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9 01: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2月26日, 教案时间 07年2月20日

教研室 针推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教师 甄德江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教学目的 与要求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一章 绪论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内经》、《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及针灸学的学科属性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关系, 2.了解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简史 1.阐述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约30分钟 2.针灸学的特点,针灸学的相关内容。 3.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约60分钟 (1)萌芽于新石器时期(2)奠基于春秋秦汉,《内经》的问世,标志中医学理论形成的标志,《灵枢》又称《针经》,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3)晋代皇甫 著《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还有相关医家的贡献。(4)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首创阿是穴,“一夫法”最早用彩色绘制经络图,开展了针灸教学。(5)宋代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确立了354个腧穴。并铸造两具针灸铜人,开创了模具教学的先河。(6)元代滑寿著《十四经发挥》(7)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为针灸学的又一次辉煌总结(8)清代针灸学处于低谷,李学川著《针灸逢源》确立了至今沿袭用的十四经穴361个(9)建国后,从理论实践临床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0)针灸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①6世纪传到朝鲜,日本②16世纪传到欧洲③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5种病适用针灸治疗。 挂图 1.重点:针灸学的概念、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2.难点:(1)针灸学的概念、特点、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2)针灸学三个鼎盛时代的代表著作及特点。 思考题: 提问及 复习题 (1)针灸学的概念、特点是什么? (2)如何才能学好针灸学? (3)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

第一章 绪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核心,运用针刺、艾灸和等方法,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练功、针灸技术、针灸治疗等。

一、远古时期

针灸起源于远古时代。灸法的产生是在火的发明和使用以后,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身体的病痛经过火的烘烤后感到舒适且可减轻,因而从各种施灸材料发展到以艾叶为主要原料的艾灸。

二、先秦两汉时期

先秦两汉是针灸学奠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篇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针灸疗法的理论化、系统化,标志着针灸已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是针灸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三、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将《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针灸内容去其重复,择其精要,编撰成《针灸甲乙经》,确立了349个腧穴的位臵、主治、操作方法、针灸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四、宋金元时期

宋代继唐以后建立了更为系统的教学机构,设立针科、灸科。北宋的王惟一重新考证明堂经穴,于公元1026年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全书雕印刻碑,由政府颁布实施。次年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为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开创了针灸模具直观教学的先河。

五、明清时期

明代是针灸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昌盛时期。名医辈出,理论深化,针灸专著颇丰。太医院设十三科进行医学教育,其中针灸为十三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政府推崇西医,企图取缔中医,但针灸却是行之有效的防治疾病的手段,仍在民间得到广为应用和流传。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发展中医,使针灸推拿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八、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公元562年我国将《针经》赠与日本欣明天皇,同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和《针灸甲乙经》到日本。公元16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是欧洲传播针灸医学的主要国家。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3月1日, 教案时间 07年2月28日

教研室 针推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授课教师 甄德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经络总论 基本教材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参考书目 2.参考书:《内经》、《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特点;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内容。 3.掌握经络的功能;熟悉奇经八脉的特点、标本根结的意义。 1.讲授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约20分钟 2.十二经脉的相关内容:约70分钟 (1)十二经脉的名称:以脏腑、阴阳、手足命名;(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阴在内,阳在外;(3)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属脏络腑,属腑络脏;(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特点: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5)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①阴经与阳经在四肢端交接②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同名经)交接③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6)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起于肺经依此传至肝经,再归到肺经。 3.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4.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5.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挂图 1.重点: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脉的相关内容 2.难点;(1)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交接规律,流注次序。(2)奇经八脉的特点、功能、标本根结的含义。(3)经络的功能及临床应用。 思考题: 提问及 复习题 1.经络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特点、交接规律是什么? 2.奇经八脉的特点、功能有哪些? 3.经络的功能有哪些?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及无计其数的孙络、浮络等。 (一)十二经脉

1.名称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定的。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2.属络关系 :属脏络腑,属腑络脏。

3.循行特点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特点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4.交接规律 :交接规律是:①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 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③ 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5.分布排列概况 :按头颈、躯干、四肢分布;阴经在内,阳经在外排列。

6.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按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排列。 7.主治概要 :总的规律是每条经脉均可以治疗该经所属络脏腑的病证及一些变证,还可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以及经脉所联系的组织器官的病证。

(二)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奇道别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因其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功能:(1)联络、沟通作用 (2)统领、主导作用 (3)渗灌、调整作用 3.循行分布(略)

4.主治概要 :各有其循行路线及相联系的组织、器官,因而各经的主治也不同。 (三)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条络脉,再加上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条络脉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四)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胸腹腔的支脉。

(五)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部分。

(六)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在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 (七)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略) 三、经络的功能及应用

(一)经络的功能: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1)传注病邪 (2)反映病候 2.指导辨证归经 3.指导针灸治疗:(1)指导选取腧穴(2)指导刺灸方法 4.指导药物归经

药物归经是运用经络学说对药物性能进行分析、归类,阐明了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也就是某些药物对脏腑、经络有一定的选择性。把药物的功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就可以说明某药物对某经络的病变起主要的作用,也就可以对该经所属络的脏腑病变起着主要的作用,如白芷入胃经,善治眉棱骨痛;杏仁、贝母能治喘咳、胸闷,故归肺经。归经理论的运用使药物应用更为灵活多变,开阔了药物的适用范围。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3月5日, 教案时间 07年3月2日

教研室 针推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授课教师 甄德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二节腧穴总论(1)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掌握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3.掌握腧穴的定位。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1.阐述腧穴的概念。10分钟 2.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2)奇穴(3)阿是穴20分钟 3.腧穴的作用:(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20分钟 4.腧穴的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2)分部主治20分钟 5.腧穴的定位方法:(1)解剖标志定位法(2)骨度分寸定位法 (3)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4)简便定位定位法30分钟 1.经络人模型 2.挂图 1.重点: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作用 2.难点 (1)腧穴的定位 (2)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思考题: 1.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有哪些? 2.腧穴的概念及分类有哪些? 3.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哪些?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提问及 复习题

第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亦是针灸推拿等施术的位臵。 “腧”泛指全身所有的穴位,即广义“腧穴”;“输”是指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输穴”;“俞”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背俞穴”。

二、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腧穴

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和督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共有361个。 (二)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是指有固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臵,但不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弥补了经穴的不足。

(三)阿是穴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不定穴、天应穴,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臵,而是依据压痛点或敏感反应点作为腧穴,它们不归属于十四经脉。

三、腧穴的作用

(一)腧穴的主治作用

1.近治作用 :即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2.远治作用 :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1)本经远治作用 (2)异经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1)双向作用(2)特异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 分经主治 2. 分部主治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 2.活动的标志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间的长度按比例折量为一定的等分,用以确定腧穴位臵的方法,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又称“骨度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横纹两端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 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是指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横量宽度作为3寸。又称“一夫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取穴(图1-4)。

