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季学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一年级下册《童眼看云南》教案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4-27 22: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

一年级下册

童眼看云南

教学设计

学校: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

2020年3月1日

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一年级下册《童眼看云南》教学计划

1

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

一年级下册《童眼看云南》教学设计

一、有趣的童谣

1.流传广泛的汉族童谣

【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云南是一个有着26个民族的省,童谣是我们云南民族风情的一部分。

2.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童谣。

3.学会诵读流传广泛的一些汉族童谣。

4.了解其它一些汉族的童谣。

【教学重点】

学念课本上的五首童谣。

【教学准备】

五首云南汉族童谣,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以前学过或听过童谣吗?知道什么是童谣吗?谁来为大家说一说。

2

2.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还想学更多的童谣吗?

3.教师板书今天的课题:《有趣的童谣》。

二、新授课

1.教师根据课本向学生介绍云南的一些基本情况:

云南是一个民族众多的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共有26个。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童谣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2.介绍童谣:

教师介绍什么是童谣:童谣包括儿童唱诵的歌谣和母亲哄孩子时所唱的摇篮曲。人们常常通过童谣给孩子传授各种知识,同时增进他们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流传广泛的汉族童谣:

(1)师:刚才有的同学们给我们诵读了一些童谣,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些新的汉族童谣。

(2)让学生翻到课本第三页,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本上的童谣:《小老鼠》。

(3)让个别学生试着读一读这首童谣。

(4)教师带同学们读童谣:

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叫妈妈,妈妈不在,

3

叽里咕噜滚下来。

(5)学生自由读童谣。

(6)教师分别让几个学生读童谣,比一比谁读得好。

4.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另外四首童谣:

又出太阳又下雨螃蟹哥哥金钩钩,银钩钩我是小小诸葛亮

又出太阳又下雨,螃蟹螃蟹哥哥,你的东西分我吃,我是小小诸葛亮,栽黄秧,一个一个壳壳,我的东西分你吃。扳开指头算一算,吃白米,八只八只脚脚,从小挨到老,今天要是不下雨,青蛙出来讲道理。求你莫来夹我。不挨就是短命佬。就请落到中指上。

5.老师教大家一些童谣的诵读方法:

可参看课本第8页上的方法先示范给学生,再让学生模仿,并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童谣。

三、小小比赛

教师就刚才学的童谣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诵读比赛。

四、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会了哪些童谣,你们会念了吗?

五、板书

又出太阳又下雨螃蟹哥哥金钩钩,银钩钩我是小小诸葛亮

又出太阳又下雨,螃蟹螃蟹哥哥,你的东西分我吃,我是小小诸葛亮,栽黄秧,一个一个壳壳,我的东西分你吃。扳开指头算一算,吃白米,八只八只脚脚,从小挨到老,今天要是不下雨,青蛙出来讲道理。求你莫来夹我。不挨就是短命佬。就请落到中指上。

4

2.其他民族童谣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云南的其他童谣。

2.学会诵读课本上的其他民族的童谣。

3.了解除课本以外的其它一些民族的童谣。

【教学重点】

学会念课本上的童谣。

【教学准备】

课本上的童谣,准备一些其他民族的童谣,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前一节课学习了我们汉族的一些童谣,学得都非常好。同学们还有谁知道其他一些民族的童谣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别的民族的一些童谣。

3.教师板书课题《其他民族童谣欣赏》。

二、学习童谣

1.师:同学们请翻开课本第9页,让学生先看课本上的第一首童

5

谣,看看是否自己以前读过或自己是否会读。

2.指定一名同学试着读童谣《采果季节谣》,其他同学认真听。

3.读完后再让别的同学给先面的同学评价,看是否读得好或是否有错误。

4.教师给大家泛读课本上的童谣,学生跟读。

5.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6.教师指定学生起来读童谣,让别的同学仔细看。

7.再让别的学生评价刚才读童谣的同学。

8.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其他几首童谣。

三、童谣游戏

1.师:大家都学会念这些童谣了,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游戏。我们2人一组,边念童谣边击掌。老师先示范,再让学生跟着做。

2.让做的好的学生上来表演。

四、学习其他童谣

教师出示一些别的民族的童谣,带领大家诵读。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会了另外一些童谣,大家都很不错。

六、板书

2.其他民族童谣欣赏

《人家姑娘哪样美》

《摇篮曲》

6

二、好玩的游戏

1.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游戏的知识。

2.学会“丢手娟”、“跳皮筋”、“拍巴掌”、“踢毽子”女孩子常玩的游戏。

5.了解除课本以外的其它一些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教学重点】

学会课本上的女孩子玩的一些游戏。

【教学准备】

手娟,皮筋,毽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都喜欢玩什么游戏?

