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会议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19: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雅尔塔会议[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雅尔塔会议中的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乌克兰语:Ялтинська конференц?я,又称克里米亚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领袖——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于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期间,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里瓦几亚宫内举行之一次关键性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方针,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这次会议是继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第二次同盟国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结论在1945年7至8月之波茨坦会议就有争议。许多人批评此次会议使苏联及各国共产党得以控制中欧,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因为会中罗斯福以及丘吉尔都没有依照当时被占领国家之期望,要求战后被苏联“解放”之国家交由联合国代管。此外,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会中部分内容侵犯中国权利甚大。会前其他国家并不知情,故其结论亦有“雅尔塔密约”之称。

目录

[隐藏]

? ? ? ? ? ?

1 背景 2 概观

3 会议重点 4 会议协议 5 后果 6 注释

7 参见

? 8 参考书目 ? 9 外部链接

?

背景[编辑]

1944年7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函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希望再次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斯大林回信表示,他要亲自指挥苏军对德作战,无法分身。1944年10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赴莫斯科会晤斯大林,英苏单独讨论欧洲和巴尔干问题。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丘吉尔与斯大林之会谈(史称第四次莫斯科会议)。1944年12月,哈里曼奉命拜会斯大林,询问苏联有关参加对日作战及其条件等事项。1944年底,三国一致同意三国首脑再次会晤[1]。

在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三巨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斯大林聚集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在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之行宫里瓦几亚宫举行会议。这是二战期间,继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之后,盟国领袖的第二次重要会议。罗斯福去世后,又举行了波茨坦会议。

这次会议在苏联境内进行,是因为斯大林拒绝到黑海雅尔塔行宫以外开会。结果,丘吉尔和罗斯福需再度远涉重洋。

会议没有邀请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参加。一方面,斯大林向来讨厌蒋介石;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此时对蒋介石失去信心[2]。

概观[编辑]

三巨头各自带来自己之议程。罗斯福希望游说苏联支持盟国在太平洋作战,对日宣战;丘吉尔希望东欧战后能自由选出民主政府;斯大林则希望控制东欧,因为对苏联安全极重要。

还有,三方领袖还要建立章程以管理战后德国。1943年,威廉·克里斯林·布利特之论点预告“红色阿米巴变形虫”正进入欧洲,到1943年12月底时战线仍在苏联境内,但到了1944年8月苏联红军已经在波兰及罗马尼亚境内及继续向西前进[3],会议进行时,格奥尔吉·朱可夫元帅之部队已经到达柏林40英哩外地方,斯大林觉得自己在会议上采取强势以争取条件,而罗斯福则希望斯大林承诺苏联加入联合国。

“对于俄国人来说,波兰问题不仅是荣誉问题,而且是安全问题。在整个历史上,波兰一直是敌人入侵俄国的走廊,波兰是关系到俄国生死存亡之问题。”

因此,斯大林清楚表达他对于波兰要求是没有谈判空间:苏联将从波兰东部获得领土。而波兰将扩张西面领土作为补偿,在这个要求下,波兰西面数以百万计德国人将要离开。尽管建立了一个共产党傀儡政府,斯大林答应波兰会有自由选举。不过,很快斯大林就

明显地表现没有意思兑现承诺。 1947年1月波兰举行选举,被广泛认为是为共产党度身订造。结果,在1949年波兰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有人认为罗斯福要求苏联对日宣战之焦虑是错误,事实上,斯大林很紧张能否一雪昔年日俄战争之失败,他也想得回昔年损失之领土,并扩张苏联之影响至东亚。不过,对于罗斯福是否有意让红军登陆日本本土,就存在争议。后来继罗斯福之位之杜鲁门,决心使用原子弹结束战争,有效阻止红军攻击日本本土,也令人想到是不要让苏联瓜分在日本之利益。

三巨头会见地点

“重建欧洲的秩序和国民经济的大前提是:彻底消灭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和由被解放的人民建立他们自己选择的民主体制。”

三巨头的会议地点里瓦几亚宫

会议重点[编辑]

?

? ? ? ? ? ? ? ? ? ? ?

协定最重要是纳粹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样保证盟国团结,盟国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和纳粹有任何谈判空间。战后德国将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在德国统一前,柏林同样也将由四国占领。

斯大林同意让法国成为第四个国家在德国和奥地利拥有占领区,同意法国有资格进入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 德国将进行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德国战争赔款并非强迫劳动形式。参阅艾森豪与德国战俘。 建立一个赔偿理事会。

波兰政府问题。盟国同意重组当时之波兰政府,加入其他组织例如波兰临时政府进行民主选举,但排除了1939年建立之波兰流亡政府。

波兰东部边界将按照寇松线,波兰将在西部从德国得到领土补偿,而精确边界将晚些决定。

不管苏联和南斯拉夫公民愿不愿意,他们将被送回国。

罗斯福得到斯大林承诺,苏联将加入联合国,而且同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均将享有否决权。

斯大林同意在击败德国以后90天内加入对日本作战。苏联战胜日本后,将得到控制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以及对大连、旅顺及其铁路连接作为报酬。

建立一个决定分裂德国之委员会。委员会将决定德国是否要分成几个国家,如果进行分割,几个新德意志国家之间边界和相互关系又将如何确定。 成立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取代失败之国际联盟。

会议协议[编辑]

? ?

? ?

? ? ? ? ? ?

所有被解放之欧洲国家内应该举行民主选举。

4月在旧金山进行就联合国成立之会议。基本确定联合国组织方式,采纳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之主意。美国和英国同意当时属于苏联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联合国独立成员。

分裂德国,解散德军,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之必要条件”。

德国应该为“她对同盟国在战争中造成的之损失”负战争赔款。战争赔款可以以德国国家资源(机器、船只、企业所有等)、一段时间内应该支付的之偿款或劳动力的之方式赔偿。美国和苏联达成协议偿款总额约220亿美元。英国认为在当时偿款总额还无法估计。 暂时搁置战争罪问题。

一个“广泛民主临时政府”,应在波兰“尽快进行自由和不受他国控制、全民和秘密之选举”。

应在南斯拉夫建立一个保皇党和共产党联合政府。

暂时搁置关于意大利—南斯拉夫、意大利—奥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伊朗以及土耳其管理之黑海与地中海间之海峡使用之问题。 不论被俘苏联公民愿不愿意,一律遣返回苏联。

1945年2月11日《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正式签字: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一.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二. 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应须予恢复,即: 甲、库页岛及临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三. 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求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措步骤取得该项同意。 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与实现。 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中苏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J?斯大林 富兰克林?D?罗斯福 温斯顿?S?丘吉尔[4] 事实上,美英向苏联出卖了盟友中国利益。

就未来德国问题之处理,雅尔塔协议相当含糊,用词也为后来诠释造就许多想像空间,亦有人认为这次会议为战后冷战之滥觞。

后果[编辑]

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欧洲战事结束前及罗斯福总统去世前最后一次重要会议。东欧大部分地区纳粹军队已被红军消灭了,所以斯大林有条件和美英谈判,结果苏联在东欧得到一个梦寐以求之缓冲区。过程中,一些小国利益因为要保持盟军内部稳定而被牺牲,苏联将继续统治一些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

雅尔塔会议迫使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允诺外蒙古在战后进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前途。最后在苏联监视下,公民投票结果为所谓100%赞成独立。1946年1月,国民政府通知库伦方面,同意其独立;1947年7月28日,中华民国驻联合国代表徐淑希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演说,指责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入侵中国新疆,反对外

蒙古加入联合国[5]。1955年12月13日,中华民国代表在安理会否决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理由是全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6][7][8][9]。1961年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中华民国最终不得不放手,在缺席的情况下让外蒙入联。

开罗宣言[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开罗会议)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此条目已列出参考文献,但因为没有文内引注而使来源仍然不明。(2013年3月29日) 请通过加入合适的行内引用来改善这篇条目。

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 11/25/1943

《开罗宣言》(英语:Cairo Declaration,法语:Cairo Communiqué,日语:カイロ宣言,俄语:Каирская декларация,意大利语:Dichiarazione del Cairo, 德语Kairoer Erkl?rung)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43年11月23日至11月27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后[1][2],在1943年12月1日所发表的对日作战宣言[3]。

中华民国方面收藏之原件原由外交部保管,目前寄放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计英文一页[4][5]。美国方面原件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RG59),开罗宣言原文收录在美国国务院出版的美国条约汇编。英国方面可洽询英国外交部,或查询英国政府文书局(British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的文件。虽然英国政府文书局汇编的《英国1919-1939年的外交政策档案》(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1919-1939)没包括1943年才出现的开罗宣言,但二战时期这些文件在20世纪末都已解密,所以可以亲往洽询借阅事宜,英国史的学界已经陆续整理1940-1945的《英国外交档案》(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并在美国出版[6]。日本方面因为日本降书承诺要实行开罗宣言,所以视为重要文件,以影印保存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7]。

开罗宣言在各种语言中的译名不同,汉语方面,与会的中华民国采用《开罗宣言》做为定名,英语方面,与会的中美英三国在之后的《波茨坦公告》使用Cairo Declaration这个名称来称呼开罗宣言。

目录

[隐藏]

? ? ? ?

