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守护神--- 三山国王

更新时间:2023-03-08 05:31:5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潮汕地区守护神--- 三山国王

有关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在元代翰林院国史编修宫刘希孟所撰的「明贶三山国王庙记」,一文中,有详细的记述。且该文也被编入明代《永乐大典》。目前台湾的一百多座三山国王庙。为溯本追源。

元代刘希孟所撰「明贶三山国王庙记」原文如下:

皇元统一,四海怀柔,百神累降德音,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所在官司岁时致祭,明有敬也。故潮州路三山神之相,历代不武,盖以有功于国,宏庇于民,式克至于今日。休潮于汉为揭阳郡,后改为邑。于西北百里有独山,越四十里有奇峰,曰玉峰,峰之石有乱石激湍,东湖西惠,以石为界。渡水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为镇,越二十里有巾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其英灵之所锺,不生异人,则为明裨,理固有之。世传当晴时,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庙食于此。其地有古枫树,降神之日,上生莲花,绀碧色,大者盈尺,咸以为异。乡民陈姓者,白昼见三人乘马而来,招己为从,忽不见,未几陈遂与神具化,众尤异之,乃周爰命谘谋于巾山之麓置祠含祭。前有古枫,后有石穴,昭其异也。水旱疾疫,有祷必应。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陈为将军,赫声灌灵,日以益着,人遂共尊为化王,以为界石之神。唐元和十四年,昌黎刺潮,淫雨害稼、众祷裤而响答,爰命属官以少牢致祭而祝以文曰:「淫雨既齐,蚕谷以成,织女耕男,街衙欣欣,是神之庥庇乎人也,敢不明受其赐。」宋艺祖开基,刘鋹拒命,王师南讨,潮守侍监王某愬于神,天果雷电以风,鋹兵大败,南海以平。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观金甲神人操戈驰马突阵,师遂大捷,刘继元降。凯旋之夕,见于城上云中出现「潮州三山神」旗旌,乃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曰:「明贶」,勒本邵增广庙宇,岁时合祭。明道中复加封「广灵」二字。则神大有助于国也,尚矣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庙,岁寺走集,莫敢遑宁。自肇迹于晴,显灵于唐,受封于宋,迄今至顺壬申,赫若前日事。呜呼盛哉,神之庙食于邦,与山为矿,与海同流,岂徒曰捍我一二邦以备。

明进士盛端明所撰的「三山明贶庙记」原文如下:

潮之明贶三山之神,其来肖矣。夫潮及之揭阳,于汉为郡,后改为邑。邑两

百里有独山,越四十里有奇峰,玉峰之右,有众石激湍、东潮、西惠,以石为界, 渡水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为镇,三十里有中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英灵所锺。当随时失其甲子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于巾山。自称昆季受命于天,分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石,庙食于此地,前有古枫树,后有石穴,降神之日,上生莲花绿白色,人者盈尺。众异之,乃即巾山之麓,置祠含祭。既而降神以人言,封陈为将军。赫声灌灵,日以益着,人遂尊为化王,以为界石之神。唐元和十四年,昌黎韩公刺潮州,霆两害稼,众祷于神而响答,受命属官以少牢致里,祝以文曰:「淫雨既齐,蚕谷以成,织女耕男,欣欣街衙。其神之保庇于人,敢不明受其赐。」宋艺祖开基,刘鋹拒命,王师南讨。潮守王侍监赴祷于神,果雷电风雨,鋹兵遂北,南海乃平。迨太宗征太原,次于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挥戈驰马,师遂大捷,魁渠刘继元以降。凯旋之日,有旌见城上云中,曰「潮洲三山神」。乃命韩指挥舍人,诏封巾山为「清化威德报国王」,明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弘应丰国王」,赐庙额曰「明贶」,效本郡增广庙宇,岁时舍祭。明道中,复加「灵广」二字。盖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数百年来,赫赫若前日事。呜呼神之丰功盛烈,庇于国,于民亦大矣哉。潮之诸邑。在在有庙,莫不纸祀。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夫惟神之明,故能鉴人之诚。惟人之诚,故能格神之明。神人交孚,其机有如此。谨书之,神海内人士岁时拜于祠下者,有所考而无懈于诚焉。赐进士第、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体部尚书,前左春坊左庶子,翰林侍读,经筵讲官同修国史郡人盛端明撰。

