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希望对2013考研的童鞋们有帮助
更新时间:2023-05-12 05: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东南大学建筑史朱光亚推荐度:
- 相关推荐
1〉评述北京明清故宫的成就
答:现存的北京宫殿建于1406年,完成于1420年。“型制昔如南京,而宽敞壮丽过之”。它的布局集中了前朝各种型制的特点,如:①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突出宫城的地位;②采用千步廊,在天安门南的序曲部分做文章(仿宋元);③采用三朝五门(仿隋唐);④采用三朝两宫制(明初);⑤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唐);⑥午门采用宫阙制“∏”(唐)。 故宫宫殿的艺术成就是创造至高无尚的皇权气氛,手法有: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故宫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和二为一,形成一种突出秩序。这种秩序是以组织人活动的主干线路为基础。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线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通的手法。这是居中为美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性结果。②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故宫在1.6公里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有节奏的建筑序列,使人渐入佳境,产生精神的升华,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院落的组织通过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用两极渗透机理,进行转换、限定、对比、反衬,体现了中国建筑群空间与失健叠加的特色。③建筑形尺度的对比:故宫的主要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建筑则台基高度按等级降低,尺度缩小,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主要通过屋顶形式,开间数的对比。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建筑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色墙面、朱色门窗、青绿彩画再加上赭色琉璃,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衬托下,格外光彩夺目。建筑细部和装饰、小品陈设、文字附加象征意,以示皇权之神威。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建筑符号成熟、空间意识强化、宫殿建筑走向纪念性的高潮。
2〉评价近代中国的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
答:①首先,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本身充满矛盾。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的探索,但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建筑新空间、新体量和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没有创造出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在宏伟的、豪华的建筑外表的背后,常常隐伏着功能粗率、结构扭曲、浪费巨大等弊病。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快步深进显得日益尖锐。②显然,这种状态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必然增深矛盾。一方面,这种折衷主义建筑是近代中国样式建筑的主要构成,与它相联系得是一整套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建筑类型和新技术体系。它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传统建筑体系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得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西方折衷主义建筑的传入,除了一部分是中国自主和中国建筑师主动引进外,很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地侵略背景下输入的,它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是相悖的。而从建筑历史演进的历史坐标上来看,正是世界历史从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从新建筑运动到包豪斯的建立,已经孕育和萌发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建筑。因此,近代中国折衷主义建筑的兴旺,从中国历史坐标来看,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新事物。从世界历史坐标看,却是面临淘汰的旧体系、旧事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建筑的时间表。③时至今日,这些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成为城市重要的建筑文脉,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文化的融合与吸附,这种建筑已转化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意识来看待这份近代建筑遗产,既看清它在近代时期能交流的矛盾,也应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
3〉评述中山陵
答:①中山陵设计是中国建筑师开始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的标志,为吕彦直设计。
②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总体布局沿中轴线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包括入口石牌坊和墓道;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绕以钟形陵塔。作为纪念性陵墓建筑,中山陵总体规划借鉴了中国古代陵墓以少量建筑控制大片陵区的布局原则,也揉入了法国式规则型林荫道的手法,没有拘泥于传统陵园的固有形式。它选用了传统陵墓的组成要素而加以简化,通过长长的墓道,大片的绿化和宽大满满的石阶,把散立的、尺度小大的单体建筑联结成大尺度的整体,除了过多的台阶,导致谒(ye)陵的劳累和心理距离的疏远等欠缺外,基本上取得既庄重又不森严,既崇高又不神秘的宏伟、开朗景象。较准确地表达了民主革命家所需要的特定精神和特定格调。
