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19 04: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 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平亢地 2. 水迁移元素 3. 自然区 4. 地球表层 5. 自然地理区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 )、( )、( )和( )。 2.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 ),下至( )。
3.( )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 )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 )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 )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A. 大气 B.岩石地形复合体 C. 水分 D. 有机界 2.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 )
A. 太阳能 B.生物能 C.水能 D.风能 3.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4.当一个系统对周围环境输出过多的能量和物质,从而使系统因满足不了最低需求而使系统受损,这种损伤功能类型称之为( ) A.进料过多 B.泄漏 C.进料不足 D.阻塞
5.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 A.自然带 B.自然亚地带 C. 自然地区 D.自然地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2. 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3.地球表层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五、论述题(共30分) 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试卷一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 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2. 水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水圈进行迁移的元素 。
3. 自然区:是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4. 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 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二、填空题
1.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保存功能)。 2. 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
3. (大气)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绿色植物)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 (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三、选择题
1.B 2.A 3.C 4.B 5. C
四、简答题
1、 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1)水圈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参与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过程。 (2)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并且是供生物生存的环境的组成部分。
(3)水是自然地理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水可以做溶剂也可以做原料,参与大部分自然地理过程。如元素的迁移、生物光合作用等。 (4)水在地球表层的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物质进行搬运,参与能量的固定转移。 2、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1)有统一的自然地理过程,一个自然区只有一个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不同, 则产生不同的自然区。
(2)自然区既体现地带性特征,又体现非地带性特征。 (3)拥有完整的系列和组合方式 3、 地球表层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1)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影响。
(2)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是在水、生物、土壤、大气等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 (3)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自然系统中某一条件,将产生系列的效应。 (4)地球表层有稳定的结构,包括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五.论述题 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黑土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土壤类型。我国黑土主要发育在东北区。黑土的退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变迁而使黑土成土条件缺失。二是人类活动、耕作而导致黑土退化。 1、 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引起的黑土退化
黑土的形成是由于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我国黑土分布在东北地区,原来是沼泽地开发形成,长期无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条件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干冷。腐殖质形成,分解缓慢,经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巨厚的黑土。随着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气候因素改变,黑土地区温度升高快,腐殖质分解过度,使积累量逐渐减少,而黑土地区的植被变少,产生的动植物残体减少,也减少了腐殖质的来源,黑土的形成受到影响,消耗增加,引起退化。 2、 人类活动引起黑土退化
人类活动是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人类大面积的开垦黑土用于耕作。破坏了黑土地区的原生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不合理的开垦利用方式,加速了黑土的退化,使土层变薄。
(2)人类耕作使黑土的积累过程受到干扰。种植作物,收获之后归还土地的有机物残体极为稀少,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补充,而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只能由积累的腐殖质释放,只“出”不“进”,黑土不能积累,土层变薄,黑土退化。
(3)人类使用化肥、农药破坏了黑土,尤其是农药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导致有机物难以分解,土壤生物死亡增加,黑土得到有机残体的量减少。
(4)人类耕作使黑土裸露;易受流水作用、风沙侵蚀,加速了黑土的流失。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 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斑块 2. 空气迁移元素 3. 垂直分化 4. 地方 5. 自然地理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最先出现的圈层是( )和( ),而后出现( ),再后出现了( ), 与此同时,地球表层的最后一个自然圈层( )也产生了。 2.( )决定一地的自然生产潜力。
3. 土地是一个立地垂直剖面,它的垂直厚度因等级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级越低,它的垂直厚度越小,其上界通常是( ),下界达( )。 4. 水分是自然地理系统起( )作用的组成部分。 5. ( )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结合的区域单元。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2. 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 )。
A. 太阳能 B.生物能 C.水能 D.地球内能 3.( )是自然地理系统的活跃的组成部分 A.岩石地形复合体 B.大气 C.有机界 D.土壤
4.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对于平地上开垦的耕地与林带的组合是下列哪种结构? A.棋盘式结构 B.平行式结构 C.交错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5.对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 )是最主要的动因。 A.空气 B.水 C.生物有机体 D.土壤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2.我国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可分为几个自然地带? 3.综合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五、论述题(共30分)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
