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提纲(学生用)

更新时间:2024-05-19 02: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学》讲授提纲

薛新力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形成(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1.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与总结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2.逐步系统化的美学思想发展为哲学中的一个特殊部门。

3.美学理论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逐渐摆脱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是研究美的科学 2.研究对象是艺术

3.研究对象是审美关系: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关系。 ○2明确界定了美学研究的范围,便于与其他学科相区别。 但须注意这个关系是以艺术为中心,因为:

○1艺术与人的关系主要是审美关系,其他如自然、社会则不是。 ○2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审美关系在艺术中体现最充分。

○3艺术将现实形象化、定型化,具有永驻性、承继性,保证了美学研究的客观科学基础。

三、美学的研究内容

1.审美客体(美):美的本质、特性、形态、范畴等。

2.审美主体(美感):美感的本质、特征、审美心理要素、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格调、审美标准等。

3.美的创造: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创造、欣赏,人的美育等。

1

四、美学的学科体系结构

五、美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1.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历史的方法:注重历史材料的揭示,历史现象的描述。

○2逻辑的方法: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任何理论系统不可或缺,即要逻辑地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

○3两者相互依赖,统一结合,不能割裂开来。 2.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 ○1哲学 ○2心理学 ○3艺术 3.注意新方法的引进。

美的哲学 基础美学 审美心理学 艺术社会学 精神领域:戏剧美学、电影美学、绘画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等 应用美学 物质领域:工艺美学、建筑美学、技术美学、园林美学、服饰美学、人体美学(健美、美容艺术)等 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等 美学

第一章 什么是美(根源、本质、特征)

第一节 美的产生

一、客观物质说:在于事物本身的某种自然物质因素及其构成规律,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就已经客观地存在了。

二、主观精神说: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观念、情感的外射。 三、客观精神说:美是某种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的产物。 四、实践活动说: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1.从劳动过程来考察 2.从劳动工具来考察 3.从劳动产品来考察

2

五、小结:关于美的产生的几点认识 1.美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美)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产生。 3.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人的观念起了中介作用。

第二节 美的本质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美本质说 1.柏拉图:

“理念世界”本源,美的事物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式”,理念分裂出无数具有一定感性形象的美。

2.黑格尔:

“绝对精神”本源,美是绝对精神在个别事物上的充分显现。 3.邵雍: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

二、主观唯心主义的美本质说 1.康德

美只能是主观的,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 2.叔本华

意志暂歇:哲学沉思、道德同情、艺术的审美观照。

美是一般意志通过其单纯空间性现象的合适的表现或客观化。 3.王守仁(阳明先生)

“天下无心外之物”——“天下无心外之美” 三、旧唯物主义的美本质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三个命题: 1.美是生活

2.凡是那些我们认为应当如此的生活,都是美的。(社会美) 3.凡是那些使我们联想起生活的事物,都是美的。(自然美) 四、马克思主义的美本质说 (一)人的本质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征。”

自由:动物只能适应自然,人能按客观规律去改造自然——合规律的活动。

自觉:动物活动是本能被动的,人是有目的、按自己的需要去活动——合目的的活动。 2.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统一理解: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从事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二)美的本质

1.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2.美又根源于这种人类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美),人的本质是美的本质的根源,决定着美的本质。

3.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对象化就是把人的本质力量物化到客观对象之中,使它具有现实性、具体性。

五、美的定义:

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并通过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示出

3

来的客观形象。

六、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与真

1.真: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2.美以真为基础,为前提,美蕴涵着真,没有真,便没有美。 3.凡美必真,但真不一定美,真不等于美。 (二)美与善

1.善:对人类有用有益的功利价值。

2.美以善为基础,为前提,美蕴涵着善,没有善,便没有美。 3.凡美必善,但善不一定美,善不等于美。 (三)真善美的统一。 七、美与丑

1.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2.美与丑相互转化。

八、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一)美的相对性 1.时间上的流动性 2.空间上的转移性 (二)美的绝对性

1.事物的美的品格或潜在因素的客观存在。

2.美的事物一旦创造出来,就历史地具体地存在。 九、美的特征

1.社会性:属人类专有,亦是人类普遍所有。

2.形象性:不为美的事物所专有,但是构成美的重要条件。 3.感染性:诉诸情感,而不是理智。

第二章 自然美

一、何谓“自然美”?

在自然领域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即自然事物的美。 二、自然美的根源——人类实践活动 三、人对自然美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致用 比德 畅神

四、自然美的特征 1.侧重形式美 2.联想性 3.变易性

(1)审美角度的变换

(2)自然运动(自然物内在运动及自然物间的相对运动) (3)人为因素(二重性后果) (4)自然物象征意义不确定

五、未经改造的“自然”与人和人类生活的联系 1.作为生存环境,提供生活资料。 2.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

4

3.用来寄托抒发人的主观情志。

第三章 社会美

一、何谓“社会美”?