(四)简便定穴法

简便定穴法是临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适用于少量腧穴。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咬牙时咬肌最高点取颊车,两虎口自然平伸交叉,食指端取列缺,上臂外展平伸,肩关节前、后凹陷处取肩髃、肩髎等。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3月8日, 教案时间 07年3月4日

教研室 针推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授课教师 甄德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三节 特定穴(2)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掌握特定穴的概念 2.掌握特定穴的意义及应用 1.阐述掌握特定穴的及意义10分钟 2.特定穴的应用90分钟 (1)五输穴:概念: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腧穴。应用①五输穴主病特点应用②五行生克关系应用③按时应用 (2)原络穴:概念,原穴—脏腑愿气输注、经过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络穴—十五络脉各有一个腧穴。应用①原穴治五脏六腑病;②络穴治表里两经病 (3)郄 穴:经气深聚的部位。主治急症、痛证 (4)俞募穴:俞穴—脏腑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脏腑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主治脏腑及五官病 (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的六个腧穴。 (6)八会穴:气、血、筋、骨、脉、髓、脏、腑精气聚会的8个穴。主治相关病。 (7)八脉交会穴:奇经与十二经脉相同的8个穴。治脏腑及五官病。 1.经络人模型 2.挂图 1.重点:(1)特定穴的概念(2)特定穴的意义及应用 2.难点:特定穴的应用 思考题: 1.特定穴的概念是什么? 2.特定穴的意义及应用有哪些?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提问及 复习题

第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三节 特定穴的意义及应用

概念: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作用、特定位臵及特定名称的一类腧穴。 (一)五输穴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腧穴,简称“五输”。其排列次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排列。

五输穴的应用为:① 按五输穴主病特点应用。② 按五行生克关系应用。③ 按时应用。 (二)原穴、络穴

1.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2.络穴

络穴是十五络脉从各自经脉分出部位的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三)俞穴、募穴

1.俞穴 :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2.募穴 :募穴是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称“募穴”,又称为“腹募”。 (四)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 (五)郄穴

郄穴是指经气深聚之处的腧穴。“郄”,有孔隙的意思。 (六)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和“窦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腕踝部的上下。《医学入门》中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可见古人对八脉交会穴的重视。

八脉交会穴的具体内容为:脾经的公孙通于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于阴维脉,二者会合于胃、心、胸部;胆经的足临泣通于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于阳维脉,二者会合于目外眦、耳后、颈、肩、缺盆、胸膈部;小肠经的后溪通于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于阳跷脉,二者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后、肩背部;肺经的列缺通于任脉,肾经的照海通于阴跷脉,二者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部。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的应用,既可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经脉的病证,也可治疗所通奇经的病证。运用时,可根据所通经脉单独运用,亦可根据两脉会合部位腧穴的主治,将分布于上肢和下肢的八脉交会穴联合应用。如公孙属脾经,既可治脾经的病证,因又通冲脉,亦可治冲脉的病证;冲脉与阴维脉合于胃、心、胸,内关通阴维脉,故公孙、内关两穴常配用治疗胃、心、胸部的疾病。余同。另外,古人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创立了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八脉交会穴见表1-13。

(七)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分布于下肢膝关节以下。下合穴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合治内府”,及《灵枢?本输》“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也”的理论提出的,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下合穴均分布于膝关节以下。下合穴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六腑病证,如足三里治胃痛,上巨虚治痢疾、肠痈,下巨虚治泄泻,阳陵泉治蛔厥,委中治疗由于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等。

(八)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躯干、头面部。一般阳经与阳经相交会场,阴经与阴经相交会。交会穴首见于《灵枢?寒热病》,后世医家不断注释、增补,至晋《针灸甲乙经》已颇为详实。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3月12日, 教案时间 07年3月6日

教研室 针推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授课教师 甄德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1)手太阴、阳明、足阳明太阴经及腧穴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掌握手太阴、手足阳明经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 2.掌握其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1.阐述手太阴、手足阳明经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20分钟 讲解经脉的起始部位及腧穴、终止部位及腧穴、所联系的器官组织。 (1)手太阴经起于下焦,穴起中府,止于少商,单侧11穴。 (2)手阳明经起于商阳,穴起商阳,止于迎香,单侧20穴。 (3)足阳明经起于鼻旁,穴起承泣,止于厉兑,单侧45穴。 2.讲解手太阴经脉、手、足阳明经脉的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80分钟 1.经络人模型 2.挂图 1.重点: (1)手太阴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手阳明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难点: (1)经脉循行路线。 (2)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思考题: (1)手太阴经循行路线有何特点? (2)列缺穴为何能治头项病? (3)合谷穴的主治有哪些?操作时注意什么?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提问及 复习题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及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桡侧端(少商)。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痛、外感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腧穴】本经单侧11穴,穴起中府,止于少商。

常用腧穴:中府、尺泽、列缺、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 肠胃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腧穴】本经单侧20穴,穴起商阳,止于迎香。 常用腧穴: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腧穴】本经单侧45穴,穴起承泣,止于厉兑。

常用腧穴:地仓、颊车、头维、天枢、归来、髀关、足三里、条口、丰隆、下巨虚、解溪、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沿着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穿过横膈,上行挟咽旁,连舌根,散舌下。

胃部支脉:从胃穿过膈,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腧穴】本经单侧21穴,穴起隐白,止于大包。 常用腧穴: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3月15日, 教案时间 07年3月10日

教研室 针推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授课教师 甄德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2)手少阴、手足太阳经及腧穴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掌握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经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 2.掌握其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1.阐述手少阴、手足太阳经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20分钟 讲解经脉的起始部位及腧穴、终止部位及腧穴、所联系的器官组织。 (1)手少阴经起于心中,穴起极泉,止于少冲,单侧9穴。 (2)手太阳经起于小指尺侧端,穴起少泽,止于听宫,单侧19穴。 (3)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穴起睛明,止于至阴,单侧67穴。 2.讲解手少阴经脉、手足太阳经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80分钟 1.经络人模型 2.挂图 1.重点: (1)足太阳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手少阴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手太阳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难点: (1)经脉循行路线。 (2)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思考题: (1)手少阴经循行路线有何特点? (2)后溪穴为何能治腰腿痛? (3)听宫穴的主治有哪些?操作时注意什么?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提问及 复习题

五、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部位),向下穿过横膈,联络小肠。

向上的支脉:从心系,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直行的脉:从心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沿小指桡侧至末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腧穴】本经单侧9穴,穴起极泉,止于少冲。 常用腧穴:通里、神门

六、手太阳小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沿手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喉咽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腧穴】本经单侧19穴,穴起少泽,止于听宫。

常用腧穴:少泽、后溪、肩贞、天宗、肩外俞、肩中俞、颧髎、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部内侧,挟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

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出于外踝后,沿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目、头、项、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腧穴】本经单侧67穴,穴起睛明,止于至阴。

常用腧穴: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殷门、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1.攒竹(Cuánzhú)

【定位】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有额肌及皱眉肌;有额动、静脉;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头痛,眉棱骨痛,目视不明,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青盲。 【操作】横刺0.5~0.8寸。