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题
1. 斑块:水平方向内部一致的景观实体。
2. 空气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大气圈进行迁移的元素 。
3. 垂直分化: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4. 地方:是一些在地理上和发生上有联系的“限区”有规律的组合。
5. 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二、 填空题
1. 自然地理系统最先出现的圈层是(大气圈)和(岩石圈),而后出现(水圈),再后出现 了(生物圈),与此同时,地球表层的最后一个自然圈层(土壤圈)也产生了。 2. (太阳能)决定一地的自然生产潜力。
3. 土地是一个立地垂直剖面,它的垂直厚度因等级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级越低,它的垂直厚度越小,其上界通常是(绿色植物层顶),下界达(植物根分布层)。
4. 水分是自然地理系统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
5. (自然区)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结合的区域单元。 三、 选择题
1.C 2.A 3.B 4.A 5.C 四、简答题
1.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1)有统一的自然地理过程,一个自然区只有一个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不同,则产生不同的自然区 (2)自然区既体现地带性特征,又体现非地带性特征。 (3)拥有完整的系列和组合方式
2.我国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可分为几个自然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地带 (2) 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 (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 (4) 亚热带常绿林红黄壤地带 (5) 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 3.综合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1)在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因素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2)主要根据平亢地上的气候、植被、土壤、及自然综合体划分。
(3)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破坏,它的分布往往与与纬线偏离,有时难于辨认。 (4)由极地到赤道的分布是依次更替的。 (5)地带性单位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 五、论述题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
1. 在地貌由平原演变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由高原演变为山地、丘陵、平原的这一 循环的地貌过程中,水体也在发生着相应地变化。
假定平原的坡度为0,那么平原上是不发育河流的。现地面抬升,在断裂等岩石破碎处形成沟谷,并下切至地下水位,形成河流,河流摆动导致流域面积增加,流量增多,这一过程就是高原逐渐演化成山地的过程,流域面积扩张的终结意味着山地形成而高原消失;河流由独流发展形成水系的过程恰恰是山地向丘陵转化的过程;与丘陵消亡同步,河流经层流阶段最终在坡降消失的同时消亡。因此,地貌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的变化过程恰是水文由无流—独流—流域扩张—支流发育—层流—无流的过程。 2. 地貌演化的过程也是植被与土壤的演化过程
假定研究对象位于温带湿润区,地貌这低平状态时发育了草甸土,地面抬升时土壤逐步
演替为白浆土,与河谷扩张和山地形成同步,白浆土逐渐分化成山地暗棕壤和河谷草甸土。山地演化成丘陵的过程,正是山地暗棕壤向暗棕壤演化的过程,丘陵向平原演化过程也就是暗棕壤向草甸土演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过程是一个统一过程,其表现既是地貌过程,也是土壤过程,水文过程,植被演替过程。也就是说,地貌过程,岩石转化过程,土壤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只不过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不同侧面,而非独立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图表表示如下: 地貌过程 平原—高原 高原—山地 山地—丘陵 丘陵—平原 水文过程 无流—独流 流域面积扩张 水系发育阶段 水系消亡阶段
植被变化过程 草甸—湿生森林 湿生森林—中生森林 中生森林—中湿生森林 中湿生森林—草甸 土壤过程 草甸土—白浆土 白浆土—山地暗棕壤 山地暗棕壤—暗棕壤 暗棕壤—草甸土 地方气候过程(平均积温) 温暖—冷凉 冷凉—冷凉、温暖 冷凉温暖—温凉 温凉—温暖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 试卷三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廊道 2. 自然地带 3. 处境 4. 经度省性 5. 自然地理区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是由( )、( )、( )、( )和(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2.( )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自然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3.微观的物质迁移可分为( )、( )和( )。
4.( )迁移元素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活质改变大气的成分。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A.土壤 B.水分 C.有机界 D.大气
2. 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对于已退化的荒地( 草斑和碱斑镶嵌分布)为哪种结构 A.交错式结构 B. 平行式结构 C.棋盘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3.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的产生依靠功能的因子,那些无法用现状解释说明的,但是却可从过去资料中得出结论的自然地理因子是( ) A. 位置因子 B. 遗传因子 C.状态因子 D.作用因子 4. 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 A.限区 B.自然区 C.地方 D.相
5.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受损伤时,防止泄漏的对策是( ) A.阻止 B.保存 C. 供给 D.补救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太阳能的转化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意义? 2. 自然地理区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3.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五、论述题(共30分) 分析生物对物质迁移的影响
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题
1.廊道:是带状的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景观实体,分布在整个景观中。
2.自然地带: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3.处境:是指该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地形要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向、地表坡度的大小)及地面组成物质所决定的各条件的总和。
4.经度省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5.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二、 填空题
1. 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2. (水)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自然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3. 微观的物质迁移可分为(空气迁移元素)、(水迁移元素)和(生物迁移元素)。 4. (空气)迁移元素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活质改变大气的成分。 三、 选择题
1.A 2.D 3.B 4.D 5.B 四、简答题
