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十四孝内容

更新时间:2024-02-19 21:2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新二十四孝故事

新二十四孝故事

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都有哪些孝子和孝星,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倡孝道,不仅仅是通过行为表现出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责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新时期全国各地也涌现出来了很多孝子,宣传他们的事迹可以引发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一些地方淡化了的孝道尽快回归并发扬光大,倡导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新二十四孝》收集了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事迹。这些孝子,是我们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孝子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经过反复的考察而推选出来的,力求具有代表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有农民,有干部,有学生,还有企业家……他们不分年龄,有勇于承担的中青年人,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臂膀稚嫩少年,但是他们有着一样的孝道与坚持、勇气与责任、良心与真情。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是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百姓楷模。他们既是平凡的,而又是伟大的。

1、曹于亚:跪求捐肾 侍父勤读

曹于亚,女,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就读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曹于亚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团广安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9月,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9月28日,被四川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首届十佳“留守学生自强之星”光荣称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对她捐肾救父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2、陈立强:独身养母 攀岩尝草

30年来,为了给身患癌症的母亲治病,他四处拜师学医,到数百里外的深山攀悬崖、尝百草,甚至冒死自试药方,虽耗尽家财,误了婚期,至今未娶,他亦无怨无悔。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把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今,老母已77岁,但仍然精神矍铄。

他——陈立强,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沙子坎村二组农民,今年已57岁,就是这个质朴得像山石一样的汉子,用攀悬崖尝百草独身侍奉母亲的行为,向当今社会展开了一幅古风犹存的行孝图。

3、戴永胜:千里寻医 十年救母

为了挽救身患绝症的母亲,他不辞辛苦,先后辗转了15个省、市、区,寻访了许多专家,搜集秘方150多个,阅读抗癌方面的书籍上百万字,写出了20多万字的抗癌日记;为了寻医问药,他至今已花去17万元,负债5万多元,还险些被火车夺去生命;他的故事自2004年3月10日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以来,先后在南宁电视台等近百家地方媒体传播;翌年,中央电视台的《讲述》、《道德观察》和《夕阳红》三个

栏目以及湖南卫视《真情》栏目、安徽卫视《家人》栏目也在积极和戴永胜联系采访事宜,同时,《文摘周刊》等多家报刊也分别进行了转摘和采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孝行最终“感动天地” ——2004年10月,其母经诊断结果为“癌细胞开始萎缩”,医学界为之惊呼。他,就是戴永胜。

戴永胜,男,32岁,汉族,初中文化,山东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和堂村农民。2005年1月8日,他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4、黄来女:带父求学 克难成才

大学里,黄来女认为最奢侈的事情就是不看专业书、不做家务活,只是从图书馆借一本小说,挑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风景优美的武大校园里的草坪上坐下来,悠闲地看看书、看看蓝蓝的天空。而这样的事情,竟然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22岁的她背负着病重的父亲在武汉大学求学。在此期间,她的父亲黄道富6次脑溢血、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后来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黄来女一边上课,一边做家教勤工俭学挣钱给父亲治病,维持生计。当所有苦难向她压来的时候,她微笑着用单薄的肩膀撑起一片天。

黄来女,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武大计算机学院2003级的学生,后来又考上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先后被授予武汉大学“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团员”、“武汉大学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湖北省大学生“文华科技”品学奖、“湖北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5、李世同:创办协会 服务众老

几年来,他深入到50多个行政村调查,调查资料10多公斤,积累文字材料20多万字。他写调查报告,总结出农村老人生活困难的七大类问题。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孝老活动:发起敬老孝老志愿者活动,探索出敬老孝老法制教育报告会、敬老孝老思想文化教育下乡村等六种主要活动形式。他将敬老孝老当成一项艰巨的事业,由他发起组织的志愿者协会发展到了北京、天津、安徽、湖北、四川、新疆、甘肃等10多个省(区)、市,敬老孝老志愿者会员近3000人。

他就是河南省杞县政协副主席、开封市人大代表——李世同,他被人们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使者;敬老孝老的楷模;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典范;农村老人把他称为“爱心功臣、老年人的贴心人”。曾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2004年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6、林秀贞:尊老帮残 扶贫助学

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用热血和汗水为他们抹出一道祥和温馨的晚霞;她率先创办个体企业,为8名残疾人安排了就业岗位;她热心乡村公益事业,先后出资4万余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学,还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她就是党的好女儿林秀贞。

林秀贞,女,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她尊老帮残、扶贫助学的义举感人至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衡水市优秀共产党员、衡水市“双十佳”文明市民标兵、衡水