【附注】①《百症赋》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②《甲乙》头风痛,鼻鼽衄,眉头痛,泣出,善嚏。③《铜人》治眼中赤痛及睑瞤动。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3月22日, 教案时间 07年3月17日

教研室 针推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授课教师 甄德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3)足少阴、手厥阴、少阳经及腧穴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掌握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经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 2.掌握其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1.阐述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经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20分钟 讲解经脉的起始部位及腧穴、终止部位及腧穴、所联系的器官组织。 (1)足少阴经起于足小趾下,穴起涌泉,止于俞府,单侧27穴。 (2)手厥阴经起于胸中,穴起天池,止于中冲,单侧9穴。 (3)手少阳经脉起于无明指尺侧端,穴起关冲,止于丝竹空,单侧23穴。 2.讲解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80分钟 1.经络人模型 2.挂图 1.重点: (1)足少阴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手厥阴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手少阳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难点: (1)经脉循行路线。 (2)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思考题: (1)手厥阴经循行路线有何特点? (2)支沟穴为何能治便秘? (3)内关穴的主治有哪些?操作时注意什么?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提问及 复习题

八、足少阴肾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股内后缘,通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肾部直行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肝、心、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腧穴】本经单侧27穴,穴起涌泉,止于俞府。 常用腧穴:涌泉、太溪、照海、阴谷

九、手厥阴心包经

【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胸中,出于胁肋至腋下(天池),上行至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经之间,经肘窝下行于前臂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到指端(中冲)。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腧穴】本经单侧9穴,穴起天池,止于中冲。 常用腧穴:曲泽、内关、劳宫、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

【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于第四、五掌骨间,沿腕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经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部,交大椎,再向前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络心包,穿过横膈,属于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至额角,再下行经面颊部至目眶下。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到达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颊、咽喉、胸胁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腧穴】本经单侧23穴,穴起关冲,止于丝竹空。 常用腧穴:中渚、外关、翳风、丝竹空

手少阳三焦经其他腧穴 穴名 关冲 液门 阳池 支沟 会宗 定位 在手环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在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主要病证) ①热病,昏厥,中暑;②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耳聋 ①头痛,目赤,暴聋,咽喉肿痛;②手臂痛 ①目赤,耳聋,咽喉肿痛;②腕痛;③消渴,疟疾 在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①耳鸣,耳聋,暴喑;②胁肋与桡骨之间 痛,肩背痛;③便秘 在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①耳鸣,耳聋;②上肢痹痛;③痫证 ①耳聋,暴喑,齿痛;②胸胁痛,上肢痹痛 三阳络 在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四渎 在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①偏头痛,耳聋,暴喑,齿痛;骨之间 ②上肢痹痛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3月26日, 教案时间 07年3月20日

教研室 针推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授课教师 甄德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4) 足少阳、足厥阴经脉及腧穴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掌握足少阳、足厥阴经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 2.掌握其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1.阐述足少阳、足厥阴经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20分钟 讲解经脉的起始部位及腧穴、终止部位及腧穴、所联系的器官组织。 (1)足少阳经起于目外眦,穴起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单侧44穴。 (2)足厥阴经起于族大趾外侧,穴起大敦,止于期门,单侧14穴。 2.讲解足少阳、足厥阴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80分钟 1.经络人模型 2.挂图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足少阳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足厥阴经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难点: (1)经脉循行路线。 (2)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提问及 复习题 思考题: (1)足少阳经循行路线有何特点? (2)阳陵泉穴为何能治肝胆病? (3)风池穴的主治有哪些?操作时注意什么?

十一、足少阳胆经

【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沿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明)。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胁肋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腧穴】本经单侧44穴,穴起瞳子髎,止于足窍阴。

常用腧穴:瞳子髎、阳白、风池、肩井、环跳、风市、光明、悬钟 十二、足厥阴肝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经内踝前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之后,上行沿股内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过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目系”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病症。

【腧穴】本经单侧14穴,穴起大敦,止于期门。 常用腧穴:大敦、行间、太冲

4. 章门(Zhāngmén)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浅层布有第10及第11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胸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10及第11胸神经和肋间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完谷不化;②胁痛,黄疸。 【操作】直刺0.8-1.0寸。

【附注】①《甲乙》足厥阴、少阳之会。②《甲乙》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③《图翼》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臌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④《千金方》章门、石门、阴交,主奔豚上气。⑤《千金方》吐逆,灸脾募百壮;男子腰脊冷痛,溺多白浊,灸脾募百壮。

5. 期门(Qīmén)肝之募穴 ;足厥阴、太阳与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中,有肋间肌;有第6肋间动、静脉;分布着第6肋间神经。

【主治】①腹胀,呃逆,吐酸;②胸胁胀痛,乳痈。 【操作】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附注】①《甲乙》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②《千金方》期门、缺盆,主胸中热。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4月2日, 教案时间 07年3月24日

教研室 针推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授课教师 甄德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5)第二节 奇经八脉及腧穴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掌握任、督经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 2.掌握其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1.阐述任、督经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20分钟 讲解经脉的起始部位及腧穴、终止部位及腧穴、所联系的器官组织。 (1)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穴起会阴,止于承浆,单侧24穴。 (2)督脉起于下极输,穴起长强,止于龈交,单侧28穴。 2.讲解任、督经脉的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80分钟 使用教具 1.经络人模型 2.挂图 1.重点: (1)任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督脉循行路线、主治概要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难点: (1)经脉循行路线。 (2)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教学重点、难点 提问及 复习题 思考题: (1)任、督二脉循行路线有何特点? (2)关元穴为何有强壮作用? (3)神阙穴的主治有哪些?操作时注意什么?

第二节 奇经八脉及腧穴

一、任脉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前正中线到达咽喉部,再向上环绕口唇,经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咽喉,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腧穴】本经24穴,穴起会阴,止于承浆。

常用腧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鸠尾、膻中、天突、承浆 二、督脉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向上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腧穴】本经28穴,穴起长强,止于龈交。

常用腧穴: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

第三节 经外奇穴

一、头面部腧穴:四神聪、印堂、鱼腰、太阳、球后、安眠、金津、玉液 二、躯干部腧穴:子宫、定喘、腰眼、十七椎、.腰奇

三、上肢部腧穴:十宣、四缝、落枕、八邪、腰痛点、二白、臂中、肩前 四、下肢部腧穴

1.膝眼(Xīyǎn)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 5 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主治】膝痛,下肢痿痹。

【操作】向膝中斜刺0.5~1.0寸,或透刺对侧膝眼。 2.胆囊(Dǎnnáng)

【定位】阳陵泉穴下2寸处。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0~2.0寸。 3.阑尾(Lánwěi)

【定位】足三里穴下2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5~2.0寸。 4.八风(Bāfēng)

【定位】在足背,第1至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4穴,左右共8穴。 【主治】趾痛,足跗肿痛,脚气,毒蛇咬伤。 【操作】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5.独阴(Dúyīn)