1.太阳能的转化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意义? (1)太阳能决定一地的自然地理地带 (2)太阳能决定一地的自然生产潜力 (3)太阳能是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基础 2.自然地理区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 (2)发生统一性原则 (3)区域共轭性原则
3.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水是起联系作用的关键的组成部分。
(1)水是物质和能量的载体。水把推移质、悬移质从高处带到低处,并且溶解化学元素,凝结、径流等过程使能量发生转换,还通过水分循环把能量进行传输,在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被分解成的氢和氧,是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水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3)水对环境起控制作用。 五.论述题
分析生物对物质迁移的影响
生物对化学元素的迁移影响集中反应在生物的合成与分解这两个过程中。也就是说,一方面生物在太阳能参与下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元素合成有机化合物;另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将这些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无机物,重新回归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无论是生物的合成还是微生物的分解,在物质的迁移过程中生物都起了驱动力的作用。没有生物的合成与分解,就没有各圈层间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转化过程,一些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也就不能发生。在有机物的合成过程中,某些元素产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植物根系从较深的土层中吸收钾、钙、镁等常量营养元素以及各种微量营养元素,随着植物体的死亡,这些元素富集在地表,植物完成将其从土体深处提升到表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元素的形态亦发生复杂的变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形成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还使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和生命元素。这些生命元素迁移的同时,也携带着化学元素迁移。地球表层的生物种群是千差万别的,但其共性是生长不息,每一个体都有完整的生命过程,在周而复始的生命过程中,生物不仅实现了其与各圈层间
的物质交换,亦影响地表各个圈层间的化学组成和元素迁移,同时,对地表不同地域单元间的元素迁移也产生影响,即生物对圈层之间和地域单元之间的物质迁移均有深刻的影响。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 试卷四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限区 2. 自然地带 3. 处境
4. 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 5. 地域分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 ),下至( )。 2. 自然地理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装置是( )。 3.( )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4.( )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 )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5.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自能可分为如下四种:( )、( )、( )和( )。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对于已退化的荒地( 草斑和碱斑镶嵌分布)为哪种结构 A.交错式结构 B. 平行式结构 C.棋盘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2.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A.自然带 B.自然亚地带 C. 自然地区 D.自然地带 3.( )是自然地理系统的活跃的组成部分 A.岩石地形复合体 B.大气 C.有机界 D.土壤
4.自然地理系统在受到损伤时,对于防止进料过少的对策是 A.保存 B.阻止 C.补救 D.供给
5.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的产生依靠功能的因子,那些可以引导或产生流,但其自身并不是动因的清晰可见的状态是( ) A. 位置因子 B. 遗传因子 C.状态因子 D.作用因子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地球表层的边界包括什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 何为平亢地?研究它有何自然地理意义? 3.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五、论述题(共30分) 论述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
试卷四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题
1.限区: 是有明显界线限定的自然综合体,是“相”有规律的结合体。
2.自然地带: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3.处境:是指该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地形要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向、地表坡度的大小)及地面组成物质所决定的各条件的总和。
4.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认为干扰的场合下,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状态。
5.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二、 填空题
1. 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 2. 自然地理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装置是(有机界)。 3. (土壤)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4.(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 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5.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自能可分为如下四种:(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 (保存功能)。 三、 选择题
1.D 2. C 3. B 4.D 5.C 四、简答题
1.地球表层的边界包括什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规定地球表层边界的根据,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地球表层这一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内部联系,即沉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 圈之间的相互联系减弱为零的地方,就是这一地理系统的边界。
(2)整个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范围,是地球表层的范围。只有生命存在,才有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矛盾,才有生物循环及相互转化。 (3)对流层以下和沉积岩石圈以上这个范围内是太阳能占统治地位,由太阳能所引起的物质循环就在这个范围内进行。 (4)沉积岩石圈以下的热力条件是以地热占统治地位,太阳能的作用已是鞭长莫及。 2.何为平亢地?研究它有何自然地理意义?
平亢地 :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意义:(1)它可用来确定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 (2)它可用来确定一地的自然地理地带 (3)用来确定地带顶极群落的自然生产潜力 3.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垂直分化: 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 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区别:山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山前阶梯地形表现出来,而平原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地下水的埋深和地表组成物质的变化反映出来。 五、 论述题
论述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空间排列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按其联系与作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地球表层的垂直结构