在刘希孟所撰「明贶三山国王庙记」的记述中,清楚的告诉我们,三山国王信仰乃是一种以三山神的祭里行为。它源起于隋朝,当时潮州西方的中山石穴中,出现了三位称兄道弟的神人,自称受天之命,坐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上的界石,当他们由天而降时,附近的枫树竟开满了径大及尺、颜色青里透红的莲花,显得祥瑞异常。另外又有陈姓的乡民,自称看见三位神人,白天骑着马来招他为从,不久便跟着羽化。人们讶异神迹,便在巾山之麓建词祭里。继而又以假人神言,封陈为将军。自此每当水旱成灾或人民疾苦求祷于陈将军时,均能化险为夷,声灵显著,人遂尊为爷王,并将弛和三山神合称为界石之神。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吏。以他原是在朝刑部侍郎之尊,骤被贬调南夷之地。按一般官吏。不免都会灰心意伶,不再过问

政事。然当韩愈抵潮到任之后,不但没有气馁,反而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当他得知府属地区农作物正受绵绵淫雨伤害时,立即替老百姓向乡土神祇的界石神祷告,等到雨过天晴,五谷丰收时,又命属官以少牢之礼致祭于界石神并祝以文。

告于界石之神曰:惟封郡之内,山川之神,克休于人,官则置之室宇,蚕谷以成,织女耕男,街衙欣欣。是神之稣庇于人也,敢不明受其赐。谨选良月以里,神其鉴之,刺史韩愈视民疾苦为己任,不仅赢得潮州人的爱戴,他的入乡随俗尊奉界石神祇而使五谷丰收,更使以农为业的潮州人对三山的佑民灵验益加信服而心存敬仰。

宋太祖开基,为一统天下大业,平息五代十国长期的纷争,更矢志出兵,试图削平残存的南汉、吴越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六国,他的愿望虽然没有达 成,至少已平定了四国,结束了唐代以来中原藩镇割据的局面。当他在位十一年时,在广东一带领有岭南四十七洲的南汉屡犯边陲,多次遗使劝逾无效,给北宋的安定带来莫大的威胁,北宋开宝三年(公元九七○年,太祖命潘美率军剿讨,不出数日,连破诸城。翌年辛未,南汉君主刘张被迫至广州栅头附近,依峙山谷筑木栅困守。潘美献计火功,当时的潮州守侍监王某,为求得胜,乃向三山神祷告,果风云大作,在风助火势的情况下,刘鋹落败就擒,北宋领土自此扩及广东沿海。

宋太祖去世之后,太宗继承其遗志,首在兴国三年(公元九七八年)收服了领有闽海漳泉之地的吴越。并完成其霸业,消灭十国中最强劲也是最后一个王国的北汉,乃于兴国四年(公元九七九年),太宗御驾亲征,并以潘美为北都诏讨使,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三路夹击,北汉军在辽军援不继的情况下,宋军直围太原城,正在宋军于城下攻坚未克之时,忽见金甲神三人挥戈驰马前来肋攻,迫得北汉君主刘继元开城投降。这一次的太原大捷,奠定了北宋的基础,凯旋之夕,忽见城上云端有「潮州三山神」旗帜出现,宋太宗乃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曰「明贶」,力勒本郡增广庙宇,岁时合祭。这就是三山国庙又称明贶庙的由来。

盖三山国王威灵显赫,自巾山之麓置庙奉祀之后,附近民众前往膜拜者日多,每年国王诞辰之日,更是四方朝拜者众。由于求而有应者之相传远播广及潮、梅、惠等州,因而各城市地区为求安纳福,纷纷相继建庙奉祀。因潮州人普遍信奉三

山国王的流传,乃有三山国王为潮州人守护神与福神之称。

根据揭阳县三山国王祖庙管理委员会之「三山祖庙」记载,对有关三山国王之生日及三王爷坐王位与俗姓记述中,载有巾山国王「大王爷」系农历二月二十五日生,而此日正是三山神出巾山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显化之日,因而三山祖庙信徒习以此日为三山国王诞辰之日,也是本宫三山国王诞辰记念日。各地三山国王庙都能遵循,并将三山国王诞辰纪念日,同订于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举行。

三山国王系潮州府民的守护神,所谓三山则指广东省揭西县(原褐阳县)霖田都之巾山、明山与独山,巾山国王姓连名杰字清化,生于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四四一年)二月廿五日,明山国王姓赵名轩字助政,生于元嘉二十年(公元四四三年)六月廿五日,独山国王姓乔名俊字惠威,生于元嘉廿一年(西年四四四年)九月廿五日,三人情同手足,结为金兰之交,合力平寇,功成身退,隐居三山,天子仰其德,勒封为「三山国王」,嗣后修道升仙,屡显圣迹,保国安民,朝野感其德,因立庙奉祀之。

