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方电视的互联网思维(电视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04 04: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谈西方电视的互联网思维

——基于CNN和BBC全媒体转型的观察思考

安徽广播电视台/虞国芳

2014年8月18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该如何解读“互联网思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孙志刚教授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新媒体思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新”的真正含义。“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运作模式、新的新闻理念、新的编辑部文化、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经营模式,等等。 本文梳理了西方电视巨头CNN和BBC由来已久的全媒体转型策略,或许能够从中领略“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一、数字优先 1、打造“移动新闻”

“数字优先”最早由报纸提出,是指借助快捷的网络平台,优化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将内容以最快的速度传送给受众。这种基于移动网络的新闻生产方式,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发稿,使新闻变得更新鲜,业界又称“移动新闻(mobile journalism)”。

BBC提出“移动优先(Mobile First)”的发展战略,其核心观念就是“数字优先”,即在新闻生产过程中,首先考虑移动平台的需要。一旦出现突发新闻,BBC要求记者立即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移动设备把简洁的信息发送到BBC的Quickfile新闻信息平台,以快讯的方式迅速发布,抢占新闻时效最高点,然后再为BBC的电视和广播制作节目。

“数字优先”理念要求传统媒体重新优化自己的新闻生产流程。为此,BBC深度整合内部资源,打破媒体界限,按照内容专题重组为“新闻”、“视频”、“音频与音乐”三个跨媒体的节目生产部门。另外设立“未来媒体与技术”部,用技术统筹协调三个部门的跨媒体节目生产,形成统一运营的跨平台全媒体播出管理系统。记者将所有素材发送到新闻集成平台(Media Operation),然后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以及传播渠道进行编辑,满足广播、电视、网络、智能手机、互动

1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电视等多个终端的发布要求。

CNN记者的报道流程同样如此,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先为网站发布简单的报道,紧接着在广播、电视上播出追踪报道。然后再为报纸、网站撰写深度报道。而且,随着新闻事件的不断发展,记者会第一时间在网络平台更新新闻动态。

为了做到“数字优先”,CNN的采编系统被打造成了一个“中央厨房”。各路记者将拍摄到的内容分成“粗编”“精编”以及“多余素材”,直接传到亚特兰大总部,由“中央厨房”制作成风格各异的成品,纳入资源共享库,从而实现全球节目资源的共享。此外,CNN还新建了“CNN Share”团队,负责为重要新闻创造预警系统和收集编辑内容,然后通过网站、手机和电视来发布这些内容。

在2014年3月的“马航失联”报道中,CNN“数字优先”的传播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融合新媒体平台的突发事件报道体系24小时不间断地对事件进行持续追踪报道,使得CNN黄金时间收视率比全年平均收视率暴增68%。除了前方优秀的报道团队,后方统管素材的“中央厨房”高效运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时代,遵循“数字优先”的理念,可以借用新媒体平台把新闻第一时间传送给用户。同时,在新闻日趋碎片化、扁平化的今天,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的梳理,预测新闻的发展态势以及用户喜好,及时调整内容方向。

CNN一直非常重视分析网页、手机、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等平台的用户数据,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工具的数据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报道内容。对“马航失联”事件报道中,CNN就根据用户新闻浏览量的变动不断调整报道方向。在持续月余的报道中,CNN不仅是被引用、被分享次数最多的媒体,也直接引导和控制着国际舆论走向。

BBC的数据团队由20余位记者、设计师和研发人员组成,长期把实时的、以观众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应用到电视运营的各个环节。在一些真人秀、访谈类的直播节目中,BBC对从社交媒体得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在节目现场直播中根据用户的意向决定接下来的推进方向。如果观众喜欢看节目的某一部分,就延长播出时间,反之则大幅缩减。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2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二、跨平台渗透 让影响无处不在

传统媒体无法忽视社交媒体无所不在的平台。加速自己的社交化进程、实现渗透式传播,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