③从单体建筑看,主体祭堂造型没有套用传统祾恩殿的形象。平面为方形,外观形成四个大尺度的石墙墩,上冠带披檐的歇山蓝琉璃瓦顶。石牌坊、陵门、碑亭则沿用清式的基本形制而加以简化,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采用了纯净明朗的色调和简洁的装饰,使得整个建筑群既有庄重的纪念性、浓郁的民族韵味,又有近代的新格调,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乙烯成功的起步。
4〉评价传统复信的三种历史主义思潮
答:①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由外国建筑师发端,中国建筑师引向**。涉及所输入的新建筑类型和先进技术经验,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如何表现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在中古建筑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建筑遗产等重要问题。
②形成这股思潮的背景很复杂,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围绕着侵略与被侵略的民族矛盾,“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三色彩”成为当时中国建筑界和社会的普遍呼声。2.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体主义。3.中国传统文化源于政治-伦理型文化,夸大了建筑形象的政治作用,夸大了建筑传统形式“国粹”的象征作用,把“中道西器”视为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理想模式。4.当时中国建筑师,大多都是留学欧美回国的,他们既有国粹主义文化观所制约的传统的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能带来的学院派折衷主义建筑观念,再加上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式教会建筑中的先行经验,因而短期内就迅速地掀起了传统复兴建筑的活动**。
③传统复兴的“中国式”建筑对应区分为三种历史主义:1.复古主义(宫殿式):这类建筑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均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如杨廷宝设计的谭延闿(kai)墓祭坛、国民党党史资料陈列馆;徐敬直、李惠伯设计的中央博物院等。 2.折衷主义(混合式):这类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因功能空间确定,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如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祭堂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 3.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如: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北京交通银行;童寯等设计的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梁思成、林徽因的任仁立地毯公司。
④可以看出,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采用的这三种历史主义的处理手法,与西方建筑的历史主义表现是一致的,是带规律性的现象,这是中国建筑在近代、现代化过程中为 民族风格而展开的一次很有意义的 。
5〉通过塔反映古人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答: 塔的原型是印度的萃堵波随佛教传入中国,以塔刹的形式与中国楼阁结合形成早期的楼阁式塔,是主要对象。随时代发展,出现密檐塔、单层塔、金刚宝座塔、喇嘛塔等类型。材料由木发展为砖石、金属、砖木等,作用由主要的膜拜对象渐渐退化,甚至在佛寺中消失,只是成为寺庙屋脊上的一个符号,功能也由拜佛延伸至墓塔、料敌、眺望、风景意义、导航、风水等。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待外来文化,采取的是一种谨慎态度,把外来文化吸收消化,把它融合到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成为自身组成部分,同时用实用主义来对待外来文化,像塔那样的高层建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与广泛需求是矛盾的,于是演变成为一种符号形象,有时不用真的建起来,这也反映中国佛教能流传下来的原因,即中国佛教的特质:调合性、简易性。
6〉如何从符号学中认识塔的意义
答:1.符号学属于语言学范畴,通过一个代码,在基于约定俗成、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参照系(即参符)下,表达一定的意义和思想(能指)代码、参符、所指构成一个三角形
2.中国塔本是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注重参照系,根据中国本土国情进行变化而建立一种代码,从而成功地表达一定的意义,成为中国本身的文化。他的成功运用了以下手法及对我们的意义有:①注重文化传统,形式要表达一定的含义,必须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背景之下,对建筑师来说,若要创一个符号,这个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建筑师必须熟悉,百姓也必须是熟悉的,这样大家才能整体接受,以免产生歧义。②重复出现,若一个符号是新的,若要被大家接受,就必须不断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强迫接受的力量,最终成为熟悉的、自身的东西。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的方形符号就是不断重复,成为人们熟悉的符号。③裂变、解析、重组。塔是外来的,又有中国的,楼阁式中国的,塔刹是外来的,原来理解的加上增加的,产生新的形式,表达出不同的观念。如文丘里的泰克住宅,既有现代式的主体,又有传统的坡屋顶。
3.符号在建筑上非常重要,但也不能滥用,用得好,产生深刻涵义,用得不好,是符号的大杂烩。
7〉佛宫寺释迦塔的结构特征答: 释迦塔高67.3米,建于辽代,是现存最高木塔,外观五层,内部九层空间,其中四层是作为结构层的暗层,单体是金箱斗底槽、副阶周匝。释迦塔的结构特色:
①采用暗层形成了刚体的结构层,相当于每一层使用空间的基座,暗层由梁柱与斜向支撑组成,加强了整体的刚度。
②桁架筒体结构构成塔身,是现代高层筒体结构的先驱;
③*柱造形成稳定的结构,由下至上通层递收,包括层高、出檐、柱子等,整体匀称,有韵律感;
