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

更新时间:2024-06-20 22: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卷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源起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强调天赋人权,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和宗教一起为后来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二) 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不但使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第一,两大阶级,即代表财富和特权的资本家阶级和代表贫穷和无权的无产阶级。第二,资本经济高速发展打破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的出卖者。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扩张。社会问题大量出现。自由竞争的失败者沦为失败者、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等充斥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 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两种思路:改良(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

改革(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破旧有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无阶级压迫的、

个人都可以自由发展的社会)

(二) 社会工作产生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 社会工作的形成

1601年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

1788年度德国汉堡制和1852年度爱尔伯福利制度 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 专业社会工作发展

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

1917年玛丽.芮奇蒙(美)出版【社会诊断】标志专业社会工作诞生标志。 个案工作(20世纪20年代) 小组工作(20世纪40年代) 社区工作(20世纪70年代) (二) 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最初,社会工作只扮演补救者的角色,任务是诊断受助者的问题。 后来,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成为社会工作基本思路。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社会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 (一) 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

社会工作领域也称社会工作的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二)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社会工作与一定范围内社会问题的出现直接相关。当个人、家庭、社区遇到某种问题需要帮助时,社会工作就有了用武之地。

(二) 社会问题的产生使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

二、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一) 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最追求

(二) 人类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

三、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 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 (二) 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1) 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

或受挫而形成的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睦等。

(2) 就业方面的问题:(就业关系到一个人的安身立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依

托)包括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权未能有效保护等。

(3) 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个人行为偏差和失范不但造成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也不利

于个人发展)包括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

(三) 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 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不同国家使用的概念不同,但其基本内涵基本一致: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

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本质相同,即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帮助他人。 (二) 对于社会工作的不同价界说 一种服务、一种助人过程、一种艺术 (三) 一般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的说,社会工作师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三) 社会工作的要素 1、 社会工作者 2、 受助者

3、 社会工作价值观 4、 助人活动

三、社会工作的类型

(三)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1、 普通社会工作(在本职工作之外所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包括教师兼

任班主任、学生兼任的团支部书记等)

2、 实际是会工作者(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一些以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

的职业或岗位,承担为人民排忧解难的责任。如民政部门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工会、妇联对职工、妇女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3、 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社会工作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守社会工作的价值

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一) 什么是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二) 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第一, 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

第二, 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

第三, 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专业方法可能是由国际通则所确定的,或是根

据本地经验发展的。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一) 助人是社会工作的的基本功能 (二) 救难 (三) 解困 (四) 发展

三、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三) 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1、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而危机人们的正常

生活的现象。人遇到社会问题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社会工作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过上正常生活,从更深层次上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

2、 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社会工作者从预防问题的角度展开工作,不但使社会成员

免遭痛苦,也避免了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3、 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社会政策是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弱势群

体的福利为目标的政策,对社会秩序的维持有重要影响。正确的社会政策能促进社会成员的满意感,有效地消除社会问题的消极影响。当社会政策不符合实际时,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危及社会秩序。)

四、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 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性与相悖性 (二)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第三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一、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三)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它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

社会工作经历以下六个过程:

1、接触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了解可能的服务对象(个人、家庭、社区等)所面临的困

难及问题。两种途径:服务对象的求助和社会工作者的主动发现)

2、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对遇到的可能服务对象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包括了解服

务对象的背景和所遇到问题的性质、程度等)

3、分析和诊断(对问题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4、提供服务(服务也称对问题的干预,即在制定服务计划的基础上,有效组织和配置资源,

服务过程进行管理,实现对服务对象的有效支持i,使其摆脱困境,满足其需求。)

5、评估服务(评估是对整个服务活动进行评价,包括效果评估和过程评估) 6、终结

第三节 中国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 二、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四) 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

我国处于改革时期社会的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呈现复杂的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 不同模式并存。

政府依靠社会政策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家庭承担自我保障的职能;社区承担互助功能。几种提供方式处于共生状态,并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交融。 第二、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

政府提供的服务是行政的和半专业化的;专业社会服务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民间社会服务机构根据社会状况以专业思想、专业方法和较高的服务水平发挥影响力。 第三、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较为制度化的社会服务称为实际社会工作,是本土性社会工作。我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仍未实际社会工作提供发展条件。所以在社会转型期,本土性社会工作仍是主要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四、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转型和改革的加快,社会问题更加凸现出来。社会需要的日益强烈和工作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条件。

第二卷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与理论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新教伦理、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成为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深厚基础。 (一) 新教伦理