在社会生活领域里所呈现出的审美形态,即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 二、社会美的内容范围

1.人的美(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2.劳动产品的美

3.社会环境的美(主要指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 三、社会美的特征 1.侧重内容

2.审美过程理性要求较自然美明显。 3.蕴涵的意义明确稳定。 四、关于“人的美”

人的内在:内心世界、精神品格、才智修养??

社会美 人的外在:言谈举止、姿态眼神、笑容表情??

身材相貌 自然美 五、关于“气质”的培养

1.知识修养 2.道德修养 3.性格锻炼 4.习惯培养

第四章 艺术美

一、何谓“艺术美”

在艺术领域里呈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即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 二、艺术美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生活 2.情感 3.技巧

4.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艺术美的特征 1.典型性 2.长驻性 3.整体性

关于评价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三条标准: ①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及其审美追求。 ②艺术形象的典型程度。 ③艺术家塑造形象的技巧。

四、艺术创造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不是为形式而形式。 2.在艺术创作中要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五、艺术创造中的“意境” 1.何谓“意境”?

意境是一对美学范畴,是衡量艺术美的一个较高层次的标准。是生活景物与思想感情

5

相熔铸的产物,是艺术创作中主客观因素、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这就是意境。

2.意境形成的过程

境是基础——见景生情(景中情) 意是主导——缘情取景(情中景)

通过艺术技巧,寓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想象力,想象和情感在意境构成中有特殊的作用,使意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意境的特征(形成意境魅力的原因) ①具有生动的形象 ②饱含艺术家的情感 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④含蓄唤起想象

六、艺术创造中的“传神”问题 1.何谓“传神”?

传神是指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家所理解的人物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外部感性特征去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神形兼备)

2.传神中的“神”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是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统一。既包括客观艺术形象的“神”,也包括艺术家主观之“神”。

3.传神与技巧(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细节选择等等) 七、关于艺术欣赏 1.了解作者 2.了解写作背景

3.了解与作品相关的知识 八、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五章 形式美 第一节 形式美及其构成要素

一、何谓“形式美”

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形、声、色)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整一、比例、对称、均衡、对比、调合、节奏、多样统一)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二、形式美与美的形式

1.美的形式是指各种美的事物具体的表现形式。(直接、具体、明确)

2.形式美是各种具体美的形式的抽象和概括。即抽象出各种美的形式的共同特征、共同法则,找出美的形式的一般规律。

三、形式美的根源——人类实践活动 1.形式感的形成

①事物的自然形式获得某种社会生活及观念的内容。(“有意味的形式”) ②自然形式逐渐摆脱观念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形式。 2.人类各种美的形式的抽象概括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四、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1.形(点、线、面、体)

①形的美是一切造型美的基础。

②不同的形可以使人的心理产生不同感应。

6

2.声:空气振动作用于听觉器官引起听觉感受的结果。 ①引起生理、心理的反应。 ②表情性特点鲜明。

3.色(色彩:光线作用于受光物的结果) ①区别物体,传递信息。

②增强立体感,突出事物形体特征。

③给人以距离、空间、质量、重量甚至冷暖、运动等的感受。 ④色彩具有情绪效应、感情效果(象征意义)。 ⑤视觉对于色彩的最佳时间流域(5-10秒)。

第二节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整齐一律(包括反复)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 2.对称与均衡

对称:以物体的中轴线而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左右对称、上下对称)。

均衡:物体的两部分在量上不绝对相等,在形式感上大致相等或带来一种平衡感。 对称与均衡都要把事物分成两个部分来观照,不同的是,对称要求分成的两部分在量上绝对相等,均衡则不要求绝对相等,但须带来一种平衡感。

3.对比与调合

对比:把显著差异的因素摆在一起,突出表现各自的特征。

调合:把相近因素摆在一起,通过渐变、过渡引起趋于一致的感觉。 4.比例: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黄金分割(黄金律):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

a﹕b=(a+b)﹕a (a>b)

5.节奏(快慢强弱)

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是运动过程中各种快慢强弱交替变化的现象。 6.多样统一(和谐)

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是指多样的形式因素与多样的形式美法则有机结合,统一地表现一个完整的事物。

第六章 审美范畴 第一节 优美与壮美(崇高)

一、优美(秀美、柔美、阴柔之美) 1.优美即狭义的“美”,是美的常态,是最早被人们发现和欣赏的审美形态。

2.优美的内在特征: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

3.优美的外在特征:小巧、柔和、淡雅、细腻、光滑、圆润、精致、轻盈、舒缓、绚丽、渐次的流动变化等等。

4.优美带来的审美感受: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宁静、愉快等等。

二、壮美(崇高、刚性美、阳刚之美)

1.壮美的内在特征: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蕴涵着力量和气势——力学的崇高。被征服了的现实表现出对实践力量的肯定。

2.壮美的外在特征:结构庞大、线条粗犷、变化剧烈、气势恢弘、庄严宏伟——数学的

7

崇高。

3.壮美带来的审美感受:复合的情感效应。

惊奇、尊崇、景仰、豪迈、狂喜、震撼、胜利感等,取向最终是积极向上的。 4.优美与壮美交织在一起。

第二节 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

1.何谓“悲剧”?

