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

更新时间:2023-03-13 16: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列宁晚年著作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提到列宁晚年著作,我们知道列宁是我们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列宁主义思想,而列宁晚年著作相对而言可能不太熟悉。因此产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列宁晚年著作?列宁晚年著作究竟包含有哪些?

那么一般而言,学术界将1921年春天到1921年3月10日这一时期,列宁的全部的文章、书信、讲话和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那么在最新版的列宁选集之中,共收录有这一时期的文章一共31篇。那么为什么要把1921年春天,到1923年3月10日这一时期的文章书信讲话和文告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呢? 我们知道列宁1924年逝世的时候,年仅54岁,因此从年龄的意义上来说,在1921年的时期,列宁也不过是50出头。因此不算得上一个人的晚年。那么学术界之所以把这一时期的文章书信讲话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列宁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因此为了让这样一种转变,和列宁之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区别开来,学术界将这一时期的列宁文章、书信讲话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那么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这样一种转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列宁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那么改变体现在什么地方?列宁接着指出,这种根本的改变,就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法、革命,和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的工作重心转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上去了。

那么在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跟大家解释一下,就是文化的概念。列宁经常在广义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也就是说这里所指的文化,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精神文明。而是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内的大文化范畴。如果说把工作的重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上去,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全部的工作重心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样一种高度文明程度。所以换句话说,以前的工作重心在革命,现在的工作重心在建设。这就是列宁晚年期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认识。

那么这样一种认识,反映了列宁晚年,对苏俄这样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进行建设而进行的思考与反思。那么他的这些思考,这些探索,主要体现在如下这么几篇著作之中,其中包括论粮食税,论我国革命,论合作社,日记摘录以及我们怎样改组、功能检察院,和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样几篇著作之中,那么这几部著作,他们的主题各不相同。

- 1 -

比如论粮食税它主要是系统的阐释新经济政治的实施及其意义的这样一篇文章。而论我国革命,主要讲的是俄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合理性,它的必然性在什么地方。

而论合作社这一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及合作社对于苏俄这样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它的意义是什么。日记摘录讲的是俄国的文化状况,如何加强社会的文化建设,最后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以及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讲的是苏俄国家机关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因此这么几篇著作,我们发现他们的主题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如何才能围绕这些主题,把握住原著的基本思想,理解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呢?我想为了把握住原著的理论思想,应该从如下这么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要对作者他自己的革命的一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知道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的思想理论的背景是什么。第二个是要了解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思想的理论体系,都是由于产生这些理论体系的时代而造成的。

所以说如果想要把握住原著的思想,就首先要了解这些著作它产生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背景是怎么样的。了解时代背景,实际上就是要从背景中,从现实的环境中,归纳出这个时代的课题是什么。这样一个时代,给列宁留下了什么样的任务,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他必须去进行这样一种建设的探索。 只有我们了解了这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加准确完整的把握,原著的基本思想。所以我们第一步先来看一看,列宁的生平简述。

列宁他原名叫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在欧洲从事革命工作和革命活动的时候,为了发表文章而使用的笔名。列宁出生于1870年,他出生的地方是俄国伏尔加河畔一个叫做辛比尔斯克的小镇。那么这个小镇,在列宁出生之前,曾经是一个军事的港口和要塞。等他出生的时候,这样一个城市已经失去了军事的意义,变成了一个贸易的中心。这样的一个城市里,住着最典型的俄国的旧时的农民。

俄国的最旧时的农民是什么样子的?在列宁看来,列宁的评价是既可恨又可怜。为什么可怜呢?因为俄国的农民当时还没有摆脱农奴制的束缚,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受到封建贵族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非常的穷困,这是他可怜的地方。

为什么说他们又可恨呢?因为这样一些最典型的俄国的旧时农民,长期过惯了慵散、懒散、闲适的生活,他们三五成群的在自己的庄稼地旁边抽着烟、晒着太阳,确从来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说这样的一种最典型的俄国旧时农民,从小,在列宁很小的时候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么列宁1887年17岁那一年,考上了俄国的喀山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专业。在他读大学之前,他的家庭里发生了一件非常严峻的事件,就是列宁的哥

- 2 -

哥和姐姐都被当局逮捕并处以死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因为当时列宁的哥哥参加了当时俄国的民意党组织。俄国的民意党实际上就是一个以从事恐怖活动和恐怖宣传而试图推翻沙皇统治的这样一个党组织。

他们在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的时候,决定继续刺杀活动,要将即将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在他加冕典礼的那天炸死。那么这样的一个艰巨的刺杀任务,就交给了当时的列宁哥哥。因为列宁的哥哥有自己的便利条件。列宁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列宁的父亲曾经担任过省教育厅厅长这样一种职务。

当列宁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列宁的哥哥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而成为了贵族,有机会在亚历山大三世加冕的当天,参加这样一种加冕典礼。于是就布置列宁的哥哥去参加这样一次刺杀活动。但是在刺杀之前他们这样一种活动消息走露了风声,被沙皇当局知道了情况,于是把他们全部逮捕起来,并处以死刑。那么这样一件事情深深的影响了列宁,列宁所思考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想要改变俄国的社会状况,想要凭借这样的一种恐怖行为,恐怖的活动,通过刺杀沙皇这样一种恐怖的袭击,是不能够达到根本的目的,也不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