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提问: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哪么,女同学都喜欢什么游戏呢?谁来说一说?(请女同学发言)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板书:1.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7

二、学习游戏

1.丢手绢

(1)师:同学们有没有玩过丢手绢的游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玩的呢?

(2)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看课本16-17页的游戏介绍。

(3)看后再让学生介绍游戏的玩法。

(4)教师小结这个游戏的玩法:

游戏时,女孩子围坐成圆圈,拍着手唱《丢手绢》的歌谣,一个女孩子拿着手绢在圈外跑,悄悄地把手绢丢在某个女孩子的身边后,然后围着大家再跑一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这期间,如果有人发现自己身后有手绢,拿起手绢并抓住那个女孩子,这个人就赢了。输了的人被罚表演节目。

(5)学唱《丢手绢》歌:

老师带领大家学唱《丢手绢》的歌,边拍手边唱。

2.跳皮筋:

用同样的方法教会学生跳皮筋这个游戏。

3.《拍巴掌》游戏:

教师教会学生这个游戏。

4.踢毽子:

教师按课本介绍这个游戏的玩法。

三、游戏实践

教师带领大家到户外做本节课学习的游戏。

8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这些多游戏,高兴吗?以后大家下课后都可以玩这些游戏,有别的游戏的,大家互相学习玩。

五、板书

1.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丢手绢

跳皮筋

拍巴掌

踢毽子

9

2.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游戏的知识。

2.学会“斗鸡”、“砸三角”、“纸飞机”男孩子常玩的游戏。

6.了解除课本以外的其它一些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教学重点】

学会课本上的男孩子玩的一些游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大学学习了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大家下课以后有没有玩?好不好玩?

2.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上节课学了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些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好不好?

3.教师板书:2.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4.教师让大家说一说男孩子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

二、学习玩法

10

1.《斗鸡》游戏:

(1)师:男同学很喜欢这个游戏,谁来说一说这个游戏怎么玩?

(2)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根据课本介绍这个游戏的玩法。

2.《砸三角》游戏:

(1)师:同学们有玩过这个游戏吗?怎么玩呢?谁来说一说?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看课本23页的内容,再让学生说玩法。

(3)教师小结这个游戏的玩法。

3.《纸飞机》游戏:

(1)师:男同学都会折纸飞机吧?

(2)教师介绍:折好以后把飞机投向高空,让它飞得越高越远越好。

4.纸飞机的折法:

教师按课本教学生折纸飞机。

三、游戏实践

1.教师带领大家到户外玩本节课学的游戏。

2.让学生玩他们自己知道的另外一些游戏。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大家都学得很好,玩得很高兴。

五、板书

11

2.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斗鸡

砸三角

纸飞机

12

3.大家都喜欢玩的游戏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一些平时大家都爱玩的游戏的知识。

2.学会“石头、剪子、布”、“挑木棍”、“城门城门几丈高”、“蹲的蹲、站的站”、“东南西北”大家常玩的游戏。

3.了解除课本以外的其它一些游戏。

【教学重点】

学会课本上的大家喜欢玩的一些游戏。

【教学准备】

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还记得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游戏吗?都喜欢玩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些大家都喜欢的游戏,好不好?

3.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并板书:3.大家都喜欢玩的游戏

二、学玩游戏

1.学习“石头、剪子、布”:

13

(1)师:同学们都玩过“石头、剪子、布”这个游戏,谁能具休说一说是怎么玩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捏起拳头代表石头,伸出食指和中指代表剪子,整个手掌打开代表布。石头赢剪子,剪子赢布,布赢石头。孩子们一起说:“石头、剪子、布”!同时用手比出石头、剪子、布中的一种手势、看看谁会赢。

(3)学生玩这个游戏。

2.游戏“挑木棍”:

(1)师:同学们玩过“挑木棍”这个游戏吗?谁能说一说?