? ?

1 背景 2 主要内容 3 议定过程 4 争议

o 4.1 反对方 o 4.2 支持方 5 参见

6 参考资料

背景[编辑]

1943年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加拿大魁北克会议中,讨论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问题。之后,罗斯福策划召开中、英、苏及美四国首脑会议。但是苏联方面表示斯大林拒绝参加有蒋介石与会的国际会议。最后罗斯福与丘吉尔商定,将四国会议分成两部分召开。第一部分是没有斯大林参加的美、英、中在埃及举行的开罗会议; 第二部分是没有蒋介石参加的英国、美国、苏联在伊朗举行的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30日),及之后衍生在苏联的雅尔塔密约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8]

主要内容[编辑]

? ? ? ?

中、英、美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日本归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

日本自中国人偷得的所有领土,比如满洲、台湾及澎湖群岛,应该归还给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该宣言经美、中、英三盟国于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及1945年9月2日盟国与日本在密苏里号战列舰所签署的《日本降书》确认,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共识,也是未来处理战后亚洲新秩序的一份重要文件。

议定过程[编辑]

左起: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夫人,摄于1943年11月25日。

?

美国起草

美国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在三巨头会谈的基础上起草了开罗宣言草案。关于日本归还台湾给中华民国的问题,其拟初稿明确表示:“被日本人背信弃义地所窃取于中华民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应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华民国。”(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1943 在开罗和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第401页[9])

?

中英讨论稿

英国代表贾德干爵士在参加修改意见时建议将草案中的“归还中华民国”改为“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 中华民国代表王宠惠以外交部长名义随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据理力争,美国代表哈里曼附议中华民国,将宣言草案的文字表述为:“被日本所窃取于中华民国之领土,特别是满洲和台湾,应归还中华民国。”这一文本删去了美方文本中语气较强的“背信弃义”和“理所当然”两个词组。 (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1943 在开罗和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第404页)

?

丘吉尔修改定稿

丘吉尔本人,又对宣言草案文字进一步作了修改,将文中的“特别是”改为“例如”,又在“满洲和台湾”两个地名后,加上了“澎湖”。《开罗宣言》就这样定稿了。 (罗斯福和丘吉尔修改稿的影印件载于《美国对外关系文件》第6册)

?

斯大林也表示同意

为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开罗宣言》并未签字,开罗会议一结束,罗斯福、丘吉尔即刻前往德黑兰,同斯大林会晤。1943年11月30日,丘吉尔在介绍完《开罗宣言》内容后,询问斯大林的意见如何。斯大林回答称他“完全”赞成“宣言及其全部内容”,并明确表示: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等岛屿 应该回归

中华民国”。(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1943 在开罗和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第566页)

?

发表

第二天,即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由白宫向外界公布,正式发表。

争议[编辑]

二战所有数十个同盟国,与战败国日本,从来没质疑开罗宣言这份历史文件的存在。从联合国各项会议记录可知道,目前联合国一百多个会员国,都没有提出质疑。开罗会议的会议记录好几百页,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对开罗宣言的亲笔修改稿[10] [11],都记录在美国国务院出版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1943 中[12],根本没有质疑的必要。 主张台湾独立的人士普遍质疑开罗宣言。有的质疑存在性,有的质疑有效性,有多种意见。否定的意见目前还未统合。其实这些台独人士的质疑很无谓,不管过去签哪种条约,之后台湾一样能经由适当的各种程序独立。像1991独立的马其顿共和国、1999年独立的东帝汶、2011年独立的南苏丹等等,都是以新的条约去改变现状来独立。而台独人士各种质疑论点互相矛盾,反而抵触了国际法的禁止反言原则,本身做的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反对方[编辑]

主张台湾独立或民进党人士多半否定开罗宣言的有效,认为开罗宣言不足以决定战后台湾的主权归属。 反对方质疑开罗宣言,否定的意见目前还未统合,[13]他们的意见分为以下互相矛盾的几种:

1. 2. 3. 4. 5. 6. 7. 8.

世界上根本没有《开罗宣言》这项文件。 有《开罗宣言》,但是没有文件原件。 有《开罗宣言》,也有文件原件,但没有经过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取得共识。 有《开罗宣言》,也有文件原件,也经过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取得共识,但无人签名。(如李筱峰意见[14])

有《开罗宣言》,也有文件原件,也经过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取得共识,虽无人签名但经中美英官方确认,但只是新闻公报没有效力。(如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意见[15]) 有《开罗宣言》,也有文件原件,也经过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取得共识,虽无人签名但经中美英官方确认,虽然公报也有效力,但只对中美英有效力,对日本没有效力。 有《开罗宣言》,也有文件原件,也经过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取得共识,虽无人签名但经中美英官方确认,也经日本官方日本降书确认而有效力,但没有法律效果。(如彭明敏意见[16]) 有《开罗宣言》,也有文件原件,也经过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取得共识,虽无人签名但经中美英官方确认,也经日本官方确认,也经日本降书等文件确认而有法律效果,但台湾地位要以后续的和约为准。(如吕秀莲意见[17]) 有《开罗宣言》,也有文件原件,也经过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取得共识,虽无人签名, 但经中美英官方确认,也经日本官方确认,也经日本降书等文件确认而有法律效果,虽然中日和约明

9.

定台湾人皆属中华民国国民,中华民国有效控制台湾故台湾为中华民国领土而有法律效果,但要以中华民国没签的旧金山和约为准。主张:日本国业已放弃对于台湾及澎湖群岛以及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台湾主权未定论) 10. 有《开罗宣言》,也有文件原件,也经过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取得共识,虽无人签名但经中美

英官方确认,也经日本官方确认,也经日本降书等文件确认而有法律效果,中华民国无人签署旧金山和约,中日和约明定台湾人皆属中华民国国民,但台湾早已独立自主,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

由于台独人士各种质疑论点互相矛盾,反而抵触了国际法的禁止反言原则,本身做的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在外交上是无效的。

支持方[编辑]

支持方主张二战所有数十个同盟国,与战败国日本,从来没质疑开罗宣言这份历史文件的存在。开罗会议与会的中美英三国后来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联合国各常任理事国与一百多个会员国所代表的全球数十亿人口,对开罗宣言也并无质疑。

1. 《开罗宣言》当然存在[18],其原件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RG59)。开罗宣言原文收录在美国

国务院出版的美国条约汇编(参阅: charles i. bevans, treaty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76-1949, vol. 3, multilateral,1931-1945, washington, d.c.: us )与《美国法规大全》(United States Statutes at Large)等书[19],日本国会图书馆已经影印保存,网页上也有原件扫描档[20]。另外在日本外务省所汇编的“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下卷也有官方译文。中华民国方面收藏之原件原由外交部保管,目前寄放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计英文一页[21]。英国方面可洽询英国外交部,或查询英国政府文书局(British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的文件。

2. 《开罗宣言》是当时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共识。可参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1943 开

罗和德黑兰”一节,有议定过程。美国国务院编辑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是由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印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有扫描档典藏。[22]这些议定过程已经满足《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十条甲款:条约约文依下列方法确定为作准定本:(甲)依约文所载或经参加草拟约文国家协议之程序。

3. 国际法中,只要官方确认,国际条约就有效力,并不单看有没有签字。可参见一般的国际法

教科书,或《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十一条:一国承受条约拘束之同意得以签署、交换构成条约之文书,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或任何其他同意之方式表示之。日本降书承诺要实行《波茨坦宣言》,《波茨坦宣言》承诺要实行《开罗宣言》。所以中美英苏日等国已经是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开罗宣言》了。