新教伦理的核心概念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在世俗领域中产生了同样的思想解放作用,诱发自由、民主、自立观念的产生。

基斯卢卡斯认为,新教伦理包含以下基本假设: (1) 人要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负责;(自我负责)

(2) 人性基本上是罪恶的,但是可以通过一种意志行动来克服;(意志胜恶) (3) 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艰苦的工作实现物质的繁荣;(艰苦工作和物质繁荣)

(4) 社会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使物质繁荣成为可能的法律和秩序;(法律和秩序)

(5) 不成功的人或越轨的人不应受到帮助,虽然应该做出有限度的努力,以便恢复或激

发这些失意者为了他们自己更加努力工作;(助人自助)

(6) 对变迁的主要奖励是在经济或物质方面发现奖赏和惩罚;(奖赏和惩罚)

(二)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最初形态是“人文主义”。 人道主义是以人为中心或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他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 哲学上的人本主义 第二、 经济上的自由主义 第三、 政治上的民主主义 第四、 伦理上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实证主义—乌托邦) 结合共同构成信念体系简称“HPU”观点有以下假设: (1) 社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的物质和情感需要。 (2) 如果人被满足,按照HPU体系所用的词汇,人将获得善良、成熟、正义生产的状态,

通过它们,人和其他社会大部分问题都将被解决。

(3) 阻碍人获得这种状态的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这一困境归咎于个人教育的缺

乏,经济地位、童年关系或社会环境。

(4) 这些外部环境可以被那些拥有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人,运用“科学方法”所操纵。 (5) 人和社会最终会达到完善的境界。 (三) 社会福利观念

社会福利观念是社会的工作价值的灵魂。社会福利观念反映了对人的关怀,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观点,是社会工作价值变化的定标。

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一) 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 (二) 泰砌的价值体系

(三) 比斯塔克的价值体系(1961年出版的【个案工作关系】) (1) 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2) 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力; (3) 人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天生驱动力和义务;

(4) 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有自我实现的义务,他有自我决定的权利; (5)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并且有被这样考虑的权利和义务; (6) 为了其潜能的实现,人有要求合适的核手段的权利;

(7) 每个人需要在其社会提供的权利和社会保证的机会方面和谐发展,以满足他在身体

上、心理上、经济上、美学上和精神上的基本需要;

(8) 人的自我活动在其自我实现的斗争中是最重要的; (9) 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10) 社会通过其社会成员的贡献有权利变富。 (四) 三种价值体系的比较

比斯台克具有其他两个体系的特征。

①他从个人的立场直接论述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它们是“至高无上”的,但所用的语言则完全是肯定的;

②相比其他两个体系对人的价值叙述更加详细和具体;

③认为人在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都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力; ④其表达形式更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⑤它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比其他两个体系更加广阔好深厚。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

第四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 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流派

大卫.豪和马尔科姆.佩恩等人著作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大致概括为以下十一种: (一) 心理分析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的行为的产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用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完成这一任务。 (二) 认知理论

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手指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的本能。不良行为的产生主要是认知上的错误和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和完善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够得到正确、理性的的指引。 (三) 行为主义理论

理论与心理分析和认知理论相似。

社会工作的任务: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治,但运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四) 社会系统理论

它把人与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的运行和维持的基本条件。

当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不能有效的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社会工作的任务: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 标签理论(勒麦特和贝克) 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 社会工作的任务: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本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六) 沟通理论

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认为许多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

社会工作的任务: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七) 人文主义理论

认为每个人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困难。

社会工作的任务:去努力“理解”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的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八) 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

以马克思与现在批评理论家的某些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而且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

社会工作任务: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世界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

(九)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社会工作的任务: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为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十) “增权”或“倡导”理论 主张在宏观的社会结构中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十一)女权主义理论

主要根植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

关注妇女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抑的结果。 社会工作的人任务: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第四章 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社会福利的定义:广义上讲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的服务。

狭义上说社会福利则是国家(或政府)准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二、社会福利分类

(一)社会福利的人分法

1、剩余性社会福利和制度性社会福利

威伦斯基和李宾士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

剩余性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 制度性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2、 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积极的社会福利:是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

消极的社会福利:意味着福利的给予必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标签作用给福利接受者产生负面影响。 3、 公共福利和私人福利

公共福利: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整合。 私人福利:是指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功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 (三) 社会福利的三分法

R.蒂特姆斯(英)在【福利的承诺】剩余性社会福利(主要指社会服务),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福利津贴和待遇),职业福利(以职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

1974年出版【社会政策导论】三种模式: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表现模式,制度再分配模式。

