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3-05-27 03: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新课标下语文人文性如何体现,本文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所作的一些尝试。
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广东实验中学
申青山
【关 键 词】新课标 语文学科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其工具性,从而程式化的训练、切割式的解释充斥其间,压抑着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阻碍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新课标突显其人文性,倡导以生为本,还课堂于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拓展视野,促进思维,培养语感,提高素质。
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引导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 语文的美可以从感受自然美、体验人情美、欣赏音韵美、领略建筑美等方面展开……
人教社总编审顾振彪先生在谈及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时说:“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本文以此为本,拟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语文科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课程。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是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之一。而以住的教学受某种社会功利观念的影响,片面强化语文工具性,教学中知识至上,分析为主,弱化了美育的教学要求,同时反过来也影响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的知识教学,对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借助语文这个美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情意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
首先,从课文中体现的自然美与社会美入手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教师应当对学生指明并揭露文艺作品中的真正的美,并要保证使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真正的美,祖国自然的美,人物性格与品行的美,他们在社会上生活与活动的美。”(《教育学》)
新的语文课本精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这些篇章或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追求,或对英雄人物进行歌颂,或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来进行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语文人文性如何体现,本文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所作的一些尝试。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总是和人类健康、愉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美的篇章:有淡雅朦胧、清新幽静的荷塘之美,也有摧山坼地、不可遏制的长江之美;既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极光之美,也有瑰伟奇特、壮丽无比的楼阁之美;既有一望无边的草原之美,也有清雅秀丽的兰亭之美;有壮美,有柔美 一套语文课本就如一幅自然画卷,把大自然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充分把握课文中的审美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
例如姚鼐的《登泰山记》: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一幅雪后泰山夕照图,苍山积雪、夕阳余晖,交相辉映,融汇一体,使人们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又如对日出的描绘: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缕。
作者抓住色彩变幻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日出的雄伟、壮丽。日出前后的种种变幻,无不在作者的笔下跳跃,神采飞动,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美感。教师通过这一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领略祖国山川之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陶冶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操。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较之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对人们的熏陶感染也往往更强烈,因而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诸多叙述描写社会生活、沧桑人事的课文里,表现出来的情感,如父母至爱、儿女亲情,忠贞的爱情、坚固的友谊,高尚的情操、傲岸的人格,大公无私的凛然正气、细致入微的生活琐事,无一不体现着社会生活中的美。以《项脊轩志》为例,所选取的材料虽都是极平常的生活琐事,但在一景、一事、一物的描述中,却熔铸着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骨肉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而在追念亲人时,作者又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言行和典型的细节,徐徐写来,使人物形神毕现。如写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场面,祖母说: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诙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临去时,又写道 : 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期望。随即,“持一象笏至”,再三叮咛。祖母的这些动作和语言,生活气息浓厚,感人肺腑,以至作者回想至此,“长号不自禁”。作者如此,读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学生在唏嘘感叹之余,受到强烈的震撼,领悟父母的苦心,激发了努力学习的愿望。
作者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中作者在权变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等,这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表现出来的美,都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深刻的人格教育。
新课标下语文人文性如何体现,本文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所作的一些尝试。
在生活中美与丑是一对矛盾体的两个侧面,作为生活反映的艺术当然既反映生活中的美,也反映生活中的丑,但艺术本身却只能是美的,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化为艺术美,丑和美一样也属于美学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的丑,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丑恶现象,反映在艺术中,这些便成为反面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反面艺术形象,从而认识到丑的可恶,因而积极去追求美好的东西。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塑造了葛朗台这个把金钱视为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吝啬鬼形象,通过对葛朗台抢夺女儿梳妆匣,剥夺女儿财产继承权,临死抓住镀金的十字架等细节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从语言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塑造的形象,描绘的自然和环境,都要由语言来体现,如果不理解作品中的语言,那么作品的形象无论描绘得如何生动,也无法从中感受到。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善》)披文是入情的手段,也是鉴赏的准备,真正的鉴赏过程是借助文学作品语言文字感知到作品的美才开始的。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在审美对象(即文学作品)和审美主体(即学生)之间巧妙地架起一座桥梁,给学生开辟一条审美通道,扫除障碍,作一个向导把学生带入审美的情景之中。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建筑美、音乐美、意境美。
语言的建筑美,是指句子的整散结合,长短错落。整句有整句的美,散句有散句的美,这就犹如鳞次栉比的楼群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而起伏绵延的山峦更使人赞叹它的多姿一样,整散结合的语言更具有错综的美感。如《过万重山漫想》中有这么一段: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天地。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边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我们的船开向那里?是回到往古不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是仙界?我不知道 。
整散有致,意脉流动,给人以优美的节奏感,而正因如此,加之平仄相间、尾句押韵等,语言又有着异乎寻常的音乐之美,声调的高低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读起来便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语言的音乐性在诗歌及韵文中的表现尢为突出,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既通篇为对,又错落有致,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尽情诵读,通过对节奏之美、音韵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蕴含的情感思想,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
语言的意境美。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王国维在论文学之时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撼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也就是说,意境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生活、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和“景”的结晶。语言的竟境美在于通过具体的有限的形象,激起人们的想象,在想象中认识到隐蔽在形象背后的无限的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而获得具大的审美享受,语文教学只有把学生带入作品
新课标下语文人文性如何体现,本文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所作的一些尝试。
的艺术境界,学生才能鉴赏作品的艺术美。
例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下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膀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本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田田的荷叶,朵朵的荷花,缕缕的清香,溶溶的月色,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透着一种离奇的意韵,氤氲着一种浓浓的诗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一特点,从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浓淡错落入手,引导学生欣赏这荷塘之美,领悟“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才能体会到朱自清先生于委婉含蓄中所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以上从吟咏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作品的形象入手,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其实,新教材中还有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章,直接对学生的审美起着导向作用,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品不单凭形象的本身去感染人,更重要的启发人们的联想,强调读者或观者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美的魅力,那些过实、过满、叫人一览无余的的艺术品,往往不为人们所欢迎。断臂维纳斯赐予了清冈卓行坦露心迹的激情,为我们留下一篇优美的散文;清冈卓行的散文则留给我们醇浓的美味,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敏感、热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合格的人才的心理结构应包括智力结构(认识)、伦理结构(意志)、审美结构(情感)三个方面。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作品中这些美的东西,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正在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05-27
NRF24L01 调试方法 及 经验总结04-23
信号采样与重建的编程实现06-14
坪山高级中学好还是布吉高级中学好02-07
火灾应急预案范本03-17
剖析材料206-23
悬挑脚手架施工方案 - 图文03-08
内墙抹灰施工工艺要点及流程05-21
稳心颗粒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07-19
09502现代表面工程与技术06-28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语文教学
- 审美
- 培养
- 能力
-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 《广西轻工业》杂志2011年4期目录
- 自然辩证法论文1
-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笔记(完美打印版)
- 《大学生创业基础》综合测试题(二)
- PE公司 人力资源安排
- 中色股份:2010年第一季度报告正文 2010-04-23
- 天堂完全小学校园文化理念
- 2010湖南省驾校考试科目一C1一点通科目一
- 2010年度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总结
- 高中化学选修3习题
- 保护环境的优秀现代诗
- 中国人民银行法释义-第四章 业务
-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识字写字教学要求的变化
- 09年医学影像期末考试题库
- 20XX年基层医院年度个人工作总结精选三篇
- 男孩学什么技术最好,现在什么技术有前途
- 2010年4月自考刑法学试题答案
- 如何提高烘箱用电负荷的功率因数