要想改变俄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就必须走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那么在上学期间,列宁参加了学生组织的反对沙皇的游行活动,而被当局逮捕起来,并在同年期间关押到牢房里。同时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开始长期的流放生涯。流放期间列宁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他翻阅了共产党宣言,学习了资本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小组。并且在这一期间完成了许多重要理论的思考和研究的笔记。

这一时期是1870年到1900年。那么1900年以后,列宁结束了自己流放西伯利亚的生活,而第一次来到欧洲,和当时在欧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一起从事工作。在此期间他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作的第一份报纸《火星报》而忙碌奔波。

到了1903年的时候,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们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以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为领导核心的布尔什维克,我们知道布尔什维克和木什维克在俄语中,通常指的是多数派和少数派的意思。

那么布尔什维克就是多数派,木什维克就是少数派。1905年的时候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面临在海外闻讯,迅速的回到了俄国,并且参加组织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革命期间,列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通过这样一场革命,总结了许多经验的教训,并且在理论上得到许多升华。革命失败以后,列宁又开始了自己流亡欧洲的生涯,在这一时期,他大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并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思想及列宁主义思想。

那么到了1913年,俄国沙皇专治统治被推翻,1917年俄国沙皇统治被推翻,2月革命的时候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列宁同年4月份,回到了俄国,并且领

- 3 -

导着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十月革命。 通过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建立起了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那么1917年10月革命胜利以后,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第二个世界上的无产阶级政权成立起来,这个政权一经成立,就受到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列宁曾经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们这个国家处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

那么本国的木什维克主义勾结帝国主义的反对分子,希望将这样的一个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于是在1918年的时候,俄国爆发了三年国内战争。那么经过三年的斗争,艰苦卓绝的努力,布尔什维克又获得了这一场国内战争的胜利,真正的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那么胜利之后,俄国应该怎样建设,他应该实现怎样的发展?他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去走?那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就当时紧迫的摆在了列宁的面前。于是从1921年开始,一直到列宁逝世的时候,都是在进行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样一种道路而尝试探索和实践。

所以列宁晚年著作,实际上就是从1921年开始,也就是说从3年战争结束之后而开始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那么从这一时期开始,列宁他开始了对苏俄这样一个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进行的探索行实践。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整个当时苏俄的社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首先从政治上来看,苏俄政权是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这个政权刚刚成立不久,所以如何使这个政权长久的坚持下去?如何使这个政权稳固下来?是列宁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样一个政权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例如官僚主义作风,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包括国家机关的官僚主义习气、拖拉懒散的作风等等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以如何加强政治建设?如何使这个政权更加巩固和稳固?如果使党的领导人们,更加团结稳定?这是列宁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方面就是经济的问题。那么从经济环境来看,当时的苏俄可以用经济崩溃来形容。一个国家从1913年开始,就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1921年期间,可以说战争在俄国这片土地上从未有停歇过。

战争无疑会对本国的经济,对本国的人民带来极大的威胁和痛苦。那么除了战争的影响之外,1918年开始了三年国内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苏俄不得不在战争期间被迫的实施了这个暂时共同主义政策的这样一种经济政策。 这样一种经济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战争时期粮食的供给和运输的必要性,但战争结束之后,这样的政策继续延续下去,就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种植粮食的这种积极性。

工人、军人、农民他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证,受到了很大的侵害。另一方面在1920年的时候,俄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一年的旱灾使得1/4的俄国人口都处于饥饿的状态。所以经济崩溃,如何使当时的经济迅速恢复起来?扭转当时粮食生产资料供给的这样一种极度匮乏的状况,是列宁思考的一个非

- 4 -

常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从文化的领域来看。俄国的文化是相当落后的,俄国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它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文化的落后,首先体现在人民的这样一种文盲率,当时在1921年的时候,整个苏外俄国(音)不识字的人,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将近占了整个社会人口的80%左右。

而要知道在同时期的德国,当时德国的文盲率只有0.1%,而一些北欧国家早就已经没有文盲了。那么这样的一种文化状况对比来看,可以充分的显现,俄国的文化的落后状况。那么文化的落后,不仅体现在这样一种识字、居民的这样一种识字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精神状态。

当时我们中国的早期领导人,许折百(音)同志在1921年的时候曾经到莫斯卡考察,有一天他在五一劳动公园里面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位环卫工人,这位环卫工人没有洒水就在公园里扫地,而卷起了满天的灰尘,使得路上的行人都掩面而过。那么许折百(音)同志就走上前,去询问这样一位工人,说为什么你在扫地之前,不洒上点水呢?这样一个环卫给许折百(音)同志的回答确是这样子的,他说列宁没有给我水,所以我才不洒水。你要洒水,你去找列宁吧。

这样的一种状况,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他们对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着抵触的情绪。这样一种懒散,这样一种消极的情绪,充斥着整个人民群众之中。

所以文盲只是反映他识字的多少,而精神的懈怠,人民的不满才是文化落后更深层次的体现。第四个方面,就是社会矛盾重重。一个初创的政权存在这么多问题,一个经济上存在这么多困难的一个国家,在文化上又极其落后,这样的一些矛盾,集中在一起,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

在当时俄国的士兵叛变,工人们罢工,农民发生暴动。可以说社会矛盾重重。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困难的境地之下,如何使这样的一个国家,迅速的扭转这样一种状况?而走上建设的道路?并且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立起文明的政治制度,这些都成为摆在列宁面前的巨大难题。