二、 社会福利的功能(非考纲)

第一、 减轻公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第二、 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

第三、 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第四、 有利于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又积极作用; 第五、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精神的发展。

第三编社会工作的方法

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历史发展 一、社会个案工作的要素 社会个案工作的要素概括为:(综合玛丽.芮奇蒙和鲍尔斯观点) (1) 方法要素:是一种助人的方法; (2) 工作对象要素:个人和家庭;

(3) 过程要素:一个面对面的工作过程;

(4) 科学与艺术的要素:立足以科学知识和技术化的艺术化的运用; (5) 双向性要素:调整资源为个人和家庭服务。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综合不同学派的观点: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良好的福利状态。 三、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五个)

(一)19世纪到20世纪初—社会个案工作的起源 1、产业革命与贫民问题

1601年英国政府出台“济贫法”规定,要分区,分类对贫民进行救济。 2、宗教的源头

基督教认为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并被他爱,在上帝眼中具有同等的尊严,应该被他人尊重;宗教的慈善与人道主义行为,共同推动了对社会中不幸的者的救助。 2、查默斯的贡献

查默斯针对“济贫法”运行的弊端,开始了他志愿救助穷人的实验性工作。主要贡献: (1) 一对一的个人化工作。

(2) 注重对受助对象精神品德的塑造。

(3) 强调对案主给予足够的个性关怀,理解案主的个人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特质的影响; (4) 使用案主“自然资源”当自然资源不能为其提供能够帮助时才进行公共救助; (5) 注意挑选和训练工作者。 4、 慈善组织会社(COS)贡献:

(1) 对案主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记录并跟踪。

(2) 认为对整个家庭的福利和再生产的调查是诊断问题、进行治疗的基础; (3) 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 (4) 建立社会工作图书馆; (5) 发展出学徒式的督导方法。

(二) 20世纪初到2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专业化和学科化

受到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杜威的教育学研究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的学科化,玛丽.芮奇蒙的【社会诊断】标志着个案工作专业化和学科化的开始。 (三)20世纪30年代—从精神医学的洪流到功能派个案工作的发展

3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工作者“功能学派的个案工作”倡导机构为案主而服务、适应案主的需要。

(四)20世纪40年代以后—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时期

40年代以后,个案工作从心理学的分析转向社会学的分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60年代个案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实务方法以克服心理学取向的个案工作的弊病,发展了家庭治疗、简短治疗等。

(五)20世纪80年代以后—综容取向和后现代主义的个案工作视角

9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受到后现代主义影响,提出了新的实务思想,包括采用女权主义理论,叙述分析等治疗方法。

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型与实务方法(五种) 一、危机介入模式 (一) 危机的涵义

危机的概念首先由埃里克.林德满和吉拉尔德.卡普兰(20世纪40—50年代提出) 1、 危机是一种对平衡状态的改变; 2、 危机可以是一种正常状态; 3、 危机是一种过程;

4、 危机是问题与希望并存。 (三)危机介入的技术 1、 开始阶段

第一次会谈时要注意搜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 工作目标主要是与案主建立建立牢固的专业关系基础,取得案主的信任。 2、 中间阶段

工作者进一步搜集资料,扩大对案主的认识,如可以把现在发生的事情与案主的过去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指出前后的因果关系,以帮助案主改正对问题的认识。 3、 结束阶段

在危机介入的最后阶段,回顾一下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得如何,达到了什么样的目标。

(四)与危机介入有关的理论和要注意的问题 1、有关理论 A、人格理论:

B、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心理发展经历八个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人生从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的转折。

C、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及所受到的强化,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自己行为的强化。 2、介入时要注意的问题

A、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清晰化。

B、在危机中要恰当地承担角色。如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以积极、主动、直接并系统化的介入。

C、介入时要限定时间,要鼓励案主面对未来。

D、在特定时段要做案主的榜样,让案主知道怎样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任务中心模式及其实务方法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用于八类问题: 人际冲突;

不满意的社会关系; 正式组织中的问题; 角色困难;

社会转型中的问题; 情绪问题; 资源不足问题; 行为问题。

(二) 问题解决的过程(五个阶段)

(1) 问题探究:运用行为治疗的方法探讨案主关心的问题、确定并清晰地定义问题排出

的优先次序;

(2) 协议:确定问题属于那类后与案主协商出一个改变的目标; (3) 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制定出具体的目标; (4) 迈向目标,完成任务; (5) 结束:回顾已取得成就。 (三) 工作阶段的步骤与方法 1、 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阶段