市十星级文明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7、刘芳艳:爱救病父 学携盲母

家庭的不幸摧不垮意志,经济的贫困阻不断求学的路。面对生活的艰辛,自强不息的她默默地用爱心、孝心、责任心挑起了边求学边照顾母亲的重担,走出了一条携母打工求学的希望之路,演绎出一段平凡女孩感人的故事。她就是“孝顺好女儿”刘芳艳。

刘芳艳,女,宁夏隆德县城郊乡下沟村人,现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2004级计算机绘图专业学生。刘芳艳母亲自小双目失明,14岁时,父亲因患食道癌病故。不久,哥哥外出打工,几年毫无音讯,家庭重担一下子全落在这个年幼的女孩身上,她边读书边照顾母亲。2003年,她考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因缺钱和母亲无人照顾,她休学一年,带着母亲到天津打工,后又携母返校继续完成学业。2006年,荆门市妇联授予她“孝顺好女儿”称号,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学联授予 “全省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称号;2007年,她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8、刘青枝:撑起四家 顾养八老

刘青枝,一个极其普通的名字,一位无比瘦弱的女人。20年来她操持过四个家庭,独自赡养了八位老人。20年!20年是时间的流逝,20年是空间的变迁,20年是刘青枝不变的勤劳、质朴与坚韧,20年是刘青枝不变的善良、孝道与坚持。

篇二:于丹解读新二十四孝标准文档

于丹解读新二十四孝标准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视频访谈,我是刘赫。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新浪网推出思想名人堂·名家专访,邀请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作为名家专访栏目的首期嘉宾,做客新浪网和广大网友畅谈谈“‘尽孝’之道的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发扬”,欢迎您于丹老师。 于丹: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于丹老师也注意到了,前段时间在社会上有一个现象得到了很大的热议,国家老龄委联合各部委推出新二十四孝的行为标准。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很天经地义很私人化的行为,在当今的时代下为,什么通过国家进一步的提出和倡导呢?您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于丹:先说一个题外话,你刚才说热议,这一夏天大家热的够呛了,这两天开始有秋凉了,把很多很热的东西凉一凉,从容从容。有些就像你说这个民族一直有这个传统,大家都是生活里面约定俗成,而且为人子心中都有这样的感念。这个话题现在有提倡了,我们在行为上做更多了。这事一定要很热的热议吗?凡是恒久人生的,随着整个社会进步在走,文明在走,这个现象就存在。很多东西还是让它从容一点。像现在的秋风一样,让你觉得风过无痕,但是你自己做什么,心里头要舒服,自己、长辈都是求得心上的安慰就好。

很多热议的事,往往是一阵子突然很热,过了就会冷下去。以前我讲中国传统文化讲过一个观点,温暖比热好,温暖相伴恒久在心中而不一定要太热,孝有子女、父母就有之间的关系,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是特别提倡这种孝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这是老话,新二十四孝提出是行为标准,恰恰是行为上确立这24条。

原来老二十四孝里面有很多迂腐、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提出来的故事,显然是过时的。今天的孝到底怎么落地、生根怎么跟今天的人行为有关联。为什么现在要提倡?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社会缺什么就提倡什么,说明我们缺失了。缺失不是说人亲子之情缺失了,而是道德界限模糊了,传统的放下不能提了,过去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远游了,我所在学校每年的新生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你要拦住他不让他上大学吗?他还要工作呢?这样的孩子怎么尽孝呢?人

伦之情都在,但是大家怎么选择都有迷惑。这是新二十四孝给了你可以参考的行为标准。

大家说过什么是好的学习,曾经有一个国际化的标准,叫做好的学习导致行为的改变,这个标准特别好,我们过去认为,好的学习是一场头脑风暴,口耳相传。更好的学习是从头脑到整个的行为,行为能够改变学习才有效。这就是我理解,为什么新二十四孝制定的是行为的标准:你能够做什么?当然我也看见有些人的议论,我爸爸妈妈就不爱上网,难道我非要教他上网呢?我离的地方就是远,不能够回家给他们做饭,或者是怎么样。论心不论迹还是有道理的,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告诉你二十四孝行为标准提倡大家要去做事,不是说你24条里面做不到20条就不是孝子,理解这件事情,完全不必技术主义。今天我们有点过分的技术主义了。我更希望大家领会里面的含义。

