体中抽取的一组个体,或按一定方法从总体中

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

? 文化传递功能:又称教师功能或遗产传递功能。指通过大众传播把

已经建立的文化传统给年轻的一代从而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培育社会成员共享统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文化传递功能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大众媒介是各类教育的补充和辅助甚至是直接独立地展开教育,这就是施拉姆所认为的大众媒介的教师作用。二是大众媒介的日常报道无形之中在传承文化文化传承的内容包括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学艺术等。

? 个人差异论:大众传播中,对于同一信息的不同反应是由人们性格和

态度上的差异造成的。这是个人差异论的起源。个人差异论的理论基础是“刺激——反应”理论,它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角度出发来对受众加以研究的。具体到大众传播学,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受众。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作出不同的理解和选择.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而这些性格和心理结构上的不同又决定了他们的态度倾向和实际行动的不同.这边是个人差异。个人差异论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选择性和注意性理解。

? BBC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

BBC是英国的一家政府资助但却独立运作的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在1955年独立电视台和1973年独立电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和互联网新闻服务。

? 信息环境的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

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 流媒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体格

式。 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它是指商家用一个视频传送服务器把

节目当成数据包发出传送到网络上。用户通过解压设备对这些数据进行解压后节目就会像发送前那样显示出来。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通过精神、意志层面交流实

现信息传递人际交往的理论学科

? 受众分割 将全体受众分成子组群并向这些组群传递不同信息 ? 随机抽样法 随机抽样法就是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

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

? “授予地位” 即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新闻宣传使个人、团体、事

件和社会活动获得显赫的社会地位此外还有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的功能。

? 沉默的螺旋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受周围的意

见环境影响。如果属于“多数”或“优势”一件事人们倾向与积极大胆地表明意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 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传播学观点。即媒介本身就代表着特定

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信息。第一层含义是“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第二层含义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必然包含着文字、音频、图像等等的符号或其他的可以传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是一种媒介。如“文字的的内容是言语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3b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