如果案主是被转介的,则首先要找出转介者的目标,然后与案主和转介者协商制定目标。如果案主是自己主动求助的,首先要鼓励案主表达自己的问题,鼓励案主宣泄情感。 2、 阐述目标及要完成的任务

如果“目标问题”是经过慎重选出来的,就缩短任务选择的阶段。让案主自己思考任务及可能的效果,工作者则提供问题解决的手段并支持案主履行任务。 3、 结束阶段 在工作快要结束(大约最后两三次会谈)时,工作者应与案主讨论结束工作接触的可能效果。 (四) 任务中心模式的优点

(1) 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与案主有关的系

统的。

(2) 任务中心模式的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好家庭。 (3) 强调案主的优点和优势及其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4) 将案主与工作者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五) 任务中心模式要求的能力

对工作者的技巧的要求包括:①倾听的能力;②抓住案主问题核心能力;③与案主达成协议的能力;④沟通与回应的能力;⑤工作者不仅要提供服务,还要作为增权的伙伴;⑥能够清楚地界定时间限制,在提醒案主将要结束“合作”时不会伤到案主。 三、“社会—心理”模式(非考纲) 四、行为治疗模式 (一) 四种学习形态 1、 反映学习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的本质是对环境刺激的本能反应。 2、 操作学习

操作学习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操作条件,相应地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

3、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认为,人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不需要经过“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 4、 认知学习

认为人会感受和思考,即人赋予事件一意义,人的思想和感受影响热的行为。改变人的态度,行为也会朝向积极的方向。

(二) 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主要技巧与过程 1、 技巧

(1) 正强化 (2) 负强化 (3) 角色扮演 (4) 榜样 2、 过程与步骤 (1) 建立关系 (2) 评估问题

(3) 找出要学习的正确行为并示范这种行为,然后让案主进行角色扮演。 (4) 布置作业。反复练习期望行为并对之进行奖励; (5) 评估。

(三) 行为主义的个案工作的框架 (1) 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2) 适应问题: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交困难等问题行为; (3) 目标:目标要小且具体,可以进行测量以便进行评估;

(4) 案主角色:测量行为的基础,频率、强度、周期及发生于其中的环境,写日记记录

行为;

(5) 工作者角色:帮助案主进行行为评估,并运用所有资源与手段支持案主。 五、叙事治疗模式

叙事治疗模式是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份价值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透过“故事叙说”、“外化”、“解构”,使人变得更主动、更有动力。

(一) 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1、 后现代主义思想 2、 社会建构主义

(二) 叙事治疗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个案工作模式相比,叙事治疗不仅是一套治疗“工具”或“技术”,更重要的是能令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 (三) 叙事治疗的过程

欧汉伦将叙事治疗模式的治疗步骤分为七步:

(1) 与案主或家庭一起对于困扰问题作出彼此均同意的定义; (2) 将问题拟人化,并找出压迫案主的意图和方法; (3) 探讨问题是怎样干扰、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的;

(4) 发觉在哪些时候案主并未受到问题的支配或生活并未受到干扰;

(5) 找出过去的证据,来证明案主与家庭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

和困扰;

(6) 引导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来将要过的生活; (7) 找一些群众来听取案主表达新的认同感和故事。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外化不能仅仅被当做技巧;工作者要在心灵深处相信,问题是社会和个人建构起来的。最重要是让案主确信自己并不是问题的本身。 (四) 叙事治疗的技巧 1、 问话

2、 解构式问话 3、 开启空间的问话 4、 发展故事的问话 5、 意义性问话 6、 故事的建构 7、 回响与强化

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小组工作的源起和发展 (一) 源起

1884年,工业化时期的英国伦敦威廉.乔治(第一个青年会);1851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YMCA);1873年英国伦敦成立第一个睦邻会社“汤恩比馆”;美国的霍尔馆;犹太社区发展的犹太人社区中心等。这些为贫民设立的睦邻会社,是小组工作发展的初期的重要形式,目的在于借助团体的帮助帮助,帮助贫民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二) 小组工作的形成

1923年,查德希在美国西部储备大学开始讲授有关小组课程;1927年,这种以讲授用团体工作的方式来为案主服务的方法的课程被正式命名为“小组工作”;1936年社会小组工作研究协会成立;

杜威进步教育学理论观点的影响,小组工作在休闲娱乐中达到进步教育的目标; 佛莱特的“新国家”理论强调以民主的过程解决问题。 (三) 小组工作方法的发展

20世纪40-50年代,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社会工作领域主导性影响。小组工作进入医院(医疗模式的研究)60年代以来,小组工作多元化发展,受民主理论影响。已形成了有影响的社会目标、治疗、互动三大理论模式。 三、 小组工作的定义