我自己看了看,我家里有老人,我爸爸去世早,我妈妈一直跟我住在一起,我姨妈没有孩子,原来是我爸爸妈妈、我姨我姨夫都是跟着我的,我父亲先走了,接着我姨夫走了,我妈和我姨在我们家里作伴,一直看着我的孩子在姨姥姥身边玩,我带着她们度假,后来姨妈走了,只有我妈妈在身边。我有很长的跟老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我看了新二十四孝的标准,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不去对照,我觉得一条一条对照没有什么意思,比如说经常带爱人和子女回家看看,我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妈天天看得见,从我孩子出生我妈就是看着的,一直就是在身边。比如说学点什么,玩点什么,我妈上网还经常查体育比分呢?我妈80多了。这个事情有时候是耳濡目染,有时候跟孙女比各种事情。我想说新二十四孝为什么是有道理的?它的道理是可以划分几个大类,一个大类是关心老人现在的物质生活,比如说给他们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带子女回去去看、旅游。这是他的物质生活,衣食无忧人才能够有安顿。孔子说我的理想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买保险、给零花钱、出去旅游是“外安其身”,有比较好的生活状态,第二大类,这个标准上是“内安其心”,让老人不因为他年龄大了离开工作岗位而感觉远离时代。很多子女在外安其身这条都做的不错,老人老觉得是落伍,我妈妈经常有不满意的事情,有时候不高兴,她眼睛不好,一天到晚看报、上网,我有时候说妈你省省眼睛,她就不高兴,我要不看书看报,你们真当我是废物了,什么都不懂了,我的什么事情都让她搀和,不搀和不行,她不高兴。我每年有很多新学生,我手里面有名单,这么大年纪我还得给她找活干,我得说,

妈,给我整理一下。我妈就把哪个学生是哪儿的,怎么回事都整出来。国家人事部的老干部,那么多年都是整文件的,现在让她干点事,她觉得她有用,如果不干事,“妈你这个别管,那个别动”,老太太就发脾气了。“你们不就觉得我没用吗?觉得我什么事都过时了”,老年人真正需要肯定的是他的价值,他宁愿多做一些事情,包括教育孩子。很多事情我经常跟孩子说,你看姥姥比谁岁数都大,姥姥做的事情,姥姥说的话一定有她的道理,听听姥姥说的话。所以你觉得一个老人在家里的位置,受到的尊敬比衣食更重要。

为什么新二十四孝的标准中要带老人看自己生活的环境,当老人出去一起聚会,是打通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二十四孝标准里面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尊重老人的生长环境、尊重他的历史时代和他的朋友圈子,并且让他融合进年轻人的朋友圈子。标准里面说要去看老人的老朋友,陪他们去,陪老人看老电影,带老人参加自己的聚会,带老人去自己的工作环境,我觉得这也很有意思,有时候我在外面有讲座,我经常带我妈妈去,我妈妈坐在边上,她从头到尾做笔记,她的朋友很奇怪,你女儿讲课,你还做笔记,我妈妈说:“她在家里也不讲,她说的挺好的,我回去之后再找资料”。我们母女相处算很多了,回家吃饭、聊天,但我不能跟我妈讲座,我讲的内容中有很多我妈不知道的,我妈听了还做笔记。我很理解新二十四孝标准为什么说带老人去你的工作环境。因为年轻人会有自己的想法,觉得我的工作技术程度太高了,你可能不了解。老人有时候指导孩子,孩子不屑一顾,你怎么知道我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不两边都看看,看一看了解一下挺有意思的。有时候陪老人参加聚会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我看看妈妈的老朋友到家来看她,然后聊一些事情,有一天我妈妈倒是没什么毛病,我送她体检,住在宣武医院,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去看她,我妈妈老局长的小儿子去看她,正好他走了我去看我妈,我妈妈真是不无感伤跟我说,你看你伯伯家里的小哥哥来了,大哥哥去世了,我这一辈人有的很多走了,下一辈也有人走了。我妈妈感慨很多,她觉得要把眼前的日子过好,她必然会想起来这些人的很多往事,有时候我觉得听妈妈讲她过去的事情,小的时候听她讲过去的事情是孩子的幸福,长大以后还能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是共同的幸福,老人会在她的回忆中,孩子还能听她那么清楚讲起来所有过去的事情。我新出了书,我妈一定会给我几十人的名单,都是她的老朋友,她会一个一个指着说,这个崔阿姨,我们赶材料,买半斤水果糖,我们一晚上都吃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更多的零食,年轻的女孩子都是

这样的水果块的糖。什么时候在哪里一起做宣讲,什么时候谈恋爱的,谁结婚的时候她说了什么话等等所有的事情,也许我是独生女,我是一直跟老人在生活里长大的,这是一种很深刻的幸福,你没有离开岁月的痕迹,你会觉得有伦理的温情一直在。

