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古玉器鉴赏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0 12: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玉器鉴赏期末论文

浅析汉代玉器特征

姓名:王炎康

学号:201111602107

班级:宝石111

1、中国玉文化起源

玉在远古就被奉若神明,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古至今始终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使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将原本冰冷、无生命的玉石赋予其人格化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植根于华夏民族而生生不息的玉文化。中华民族以玉为贵,以玉为美,几千年来玉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给予传统文化以及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最华彩的一章。

中国人使用玉器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玉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形成,经历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发展演变,始终绵延不绝,成为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玉器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汉玉在观念上摆脱了远古崇拜图腾、参礼天地的影响,使之适合于汉代社会;在技术上,也区别于图案化的古风,发展了写实、形象、活泼的新题材,揭开了中国玉器史上崭新的一页。

玉被认为是石的一种,但玉以其异常的华美与坚硬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石头。玉被称作“石之美者\或“石之坚者”,玉的理想化是以石为基础的,普通石头的大量存在从而衬托出玉的稀少和珍贵。长久以来,玉器被赋予了一般石器所没有的用途和文化意义,源于玉与生俱来的天然之美,以及经过美化附加其中的伦理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作为礼器或者祭器,如玉璧、玉琮、玉龙、玉璜、玉圭;第二:作为拥有权利和尊贵地位的象征,如玉璧、玉圭;第三:作为装饰品,以供日常佩戴,如玉佩、玉崩;第四:作为随葬品,如供陪葬之用的玉璧、金缕玉衣;第五:作为社会财富的象征;第六:作为君子高贵人格和不屈气节的象征,是美好事物和坚贞操守的代表。

玉被认为在远古,人间只有巫和王,天地之间也只有神和鬼能与玉相提并论;即使后来牲酒类祭祀之风兴起,玉仍是最重要的礼神之物。在远古先民的意识之中,巫师是神灵意志的表达者,而神灵的风貌又体现在玉器之上。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巫玉”在早期文明的意识形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玉器为最高表现形式的史前巫术礼仪活动成为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先驱。M玉器的应用范围也从原始人类牛前装饰与死后丧葬逐步扩大到古代国家的政治、经

济、文化各个领域,变成了神权政治和王权政治的重要象征。

汉代更以和田白玉制为玉玺,作为继承国家大统的凭证。玉器的地位也变得愈加显赫;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融合了中国人爱玉崇玉的传统,琢治玉佛之风便迅速的流传开来;道教亦认为玉是仙圣之物,素来有食玉可登天界成仙之说,还认为口含玉能千年不朽,于是在汉代葬玉除了玉晗、玉琪、玉狮、玉握之外,甚至做成了金缕玉衣,渴望能使死者灵魂早登仙界;玉器在史前时期就受到人们的尊崇,又得到后世儒、道、佛三教的厚爱,更助长了民间对玉器的崇爱之风。

2、汉代玉器器形

汉代玉器器物造型可分为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两大类。几何形有璧、环、珠、管、圭、戈、琮、璋等;人物动物形有舞人佩、凤形佩、龙凤佩、螭纹佩、玉猪、玉蝉、玉马、玉熊等。《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坩古人认为,天地间有六彩:赤、青、黑、白、玄、黄,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同六彩相对应,所以古人用青色玉璧祭天神,用黄色玉琮祭地祗,用青色玉圭祭东方之神青龙,红色玉璋祭南方之神朱雀,白色玉琥祭西方之神白虎,黑色玉璜祭北方之神玄武。汉代玉器以社会功能和实际用途的不同可分四个大类,即礼仪用玉、装饰用玉、辟邪用玉和丧葬用玉等。本文着重分析汉代的礼仪用玉、装饰用玉和辟邪用玉三种类型。礼仪用玉自先秦以来一直是玉器最重要的用途之一;装饰用玉是汉代玉器中造型和纹饰最为丰富多样的一类;而辟邪用玉则突出了玉器所具有祈福护身作用,祈望它给人们生活带来吉祥安康。

(1)礼仪用玉

玉璧是汉代最重要的礼仪用玉。古人按照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认为天是圆形,青色的,所以用圆形的青玉璧来礼天,这就是所谓的“苍璧礼天”。玉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盛于汉代。