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到的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

(注意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与作为戏剧艺术的“悲剧”之别;与生活中不幸的悲惨事件之别)

2.悲剧的本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恩格斯) 3.悲剧的类型:①英雄悲剧 ②社会悲剧 ③性格悲剧 二、喜剧

1.何谓“喜剧”?

正在失去或已经失去存在根据的事物,或脱离生活常规的不合正常情理的事物以荒唐、谬误、虚伪、不协调、可笑的形式表现出来。

(注意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与作为戏剧艺术的“喜剧”之别)

2.喜剧的类型:

①否定性喜剧:内容本质的丑却用美的形式乔装打扮。 “将那无价值的人生撕破给人看”(鲁迅);“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让“人类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②肯定性喜剧:美的内容本质常取机械、愚蠢、甚至丑的形式。 3.讽刺与幽默的区别

讽刺:内容性质属否定现象;表现形式外露鲜明,“锋芒显露”。 幽默:内容性质不限于否定性,更多肯定性内容;表现形式含蓄,“含而不露”,或称“含蓄的讽刺”。

4.创造喜剧美的主要手段:倒错与夸张。 5.创造喜剧美的重要原则:寓庄于谐。 庄: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 谐:诙谐可笑的表现形式。

寓庄于谐: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诙谐效果完全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把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七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根源与本质

一、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受,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1.美感是生理快感与精神愉悦的统一:以生理感官为基础,但要超越生理快感而上升到精神愉悦。

2.美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始终不脱离感性的具体形象,充满了情感体验,但又隐含着理性的认识。

二、美感的根源与本质

8

1.自然的人化与审美感觉器官的形成。 2.自然的人化与审美意识的形成发展。 关于“自然的人化”: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通过实践活动使外在自然界“人化”,同时也是自身“自然”部分的人化过程。

3.美感在本质上是对美的对象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感觉,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由美的对象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在对象中直观到作为社会的人的本质力量而感到的一种精神的愉悦。

第二节 美感的特征

一、个体性

1.美感活动方式的个体性:以个人方式进行、实现的心理活动。 2.审美具体感受的个体性: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不一。 二、直观性: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观照。 1.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 2.美感过程是对形象的具体直接感受。

3.对形象的直觉把握中隐含着理性认识因素。 三、功利性

1.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娱乐身心。 2.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寓教于美。

第三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要心理因素

一、情感

1.自始至终是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2.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最终表现方式。 3.是超越快感而达精神愉悦的催化剂。 二、联想与想象 1.二者异同:

联想与想象都以表象材料为基础,但联想是在当前事物感知中回忆有关事物,不改造创新;想象是以当前或过去的表象材料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未感知过的表象。

2.想象在美感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①突破时空局限,把各种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实到审美感知中带来审美形象的丰富性、生动性。

②充满情感体验增强审美形象的感染性。 ③伴随理解(表象材料的选择、组织),确定情感取向。 3.关于“通感”(联觉、通觉):审美活动中感觉的腾挪变化即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第四节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一、美感的共性:即人类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 二、产生美感共性的根源: 1.从客观方面看:

美的本质是产生美感共同性的根源之一。 2.从主观方面看:

①人的自然属性是产生美感共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 ②人的社会性中的共同部分是产生共同性的又一根源。 三、美感的个性:个体美感的差异性。

9

1.美感差异性的类型: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地域差异性、个人差异性等等。 2.个人差异性的原因:

①个人经历、审美经验、文化修养的差异。 ②审美心境、情绪的差异。

第五节 审美活动中的客观标准(社会共同标准)

一、审美客观标准的基础

1.客观的审美对象具有能够普遍地引起美感的属性和条件。 2.主观评价来自客观实践,人们共同的社会实践决定了大多数人必然会对审美对象产生大致相同的精神需要和追求。

3.两者结合:美的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审美感受的社会普遍性的统一。 二、审美客观标准的内容 1.真实性要求(合规律性) 2.功利性要求(合目的性)

3.形象性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参 考 书 目

1.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三联书店1973年版; 3.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黑格尔:《美学》(共四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80、1981年版;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9.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5.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zm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