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前中后老师

更新时间:2023-10-02 06: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二首》课前案(老师)

教师寄语: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多为四言体式。孔子评价《诗经》为“诗无邪”。韩愈称其“正而葩”,“葩”为华丽有文采之意。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诗经》按其内容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指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为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主要为宫廷乐曲歌词,为周代贵族所作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

颂,分为“商颂”“周颂”和“鲁颂”三颂,共45篇,主要为宗庙祭祀的乐歌。

其中,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诗经》的精华。与屈原的《离骚》被合称为“风骚”。《诗经》中诗歌的来源有“采诗”一说,即由朝廷派专人去民间收集各地民歌。《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赋,“赋者,铺也”。朱熹称赋即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排比。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譬喻、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起兴、起情,通过先言之物的特征而产生某种类似的感受与联想,再引出所要吟咏的主要对象,通常用于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的开头。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比和兴有时很难区分,所以我们一般笼统的称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为诗经艺术表现手法。

二、了解《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三、解题

1

1、《氓》是卫国的民歌。卫的都城在河南朝歌(淇县)一带。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好的一首弃妇诗。春秋时期,虽然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在婚姻中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已经形成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里,妇女的婚姻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就是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叙述了她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过程,表达了她的怨恨和反抗之情,反映了妇女在不平等社会制度下的悲惨遭遇。

2、《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四、预习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读准下列字音

氓(méng) 蚩(chī) 将(qiāng) 徂(cú) 渐(jiān) 夙(sù ) 愆(qiān) 咥(xì) 靡(mǐ) 隰(xí) 垝垣(guǐ yuán) 于(xū) 说(tuō) 泮(pàn)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氓之蚩蚩 (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忠厚的样子 )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 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五、我的问题:

《古诗二首》课中案(老师)

一、学习目标

1、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赋比兴手法的句子。分析使用对比手法部分。 4、分析两首诗歌中个人物形象及其主题。 二、学习过程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章 氓.之蚩蚩.. 氓:民,农民的古称 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忠厚的样子 抱布贸.丝 贸:交易,交换财物 匪.

来贸丝 匪:非,不是 来即.我谋. 即:就 谋:商量 送子涉..淇 子:你 涉:渡过 匪我愆.期 愆:拖延 将.

子无怒 将:愿,请 秋以为..

期 以为:把??作为 文意: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章 乘彼垝...

垣 乘: 登上 彼: 那 垝: 毁坏、倒塌 泣涕.涟涟 涕: 眼泪 尔卜.

尔筮 卜: 占卜 体.无咎言.. 体:卦象 咎言:不吉利的话 以我贿迁.. 贿:财物 迁:搬迁 文意: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第三章 其叶沃若.. 沃若:润泽的样子 无与士耽. 耽:乐,沉溺于欢乐 不可说.

也 说:脱身 文意: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第四章 自我徂.尔 徂: 往 三岁..食贫 三岁: 多年 淇水汤汤..

汤汤: 水势很大

渐.

车帷裳 渐:浸湿 女也不爽.

爽:差错,过错 士贰.

其行 贰:背叛,有二心 文意: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第五章 靡.

室劳矣 靡:无,没有 夙.兴夜寐. 夙:早 寐:睡觉 言.既遂.矣 言:助词,无实义 遂:顺心 至于暴.矣 暴: 凶恶 咥.

其笑矣 咥: 大笑的样子。这里指讥笑。 躬.

自悼矣 躬: 自身 文意: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第六章 总角..之宴. 总角: 少年 宴:欢乐 言笑晏晏.. 晏晏:欢乐的样子 信.誓旦旦.. 信:诚信 旦旦:诚恳的样子 反是..不思 反:违反 是:代指当初的誓言 亦已.

焉哉 已:终止,罢了 文意: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2、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 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 全文结构

一部分:相恋(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 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2

三、 合作探究:

(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郑笺《毛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3)《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几组对比来。 析:(a)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我”受尽屈辱,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b)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 “信誓旦旦” 。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4)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痴情、勤劳、无辜被弃、无奈、清醒刚烈。

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 (5)《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

这个问题关系到对《氓》中那个男子(士)的形象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士”之变心说。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社会道德说。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从诗歌内容来看,两人婚后并无子女,这也可能导致他人对女主人公的非议! 3、 社会制度说。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制度是建筑在经济之上。 4、年老色衰说。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7)找出本文在写作上使用赋比兴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8)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对你有什么启发?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行行重行行》

一、解释加点的字 相去万余里 距离 月鸟巢南枝 名词用作动词,筑巢 ..