4. 国际法中,宣言甚至新闻公报都可以视为国际条约。可参见一般的国际法教科书,公约、条

约、宣言、公报、议定书、..等,都可以是条约。或参见《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条:称‘条约’者,谓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亦不论其特定名称如何。《开罗宣言》业已经过日本降书等文件确认,而有法律效果。国际上有许多高峰会议后的新闻公报,都代表与会国的承诺。如G20峰会公报,全球核安峰会公报,APEC峰会公报等等。另外像《联合国共同宣言》、《世界人权宣言》,只要宣告加入的国家,也都代表与会国的承诺,并没有必要在原始文件上由该国元首签名。

5. 日本不管与各国怎么签和约,都不会否认《开罗宣言》的存在。在日本国会图书馆的官网里

面,仍保留开罗宣言的章节,还将开罗会议中蒋介石与罗斯福会谈中对天皇制的意见,做为天皇存续的依据。连未列入开罗宣言的部份都承认了,当然不会否认开罗宣言的存在。 6. 二战相关国际会议文件方面:《日本降书》承诺要实行《波茨坦宣言》,《波茨坦宣言》承诺

要实行《开罗宣言》,《开罗宣言》明示要将台澎归还给中华民国。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45条规定:只要国家明白同意条约有效,或仍然生效或继续有效,或者已默认条约之效力或条约之继续或施行,就不得认为条约失效、终止、退出或停止施行。《开罗宣言》从来被三国所确认,无论就形式或内容都具有广义的国际条约的性质。事实上《开罗宣言》应该是有效的。

7. 《中日和约》第十条指出台湾澎湖等地人民均成为中华民国国民,如果台湾主权属于台湾人

民,那么台湾主权即为中华民国所有。

8. 《中日和约》换文照会第一号指出中华民国有效控制的领土均为中华民国领土,中华民国有

效控制台澎,台湾主权即为中华民国所有。

9. 中华民国与日本是签《中日和约》不是签《旧金山和约》。而不管《中日和约》或是《旧金

山和约》都是默认与实践《波茨坦宣言》和《开罗宣言》的承诺,而非否定。可参见《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45条规定:只要国家明白同意条约有效,或仍然生效或继续有效,或者已默认条约之效力或条约之继续或施行,就不得认为条约失效、终止、退出或停止施行。 10. 1955年2月1日丘吉尔在英国国会答复质询时, 明白拒绝将台湾交给“共产中国”(Communist

China),丘吉尔本人参加了开罗会议,从会议之后一直到丘吉尔过世,从来没否认过开罗宣言的存在。1955年2月2日纽约时报记者Drew Middleton报道前一天丘吉尔拒绝将台湾交给“共产中国”,并报道开罗宣言是由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共同签署,报道并不否认开罗宣言的存在[23]。

参见[编辑]

? ? ? ? ? ? ? ? ? ? ? ? ? ? ? ? ?

马关条约,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书,中日和约 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对开罗宣言等文件的说明 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 日本宪法及相关重要文件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开罗宣言英文原文与日文翻译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开罗宣言原件影本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1943 在开罗和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数位收藏 罗斯福亲自修改的开罗宣言草稿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数位收藏 丘吉尔亲自修改的开罗宣言草稿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数位收藏 开罗宣言 美国国务院 开罗会议 美国在台协会 开罗宣言原文 美国耶鲁大学 开罗会议 BBC新闻网 开罗宣言资料 新华网

二次大战中开罗宣言的相关条目 大英百科全书

1955年2月2日纽约时报记者Drew Middleton的报道,文中从未否认开罗宣言存在 纽约时报

“开罗宣言”实属有效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陈锡蕃

开罗宣言不存在 李登辉盼教科书更正 法轮功主办的大纪元时报

?

第二次开罗会议(1943)与所谓的“开罗宣言”, 台独人士彭明敏创办的彭明敏文教基金会 引用不知道是哪根葱的网络乡民意见“Passion: 慕容理深のblog”

参考资料[编辑]

1.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2. ^ 开罗宣言内容.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November 27, 1943.

3. ^ 开罗宣言资料与解说(包括简介,原件影印档,收藏地,档案文号). 日本国立国会图

书馆. December 1, 1943.

4. ^ 马关条约,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书,中日和约 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 5. ^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对开罗宣言等文件的说明 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 6. ^ 《英国外交档案》 - 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科文献信息中心

7. ^ 开罗宣言资料与解说(包括简介,原件影印档,收藏地,档案文号)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

8. ^ 李林辉:《二战中的三次巨头会议,地点全由苏联定》,人民网,2005年05月11日。 9.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10. ^ 罗斯福亲自修改的开罗宣言草稿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数位收藏 11. ^ 丘吉尔亲自修改的开罗宣言草稿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数位收藏

12. ^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1943 开罗和德黑兰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数位收藏 13. ^ “开罗宣言” - 台湾大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Taiwan

14. ^ 历史学者:反分裂法制定在扭曲历史的基础上, 中央通讯社, 3/14/2005 15. ^ 美国家档案局:开罗宣言 非国际条约, 自由时报, 2007年6月16日 16. ^ 彭明敏︰国民党再执政 也不可能统一, 自由时报, 9/4/2005

17. ^ 吕秀莲:开罗宣言无效力 台澎主权属住民所有, 中央通讯社, 9/19/2007

18. ^ 使用法律解释方法中的<当然解释>,即:就算是法律条文无明白规定,但衡诸事宜,

认为某种事项当然包括在内之解释法。

19. ^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对开罗宣言等文件的说明 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

20. ^ 开罗宣言资料与解说(包括简介,原件影印档,收藏地,档案文号)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

21. ^ 马关条约,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书,中日和约 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 22. ^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1943 开罗和德黑兰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数位收藏 23. ^ 1955年2月2日纽约时报记者Drew Middleton的报道,文中从未否认开罗宣言存在 纽

约时报

波茨坦会议[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波茨坦会议,艾德礼,斯大林,杜鲁门等。

艾德礼、杜鲁门和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上

塞琪琳霍夫宫 - 波茨坦会议,宫舍,花园,中间的红色星形花朵,代表苏联。

塞琪琳霍夫宫庭院。

塞琪琳霍夫宫外观。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德国波茨坦(靠近柏林)塞琪琳霍夫宫举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同盟国一方在此聚首,讨论决定如何管理八周前(5月8日)无条件投降的纳粹德国,以及在战胜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帝国以及履行开

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会议目标还包括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平条约的签订和应对战争的后果。

目录

[隐藏]

? ? ? ? ?

1 与会者

2 会议主要成果

3 波茨坦会议之前的国际会议 4 参见

5 外部链接

与会者[编辑]

?

苏联代表:人民委员会主席(总理)约瑟夫·斯大林

约瑟夫·斯大林迟一天到达会议,据称有“政务”需要处理,事实可能是由于心脏病发作,抑或有其他原因。

?

英国代表:先是温斯顿·丘吉尔,后是克莱门特·艾德礼

会议期间英国大选结果揭晓。工党战胜了保守党,取得了首相职位。

?

美国代表:刚刚就任总统的哈里·杜鲁门

斯大林建议由杜鲁门总统,作为唯一参会的国家元首,主持会议,丘吉尔接受了提议。

会议主要成果[编辑]

恢复德国1937年后在欧洲并吞的领土,将奥地利、捷克从德国分离。

? 声明盟国占领德国的目的:非军事化、非纳粹化、民主化和解散卡特尔企业联合(英文中都是de开头)。

? 《波茨坦协定》(又称波茨坦条约),将德国和奥地利分为四个占领区(在早先的雅尔塔会议就已确定),并类似地将柏林和维也纳也分为四个占领区。 ? 同意以战犯身分起诉纳粹党人。

?

波兰1945年前后的疆界对比,黄色区域为从德国获得的领土,粉色区域为割让给苏联的领土。

确立奥德河-尼斯河线作为波兰政府管理区域的边界。 ? 将居住在德国境外的德国人驱逐回国。

? 战争赔款协议。盟国估计损失为2000亿美元。在西方的坚持下,德国只需要以资产、工业产品和劳动力的方式支付200亿美元。然而,冷战使偿还计划没有完全执行。

?

