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运 天下》篇注释

更新时间:2024-05-16 20: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注释来源:《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P450- 原文:七:“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㈠;以奸者七十二君㈡,论先王之道儿明周召㈢之迹,一君无所鉤㈣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指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孔子谓老聃曰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其履哉!夫白鶂㈤之相视,眸子不运㈥而风化㈦;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㈧;类㈨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111213

孔子不出三曰,复见月:“丘得之矣。乌鹊孺㈩,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14!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注释】

一孰知其故矣:○“孰”,同“熟”。林云铭本作“熟”。“故”,典故(林希逸说)。 二以奸者七十二君:○“奸者”杜威“干诸”。干,求也。诸,之于。干诸,谓向某人求取俸禄。

“七十二君”,谓很多君主。“七十二”,乃古人习用之虚数,如七十二钻(《外物》)、七十二行等。

严灵峰说:“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所历者:鲁、齐、宋、卫、陈、蔡流过,而所遇者,齐景公、鲁定公、鲁哀公而已。其余史书莫详。且春秋时只十二诸侯,亦无七十二国,其经所记为鲁十二君而已,似孔子未能见七十二君之多。”

三周召:指周公、召公,都是武王的弟弟。 ○

四钩:取(○《释文》)。

五白鶂:水鸟的一种。○“鶂”,同“鷁”(海平按:两字都读如义),形同鸬鹚(读为卢辞),毛白色,能高飞,遇风不避。前人画鷁像于船头,所以叫船头为“鷁头”。 马叙伦说:“‘鶂’,《御览》引作‘鷁’??。《说文》‘鶂’下引《春秋传》曰:‘六鶂退飞。’《左传》作‘鶂’,是其证。” 六不运,定睛注视(宣颖《注》○)。 七风化:生物的意思。 ○

郭象《注》:“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 王先谦说:“案‘风’,读如‘牛马其风’之‘风’,谓雌雄相诱也。‘化’者,感而成孕。” 八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雄虫鸣于上方,雌虫在下方应和而感化生子。 ○

九类:一种虚构的动物,一身两性,见《山海经》○。 陆德明说:“《山海经》云:亶爱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发,其名曰‘师类’;《带山》

有鸟,其状如风,五采文,其名曰‘奇类’,皆自牝(海平按:读如聘,雄性的)牡也。” 十乌鹊孺:○“孺”,孚乳而生(《释文》引李颐说)。谓乌鹊孵化而生、 ㈢ ㈣ ㈤ ㈥ ㈦ ㈧ ㈨ ㈩ 11 12 13 14

㈠㈡

十一 鱼傅沫:“傅”,同付。谓鱼濡沫而生。 十二 十三

细要,指蜂。“要”,即腰。

有弟而兄啼地:有了弟弟,哥哥失爱而啼哭。 郭象说:“言人之性舍长而亲幼,故啼也。” 林希逸说:“兄弟同母,必乳绝而后生,兄不得乳而后有弟,故曰‘兄啼’。??佛经

所言胎生,卵生,化生,湿生,真乐必出于此。” 唐顺之说:“乌鹊孺,卵生;鱼傅沫,湿生;细要者,化生;有弟而兄啼,胎生。佛所谓四生本此。”(见王船山《庄子解》王敔(海平按:读如雨,古乐器,此为人名。)《注》所引)

十四 与化为人:与造化为友。《大宗师》:“与造物者为人”同义。“人”,训“偶”;“为人”,即“为偶”。

【今译】

孔子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自以为很久了,熟悉其中的道理了,拿来进见七十二个君主,讲解先王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可是没有被一个君主所取用。太难了!这些人难以说服吗,还是道理难以发扬呢?”

