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质量年度报告(2017年)

更新时间:2023-07-20 10:0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年)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隶属中国中车集团,是江苏省教育厅管理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地处常州市国家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创办于1951年,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和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学校占地150亩,建筑面积9.1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56.12万元。

学校现设有轨道交通系、机电工程系、成人教育部等两系一部。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9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品牌1个、特色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项目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已成为省内轨道交通行业办学质量较好、规范化程度和社会公信力较高的职业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学校等荣誉称号。

1.2 学生情况

2016年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871 人,中职在校生为2637人,在校生中相关专业实现中高职衔接,其中实施中高职衔接1793人。2017届毕业生人数为826人,其中522人通过中高衔接进入专科层次学习。

表1-1 近两年学生情况一览表

1

1.3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位,专任专业教师为100位,占比73.5%,学历全部达标,其中研究生比例达48%,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3.8%。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5位,占专任专业教师的比例为95%。学校现聘请了44名兼职教师,均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技术职称,其中68.2%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高级技术职称。我校已形成了一支由“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为中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江苏省职教名师1人,省职教领军人才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位,中国中车核心技能人才1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4位,江苏省第四届教研中心组成员4人,常州市教研中心组成员6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学科)带头人5人,省联合学院、常州市骨干教师、职教(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共计7人次。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1个,常州市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室1个,江苏省名师工作室1个。

表1-2 近两年教师队伍情况一览表

2

1.4设施设备

学校先后建有现代焊接(检测)、轨道交通、现代制造技术、电气控制、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等6个实训中心,50个实训室,涵盖学校所有专业的实验、实训。现有实验实训教学设备共计4556.12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7万元;共有实训实习工位数1300多个,生均工位0.5个;纸质图书17万册,生均64.2册。数字图书容量1.2T,与上一年度相比,教学仪器设备增加1104万元,新增加实训实习工位97个,生均设备值略有增加。

2.学生发展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五自”德育为抓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工匠精神为主线,营造特色文化育人氛围,创设尚文精技育人环境,丰富向善向上育人载体,通过实施“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弘扬劳模精神,创造精彩人生、“灯塔计划”、“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职业生涯规划、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多彩活动,激发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立、自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成立了28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率91%以上。学校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节、读书节、宿舍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熏陶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服务社会,通过火车站志愿者服务、社区阳光庇护中心志愿服务、省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等,展现我校学子

3

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的青春风采。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理念,注重学生文化教育,强化技能培养,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双证制度。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

程,邀请大国工匠、优秀毕业生、劳模进校园交流,组织学生进行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全面实施“2.5+0.5”模式,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学业水平考试和技能抽测工作;举办技能节,开展技能

竞赛,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升。学生参加2016年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文化课合格率为96.3%,专业技能合格率为100%,学生顶岗

实习前均获得国家职业资格4级证书,毕业率为96.7%。

学校全面贯彻《学校运动条例》,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坚持课间操、课

间跑操制度,开展系、班级各项体育趣味赛事,每年开展秋季田径

运动会,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建立男女篮球、排球、田径等校

运动队,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积极参加校际之间比赛交流,提高学

生的运动技术水平。面向全体学生,认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

达标活动,体质测评合格率97%。

2.2在校体验

学校注重环境育人,校园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教学设施现代化,社团活动多姿多彩。过去一年,全面推进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新落成10000余平米学生公寓楼投入使用;改造图书馆;完成焊接和城市轨道交通2个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墙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集成化数字校园、高清全自动录播系统的录播教室。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创建,学校保持和谐稳定。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布局与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更好条件。经对在校生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研,在校学生理论学习满意度98.36% ,专业学习、实习实训满意度98.16%,校园文化与社团满意度96.87%,生活满意度92.01%,校园安全满意度97.23% 。

2.3资助情况

4

学校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同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积极探索资助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除了将国家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体系中相应的资助项目外,学校通过自筹资金、积极争取企业资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资助项目。学校本着“绝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原则,通过“奖、助、勤、补、减、免”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100%学生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60%学生享受到1000-8000元不等的学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校设有30个勤工助学岗。2016年荣获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4就业质量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按照工作安排“早”、日常管理“细”、就业咨询“实”、信息传递求“快”的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学校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通过开展列讲座、职生涯规划大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优势,建立了以上海铁路局、江苏各城市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为主体、以区域知名、规模企业为支撑的 50 多家实习就业基地,拓展了毕业生就渠道。