那么从当时的这样一种时代背景,我们也可以看出,列宁在当时那个时代,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可以进行如下归纳。第一、就是核心问题。当时在这样的一种时代下,列宁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对于一个受到战争困扰的一个国家,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建设,而走向真正的一个现代化国家,即如何实现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这样一个问题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所要探索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那么与这个问题相关,那就是在思想认识上他需要对人民统一思想,为什么说要统一人民的思想呢?因为在当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局,存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一个早产儿。因此俄国当时种种困境恰恰是因为十月革命所造成的。

- 5 -

因此如果说,不能对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必然性加以说明,就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那么革命之后的建设也无法开展下去。因此要想搞建设,要想凝聚人心,就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将人们统一起来。把俄国是革命的这样一种合理性、必然性、特殊性、充分的说明清楚。

那么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问题。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社会经济?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样一些问题对于整个俄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必经之路。就是必须把经济建设好,必须把文化发展起来。 离开了政治经济、文化,那么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也是无从谈起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搞好政治建设。无产阶级政权,它是一个领导阶级,它是领导着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革命阶级。那么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因此如何使这个政权更加稳固,如何使政治建设更加朝着文明的方向进行发展,这是列宁思考最后一方面的问题。所以与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核心构起来的话,结合起来的话就形成了列宁晚年著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俄国十月革命,这样的一种合理性、必然性、特殊性的论述,也就是说对俄国这样一种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性的论述。

那么第二方面的内容,就是要实施新经济政策,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个方面就是要改革国家机关,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家的政权,使政治的文明朝着更加良性有序的方向去发展。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促进全体人民,向社会主义迈进。要真正的使整个社会,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制度。

那么以上内容就是列宁晚年著作的基本内容。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方面的内容。就是先革命、后建设的合理性问题。那么关于落后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否具有合理性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在10月革命之前,还是在俄国的10月革命之后,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

那么它们争议或者是在理论上产生分歧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之上。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是否违背规律的问题。所以能不能就是指,俄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他是否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那么所谓是否违背规律的问题,则是指作为一个这样的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否违反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论述?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该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例如像英国、法国这样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同时爆发开来而取得共同的胜利。而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又是单独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取得成功呢?这样一些争论就构成了许多反对者对列宁起点革命的批判。

其中最著名的是普列汉诺夫,我们知道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

- 6 -

创始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位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家。他的文笔非常的优美,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但是在十月革命这个问题上,他与列宁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最后转向了孟什维克主义。那么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就是认为,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因而没有大工业的发展,就没有相应的无产阶级。因此无产阶级的数量少,不成熟,这些原因都使得当时的苏俄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这是普列汉诺夫的看法。

俄国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也有一些著名的理论家,反对十月革命。例如第二国际的创始人卡斯基他曾经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无产阶级专政。这样一篇文章里面,他批判了说过的十月革命,而且论述了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怎样才能实现,或者说怎样才能真正的产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那么在卡斯基(音)看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想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那么有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那么他们有哪些呢?首先系第一个条件,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一定要爆发在社会的全体人员,具备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样一种意识之下。

换句话说如果人民生活的很痛苦,那么他们当然是有革命的意志和意愿的。但是生活上的痛苦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革命之后,就一定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来。他们可以建立起任何一种制度。这样的势力其实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封建的王朝的根体,有很多都是因为农民起义而产生的。但是农民在起义之后,在建立起新的政权的时候,他们仍然建立起的是封建的王朝和封建的王权,而没有说建立起一种社会主义的制度。

那么怎么样才能通过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呢?那只能是因为社会的全体成员,具备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志和意愿。那么这样的意志和意愿是如何产生的呢?卡斯基(音)说那无非就是需要大工业的发展。正是因为大工业的发展,他所带来的社会化的大生产的效率,优势,是其他一切生产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所建立起来,通过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才可能是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具备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意志和意愿。而这样的一种意志和意愿,是根源于大工业的发展。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有通过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建立起来这样一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通过工业的发展,通过生产的发展,那么积累起来了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革命创造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离开了物质条件,那么革命也是无从谈起。那么第三个方面,就是因为正是由于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分化趋于简单,也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阶级对立的讲谈话。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庞大的无产阶级。正是因为有了大工业的发展,才使得许多中小的资本家,轮为了无产阶级。那么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革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最后一个因素,或者说最后一个条件,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也就是

- 7 -

说无产阶级革命,或者说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而实现的。因此这个政党,必须是一个成熟的政党,它应该能够利用和调动一切有利于革命,走向成功的这样一种资源的能力。

所以一个政党的成熟,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卡斯基(音)认为由于当时的俄国在这四个方面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所以说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一个早产儿,即便它成功了也是会失败的。

还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苏汉诺夫,他是孟什维克的经济学家他也批判俄国的十月革命。他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反对布尔什维克,所以被关到狱中,在狱中他写了七卷本的革命札记,对俄国的十月革命进行了反思。当时列宁在病床上,借阅了这个革命札记的第三卷和第四卷,于是专口述了这样一篇重要的论文记,论我国革命。批判了苏汉诺夫(音)的这样一种反对俄国实业革命的思想。