老子说:“幸好你没有遇到治世的君主啊!所谓六经,只是先王陈旧的足迹,哪里是足迹的根源呢!你现在所说的,就像是足迹。足迹,乃是鞋所踩的痕迹,而足迹哪算是鞋呢!白鶂雌雄相看,定睛凝视而生育;虫,雄的在上方叫,雌的在下方应,便生育。本性不可改易,命不可变更,时间不可止留,道不可闭塞。如果得到道,怎样都可行,失去道,怎样都不可行。” 孔子三个月不出门,然后再去见老聃说:“我懂了。乌鸦喜鹊孵化而生,鱼濡沫而生,蜂类是化生,弟弟出生,哥哥失爱而啼哭。很久了,我没有和造化为友。不和造化为友,怎能去化人!” 老子说:“可以。孔丘得道了!”

杂篇《天下》P983

(一)(二)(三)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四)?”“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五)。”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六)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七),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八),其数一二三四是也(九),百官以此相齿(十),以事为常11,以衣食为主,以蕃息畜藏为意12,老弱孤寡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13乎!配神明14,醇天地15,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16,系于末度17,六通四辟18,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19明而在数度20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23。——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注释】

一方术:指特定的学问,为道术的一部分。 ○

林希逸说:“方术,学术也。”(《南华真经口义》)

21

22

蒋锡昌说:“‘方术’者,乃庄子指曲士一察之道而言;如墨翟、宋鈃(读如形)、惠施、公孙龙等所治之道,事也。”(《庄子哲学天下校释》) 二其有:谓所学(宣颖《南华经解》○)。“有”,谓攻治所得(蒋锡昌说)。 三道术:指东西宇宙人生本愿的学问。 ○

四神何由降?明何由出:○“神”,灵妙。“明”,智慧。

林云铭说:“‘神’者,明之藏。‘明’者,神之发。言道术之极也。”(《庄子因》) 梁启超说:“神明犹言智慧。”(《诸子考释》内《庄子·天下篇释义》) 唐君毅说:“以神明言灵台灵府之心,尤庄子指所擅长。神与明之异,唯在‘神’乃自其为心所直发而说,‘明’则要在自其能照物而说,故明亦在神中。”(《中国哲学原论》,第47页)

五一:即道。 ○

六兆:征兆,预端。 ○

七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以仁来施行恩惠,以义来建立条理,以礼来○

范围行动,以乐来调和性情(《中国哲学史资料选机》中《庄子·天下》篇译文)。

曹础基说:“‘以仁为恩’这以下刘局说的‘君子’,指的是儒家。”(《庄子浅注》)

八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以法度为分守,以名号作标志,以比较为征○

验,以考稽作判断。 蒋锡昌说:“‘分’即‘分守’亦即职守,谓自己职分所当守也。‘表’借为‘标’,‘以名为表’,言‘百官’以所陈之言论为自己做事之标准,俾使名实相符也。‘参’借为‘三’,‘三’乃虚数,用为多谊,‘以参为验’,言‘百官’治事,以多为验,所谓‘孤证不信’也。‘以稽为决’,言‘百官’治事,以考为定也。《天道》:‘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以参为验’即为‘比’之解释;盖‘比’者,亦即以多数事物比而验之也。‘以稽为决’即为‘详’之解释;盖‘详’者,亦即以严密考虑审而决之也。‘以法为名,以名为表’,言‘百官’所办之事;‘以参为验,以稽为决’,言‘百官’办事之法。” 曹础基说:“‘以法为名’这以下六句说的,反映了法家的主张。”

九其数一二三四是也:好像数一二三四那样明白。○“其”,犹若,如。“数”,等级之数。 马叙伦说:“案‘其’犹若也。详见《经传释词》。”(《庄子义证》)

林希逸说:“其数一二三四,言纤悉历历明备也。” 十百官以此相齿:百官依这样相列序位。○“齿”,序列。 蒋锡昌说:“所谓‘百官’,即《荀子》所谓‘官人百吏’,乃各种小官之统称。” 十一 以事为常:以职事为常务。

曹础基说:“‘以事为常’这以下六句写的是平民的事。”

