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更新时间:2023-09-27 08: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 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 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 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 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

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 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 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 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

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17、土壤肥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

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18、土壤孔隙度: 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9、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20、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土壤水吸力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

21、土壤容重: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22、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具有肥力,能够为植物提供水肥气热等生长的环境条件。 23、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24、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层之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也是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中心环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25、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26、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27、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28、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2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30、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

31、有机质腐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32、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

33、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34、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

发育而来的肥力。

35、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和排水等措施)

形成的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36、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肥力。

37、土 壤 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

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38.矿 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39.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云母)。

40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41.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42.风化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矿物,遇到了和它形成时截然不同的外界条件而遭到破坏,使其内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43.水解作用——岩石矿物在水分、二氧化碳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的分解,使岩石矿物遭到破坏,

并把养分释放出来的这种作用称为碳酸化作用。

44、黄土母质——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土层厚度可达数十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通体颗粒均匀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性状,含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核。

45.土壤的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46.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作用下形成的,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着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土因素的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分布由于受成土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地理规律性。这就是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7.土壤相对年龄——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48.土壤绝对年龄——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年表示。

49.粘化过程——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残积粘化过程多发生在温暖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而淀积粘化则多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

50.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指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复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该过程又称为假潜育化

51. 侵入体——位于土体之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而是外界加入到土体中的物 体.(如:砖块,瓦片等.)

52. 新生体——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外形和界限.(如:石灰结核,石灰假菌丝体,铁锰斑点,锈纹锈斑,铁锰胶膜等.) 53. 诊断层——以土壤分类为目,并能定量说明的土层。

54. 发生层——凡是发育完善未经翻动的土壤剖面 ,常可划分出性质上有明显差异的许多层次,这些层次是土壤发育的结果.

55. 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构造就是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56.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57. 钙积与脱钙过程——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易溶性盐类被水淋洗,钙、镁部分淋失,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钙(或镁)饱和,土壤表层残存的钙离子与植物残体分解时产生的碳酸盐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在雨季向下移动在剖面中部或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与钙积过程相反,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碳酸钙将转变为重碳酸钙从土体中淋失,称为脱钙过程。

58. 灰分物质——植物残体燃烧后所遗留下的灰烬称为灰分物质。灰分中主要为钙、镁、钾、钠,磷、硅、硫、铁、铝、锰等,此外还含有碘、锌、硼、氟等元素.

59.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化合物,最后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60. 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1-4℅).

61.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 这种从氨基酸中进行脱氨的作用叫做氨化作用.

62. 硝化过程——在通气条件良好时,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这个由氨经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的作用叫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由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

63. 腐殖质化系数——每斤新鲜的有机物质加入到土壤后所产生的腐殖质的斤数。

64.导热率:在单位截面(1cm2)、单位距离(1cm)相差1℃时,单位时间(1s)内传导通过的热量(单位J/cm·s·℃)。

65全蓄水量:土壤为重力水饱和,即土壤全部孔隙(包括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全蓄水量(最大持水量)。

66萎蔫系数:当植物表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凋萎系数)。

67有效水最大贮量:(A=F-W)即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当此值最大时,即有效水最大贮量。(全溶水-多余水)。

68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对同一土样并不是固定的单一曲线。它与测定时土壤处于吸水过程(如渗透过程)或脱水过程(蒸发过程)有关。从饱和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水吸力,使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所得的曲线,叫脱水曲线。由干燥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土壤水吸力逐渐减小所得的曲线,叫吸水曲线。脱水曲线和吸水曲线是不重合的。同一吸力值可有一个以上的含水量值,说明土壤吸力值与含水量之间并非单值函数,这种现象称滞后现象。

69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土粒的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自由能的变化(主要降低),称土水势。

70毛管持水量:土壤中毛管上升水的最大量称为毛管持水量。它是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上升水的总和。

71毛管悬着水:从地表下渗进入土体的这一部分水分。

72毛管上升水:在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地下水借助毛管作用而上升吸持保存在毛管中的水分。 73毛管水:是指存在于土壤毛细管孔隙中,由毛管力吸持的水分。

74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的最大量,叫最大分子持水量。(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76最大吸湿量: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98%)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

77.土壤的可塑性: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受外力作用塑造成各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性状的性能.

78.土壤粘结性:土粒之间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能.

79.土壤粘着性: 是指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土壤粘着于其他物体的性能.