在斯大林的建议下,波兰不列入德国赔偿分配方案,而由苏联所获赔偿的15%转交给波兰(未执行)。

7月26日,美中英三国发布了波茨坦公告(又称波茨坦声明),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后于8月8日加入,并随即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对日宣战。) ? 其它问题将留给尽快召开的最终和平会议解决。

?

尽管西方要求在最终和平会议上才确认德波边界奥德河-尼斯河线,波茨坦会议上确定的强制德国人口迁移却使得德波边界在事实上得到确定并且不可挽回。

波茨坦会议之前的国际会议[编辑]

卡萨布兰卡会议(1943年1月14日—24日)

?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26日,签订开罗宣言) ?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 ?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11日)

?

雅尔塔会议

开放分类:世界世界军事会议历史国际

? ? ? 图片 讨论 知识魔块 o 暂时没有知识魔块 新知社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QQ空间网易微博开心001天涯飞信空间MSN移动说客 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Crimea Conference)。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背景 2 环境和气氛 3 内容 4 主要人物 5 会议协议 6 会议意义 7 历史评价 8 相关资料

雅尔塔会议 - 背景 雅尔塔会议

随着反法西斯德国军事行动的发展,结束战争和安排战后世界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问题需要迅速解决,特别是应该制定盟军在反希特勒德国战争最后阶段的协同一致的军事行动计划,处置战败的德意志“帝国”的基本原则,对日作战,实现战后世界国际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则,客观上愈加迫切地需要三大盟国举行新的最高级会晤。

1944年7月19日,美国总统正式提出了举行新的最高级会晤的建议。罗斯福致斯大林的信中写道: “鉴于事情进展得如此迅速和顺利,我认为应该尽快由您、首相和我举行一次会晤”。丘吉尔同意这种想法并确定会晤日期在1944年9月第二个星期左右,以苏格兰北部作为会晤地点。斯大林在1944年8月2日给罗斯福的信中写道,“遗憾的是??与我们前线战事有关的情况使我不能指望有可能在最近举行这种会晤”。9月11-16日魁北克会议之后,丘吉尔和罗斯福再次向斯大林建议举行三方会晤。9月30日斯大林在给丘吉尔信中写道:“从我们共同事业的利益出发,我对此极为重视。但是,就我来说,我不得小作一点保留。医生劝我不要作长途旅行。在一定时期内,我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10月,丘吉尔启程去莫斯科,罗斯福虽然“完全理解”丘吉尔同斯大林举行会谈的“愿望”,但他表示关心在莫斯科可能讨论每一个问题。罗斯福在给斯大林的信中写道,“我坚信,我们三人,而且只有我们三人才能够找到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的办法”。他把即将举行的莫斯科会谈看作是“三巨头”会议的预备会议。斯大林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写道;“我希望这次莫斯科会谈也有助于我们三人会晤时就我们共同关心的一切迫切问题作出具体的决定”。

莫斯科会谈之后,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来往信函中就召开新的三国最高级会议问题交换意见,决定“三巨头”会晤于1944年11月在苏联沿海岸举行雅尔塔会议。由于罗斯福总统就职典礼,会议延期到1945年1月底至2月初在克里米亚举行。根据丘吉尔的提议,确定会议代号为“阿尔戈航海者”。罗斯福明白代号暗中的含义,对丘吉尔提出的“阿尔戈航海者”的名称特表欢迎。该代号名称,依据传说一些古希腊的勇士曾到黑海沿岸去寻找金羊毛的故事。雅尔塔会晤就是美英两国领导人到黑海沿岸来寻金羊毛的机会。苏联对当时在西战场陷入困境的盟军的援助,以及最终同意对日作战就是金羊毛。

雅尔塔会议 - 环境和气氛 雅尔塔会议

1944年12月,德军在西战场的阿登地区(比利时)对盟军发动了强大的反攻,美英军队陷入了困境。1945年1月6日,丘吉尔不得不向苏联求援。1月12日,苏军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的整个战线上连续不断地给德军强有力的打击,德军被迫停止了在西线的进攻,缓和了阿登地区盟军的处境。在1月战役中,苏军朝柏林方向推进500公里,2月1日已达奥得河的屈斯特伦地区,进入了德境,从而为继续进攻取得了有利的战略地位。从欧洲战场的全局看,最后击溃德国的日子已经在望。这时,英美两国在太平洋和东南亚集结了大量海空军,但要进攻日本本土,其兵力明显不足,这就激发了美国政府要抓住苏联“金羊毛”的企图。正如罗斯福在三大国“巨头”会晤“提要”中所述:“为了击败德国,我们应该有苏联的支持。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为了同日本作战,我们更是绝不可没有苏联”。罗斯福“决心争取在雅尔塔得到”苏联关于参加远东战争的“书面保证”。

2月2日,美英两国领导人前往克里米亚的雅尔塔途中,在马耳他岛讨论了有关结束对德、日战争的一些问题。丘吉尔强调不宜“让俄国人占领的西欧地区超出必要”,对是否要执行早先通过的艾森豪威尔计划上与美国代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丘吉尔的坚持,决定把原先准备调往其它地区的一些军队仍继续留驻地中海。丘吉尔矢志不做“大英帝国的掘墓人”,他认为地中海也是英帝国的一部分。丘吉尔令其军队干预希特勒的内战,必要时可以在希腊首都“象在一个被征服的城市那样”行动。罗斯福曾抗议英国在希腊的行动,但没有防止它。美国的专家认为,当时正在出现的英苏冲突有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罗斯福决意要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斯大林对罗斯福表现得很尊敬,并在觥筹交错之中加紧同丘吉尔斗智。罗斯福充当不列颠和苏联之间的仲裁人,可是却常常在一些完全合乎苏联心意的措施上实行退让策略。

雅尔塔会议 - 内容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暴露。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束战争,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三国首脑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和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于1945年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 ②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 ③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 ④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有关问题。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 ,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会议的某些协议未经有关国家同意,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和绥靖政策的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利益和领土行政完整。三大国在会议上作出的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间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首脑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和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苏联)。 这次会议是继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后的第二次同盟国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结论在1945年7至8月的波茨坦会议就有所争议。许多人批评此次会议使苏联以及各国共产党得以控制中欧, 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因为在会中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英国首相邱吉尔都没有依照当时被占领的国家之期望,要求战后被苏联\解放\的国家交由联合国代管。此外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会中部分内容侵犯中国权利甚大。会前其他国家并不知情,故其结论亦有\雅尔塔密约\之称。 雅尔塔会议 - 主要人物 三个巨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斯大林 丘吉尔 罗斯福 罗斯福(1882.1.30—1945.4.12)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30—1945.4.12),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7周的高支持率,创下历史记录。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同盟国“三巨头”会议。罗斯福政府提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温斯顿·丘吉尔 (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雅尔塔会议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政治家、演说家及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被公认为世界上掌握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

1908年9月2日,丘吉尔与出生贵族却家境贫寒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尔结婚,当时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大约有1400人出席了婚礼,国王还向这对新人赠送了一根刻有马尔巴罗家族族徽的手杖。丘吉尔一共育有5个孩子:戴安娜(后来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伦道夫、莎拉、玛格丽特(夭折)和玛丽。其中莎拉后来成了一名电影演员,伦道夫则踏入政坛,成为一名保守党议员,但是却不如他的父亲那样成功。

丘吉尔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还创作了《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 、《英语民族史》 等多部小说和回忆录。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此外他十分喜欢绘画,年轻时曾有多幅作品在拍卖会上被买走。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1879─1953)