十二 以蕃息畜藏为意:“蕃息”,即繁殖。“畜藏”,即蓄藏,“畜”,同蓄。“以”字原缺,“为意”两字原在“老弱孤寡”下,据陶鸿庆等之说移上。

陶鸿庆说:“自‘蕃息’以下,文有错乱。当云:‘以蕃息畜藏为意, 老弱孤寡皆有养,民之理也。’‘为意’二字,及‘以’字,皆脱误在下。”(《读老庄札记》)

武延绪说:“按‘蕃’上疑亦当有‘以’字。”(《庄子札记》)

蒋锡昌说:“‘为意’二字,当在‘藏’字之下。此言‘百官’所为之事,当以民之衣食为主,蕃息畜藏为意。” 按:陶鸿庆等之说可从。日本高山寺藏古写本在“老弱孤寡”下正无“为意”二字,当依上两句文例改为“以蕃息畜藏为意”。 十三 备:完备。 蒋锡昌说:“‘备’,谓备有道术之全,而不限于一曲。” 十四 配神明:配合天地造化的灵妙。

蒋锡昌说:“‘神明’者,即自然之称。言古之道人与自然为配合、与天地为一体。” 十五 醇天地:取法天地。“醇“,借为准。 章炳麟说:“‘醇’借为‘准’。地官质人,壹其淳制。《释文》:‘淳,音准,’是其例。《易》曰:‘易与天地准。’配神明,准天地i,二句意同。”(《庄子解故》) 十六 本数:本愿,指道的根本。

褚伯秀说:“本数,即所谓‘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蒋锡昌说:“本数者,犹言度数之本,即天地是也。”

十七 末度:指法度,为道的末节。 十八 六通四辟:六合通达四时顺畅。“六”,指六合,即四方上下。“四”,指四时;一指空间,一指时间。“辟”,同“闢”。“六通四辟”已见于(天道)篇。 十九 其:指上“古之所谓道术”而言(蒋锡昌说)。 二十 数度:指典章制度。

二十一 邹鲁之士:指儒士。 蒋锡昌说:“邹鲁之士,盖统指儒家而言。”

马叙伦说:“陆德明曰:‘邹,孔子父所封邑。’伦案《说文》曰:‘聊,鲁下邑,孔子之乡。’则‘邹’借为‘聊’,音同照纽。??或曰:《史记·孟子列传》:孟子驺人也。‘驺’为‘邹’之借字。此‘邹’谓孟子生邑,则非也。” 二十二 缙绅:“缙”,笏。“绅”,大带(成《疏》)。“缙绅”,亦指儒士。 蒋锡昌说:“‘缙绅’盖即‘儒服’之一种。‘缙绅先生’称儒家也。‘缙绅先生’即‘邹鲁之士’,‘邹鲁之士’即上文‘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之‘君子’,皆儒家之称也。” 二十三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这六句马叙伦疑是古之注文。 马叙伦说:“‘《诗》以道志’以下六句,疑古注文,传写误为正文。” 杨柳桥说:“马氏疑为注文,甚有理,但不妨文义,亦未据删。”

【今译】

天下研究方术的人很多了,都以为自己所学的是无以复加、再好不过了。古时所谓的道术,到底在哪里?答说:“无所不在。”问说:“[造化的]灵妙从哪里降下?[人类的]智慧从哪里出现?”答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都导源于‘一’。”

不离于宗本,称为天人。不离于精微,称为神人。不离于真质,称为至人。以天然为宗主,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预见变化的征兆,称为圣人。以仁来施行恩惠,以义来建立条理,以;礼来规范行动,以乐来调和性情,表现温和仁慈,称为君子。以法度为分守。以名号作标准,以比较为征验,以考稽作决定,好像数一二三四那样明白,百官以这样相列序位,以职事为常务,以衣食为主要,以生产储蓄为意念,使老弱孤寡都能得到抚养,这是养民的道理。