关于三山国王的圣迹传闻颇丰,兹述其略史如下:

大国王连杰七岁父母双亡,孤苦零丁,子然一身,幸得张员外收留为花童,员外之子生性不肖,虽聘请垫师、武师教文习武,却无甚成果,反倒是连王耳濡目染十余载,通文达武,极为杰出。迨张员外病故,张公子驱赶车连王出府,连杰无奈之余,游走四方。一日行至南山,见有一名白马少年为贼骑追赶,乃拔刀相助,击退贼众,此白马少年正是赵轩,英雄相见,惺惺相惜,遂邀请连杰回府盛情款待;三日转眼而过,连王辞别赵轩,续行四方。

一日行抵一山村,望见一浓眉少年为乡豪家众围殴,乃纵马相救,细问其故。原来少年正是独王乔俊,因不满土豪强抢民女而路见不平,寡不敌众之际幸得连王搭救,心中感铭万分。二人言语投机,结为金兰,连王为兄,乔王为弟。

是年六月十三日,兄弟二人驰马出游,乔王先行。忽遇数骑快马迎面奔来,乔王闪避不及,人仰马翻,双方理论之际,连王赶抵劝止,对方主人亦纵马前来道歉,二人视线相逢,不禁怡然而笑,原来正是赵轩,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三人

效桃园之义,结拜为异姓金兰,时连王年廿四居长,赵王年廿二居次,乔王年廿一为少,三人垂则同行,夜则同榻,日日学文习武,心存报国之志。

有日,兄弟三人同游山间,忽见一胡须老者为猛虎追击,三人纵马提枪搭救,老人感激之余,赠予黄龙绣旗,且言他日入京赴考,此旗必有帮助。赴试在即,三人连袂入京,却被贪官逐出考场。赠旗老者原系乐华亲王,久候三人不至,急召主考官,主考官辩称三人无礼被逐,亲王大怒,下令出榜寻回,连杰三兄弟误为追缉,乃桃往华山隐居,日习武艺不辍。

三年之后,山东匪寇猖獗,大将郭勇率军讨伐,不幸阵亡,于是御驾亲征,无奈贼寇兵强马壮,御军且战且走,天子命有旦夕之危,一发千钧之际,连、赵、乔三人如天神下降,计诱贼兵落入断崖,自相践踏,于是御军转败为胜,贼乱方平!天子召见三人,赞誉有加,并论功行赏,勒封官阶。唯兄弟三人视富贵荣华如浮云,执意归隐山林,天子无奈,乃勒封三人为「三山国王」,御赐尚方宝剑,除暴安良之时,准予先斩后奏。

三山国王身在山野,而心系家国百姓,遇有灾乱兵焚,必出山佑肋,故深得朝野敬佩崇仰。后三人得道升天,潮州百姓追崇三王恩泽,特兴建三山国王庙,万世崇奉不替!

三山国王祖庙,位于揭西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玉峰(又称大庙山)东北麓。祖庙后倚青山,前临榕江南河,山青水碧,青松翠录,风景如画。三山国王是粤东本地神中最古老、最有影响的一个。三山指揭西县河婆镇北面的独山、西南面的明山和东面的巾山。河婆在清代属揭阳县霖田都,该地三山神发祥地的庙宇因此被称为霖田祖庙。清代以前称明贶庙,或大庙、祖庙。

三山国王祖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灰沙土夯墙盖瓦建筑物,殿廊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具民族特色。祖庙始建于隋,显于诏,封于宋(宋太宗诰封明山、巾山、独山三山神为“三山国王”),封赐额又谓“明贶庙”,因庙在古霖田郡,故又称“霖田祖庙”,当地群众称之为“大庙”,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后代有修建,八十年代更是修葺一新,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庙前有石拱桥,入门两侧各置泥塑将军像一座,其旁各有一匹泥塑白马,庙正殿奉祀三山国王坐像,左偏殿祀开山祖师,鲁班先师、北极玄武、出游神木坑公王,右偏殿祀文昌帝君,月下老人、南极仙翁、出游神指挥大使。后殿有花厅,祀三山国王夫人,左厢房祀七仙女,