2007年7月23日晚,CNN与YouTube联手对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辩论实况进行全球直播。不仅辩论会的内容在线即时分享,YouTube使用者还可通过视频上传他们对候选人提出的问题,网民们参与政治的热情被迅速点燃。在直播现场,有网民提出关于枪支管理的问题,并掏出一把枪,声称这就是自己的孩子;有同性恋情侣向候选人提问:“如果你当选的话,会不会支持我们俩的婚姻?”虽然直播现场最终只选出了38个视频在CNN的电视网络播放,但是这种新颖的形式成为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明星”。CNN借助此次跨平台合作,将影响力扩展到了“每一个角落”。而YouTube则借助此次合作,跻身美国主流视频网站,甚至有人称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Youtube大选”。

2009年1月,CNN又与Facebook携手在线直播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的仪式。据CNN统计,从当地时间1月20日6:00开始,CNN流媒体创下了日播放530万次的纪录。Facebook表示,在奥巴马就职典礼的高潮阶段,每分钟就有4000多人在平台留言。CNN将这些评论和直播报道结合起来,在收视率上大获全胜,创造了2000万人观看的纪录。同时,CNN还和微软(Microsoft)合作推出Photosynth图片合成服务,网民从现场传回的图片通过该软件在CNN网站上合成3D全景图。以3D的形式重现奥巴马就职现场,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CNN同期产生的页面访问量超过1.36亿次。

BBC很早就关注社交媒体的使用,甚至还推出过本身的社交媒体平台,但未能成功。于是,BBC鼓励自己的记者编辑运用社交媒体,开发社交媒体,并为内部员工每人配备了苹果手机,要求每一个记者和编辑都要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学会使用Twitter和Facebook。

BBC的社交媒体编辑人员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体会: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尽量不多于100字;合理地使用图表,使内容视觉化;追踪报道重大突发性内容。

在被问及2013年度对未来媒体产生重要影响的数字新闻时,BBC的社交新闻助理编辑 Mark Frankel认为,2013年11月份超级台风“海燕”发生之际,BBC记者Tim Willcox在菲律宾塔克洛班,现场通过Twitter举办“问题与回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3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答”,让世界印象深刻。而秉承“让我们有钱一起赚”的理念,2013年5月24日,Twitter联合多家电视巨头推出了一项新的设计——“Twitter放大器(Twitter Amplify)”,体育赛事转播商此前已经在使用该工具。通过和BBC、福克斯和天气频道进行合作,这些电视巨头能够在Twitter上推广实时视频片段。

大量成功案例重新诠释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微妙关系。事实证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是两个“非你即我”的矛盾概念,两者的融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价值。所以,传统媒体巨头们如今在制作内容时,除了考虑自己的播出外,还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内容在社交平台上更具转发和分享性,从而让影响变得无处不在。

三. 用户参与 打造“对话新闻”

大数据时代,公民记者越来越多地融入新闻生产。《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2012年11月21日在Live and unplugged一文中指出,2013年互联网将成为最移动自如的媒介。1“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崛起以及公民记者的出色表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不足。在这样一个时代,新闻不再是“独角戏”,而成了“一场对话”;受众不再是受众,而是“用户”。

CNN在2006年8月1日推出iReport,首次呈现记者和公众的混合报道。iReport被放在主页醒目位置,观众可以通过“Send Your iReport”上传新闻,也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向iReport@cnn.com发送。其广告词颇具煽动性,“iReport invites you to share your story with CNN,and quite possibly the world(iReport邀请您和CNN甚至整个世界分享故事)”。

链接到iReport页面,观众可以点击“Assignments”,在这个版块中,CNN选取了最热门的新闻事件以及跟观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观众如果对该主题感兴趣,可以上传内容。Map版块也很有特色,当用户上传素材后,CNN会提示用户将新闻发生地在地图上标注出来,非常形象直观。

iReport制作人Sarah Brown认为,用户生产内容UGC(User-Generated Content)不应该再被看作是“附加的”,当人们在社交网站上对一条信息高度关注时,传统媒体应该立即参与其中,确认、核实以及挖掘更多的新闻内容。 2011年3月11日,东京时间14:46,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后,CNN国 1