地球表层在垂直方向上组成物质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组成“千层饼”式的构型,称其为地球表层的垂直结构。这种垂直结构在不同等级的地球表层中表现出来的格局不尽相同。如等级较低的生物群落中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地下层。它们之间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C、H、O 、N的循环)组成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高层次的地球表层通过更复杂的物质和能量联系组成垂直方向上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有序结构。尽管不同等级的地球表层其垂直结构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其共同特点是系统中异质要素在垂直方向上物质与能量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垂直结构的简单与复杂程度。 2、地球表层的水平结构
地球表层各组成单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关系组成地球表层的水平结构。水平结构的复杂与简单与否是由物质、能量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决定的。地球表层的多等级性决定其“流”的联系强度与复杂程度不同,因此其水平结构也具有等级性。如自然地理区是由异质的相、限区和地方组成的,而自然地理带则是由异质的自然地理区组合而成的。可见,地球表层的等级越高,其水平结构越复杂。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 试卷五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自然区 2. 平亢地 3. 纬度地带性 4. 区域共轭性 5. 微域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 )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 )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2. “七山一水二分田”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 )。
3. 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 )、( )和( )的交换。
4. 土地单位的等级阶梯自上而下可分为( )、( )、( )和( )。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受损伤时,防止泄漏的对策是( ) A.阻止 B.保存 C. 供给 D.补救 2.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是( ) A.大气 B.水分 C. 有机界 D.土壤
3.暴雨致系统中滞留的水分过多,当超过系统最大的忍耐力时系统会受到损伤,从系统的损伤功能类型来讲,这属于( ) A.进料不足 B.进料过多 C. 阻塞 D.泄漏 4.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5.( )形成的的基本原因是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的差异。 A.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B.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2. 我国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可分为几个自然地带? 3.何为土地?其界限与地球表层的界限有何区别? 五、论述题(共30分) 论述地球表层的功能因子类型
试卷五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题
1.自然区:是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
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2.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3.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4.区域共轭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综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5.微域性: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称为微域性。 二、 填空题
1.(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2. “七山一水二分田”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土地结构)。
3.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岩石圈上层)、(大气圈)和(水圈)的交换。 4.土地单位的等级阶梯自上而下可分为(相)、(限区)、(地方)和(土地区)。 三、 选择题
1.B 2.C 3.B 4.C 5.D 四、简答题
1.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1)水圈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参与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过程 (2)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并且是供生物生存的环境的组成部分
(3)水是自然地理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水可以做溶剂也可以做原料,参与大部分自然地理过程。如元素的迁移、生物光合作用等。 (4)水在地球表层的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物质进行搬运,参与能量的固定转移。 2.我国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可分为几个自然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地带 (2) 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 (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 (4) 亚热带常绿林红黄壤地带
(5) 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
3.何为土地?其界限与地球表层的界限有何区别?
土地:是由岩石圈的上层、地方地形、局地气候、地方水文、土壤和生物有机体等相互作用组成的自然地理系统。
土地的垂直厚度和水平范围均比地球表层小。土地是一个立地的垂直剖面,它的垂直厚度因等级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级越低,它的垂直厚度越小,其上界通常是绿色植物层顶,下界达植物根系分布层。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的沉积岩石圈,整个水圈以及整个生物界。 五. 论述题
论述述地球表层的功能因子类型
1、作用因子:是指纯物理和化学活动。人们虽然能观察到系统中能流和物流的输入过程,但对输入系统的能流与物质流以及它们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并不清楚。
与实验不同,人们很难直接观察到作用因子,但为了进行功能研究,通常可以借助于以下几种因子间接推导出作用因子。
2、状态因子:是指清晰可见的位置和状态,它们可以引导或产生流,但其自身并不是动因。以土壤质地为例,它自身不是一个动因,但却影响着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到水和土壤养分的通透性和吸收作用,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条件。某些流具有状态特征而不具有作用特征,例如:因为放牧和践踏致使植被破坏、土壤养分的破坏,作用因子常常受到像迁徙动物行为等状态因子的影响。
3、位置因子:指地球表层中要素、属性或组分的具体位置,它决定了将会产生的行为类型。也就是说,可以从位置上推断出某一具体行为。例如以一山坡的上部和下部为例,,上部由于水分和养分的流失通常比较干燥和贫瘠。
4、遗传因子:是指无法用现状解释说明的,但是却可从过去资料中得出结论的自然地理因子。例如:保持了早期气候状况或不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貌,植物固定的沙丘,被辫流水系所掩盖的多曲流河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 试卷六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地球表层 2. 自然地带 3. 处境 4. 纬度地带性 5. 地域分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 ),下至( )。
2.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是靠其中连续的( )、( )和( )来维持的。它们将自然地理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要素与整体、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以生物为中心串连起来。