【定位】在足第2趾的跖侧远端趾间关节的中点(图2-98)。

【主治】卒心痛,胸胁痛,呕吐,胞衣不下,月经不调,疝气。 【操作】直刺0.1~0.2寸,孕妇禁针。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4月9日, 教案时间 07年4月1日

教研室 针推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教师 甄德江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四章 针灸技术 第一节 毫针刺法(1)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熟悉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保藏;熟悉针刺前的准备 2.掌握毫针刺法的进针法、角度、深度 3.了解常用体位的选择;熟悉毫针的消毒方法 4.掌握毫针的行针手法;熟悉行针的辅助手法;掌握得气的概念及意义 1.毫针的构造、规格:毫针有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五部分组成;常用28—30号的1.5—3寸的毫针。50分钟 2.针刺法的练习:指力、手法、自身 3.针刺前的准备:思想准备、选择体位、选择针具、消毒 4.毫针刺法的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5.针刺的角度:直刺、斜刺、平刺(沿皮刺、横刺) 6.毫针的行针手法:(1)基本手法:提插、捻转;(2)辅助手法:循、弹、飞、摇、刮、震颤。50分钟 7.得气:针刺入腧穴后的针刺感应,又称针感。得气的意义 1.经络人模型 2.毫针、练针纸垫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1.重点: 教学重点、 (1)毫针刺法的进针法;(2)毫针的行针手法;(3)针刺前的准备 难点 2.难点: (1)针刺的角度;(2)得气的概念及意义;(3)行针的辅助手法 思考题: 1.针刺前的准备有哪些? 2.毫针刺法的进针法有几种? 3.毫针的行针手法有哪些?如何操作? 4.何为得气?有何意义? 提问及 复习题

第三章 针灸技术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常识:毫针结构、毫针的规格、毫针的检查和保藏、毫针的保藏

二、 毫针的练习:指力练习:手法练习、自身试针练习 三、针刺前准备:思想准备、选择针具、选择体位、 消毒 四、毫针操作方法 (一)进针法

进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临床上将左、右手分别称之为“刺手”和“押手”。 1.单手进针法:(1)(2)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提捏进针法(4)舒张进针法 3.管针进针法

(二) 针刺角度与方向及深度 1.针刺的角度

(1) 直刺 即针身与皮肤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全身大多数的腧穴,尤其是肌肉较丰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多用直刺。

(2) 斜刺 即针身与皮肤呈45°角倾斜刺入。主要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而不宜深刺的部位,或为避开血管及瘢痕部位而采用的一种针刺方法,如胸、背部的穴位多用斜刺。

(3) 平刺 又称横刺,或称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呈15°角横向刺入。

2.针刺的方向

(1)经脉循行(2)腧穴部位 (3)病变部位 3.针刺的深度

(1)体质(2)年龄 对(3)病情(4)腧穴部位(5)时令季节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颈项部(延髓部)、眼区、胸背部腧穴,因穴位所在部位内有重要脏器,故尤其要注意掌握好一定的针刺的角度、方向与深度,以防发生医疗事故。 (三) 得气与行针

1.得气

(1)得气的概念 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针刺感应。又称“针感”。

(2)得气的意义 一般来说,临床上得气较速者,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则较差。得气的强弱,也因人、因病而异。一般急性疼痛、痹证、偏瘫等疾病,得气较强时效果较好;反之疗效较差。

(3)影响得气的因素 主要因素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二是与医者取穴是否准确、以及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是否恰当、施术手法是否正确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患者体质强壮、经气旺盛、血气充盈者得气迅速,反之则得气迟缓,甚或不得气;医者取穴准确时则易于得气,反之则不易得气。另外,还应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若仍不能得气,可采用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等等方法,以助经气来复,促使得气。临床当针刺得气后,要注意守气,即守住针下经气,方可保持针感持久,才能使针刺对机体发挥较长时间的调整作用。

(4)促使得气的方法 临床上为促使得气,提高疗效,医者还可采取多种方法促使气至。常用的方法有候气法、催气法及守气法几种:

① 候气法 候气是指针刺后将针留臵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等待较长时间;其间亦

可间歇地行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至。《针灸大成》曰:“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当针刺不得气时,就应耐心地等待,做到静以久留,以气至为度。

② 催气法 催气法是为促使得气而施行的各种手法,即指针刺腧穴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捻转、提插,或摇动针柄,以及弹、循、刮等行针方法,激发经气,促其气至,统称为催气。

③ 守气法 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所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因得气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故一旦得气就必须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气散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守气。此外,还应针对患者体质、病情的虚实状态,施以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

2.行针

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促使得气和加强或调节针感而采取的操作手法,又名运针。临床常用的行针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种。

(1)基本手法

① 提插法 先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然后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下插上提。提插幅度大且频率快的,刺激量就大;提插幅度小而频率慢的,刺激量就小。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 的长短、刺激量的大小等,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运用。

② 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短、刺激量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病

0

情、体质、腧穴的部位、针刺的目的灵活掌握,捻转的角度在180左右)。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辅助手法

① 循法 针刺后若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可用手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叩打或按揉的方法,称为循法。此法可激发经气,宣通气血,促使针感传导或缓解滞针等。

② 刮法 是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以食指或拇指抵任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个指指甲由下而上刮动针柄,以增强针感。此法可激发经气,是一种行气、催气之法。

③ 弹法 是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操作时应注意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此法有激发经气,催气速行的作用。

④ 摇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一手持针柄将针摇动即为摇法。如直立针身而摇可以加强得气感应,且多自深而浅地随摇随提,可用以出针泻邪。如卧到针身(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可使针感单向传导。

⑤ 飞法 是先用拇、食指以较大幅度的捻转达数次(一般三次左右),而后放手,即拇、食二指张开,如飞鸟展翅之状,一捻一放,如此反复操作,称为“飞法”。此法用于行气、催气,可加针感。

⑥ 震颤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持针柄,作小幅度、快速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使用此法时一般针刺深度不变。若是较大幅度的连续提插,则称为“捣”。捣时针尖方向、深浅要相同。此法主要用以增强针感。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4月12日, 教案时间 07年4月7日

教研室 针推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教师 甄德江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四章 针灸技术 第二节 毫针刺法(2)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熟悉留针、出针、复式补泻手法 2.掌握毫针的单式补泻手法 3.掌握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4.掌握毫针的针刺注意事项 1.毫针的单式补泻手法:提插、捻转、开合、徐疾、呼吸、迎随、平补平泻。50分钟 2.毫针的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50分钟 3.留针:将针留臵穴内一定的时间。出针:将针有序的起出,按压针空。 4.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经络人模型 2.毫针、练针纸垫 1.重点: (1)毫针的单式补泻手法; (2)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3)毫针的针刺注意事项 2.难点: (1)毫针的复式补泻手法; (2)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 (3)提插、捻转、开合、徐疾、呼吸、迎随、平补平泻的操作 思考题: 1.毫针的单式补泻手法有哪些? 2.毫针的复式补泻手法有几种? 3.提插、捻转、开合、徐疾、呼吸、迎随、平补平泻如何操作? 4.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有哪些内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提问及 复习题