④根据部位不同,使用160多种斗栱,形成柔性的榫卯结构,部分抵消水平力、垂直力,有利于抗震,使其有很大牢固性
8〉如何以中国陵墓(宫殿、住宅等)的发展看待继承与扬弃的问题
答: 首先,我们应该从现象(现存)了解来源,这个来源即是核,核的生长附着外在条件发生变化(如养料、嫁接等)产生不同的果实。正如陵墓,无论中外,来源与雏形是原始宗教的魂灵观,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产生不同的趋势。在中国,受礼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陵墓最终发展成为宫殿,住宅趋同。如,轴线越来越长,地面建筑群发展,依*建筑本身来创造气氛,越来越人工化,脱离神性,趋向理性等等。
其次,即使是一个发展结果,其过程也是在不同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如中国陵墓秦汉时为方上制,厚葬;魏晋南北朝薄葬;唐因山为陵;宋为方上制;元不起坟无标志;明清则是宝城宝顶制。这都是在当时条件下的选择
现代建筑也是在一定的原型基础上再现有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受陵墓影响较大的是纪念性建筑。如中山陵,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思想条件下,设计者不因循固有形式,把传统要素与西方规划园林结合,创造既有民族情调又有现代气息的陵园形象,这是在当时旧基座哪壶体系向近现代建筑过渡条件下的选择。如:毛主席纪念堂,用对称和柱廊来表达它的纪念性与庄严性。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突破碑式、塔式等对称布局,只是在尸骨陈列室顶上有一“方上”的符号,同时开始了我国纪念性建筑强调历史真实性的新阶段,这是现代条件下的选择。
所以我们要继承前人的结果,就必须了解来源于过程,进行扬弃。否则,只能沦入符号的垃圾堆中。
9〉秦汉厚葬、六朝薄葬的原因
答:厚葬原因:
①原始宗教魂灵观的影响;
②秦汉时儒家思想的影响,孝廉才能宏君;
③汉岁举孝廉制度,对死者的处理作为孝与不孝的标志;
④中国传统思想祖先对子孙有影响,厚葬及表对死者的哀悼,也表现了生者本身的要求。
薄葬的原因:
①对厚葬之祸——盗墓的认识;
②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口迁移,经济下降;
③人生观的改变,对生注重大于死;
④佛教影响,讲究来世取决于生时的报应。
10〉唐乾陵的特点
答:唐乾陵是利用地形的优秀实例,位于乾县的梁山上,梁山分为三峰,北峰居中,前方东西两峰对峙且形体相仿。乾陵以北峰为陵,凿山为穴,以东西双峰天然为阙。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非常成功。同时,以双阙间依势而上坡起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列门阙及石柱、石兽、石人等,山上遍植柏树,得名“柏城”,烘托出肃穆的陵园氛围,所费少,收效大。
在形制上,唐乾陵继承了秦汉时陵区四面有墙,墙中辟门之制,和南北朝时神道,并加长强化前导序列,同时开创了合葬制、因山为陵、柏城等形制。
11〉十三陵的特点
答:
①布局: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四面环山,因山为坟。天寿山主峰下是长陵,其余十二陵各依一个小山头分两侧布置,山谷中遍植松柏,山口外石牌坊是陵区的入口,经大红门、碑亭、石像生、龙凤门至长陵,陵园气势壮阔。
②形制:以长陵为例,矩形三进院过前院正对的是祾恩门,单檐歇山;门内部祾恩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三重台基,有月台;后院方城明楼,前有牌坊、石五供,其后宝城宝顶。
③特点:历史上最大的统一陵区。选址与风水密切相关,形胜好,主峰两翼群山环抱,呈北高南低的天然四合院。长陵背*天寿山,前面开阔,其余陵群沿山麓环形布置,拱卫主陵。神道共用,随着两侧山势高低平直与曲折,取得左右体量的大致均衡。创造了空间加时间的思维空间,仿佛旁边的山水都同时祭祀,整个陵区整体性非常强。
12〉天坛的艺术成就
答:
①天坛沿用早期天圆地方的认识观念。平面内外墙垣的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②强化了单体的圆形重复使用。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皆为圆形,形成完美和谐的天的概念; ③数字的讲究。如寰丘为祭天的,它的层数、铺地、栏杆等都与阳数(奇数)有关,而祈年殿为祈谷,内外三层柱子分别代表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之意;
④色彩成功运用。祈年殿三层青色琉璃瓦顶,格外安定宁静;
⑤天坛的布局强调轴线的串联,在轴线上反复用圆;
⑥通过对比,突出了趣味:方与圆的对比,高耸的建筑与低矮的墙对比;狭长的道路与开阔的空间对比; ⑦天坛的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建筑只占了总面积的1/20,但很好地控制着环境,其余的用松柏等常青树强调了洞天;
⑧抛开室内环境做法,采用了开放性建筑。如寰丘、丹陛大道。祈年殿周围的平台等等,直接和天发生关
系,而轴线上的建筑位于高台地上,产生崇高感。
总的来说,天坛是一个情理相依,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典范,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观,情理强调平衡。
13〉唐大明宫的布局特点?含元殿的形制?大明宫的最大殿?
答:
布局:唐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势爽垲,俯视全城。工城平面是不规则长方形。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其北属“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基本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环列,依地形灵活自由布置,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宫殿之后建花园,为一大创造。含元殿形制: 含元殿为大明宫主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含元殿的形制是宫阙制,这是新的门阙关系,与翔鸾、栖凤两阁形成“∏”形半围合空间,起控制作用,增强了礼制、尊严的气势,影响着以后的明清故宫午门。
麟德殿:麟德殿是大明宫最大的宫殿,由前、中、后三组殿组成面阔十一间,总进深十七间,面积5000平方米,但开间仅5米多,最大梁栿跨度仅四椽,这是用极小的料而构成的宏伟的宫殿,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
14〉《考工记》评述
答:
①《考工记》是战国时齐国官书,记载西周时期营国制度,使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但是尚未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完全符合这种布局模式,只有曲阜鲁故都与之比较相近,汉代成为正史。②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图中九经九纬,经深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③意义:⑴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把宫作为中心区,奠定了都城的主框架,突出主体;⑵建立了一种礼制秩序,将祖、社起到很高的地位;⑶来源于井田制的经纬道路,合理,有交*;⑷规模经过计算,通过人口规划,依据军制计算,推算出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⑸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表现中国特有的思维结构,用平面几何形表现君民关系,体现了史官文化。④平面图
15> 元大都的特点,明清北京相对于元大都有何不合理? 答:
1.元大都由刘秉忠、亦黑迭尔规划设计,用汉人的礼制来统治汉人。
特点:
①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因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成为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几何中心在中心台;
②皇城偏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手法迥异,是元代的一种创新,可能与蒙古人逐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有关;
③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城门11座,元末为防农民起义加瓮城;
④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种,东西干道位于皇城后面,东西交通便利;南北向干道多,为主要道路,之间由东西向胡同连接,利于坐南朝北布置住宅,利于排水、采光、防火、防风;
⑤水系由郭守敬设计,用西山的泉水形成积水潭,宫内的水与城濠水结合,把通惠河联系外城濠,这样整个水系相通,漕运非常方便;
⑥水面用于苑囿,形成山水城市;
⑦城市空间采用对景手法,如齐化门对延春殿,平则门对仁寿殿,中心阁位于整个城市中心。
2.明清北京相对于元大都不合理之处是:
①因为明初北废5里,南扩1里,强化集中意识,全城中心主轴线长达7.5千米,宫殿成为中心,加上什刹海和西苑,阻碍了东西向直接交通;
②通惠河被圈入城内,漕运功能丧失,城市用水*挖井。
16〉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
答:
①平面:单体特征是骨架结构。a.中国古代受木材天然尺度限制,梁多跨,梁由柱支撑,形成柱网结构;b.木柱依木材纹理,受压和理;c.因由柱、梁承重,墙仅起围合作用,增加了刚度,所以有“墙倒屋不塌”;d.进深方向常相等,因有廊等原因,也可能不等。
②立面:造型趋于程式化的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即使是塔,楼阁等高层建筑,每一层也是由这三段式组成,即数的叠加
③木结构艺术造型合理,即线条动态美感。a.采用榫卯,唐宋时期建筑是结构的外在体现,生起、侧脚符合结构要求,且调整视差,形成稳定之感;b.屋面凹曲面,利于散水、采光,形成优美曲线;
④构造特征:装饰、结构、构造合一。如鸱吻、悬鱼、惹草等,既是结构、构造的需要,也有装饰作用; ⑤群体组合是量度。渐变*许多单体的组合,要理解中国古代建筑需加入时间范畴,注意四度空间; ⑥第五立面——大屋顶独具特色,最具表现力,为了能看到第五立面,院落把握要好,使在中距离观赏时,前一建筑的门框能将后一建筑框入。
17〉时代特质问题
答:
特质包括建筑本身的发展,建筑在何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古建筑对前朝进行思辨,在变化反复中不断生长,在同一、规范的本土文化下,趋于一体,大一统的,每一朝对前朝发展而不是断裂的。西方对前朝是决裂、不定的,是跳跃式发展
各朝的特质:1〉史前→2〉夏商周→3〉先秦→4〉秦汉→ 5〉三国、两晋、南北朝→6〉唐→7〉宋→8〉元→9〉明清
1〉神→2〉神人→3〉人文理性(孔子、老子) →4〉秦汉兴盛,汉浪漫→5〉衰落、停滞、反配→6〉唐结合秦理性、魏晋玄学,佛学兴盛“和”→7〉宋(理性)→ 8〉元少数民族浪漫→9〉明规范→清理性
18〉为什么说中国城市建设取得较高成就,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水、排水、交通运输、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①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往往要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从政治、军事、经济上比较,重视解决水源问题,如饮用水、苑囿用水与漕运用水等;
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墎的设置,都城的布局也以保证帝王的使用和安全为目的,从最早的规划记录书《考工记》已有表现;
③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也与我国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④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⑤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
⑥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来,措施也越来越严密与完善;
⑦关于城市排水处理,各朝各城有自己的特点,如汉长安采用陶管或砖砌下水道,唐长安挖明沟,清北京设疏浚职等。
20>北京城
答:
①明代北京城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平面凸形;
②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的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正门就是天安门;
③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3座门7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后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何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雄伟,色彩鲜明,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式形成强烈对比,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天上的地位;
④内城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由于皇城标立于城市中央,又有南北向的什刹海和西苑阻碍了东西直接交通,故而内城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街为主,反映了为帝王服务的特色。与干道垂直而通过居住区的胡同,间距离约在55—57米左右,而王府官舍寺庙往往跨胡同而建,平民的住房被挤于街巷背后与大宅隙地;