3.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 )、( )和( )的交换。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 )和( )因素。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2.对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 )是最主要的动因。 A.空气 B.水 C.生物有机体 D.土壤
3.( )抗人类干扰能力最弱,是自然地理系统丧失功能和结构的突破口。 A.绿色植物 B.土壤 C.岩石 D.水分
4.自然地理系统防止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流,从周围环境进入系统内部,以保持系统不超过它的最大忍耐界限的功能是( ) A.供给功能 B.抵制功能 C.处置功能 D.保存功能 5.下列那个不是对非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 A.自然大区 B.自然地区 C.自然区域 D.自然地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大气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作用。 2. 综合自然区划的非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3.地球表层的边界包括什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30分)
简述岩石地形复合体的自然地理功能
试卷六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题
1.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2.自然地带: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3.处境:是指该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地形要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向、地表坡度的大小)及地面组成物质所决定的各条件的总和。
4.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万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5.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二、 填空题
1.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
2.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是靠其中连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来维持的。它们将自然地理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要素与整体、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以生物为中心串连起来。
3. 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岩石圈上层)、(大气圈)和(水圈)的交换。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 地带性 )和(非地带性)因素。 三、 选择题
1.C 2.C 3.A 4.B 5.D 四、简答题
1.大气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作用。
(1)通过大气的化学成分,尤其是碳、氢、氧、氮的物质循环,把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部分联结起来。 (2)大气作为物质和能量的 “载体”,通过大气环流把大陆、海洋各部分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2.综合自然区划的非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1)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的形成过程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2)非地带性单位的完整性决定于地势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
(3)不是呈带状按纬线延伸,而是“ 切断 ”按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成块状分布。 (4)在高纬度和低纬度不具有明显的更替现象,而在中纬度有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更替的规律。 (5)常常具有明显的界限。
3.地球表层的边界包括什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地球表层的边界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的沉积岩石圈、整个水圈以及整个生物界。 规定地球表层边界的根据,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地球表层这一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内部联系,即沉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 圈之间的相互联系减弱为零的地方,就是这一地理系统的边界。
(2)整个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范围,是地球表层的范围。只有生命存在,才有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矛盾,才有生物循环及相互转化。 (3)对流层以下和沉积岩石圈以上这个范围内是太阳能占统治地位,由太阳能所引起的物质循环就在这个范围内进行。 (4)沉积岩石圈以下的热力条件是以地热占统治地位,太阳能的作用已是鞭长莫及。 五.论述题
简述岩石地形复合体的自然地理功能
岩石地形复合体既是地球表层的组成成分,又是自然地理过程形成的物质基础。并不是整个岩石圈都是岩石地形复合体,它只涉及岩石圈与地球表层其他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所能达到的深度,即岩石圈的上层才是岩石地形复合体,才是地球表层的组成成分。作为地球表层组成成分的岩石地形复合体,随岩性不同、与地表其他组成成分作用的范围不同,而深浅各异。
岩石地形复合体是地球表层的骨架,除了作为地球表层的固体基础而外,更重要的是它通过风化作用、成土作用、岩石风化物的搬运及堆积作用,为地球表层提供疏松物质及化学元素,这不仅使岩石地形复合体这一“消极”成分被转变成为“活跃”的积极成分,而且使太阳能、大气、水分、有机体等地球表层的组成要素与岩石地形复合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自然地理过程。
不同类型的岩石地形复合体与各组成成分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如花岗岩常有较厚的风化壳,其风化物的组成颗粒一般较粗;而石灰岩的风化壳较薄,其风化物组成颗粒一般较细。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地形复合体类型不同,自然地理过程就不同,当然其土壤类型、生物群落也就不同,地球表层的属性也就必然不同。
在地球表层五大组成要素中,岩石地形复合体抗人类干扰的能力最强,相对而言,稳定性最高,且较易辩识,因此,常作为复原自然地理过程的指标。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 试卷七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相 2. 平亢地 3. 地理地带周期律 4. 景观 5. 廊道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自然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2.( )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 )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3.( )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 )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方式主要有( )和( )。 5.自然区划的三个主要原则( )、( )和( )的原则。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自然地理系统的基础功能中,将系统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能量流加以处理,或将它们转移,或将它们排除的功能是( ) A.供给功能 B.处置功能 C.抵制功能 D.保存功能
2.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坡度不同的地貌区、多流域的山区等属于( ) A.交错式结构 B.棋盘式结构 C.平行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3.对于地表水元素的迁移,( )是最主要的动因。 A.水 B.大气 C. 土壤 D.生物有机体 4.形成地貌基本格局的能量因子是( )。 A.太阳能 B.地球内能 C.潮汐能 D.生物能
5.( )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A.土壤 B.水分 C.有机界 D.大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2. 太阳能的转化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意义? 3.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五、论述题(共30分)
分析地球表层圈层间的物质循环的方式
试卷七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题