82.土壤结构体:土壤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的作用下,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

83.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84.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固体土粒(单位体积全被土粒占据,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影响因素: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

85.硅铝铁率:又称“saf值”,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R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R2O2表示. 86..硅铁率:又称 “sa值”, 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Al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Al2O2表示. 87..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隙直径. 88孔隙比:孔隙体积/土粒体积.

89.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从1-100um,具有胶体性质的颗粒部分.土壤胶体比普通胶体:①粒径范围扩大②成分更复杂

90净电荷: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通常指净负电荷)。

91永久电荷:结晶性的次生粘土矿物发生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的电荷。(比较稳定,难以改变) 92胶粒由胶核,双电层两部分组成:

胶核:是胶粒的基本部分,由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和腐殖质等组成。

双电层的形成:a是由溶液中吸附离子而形成。b是由微粒核表面分子本身解离而产生。双电层由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电位离子层构成。

93土壤腐殖质的负电荷:主要是于腐殖质的羧基,和酚羟基的氢解离所导致。

94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a表面解离释放离子 b同晶置换作用 c边面棱角断键 d吸附离子 95土壤胶体的性质:a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b胶粒的带电性。c土壤胶粒具有分散性和凝聚性。 d土壤胶体对离子有吸附交换作用。

96决定电位离子层:存在于土壤胶体表面,决定着胶体颗粒所吸附的离子电荷种类和电量多少的一层。又称内离子层。

97补偿电位离子层:存在于决定电位离子层外围,于决定电位离子层电荷电位相反,数量相等的一层离子。又称外离子层。

98凝聚的速度与强度决定于:①电解质浓度,浓度↑,凝聚越快。②电解质的种类,主要是与阳离子价数有关价数↑,凝聚能力越强:a高价大于低价 b同价离子:(与水化半径有关,H离子几乎不水化) ③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凝聚作用。④干燥,脱水,可以使胶体水膜变薄,也可以发生凝聚。⑤时间过久,胶体陈化作用亦发生凝聚。

99阳离子交换作用:胶粒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能与土壤溶液中的其它阳离子进行交换,对于这种能使相互交换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而这种交换作用叫阳离子交换作用。 氢离子,铝离子为致酸离子,土壤胶体吸附的其他阳离子叫盐基离子。

10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我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由南→北,由西→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一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分了该土壤保存养分的能力.即通常说的饱肥性的高低.交换量大的土壤,保存速效养能力大,反之则小.可作为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

101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答: 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南→北↑,西→东↓

102互补离子效应: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又称陪伴离子.对一种离子而言,若其互补离子与胶粒之间的吸附力越大,则越能提高这种离子的有效度.

103缓冲量:指土壤溶液每改变一单位pH值时,所需一定浓度的酸液或碱液量。 104Na碱化度(ESP):交换性钠离子的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5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106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离子,所表现的酸度。大小决定于土壤溶液中H离子浓度. 107、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108、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109、腐殖质化系数:单位重量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的分数,称为腐植化系数。

110、有机质矿化率:每年因矿化作用而消耗的土壤有机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率。 111、土壤胶体吸收交换性能:一部分被吸附的离子,可以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的现象。 112、阴离子配位体交换吸附: 指阴离子取代氧化物表面羟基而被吸附的过程。

113、土壤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如KCl)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

114土壤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通常用pH8.2的醋酸钠)浸提的土壤溶液的酸度。

115、土壤缓冲性:当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离子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土壤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土壤酸碱性不致于发生太大变化的能力 116、大量元素 117、微量元素:

118、反硝化作用:指土壤中的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后还原成为氧化二氮等气体逸失的过程 119脱氮作用:指土壤氮素从土壤中损失的过程,包括反硝化作用、硝酸盐的淋失、氨的挥发等过程 120、N的固定作用:通过矿物的、生物的土壤中的NH或化学的作用将土壤氮素固定为暂时不能被植物利用的状态的过程

121、闭蓄态磷:被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称为闭蓄态磷

122、磷的固定作用:将土壤可溶性或速效磷转变成为不溶或缓效态磷的过程 123、钾的固定作用:从速效K变成缓效K或无效K的过程

124、通气孔隙:当量孔径大于0.1mm,是土壤中的粗孔隙,没有毛管作用,大部分时间孔隙内充满空气, 125、毛管孔隙:当量孔径0.1-0.03mm,孔隙内毛管作用明显,毛管水移动迅速,对植物有效,是对植物最有效的水份。