⑤皇城四侧形成相对集中的四个商业中心。
21〉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答:
①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 ②土楼形制:⑴以祠堂为中心;⑵中轴对称;⑶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③技术: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⑴处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福建永定一带土楼墙一般厚达1—1.5 米;⑵地处南方,注意防晒、防雨,檐口突出;⑶建筑内部空间开敞;⑷外环楼层开箭窗;⑸选址注意风水,坐南朝北;
④平、立、剖如下:
22〉佛光寺概述、成就、并以此说明唐代建筑特点
答:
概述:
①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建于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
②大殿建在低矮的砖石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金箱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直径,仅上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生起;
③斗栱中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别明显。柱头铺作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补间铺作简洁,每间仅施一朵,不用栌斗 ,梁架为明栿月梁;
④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生起曲线;
⑤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显方形,斗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宽大的斗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成就:
①解决了较大跨度的梁栿和较大出檐(3.96m)的悬挑问题,主要*斗栱悬挑;
②初步建立了模数化和规格化的技巧;
③梁架采用叠梁式(圈梁)与三角形屋架结合的形式;
④斗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栱解决悬臂问题,柱头上斗栱解决承托悬挑问题),形式不同,作用不同;
⑤体现宏伟雄大、飘逸的唐风。
以此说明唐代建筑的特点
①斗栱雄大,占1/2柱身高;
②屋面坡度缓和,出檐深远;
③采用侧脚、生起、卷杀;
④色彩简单,灰瓦、红柱、白塔;门窗简洁:直棂窗;基座青砖, 座低
23〉布达拉宫的成就
答:
①采用不对陈的平面、立面、错动的体量,锯齿形的踏步、扶手,“之”字形路线,与山石错动的自然形态取得呼应关系;
②巨大的体量拔地而起,采用竖向造型,采用传统藏族民居收分的做法,箭窗小而细长,竖向布置,稳定无压抑感,直接云霄;
③“虚根”的作法,白宫窗口由上至下变小,显出上浮的感觉,像克服地引力一样产生浮动的效果,减弱体型敦实之感;
④错动的白台似白方,衬托出上部的红宫,产生缥缈的境界;
⑤红宫室内采用曼陀罗的图案,画龙点睛,点明主题——宗教建筑;
⑥红宫上金顶闪烁,高贵气派。
以上的艺术成就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和思想基础之上。如1.砖石建筑可比木构建筑高耸,产生上插的效果;
2.没用中国传统的对称、中庸儒家思想内容。
24〉中外自然观及对园林的影响
答:
自然观是人对生活中的可见的天然世界的认识。受基督教文化的上帝创世说的教化影响,欧洲古典文化中自然是作为人类对立面而出现在矛盾关系中的。在中国的古文明中,自然原是指自然而生的意思,是作为封建社会正名是分的名教对立面,作为抑制人欲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
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营造活动(如园林)时,中国古代景观虽与欧洲迥然两样的旨趣,同为人工的经营,欧洲的主要选用要素是作为人的对立物的自然立物,在中国却包量着更多的甚至作为主体与灵魂的建筑物。欧洲园林程度不同地显示了人工管理、统治的特权痕迹,而在中国,虽然树木经过裁剪,却因不露痕迹和合于事物原来的特征与规律而被认为是“自然”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了中国古代人工环境的意境追求。
在欧洲,古典的风景画表现的是对立于人类的自然景色,而在中国却用山水画一词代替风景画,在写意山水的表象后流露着诸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类的众多人文追求,文学要素也直接纳入到选园的范畴,并籍此催生园景意境中的人文精神,显示了在自然中的不可分割的地位与主体价值。
25〉中国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答:
房屋不仅是遮风避雨之物,而且是社会文化的标志物。营造活动中的观念性假设不仅是存在的反映,也已构成社会存在的一部分。通过礼制,也通过社会中的民俗、心理结构等其他规范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影响与制约着建筑的发展。
如:
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是根本性的,从三个方面影响中国建筑的发展。①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与神灵对话的场所,即坛庙建筑,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②州郡依其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作为其对应物;③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它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⑵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和物我一体的概念,影响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得营造活动(如园林)。
⑶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也是强调有序,强调变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表现在:①认定方位有主有从,这是中国所处地理环境与宗法制度的要求;②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互相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最典型是关注环境中山与水的位置;③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并逐渐与车舆、服装等一样纳入规范文化的要求中,并日趋强烈明确,使建筑群成为与社会关系同构互洽又自身有序的群体,是对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筑化。