汉代玉璧承袭前代风格,由礼仪逐渐演变为实用,社会功能比前代多样。在战国玉器发展的基础上采用了镂空透雕的技法,精妙绝伦的出廓璧形制规整,做工精细,纹饰精美,在玉器的历史上格外引人瞩目,代表了汉代玉器发展演变的新趋势,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玉璧的最高水准。

汉代玉璧上通常有小孔,可以用来穿线做为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之用。玉璧的纹饰,除了传统的蒲纹、毂纹或涡纹外,还流行分为内外两区的纹饰,一般为内区为蒲纹或涡纹,外区为龙纹凤鸟纹,形制不一而足。汉代玉器的纹饰有几何纹与动物纹,佩戴不同纹饰的玉璧代表着不同寓意:几何纹以涡纹(或卷云纹)、谷纹及蒲纹最为常见,谷纹(包括乳钉纹)——表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蒲纹——表示草木茂盛,六畜兴旺,谷纹与蒲纹多出现在玉璧上,是直接承袭古代的纹饰。云纹、勾连云纹——表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佩戴不同纹饰的玉璧,其寓意虽有所区别,基本上都体现了纳福呈祥和平安如意这些古代风俗。

汉代出廓玉璧体现出精美绚丽的气质。造型优美,纹饰流畅,体现汉代玉璧精雕细琢的风格,生动的反映了汉代玉器由礼仪玉器逐渐向实用玉器转变的整体趋势。玉璧在六器之中产生的时间最早、使用的年代最长,是中国古代最重要也是“六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玉琮是寓宗教、装饰、礼仪、权力于一体的特殊玉礼器。主要形状是外方内圆、从中贯通,表面饰以纹饰,古人认为它包含了天与地的形状,用它作为沟通天地的神器,用来祭地,始见于良诸文化。

玉璜《说文》:“磺,半璧也”。玉璜在汉代已作为佩戴的玉饰,即佩玉的组成部分,不属礼仪用玉,是作为装饰之用的佩玉。璜的形状为扁平的半圆形器,通常两端有眼或中间的上部有眼,龙形纹饰较为常见。有的玉璜的长度只有玉璧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周代曾有用三个或四个璜为一组,合成璧,汉之后则很少出现。

礼玉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时代延续、逐步形成的过程,由于汉代在观念上基本上摆脱了宗教礼仪的束缚,人们对神的祈求和崇敬,转而变为描绘现世生活的奢华和人性的美好,汉代玉器由此达到了一个高峰。与前代相比,礼玉逐步走向衰弱,而佩玉的装饰和实用功能性则进一步增强,玉璧和玉璜也演变为汉代流行的装饰用玉——组玉佩的一部分,从而使汉代玉礼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的六种玉礼器中,只有玉圭和玉璧两种依然还用于礼仪活动,其余四种均不再制作了。

(2)装饰用玉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儒家思想的介入,玉器从祭祀鬼神的礼器

发展成贵族用来表示身份、地位的佩饰。佩玉由来已久,从史前玉器出现之时人们就将玉用于装饰,由于人们认为美玉吸收了天地之间的精华灵气,佩戴美玉的目的就是为了吸收美玉的精气,护佑身体以抵御不详事物的侵害。从周代开始,佩戴玉器之风已臻于鼎盛。汉代的佩玉继承了战国的传统,开始流行组佩。汉代的玉制装饰品,不仅品类繁多,有组佩玉,玉舞人,鞣形佩,玉崩,而且造型和纹饰也多种多样,是汉玉中数量较多的一类,用于佩戴,装饰或是礼赠他人。汉代贵族女子佩带着美丽的长串佩玉,高雅华贵,环佩叮咚,是正装华服不可缺少的装饰,不但使美人增色,更是显示高贵身份的象征。

玉舞人是汉代玉器的独特题材,通常做佩玉使用,是汉玉佩饰中非常流行且极具特色的器形。以玉舞人作为佩玉的习俗,可能源于战国时期,但数量极少;发展到汉代,玉舞人的制作却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汉代玉舞人摆脱了前代了巫权王权的桎梏,人们对神的祈求和崇敬,转变为描绘现世生活的奢华和人性的美好,汉代玉器由此达到了一个高峰。玉舞人的服饰通常为上衣下裳,腰间束带,长裙曳地,形体袅娜,营造出曼妙的舞步,通过对舞者颈和腰肢微微扭动的处理,细部如五官表情和服饰结构均以阴线刻饰,安详的面部特征流露出内心的喜悦,是汉代女子轻如飞燕、翩如惊鸿的真实写照。这些汉代玉舞人的形式通常以平面透雕为丰,或以圆雕、片雕的手法制作成佩饰,每个玉舞人都有一至两个小孔,用于穿系佩挂,作为组玉佩的一部分,玉舞人多出自女性墓葬,是汉代贵族女子非常钟爱的佩玉。