学校2017届中职毕业生总人数共计826名,其中522人通过中高职融通进入专科层次学习,304人就业(进企业就业294人,参军 10人)就业率100%,其中进企业就业人数中有超过81.3%分布在长三角地区。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2016年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达96 %,比上学年增加0.9%,初次就业起薪平均3200元以上。

表2-1就业质量情况表

5

2.5职业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学校根据课程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合作单位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规范等要求,合理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推广探究式学习、案例学习、行动学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文化基础课,夯实基础知识。熟悉并掌握相关专业一系列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经常性开展市场调研,把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脉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及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双证制度,加强技能实训、认识实习、进岗实习、顶岗实习工作,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学校重视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NEFT创业教育》等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常州市和江苏省创新、创业和文明风采大赛,效果良好。充分利用中国中车行业办学、轨道交通专业特色鲜明的优势,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通过优秀毕业生进校园、“高铁工匠在身边”等活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生就业质量高,用人单位满意,学校的品牌和美誉度有新的

6

提升,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立足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践行“对接产业链设置专业,办好专业服务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根据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依托市场需求,深入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构建了重点专业为龙头,专业群为支撑,新专业为亮点的专业建设框架。

学校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采取“增、转、并”等措施,大刀阔斧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经过优化调整后,目前学校逐步形成了轨道交通管理服务、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等特色专业群,主动聚焦和服务于区域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和城市地铁建设运营,形成了全面对接区域轨道交通产业链的专业布局和主要服务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产业的人才培养格局。2016-2017年开设中职专业如表3-1所示。

表3-1 2015-2016年开设中职专业情况一览表

7

学校组织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定期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整依据江苏省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作局部调整,严格按照学校审批程序规范执行。

3.2教育教学改革

严格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文件精神,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学校积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课程;建立教材开发、应用和更新机制,将“三创”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吸收技能大赛成果。不断完善学校课程建设制度,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标准制订和执行力度。在完成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制订并完善各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报告和专业课程标准等。

学校组织教师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完成相关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相关专业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创设真实、高效运行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完善实训基地“5S”管理规范化制度体系。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构建职教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环境。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根据专

8

业特点,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试行小班化教学。

学校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一年来,学校按照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城轨、焊接2个示范性实训基地顺利通过省级绩效验收,新增实验实训设备价值11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实验实训条件。

学校以骨干专业为重点,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一是建立了多个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包括城市轨道交通模拟驾驶、智能焊接、电工技能训练、数控仿真加工和数控维修仿真等,并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二是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现已建设校级精品课程8门,网络课程9门,2017年新开始建设在线课程17门;三是开展通用主题素材库建设,现已建设了课件库124个,教案库76个,行业标准库3个等。

3.3 教师培养培训

近年来,学校通过采取人才引进、学历提升、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有力措施,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水平,人才队伍素质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教师进修、培训和实践,一年来,学校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师能专项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组织开展校内信息化竞赛等多项教学能力提升竞赛。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各类项目的培训,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专业教师共获得专利2项。

教科研是提升教师学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把教科研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教科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育人水平,本学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持省市级课题5项;取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联院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职协科研成果奖2项,市教学信息化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3.4 规范管理情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学校组织制定了管理水平提升实施计划。制定了学校章程,以学校章程为基础,理顺和完善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科研和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标

9

准,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并在学校层面全面实施。同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完善学校“校企合作章程”、“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和“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等,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和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作用提高依据和保障。

教学管理:抓好教学计划管理;依据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四表一志”(校历表、作息时间表、教学进程表、课程表、班级日志),下达教学任务书,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及重点。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制定教学科研处和系部工作计划;组织教师编制课程授课计划,落实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的教学内容;并按计划执行。做好了新学期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学校教学管理实施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教研室以课程运行管理质量监控为重点,抓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的执行情况检查,保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系部以专业运行管理质量监控为重点,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选用、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的执行情况检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学校以全面质量监控为重点,根据教学管理规范,依据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开展教学巡视、常规检查和专项督查,掌握教学实际情况,反馈教学检查意见,指导教学相关部门整改提高。