他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这样一种论述,所以说他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违背规律的,是错误的。那么列宁呢,在针对这样一些错误的声音,错误的思想,他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在批驳之前,他首先把人们反对十月革命的理由加以归纳和论述。 其实反对俄国十月革命,批判俄国十月革命,它们归纳起来,无非也就是三点,第一点就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俄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高,生产力水平落后,第二就是无产阶级数量少,不成熟。第三个方面就是说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论述。

那么针对这些反对者的理由,列宁对俄国的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必然性、特殊性,进行了创造性的回答。那么列宁首先指出,之所以对俄国的十月革命有着这么多不同的看法,主要是源于这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解是不同的。

列宁指出,他们只看到了革命发展的固定道路,却看不到革命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性。马克思曾经明确的指出,在革命的时期,一定要充分的注意,革命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列宁认为,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关于革命的辩证法。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革命本身。 那么如何看待俄国的十月革命呢?列宁指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十月革命不是某一个国家之内,无产阶级自己的寓言和主张。相反,这样一场革命,适合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紧密联系的革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那么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生产和产品的消费,它特别的依赖于殖民地。那么殖民地的发展,既为帝国主义的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同时也是他们商品倾销的市场。

所以说帝国主义国家,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殖民地的发展。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由于德国、美国、日本这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

- 8 -

和发达,他们对于殖民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当时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瓜分殆尽了。因此在这样一种矛盾和冲突下,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这样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有战争,就会有影响。

这样的影响,使得整个帝国主义的国家,都在战争的过程中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也给他们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样的苦难和痛苦之中,处于资本主义国家,薄弱链条上的俄国,就产生了革命的机会。那么列宁指出,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式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逼迫处境之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取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吗。

所以这样一场革命,恰恰是因为俄国这样一种落后的地位,恰恰是因为俄国人民他们需要通过这样一场斗争,来寻求自身发展文明的一种特殊的条件和方式,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阶段,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它是具有必然性的一场革命。

那么第二点就是,有的人指出,十月革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理事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论述,但是列宁在这里创造性的发挥了这样一种理论。列宁认为所谓规律,它是部分的,因此具有不完全性和近似性。为什么说规律是部分的呢?因为人的知识,人类的规律,往往是通过对经验现象的总结而形成的一般性认识。

那么规律的这样一种,依赖于经验,来源于经验的这样一种属性,使得规律他是部分的。这样一种现象,其实在科学世界里,在科学的领域中非常常见。就拿物理学来说,牛顿发现了三大经典力学定律,但是这样的三大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

可是当物体的运动达到光速以后,就是相对论的领域。而物体的运动到微观领域之后,就是量子力学的领域。所以由此可见,当我们实践的范围,当我们实践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之后,那么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落后国家进行革命,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特殊性的,一种新的规律。所以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所以俄国的十月革命,作为一种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不仅不违背热泪社会理事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前提和条件。最后列宁指出了十月革命的特殊性,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确实有自己特殊的地方。这样一种特殊性就在于,俄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并且没有经历过充分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列宁指出,俄国是借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东方国家之间。所以说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的社会状况,使得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俄国走向文明的特殊道路,特殊的道路有是先革命、后建设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就在于革命胜利之后,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相反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建设时期。才能真正的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

- 9 -

社会主义文明。

因此俄国的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先革命,后建设。革命之后完了有一个非常长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所以这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之所在。

那么列宁的这些思想,有效的回击了一些理论家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种种批判。同时他也是思想理论创新的典范。他将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紧迫性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样一来,就走正确的认识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这样一种根本的特征。因此使得他有机会有条件,能够在战争结束之后,就转向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中。 那么要想建设社会主义,要想发展社会经济,那么就要把经济工作做好。把经济建设搞好。那么列宁晚年著作中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就已经开始之眼于去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但是这样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很快就被当时爆发的三年国内战争所中断了。在战争期间,由于百威份子(音)的封锁,很多战争时期所必须粮食,物资、弹药都受到了供给上的困难。因此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当时俄国不得不采取实施了一种,叫做暂时共产主义的政策。

那么暂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它具有哪些内容呢?我们首先来看。暂时共产主义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农民,实行余粮征集制。所谓余粮征集制,就是说农民不得私自处理,或者售卖自己的余粮,而是要把自己全部的余粮交给国家,由国家统一来分配。那么这样一来,农民最终只能获得必要的口粮和总使粮,而所有的余粮都被国家收走了。这是在粮食方面的政策。 那么在工业上,国家将所有的工业企业,全部收为国有。由国家来统一调配产品的生产、分配。那么在贸易方面,那是严格的限制贸易自由,要通过取消商品货币关系,来进一步阻止人与人之间的这样一种自由贸易。最后粮食收为国有,企业收为国有,自由贸易被禁止,那么在产品的分配上面,在物质和生活资料的分配上面,就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只有你参加了劳动,才能获得粮食的分配,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不予以分配。因此这样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样的一种内容,就基本构成了暂时共产主义的基本内容。客观的说,暂时共产主义政策,如果说在战争时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还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政策,有效的保证了布尔什维克这一方的粮食供给,以至于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在战胜结束之后,布尔什维克的高层领导人吗,他们倾向于将暂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沿用下去。 他们认为这样的一种政策,可以实现苏俄这样一个国家,从落后到文明,从封建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谓直接过渡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按照暂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巴黎公社的基本原则,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 10 -