1.相:是具有同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地段,它在整个空间内应当具有相同的岩石、一样的地形、并获得相同数量的热量和水分(处在相同的水热条件下)。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它的空间内必然会以一种微气候占主要地位,仅仅形成一个土种和仅仅分布着一个生物群落。 2.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3.地理地带周期律:受净辐射和辐射干燥指数控制体现出的地带规律。
4.景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廊道:是带状的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景观实体,分布在整个景观中。 二、 填空题
1.( 水 )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自然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2.(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3.(大气)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绿色植物)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方式主要有(路线调查)和(典型区的调查)。
5.自然区划的三个主要原则(发生性统一性)、(区域共轭性)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结合)的原则。 三、选择题
1. B 2.A 3.D 4.B 5.A 四、简答题
1.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1)区位原则
(2)环境影响的事前评价原则 (3)相邻性原则
(4)适宜性和限制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经济原则
2.太阳能的转化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意义? (1)太阳能决定一地的自然地理地带 (2)太阳能决定一地的自然生产潜力 (3)太阳能是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基础
3.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垂直分化: 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 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区别:山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山前阶梯地形表现出来,而平原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地下水的埋深和地表组成物质的变化反映出来。 五、 论述题
分析地球表层圈层间的物质循环的方式
地球表层圈层间的物质循环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水分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
海洋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的源和汇。水分循环通过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径流等相互联系的环节,在海洋、大气、土壤、生物及陆地水体间建立水的循环体系。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参与水气的蒸发,水汽的运移是由大气运动完成的,凝结与降水也发生在大气圈中;径流发生在岩石圈表层(地表径流)和岩石圈内部(地下径流),是水循环的重要步骤;植被和土壤对降水的滞留和保存,改变了水循环的过程与速度。
地质循环由四个基本环节所构成。第一是风化:裸露地表岩石在各种破坏营力的作用下,其内部性质发生机械的和化学的改造和变化。风化作用的结果,使坚硬的岩石成为松散的物质,增强了透水性和通气性,元素以可容性盐的形式被释放出来,并形成一些次生的黏土矿物,为土壤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是输运:风化作用的产物在水与风的作用下输运到远处,实现了地表物质的重新分配。第三是沉积:被输运并聚集在海洋底部和陆地下陷部位的松散沉积物,在改变深度、温度和压力等条件下逐渐密实,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和成分,形成岩石。最后为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能的作用,产生地壳的抬升。抬升到地表的岩石,又重新经历风化、输运、沉积等过程,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循环。
生物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从无机界吸收二氧化碳、水及营养盐合成活质,通过腐殖质化最终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转化与物质循环。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 试卷八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自然地理系统 2. 垂直带性 3. 地理地带周期律 4. 区域共轭性 5. 微域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地表空间格局的组成要素含( )要素、( )要素和( )要素。 2.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可分( )结构和( )结构。
3.虽然每个景观中都具有氧化一还原反应,但荒漠景观以( )过程占优势,沼泽景观以( )过程占优势。 4.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 )、( )和( )的交换。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当一个系统对周围环境输出过多的能量和物质,从而使系统因满足不了最低需求而使系统受损,这种损伤功能类型称之为( ) A.进料过多 B.泄漏 C.进料不足 D.阻塞
2.水平结构可以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如热量带、垂直带等由平行分布的条带状自然地理单元构成水平结构为( ) A.镶嵌式结构 B.交错式结构 C.棋盘式结构 D.平行式结构
3.彼列尔曼根据化学元素迁移条件,把地表面上各种各样的形态分为三种基本处境,不包括下列的哪一项( ) A.残积处境、 B.平亢地处境 C.水上处境 D.水下处境
4.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 ) A.原始共生阶段 B.和谐共生阶段 C.改造自然阶段 D.顺应自然阶段 5.下列哪个不是自然区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
A.发生性统一性 B.区域共轭性 C.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结合 D.经济性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综合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2. 何为平亢地?研究它有何自然地理意义? 3.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五、论述题(共30分) 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稳定性
试卷八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题
1.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2.垂直带性: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3.地理地带周期律:受净辐射和辐射干燥指数控制体现出的地带规律。
4.区域共轭性:区域共轭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综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5.微域性: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称为微域性。 二、 填空题
1.地表空间格局的组成要素含(斑块状)要素、(廊道状)要素和(基质状)要素。 2.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可分(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3.虽然每个景观中都具有氧化一还原反应,但荒漠景观以(氧化)过程占优势,沼泽景观以(还原)过程占优势。 4.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岩石圈上层)、(大气圈)和(水圈)的交换。 三、选择题
1.B 2.D 3.B 4.B 5.D 四、简答题
1.综合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1)在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因素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2)主要根据平亢地上的气候、植被、土壤、及自然综合体划分。
(3)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破坏,它的分布往往与与纬线偏离,有时难于辨认。 (4)由极地到赤道的分布是依次更替的。 (5)地带性单位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 2.何为平亢地?研究它有何自然地理意义?