(四)毫针补泻

1.单式补泻手法 手法名称 补 法 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 间短,以下插为主 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捻转补泻 短,大 指向前。食指向后 迎随补泻 针尖顺经脉循行方向进针 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开阖补泻 出针后按压针孔 徐疾补泻 进针慢,出针快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2.复式补泻手法

(1)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或紧按慢提九数)。依次按上述操作方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和下1/3(地部),再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以针下有热感为度,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此操作过程中,也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烧山火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2)透天凉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或紧提慢插六数)。依次按上述操作方法,再将针紧提至中l/3(人部)和上l/3(天部),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以针下有凉感为度,将针紧提至天部留针。在此操作过程中,也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透天凉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3.影响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1)机体状态: 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其补泻效果也不同。

(2)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既有它的普遍性,有些腧穴又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3)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对机体不同虚实状态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取得不同效果的重要环节,手法操作是否准确得当,直接会影响到针刺补泻效果。

(五) 留针与出针

1.留针:留针是将针刺入腧穴施术后,使针留臵于穴内不动。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2.出针:出针是指行针施术完毕后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针刺效果后,将针起出的操作方法,又称起针、退针。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 (为例)

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发生的晕厥现象,称为“晕针”。这是在针刺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意外情况。

1.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或体质虚弱、或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或手法过重、或选穴过多等,均可导致针刺时或在留针过程中发生晕针现象。

2. 表现 患者出现精神痿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冷汗出、血压下降、脉象沉细;严重者出现神志昏迷、四肢厥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3.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所刺之针全部迅速起出,将患者平卧,呈头低脚高体位,

泻 法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 间长,以上提为主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 指向后。食指向前 针尖迎经脉循行方向进针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或摇大针孔 进针快,出针慢 并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安静仰卧片刻,给予热糖水或温开水饮之,一般即可逐渐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选刺水沟、素髎、百会、内关、合谷、关元、涌泉、足三里等穴,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人事不省、呼吸微弱、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4. 预防:如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疑虑;对以体质较弱的患者,尽量采取卧位,并选择病人感觉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进行针刺;同时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行针刺。医者在治疗施术过程中,应全神贯注,集中思想,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随时询问其感觉。一但发现晕针,要立即处理。

五、针刺注意事项

由于机体生理功能状态、病理变化和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各不相同,故在针刺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患者处在过于饥饿、或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于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也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进行治疗。

2.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切不可针刺其小腹部的腧穴,以免造成流产。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对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因其可引起子宫收缩,在怀孕期也应予禁刺。另外,妇女行经期,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宜进行针刺。

3.小儿囱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对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5.机体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一些特殊部位的腧穴,如胸、胁、腰、背等脏腑所居之处和头颈部(如延髓所在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防止对重要脏器的刺伤;对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肺气肿等患者更应特别注意,这里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点:

(1)针刺眼区的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深度,而且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防刺伤眼球和出血。

(2)对针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心肺等脏器,尤其对肺气肿患者,更需谨慎,以防止发生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气短、呼吸不畅,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紫绀、汗出和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而有的病例,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现象,隔几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此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因此,术者在进行针刺治疗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舒适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对两胁及肾区的腧穴,禁止直刺和深刺,以防刺伤肝、脾、肾脏,尤其对有肝脾肿大的患者,更应该注意。

(4)对患有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的病人的腹部和尿潴留病人的耻骨联合区,在针刺这些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引起不良后果。

(5)对针刺项部如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背部正中第一腰椎以上的腧穴,进针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及深度,更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若针刺时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不当,可以误伤延脑和脊髓,引起严重后果。针刺这些部位的穴位时,进针时宜徐缓,并随时询问患者,若针到一定的深度,患者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或全身放射时,应立即退针,切忌捣针,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7.注意针刺顺序。进针时一般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出针时一般是先下后上、先阴后阳。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4月27日, 教案时间 07年4月20日

教研室 针推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教师 甄德江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四章 针灸技术 第三节 灸法.拔罐法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熟悉灸法、拔罐法的概念、了解灸法、拔罐法的作用 2.掌握艾炷灸的操作、艾条灸、拔罐法的操作 3.了解其他灸法的操作 4.熟悉灸法、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1.灸法的概念:主要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一种方法。 2.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30分钟 4.艾炷灸的操作:(1)直接灸(2)间接灸 5.艾条灸的操作:(1)悬起灸(2)实按灸。 6.拔罐法的操作:(1)投火法(2)闪火法(3)贴棉法(4)架火法 8.灸法的注意事项:(1)先后顺序(2)补泻法(3)禁忌(4)灸后的处理 1.艾条 1.火罐 3.酒精、火柴、酒精棉球 1.重点: (1)艾炷灸、艾条灸、拔罐法的操作;(2)灸法、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2.难点: (1)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2)艾炷灸的操作: (3)艾条灸的操作: (4)拔罐法的操作: 思考题: 1.艾炷灸、拔罐法的操作有哪些?艾条灸有几种? 2.直接灸、间接灸如何操作?灸法、拔罐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内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提问及 复习题

第三节 灸法 拔罐法

一、 灸法

灸法:灸,有“灼烧”的意思。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 一、灸的原料:施灸的原料很多,但古今均多以艾叶制成的艾绒为主。

二、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消瘀散结 、 行气活血 、 防病保健 三、灸法的种类 四、灸法的操作 (一)艾灸 1.艾炷灸

(1)直接灸 :又称为明灸、着肤灸,是将艾炷直接放臵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的烧灼、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

①瘢痕灸 又称为“化脓灸”,②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 (2)间接灸 :又称为隔物灸,

①隔姜灸②隔蒜灸 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2.艾条灸

①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 ③回旋灸

(2)实按灸①太乙针灸 又称太乙神针, ②雷火针灸 又称雷火神针, 3.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针刺后既需要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 4.温灸器灸 (二)其他灸法 1.灯火灸

2.天灸 :蒜泥灸 、白芥子灸、斑蝥灸 四、灸法的适症

灸法的适应症很广,临床以阴证、虚证、寒证为宜。如临床常见的阳萎、遗尿、脱肛、痹痛、痿症、久泻、久痢、胃痛、腹痛、冷哮、妇女气虚引起的崩漏、阴挺,男子虚赢少气、小儿疳积等皆可使用灸法治疗;灸法还可用于急救,如中风脱证、大汗亡阳、气虚暴脱等危急重症的救治及外科的阴疽、瘰疠、瘿瘤等。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 施灸的先后顺序 (二) 施灸的补泻方法

(三) 施灸的禁忌⒈ 病情禁忌 2.部位禁忌 穴位禁忌 (四) 施灸后的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的均属正常现象,无须特殊处理,短时间内即可自行消退。如由于施灸过量,时间过长,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皮,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将水液抽出,再涂以龙胆紫,并以消毒沙布敷盖,胶布固定即可。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之内慎做重体力劳动,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如感染者需外科处理。