雅尔塔会议 斯大林 (Иосиф.В.Сталин),(1879─1953),原姓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政治家,此外,斯大林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缔造者之一,以及共产主义五大人物之一。(其他四位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其所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二十世纪的世界产生了影响。 斯大林先后出席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同美、英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等人会谈,为二战以反法西斯力量的完全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成为了反法西斯同盟中最著名的领袖之一。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德国被迫无条件投降。斯大林于胜利后被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苏联大元帅军衔。 第二次大战结束后,苏联势力扩展到了大半个东欧,斯大林利用这个机会在整个占领区建立了共产党政府,变成苏联的卫星国。从此铁幕落下,美国和苏联开始四十余年的冷战。 1946年3月,斯大林担任了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10月,他又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享年73岁。他的遗体被保存在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1961年10月,苏共22次代表大会关于将斯大林的遗体搬出列宁墓的决议,被掩埋在红墙旁边。他的著作编为《斯大林全集》。 雅尔塔会议 - 会议协议 雅尔塔会议纪念币 所有被解放的欧洲国家内应该举行民主选举。 4月在旧金山进行就联合国成立的会议。联合国的组织方式基本被确定,联合国安理会的主意被采纳。美国和英国同意当时属苏联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独立的联合国成员。 德国被分裂,德军被解散,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条件”。德国应该被分裂为同盟国家的占领区。法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占领区,应该成为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的一员。 德国应该为“她对同盟国在战争中造成的损失”负战争赔款。战争赔款可以以德国国家资源(机器、船只、企业所有等)、一段时间内应该支付的偿款或劳动力的方式赔偿。美国和苏联达成协议偿款总额为约220亿美元。英国认为在当时偿款总额还无法估计。 战争罪问题被暂时搁置。 在波兰,一个“广泛的民主临时政府”应该“尽快进行自由的和不受他国控制的、全民的和秘密的选举”。 在南斯拉夫,一个保皇党和共产党的联合政府应该被建立。 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向日本宣战。其报酬是苏联获得库页岛、千岛群岛以及其对大连、旅顺及其铁路连接的控制。 关于意大利—南斯拉夫、意大利—奥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伊朗以及土耳其管理的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海峡使用的问题被暂时搁置。 所有被俘的苏联公民被遣返苏联,不论他们愿不愿意。

在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后二至三个月之内,苏俄依据以下条件协助同盟国参加对日战争: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日俄战争)所受侵害的帝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a)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b)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c)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 千岛群岛让与苏俄。

上述有关外蒙古及东北的港湾与铁路等协议,须征求蒋中正之同意,罗斯福总统依斯大林之通知,采取取得其同意之措施。

雅尔塔会议 - 会议意义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对苏联来说,是一次取得广泛成果的会议。主要是:取得了分区占领德国的权力;确定了有利于苏联的苏波边界,保留了苏联支持的波兰卢布林政府;“大国一致”的原则确立了苏联在联合国的牢固地位和作用;在远东获得了极大的权益。所以,就建立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和确保苏联在战后欧洲和世界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而言,雅尔塔会议实际上是向苏联颁发了承认书和授权书。 雅尔塔会议基本上解决了战后和平与安排的问题。同年7~8月苏美英三国首脑的波茨坦会议实际上是对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和规定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缮。会议主要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对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基本政策和黑海海峡问题等。规定:必须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苏美英法四国总司令分别在各自的占领区内行使管理权;英美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并与流亡政府断交;波兰西部边界问题由和会最后决定; 设立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国和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和约问题;认为关于海峡的《蒙特勒公约》应予修订;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划归苏联。 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议背着中国政府作出的有损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决定,是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更是绥靖政策又一次发展到高潮的标志。

雅尔塔会议 - 历史评价 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它协调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关系,取得了相互谅解,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有利于动员盟国全部力量,最终打败德日法西斯,对战后一些重大国际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作出了一定的安排。但是,在牵涉到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主权利益问题上,违背了世界各国平等合作,尊重主权完整的原则,有大国主宰一切的强权政治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左上角开始顺时针转分别为:参加万家岭战役的中国国民革命军部队;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澳大利亚部队使用25磅炮进行攻击;在1943年至1944年东线战场上正在展开攻势的德国Ju 87俯冲轰炸机;美国海军在仁牙因湾战役中驶向仁牙因湾海岸;威廉·凯特尔于1945年5月9日在德国柏林签署《德国无条件投

降书》;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上作战。 日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期: (6年又1天)

中国、太平洋、东南亚、欧洲、大西地洋、中东、地中海、北非,北美洲成点: 为同盟国大后方去提供兵员和生产

武器。

欧洲战区:波兰战役。 起亚洲战区:七七事变。 因: 非洲战区: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

战争。

太平洋战区:珍珠港事件。 同盟国胜利:

? ? ? ? ? ? ?

结果:

纳粹德国的终结。

日本被投下两个原子弹而令人类进入核子时代。 联合国的创立。

国共内战和两岸对峙。 美国与苏联发展成为超级大国。

冷战局势的展开。

欧洲霸权时代的结束后,开始改走向合作模式。(更多?)

参战方 同盟国:

苏联(1941-45) 美国(1941-45) 大英帝国[1]

中国(1937-45) 法国 [2]

自由法国 波兰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南非联邦

南斯拉夫王国(1941-45)

希腊(1940-45) 挪威(1940-45) 荷兰(1940-45)

轴心国:

纳粹德国

大日本帝国(1937-45)

意大利(1940-43) 匈牙利(1941-45) 罗马尼亚(1941-44)

保加利亚(1941-44)

合作国:

芬兰(1941-44) 泰国(1942-45) 伊拉克(1941) 维希法国 伊朗帝国 南斯拉夫王国(1939

比利时(1940-45)

-41)

捷克斯洛伐克 苏联(1939-41)[5] 巴西 葡萄牙(1936-卢森堡(1940-45) 1945) 其他?

合作国:

英属印度 埃及王国[3]

傀儡政权:

满洲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菲律宾(1941-45) (1943-45) 叙利亚共和国[4] 克罗地亚(1941-蒙古(1941-45) 45) 其他? 斯洛伐克共和国

其他?

指挥官和领导者 轴心国领袖:

阿道夫·希特勒 卡尔·邓尼兹

同盟国领袖: 昭和天皇 约瑟夫·斯大林 东条英机 富兰克林·罗斯福 米内光政 哈瑞·杜鲁门 小矶国昭 乔治六世 铃木贯太郎 内维尔·张伯伦 埃马努埃莱三世 温斯顿·丘吉尔 贝尼托·墨索里尼 克莱门特·艾德礼 菲利普·贝当 蒋中正 米哈伊一世 夏尔·戴高乐 扬·安东内斯库 西科尔斯基 (阵亡) 霍尔蒂·米克洛什 其他? 拉玛八世

銮披汶·颂堪 礼萨沙赫·巴列维 其他?

伤亡与损失 士兵死亡:

超过16,000,000人 平民死亡:

超过45,000,000人 合计死亡:

超过61,000,000人(1937─45) 更多详情?

士兵死亡:

超过8,000,000人 平民死亡:

超过4,000,000人 合计死亡:

超过12,000,000人(1937─45) 更多详情?

显示▼ 查 ? 论 ? 编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常被简称为二次大战、二战等)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发的全球性军事冲突,整场战争涉及到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以及所有的大国,最终分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这次战争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整整有超过1亿多名军事人员被动员并参与这次军事冲突。主要的参战国纷纷宣布进入总体战状态,几乎将自身国家的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应用于战争之上,同时也将民用与军用的资源合并以方便统筹规划。而包括有南京大屠杀和犹太人大屠杀以及在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细菌战以至美国对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弹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自有纪录以来涉及最多大规模民众死亡案例的军事冲突,全部总计便将近有5,000万至7,000万人因而死亡,这也让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6]。 尽管早在1937年时,日本便与中国爆发了中国抗日战争[7]。不过大多数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定为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这次入侵行动随即导致以英国为首的大英帝国与法国向德国宣战。然而德国在入侵波兰后开始着手尝试在欧洲建立一个大帝国,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为止,发动一连串战争并借由条约的签署使得德国几乎占领了欧洲绝大部分的地区,而名义上保持中立的苏联在和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后,也陆续占领或者吞并了其在欧洲边界的邻近6个国家,在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时所占领的波兰领土。英国以及英联邦的成员国则坚持持续与轴心国继续作战,并分别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发生多起军事冲突,而这也使得英国成了欧洲地区少数仍能继续反抗德军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欧洲的轴心国集团决定联合入侵苏联领土,这次攻势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面战争爆发,但也在之后让原本几乎统辖整个欧洲地区的轴心国被迫投入大量军力来维持作战优势。到了1941年12月,已经加入轴心国的大日本帝国为了能够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获得领导地位,陆续袭击位在太平洋的美国统辖地区和座落于与中南半岛的欧洲殖民地,很快地于西太平洋和东亚战区获得了主导权。