(2)教师介绍这个游戏的玩法:

各自拿出相同数量冰棒棍撒在地上,其中一个孩子用自己留在手上的一根小木棍,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挑动地上这些小木棍。如果没有碰到别的木棍,那么挑起的小木棍就归自己了;如果碰到了别的小木棍,就要停下来让别的孩子来挑。

(3)学生试玩这个游戏,教师指导。

3.“城门城门几丈高”:

(1)师:同学们应该也玩过这个游戏,谁来为我们演示一下?

(2)教师说玩法,让同学来演示。

4.“蹲的蹲、站的站”:

(1)教师介绍这个游戏的玩法。

(2)学生试玩这个游戏。

5.“东南西北”:

14

(1)教师先介绍这个游戏,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东南西北”。(2)用折好的“东南西北”让学生一起玩这个游戏。

三、游戏实践

让学生玩一玩刚才学过的这几个游戏。

四、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

3.大家都喜欢玩的游戏

“石头、剪子、布”

“挑木棍”

“城门城门几丈高”

“蹲的蹲、站的站”

“东南西北”

15

三、云南十八怪

1.鸡蛋用草串着卖,粑粑饼子叫饵块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云南十八怪中的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粑粑饼子叫饵块”。

2.知道云南第一怪是哪一怪。

3.认识云南的特产,饵块。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云南的第一怪。

【教学准备】

图片,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同学们知道云南的十八怪吗?(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2.师:同学们知道云南的第一怪吗?

3.学生回答后教书板书:鸡蛋用草串着卖,粑粑饼子叫饵块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第一怪。

二、学习云南第一怪

16

1.师:同学们请自己先看一看课本35-36页的内容,待会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云南的第一怪是怎么回事。

2.学生读完后让几个学生起来讲解一下“鸡蛋用草串着卖,粑粑饼子叫饵块”是怎么一回事。

3.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讲解:

鸡蛋用稻草包裹串起来卖,通常是十个鸡蛋串成一串。这样包装鸡蛋不易破碎,就像一件奇特的艺术品。

饵块是一种用米做成的食品,可以切成丝、切成片,可以煮了吃或者炒来吃。有一种圆形薄饼似的饵块,放在炉子上烤一烤,再抹点酱,吃起来特别香。

4.师:同学们还知道饵块的别的做法和吃法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三、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到了什么?(学生发言)

四、板书

1.鸡蛋用草串着卖,粑粑饼子叫饵块

17

2.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与仙境赛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云南十八怪中的第二怪“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与仙境赛”。

2.知道云南第二怪是怎么回事。

3.认识云南的一些自然风光。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云南的第二怪。

【教学准备】

图片,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云南的第一怪,同学们都还记得是哪一怪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云南的另一怪:“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与仙境赛”。(边说边板书)

3.师:有哪个同学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谁来回答一下。

4.师:下面就请大家看课本37和38页,先自习一下课本。

18

二、新授课

1.师:同学们看了课文以后知道“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与仙境赛”是什么意思了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1)同学们有到过石林玩的吗?(有到过的让学生谈一谈石林的情况)昆明市区东南面的石林被誉为“世界地质公园”,那里有形状千奇百怪的石头,有的高耸入云,有的秀丽多姿,这样的风景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教师用一些石林的图片或电影展示给学生看。

3.师:同学们有的到过石林,觉得很好玩,有没有别的人到过一些好玩的溶洞玩过吗?谁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1)云南有许多溶洞与地下河流,这些溶洞里千姿百态的景观以及穿洞而过的地下河流,在灯光的映照下,犹如仙境一般。

2)展示一些云南溶洞的图片或影像给学生看。

三、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学生发言)

四、作业

找一些反映云南风光或风俗的照片贴在课本上的方框里。

五、板书

2.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与仙境赛

19

3.花腰斗笠反着戴,日月星辰披起来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云南十八怪中的另一怪“花腰斗笠反着戴,日月星辰披起来”。

2.知道云南第三怪是怎么回事。

3.认识云南的一些民族特异的穿戴。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云南的第三怪。

【教学准备】

图片,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前几课都是学云南的十八怪。同学们学得都很不错,谁来向大家说一说前几节课学到的知识。

2.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花腰斗笠反着戴,日月星辰披起来

3.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云南的第三怪。

二、新授课

1.师:同学们知道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吗?他们的穿戴是怎么样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1g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