126、非活性孔隙:当量孔径小于0.03mm,孔隙总是充满水份,这些水份难运动,对植物无效,不能通气 127、土壤结构改良剂:指能改善并稳定结构的制剂。可分为天然结构改良剂、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和无机制剂等三类。

128、土壤耕作: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操作。

129、土壤塑性:当土壤湿润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任意变形,而且在外力解除后和土壤干燥后仍然能保持这种变化了的形态,这种性能就称为土壤塑性

130、土壤压板:机械在田面上行走对土壤有压实作用。过度的压实会影响耕作质量,对作物生长不利。这种过度的压实又称为土壤压板。

131、土壤耕性:土壤耕作时表现出来的土壤物理性质 132、宜耕期:指适合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

133、吸湿水:干燥土粒通过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的作用,从空气中吸持汽态水,使之在土粒表面形成一或数分子层厚的水膜,称为吸湿水。

134、膜状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吸湿量时,土粒对周围水分子还有剩余引力,可以在吸湿水外层又吸附一层新的液态水膜,这层新的水膜就称为膜状水。

135、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时,水分子不再受土粒表面引力的作用,而是靠毛管引力而保持在土壤的毛管孔隙中,这部分的水就称为毛管水。

136、重力水:当土壤水份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份不能为毛管所保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这部分水就称为重力水

137、基质势:由于土壤的基质吸力(即弯月面力和吸附力)对水份的吸持而引起的水份势值的降低。 138、压力势:在饱和状态下,土壤水份所承受的压力与参照水面的差值。

139、重力势:土壤水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因重力影响而产生的势能也不同,有此而产生的水势。 140、溶质势:由于土壤溶质对土壤水的作用而引起的水分势值的降低。

141、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 142、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渍水、有机质嫌气分解、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层的过程。 143:潴育化过程:氧化还原交替使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的过程。

121、闭蓄态磷:被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称为闭蓄态磷

122、磷的固定作用:将土壤可溶性或速效磷转变成为不溶或缓效态磷的过程 123、钾的固定作用:从速效K变成缓效K或无效K的过程

124、通气孔隙:当量孔径大于0.1mm,是土壤中的粗孔隙,没有毛管作用,大部分时间孔隙内充满空气, 125、毛管孔隙:当量孔径0.1-0.03mm,孔隙内毛管作用明显,毛管水移动迅速,对植物有效,是对植物最有效的水份。

126、非活性孔隙:当量孔径小于0.03mm,孔隙总是充满水份,这些水份难运动,对植物无效,不能通气 127、土壤结构改良剂:指能改善并稳定结构的制剂。可分为天然结构改良剂、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和无机制剂等三类。

128、土壤耕作: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操作。

129、土壤塑性:当土壤湿润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任意变形,而且在外力解除后和土壤干燥后仍然能保持这种变化了的形态,这种性能就称为土壤塑性

130、土壤压板:机械在田面上行走对土壤有压实作用。过度的压实会影响耕作质量,对作物生长不利。这种过度的压实又称为土壤压板。

131、土壤耕性:土壤耕作时表现出来的土壤物理性质 132、宜耕期:指适合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

133、吸湿水:干燥土粒通过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的作用,从空气中吸持汽态水,使之在土粒表面形成一或数分子层厚的水膜,称为吸湿水。

134、膜状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吸湿量时,土粒对周围水分子还有剩余引力,可以在吸湿水外层又吸附一层新的液态水膜,这层新的水膜就称为膜状水。

135、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时,水分子不再受土粒表面引力的作用,而是靠毛管引力而保持在土壤的毛管孔隙中,这部分的水就称为毛管水。

136、重力水:当土壤水份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份不能为毛管所保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这部分水就称为重力水

137、基质势:由于土壤的基质吸力(即弯月面力和吸附力)对水份的吸持而引起的水份势值的降低。 138、压力势:在饱和状态下,土壤水份所承受的压力与参照水面的差值。

139、重力势:土壤水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因重力影响而产生的势能也不同,有此而产生的水势。 140、溶质势:由于土壤溶质对土壤水的作用而引起的水分势值的降低。

141、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 142、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渍水、有机质嫌气分解、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层的过程。 143:潴育化过程:氧化还原交替使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14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