学生管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质量核心的意识,坚持把规范管理摆在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按照学生管理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常态管理,不断推进相关管理制度创新,构建起“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管理格局,校园形成“学生有礼貌”,“校园有读书声”,“招生就业两旺”喜人局面。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制度汇编成册,下发到每个同学,从学生入学到学期中期,纳入晨读,组织针对性的学习、竞赛,提高学生明规矩,守纪律的意识;利用班会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规校纪的系统学习。根据推进“一系一品”工作的要求,并按照

10

《德育工作计划》,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和质量监控,指导各系部开展好特色德育活动,使德育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实现多样化和普及化;持续深入开展学生一日常规管理、班级考核管理,加强对违纪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思想转化工作,全年学生流失率低,确保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开展“诚信敬业、和睦友善”等系列教育活动,分劈了21项具体活动计划和专项整治措施,不断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确保了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后勤管理:后勤保卫处在保证常规工作及时完成的同时,努力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及时维护校园绿化,为各功能室、各教室配置好桌椅、卫生保洁用品,改善教师办公环境和学生学习环境。在物品采购、维修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对学校全部财产进行登记、造册、统计、量化、存档等工作,做好申购、验收入帐、入库、领用的购物手续,强化财产管理,力争使学校财产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明细化,专业化,严防学校财产的流失。此外,在食品安全和校舍管理方面也下足功夫。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对食堂工作把关,做好食堂的清洁卫生工作;重视饮食安全,严格执行食品留样制度,不定期检查,杜绝食物安全隐患的出现。后勤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做好了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

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建立完善了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了学生资助等专项资金的过程控制,一年来,学校财务管理规范运行。

信息化管理:一年来,学校利用创建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机遇,组织制订和完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做好管理信息系统整体设计,建成集成化数字校园、全自动高清录像系统,建设了一批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科研等各类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化。

督教督学督管:学校实施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由督导处负责日常教学巡查,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段

11

式教学常规检查,并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或特殊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工作;选拔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兼职督导员随机推门进入课堂听课,对任课教师交流指导,及时反馈第一手教学信息并改进工作;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本学年学生参与率达

83.2%,利用评教情况,促进教学工作;采用学校各级领导、督导专家、同行、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员座谈会,每学期开展学生对教育教学满意度的调查;深入学生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为学校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3.5 德育工作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定开设德育课程,发挥好德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编写了“常铁之道”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校本德育读本,涵盖一日常规自律教育到为人处世文明礼仪及班风学风建设等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落实学校年度德育工作计划和一系一品活动方案,每学期均开展大型的德育活动:春学期有“读书节”、“艺术节”,秋学期有“技能节”和“社团文化节”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职教思想、学校历史深度融合。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积极推进轨道交通行业文化进校园、中国中车企业文化进课堂,得到了师生普遍认同。学校文化积淀厚重有力。出台了学校文化建设纲领,凝练了全校师生认同追求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三风一训”,设计并释义了新的校徽,制作了富有“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特色的形象宣传片,塑造了“铁肩担道艺”的新时期常铁精神,培育了既具“立德树人”新时代特点又富轨道交通特色的文化育人。

学校充分发挥工会、学生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工作优势,

12

组织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职业教育活动周、高铁乘务礼仪比赛等文体活动,陶冶了师生情操,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组织学校文明风采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竞赛等,组织参加市、省文明风采大赛活动,取得较优异的成绩。既开展了以“文明修身”系列活动,又开展具有轨道交通文化特色的职业素养类创新性活动,很好助力学生出彩。学校现成立国学社、汉服社、礼仪社、书画社等社团28个,既很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极大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2017年我校礼仪社获得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社团;学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老年人、社区专项活等提供志

愿服务。

省优秀社团社团文化节职业素养展示

3.6党建情况

学校党委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国中车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引领学校实现新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干部人才队伍素质得到新提升;狠抓责任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得到新加强;深入开展青马工程,举办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培训入党积极分子95人,82人结业,16人获得优秀学员称号;严格按照新“十六字”党员发展方针,按计划发展新党员16名,预备党员转正13名;注重凝心聚力,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局面;落实“两个责任”,党风廉政建设