更为直接的说,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也就是说一切的生产、分配、交换等等,都是由国家的指令和计划之下来进行的,他们认为这样一种方式,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是直接通往社会主义的桥梁,因此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然而这样的一种思路,这样的一种政策,在当时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之下,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那么这样的一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是严重的破坏了苏俄社会经济,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不高。

你不是要把我的余粮全部收走吗,那好,我什么粮食也不种了,我就种我自己的口粮,因此我的口粮保住了,你也收不到更多的粮食,我也不觉得吃亏,我也不负责那么多的劳动。所以整个当时战争结束之后,俄国的农业播种面积大大的缩减,粮食播种面积非常的有限,导致粮食的大量减产。

第二就是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应不畅,由于工业企业设为国有,而国家控制生产这样一种效率的低下,导致了产品的供给不足,又由于分配的供给是自上而下的专门的分配机构来实现的。因此这样的过多繁荣的中间环节,导致了许多必要的生活物资不能分配到人民群众的手中。

所以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应严重不畅,导致了许多工业企业不能开工,工人发不出工资,工人的生活极其困难。

第三,由于国家掌握了这么多的权力,控制了这么多的工业企业,又控制了产品的分配,因此在极度的权力之下,官僚主义的习气,和官僚主义的这样一种作风,在党的,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之下,慢慢的扩张开来,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它不仅影响了经济建设的效率,也影响了人民对这样一个政权和政党的信任。

那么这样的一些消极影响,导致的社会问题就是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叛乱。当时布尔什维克的征粮队到农村去收粮,那么农民不愿意交粮,于是产生了暴动。而且在彼得格勒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在彼得格勒不远处的科朗诗大得(音)这样的一个水港口要塞里边,许多水兵纷纷叛变,来反对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他们甚至打出了这样的口号,我们需要社会主义,但是我们不要布尔什维克的领导。

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矛盾,当时的经济问题是多么的严重。我们知道无产阶级政权是工人阶级的政权,工人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依靠力量!是领导者。而科朗诗大(音)的水兵,在当时众多反对十月革命的声音中,唯有他们,唯有可浪诗大(音)的水兵,是率先起来,支持俄国十月革命的。他们中间有很多都是布尔什维克党员。

可是正是这样的工人,无产阶级的依靠力量,正是这样一些水兵,他们率先支持过十月革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又反对布尔什维克的领导。那么这样的一些问题,使得列宁不得不对过去的经济政策加以反思。他认为暂时

- 11 -

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将会带来巨大的问题。因此列宁回到了问题的起点,回到了原点之上,就是如何发展苏俄这样的社会经济。

那么怎么发展呢?原来的路子走不通,那就一定要走新的路子。列宁指出,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办法去做好这样的一些工作。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既然不可能,是能力做不到的事情,就要想别的办法。

列宁指出,既然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那么作为小生产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样一种形式,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来实现这样的一种过渡。

那么这样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以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那么现在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就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样一个中间阶段,来间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那这就要说明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在列宁看来国家资本主义包括四种形式,它包括租赁制、租让制、合作制和代购代销制。

所谓租赁制,租赁制和租让制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把工业企业、不管是大规模的,还是小规模的,都还给资本家,或者说租给资本家,让他们来经营和生产。允许他们成功获得一部分的立业,其目的就是要将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的活力调动起来,要将一些大的,尚不能进行开工的这样一种大型企业,利用国外的资本,把它充分的利用起来,恢复起来,使工业产品的供给,使社会产品的生产,迅速恢复,然后得到有效的供给。那么这是租赁制和租让制的作用。

所谓合作制就是说,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大力的推行合作化,或者说合作社制度,通过合作社来改变过去分散的这样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而变为一种自主自愿的,集约化的生产农业生产模式。那么所谓代购代销制,是指的商业的。也就是说要国家出一部分资金,来雇佣一批作为商人的资本家,由他们来进行产品的销售和产品的购买。

就通过代购代销制,来促进和盘活整个国家的商业机制和体制。那么这样的四种机制,就构成了列宁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解,也就是说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那么他们的这样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质,其实就是要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或者说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体制,利用这样的一种经济的体制的因素,来发展社会的经济,来解放社会的生产力。最终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所以这是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思路的认识。由此可见,列宁他的认识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说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转向迂回过渡的思路。那么在迂回过渡的过程之中,形成这样的一种思路,就是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来实现的。

那么新经济政策,包括哪些内容呢?也是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用

- 12 -

粮食税来代替余粮征集制。那么以前是征集农民的余粮,把所有农民所生产出来的余粮都收为国有,那么现在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征集制,换句话说在每年春耕之前,国家就公布这个缴纳的粮食税的税率,这个税率其实是很低很低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那么农民在收获的时候,按照春耕时期的税率,上缴一部分粮食给国家,其余的粮食,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他们可以自己自由的处置这些余粮,那么这是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征集制。那么粮食税所带来的优势,恰恰是调动了农民进行生产的积极性。

以前我全部的余粮全部都被收走了,农民当然没有积极性了。可是现在我虽然向国家缴纳一部分粮食,但是有绝大部分的粮食,都可以自行处理,我就可以用这些粮食,和别人进行交换,可以出售,然后去购买我的生活必须品和生产资料的补给么这样一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所以这个政策一经实施以后,当时一年、两年期间,整个俄国的粮食播种率,粮食的播种面积成倍的增长,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那么第二点,就是工业企业非国有化,以前在暂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所有的工业企业都收为国有了。但是在新经济政策期间,那么国家将这些企业,将中小企业逐渐的归还给小资本家,让他们自主去经营。把大型的国有企业,通过租赁制和租让制的方式,让资本家去经营,这样是调动起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的效率。迅速的补充社会所必须的工业产品。