平亢地 :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意义:(1)它可用来确定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 (2)它可用来确定一地的自然地理地带 (3)用来确定地带顶极群落的自然生产潜力 3.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1)水圈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参与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过程 (2)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并且是供生物生存的环境的组成部分
(3)水是自然地理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水可以做溶剂也可以做原料,参与大部分自然地理过程。如元素的迁移、生物光合作用等。 (4)水在地球表层的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物质进行搬运,参与能量的固定转移。 五. 论述题(25分) 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稳定性
地球表层的稳定性,是指其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人为干扰的场合下,地球表层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态。
地球表层的自我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成它的各个组成成分,以及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各组成成分之间以及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联系,可应用因果反馈关系来研究。反馈是系统运转后,根据结果,修正引起这种结果的原因。正反馈环是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加强了这种变化趋势,使其脱离初始状态。这种在变动中自我增强作用是正反馈环的作用。负反馈环与之相反,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要素的连锁反应,减弱了这种变动,使变化趋于稳定。 图为负反馈环,它表示当空气中CO2含量增加时,空气的温度因花房效应而提高;空气温度升高,植物生长茂盛;植物生长茂盛,增强光合作用,因而使CO2减少。如开始时CO2的含量变动+ΔA,一个周期后CO2含量变动为+ΔA-ΔA′。这就使C02含量不会增加过快,而趋于稳定。所以负反馈环可以通过连锁反应,起自我调节的作用。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 试卷九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处境 2. 垂直带性 3. 景观 4. 地域分异 5. 扰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可分( )结构和( )结构。
2.碳的主要循环是从二氧化碳到( ),然后又回到( )。但是其中一部分却被隔离开来而以泥炭、煤、石油等形式储藏在沉积物中。 3.荒漠景观的标型元素是( ),草原景观的标型元素是( ),温带森林景观的标型元素是( ),而热带雨林景观的标型元素是( )。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 )和( )因素。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是自然地理系统中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 A. 大气 B.土壤 C. 水分 D. 有机界 2.下列哪种不是微观的物质迁移类型( )
A.空气迁移元素 B.水迁移元素 C.生物迁移元素 D. 土壤迁移元素 3.( )是有明显界线限定的自然综合体,是“相”有规律的结合体。 A.限区 B.地方 C.自然区 D. 自然带
4.( )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结合的区域单元。 A. 自然地带 B.自然区 C. 自然大区 D. 自然区域 5.( )形成的的基本原因是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的差异。 A.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B.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生物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2. 太阳能在有机界是如何转化的? 3.你怎样理解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五、论述题(共30分)
阐述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具有独特的阶段性模式
试卷九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处境:所谓“处境”是指该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地形要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向、地表坡度的大小)及地面组成物质所决定的各条件的总和。
2.垂直带性:垂直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3.景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4.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5.扰动:是时间上的不连续事件,它们可以改变景观、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构成,改变系统基底、自然环境以及资源有效性。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可分(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2.碳的主要循环是从二氧化碳到(活质),然后又回到(二氧化碳)。但是其中一部分却被隔离开来而以泥炭、煤、石油等形式储藏在沉积物中。
3.荒漠景观的标型元素是(钠),草原景观的标型元素是(钙),温带森林景观的标型元素是(铁),而热带雨林景观的标型元素是(铁、铝)。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 地带性 )和(非地带性)因素。 三、选择题
1.C 2.D 3.A 4.B 5.D 四、简答题
1.生物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1)生物在地理系统中是生产者,是太阳能和水的“转换器”和“储存器”。 (2)生物在地理系统中是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 (3)生物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敏感性最强。 2.太阳能在有机界是如何转化的?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2)生物的分解与呼吸又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 3.你怎样理解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是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方式,或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单元的分布格局及各等级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可分为: (1) 时间结构 (2) 空间结构 ① 垂直结构 ② 水平结构 (3)信息反馈结构。 五、论述题
阐述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具有独特的阶段性模式 1、景观破碎化阶段
在人类未干扰之前地球表层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景观一致性的特点,如茫茫林海,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等。人类在开发土地资源时,首先是以斑块状的方式进行,建立起居民点斑块、农田斑块等。随着斑块数量的增加,虽然景观基质尚没有改变性质,但却使景观发生破碎化。
景观破碎化初期,地球表层的生产、处置等功能没有发生显著的衰减,甚至在某些功能还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生物群落生长量的提高等。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却较明显,如核心物种的消失(依赖较大同质景观的物种,如东北虎)和边缘种的增加(依赖多种生境,如部分鸟类)等。 2、功能衰减阶段
当人类干扰范围扩大到整个景观时,则地球表层的功能发生了严重的衰减。如在吉林省东部,人类的过度采伐使森林由原始的针阔混交林逆向演替为杂木林,形成蒙古栎、山杨、白桦纯林,榛、胡枝子灌木林等,林相退化,生产力水平大幅度降低;在吉林省西部,过度放牧造成羊草草原退化成杂类草草原,马莲纯群落或碱蓬群落,此时地球表层的的生产功能、处置功能都严重受损,表现为生物群落的逆向演替和生物量的降低。 3、平衡失控阶段