到了1942年时日本开始在一系列的海战中战败,位于欧洲的轴心国也陆续于北非战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节节败退,这些都迫使轴心国停下进攻的脚步。1943年时,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在西西里岛战役中面对同盟国部队严重失利,另一方面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战败后失去对于东欧的领导地位,同时美国也在太平洋战区中获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自此轴心国集团逐渐失去主导权并开始尝试将布署于各地的前线部队进行战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时,盟军决定登陆法国以开辟第二战场,而苏联除了成功收复过去被占领的领土外,也开始转往侵略德国与其同盟国家的土地。在苏联和波兰部队共同攻入柏林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最终在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宣告结束。而另一方面美国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击败了日本海军部队并陆续占领了数个重要的西太平洋岛屿,这使得日本列岛面临随时会被同盟国部队入侵的危机之中。最后在美军分别于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原子弹并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跟进宣布愿意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条件,而随着亚洲战事的停息也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1945年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胜利宣告结束,然而二次大战也改变了往后世界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结构,特别是战败的轴心国集团被迫接受同盟国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够促进各国合作并防止未来的军事冲突;同时战胜的同盟国也纷纷在联合国各个机构中担任重要职位,特别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5个国家为首成立联合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8]。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促使美国和苏联二者成为彼此对立的超级大国,并在战争结束后展开了长达46年

的冷战局势。与此同时过去各个欧洲大国的影响力则逐渐下降,促使各个亚洲与非洲殖民地出现非殖民化的运动,陆陆续续有许多地方宣告独立。而为了面对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各个国家也开始为自身的产业推出振兴经济措施;另外为了能够稳定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欧洲也开始推动欧洲一体化的目标。

目录

[隐藏]

? ? ?

?

? ?

? ? ? ?

1 时间 2 背景 3 战前

o 3.1 意大利入侵 o 3.2 西班牙内战 o 3.3 中日冲突 o 3.4 日军入侵 o 3.5 不断妥协 4 战争

o 4.1 欧战爆发 o 4.2 轴心国推进 o 4.3 全球冲突 o 4.4 停止攻势 o 4.5 盟军反击 o 4.6 最后阶段 o 4.7 同盟国胜利 5 之后 6 影响

o 6.1 人员伤亡 o 6.2 战争罪行 o 6.3 生产制作 o 6.4 军事占领 o 6.5 科技发展 7 参见 8 注释

9 文献资料 10 外部链接

时间[编辑]

参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线

一般认为战争是于1939年9月1日爆发,这样的论点是以德国入侵波兰做为起点,2天之后英国和法国便先后对德国宣战。不过对于战争开始的日期仍然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些人便认为实际上战争早在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便已经开始[9][10][11]。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毕佛(Antony Beevor)等人则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应该从1931年9月日军侵略满州开始计算[12]。 另外也有如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等抱持着不同的想法,认为抗日战争和在欧洲以及其殖民地所爆发的战争刚开始只不过是同时发生的不同军事冲突,两场战争最终于1941年合并而称其为“世界大战”[13][14]。其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始时间的说法还包括有在1935年10月3日时,因为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举动而爆发战争[15][16][17]。另外也有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属于“欧洲内战”(European Civil War)或者是“第二次三十年战争”(Second Thirty Years War)的一部份[18][19]。 对于战争结束的确切日期,在学界同样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日期各国也多有差异。有些人认为应该要参考如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1945年5月8日)作法,以纳粹德国政府于柏林正式签订投降书的当天作为基准,从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期订在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停战协定那天。也有些人认为在二战结束应是1945年8月14日,因为那天日本便表示愿意投降,而不是日本参与投降仪式正式投降的1945年9月2日那天。后者也认为前一种说法反而会使战争结束于1951年,因为直到那年日本才与世界各国签署了对日和平条约[20],而德国甚至因为分裂的缘故则一直到1990年才签署和平条约[21]。

背景[编辑]

主条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彻底改变了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政治版图,其中作为战胜国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希腊和罗马尼亚获得领土作为赔偿,并且立即于这些领土上设立新的地方行政区划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战败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则纷纷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时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夺取了俄罗斯帝国的政权,也让原本作为参战国之一的俄罗斯帝国跟着宣告结束。 尽管在战争结束后社会开始出现追求和平主义的声音,许多欧洲国家仍充斥着民族统一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民族情节且越来越深化[22][23]。特别是德国在签署《凡尔赛条约》后丧失大量领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经济优势,使得德国社会对于领土收复以及复仇的思想更趋强化。然而由于《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德国仍然失去包括德国自身13%的领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过去德国在战争期间吞并的他国领土也被迫允许独立,并以战争开销与赔偿为由征收巨额赔款。条约中更进一步限制德国军事力量的规模以及配备,

[24]

包括了撤除空军以及撤销参谋部。而与此同时俄国内战渐趋缓和,并且另外成立苏联掌管政权[25]。

1918年到1919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导致德意志帝国瓦解并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国政府后来又被称作魏玛共和国。然而在战间期的这段时间,刚刚成立的魏玛共和国便面临了国内右派与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权力争夺冲突。另一方面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期,与英国和法国签署1915年伦敦条约的意大利以获得领土为条件决定转而投靠协约国集团,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不满在战争结束后两国并没有遵守领土转移的承诺,随后因为这次领土扩展事件反而让意大利社会爆发冲突。而从1922年到1925年开始,以本尼托·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成功于意大利获得执政权力,并且以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废除了原本的代议制民主结构,不断打压意大利当地的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的的活动;同时意大利政府也积极展开许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够将意大利发展成为世界大国之一,而成为“新罗马帝国”[26]。另一方面在德国,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则开始尝试在德国建立一个法西斯政府。伴随着经济大恐慌爆发之后,德国社会开始支持纳粹党执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便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在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希特勒开始大力提拔纳粹党成员担任政府重要官员,并开始将德国塑造成

[27]

极权的一党制国家。

中国国民党则为了能够清除地方军阀的势力,在1920年代中期由蒋中正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始自南向北展开北伐,最终在名义上统一中华民国。然而北伐结束后国民党便与原本一同合作的中国共产党发生冲突,中国很快又再度陷入内战中[28]。1931年大日本帝国内军国主义正趋高涨,帝国政府开始策划如何能够有效掌控中国领土并且获取自然资源,进而借此发展出足够的实力来掌管亚洲地区[29]。日本故意借由九一八事变作为借口进而入侵满洲,并随即另外建立作为傀儡政权的满洲国[30]。此时蒋中正以“先安内,后攘外”的姑息态度回应日本的入侵行为,继续剿共战争,另一方面则期望国际联盟协助处理日军进占中国领土的问题,但日本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行为后随即宣布退出该组织。在这之后日本又发动了一连串的挑衅行为如上海、热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双方才一度宣告停战。不过中国仍组织志愿部队继续在满州、察哈尔和绥远等地抵抗日军入侵[31]。

本尼托·墨索里尼(左)和阿道夫·希特勒(右)一同站在观礼台上,摄于1937年慕尼黑。

尽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时发起一场以失败告结的政变尝试推翻德国政府,他仍然成功地于1933年透过合法选举成为德国总理。他宣布废除民主制度,同时借由民族主义的风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便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32]。与此同时法国为了确保意大利仍然与其同一阵线,允许意大利将埃塞俄比亚列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导下,德国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为德国领土的萨尔盆地地区,

而在获得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德国随后推翻《凡尔赛条约》且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而这些强调国家主权的举动也更加加深了德国社会

[33]

对于希特勒的声望。

为了能够抗衡德国不断发展,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决定成立斯特雷萨阵线(Stresa Front)。另外苏联也怀疑德国的目标也包括占领东欧的广大领土,为此苏联与法国也签署《法苏互助条约》(Franco-Soviet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然而尽管《法苏互助条约》已经签署,该协议仍然坚持必须要经过国际联盟的讨论才能针对入侵行为有所因应,这使得这一条约基本上并无威吓力[34][35]。而在1935年6月,英国甚至与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更加缓和了先前《凡尔赛条约》的部分限制。而美国则于同年8月通过了中立法案,表示不会干涉美洲以外的国际事务[36]。这也促使意大利于同年10月时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是少数愿意表态支持意大利入侵举动的欧洲国家,

[37]