神农大帝、文财神爷、天官赐福,右厢房祀千里眼、顺风耳、黄帝武财神爷、土地神。前进殿塑把门将军,左孟章,右监名大将军。所塑诸神共百余尊,皆塑得栩栩如生,巧夺天工,高大雄伟,女神清秀典雅,形态各异。 三山祖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揭西县重点文物保护之一。

三山国王历来被岭东人民奉为守护神,民间多有关于他们救驾护国、保土安民的传说,其庙宇遍设潮汕,以及兴梅、东江、闽南各地,甚至飘洋过海,传到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地。每年农历2月25日“国王生”,民众到当地庙宇隆重祭拜。春节游神时,三山国王也是被扛上街游庆者之一。潮汕各地民众以往还视它为“地头爷”,新生儿女或亲人病故,都进庙向国王禀报,好比登记或注销户口。

金山也称巾山,是三山国王传说中的第一座山。座落于揭西县钱坑镇与大溪之间,主峰座落于钱坑镇。

供奉潮人共同祖先的\三山王庙\遍布潮汕大地。

三山国王起源很早,文献上说它\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封于宋\。三山传就是揭西县境内的金山(巾山)、银山(明山)、独山三座山峰,形象是骑虎巡山的三兄弟,所以也是山神。但究其实质应是早期带领潮人在这里开天劈地的三兄弟,因开发、保护地方有功,被奉为三山国王神。每年都有许多来自粤东各地、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潮汕人、客家人,越千山,跨万水,到揭西三山祖庙来拜祭,以慰思乡念祖之情。这种对祖先不忘本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海内外“三山国王”庙的发源地就在如今的揭阳市揭西县城河婆镇,庙临榕江南河,大门匾额书“霖田祖庙”(为宋代修建)。此庙肇于隋、显于唐、封于宋。“三山国王”庙俗称大庙,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 三山者,即独山、明山、巾山,三山鼎峙,英灵之所钟。三山由三位山神镇守,百姓在这一带狩猎、生产、居住、繁殖,祈求山神的庇护,为山神置祠合祭。《明贶庙记》是“三山国王”庙历史文字较详的记载,为元代刘希孟所作。他曾任元代翰林国史院的编修官,其庙记为《三阳志》及历次版本的《潮州府志》、《揭阳县志》以及《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所收录。“三山国王”神在海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粤东地区各乡村大都建有“三山国王”庙,它不仅扩展到粤东各地,江西、福建也建有“三山国王”庙。“三山国王”神也传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三山国王”庙比比皆是。据台湾省民政厅1987年的统计,台湾有“三山国王”庙145座。改革开放以来,台湾已有40多个进香团,约1,000多人到河婆“三山国王”祖庙观光瞻拜。 河婆“三山国王”大庙,除正殿的三位山神王爷外,天井两厢,前厅两侧,还有神将兵马60尊,各司其职。大庙正中,是一山寨大堂,三位山神王爷,一位黑脸,一位红脸,一位秀脸,均坐镇于大堂之中,注视来

客。大殿两旁的六尊立像——上马官、下马官、文官、武官、厨官、斗印官和后殿的三位夫人也屹立不动,或慈祥端坐。前厅两边配祀两位文武官,是唐宋两代的钦差,文者是唐代,官居舍人,武者是宋代,为太宗派出的韩指挥,相传是奉旨来潮诏封三位救驾的“恩人”,但因找不到受封之人,无法回朝复旨而死在潮州。

以往,阿婆“三山国王”每年都举行游神,但大殿的三位山神王爷都没有出游,而是由祀于山神左右的文武二位神偶“木坑公王”和“指挥大使”代行出游。出游时,百姓皆称其为“大庙爷”。

出游前后的情形是:每年冬耕过后,由大庙仪仗队的司鼓手挑着箩担到各寨去“放符”(三山国王“镇宅灵符”)和“放奏折”(供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灶君奏玉皇之用),进行义卖。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之前,先请三位王爷开视新春巡视路线,是大溪下——细溪上,还是细溪下——大溪上,以神前掷三下圣茭而定,然后出示敬告。

农历正月初二,大庙中就请出前厅文官“木坑公王”和武官“指挥大使”作为全权代表,出游“六约”(民国以前的清代霖田都管辖的村落二百多个,分为“六约”,即象门约、狮头约、龙潭约、南山约、马骆约、员埔约),巡视大乡小村,视察民情,关心疾苦,与民同欢。