所以我自己看着新二十四孝的标准,我觉得论心不论迹,别光看表面上要求你做哪条,你可能做不到,我要对照,好多我也做不到,比如说给父母做顿饭吃,我这个饭做的就是不好吃,所以我在家里头盛点什么东西,弄小的还行,我做的她也不爱吃。愿意做什么一块做,要一个那个过程,很多事情不一定说每个人逐条要做的,但是你要理解背后,是两代人之间心意相通。很多朋友都说,我离得远不能经常回去,不能经常回去的话,大家打个电话,说说话,那行吧。总不能说离电话也打不了。年轻人之间的彼此联系,我有那么多学生跟我联系都是发短信。我自己喜欢用这种方式,但是我在出差的时候,我一定得给我妈打电话,因为她不接受这种方式。你还得尊重她的方式。

我前一段时间去北极,我在极地那么长时间。待了半个月,在附近活动的那些天一点信号没有,我那些天很高兴了,工作我不担心:我在暑假里,所有的事情跟学校里面都打好招呼了。朋友有什么事情,电话留言讲我最近不在,可清静了。但是我老得跑去海事卫星电话,我只拨打过一个电话,往我们家。她就算知道你没事,听到你的声音还是很高兴。一拿起电话,我妈说挺好的,孩子也挺好的,跟孩子说“过来跟你妈说两句”。有时候跟孩子说告诉爸爸一声,妈妈挺好,有时候不需要给爸爸打了。爸爸在家就叫过来说两句,不在家不一定非得跟他说这句话,但是非得跟老妈说这句话。有时候不能经常回家,说说话也行,这不就是沟通嘛。我是觉得二十四孝的行为标准,它是一个起点,它是一个参考的坐标,我们这么去做了以后,绝不仅仅是老人感到快乐,同时做儿女一定会很快乐的,因为你觉得你了解他更多了,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了解我们的父母呢。有时候我想象,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已经30多岁了,这么多年我越来越觉得我并不了解我的父亲,因为我父亲是在旧上海读完了大学,第一批进入新北京,是那种从做地下党员,然后在北京一直做干部,但骨子里面有深深的文人情结。他作为官员的身份和作为文人的身份,我都有很多的不了解。比如说他作为官员改革开放那一段,我小,才十几岁。我爸爸去世多年了,前两年有叔叔问我说,小丹你看电视改革开放30年,那都到了08年了,我爸去世7年了。叔叔说,你看

到过你爸爸起草的文件吗?我说没有,我不知道。叔叔说,我给你讲那段事情,那时候你12、13岁,你爸爸做过什么什么事情。我很惊讶,我爸去世很多年,我听到,我都不知道。还有些老伯伯,是跟我爸同龄在上海读书的那些人,写一手很漂亮的毛笔字,告诉我我父亲读书时候的事。我讲过去的事情的时候,忽然觉得我那么不了解我的父亲。我妈妈性格开朗,但是我了解她一定比了解父亲要多,可是我就真得那么了解她吗?有时候我总在想,父母看孩子是从小一点一滴的成长都会记得住,但是我们又记得住多少父母的事呢?起码有一条,给父母过个生日,所有的父母都不会忘记儿女的生日,但是有很多儿女都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就像一开始你说为什么我们今天要提倡呢?任何时候我们都没有公众媒体大篇幅的宣传天下的父母一定要善待、疼爱自己的孩子。中外都不会有。 主持人:因为父母都做到了。

于丹:都做到了,因为人类的爱是下行的,大家都认为父母疼孩子这是本能,但是孩子爱父母怎么就变成一种美德呢?其实它同样应该是本能。所以我觉得这个新二十四孝的行为标准,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在做事里面,会唤起来你的孝心,你先做4条也行,但是你得先做,做了才会觉得有道理,不光是为父母,我牺牲休息时间,还得去应付老头老太太,真做了你会发现,自己也获得很多快乐。第一条就是经常带着爱人和子女回家。这里面提到了自己的子女,因为我们也是会变老的,我们怎么对老人,孩子以后对我们也是一样。

主持人:这是个传承。

于丹:这是个传承,让孩子能给老人做点什么,这件事情,这就叫天伦之乐。不用提多高的道德层面,就在人伦快乐的层面都是必需的。有老有小在一块,有时候我觉得中年人在社会角色中是最辛苦的。老人是历尽和沧桑,孩子是还没有走进沧桑。现在社会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独生子女这个国策已经奉行了30多年,30多年下来,现在独生子女都已经做了父母。独生子女都做父母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是被父母一直供奉着养大的,你只要学习好就是全家的希望,但是我们都不懂得怎么回报老人。为什么看见独生子女有很多的毛病,大家老觉得独生子女心理脆弱,行动能力差,眼高手低,人际关系不好,好多名牌大学毕业,到社会上智商挺高,情商很低。这就是回到一个家庭,你看,过去孩子哪有不帮父母干家务活的,大孩子哪有不拉扯小孩子的。过去说孩子拉扯就长大了。但独生子女全都是一圈人供着他长大。现在没得拉没得扯了,全都是供着长大的。这