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后德国吞并奥地利并未表示反对。

尽管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顾《凡尔赛条约》和《罗加诺公约》而进驻莱茵兰,但是其他欧洲列强对于此事并未多加干涉[38]。同年7月时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开支持主张法西斯独裁的佛朗哥部队和苏联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军队交战,这次双方冲突也成了德国和意大利测试新型武器与作战方式的地方,最终佛朗哥部队于1939年初成功赢得内战[39]。1936年10月,德国和意大利组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个月后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则在隔年也加入其中。这时中国也发生了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同意停火并组织统一战线来反对日本入侵[40]。

战前[编辑]

意大利入侵[编辑]

主条目: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第二次意大利阿比西尼亚战争是一场十分简短的殖民地战争(Colonial war),1935年10月意大利王国军队和阿比西尼亚帝国爆发军事冲突。这场战争最终于1936年5月结束,而意大利部队也成功占领且并吞阿比西尼亚部分地区,另外独立出意属东非作为殖民地。这次军事冲突也暴露出国际联盟缺乏维护和平的力量,尽管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亚皆是国际联盟的成员,而意大利也明显违反了国际联盟所订定的第十条规范,但是国际联盟仍无法阻止意大利的作为[41]。

西班牙内战[编辑]

主条目:西班牙内战

德国和意大利支持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的发动武装叛变,并且协助打击当时受到苏联支持、而明显朝向左派倾斜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德国和苏联也借由这

次代理人战争(Proxy war)作为契机,不断拿这次冲突来测试新型武器和战术。其中1937年4月德国秃鹰军团蓄意轰炸格尔尼卡而受到当时社会的关注,这也使得未来许多

[42][43]

重要战争将平民居住区纳为轰炸范围内。

中日冲突[编辑]

主条目:中国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的中国国军士兵

1937年7月日本发起了七七事变,随后日军便攻下中国过去曾数次作为首都、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北京,然而日本此时也已经把整个中国纳入其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44]。在中国与德国随时都有可能结束彼此间的合作关系时,中国选择与苏联迅速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联也开始提供军需物资以支援中国对日作战,而已经转往支持日本作为的德国则在年底停止了合作关系。另外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决定部署自己辖下素质最佳的部队防卫上海,但是在3个月战斗以后上海遭到日军占领。日军之后不断逼使中国军队往西方后退,1937年12月8日日军成功占领首都南京,然而也在之后发生南京大屠杀。

1938年6月,中国军队为了阻止日军继续向前推进故意提前造成黄河泛滥。同时中国将拖延下来的时间拿来继续加强武汉市的防御工事,但是到了10月时日军仍成功占领武汉当地[45]。然而日本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如日军希望般瓦解中国政权的抵抗,相反地中国政府在迁往位于内陆的重庆市后仍继续坚持作战[46]。

日军入侵[编辑]

参见:南进政策及日苏国界战争

1938年7月29日,日本于张鼓峰事件中首次入侵苏联领土,苏联部队也随即与日军展开交战。虽然这次战斗是以苏联胜利作为结束,然而日本也因为这次军事冲突而有了外交谈判的机会。稍后在1939年5月11日,日本决定将武力部队移动到蒙古边境哈拉哈河附近。尽管日本最初成功攻败蒙古国红军的防卫,但是在苏联的支援下最后日本关东军仍然惨败[47][48]。

在几次与苏联的军事冲突后,日本政府深信他们应该尽可能与苏联政府透过外交手段调解,以避免苏联稍后对日方于中国的战场有所干预,同时也决定将之后的军事目标转往由美国和欧洲掌握的南太平洋地区。同时这次作战也促使数名经验丰富的苏联军事领导人遭到提拔,例如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便在之后莫斯科战役中便成了关键性的角色[49]。

不断妥协[编辑]

参见:德奥合并、绥靖、慕尼黑协定、苏台德区问题及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上针对纳粹德国要求获得捷克领土的商讨,前方各国领导人由左至右分别为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意大利总理本尼托·墨索里尼与意大利外交部长加莱阿佐·齐亚诺(Galeazzo Ciano)。

在欧洲,德国和意大利的举动更加变得大胆。1938年3月德国并吞了奥地利,然而这件事只自其他欧洲列强中得到一点反应[50]。这鼓舞希特勒希望能够将过去作为索赔的对苏台德地区重新纳为德国领土,并且以该块土地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内作为少数民族的德意志族群(Ethnic Germans)主要生活地区而要求合并。法国和英国在不询问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情形下,很快就在慕尼黑协定中承认苏台德地区应该归德国所有,在种种压力之下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只能接受领土移交的要求[51]。但是不久之后,德国和意大利仍继续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更多领土,这也使得邻近的匈牙利和波兰也开始备受威胁[52]。到了1939年3月,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尚未统一的部分,随后在德国安排之下将捷克斯洛伐克分成德国管辖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和和亲近德国的附属国(Client state)斯洛伐克共和国[53]。

英国和法国对于德国的举动感到震惊,但是希特勒仍进一步要求但泽利伯维尔与其合并,这促使法国和英国向波兰保证支持其独立。而当意大利在1939年4月攻占阿尔巴尼亚后,英国和法国同样保证会支持罗马尼亚和希腊[54]。稍后不久英法与波兰陆陆续续结为同盟,而德国也与意大利正式签署了交互合作的《钢铁条约》[55]。

1939年8月,德国和苏联秘密签署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56]。同时双方也秘密于条约签署时分配各方之后在“领土与政治重新安排”中所获得的利益,也对之后如何处理波兰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双方约定由德国占领波兰和立陶宛西部地区,而苏联则是占领波兰东部领土、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比萨拉比亚等地[57]。

战争[编辑]

欧战爆发[编辑]

德国步兵与但泽警察人员正在推开国境障碍物,实际上这张照片为德国宣传部要求重演1939年9月1日的场景而拍摄的画面。

芬兰滑雪部队于北芬兰当地和苏联红军交战,摄于1940年1月12日。

1939年9月1日,德国和其附属国斯洛伐克一同进攻波兰[58]。9月3日,法国、英国和英联邦成员国纷纷正式向德国宣战,但实质上给予波兰的支援则十分的少[59],只有在法国萨尔当地发起小规模的攻击[60]。不过9月3日时英国和法国也派遣海军部队封锁德国外海,期望能够破坏德国的经济发展并给予战况有些许支援[61][62]。9月17日,苏联在与日本就日苏国界战争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也紧接着入侵波兰[63]。波兰领土随即被德国和苏联瓜分,而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也获得一部分土地。但尽管如此波兰政府始终没有宣布投降,相反地另外组织了波兰地下国(Polish Underground State)和波兰家乡军,继续在之后连同布署在波兰周遭各条战线的盟军部队一同作战[64]。此外大约有10万名波兰军事人员则撤离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士兵后来也加入抵御德国部队进攻

[65]

的行列,而著名的波兰军情处密码局(Biuro Szyfrów)则带着有关破解密码的资料撤离到法国[66]。同一时间日本则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国城市长沙市首次发起攻势,但是在9月下旬被中国部队击退[67]。

在对波兰和立陶宛政府进行干预后,苏联依照《德苏友好合作划界条约》(German–Soviet Treaty of Friendship, Cooperation and Demarcation)的内容强迫波罗的海

国家“协助苏联军队于他们国家内进驻”[68][69][70]。然而在1939年11月芬兰拒绝了苏联近乎侵略领土的要求,随后双方便爆发了军事冲突[71],最终在1940年3月由芬兰作出让步签署了《莫斯科和平协定》[72]。在这之中尽管法国和英国已经向德国宣战,但是仍尽可能援助芬兰抵御苏联的入侵,而苏联也因为这入侵举动而被国际联盟剔除[70]。 而在西欧,英国开始将其军队部署到欧洲大陆,但由于英国部队始终没有和德军发生军事冲突,这使得这段时间又被称作“假战”。一直到1940年4月开始,德军在发起大规模入侵的情况下才有所交战[73]。1940年2月时,苏联和德国另外签署了《德苏贸易协定》(German–Soviet Commercial Agreement),由苏联提供各式原料来换取德国的军事和工业设备,而德国也能够借此回避盟军对其的原料封锁[74]。

1940年4月,德国为了避免盟军借由威尔弗瑞德行动(Operation Wilfred)来阻挡瑞

[75]