综合以小组的功能和目标、对人的发展、对人的治疗下定义:

小组工作,又称群体、团体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他是在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调下,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情况下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和治疗的目的或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达到社会行为。小组工作的对象可以是有心理问题或生活不利的个人的小组,也可以是健康个人组成的小组。

四、 小组的类型(六种)

小组特征①小组存在于一人以上;②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③成员对小组持有认同感;④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⑤小组中有自己的控制方式;⑥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氛围。

(一) 以小组成员的关系来划分 初级小组和次级小组。

初级小组:很小,成员面对面方式人任意交流,成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想表达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情感。

次级小组:成员间有共同的利益和兴趣,但是相互间影响较小而且关系不亲密。

(二) 以小组的组成来划分 组成小组和自然小组。

组成小组:通过外部影响和干预聚合起来的小组,机构发起火主办人发起两种方式。

自然小组:以自然的方式而不是外部推动力构成。往往是基于一些自然发生的时间、成员间自然吸引等,通常没有组成的发起人。 (三) 以小组工作结构来划分 正式小组和非正式小组。

正式小组:具有正式的小组结构,确定的目标和态度。 非正式小组:不具有正式的结构。 (四) 以成员的参与程度来划分 志愿小组合强制小组。

志愿小组:因成员自身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的。 强制小组:

(五) 以成员进出的自由程度分来划分 封闭小组与开放小组。

封闭小组:从小组聚合的开始到结束,成员自由进出的程度较低,小组较少变动,增加新成员也往往要征询现有成员的评估。 开放小组:

(六) 以小组工作的目标来划分

朋辈小组、教育小组、服务或志愿小组、兴趣小组、成长小组等

第三节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一、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卡兰德等人)

1、 阶段I—前属性阶段(既想接近又想远离的矛盾心理) 任务:监理处不关系;澄清彼此期望;阐明小组目标。 组员特征:(一)刚开始与他人亲近,并熟悉小组的环境状况;

(二)尝试探索小组与其他组员性质、需求和期望。

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焦点:(一)鼓励与促进组员探索物质与心理环境;

(二) 创造一个初步的小组解构;

(三) 组员不很熟悉,应允许他们与他人保持一些距离。

2、 阶段II—权利和控制阶段(争夺权力和资源)

任务:建立小组初步解构;交互交往,组员得不到满足而退出。 组员特征:(一)争夺权力,控制界定你、我、他的关系;

(二)找出什么特质对小组是重要的,可接受的;

(三)在形成关系和地位等级中,会出现待罪羔羊、孤立者、次群体; (四)从测试行为去探索小组的自由、民主、规范和限制。 社会工作者介入焦点:(一)协助组员面对和处理“权利与控制”问题; (二)支持组员且以身作则使组员相互支持; (三)出态度支持外,应是非惩罚性的、自主性的; 3、阶段III—亲密期(积极进入,建立亲密关系,有归属感,共进共退) 任务:营造凝聚力;确定小组的正式解构。 组员特征:(一)成员更开放,更关心小组,更关心其他成员,更投入; (二)公开比较小组生活与家庭生活

(三)意识与承认小组经验对个人成长与转变的重要性;

(四)规范与成员的危机依然存在; 社会工作介入的焦点:(一)协助组员澄清小组与家庭感受混杂;

(二)决定鼓励组员透露多少个人信息及如何回应;

(三) 决定引进何种类型小组结构 (四) 处理好组员情感波动。

4 阶段IV—分辨期(差异期)(认识与接纳每个人的特征,凝聚力量,沟通良好,权力分

配较稳定)

任务:加强凝聚力;完成任务。 组员特征:(一)相互熟悉,接纳每个人的特征; (二)成员更凝聚,彼此支持。 社会工作介入的焦点:(一)更多担当“使能者”、“能源提供者”角色; (二)担当“使进者”提供机会,让小组与其他小组接触。 5、阶段V—分离期(目标完成,成员面临解散)

任务:评估;巩固已发生的改变;处理分离的情绪与行为。 组员特征:(一)组员离开/寻求新的资源 (二)组员出现分离的情绪与行为 社会工作者介入焦点:(一)提供流动机会和新资源;

(二)对小组进行评估,处理分离的矛盾心理; (三)对组员继续支持与帮助。

三、小组工作过程 1、沟通与互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yj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