二 、 拔 罐 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所形成的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皮肤郁血现象,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罐的种类:玻璃罐、陶瓷罐、竹罐、不锈钢罐、橡胶罐 二、操作方法:

(一)闪火法 :用镊子夹一个酒精棉球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1—2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

(二)贴棉法 :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球一个,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点燃酒精棉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

(三)投火法 :用易燃物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 (四)架火法:用不易燃物臵放在应拔部位,上放一酒精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

(五)煮罐法:利用沸水排出罐内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 (六)抽气罐法: 将抽气罐的瓶底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通过橡皮塞抽出罐内空气,使罐吸住皮肤。 三、临床应用

(一)单罐:即操作时应用一个火罐,病变部位较小的操作。 (二)多罐:即操作时应用二个以上的火罐。

(三)走罐:又称拉罐,即操作时将火罐来回拉动,以增强刺激效果。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症

拔罐法有温经通络、行气和血、消肿止痛、祛湿逐寒的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湿痹痛、腰腿痛、肩背痛、头痛、各种神经麻痹、痛经、胃痛、腹痛、腹泻、呕吐、咳嗽、感冒、咯血、哮喘、急性腰扭伤、或慢性腰肌劳损、丹毒、神经性皮炎、红丝疗、毒蛇咬伤等。

五、拔罐法注意事项

(一)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二)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三)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四)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5月16日, 教案时间 07年5月10日

教研室 针推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教师 甄德江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四章 针灸技术 第四节 其他疗法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熟悉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的概念、了解三种疗法的作用 2.掌握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的操作 3.熟悉二种疗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1.三棱针法的操作:(1)点刺法(2)散刺法(3)刺络法(4)挑刺法。60分钟 2.皮肤针法的操作:(1)轻刺(2)中刺(3)重刺。40分钟 3.二种疗法的适应症;二种疗法的注意事项 使用教具 1.三棱针具、皮肤针具 2.酒精棉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三棱针法的操作(2)皮肤针法的操作 2.难点: (1)三棱针法的操作:(1)点刺法(2)散刺法(3)刺络法(4)挑刺法 (2)皮肤针法的操作:(1)轻刺(2)中刺(3)重刺 提问及 复习题 思考题: 1.三棱针法的操作有几种? 2.皮肤针法如何操作? 3.二种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内容?

第四节 其他刺法

一、三棱针法:三棱针,古称“锋针”,是一种常用的点刺放血的工具。 (一)针具及持针式

(二)操作方法 :点刺、散刺、挑刺、刺络 (三)三棱针的作用和适应症

三棱针法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等作用。一般适用于各种热证、实证、瘀血、疼痛等。目前点刺法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如高热、中暑、昏厥、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扭挫伤、疖痈初起;散刺法多用于慢性病,疳疾、顽癣、痔疾、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四)三棱针法注意事项(略) 二、皮肤针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气血盛衰,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之方法,称为皮肤针法。

三、电针法

电针是在针刺“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结合利用针、电两种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能代替人作运针手法,节省人力,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四、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一种以针刺和药物注射相结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可根据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性能,选择相适应的腧穴和药物,发挥其综合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项

1.对患者说明这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以期得到患者的理解、支持。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及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3.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造成严重伤害。4.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年老、体弱及幼儿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5月23日, 教案时间 07年5月17日

教研室 针推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教师 甄德江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四章 针灸技术 第五节 头针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熟悉头针疗法的概念 2.掌握头针的操作 3.熟悉头针的注意事项 1.头针的标准穴线定位和主治。50分钟 2.头针的适应症。10分钟 3.头针的操作方法。20钟 4.头针的注意事项。10分钟 1.头针模型 2.头针针具 3.酒精棉球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头针的标准穴线定位和主治 (2)头针疗法的注意事项 2.难点: (1)头针的适应症。 (2)头针的操作方法。 提问及 复习题 思考题: 1.头针的操作方法有哪些特点? 2.头针的适应症有哪些? 3.头针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内容?

第五节 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针刺头部特定的穴线,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标准线定位及主治

标准头穴线共十四条,分属四区。故又称四区十四线。 二、针刺操作

1.进针 针尖与头皮呈30o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抵达疏松的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阻力感减小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然后采用捻转进针1~1.5寸至相应的深度。若进针角度过大或过小,将毫针刺入骨膜或肌层,均易发生疼痛。

2.行针 头针的行针采用捻转法,一般以拇指掌面和食指挠侧面夹持针柄,食指呈半屈曲状,以食指掌指关节的连续的快速的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达200次/分左右,持续2~3分钟,至病变部位出现热、麻、胀、抽动等感应为最好,临床上也可用电针代替手法操作。

3.留针、出针 头针的留针、出针可参考“第三章 针灸技术中的毫针刺法”。但要特别注意出针后按压针孔和核对针数。

4.疗程 一般慢性病的治疗,每日或间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

三、头针的注意事项

1.针刺前解释头针的安全性,解除病人的顾虑和紧张。 2.注意针刺部位头皮的清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头针刺激较强,在针刺过程中应反复询问病人的感觉,观察病人的面色,预防晕针。

4.婴、幼儿囱门尚未完全闭合者,不宜采用头针。 5.高热、心力衰竭、病情危重者,不宜采用头针。

6.脑血管意外处于昏迷,血压过高,出血未止者,不宜采用头针。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5月25日, 教案时间 07年5月20日

教研室 针推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教师 甄德江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四章 针灸技术 第五节 耳针疗法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熟悉耳针疗法的概念 2.掌握耳针的操作 3.熟悉耳针疗法的注意事项 1.耳针的耳穴部位和主治。50分钟 2.耳针的临床应用。10分钟 3.耳针的操作方法。20分钟 4.耳针的注意事项。10分钟 1.耳针模型 2.耳针针具 3.酒精棉球 1.重点: (1)耳针的耳穴部位和主治 (2)耳针疗法的注意事项 2.难点: (1)耳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2)耳针的临床应用。 思考题: 1.耳针疗法的操作方法有哪些特点? 2.耳针疗法的适应症有哪些? 3.耳针疗法如何操作? 4.耳针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内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提问及 复习题 第六节 耳针

概念:耳针是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诊治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一)耳穴分布规律

(二)常用耳穴的定位主治 二、耳穴的临床运用

1.看:用肉眼对耳由上至下、由内至外,直接观察耳穴区域内有无变形、变色、丘疹、脱屑、结节、充血、凹陷、小水泡等阳性反应点。

2.压:用探针、毫针柄等物对耳进行均匀轻慢的用力探压,寻找以压痛为主要表现的阳性反应点。

3.摸:医生用食拇指对称夹住耳廓轻抚耳廓前面,检查耳穴区有无结节,隆起等阳性反应点,并检查其大小、质地、边缘等情况。

4.测:用电子仪器测定耳穴皮肤电阻变化,探测出穴区以电阻下降、导电量增高的“良导点”为重要表现的阳性反应点。

三、耳穴适应症

1.疼痛性疾病 2.功能紊乱和变态性疾病 3.各种炎性疾病及传染病 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5.其他 除上述病症外,耳针还广泛应用于催产、催乳、防治输血输液反应、近视眼防治、胆结石排石、戒烟、戒毒、美容、保健等多方面。