⑷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如:①内向性——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与以农为国的国情,促进了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②尚祖性——中国的木构建筑在数千年中,在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完善的同时,却缺少在木结构体系类型上及木构既有体系之外的突破③中庸——依*着规范文化,依*着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所产生的同构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内为中国建筑发展的路径从客观上作了限定,使得中国建筑在整体上不曾出现欧洲建筑史上那跌宕起伏的变化,始终沿着量变与渐变的方向走到近代。
26〉中国营造活动选址与布局
答:
选址:
⑴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古人对可以把握的因素力图寻求变化规律与对不可把握的因素力图寻求彼岸的暗示构成了几千年中选择生存环境工作的两大领域。古人选址时遵循以下六条原则:①.近水而避水患②.防卫性好③.交通通畅,供应有保障④.注意小气候⑤.理想的景观模式⑥.有良好的环境主体,即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一定期代值,这是对社会环境的选择。
中国古代环境分析中重整体、重关系、重小环境和小气候,同时又重视社会心理影响的特色及其直观简单的观察分析方法,仍是当代环境科学值得借鉴和学习。
⑵环境改造和方位变通。在环境不尽符合理想模式时,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是,用人工的方法调整与改善环境是经常的。除了包含着对方位的迷信之外,也包含着对重要视觉焦点在视线上要有所望及处理上由所像的规划考虑
布局
⑴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秩序。宗法制度造就了正统观念在建筑上就是要求中正,面南为贵后,南北轴线逐渐成为主轴线,这种以院落空间为经营基础的对称成为大至城市、小至建筑群的理想模式,一旦有可能就予以实现。这种均衡对称并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完全轴对称,同时包含着内涵。
⑵同构关系与自然秩序。这是中国园林建筑中存在着的一种秩序,可以将园林中的建筑要素在这种格局中的关系称为“同构”关系或“拓扑”关系,包括向心关系、互否关系、互含关系。
⑶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中国建筑用院落或廊形成群体,决定了人们只有通过行走全程才能将全貌整合于脑中,这种经历一段时间后的叠加式景观、“长卷”式景观,是中国建筑群的特色之一,更具特色的是入口前导空间,常常包含着借用山水、城市、街巷等外部环境。
28〉中国营造活动的审美和建筑设计答:
选择木材作为结构的基本用材,切合中国农业国的概念,也较好地满足了大一统政权对营建活动作为观世
需求的器用性要求。中国木结构以至整个建筑体系的技术与艺术成就都是在这一历史选择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审美:
⑴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趣味。善与真,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表现在建筑过程内部的矛盾上,而游离于善与真之外的形式美从来没有构成独立的范畴。中国建筑尤其是中期以前的建筑,结构构件本身多半就起到了装饰构件作用。
⑵形式美客观存在。中国建筑中的特色有三:其一,它从属于中国的礼的秩序要求,如色彩、开间等;其二,它遵循实践理性原则,以能体验到为归宿,对那些重要的建筑,对可能驻足观赏到全貌的重要建筑,比例才能被推敲,并经受实践的调整;其三,含蓄性与模糊性。建筑立面与屋顶一起形成轮廓线的形式美对中国人更有意义,不像西方审美以元素自身完整构成整体。
⑶“和而不同”则是中国自身审美观念的根本要求,即要求多样的统一而不是单一,且这统一表现为对应因素的相济,这种对和谐秩序的追求同样体现在建筑艺术中。传统建筑中和而不同的效果通过两个途径获得:一,微差,如佛光寺开间;二,对仗,以内在的相辅相成构成完整和谐的群体。
意境美是中国传统审美要求,既包含着人的自然化,也包含着自然的人化。在建筑上就要求设计者在充分驾驭与解决基本矛盾的同时,朝向创造环境氛围特色这一更高层次拓展。
建筑设计:
⑴空间与屋顶艺术。中国建筑的第一特殊矛盾性表现在它的空间层次上,古代中国人的室外自然空间与室内生存空间之间横亘着院落空间、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各重屏障,两极之间的多层次性中性空间正是中国建筑群多层的具体表现。
另一个特性矛盾是硕大的屋顶,它柔曲之美的屋顶曲线,除利于排水、檐下采光等之外,观念形态与审美的追求也是一种。
在中国建筑群中制约着周围空间的不是柱网层,也不是台基,而是屋盖层,屋盖部分是设计的核心部分与起始部分。如定进深时要以柱顶中心距为基准等。中国楼阁中屋顶的组合,就是为了呼应各个不同方向的审美趣味而产生的,离开了由上而下的设计思维程序是不可能完成的。
⑵模数制与结构体系。中国建筑的模数制中反映在《营造法式》中“以材为祖”上,包含三个内容:其一是设计时选用的作为制约全建筑主要尺寸的木构件的等级;其二指的是以反映该等级的标准断面的木构杆建;其三,以该标准断面杆件为基础的木构构件。
中国建筑的模数制的特点之一是直接为礼制所要求的等级制服务,通过提高材等加大重要建筑的安全系数来控制建筑等级;之二是为设计和施工者保留充分灵活性,主要反映在对构件断面作规定,而对构件长度很少规定。
在这种模数制的定位下,中国古建筑立面强调的是水平感 ,即使是高层建筑如楼、阁、幢等也是多水平线的叠加而强化水平感。
结构在受外力作用后如何维护纵向和横向的稳定是一个重要问题。早期木结构中存在着不少斜向构件,如斜昂、*手、托脚、斜撑等,但在中国方位观、礼制中正概念、施工中的层叠式铺设需求的影响下,斜向构件一方面隐藏在墙体或暗层中,一方面又逐渐退化而以别样的构造措施替代。这样,中国建筑的屋面虽然是斜的,而内部构架及后期建筑的可见部分都显现一种横平竖直的基本秩序和稳定感,却缺少可*的解决稳定的支撑体系。
本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混为一体,模数制本身以构件安全度为基础已说明这一点,但长期的道器相分,使建筑技术处在经验科学范畴。匠师知其然而难准确知其所以然。士阶层在这一领域中对工作原理缺少穷究精神,因而始终未出现欧洲文艺复兴后建立在定量分析上的结构新体系,显示了实践理性在本质问题探讨上的不足。
⑶地域文化与建筑的乡土性。中国的一统只是政治上,而在文化上,在实际生活中,从来不曾一统。因此在总体上,中国建筑不仅有历时性的变化,显示了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官式建筑形制化的特点;更存在着共时性的地域文化差异,如北国的淳厚、江南的秀丽、蜀中的朴雅、塞外的