那么第三个方面就是大力发展商业,就是允许人民开始进行自由贸易。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强调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合作。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里边,没有资本的资助,没有这样一种国外资本家的实力,不去和他们发生交往,发生联系,那么你想建成这样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你想发展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列宁特别强调,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在实施新政策期间,要特别注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生经济的交往和合作。

以上内容呢,就是列宁晚年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一些继续的思路。那么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产生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也就是说很多农民,他们在这样的一个政策中,获得了具体的实惠,有了自己的余粮。工业企业也迅速得到扭转,工人们也恢复了生产,有了工资,生活物质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这是新经营政策所带来的优势和好处,它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在实施新政策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列宁不是强调说,要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吗。于是就在人民的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我们是要搞资本主义,还是要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列宁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说明,所以在许多文章之中,面临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进行了反复的说明和动员,那么归纳起来列宁的思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说如何看待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

- 13 -

的发展。首先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它在俄国这样一个国家里,生根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因为当时的俄国生产力是落后的,所以要改变这样的一种落后的生产状况,向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和经济形式过渡是做不到的,既然做不到,所以说没有那样一个条件向纯社会主义的形式进行建设,那么就只能通过资本主义这样的,或者说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通过商品经济这样一种方式,来发展社会经济。这也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愿望的。这是人民的愿望和利益的诉求。因此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是具有进步性的。因为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他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以前的生产方式都是分散孤立的小生产和小农经济。那么这样的一种封建的孤立的小生产,小农经济,是相当落后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和资本主义,或者说国家资本主义这样一种集约化的,规模化的,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相比,它是落后的。因此列宁反复强调,国家资本主义,或者说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对,相对于落后的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来说,它无疑具有进步性。因为这样的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为什么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而且它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进步性的。正是因为它进步,所以说它是可以在俄国的这样一片土地上生长下去的。

第三个方面列宁指出,确实国家资本主义它有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包含着商品经济,因此它确实会带来资本主义的这样一种发展的危险。但是列宁指出,我们所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恰恰是由于受到了国家的监督,也就是说,生产资料,它都是掌握在国家的手中的。大的工业企业,也是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受到了国家的监督。这样的一种经济,由国家监管监督测量计算,因此列宁指出,由于国家的存在,由于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我们不应该害怕这样的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可以不用担心,它是受到国家的监管和监督的。

最后一点列宁指出,作为一个共产党人,要搞市场经济,要搞商品经济,要发展国家资产主义,那么就必须发扬学习和借鉴的精神。向谁学习呢?向资本家学习,借鉴什么呢?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是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怎么去搞经济工作,怎么去抓经济建设。列宁曾经形象的比喻到,说共产党人,一定要成为精明的业主和批发商,因为你和狼在一块儿,你就要学会狼叫。因此列宁特别强调这一点说,共产党人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向他们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怎么样去做生意,发展经济。发展这个社会的这样一种经济建设。

那么以上内容,就构成了列宁晚年著作中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个部分的内容,也就是列宁晚年著作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改善国家机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14 -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会成为列宁晚年著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呢?那是因为在1921年这段时间里面,俄国苏维埃政权中,出现了两大威胁。那么这两大威胁归纳起来,就是两点。

第1点就是官僚主义作风在无产阶级政权之中逐渐蔓延,形成了气侯。 第2点方面威胁就是因为苏联当时的政治体制,面临着权力过度集中的这样一种威胁。那么官僚主义作风我们知道,它的危害是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样一种积极性,影响人民的社会建设的参与。而权力高度集中,则会威胁高层领导集体的团结,甚至会导致党的分裂。

所以这两个威胁,如果不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苏俄这样一个新兴无产阶级政权,很可能会走向终结。所以为了消除这两大威胁,面临对如何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如何改变权力高度集中这样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列宁指出,在我们的国家机关里边,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列宁指出,我们面前摆着两个划时代的任务,第一个就是要改造我们原封不动的,从旧时代接收过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

也就是说国家机关由于官僚主义过程中的存在,他的功能他的职责都无法实现,因此列宁才指出他是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因此要改变他。改造他。 列宁指出我们国家机关的状况是什么样子的?他说即使不令人厌恶,至少也非常可悲。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认真考虑,怎样克服他的缺点。也就是说既然你要改变国家机关的状况,你要去对国家机关进行改革,首先要知道他的缺点是什么。

那么当时我们指出,列宁所看的的当时俄国的国家机关所存在的主要缺点,就是官僚主义。那么官僚主义为什么会对,这样的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么列宁指出了,苏俄国家,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人民民主。

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是正是由于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他严重的阻碍了人民民主,他妨碍了人民积极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所以说官僚主义作风,他是对首先,首先对人民的民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那么第二点,官僚主义作风,他是会扼杀人民的积极性的。列宁指出,苏俄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民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和创造力。正是由于人民积极的参与到社会过程中来,有了人民的积极性,才有了社会建设的蓬勃发展,但是列宁指出,由于官员们刚愎自用的习气,由于官场上这种拖延拖拉的作风,导致了许多有意义的人民事业,都被搁置了。因此这样的一种作风,扼杀了人民进行实践和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样一种进程。因此他对社会主义建设构成了一种妨碍,要消除这样一种作风。