在人类持续超强度的干扰下,地球表层的平衡过程被打破,各要素之间、各单元之间及自然地理整体与外界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间收支的平衡被打破,造成沙化、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不稳定自然地理过程的发生。稳定性丧失不仅导致地球表层生产功能、保护功能等的彻底丧失,而且对人类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 试卷十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相
2. 区域共轭性 3. 土地 4. 廊道 5. 经度省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 )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2.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 )和( )。 3.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方式主要有( )和( )。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 )和( )因素。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A.自然带 B.自然亚地带 C. 自然地区 D.自然地带
2.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对于平地上开垦的耕地与林带的组合是下列哪种结构? A.棋盘式结构 B.平行式结构 C.交错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3.( )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A.土壤 B.水分 C.有机界 D.大气
4.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的产生依靠功能的因子,那些可以引导或产生流,但其自身并不是动因的清晰可见的状态是( ) A. 位置因子 B. 遗传因子 C.状态因子 D.作用因子
5.暴雨致系统中滞留的水分过多,当超过系统最大的忍耐力时系统会受到损伤,从系统的损伤功能类型来讲,这属于( ) A.进料不足 B.进料过多 C. 阻塞 D.泄漏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岩石地形复合体的自然地理功能
2. 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3.人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五、论述题(共30分)
论述自然干扰对地球表层结构和功能的形成的意义
试卷十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题
1.相:是具有同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地段,它在整个空间内应当具有相同的岩石、一样的地形、并获得相同数量的热量和水分(处在相同的水热条件下)。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它的空间内必然会以一种微气候占主要地位,仅仅形成一个土种和仅仅分布着一个生物群落。 2.区域共轭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综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3.土地:是由岩石圈的上层、地方地形、局地气候、地方水文、土壤和生物有机体等相互作用组成的自然地理系统。 4.廊道:是带状的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景观实体,分布在整个景观中。
5.经度省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二、 填空题
1.(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2.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原始共生阶段)、(顺应自然阶段)、(改造自然阶段)和(和谐共生阶段)。
3.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方式主要有(路线调查)和(典型区的调查)。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 地带性 )和(非地带性)因素。 三、选择题
1.C 2.A 3.A 4.C 5.B 四、简答题
1.岩石地形复合体的自然地理功能
(1)岩石地形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2)岩石地形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固体基础。
(3)岩石地形复合体通过风化作用、成土作用、岩石破坏产物的搬运及堆积作用,为自然地理系统提供疏松物质及化学元素。 (4)岩石地形复合体相对与自然地理的其他要素,抗人类干扰能力最强,较易辨识,常成为自然地理系统不同等级的划分指标。 2.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垂直分化: 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区别:山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山前阶梯地形表现出来,而平原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地下水的埋深和地表组成物质的变化反映出来。 3.人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1)加强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 (2)干预地表的水平衡。 (3)改变生物界的平衡。 (4)加速化学元素的迁移。 (5)改变地表的热量平衡。 五.论述题
论述自然干扰对地球表层结构和功能的形成的意义
常见的自然干扰有:地壳运动、地震、火、洪水、生物侵入、冰期等。在地球表层的进化过程之中自然干扰是始终存在的,因此,地球表层整体及其各要素已经适应了各种自然干扰,并产生了相应的抗性。因此,自然干扰对地球表层整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如果没有地壳运动,地势将均质化,陆地将消失,各圈层的结构也随之消失。生物学界有人提出地壳运动导致原有物种灭绝和新物种的产生,是进化的主要因子。还有人提出地球上的生命和水均来自于陨石和陨冰,即来自于干扰事件,此观点虽然强调了干扰的重要性,但目前尚属假说。
火常被当作一种灾害,其实,天然火(比如雷击火)对生物群落演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北美洲,有大面积正常生长的原始暗针叶林,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对森林加强保护,组建了设备先进的空中消防队人为地杜绝火灾的发生,森林已经有几十年未发生大面积火灾,结果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森林中老树比例增加,而幼树发育不良,森林更新困难。可见,火是森林中老树死亡、林中空隙斑块增加、光线增强、幼树正常生长的关键因子。消除火干扰后,生物群落难以正常演替。
生物在适应环境以后,中可生存,但一般不发生进化。如深海环境中的生物现在多保持其原始状态而没有进化。只有环境受到干扰发生变化,生物为适应这种变化,才发生个体的变异与生物竞争,不适应环境的物种被淘汰,新的物种才会应运而生。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干扰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洪水对湿地的形成与保存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地球表层之肾的湿地具有重要的功能。
自然干扰引起的地球表层扰动一般具有循环性。一方面由于地球表层进化出消除自然干扰引发扰动的机制,另一方面各种自然干扰的发生也具有节律性。也就是说,一次干扰后果的消除需要一个过程,当消除扰动的过程尚未结束时,新的扰动又开始了,因此地球表层始终处于多种干扰下的扰动消除过程。例如,地壳上升引起了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气候的变化,以及地球表层结构、功能的变化。地貌由平原变为高原、山地、丘陵,再由丘陵逐渐演化为平原的同时,土壤类型也由草甸土向白浆土、山地暗棕壤、暗棕壤,再向草甸土转化的过程。随着新干扰的到来,地壳再次上升,上述过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正在阅读:
东北师范大学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附答案)11-19
2012年08月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总结05-10
2019年 重庆理综 试卷及答案03-14
《剪刀贴画》观评课05-09
说说韦伯定律(Weber’s Law)05-30
议论文:读书养气阅读含答案05-13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卷附答案05-30
八大危险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04-1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东北师范大学
- 自然地理学
- 综合
- 测试题
- 答案
-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