http://www.economist.com/news/21566417-2013-internet-will-become-mostly-mobile-medium-who-will-be-winners-and-losers-live-and. 4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际频道第一时间插入主持人口播,主持人与驻日本记者电话连线报道当地局势。由于事发突然,连线伊始只插播了一些日本灾区的地图和NHK录制的地震现场片段。随后,一条iReport广告推出,鼓励观众为CNN提供素材。几分钟以后,身在日本千叶县的Chris Postnikoff上传了一张地面裂缝的照片,并附上描述,“这不是轻微的震动”。身处福岛的Ryan McDonald刚开始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地震。当他将摄像机镜头转向其他地方时,开始尖叫“我的天,房子开始倒塌了”。录像上传后,McDonald就被邀请参加CNN现场直播,使用Skype接受网络视频采访。据统计,2011年3月11日当天,CNN网站上,公众上传的视频、照片共计295条,其中经过核实并打上“我报道”标签的有79条。

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爆炸案令很多美国媒体措手不及。而事件伊始,CNN就组织了直击报道组迅速开始现场报道,新闻内容同时呈现在电视和网络平台,实时滚动更新。随后几天,CNN通过社交网络媒介发动全球民众参与,汇总整理波士顿爆炸案的图片、视频等信息。其中,iReport的贡献首屈一指。波士顿爆炸案期间,CNN的收视率飙升200%,创下伊拉克战争以来最高的收视率。

为了提升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每隔两个小时,CNN就会将观众投稿编辑后放在See Your iReport或者Gallery中,投稿者既可以看到自己发送的内容,还可以看到编辑整理后的内容。及时的反馈满足了观众的成就感和价值报偿,保证了观众参与的热情。

BBC在2001年设立了一个“数字化讲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项目,将数字媒体制作引入英国大小社区,通过简易媒体工作室传授视频制作等基本常识。这些尝试和努力效果显著,据BBC在线主编彼得介绍,2005年7月7日伦敦连环爆炸案发生后的4个小时内,“BBC收到了20个视频、300张照片、20000个电子邮件,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些素材有助于营造报道的风格与气氛,有些报道直接被用于电视的新闻报道。”

2006 年,BBC成立“用户原创内容中心(UGC Hub)”,专门负责处理用户发来的图片和视频内容。

进入BBC首页,有一个名为Have You Say的栏目,鼓励用户参与到新闻话题之中。进入栏目,用户可以看到BBC的联系电话、邮箱和Twitter名字,等等。用户可以直接上传、提交自己拍摄的视频或者图片,可以对某一新闻事件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5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发表评论,分享自己的身边事。如在最近苏格兰公投事件中,相关内容的图片很快就出现在Your week in pictures一栏中。

在Can you help?栏目中,BBC诚恳地邀请用户“Share your stories(分享故事)”,向BBC提供视频、图片、故事以及对BBC的建议。

Red Button(红按钮)也是BBC提供的互动电视业务,最早源于1998年的BBC Text(图文电视),2001年更名为BBCi,2008年统一改名为Red Button。Red Button主要提供最新体育赛事、实时新闻和娱乐资讯,并通过多视窗、双向互动的方式直播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

用户参与新闻生产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的重要共识。除BBC和CNN外,MSNBC在2007年2月推出First Person栏目,ABC在2007年8月推出i-Caught栏目,FOX在2009年4月推出uReport栏目,等等。

四、量身定制 打造“适应性新闻”

2014年6月14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编辑峰会上(Global Editors Network Summit),《华盛顿邮报》执行制作人和资深编辑Cory Haik提出了“适应性新闻(adaptive journalism)”的理念。她指出,未来的媒体应该根据用户手中移动终端的种类、所处的环境、消费新闻的时段推出自己的产品。

据BBC的研究数据:25~34岁的人是电视新闻的狂热爱好者;83%的人看电视的同时会使用平板;电视占据了人们42%的看新闻时间,笔记本占29%,智能手机占18%,平板占10%;晚上用电视与平板看电视的人多,白天用笔记本及手机看的人多。2

有媒体人形象地说,新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的关注重点已经从“消息来源”转移到“在哪里最方便读到”。

英国汤姆森基金会数字新闻和社会化媒体特别顾问Dan Manson认为,过去大家关注生产什么内容,然后再利用社会化媒体推广。现在大家则越来越关注一个问题,生产出什么样的内容才会被用户分享。