最后列宁还指出,官僚主义作风所导致的腐败,严重的侵蚀着党的激情,危害这国家政权的性质。列宁曾经形象的比喻到,他说旧的制度虽然已经消灭了,但是他的尸体并不会因为旧的制度的埋葬而进入到坟墓之中。相反他的尸

- 15 -

改变了自身所原来具有的资本主义精神。

所以列宁指出,如果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受到国家的监督和监管,那么这样的一种合作社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所以列宁看到在农村发展合作社制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制度。所以列宁对合作社制度的认识也经历了反对,然后到认识,以及形成文明的合作社制度,就是社会主义这样新的认识。 那么这样一种新的认识,在列宁论合作社这篇文章中,他明确阐发了这样的思想。他说既然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既然全部生产资料又属于国家政权,那么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只剩下居民的合作化了。也就是说真的如果使把农民和农业生产中,合作社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真正的推广开来,那么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就建立起来了。

那么为了建立起这样一个制度,列宁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制定了许多有价值的原则。例如要考虑农民的意愿,生产的合作社一定是农民处于自身力量的考量,自发自愿的结合起来,而不是通过国家强制性的结合。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他们自由自觉的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合作社。

第二,就是要在政策的制订过程中,要考虑到简便易行。也就是说用政策来扶持合作制的发展,一定要考虑农民他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因此政策的方针制定要简便易行,让人民能够看得懂,让人民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合作制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是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所以他们才能自愿的加入到这样一种生产方式之中。

第三是要加大国家的资助。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都是需要相当的财政投入的。列宁曾经指出,他说资本主义制度,是花了几万卢布才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建成合作社制度,同样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要给农村和合作社进行贷款、多投入,要贷款比工业企业还要多的钱,就是国家资助在这样一种制度的推行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一点就是要处理好合作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因为合作制度,合作化的生产,它是一种集约化的,规模化的生产,因此它对生产工具,对生产资料,进行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需要大量的现代化设备,而当时的俄国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没有足够的条件提供这么多的农业机械,因此合作化也受到一物质保障的制约。

但是这样一个问题在列宁看来说,要处理好合作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要通过合作化,带动工业的发展,同时工业发展起来以后,要反补农业的这样一种合作化的生产。那他们之间有效的互补,相互促进,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合作化与工业之间的关系。

那么列宁晚年关于推行合作制的思想实质归结为一句话,其实也就是要通过利益关系,把大工业和农业联系起来。要通过工业带动农业来发展。使农业生产真正的进入到现代化的模式,真正的推进整个农业它的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这就是合作社的思想实质。

那么最后一点,有了工农联盟的经济联系,有了农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 21 -

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前面我们指出,俄国的农民,文盲很高。没有经历过正规的文化教育,所以列宁特别强调,要在农民中,加强基础的文化教育工作,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因此在这个过程之中,就需要发展教育事业,而发展教育事业,首先当然是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列宁指出,要给我们国家的教师至少给予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待遇,一样的水平。

同时通过这样一种发展教育事业,也要重视城市的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也就是说,通过城市带动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使他们能够携手共同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文明制度。

那么以上内容,就是列宁晚年关于他如何推进整量全体的这样一个人民,也就是推进人民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文明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

那么以上内容呢,就构成了列宁晚年著作,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方面的探索。

那么这样一些探索,或者说列宁晚年著作这样一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而言,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那么我想这一部分,也是我们这堂课的重要内容。那么首先谈著作的启示意义,实际上我们就是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就是我们在今天,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21世纪,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去学习这个产生于九十多年以前的一系列著作。第二,列宁关于落后国家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是针对俄国的国情的。

那么这样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探索性实践,对于我们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能否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第三我们作为工厂党员,作为领导干部,是否能够从列宁的晚年著作中,汲取一些共产党员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素养?我想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那么我想它的启示意义归结起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也就是说,对于落后国家而言,我们长期所要探索和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不论是苏俄也好,还是我们中国也好,都有许多认识上的曲折和困难和错误。那么邓小平曾经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俄国搞了很多年,但是他没有搞清楚。列宁搞了一个新近政策,思路比较好,但后来苏联的体制僵化了。

也就是说在邓小平看来什么是社会主义?只有列宁是认识清楚的,他的思路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对于落后国家而言,它是一个不够格的。也就是说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们离真正的社会主义文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那么这样一段路就是发展道路,就是建设道路,就是要通过不断解放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向落后国家,向真正的社会主义文明国家这样一种转变和发展。 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恰恰是要立足于国情的。所以列宁晚年这样一种思路,正是因为它立足于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和现实条件,认清了俄国

- 22 -

这样一种在文化上,在经济,在政治上的这样一种落后境地,才真正的意识大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建设,和平的文化组织是多么的迫切和紧迫。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认识,才使得列宁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但是列宁逝世以后,新兴的政策没有被坚持下来。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这样一种延续。使得俄国最后走上了一种僵化封闭的体制,以至于最后导致了整个苏俄的解体。

有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经指出,他说苏俄之所以会走向解体,恰恰是因为当时长期存在于苏联政治体制之中的官僚主义集团。那么正是因为没有有效的克服他们,使得苏联最后走向了终结。