篇三:新旧二十四孝的对比

新旧二十四孝的对比

摘要: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面对新鲜出炉的新二十四孝的行动标准,不同的人保佑不同的看法。有网友纷纷感叹自己不达标不够孝顺。但有人却觉得,作为孝文化大国,这个标准太简单太基础了。还有人觉得,城乡差异巨大,标准没有可执行性。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新二十四孝呢?新二十四孝与旧二十四小存在着哪些差异?

关键词:新二十四孝、旧二十四孝、差异、态度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古训,“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重要伦理思想。旧二十四孝里二十四个生动而又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孝的重视。作为新出版的新二十四孝,确实与旧二十四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从表达形式上来看

旧二十四孝是通过二十四个真实的或带有一定神话色彩的孝子的故事,以一种生动而具有感染力的形式展示出来,是一种榜样的力量来激发人们的孝顺之心。而新二十四孝更是一些要求,一些具体的行动。如果说旧二十四孝是典范,那么新二十四孝更是一种基本要求,它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诠释如何孝敬父母。

二、从内容上看

新二十四孝更具有时代气息,比如说教父母上网;为父母建立“关爱卡”;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这些在古代都不可能发生。他更符合

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其说它是旧二十四孝的对立面,不如说它是对就二十四小的发展与革新。

更重要的是,他冲破了古代“父为子纲”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对亲子沟通更加的重视。而且这种沟通是很亲近、平易、温和的,有些标准鼓励子女成为父母的‘朋友’,要求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聆听父母的往事,常跟父母交心,这些都利于子女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需求。

三、从现实意义来看

“老龄社会焦虑感”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社会共同存在的问题。来自日本、丹麦、挪威等老龄化社会的调查指出:如果老龄化社会中社会群体的焦虑情绪得不到疏导,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长期的不到满足,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存在巨大障碍,老年人就会离社会越来越远,引发老年抑郁症、老年心理疾病等。专家介绍,90%的老年自杀死亡者或自杀未遂者从未因其心理问题寻求过任何帮助。

这些数据让人惊讶,从这个层面来看,新二十四孝更具有实际意义,它是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编撰的,更能代表现今阶段老年人对子女的要求或需求。同时,新二十四孝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比如说: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等。因此新二十四孝更有利于解决中国甚至世界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

尽管新旧二十四孝有这么多差异,但他们最根本的目的是相同的:使老有所依。那么作为大学生我们已应该怎么做呢?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历代中国人民的高度崇尚,在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孝是立身之本。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孝”是一切道德之本源。“孝”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在于它蕴涵了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孝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孝”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升华到对祖国美丽国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爱,必然构成报效祖国的行为基础。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讲究孝道,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子女做到在物质上体谅父母,在精神上慰藉父母,在生活上体贴父母,在态度上尊重父母。而在物质生活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老人最需要的是儿女对他们的精神“赡养”,即子女给予老人的关心、对老人的尊重和理解,子女与父母和谐相处及子女在学习工作上取得成绩等。这是社会福利和其他所取代不了的,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基本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作为大学生,我们可以以一些更具体的行动来孝敬父母。

一、在校期间,每周跟父母打一次电话,向他们汇报在学校的情况,让他们不要担心我们。

二、好好学习,好好生活,让父母对我们放宽心。父母要支持整个家庭,因此我们应该给他们省心。

三、报喜不报忧,这是对大学生最重要的要求。一方面避免父母

过度担心我们的问题,另一方面减少我们对父母的依赖,尽早适应社会。

四、放假期间多做一些家务活,减轻父母的负担。

五、多跟父母谈心。我觉得这一条至关重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你的想法,更能了解父母的想法,增进彼此的感情。

六、在家庭中可以扮演大人的角色,让父母看到你在长大。总结:其实,“新”也好,“旧”也罢,“24”也涵盖不了所有的“孝行”。新版“24孝”标准最大的价值,是呼吁人们把“偶尔关爱”化为“日常关怀”,不仅在物质上,更要从精神上尽早行孝,别让“老无所依”成为父母的晚年写照。

参考文献: 1.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南方周末2.新旧“24孝”:字里行间昭示中国亲子关系从伦理纲常走向和谐沟通——杨丁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18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