3、汉代玉器玉材和制作特点

汉代玉器材质基本属于透闪石软玉,其中新疆和田玉和玛纳斯玉占很大比

重。和田玉中又多见水料中的籽玉、羊脂玉。其他玉石有玛瑙、水晶、滑石、琥珀、绿松石等。玉材颜色有白玉、青玉、黄玉、绿玉、褐玉等,还有一部分玉器是用蛇纹石玉制造的。

汉代玉器逐渐抛弃了礼制观念的束缚,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为玉器制作工艺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在汉代玉器的制作中,镂空雕琢技术应用的更为普遍,在浮雕基础上发展了透雕工艺,又称“镂空雕”,技法也更加娴熟,花纹起伏有的甚至达到四层之多,使玉器出现了玲珑剔透、层次丰富、精美绝伦的工艺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汉八刀 汉代玉器工匠推陈出新,创造了玉器史上最著名的“汉八刀’’技术,采用单撤刀法,起刀轻、落刀重,刀法简练果断,线条刚劲有力,寥寥数笔就镂刻出形神兼备的玉蝉,玉猪,翁仲等,纹饰由前代的繁琐转而为简洁,创造了汉代玉器的典型风格。

游丝毛雕 汉代另一个突出的雕刻工艺是“游丝毛雕”,这种雕刻需要使用的工具是用尖锐的石制工具打磨出来的。游丝毛雕是指刀法技巧,因为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似断似续,既属于阴刻,又有别于阴刻,线条雕刻刚劲有力,在汉代玉器上大都有这种细若毫发的阴线纹,成为鉴别汉代玉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汉八刀\的刚劲简练和“游丝毛雕\的纤细隐逸都是后人达不到的。汉代玉器精雕细琢的制作工艺对于后世的玉器制作工艺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4、汉代玉器纹饰分析

汉代玉器纹饰在艺术上达到了神秘化的顶峰,反映了人们强烈的成仙愿望和祈望万事如意的心态,具有极其丰富的观念意义。 汉代玉器纹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几何纹,另一类是动物纹。汉代玉器上的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为常见。谷纹和蒲纹主要是刻在玉璧上。涡纹和卷云纹有的可能是由蟠虺纹发展而来的。动物纹又可分为写实和图案化两种。汉代玉器的纹饰主要以谷纹、蒲纹、卷云纹和各种动物纹(包括各种龙纹、凤鸟纹和兽首纹等)为主。汉代玉器上还出现了四灵图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辟邪灵神)作为纹饰,经常在玉璧上出现。

(1)玉龙纹

汉代玉龙螭纹盛行,形状渐渐向盘龙发展,趋向四足兽的体形。主要的特点是:龙身雕出四足,形态盘旋曲折,长出了似鹿角一般的长角,龙身长出飞翼,汉代龙纹的造型着重表现其外在力量与气势的美感,更增加了神秘飞扬的流动感。汉代玉器的龙纹,设计巧妙,纹饰精美。有的图案布局在玉璧外廓,这种图案化风格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为了表现出张弛有度、灵动活泼的自然动态,营造出龙纹特有的动感与张力,通过精巧的布局和首、身、尾、足各部分形体扭转,身躯部分隐没,似藏身于玉璧之后,张开衔咬玉璧或衔咬自己尾部,在器表部分琢制凹弧面,以绞丝纹制作尾部。这种设计利用了叠压、弯转、暗示等技巧,营

造出多个视觉点,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速度感,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动态之中凝固的瞬间,真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汉代玉器装饰图案中龙的样式多采用楚国龙纹样的变形方法,双头共身或单头共身,龙身用细阴线锲刻兽面纹或几何纹,繁复细密,线条流畅,体现出楚汉玉器浪漫飘逸、自由奔放的情调。