雄浑、雪域的静谧、云贵的绚丽,无一不是存在今日的宝贵建筑遗产中的地域特性。当我们关注建筑传统的共性之后,也应珍视他们各自的文化传承。
29〉意境美(分析古代建筑的意境美)
答: 意境美是中国宋元山水画发达以后日显突出的中国传统审美要求,在某种意义上与现代哲学“诗意地居住在这世界上”颇为相近,既包含着人的自然化,也包含着自然的人化。在建筑上就要求设计者在充分驾驭与解决基本矛盾的同时,朝向创造环境氛围特色这一更高的层次拓展。如古代中国的匠师在依*较为相近的单体建筑组合群体时,往往使用环境小品以及绿化去完成对建筑性格的环境烘托。如宫殿与庙宇的环境差异,道教与佛教建筑的环境差异等就是通过铺地、栏杆、月台、甬道、碑与亭及室外陈设与雕塑等不同的环境小品来创造出的,这类似于古诗中“无我之境”。在园林则直接将建筑自然化与将山水树木人化,这类似于词曲与绘画中的有我之境。中国的楹联匾额、书法、金石等文学要素,则直接作为环境要素,直接以赋、比、兴等方式营造诗意的环境。本体与客体的交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构成了包括中国建筑在内的中国艺术特色,我们看到“小金山”,“烟雨楼”中的建筑一如中国的绘画,即使在描写某处案例时,仍着重意境的特色,从而意重于形,神重于形,因而含有更多的被后代称为“表现”的艺术手法。
30〉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未来的思考
答:当代中国社会所发生变化的深刻程度和引发的问题是50年来不曾有的。在中西文化的磨合过程中,“与国际接轨”、强调“中国的国情”这两种需求都是现实的需要,在珍视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部分的同时,也需要在碰撞中克服我们自己的落后与不足,未来我们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①要看到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要将遗产本身的原状保护、考古发现的遗址的原状保护与重建分离开来;
②重视环保,重视可持续发展。应看到中国文化中的某些部分,如实践理性原则,宗法制度等,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应从中汲取教训;
③深层文化与跨文化历史积淀的发掘都应受到更多重视,应看到中国文化尤其近代曾受到各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同样是一种积淀、一种资源,应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
31〉私家园林设计手法答:园林是住宅的扩大与延伸。创造一个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既要满足各项功能要求,又要富于自然意趣。有以下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园林布局 ①主题多样 :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个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连为整体; ②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割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可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为小园理景的重要法则; ③欲扬先抑: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
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说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④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意境之深、意之远。各园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轴线的办法,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⑤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华、果都可观。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显示了对景物的环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得成熟处理。 ⑥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如“月到风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亭名以及“禅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楹联等。 ⑦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这是十分讨巧的扩大空间与景域的手法 水面处理: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水面分隔采用桥、廊、岛为宜,尤以桥与廊为妙,能使水面空间既隔有连,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小池则宜用浅岸,池岸可曲可直,宜于曲直相济。桥宜架于池一侧或一隅,使水面划分有主有从。桥的高度更应予池面相称,曲桥低栏是最适合的办法。叠山置石:⑴可看、可游、可居⑵塑造丘壑⑶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⑷用石得当总之,造假山必须像真山,否则是失败。建筑营构:活泼、玲珑、空透、典雅,如 ①楼阁:常置半山半水中,常作远景或对景; ②榭(香洲)、台、坊:临水; ③廊:灵活,可作为分割组织空间体系等之用,多作中景; ④亭:分割,画龙点睛,作对景; ⑤塔:分割空间,划分园中园; 4.花木、植物:1.强调自然姿态,丛配得当,使四季有景 2.强调第二听觉系统(如雨打芭蕉的声音) 3.强调寓意,桂树——富贵 5.中国园林的室内装修 桌椅板凳、挂落、窗户等良好 6.匾额、对联使意境升华 总之,中国私家园林强调局部之和大于整体。
32〉北海
答:①组成:琼华海、团城(明称圆城 )、北岸建筑、东岸建筑 ②手法:a.建筑的轴线与主轴线平行,但与轴线错位,显示出皇家园林气氛; b.水面处理:拓扑关系得界面围合,水面大小分明,曲折存曲,界面围合不规则,非几何性,有园林气氛而建筑保持轴线不变,南北方向不变; c.视野的收放:于开放处建房,形成观景建筑,既是可看之处,也是被看之地;在收处,幽静的水面不建房; d.主体:琼华岛形成丰富的轮廓线,于园林起统治作用,白塔是景观至高点,也是被观至高点; e.多层次,多境界的追求,采用园中园的手法,于大中产生许多封闭空间。 北海各要素之间通过平面与空间的处理,相互衔接、转换、延伸,表现出皇家园林的气氛:有气势、有意境、有轻松气氛。
34.〉避暑山庄
答:①园内山岭占五分之四,平坦地区仅占五分之一,其中有许多水面。 ②居住朝会用的宫室部分位于园的南面,虽是宫室殿宇,但用卷棚屋顶,素筒板瓦,不施琉璃,符合“山庄”之义。 ③平原地区泉流汇集,水面淼弥,堤岛布列其间,景色多位仿江南各园。如“烟雨楼,小金山”。 ④山地地区建造一些小巧富于变化的休息游览性建筑物和不少庙宇,根据山地特点,布置曲折有致。 ⑤远借园外外八庙风景。