(三)耳穴选穴原则 1.辩证选穴

(1)经络辨证 根据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功能、病侯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辩证选穴,如上肢外侧疼痛取三焦,后头痛取膀胱穴。

(2)脏腑辨证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理论辨证选穴,如眩晕选脾穴,荨麻疹选肺穴,心率不齐选心穴、小肠穴。

2.按病选穴

根据耳穴与疾病部位的对应关系选穴,如眼病选眼穴,月经不调选内生殖器穴,胃痛取胃穴。

3.按西医理论选穴

根据西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选穴,如:风湿性关节炎选“肾上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选:“内分泌”。

4.按经验选穴

根据临床实践积累的某些耳穴的经验用法,如治疗腰腿痛选“外生殖器”,治目赤肿痛选“耳尖”。 (四)操作方法

1.毫针刺法2.电针法3.压丸法4.穴位注射法 (五)耳针的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部位容易感染,引起化脓性软骨膜炎,因此包括压丸法在内的所有操作方法均需严格消毒,若刺激后的耳穴出现红、肿、热、痛,应及时涂擦2.5%碘酒并辅以内服消炎药。2.用耳穴治疗各种关节活动不利、功能障碍的病证,均需配合主动、被动的关节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3.耳针疗法亦需预防晕针,晕针的预防和处理参照第三章的“针灸技术”中的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4.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6月1日, 教案时间 07年5月27日

教研室 针推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教师 甄德江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教学目的 与要求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五章 针灸治疗总论(1)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掌握针灸的治疗原则 2.掌握针灸的治疗作用 1.针灸的治疗原则。50分钟 (1)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②实则泻之③不虚不盛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①热则疾之②寒则留之 (3)治病求本①急则治标②缓则治本③标本同治 (4)三因制宜①因时制宜②因地制宜③因人制宜 2.针灸的治疗作用。50分钟。 (1)疏通经络(2)调和阴阳(3)扶正祛邪 经络人模型 1.重点: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1)针灸的治疗原则 (2)针灸的治疗作用 2.难点: (1)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②实则泻之③不虚不盛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①热则疾之②寒则留之 (3)治病求本①急则治标②缓则治本③标本同治 (4)三因制宜①因时制宜②因地制宜③因人制宜 (5)疏通经络(6)调和阴阳(7)扶正祛邪 思考题: 1.针灸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2.针灸的治疗作用是什么? 3.简述针灸的治疗原理? 提问及 复习题

第七章 针灸治疗总论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 补虚泻实:补虚泻实是指导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 二 清热温寒:“清热”通过针刺疏风散热、清热解毒、泄热开窍;“温寒”通过针灸温养阳气、温通经络、温经散寒。

三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四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季节(包括时辰)、地理环境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一 疏通经络

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行气血。经络功能正常,气血运行畅通,则“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各脏腑器官、体表肌肤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从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闭阻不通,气血流行不畅,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出现病理变化,引起疾病的发生。采用针法或灸术作用于经络、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 二 调和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阴阳失调的结果。因此,调和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例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内庭,针用泻法;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目昏痛,属阴虚阳亢,治宜育阴潜阳,取太溪,针用补法,配行间,针用泻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三 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影响。因此,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素问?刺法论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相对有余所致。因此,治疗上必须坚持补虚泻实的原则,并通过具体运用针灸补虚泻实的方法,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腧穴的性能有关。偏补的腧穴如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膏肓,多在扶正时用之;偏泻的腧穴如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之。部分腧穴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临床既可用手扶正,又可用于祛邪。在特定穴中,背俞穴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虚弱性久病;郄穴、募穴、下合穴偏于祛邪,适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则具扶正祛邪双重作用,急、慢、虚、实证均可选用。

综上所述,针灸疏通经络和调和阴阳及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三者之间常是相互为用、互为因果的。如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正常就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从而也会使阴平阳秘。而调和阴阳的结果也会使邪去正复,经气畅通。

因此,针灸治病的原理不是直接针对病源,也不是直接作用于患病的组织器官,而是采用针和灸等方法,刺灸腧穴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来改变机体的病理状态,从而纠正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治病的目的。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6月6日, 教案时间 07年6月2日

教研室 针推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教师 甄德江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课程名称 针灸学 班级 05级 2 班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五章 针灸治疗总论(2)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熟悉针灸处方的概念 2.掌握选穴原则 3.掌握配穴方法 4.熟悉刺灸法的选择、腧穴增减、针灸治疗时机与疗程、经络诊断等内容。 1.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2)远部选穴(3)辨证选穴。20分钟 2.配穴方法(1)按经脉配穴法①本经配穴②表里经配穴③同名经配穴。15分钟 (2)按部位配穴法①上下配穴②前后配穴③左右配穴④远近配穴15分钟 3.刺灸法的选择①疗法选择②操作方法选择。15分钟 4.腧穴增减。10分钟 5.针灸治疗时机与疗程。15分钟 6.经络诊断。10分钟 经络人模型 1.重点: (1)选穴原则 (2)配穴方法 (3)刺灸法的选择 2.难点: (1)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2)远部选穴(3)辨证选穴 (2)配穴方法(1)按经脉配穴法①本经配穴②表里经配穴③同名经配穴(2)按部位配穴法①上下配穴②前后配穴③左右配穴④远近配穴 (3)刺灸法的选择①疗法的选择②操作方法的选择 思考题: 1.选穴原则有哪些? 2.配穴方法有几种? 3.刺灸法的选择有哪些内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提问及 复习题 第三节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是在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腧穴和刺灸法。

一、 选穴原则

(一)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腧穴。 (二)远部取穴:远部取穴是指选取距离痛处较远部位的腧穴。

(三)对证取穴:对证取穴是指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亦称为经验取穴或辨证取穴。

二 、配穴方法 1.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如胃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咽喉痛、牙痛,可上取合谷,下取内庭。

2.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它既可以左右双穴同取,也可左侧有病取右侧,右侧有病取左侧。

3.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在《灵枢?官针》中称“偶刺”。此法多用于胸腹或腰背疼痛病症及脏腑疾患。

4.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即将选穴原则中的“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5. 表里经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根据的配穴方法。 三、刺灸法选择 (一)疗法选择

疗法选择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措施。临床应根据不同疗法的特点,结合病情,灵活选用。“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与灸所起的作用并不尽相同。考虑用针或用灸,或针灸并用,或多针少灸,或多灸少针等,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操作方法选择