衣带日已缓 宽松 弃捐勿复道 丢下,放下 ...二、诗歌鉴赏

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音chóng。又作行而不止之意讲。 “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一说“生别离”之“生”不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如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笔者认为此说单就文学欣赏而言也符合原诗之意境的。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象。全句五字,连叠四个“行”,中仅以一个“重”字连缀其间。“行行”,即走啊走啊之意。 “重行行”,即又不停地行走啊行走之意。首句一开始便紧紧地抓着读者的心,读之使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行之人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渐行渐远的画面。给人一种随着游子的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有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叶迦莹教授对此句评价甚高,认为首句五字看似简单平易,朴质自然,完全没有丝毫安排雕饰的用意存在于其间;而且若以后世声律之说四声八病来评析它可以说它还通身是病。如全句五字都是平声字,且有四字用字重复。但人们读起它来却不但未尝觉得有任何违拗哑涩之感,反而觉得它就恰好正是这五个字才真正写出了人们离别时所共有的一份感觉和声音,读之给人的感觉它仿佛是“天籁”之音。 次句“与君生别离”是抒写思妇别离时的内心感受。“与君”二字表现出思妇与游子关系之亲切。而“生别离”三字则又表出思妇对此之无奈与不甘和难舍之情。“别离”是人类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悲苦之

情。而“别离”又可分为“死别”和“生别”两种。而“生别”之悲苦则又重于“死别”。“死别”于人一时间虽然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对死者而言这一别则意味着一了百了了;对活着的人而言,则又因为它是一种无可挽回的生命终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心灵的悲苦也会慢慢地得到平复。而“生别”则不同,“生别”则是两个相爱的人因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分开,从此天各一方。因为对方尚在人世,只要活着便尚有相聚的希望,而有希望便会有期盼,又因有期盼便会产生相思之情。所以,只要对方活着一天,其煎熬痛苦思念之情便与之相伴随着相爱双方活着的每一天。 三、四、五、六句是抒写思妇在别离之后的心理活动。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与游子分别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由于音讯杳无,不知游子已去了什么地方,在思妇看来她与游子之间的距离恐怕已经有万里之遥了吧,当然这里的“万余里”不可着实来讲,只不过是极言距离之遥远之意。既然是相隔万里,所以在思妇看来,自然是以君之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当然也是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以诗人说是“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了。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道路阻且长”,在句意上紧承上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来。此句语出《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但在此句“道路阻且长”中,其“阻”和“长”的含义比之《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原义则更为泛。游子去乡万里,与思妇是各在天一涯,其间路途之遥远,这是与《诗经.秦风.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间的距离是不可比的;而且其间的障碍“阻”挡也不仅仅只是只有一水相隔,思妇与游子相距万里其中不知有多少高山大河障碍阻挡其间。再加上当时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更增加了路途之艰险。因此对思妇而言此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所以思妇在此自然地发出“会面安可知!”这一充满相思之苦和绝望之悲的哀吟和叹息。 第二层( 后十句 )写相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是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都有思念故土的本能和情感。“胡马”:指北方的马。“依”:作依恋讲。一说作“嘶鸣”讲。“越鸟”:指南方的鸟。古代的“越”指今广东福建一带地区,代指南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喻。它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忘本,如李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里?皆不忘本之谓也”。一种是《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无论是“不忘本”,还是“同类相亲”,都是用来比喻人不忘乡土的情感的。

第七、八句,是全诗由写别离转入写相思的过渡句。诗人于极度的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用比兴的手法,连用两个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上下文并不相连贯的比喻,来说明动物尚且有不忘故土的本能,你看生长在北方的马儿即使离开了北方,但是一旦北风吹起来了便会依恋着北风嘶呜;生长在南方的鸟儿即使离开了南方,但是它做窝也要选择向南的树枝,作为离乡的游子,难道你不思念故土吗?因此说这两句的真正用意是暗示、提醒游子,禽兽尚且如此,你作为人且能无情?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是实写自已相思之深苦。 “远”:这里当时间久长讲。这里的“相去日已远”,与前面的“相去万余里”遥相呼应。表面上看两次“相去”似乎是简单的重复,其实不然。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缓”:这里当宽松讲。“相去日已远,”是说离别的时间之久。“衣带日已缓”,是言其相思之深之苦。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之情愈加浓烈,以至于茶饭无思,人是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身上穿的衣服也觉得是愈来愈宽松起来。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思妇对自已衣着形体的感受变化,实则表现了自已对游子的相思之深苦。