庙中则选好请神的“香公”庙祝、抬轿的“神夫”和吹鼓手。起驾由一对马头锣开路,接着是一对高高举起的大灯笼,灯笼大字标写“恭迎圣驾”、“合境平安”,接着就是肃静、回避和敕封的三山国王等大牌,紧跟就是擎五锋旗、标旗,还有两面特别醒目的大黄旗,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红字,用一对长长的青竹杆举起,旗尾各留存一束翠绿的竹叶,象征着绿竹迎春,吉祥如意。这两面大旗,也代作队伍的饭顿旗。这个核心的仪仗队伍,由管理大庙的枫树寨人组成,一般都在 30人左右。

出游开始,先经马头、庙垅进入河婆圩,沿路逢村必停,信众都在村口迎驾祭拜。进入河婆圩后,河婆圩迎神有一“壮鼓队”,每家青年必备一冬瓜大鼓集合成队,经事先训练,步伐整齐,雄姿赳赳,左手挽着大鼓,右手挥槌齐鸣,大鼓靠在左膝盖,又左脚开步撑着大鼓前进。从上圩到下圩,下圩各商号门前各摆供品祭拜。是晚就由圩中膘汉抬着“大庙爷”走大街,各商号从楼上悬垂一串串鞭炮。锣鼓一催,鞭炮齐鸣,响声如雷贯耳,整条大街硝烟弥漫,浓烟滚滚,膘汉们抬着??大庙爷”在浓烟中奔驰,来回数次,直到鞭炮燃放渐弱,才打开门楼让“大庙爷”冲出大街到上湖寨。但初二该晚,“大庙爷”一定要在枫树寨歇马住夜。这事出有因,该村前祖昆兰公是扩建大庙的施主,这昆兰公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官授福建省古田知县,晚年谢职归乡,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建“三山国王”祖庙庙宇,并捐优质田10亩(共28丘),耕牛一头,犁耙各一副,锅头一口,立碑留念。另外还要一提的是,“大庙爷”出游“六约”时,经过南森乡曲湖村的下仓阁,一定要停锣息鼓。为什么?“未有大庙宫先有下仓宫”,以此来表示尊敬。

出游一圈,巡视二百多个村落,哪个村落安夜,哪个村落歇马,那个村落停步(客家话叫“拦社”),一切以一对黄旗的示意而定。这对黄旗到村之后,直直插下高高飘扬,示意要在此歇夜;黄旗若斜靠在公厅前的

屋檐,示意要在这里歇顿(午餐或晚餐);若黄旗擎着,就示意只是歇脚(停顿一下,继续前进),在村中晒谷埕停一停,待“炉下子弟”跪拜完毕即行。乡亲称这对黄旗叫饭顿旗,各村父老即按示意接待,各家各户迎神祭拜。

游神到主村,各家各户有集结神庙、祠堂祭拜的,有巷头巷尾、家门口祭拜的。“大庙爷”歇马之后,就由村中壮膘大汉抬起,按村中规划的路线游巷,仪仗队跟着行进,村中长老提灯笼随后,满街满巷,鞭炮垂迎,此起彼伏,全村欢腾。

“大庙爷”游村巷完毕之后,就抬到村中或村边广场,四周人群集结围观,人群前面还高举着一串串的鞭炮,广场中间铺满稻草,准备进行一场火的考验,驱去邪气,培养青年的胆略,训练英勇善战精神。抬举“大庙爷”的膘汉,个个骁勇,如猛虎下山,表现出一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向上精神。他们为保驾“大庙爷”,先将“大庙爷”的须、帽、双掌卸下,礼炮 (地铳)一响,埕中稻草燃起熊熊烈火,膘汉扛着“大庙爷”急速冲入火海之中,绕着猛烈的火堆冲跑,人群中持鞭炮者也纷纷围上前去,伸长竹竿将鞭炮挂到神轿上,有的缠在膘汉的脖子上,满埕鞭炮震天,场内场外都高喊着“举呀!举呀!”喊得声嘶力竭,全场沸腾,狂欢至此升达顶点,这火海欢腾无处可比。直至埕中火势渐灭,又响起礼炮,场外仪仗队传来了慢板行锣,预告即将过村。“大庙爷”冲出火海之后,抬“大庙爷”者均先后下跪,将入场前卸下的须、帽、双掌,端庄安好,由下一村迎驾的队伍交接。

这一游神从正月初二开始,至回庙一般需二十天左右,此时已是春耕大忙季节。“大庙爷”回庙,枫树村一片欢腾,迎接随“大庙爷”回家的亲人,全村举行大会餐,大大小小吃顿团圆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y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