典铁矿运往德国的路线,决定入侵丹麦和挪威以确保原料的运输。丹麦立即宣告投降,而尽管盟军提供协助德军仍然在2个月内攻占挪威[76]。1940年5月为了避免德国抢先攻

[77]

占,英国随即入侵冰岛以实施军事管制。同时因为挪威战役的失败,温斯顿·丘吉尔于1940年5月10日取代了内维尔·张伯伦,成为英国新任首相[78]。

轴心国推进[编辑]

法国战役结束后,纳粹德军在巴黎凯旋门进行胜利游行。

消防队员正在伦敦大轰炸扑后灭爆仍然燃烧中的火焰,摄于1941年。

1940年5月10日,德国开始策划入侵法国、比利时、荷兰与卢森堡[79],在几天内德军便以闪电战战术成功攻下荷兰和比利时[80]。法国所设下的马奇诺防线使得法军认为透过天然屏障能让德军装甲车辆无法突破[81],然而德军则先攻占防御较为薄弱的阿登后随即攻击位在比利时的盟军侧翼[82]。最终到了同年6月初时,英国军队放弃其运到欧洲大陆的重型装备并自敦刻尔克紧急撤离[83]。而6月10日时意大利也跟着德军入侵法国,并且向法国和英国宣战,12天过后法国政府便宣布投降[84]。向轴心国投降的法国一部分领土很快便被纳入德国和意大利占领区,而法国本土则是由残存国家身分的维琪法国所管

[85]

理著。7月3日英军则袭击停泊在法属阿尔及利亚(French Algeria)的法国舰队,以防止德国将法军舰队纳入自己的海军中[86]。

同年6月在法国战役即将结束的最后几天,苏联也强行并吞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家,同时也吞并了罗马尼亚具有争议性的巴撒拉比亚地区[69]。与此同时,纳粹德国也和苏联在政治与经济合作上逐渐陷入僵局[87][88][89][90],这使得德国和苏联开始为彼此交战进行准备[91]。

在成功瓦解法国后,德国开始尝试借由空中优势来取得英国上空的制空权,同时也发起海狮计划准备入侵英国[92]。然而德国空军的作战行动并没有达成目标,这使得入侵计划在9月时便宣告取消[92]。而尽管德国开始将其占领的法国港口作为其新基地,但是德国海军对于仍保有一定实力的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获得收益,这使得德国决定改以U型潜

[93]

艇在大西洋巡逻并对英国航运展开攻势。另一方面意大利则将重点放在地中海周遭地区,于6月时开始马耳他、8月攻占英属索马里兰,并且在1940年9月时入侵作为英国殖民的埃及。日本则在9月时开始强化对中国的封锁,派遣部队占领位在法属印度支那

[94]

北部的数个基地。

在此期间态度保持中立的美国决定采取新方案,以协助中国和西方盟国作战。1939年11月美国政府就中立法案进行修订,允许盟军以“现购自运”的方式来购买军事物资与装备[95]。在1940年时德国成功攻占巴黎后,美国海军也借由《两洋海军法案》(Two-Ocean Navy Act)开始显著扩大其规模;而在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后,美国则对日本实施有关铁、钢和机械零件的禁运[96]。到了同年9月,美国还同意英国购买原本于美国基地封存的驱逐舰[97]。但尽管如此,一直到1941年以前大部分的美国公民仍继续反对美国队任何军事冲突直接干预[98]。

而为了对付于背后支持同盟国的美国,1940年9月底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签署《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组成轴心国集团[99]。《三国同盟条约》中规定除了因应苏联主动进攻而另外处理外,任何国家都必须协助任何虽未参与战争但仍被攻击的轴心国国家[100]。在这段

[101]

期间,美国则继续通过了租借法案来支援英国和中国作战;美国也授权美国海军保护英国所购买的物资和装备运往大西洋中间的安全区,之后由英国舰队接手进行管理[102]。也因此德国和美国在1941年10月陆续在大西洋北部和中部发生数次海战,但是美国在官方立场上仍然持续保持中立[103][104]。

1940年11月时,轴心国开始大规模扩展自身的势力[105]。1940年10月时意大利尝试入侵希腊,但是在几天内便被击退,甚至很快被反推到阿尔巴尼亚地区而陷入僵局[106]。1940年12月,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也加入了轴心国行列,而大英帝国所组成的部队也开始对对位在埃及和东非的意大利军队展开攻势[107]。到了1941年年初,意大利军队已经被大英帝国部队逼到利比亚,而丘吉尔也下令派遣部队前往非洲,并且借此加强正在与希腊交战的意大利部队的压力[108]。意大利皇家海军也遭受了十分惨重的损失,皇家海军派遣航空母舰攻击位在塔兰托的意大利部队,这次攻击也导致3艘隶属于意大利个的战列舰受损,而之后在马塔潘角海战中意大利又损失更多艘军舰[109]。

德国伞兵从Ju 52运输机空降到希腊克里特岛上作战,摄于1942年5月。

德国人便决定介入战事并协助意大利作战,希特勒于2月时将部分德国军队派遣前往利比亚当地,并且在3月底时已经对德部队便已经数次发动小规模进攻[110]。而到了4月时,以德军部队为首组成的联军成功推进到埃及周遭,甚至对盟军发起了托布鲁克围城战[111]

。之后大英帝国部队于5月时发起简洁行动(Operation Brevity),6月时再度发起了战斧行动,但这2次针对轴心国部队的攻势随后都面临失败[112]。而4月初时保加利亚签署加入轴心国集团,这促使德德国决定要对巴尔干地区进行干预,随即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并另外组织政府。轴心国部队在巴尔干地区很快获得进展,在5月底德军部队

[113]

攻占希腊克里特岛后,成功迫使同盟国军队于此处撤退。

不过盟军在这段期间也有获得少数成功的案例,原本德国本来希望法属叙利亚托管地以及伊拉克能够参与对英国的作战,然而同盟国部队成功破坏在维希法国空军基地内的德军,进而阻止叙利亚在伊拉克于后方发动叛乱[114]。不过这稍后在自由法国部队的协助下,同盟国部队也入侵叙利亚和黎巴嫩以防止这类事件再度发生[115]。而在大西洋英国成功击沉了德国旗舰俾斯麦号,这使得日益低迷的民众士气再次受到鼓舞[116]。同时英国皇家空军也在不列颠空战中成功抵御了德国空军的轰炸,最终德国于英国上空的主要袭击在1941年5月宣告结束[117]。

而在亚洲战区,尽管双方都互有发起攻势,但是在1940年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陷入僵局。日本为了增加对中国所施加的压力,决定开始优先攻占重要位置以阻止供应路线,同时与准备与西方列强展开战争。这一时期,日军也继续占领了印度支那南部地区并给予军事管制[118]。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华北一带成功发起攻势打击日军部队,作为报复日本则决定在占领区内对共产党党员和一般民众实施严厉的三光政策,希望能够借此方式有效减少共产党游击队的人力补充和物资供给[119]。另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仍持续存在着互相牵制的气氛,到了1941年1月双方爆发武装冲突后便宣布结束彼此的合作关系[120]。为了能够成为之后欧洲和亚洲稳定之后的霸主,德国、日本和苏联开始对之后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进行准备。尽管德国与苏联正逐渐处于紧张的局势,日本考虑到一方面德军在欧洲战场上仍占有优势,而另一方面自身的目标则是夺取被欧洲国家殖民的东南亚地区其丰富资源,为此日本与苏联2个强盛国家在1941年4

[121]

月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但是在另一方面,德国则逐步在苏联边境布署军事武力,

[122]

准备在之后直接攻击苏联。

全球冲突[编辑]

一名德军士兵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包围圈内检查遭到击毙的苏军部队残余尸体,后头则有一辆BT-7轻坦克则正在焚烧中,摄于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初期。

纳粹德国步兵与装甲车正以优势兵力攻入乌克兰哈尔科夫,随即与苏联红军在街头爆发战斗,摄于1941年10月25日。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起了巴巴罗萨行动,联合其他欧洲轴心国集团的成员国以及芬兰共同入侵苏联。其中作战目标是期望能够借由快速突击的方式攻占波罗的海地区(Baltic region),之后占领莫斯科和乌克兰等重要地区,最终战略目标(Strategic goal)则是在1941年末攻下从阿斯特拉罕至阿尔汉格尔斯克所连结的AA战线以内范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2g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