13

取得新成效;加强组织领导,党的群团工作展现新作为,党员青年教师张璇荣获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一年来,学校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以校企合作章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以及常州市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为依据,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学校积极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2015年中国中车企业大学在我校成立,为学校与中国中车集团合作搭建平台;继续发挥好常州城市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和“常铁校丁堰”政企校联盟两个平台作用,深入推进与区域轨道交通企业的合作和地方小微企业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与常州地铁公司、南京地铁公司、徐州地铁公司、上海铁路局等开展订单培养,更好实现校企双元育人。在专业开发中,学校通过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2016年组织通过与上海铁路局、常州地铁公司等企业合作,组织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和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两个新专业的开发。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与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研究所有限公司、常州地铁公司等合作建设我校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和焊接(检测)实训基地,企业全程参与基地建设规划、设备选型、设备验收等工作,两个基地双双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在课程建设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一年来,与企业合作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4部,聘请44位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技能大赛训练指导以及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等。在技术服务方面: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我校专业教师与常州昌成铁路机械厂、常州天安尼康达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申报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而且使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同时学校也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企业开展服务,一是学校承

14

办企业各级各类培训共计7004人,二是学校承办铁路总公司机务系统检验工种比赛和常州经开区相关技能比赛等工作。

4.2 学生实习情况

一年来,学校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作用,按照“三场三结合”学校特色模式组织实施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所有专业的实训实习按照教学要求开展,校内各实训基地主要安排各专业的基础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取证训练等。学校现有校外实训基地32家,其中紧密型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18家。与常州火车站、戚墅堰火车站、常州合力电器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合作一年来,组织安排车辆、运营、机电、数控、焊接等专业学生进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工学结合)。在企业工学结合(跟岗实习)期间,学校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专家同台授课,将教学搬到了企业,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实习岗位操作要求,为每位同学安排岗位进行实践,并实施定期轮岗,工学结合收到广大学生欢迎和实习企业的好评。

三年级学生除部分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外,其余全部由学校安排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对于顶岗实习,有校企共同完成定岗实习计划、管理和实施,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一起共同组织完成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企业学校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定期组织开展检查,并有企业师傅和指导教师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如我校在上海铁路局顶岗实习学生,由铁路局统一组织培训后上岗,学校专业教师带队,与列车乘务服务组共同参与春运服务工作。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顶岗实习成效明显。

4.3 集团化办学情况。

学校积极参加集团化办学,现为江苏省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常

州市创胜特尔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全国材料成型与控制职教集团副

理事长单位、全国焊接与无损检测产教协同创新中心副理事长单

位;加入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联盟。学校作为常州市轨道交通职教

集团牵头单位,积极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与集团成员单位常州地铁

15

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订单培养,学校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3+3”中高职衔接项目等。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2017届中职毕业生总人数共计826名,所有毕业生均取得国家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522人通过中高职融通进入专科层次学习,294人进企业就业,10人参军,就业率100%,其中就业人数中有超过81.3%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学校2017届毕业生主要就业的行业集中在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铁路运输服务业。本年度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达96%,比上学年增加0.9%。

5.2社会服务

职业技能鉴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依托“国家级机电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示范性焊接实训基地”、“中国中车集团无损检测培训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实训、教学、培训基地中心,形成了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维修电工、车工、机修钳工、无损检测员等工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职业培训和鉴定体系,职业技能鉴定工种齐全,等级全面,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2017学年,学校技能鉴定所为学生开展各级各类鉴定825人次,本年度毕业生中级工取证率100%。为社会人员开展各级各类鉴定2668人次,其中高级工788人,中级工1688人,初级工192人。

社会教育培训:为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学校根据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在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前提下,积极参与企业在职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再就业培训。在焊工、装配钳工、行车工、无损检测、企业班组管理等项目上对社会培训,层次从岗位培

16

训到职业资格鉴定,从班组管理培训到精益管理培训,2016-2017学年共计为常州地区企业培训3901人。另外,学校根据企业行业在职职工学历教育提升的需求,结合企业提出的要求进行职工学历提升教育,为了让更多企业员工能够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工程硕士联合办学,与河海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开放大学等院校进行成人函授联合办学共计971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行业培训:利用中国中车企业大学和上海铁路局培训基地落户我校的平台,我校积极为行业内的企业开展培训,2016-2017学年为中国中车集团及下属企业组织开展了焊工、机修钳工、冷作工等技师培训、班组管理培训、国际化人才培训、中层领导干部领导力培训、精益管理培训、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培训等共计1860人;承接上海铁路局员工培训893人,同时还承担了铁路总公司机务系统的技能大赛,为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6.举办者履责