操作方法选择是指当确立了疗法后,如何具体的操作,并对疗法的操作进行说明。如选择毫针疗法,操作时是用补法还是泻法,其操作方法不同,各自的作用也不同。

四、腧穴增减

腧穴增减是指在主病或主证的主要处方基础上,根据辨证法则和不同的证候,增加适宜的腧穴。其优点是取穴精炼,避免腧穴出现“疲劳”,更有利于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五、针灸治疗时机与疗程

(一)时机:是指发挥针灸作用的最好时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早诊断早治疗。疾病诊断早治疗早,针灸的治疗效果就越好。尤其对中风、痿证、痹证等,更应提倡越早越好,防止随着病情的迁延而使病情加重。二是某些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必须抓住关键性的时刻治疗。如治疗痛经,以行经前1-3日开始针刺较好。

(二)疗程:疗程主要是针对慢性病而言。可每日或隔日针灸1次,大多以10-1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5天,再行下个疗程。对于急性病症则无疗程可言。

六、经络诊断

经络诊断有经络现象诊断和经络穴位测定诊断两种。(略)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07年6月8日, 教案时间 07年6月3日

教研室 针推 专业、层次 普专中西医 授课教师 甄德江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课程名称 针灸学 年级 05级 2 班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六章 针灸治疗各论(1) 1.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参考书:《难经》、《甲乙经》、《素问》、《灵枢》、《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 1.熟悉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概念 2.掌握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针灸操作、主穴及配穴 3.了解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辨证分型 4.熟悉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针灸操作注意事项 1.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概念。10分钟 2.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辨证分型。40分钟 3.感冒、中暑、呕吐、胃痛证的针灸治疗、主穴、配穴。40分钟 4.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针灸操作注意事项。10分钟 经络人模型 教学目的 与要求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使用教具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辨证分型 (2)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针灸治疗、主穴、配穴 (3)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操作注意事项 2.难点: (1)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针灸治疗、主穴、配穴 (2)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辨证分型 (3)感冒、中暑、呕吐、胃痛的操作注意事项 提问及 复习题 思考题: 1.感冒、中暑的针灸治疗、主穴、配穴有何特点? 2.呕吐、胃痛的针灸治疗、主穴、配穴有何特点?

第六章 针灸治疗各论

感 冒

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头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由于感受邪气不同,临床分为风热、风寒两大证候,并有夹湿、夹暑的兼证。病情轻者称为“伤风”,重者可引起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的感冒范畴。 【病因病机】

风邪为主要病因,而风邪多与寒热暑湿夹杂为患,每当体虚抗病能力减弱,气候急剧变化之时,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偏寒则寒束肌表,肺气不宣;偏热则热邪犯肺,腠理疏泄;夹湿则阻遏清阳,留连难解;夹暑则邪热上蒸,肺失清肃。

【辨证】

主症: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脉浮。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稀,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汗出,鼻塞涕稠,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

挟湿者,头痛如裹,胸闷纳呆,苔腻,脉濡;挟暑者,汗出热不解,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疗】 1. 针灸治疗

治法: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处方:列缺 合谷 大椎 风池 太阳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者加曲池、尺泽;鼻塞者加迎香;体虚者加足三里;咽喉肿痛者加少商;全身不适者加肺俞、身柱;夹湿者加阴陵泉;夹暑者加委中、尺泽。

方义:列缺为肺经络穴,肺外合皮毛,以之祛除外邪;合谷为手阳明原穴,手阳明与手太阴相表里,可清肃肺气;大椎为督脉与诸阳经之会,可疏散外邪;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而阳维主阳主表,可疏解表邪;太阳可清利头目,善治头痛。

操作:毫针浅刺用泻法。风寒者风门、肺俞拔罐;风热者风门、肺俞刺络拔罐;咽痛者少商点刺放血;委中、尺泽可点刺放血。

2.其他治疗(略) 【按语】

1.感冒与某些传染病早期症状相似,临床应加以鉴别。

2.本病流行期间,不到人数多的公共场合活动,针灸或按揉双侧足三里,毫针用补法,每日1次,连续3日,有预防作用。

3.饮食易清淡,戒烟酒。 4.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中 暑

中暑是发生于夏季的一种急性疾病。以头晕、头痛、恶心泛呕,甚或猝然昏倒为特征。夏季天时酷热,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中或烈日下,均可发病。由于病情程度和证候表现的不同,有“伤暑”、“暑厥”、“暑风”等之称。其中伤暑为轻证,暑厥、暑风为重证。

西医学的日射病、热痉挛等属中医的中暑范畴。 【病因病机】

每当体质虚弱,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乘虚侵袭而为病。中暑轻证多由暑热郁于肌表,邪热不得外泄而致;重证多因暑热炽盛,内犯心包,上扰清空而成,出现高热、神昏、痉厥,甚则气阴两竭,呈现虚脱的危候。

【辨证】

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乏力,苔白腻,脉濡数。 重证:壮热无汗,肌肤灼热,口渴引饮,口唇干燥,烦躁神昏,手足痉挛或抽搐,舌红无津,苔黄,脉洪数;若气阴两脱,则面色苍白,汗出气短,四肢厥冷,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疗】 1. 针灸治疗

治法:清解暑热,和中化湿。取手足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处方:合谷 曲池 足三里 大椎 委中

配穴:头痛者加头维;呕恶者加内关、中脘;神昏者加十宣、人中;手足痉挛者加阳陵泉、太冲;气阴两脱者加神阙、关元。

方义:大椎属督脉经穴,为诸阳之会,配合谷、曲池疏泄阳明,具有解暑清热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能和中化湿,且有益气扶正,防止暑邪内犯的作用;委中为足太阳经的合穴,可清泄暑热之邪。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委中、十宣可点刺放血;气阴两脱者神阙、关元艾灸或隔盐灸。 2.其他治疗(略) 【按语】

1.中暑发病急骤,应急时抢救,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施以针刺。危重者,严蜜观察病情,必要时采取综合抢救措施。

2.搞好高温防暑工作,以防中暑发生。

呕吐(呃逆)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既可单独为患,亦可见于多种疾病。古代以有声无物称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临床上由于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呕吐。

西医学的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等病引起的呕吐,均属于中医的呕吐范畴。

【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导致胃气上逆可见于外邪犯及胃腑;或痰湿困于脾胃和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阻遏不化;或中虚气弱,运化无力,水谷难消;或情志不畅,肝气横逆犯胃。凡此种种均可使胃气上逆而发为呕吐。

【辨证】

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喜暖畏寒,大便溏薄,苔白,脉迟。

热邪内蕴:食入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干而渴,喜冷恶热,大便干燥,苔黄,脉数。 痰饮停蓄: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有心悸,苔白腻,脉滑。

宿食不消: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嗳气酸腐,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 肝气横逆:胁痛呕酸,急躁善怒,苔薄腻,脉弦。

胃气虚弱:呕吐时作,食少乏味,倦怠神疲,大便溏泄,苔薄,脉弱无力。 【治疗】 1. 针灸治疗

治法:和胃降逆,行气止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足三里 中脘 内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xx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