从新闻生产就开始考虑,根据不同的新媒体终端,量身订制、生产不同的内容,成为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的重要法则。 2

《BBC World News and bbc.com release world’s largest global study of news consumption habits across multiple devices》,http://www.bbc.co.uk/mediacentre/worldnews/news-consumption.html,18.03.2014 at 18.06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6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2006年4月,BBC推出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创意未来(Creative Future)”计划,确定了从传统单一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发展战略。该计划的第一个主题便是“马提尼媒介(Martini Media)”,其目标是“让受众用最适合的方式”来获得信息,并且要求要快、准、精。BBC希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和平台自由地获取BBC的新闻。

苹果推出iPad产品时,BBC受邀成为提供预置内容应用软件的供应商之一。2010年4月,BBC发布BBC News APP,最先用于iPhone。2012年10月3日推出Google Android版。2007年,BBC提出“Four Screens(四屏)”战略,按照“四屏”(电视、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的不同特点配置内容。2008年,BBC第二代iPlayer面世,集成了无线视频点播功能,积极“抢滩”各种平台。2008年3月,iPlayer登陆iPhone和iPod Touch。同年诺基亚、三星的部分机型也可以接收iPlayer服务。2008年4月9日,BBC与英国任天堂合作, 把iPlayer内置到 Wii,让游戏玩家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可以随时浏览BBC的新闻。2008年12月,BBC又联合Adobe公司推出iPlayer Desktop。微软在2009年推出视窗7时,BBC新闻受邀成为桌面预置内容软件供应商之一。2010年,BBC推出了第三代iPlayer,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社交媒体与好友轻松分享观感体验。2011年,iPlayer在iPhone和iPod Touch上向欧洲11个国家开放了Globe iPlayer App。2012年3月,iPlayer与微软Xbox 360合作,在Xbox live游戏平台上推出视频服务,并以此为基础试验“认知媒体”,用户可以使用手势和语音识别进行控制和搜索,并朝着人机智能交互的模式发展。2014年1月17日,BBC联合著名的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合作推出Instafax功能,用Instagram分享一段最长15秒的新闻视频,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更适合在各种移动终端传播。

CNN一直致力于“电视无处不在(TV Everywhere)”的努力,开创视频新业态。

1995年,CNN推出了网络电视;1999年,CNN与诺基亚合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Wap网络的手机新闻服务CNN Mobile,当时覆盖12个国家3000多万用户,24小时不间断播放CNN的新闻、天气预报、商务信息和体育节目。2005年,CNN与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合作推出手机电视。2008年4月,CNN与三星公司合作,三星公司提供专门为CNN配置“一键进入”的产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7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品,通过快捷键可以直接浏览新闻内容。2010年7月,CNN推出了针对iPhone的国际版新闻,并在苹果公司的iTunes平台发布新的软件产品,12月又推出了iPad版本,提供美国版和国际版新闻。2011年,CNN总裁吉姆·沃尔顿(Jim Walton)在接受采访时称,CNN需要帮助受众通过多元化终端看电视,他表示:“随着更多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售,’电视无处不在’的趋势将持续增长。”2013年1月22日,CNN在Windows Store上推出了免费的Windows 8应用。允许用户通过应用查看文章和视频,还可以上传文章、照片、视频到CNN的iReport。

CNN打造各种移动终端的适应性新闻,让自己“无处不在”的努力效果显著。2013年,40%的CNN数字平台的流量来自于移动终端。CNN总裁杰夫·朱克(Jeff Zucker)表示,“从长远来看,CNN不会在意人们从哪个平台获取新闻和信息——只要是CNN旗下的平台即可。” 五、结语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命运将如何?2013年8月17日,英国《经济学人》印刷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细数变革》(Counting the change)的评论文章指出:虽然互联网的崛起曾经给媒体行业造成重创,但经过长达数年的磨合与适应之后,这个曾经的颠覆者逐渐与之化敌为友,甚至给传统媒体创造了新的财源。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互联网思维的传统媒体永远不会被新媒体代替,因为它本身就是“新媒体”。

(《电视研究》2014年第12期,P35-P38。)

西方电视的“全媒体”转型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0b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