所以由此可见,从我们具体的国情出发,从我们具体的实践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是极为重要的一件工作。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形成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要完成的总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这样的一个过程的前提,恰恰是因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不断发展的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展的还不够充分。所以等等这些问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中心的任务就是发展,实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这也是立足于国情,来认识社会主义是一项科学的任务。

而列宁他的启示也恰恰在于这个地方。第二列宁晚年著作一个重大的启示,就在于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确实是比较好的,有价值的。那么为时间列宁能够探索出这样一条比较好的,有价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呢?恰恰是因为列宁始终能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尝观点和方法。并且和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起来,例如列宁对俄国事业革命的认识。例如列宁对新进实施那样一系列的解释和说明等等这都体现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用实践的方式,把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这样一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原则。

那么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他的产生,汲取的时代背景,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然而到了列宁,以及到了我们今天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立足于时代的变化,理论必须得到发展。否则理论就会僵化,最后陷入教条,最后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 而只有立足于时代,我们才能真正的把理论的,真正的思想资源充分的借鉴和发挥出来。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所应该具备的理论品格。

所以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恰恰是充分的考虑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的考虑到人民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方式。那么列宁指出,说过去根据书本,根据教条,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立足于经验,立足于现实,来真正的理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这是列宁晚年著作对于我们方法论的一种启示,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

- 23 -

论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我们时代,同我们时代的具体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那么第三个重要的启示意义,就在于列宁晚年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具有借鉴价值的一些措施。

那么这些有借鉴价值的思路,主要同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个方面就是经济建设方面。那么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之中,在推进和实施新进程的过程之中,形成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经济,来解放生产力的这样一种建设思路,这样一条思路,实际上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

但是列宁他也存在自身的问题。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没有回答好,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而这一点,我们邓小平同志就做了深刻而详尽的回答。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也有计划。因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他们在市场经济上,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别。这是一条重要的启示。而列宁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但是他在理论的表述过程中,他在范畴的使用上,选取了国家资本主义一种范畴,毕竟会在思想认识上带来一定的误解。这也是后来新兴经济政策没有实施下去一个重大原因。

但是从我们今天的改革实践来看,我们已经充分的吸收了,或者说充分的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我们把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的地位,改为决定性地位,而不是过去的基础性作用。而是现在的决定性作用。那么这样一来,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党,我们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进一步的分化。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他经济的建设,总有自身的规律,市场经济尽管有它各种各样的弊端,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这样一种经济方式,通过市场的方式来配制资源这样一种经济手段,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必然会发展下去的。

所以说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中所要做的一项重大的工作。因此这样一个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然而我们在改革的进程之中,也确实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例如利益的分配问题。很多由于市场所导致的这样一种利益的分配的不平等,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产生了对市场经济的怀疑。

我想这样的一些问题,恰恰很大的一种因素,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清楚市场经济。如果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这样一些问题,所带来这样一种弊端,就应该按照市场的原则,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规范,来限制经济的这样一种弊端,才能有效的克服在利益分配的领域中所出现的种种困境。所以深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恰恰是我们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对市场经济进行批判和否定。这是我们从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实施新进政策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那么第二个内容,启示内容就是文化建设领域。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文化素养不高,但是俄国也面临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样建立起来,真正

- 24 -

的社会主义文化。那么当时在苏俄之间是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分歧。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苏俄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发展自己的文化,建立起一套独立于资本主义文化以外的,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而对于这一点,列宁是非常反对的。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不在于它和资本主义文化,或者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区别,恰恰在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性,因为它吸收借鉴了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所以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不排斥一切任何文化,而且它是一切优秀文化的共同结晶的成果。

那么在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过程之中,我们也应该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和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那么怎么来认识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实际上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价值是文化的灵魂,离开了价值,价值原则和价值观念,也就无法体现一种文化的特制和特性。因此从文化和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来看,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

但是文化也有自身独有的属性,因为它作为精神的上层建筑,作为精神上的范畴,它对社会生产,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反作用。那么文化要推动和促进社会的生产,那么始终要服务于我们今天中心工作。什么中心工作?依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一条,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

因此我们今天全部工作,就是要实现现代化,要走向现代的文明,要走向文明的更高的节。因此我们的文化应该服务于这样一项中心的工作。那么这样一来,无论是西方的现代文明观念,还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文化,都应该成为有效的工具,成为我们服务于这样一项中心工作的一种文化手段。那么在价值研究中,例如自由、平等、公正、公平,正义这样的一些原则,应该成为对市场经济的一项有效的补充。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竖立起来的价值原则。 同样我们今天立足于中国的发展,立足于和平发展的建设,一个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传统的文化之中,关于社会的和谐构建,它的人的这样一种修养的提升,等等这些思想,都会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有借鉴作用的思想理论资源。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文化本身也具有一致性。正是因为有了文化的差异,才有了文化的冲突。

就是说文化和文化之间是不一样的,例如西方的传统文化之中,他们强调的是对未来的追述,而我们的文化中,强调的是对历史的总结。在西方的文明之中,他强调的是对现实的描摹核反应,而我们的文化中是强调对总体和意见的反映。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文化的差异和异质性,往往会在文化的发展中,会形成文化和文明的冲突。那这种文化和文明的冲突如何消融?如何克服?其实也是文化共有的这样一个课题。实际上这样一个问题,回归到我们今天的认识,依

- 2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0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