35〉无锡寄畅园
答:①选址成功,两*惠山,东南有锡山,可看到锡山上龙光塔,将园外景色借入园内。从水池东面向西望可看到惠山耸立在园内假山的后面,增加了园内的深度。 ②建筑物在总体布局上所占的比重很少,而以山水为主,再加上树木茂盛,布置得宜,园显得开朗,自然风光浓郁。 ③园内主要部分是水池及其四周围构成的景色,水池南北狭长呈不规则形,两岸中部突出鹤步滩,上植大树二株。与鹤步滩相对处突出知鱼槛亭,将池一分为二,若断若续。池北有桥将水面分为大小二处,显得曲折而多层次。 ④假山轮廓起伏有主次,似与惠山连成一片,在八音涧处有泉水流转。 ⑤秉礼堂有园中园。36〉斗栱答:①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斗、升、栱、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使屋面大面积荷载经过斗栱传递到柱上。它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②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在具体部位又分为柱头斗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拱(宋称角铺作,清称角科),另外还有平坐斗栱和支撑在檩枋之间的斗栱等。 ③斗栱最早见于周代铜器,汉代是发展阶段,从汉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石阙、石墓等可以看到斗栱形式已有很多,如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栱、多层栱等。 ④唐代是斗拱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总的形制和后代相差不远,但补间铺作仍较简单,如人字栱、斗子蜀柱、一斗三升的做法,也就是将它作为阑额与柱头枋间的支承,出檐重量的大部分是由柱头上的斗拱来担负。由此可见,唐代柱头铺作的雄大主要是由这样的结构条件来决定的。 ⑤宋代斗拱发展成熟。如转角铺作已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较为充分。内檐斗拱出现了上昂构件,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栔(qi)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等等,这些成就在许多宋代建筑遗物和总结当时地方官式建筑经验的《营造法式》中都有很好的说明。 ⑥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使用斜栱斜昂。元代起,斗栱尺度渐小,其昂不多。明清时斗栱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后者攒数由宋代的一至二攒增加到四至八攒而且都用假昂
1.外借景观①寄畅园借锡山龙光塔、惠山②避暑山庄借外八庙③颐和园借玉泉山宝塔④拙政园借北寺塔2.外八庙溥仁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宁寺、普陀宗乘庙、殊像寺、须弥福寿庙3.流杯亭①绍兴兰亭的流觞亭②避暑山庄曲水风荷③故宫乾隆花园④滁州琅琊山意在亭4.最早开设建筑科系的学校中山大学1928——苏州工业专门学校1923——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艺术学院5.四大名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广汉口镇6.杨廷宝作品①现代作品:中央通讯社、新生俱乐部 、延晖馆、下关火车站、北京和拼宾馆②宫殿式:国民党党史资料陈列室、谭延闿墓祭堂③装饰风格:中央医院主楼、中央体育场、王府井百货大楼、清华大学生物馆7.中国建筑师学会——1927年成立第一任会长:庄 俊 列会长:范 文 照 出版物:《中国建筑》8.营造学社——1930年成立社 长:朱启铃法式部主任:梁思成文献部主任:刘敦桢出版物《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校勘《营造法式》《园冶》、《髹饰录》、 《一家言.居室器玩部》9.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州建筑:仰止亭、光化亭10.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苏州古典园林》11.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12.盝顶:故宫御花园钦安点——重檐盝顶13.梁思成:现代:北大地质学馆、北大女生宿舍 装饰:仁立地毯公司14.三朝五门指宫殿附会《礼记》“天子诸侯皆三朝,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即三个功能区域,用五道门连接起来,以唐制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三朝: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正在阅读:
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希望对2013考研的童鞋们有帮助05-12
材料力学试题及答案206-21
五笔常见最难打的字05-31
广告音乐在广告中的地位和作用05-22
翁旗县农田水利规划05-22
小学六年级分数乘除法混合计算03-26
大学物理 刚体力学基础习题思考题及答案11-05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27
电子显示屏项目立项申请报告05-19
西工大2012燃烧学考试题 回忆版08-12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东南大学
- 建筑史
- 童鞋
- 考研
- 帮助
- 希望
- 分析
- 2013
- 路基工程课程设计
- 毕业论文《我国调味品企业分销渠道的研究》
- 赢在路上-工作分析名词解释
- 物业小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通用范本
- 小区智能化招标文件
- 1案例:成都奥晶与长虹背投
-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2016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英语模拟试题及答案
- 《守护专家住院费用(2010推荐版)个人医疗保险》责任条款
- 企业法律风险评估防范措施规定
- 4.1抗日救亡运动 学案1(川教八年级上册)
- 元旦晚会游戏规则
- 2020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doc
- 安徽省住建厅网上行政服务平台(建筑业)使用手册
- 中国蜜蜂养殖与深加工行业前景分析及投资商机研究报告(2013-2018)
- 直流稳压电源电路设计
- 乔口中学教师招聘2021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
- 软件开发考核激励制度
- 犯罪心理学第8讲 心理影片《致命ID》赏析与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