6.1政策措施

地方政府和学校举办单位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对学校在政策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江苏省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等政策支持,为我校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推动我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集团化办学、教学整改等项目的开展。

2016年12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认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焊接两实训基地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认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017年3月,学校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开办五年制高职铁道信号自动控制新专业;学校荣膺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业教育集团”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常州市将我校列

17

为轨道交通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

中国中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来校调研,中国中车投资发展调研组到我校调研,中车党委巡视组来校监督等,对我校投资发展,服务中车,辐射地方,加强和改进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6.2 经费

6.2.1 办学经费来源

2016年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主办单位投入、学宿费收入、地方财政补贴。2016年学校经费总计4972.23万元,其中主办单位投入(包括其它收入)3377万元,占比67.9%;学费收入406.51万元,占比8.2 %;地方财政专项补贴600万元,占比12%;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588.72万元,占比11.9%。学校办学经费收入情况如图6-1所示。

图6-1学校办学经费收入情况分布图

6.2.2 办学经费支出情况

2016年全校办学经费总支出为4921.78万元,其中,基础设施803.21万元,占16.3%;日常教学经费556.5万元,占11.3%;设备采购922.64万元,占18.8%;教学改革及研究51.21万元,占1.0%;师资建设45.82万元,占0.9%;图书购置35.7万元,占

18

0.7% ;其他支出(人员及学校正常运行经费)2506.7万元,占51%。学校办经费支出情况如图 6-2所示。

图 6-2 学校办学经费支出情况分布图

7.特色创新

案例1:四方共建,打造“产学研培”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基地

学校发挥企业办学的独有优势,依托“中国中车大学”人力资源开发平台,紧密联系轨道交通企业,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搭建专业技术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焊接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机械工业热加工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共同建设集生产、教学、科研、培训等一体的集约共享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在政府、中车集团的支持下,扩建实训区及生产区,新建智能焊接工场,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勤思敏学,精业笃行”的校训,打造“铁肩担道艺”常铁精神,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基地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室对接戚机公司国家级“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互补共享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焊接、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研发等工作,服务区域企业,服务学生、助推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构建“校企协同、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制定《基地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生产、教学、研究、培训良性互动,保证焊检

19

基地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案例2:职培一体,“双轨”并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我校推进“双轨并进、职培一体”的职业培训实践,融职业学校与企业大学、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于一体,职前与职后、全日制与业余并举,在参与行业和区域的职业培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轨”面向中车集团内部开展行业培训,提高行业服务能力。成立中车常州培训公司,培训业务主动与市场接轨,扮演好“企业大学”角色,成为支撑母体公司发展的职业教育板块。依托中国中车集团公司的行业背景,对接中车人才培训规划,积极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有效发挥人才赋能平台作用和人才育成功能。“一轨”面向社会市场开展区域培训,扮演好“培训中心、社区学院”角色,以成教部(创立培训中心)为窗口、联合专业系部共同实施职业培训,主要承担校内外成人学历提升教育功能,并面向本地区中小微企业和社区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承担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使命,有效发挥双重功能,校企一体化办学,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提升产产教融合内涵。2017年学校为合作企业年培训59626人.天,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学校因此获得全国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企业大学等荣誉。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8.1企业办学优势有待充分发挥

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的机制不够健全,企业资源利用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要继续深化,“双主体”育人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中车职教集团建设尚需加速,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尚待推进。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优化,实施“职业院校、企业大学、

20

职教集团”三位一体办学,搭建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同一个中车”为指引,优化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布局,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切实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

8.2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轨道交通类新专业的专业师资不足;高水平专业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缺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发挥校企一体、师资共建的优势,利用中国中车企业核心人才在中车大学和子公司培训基地定期工作轮岗制度,开拓和使用好中车大学培训师资源库,引进行业企业及社会上具有实践经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聘请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优化教师专兼职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加强教师培养,促进教师双能提升。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遴选具备丰富从业经验的业界专家参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教学,推动名师工作室与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结对合作,带动专业教师发展,提高双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

8.3国际合作尚需加强

适应、服务和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服务中国中车“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培训。充分利用中国中车国际化平台和项目,开展国(境)外合作办学,与企业合作培养本土化人才。

2017.11.30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z3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