到汉代,最接近现代龙的形象才得以最终确立,头上长着双角的玉龙,体态更为丰腴健美,在蒸腾缭绕的祥云之中或隐或现,大有奔腾千里之势的豪迈与雄壮,是逐渐脱离战国规律性纹饰而开创玉龙新风格的阶段,也是玉器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自汉代起,龙的形象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我们华夏民族永恒的图腾。

(2)玉螭纹

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与龙有关的神兽,因其造型盘旋蜿蜒,攀援匍匐,故称之为蟠螭纹,因其面孔似虎,所以又称为“螭虎”,是传说“龙生九子”中的九子之一,装饰在玉器上的螭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玉螭尾部有分叉卷云纹,部分有绞丝纹,耳朵下垂,螭头如鹿角分叉,角的长度比战国螭长,约占身体的二分之一左右;在汉代还出现了一大一小的成对螭,称为“子母螭”,探头探脑,似在玩闹。汉代玉螭在技法上继承了楚玉器成熟发达的镂空技法,如玉剑饰的蟠螭纹用隐伏和突起两种形式,施以镂空手法,具有活泼流动的韵味。汉代螭纹虽在造型上变化不大,但在艺术处理上有很大突破,突出螭虎形象,甚至有三五只螭虎游戏,使螭虎出没于云霭之间,或隐或现,充满生机与活力,又充满了装饰性的艺术风格,这是汉代玉器图案装饰在继承楚国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成功之处。

(3)凤鸟纹

凤和龙一样都是中国人在想象中创造的动物,但凤纹并不像龙纹那样让人感到神秘,因为更接近自然形态,令人喜爱。凤是楚人崇拜的图腾,楚人渴望风能够引导人的灵魂通向天国,于是在巫的观念的驱使之下,凤的形象具有飘逸流动的美感,从而形成楚文化诡谲绮丽的独特风格。汉代

延续了楚人尊凤的习俗,继续把凤作为造型和装饰艺术的主体。初期凤纹多作为龙纹的陪衬而出现,优雅的凤纹只为衬托出龙的矫健与力量。汉代玉璧有关凤鸟的吉祥图案很多,还出现了单独的凤鸟装饰纹样,不过最常见的还是凤与龙

和云气纹组合在一起,象征祥瑞和平。

汉代玉器上简洁朴拙,浑然天成的形式美感使汉代的风鸟纹样别具韵味,即使是今天依然为人们所赞赏。

5、汉代玉器实例分析

汉代卷云龙纹绞丝环

直径5.7cm 厚0.45cm 重27.1g 汉代 和田玉白玉质地 玉质上乘 温润透光 器形规整 工艺精湛 受土沁 局部有灰皮 有土黄色沁 。

汉代敬龙凤鸟青玉砚

高10.9cm,底直径9.2cm,砚池直径7.9cm。砚台的盖上雕一立体的蟠龙和一跪着的人,周边饰凤凰纹。砚缘凸雕三个风鸟和浮雕凤凰纹,砚池环凹槽,中部是一圆形凸起,糙面便于研墨。整个玉砚设计独特,精雕细刻,给人一种美观、大方、高雅的感觉。由于年深日久,砚体都有自然形成的比较明显的白色沁和棕色沁。

宝女墩新莽墓出土玉握猪

玉高2.8、长11.4、宽2.6厘米。1984年邗江杨寿镇李岗村宝女墩新莽墓出土。玉握一对,猪形作伏卧状,吻部突出,前后蹄皆屈收腹下,短尾。吻下及尾部各有一小穿孔。此器白玉雕琢,玉质晶莹,造型圆润丰满,背部滚圆。用“汉八刀”技法雕出几道宽阴线,简练地表现猪的双耳、四肢等各部位轮廊,形态生动,线刻简洁流畅。

参考文献:

[1]陈逸民等.古代玉璧的形制和鉴定[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11):55-57. [2]宗荷.古玉器鉴赏十七回[J].当代人,2010(12):59-61.

[3]叶小芳.浅谈汉代玉器的鉴赏[J].时代文学,2014(4):184、187 [4]《龙与中国文化》, 刘志雄杨静荣著, 人民出版社, 1992年 [5]《中国纹样史》, 张道一著, 上海出版社, 2000年 [6]《古代玉器通论》, 尤仁德著, 紫禁城出版社, 1992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1t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