4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这两句是写思妇在思念哀怨中产生的怀疑和忧虑。“浮云蔽白日”是古代最流行的一种比喻。一般用于谗臣之蔽贤,“浮云”常用来喻谗臣;“白日”常用来喻君王。同时,古人也常用日、月来比喻男人或丈夫。而在此句中,“浮云蔽白日”究竞作何种理解?历来注家见解不一。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中的见解:“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 对此,马茂元教授也认为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因此,他们认为这里的“浮云”是用来喻指游子在外结识的新欢;而“白日”则是用来喻指远游未归的游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的想象。游子外出久久未归,是不是他在外结识了新欢,而不顾我在家的思念和哀痛,不想返回故土?这是思妇独自在家,于久久的思念哀怨之中难免产生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思妇是这样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她对久久未归的游子,还是满怀着浓浓的爱意和谅解,仍然把游子比作灿烂的白日,仍然把游子久久未归看作是他不是不愿返回故土,而是因不得已的原因而顾不上返回故土。读这两句诗,我们可在思妇的哀怨忧虑之中体会出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两句是继续写思妇内心相思的苦痛和感受。“思君令人老”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深深地感受到身心之疲惫和憔悴,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时间也在飞速地流逝,仿佛之间又过去了一年。这里的“思君令人老”当然并不是指因相思而使人的年龄老大,而是指主人公内心的感觉,人本不老,而心情的忧伤,致使形体上的消瘦,好象使人衰老了一样。“岁月忽已晚”,也不是说时间的早晚,而是说时间流逝之迅速。古人将一年之尾谓之“岁晚”,一生之尾也谓之“岁晚”,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年尾“岁晚”呢?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犹言丢下之意。“勿复道”:不要再说了。因为这些相思忧愁现在是说也无用, 多说不过是徒增伤心罢了。“努力”: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之意。“加餐饭”:是当时社会上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劝慰别人的成语。如《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思?”。 “努力加餐饭”,加餐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是一件很平常的一件事,但由于主人公是终日相思忧虑不止,可以说是到了百事无趣,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做到,,所以才只有要努力去为之才行。这两个字之加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见《迦莹论诗丛稿.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 )。

《古诗二首》课后案(老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灾祸,不吉利) ②言既遂矣(顺心) ③以我贿迁(贿赂) ④士之耽兮 (乐,....沉溺于欢乐) ⑤不可说也(说明) ⑥匪我愆期(拖延) ⑦将子无怒(愿、请) ⑧乘彼垝垣(倒塌、毁坏) ....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筑巢) .

A.①②③④⑥⑦⑨ B.①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⑥⑦⑧⑨ D.②③⑤⑥⑦⑧⑨ 答案:C ③以我贿迁(财物,这里指嫁妆)⑤不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2、下列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 氓:民,农民的古称 抱布贸丝 贸:交易,交换财物 ..匪来贸丝 匪:非,不是 来即我谋 即:已经 ..B、送子涉淇 子:你 涉:渡过 秋以为期 以为:把??作为 ....乘彼垝垣 乘: 登上 泣涕涟涟 涕:鼻涕 ..C、尔卜尔筮 卜: 占卜 体无咎言 体:身体 ..

以我贿迁 迁:搬迁 其叶沃若 沃若:润泽的样子 ...D、自我徂尔 徂: 往 反是不思 是:代指当初的誓言 ..渐车帷裳 渐:浸湿 女也不爽 爽:差错,过错 ..答案D A来即我谋 即:就 B泣涕涟涟 涕: 眼泪 C体无咎言 体:卦象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士贰其行 贰:背叛,有二心 亦已焉哉 已:终止,罢了 相去万余里 去: 距离 ...B至于暴矣 暴: 凶恶 言既遂矣 言:说话 弃捐勿复道 弃捐:丢下,放下 ....C言笑晏晏 晏晏:欢乐的样子 总角之宴 宴:欢乐 衣带日已缓 缓: 宽松 ....D反是不思 反:违反 信誓旦旦 信:诚信 淇水汤汤 汤汤: 水势很大 ....答案B言既遂矣 言:助词,无实义

4.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②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A.两个“尔”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之”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之”不同。 答案:C ①以尔车来②尔卜尔筮都是代词,你的 ①静言思之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②总角之宴 助....词,译为“的”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诗三百”,共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各地民歌,“雅”是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古诗十九首,汉代五言诗,一般认为大多是东汉末年无名氏作,是由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题为

5

“古诗十九首”的。

C《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D总角,古代男女少年时头发的样式,后代称少年。 答案:A“雅”是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6.下面对《古诗十九首》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书写的是丈夫远游而归,妻子在家守候时的相思之情,是以思妇的口吻在倾诉衷肠。 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比兴手法,是妻子遥想丈夫在异地也应有一份思乡之情。 C.“衣带日已缓”“岁月忽已晚”突出了割不断的思念,挡不住的岁月以及焦急而无奈的等待。 D.“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劝说丈夫不要在外漂泊了,快快回家,并多多保重身体。

答案:D“弃捐”是抛开、丢掉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不幸撇开不说,保重身体最要紧,多吃饭,活下去。 二、默写

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 2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 3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 。既见复关, 。 4 ,靡室劳矣。

5 ,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 。 6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

7 总角之宴, 。 , 。反是不思, 。 8行行重行行, 。 9 相去万余里, 。 10胡马依北风, 。 11 相去日已远, 。 12 ,游子不顾反。 13 ,岁月忽已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15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