古时的圣人不是很完备吗?配合造化的灵妙,取法天地,养育万物,均调天下,泽及百姓,明白道的根本,贯通于法度,六合通达四时顺畅,大小精粗的事物,都无所不在地存在着它的作用。古代道术显明在典章制度的,旧时的法规、世代相传的史书上,还保存着很多。古时道术存在于《诗》、《书》、《礼》、《乐》的,走路的学者和士绅先生们,大多能明晓——《诗》是用来表达心意的,《书》是用来传达政事的,《礼》是用来规范行为的,《乐》是用来调和性情的,《易》是用来探讨阴阳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讲解名分的。——那些典章数度散步在天下而设施于中国的,百家学说时常称述它。

今译二来源:《庄子译注》杨柳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天运篇》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

自以为时间很久了,内容也很熟悉了;我已经进见过七十二个国君,和他们讲论先王之道,并且阐明周公、召公的政迹,一个国君也没有采用的。不得了!人真也太难说服了!‘道’真也太难倡明了!”

老子说:“您没有遇到能够治理天下的国君,太幸运了!那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踪迹,难道他们是有所为而留下这些踪迹吗?现在,您所说的话,还是一种踪迹啊。这种踪迹,是走路生出来的,而踪迹哪能就是走路呢?那白鶂,雌雄互相凝视,眼珠不转动,因而化生;那大蛇,雄的在上风叫唤,雌的在下风应和,因而化生;那类兽,本身就具备着雌雄二性,因而化生。本性不可以移易,生命不可以变更,天时不可以制止,‘道’不可以阻塞。如果得到‘道’,就没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失去了‘道’,就没有行得通的地方。”

孔子闭门不出,三个月之后,又去见老子。孔子对老子说:“我得到‘道’了。乌鸦和山鹊孵卵,鱼类用口沫对嘴相喂,细腰蜂孵化桑虫,哥哥有了弟弟就常哭。我不同造化相交友,日子太久了!不同造化相交友,怎么能够造化人类呢?”

老子说:“可以了,您得到‘道’了!”

《天下篇》天下研究道术的人太多了,都认为没有比自己所掌握的道术再高明的。古来的

所谓道术,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回答是:没有哪个地方不存在。有的就问:道术的神蕴从什么地方降临,道术的明征在什么地方生出呢?

圣人对于道术都有所创造,帝王对于道术都有所成就,都本原于“一”。不离失本元,叫作天人;不离失精淳,叫作神人;不离失全真,叫作至人;把天作为主宰,把“德”作为根本,把“道”作为门户,明通变化之理,叫作圣人。用仁爱俩表示恩泽,用正义来处理事务,用礼节来作为行动,用音乐来协调性情,温温和和地爱护群众,叫作君子。用法制作为定分,用声名作为外表,用参校作为征验,用稽考作为决断,就如同数一、二、三、四一样,百官们就用这些道术作为处理事务的顺序。把事务作为经常,把衣食作为主体,生产物资,蓄积财富,着意到老弱孤寡,使他们都得到抚养,这便是人民的正常现象。

古人的道术可以说是非常完备了!它能够配比神明(阴阳),等同天地,发育万物,协和天下,百姓都要沾到恩泽;又明察于根本的理数,联系到末节的制度;天地之间,四通八达,物象的大小,事理的精粗,它的运行是无所不在的。那明明白白地存在为数理和制度的,旧有的法规还一代一代地流传着,史官所掌管的业绩还大量存在着;那记载在《诗》、《书》、《礼》、《乐》之中,鲁国穿着宽衣大袖的儒士们都能够说明它们;——《诗》是用来表达意志的,《书》是用来表达世事的,《礼》是用来表达行动的,《乐》是用来表达和谐的,《易》是用来表达阴阳的,《春秋》是用来表达名分的。——那数术散步在天下、而施设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之学时常称道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y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